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历史制度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国际经济 >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历史制度分析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501791231
作者:戴扬
页数:239页

章节摘录

  第二章理论背景:历史制度分析  第一节制度的广泛含义  一、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制度  (一)政治学中的制度  在某些方面,制度主义和制度分析方式如古希腊哲学家一样古老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以各种方式相互作用的制度被千年来的思想家们研究和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科学家们已经开始了系统的制度研究。在传统上,政治学中的制度研究集中关注法律理论、立法以及政治制度之间的规范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始,这一正统的研究观念发生了转变,出现所谓“新制度主义”,它是制度研究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的复兴。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制度主义代表了一种向政治学原初基础的回归。谓之“主义”,因其有两个维度:一是作为理论的制度主义,二是作为方法论的制度主义。  政治学中的制度研究有新旧之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制度研究在理论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向,这种转向,或者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理论上的转向,既有认识论上的因素,也有方法论上的考虑。制度分析在认识论上的变化和方法论上的转向,是我们将当今的政治学中的制度研究划分为新制度主义和旧制度主义的重要原因所在。

前言

  东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在国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奇观”,一方面,区域内各-国之间,特别是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贸合作非常密切,在各自的贸易和投资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相互又存在合作上的政治障碍,特别是中日、韩日之间缺乏政治互信。东北亚区域合作呈现经“热”政“冷”的状态已经多年了。由于同属儒家文化圈,中、日、韩三国的民间往来十分密切,文化交流非常频繁,一种“东亚”的认同感逐渐在形成。  “奇观”是一种不正常的情况,迟早要改变。如果东北亚这三个主要国家之间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往来越来越多,合作越来越紧密,政治方面的合作也会随之推进。从我个人多年来研读制度主义文献的体会出发,我设想,如果区域内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制度化程度高,而且合作制度密集,会形成一种整体的制度效应,自发地出现政治合作制度的需求,从而推动区域内政治方面的合作。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通过对东北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的制度研究,分析该区域合作制度的总体情况,从合作制度的整体发育水平探讨政治合作的前景,探讨如何促进政治合作。  这是一个多少带有一些“空想”色彩的题目,不但难度大,而且有失败的风险。戴扬以“初生牛犊”的精神,接受了我给她的这个艰巨任务,以“东北亚区域合作”作为她的博士论文题目。经过艰辛的努力,戴扬顺利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其论文得到评审专家的肯定与好评。我的假设也初步得到证实。这使我感到非常欣慰,同时也感谢戴扬的辛勤努力。戴扬在原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扩充拓展为一本专著,提出研究东北亚区域合作一种新的角度,值得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和评论。

内容概要

戴扬,女,1979年出生,重庆市人,政治学博士,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师。
 主要从事新政治经济学、制度分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制度研究等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参编教材《新政治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二十一世纪》(香港)《太平洋学报》《经济问题》《理论与改革》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并参与了《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新政治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政治经济分析》等课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制度与历史制度分析    二、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的现状    三、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分析    四、现有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第二章 理论背景:历史制度分析  第一节 制度的广泛含义    一、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制度    二、如何理解制度?      三、制度变迁的方式:嵌入、捆绑与互补  第二节  作为理论分析框架的历史制度分析    一、制度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    二、制度统合性:大范围跨域的分析    三、演化博弈观    四、“历史是重要的”  第三节 用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的历史制度分析    一、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理解东北亚区域合作    二、用“宏观”制度解释东北亚区域合作第三章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现行制度构成  第一节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历史沿革    一、文化领域的交流: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渊源    二、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经贸合作    三、战后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关系    第二节  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已有的制度框架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    二、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地方层面的制度安排    三、东北亚地区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制度安排    四、不同层面制度安排之问的相互关系:复杂综合体  第三节  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制度安排的不同类型    一、自主型制度安排    二、合作型制度安排    三、协调型制度安排第四章 东北亚地区国家层面合作的历史制度分析  第一节  国家层面合作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    一、国家层面合作的演化历程    二、东北亚地区国家层面合作的制度安排    三、国家层面合作制度安排的特征分析  第二节 演化博弈视角下的国家层面合作    一、政治精英的“智力模型”:东北亚地区国家层面合作制度安排的基础    二、经济利益与东北亚地区国家层面合作制度安排的形成    三、国家层面合作制度安排的选择过程  第三节  国家层面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仍在危机中的东北亚    二、制度嵌入:国家层面合作制度安排与地区共识第五章 东北亚地区地方层面合作的历史制度分析第六章 东北亚地区非政府组织层面合作的历史制度分析第七章 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建设路径第八章 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历史制度分析》以历史制度分析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二战以来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与总结,考察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历史禀赋;从历史制度分析的演化博弈视角,通过历史经验与逻辑解释的结合,揭示影响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各种深层次结构性因素;从历史制度分析的三种制度变迁模式探讨东北亚区域合作可能的演变趋势,探讨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建设路径。东北亚区域合作是历史进程中各种力量长期演化博弈的结果,是一个不断制度化的过程。

图书封面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历史制度分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地理上的東北亞,包括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朝鮮、日本、韓國。與歐盟(1993年成立)和東南亞國家聯盟(1967年成立)相比,東北亞的區域合作長期維持政(治)「冷」經(濟)「熱」的狀態。文化淵源、經貿依賴是東北亞區域合作的「發動機」,戰爭創傷、領土爭端則成為東北亞區域合作的「急刹片」。在以往有關東北亞區域合作的研究的基礎上,戴揚依託歷史制度分析的理論,搭建了一個新的分析框架。一 制度安排制度可以理解為博弈的規則。博弈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面對不同情境所做出的策略選擇。博弈的規則是博弈的參與者經過重複博弈而達成的均衡解。(青木昌彥,2000)根據諾斯的定義,制度,或者說博弈的規則,有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兩種,前者包括成文法、普通法和規章等,後者包括習俗、行為準則和自我約束的行為規範等。彼得.豪爾和羅斯瑪麗.泰勒指出,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歷史制度主義有四個特徵,即:傾向於在相對廣泛的意義上界定制度與個人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強調在制度的運作和產生過程中權力的非對稱性,即參與決策的機會和受益/受損於決策結果的差異性;在分析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強調路徑依賴(沿襲歷史),同時不排斥偶發事件(如經濟危機和軍事衝突)引起的制度變遷和創新的可能性;尤其關注將制度分析和能夠產生某種政治後果的其他因素(如社會經濟因素和觀念、信仰等)整合起來進行研究。(豪爾等,2003)戴揚對於東北亞區域合作的歷史制度分析正是以制度為原點。她將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制度框架劃分為三個層面:(一)國家層面的制度安排,主要涉及政治安全合作、國家經貿合作,包括政府對話(首腦互訪)、協定(合作宣言、貿易協定、交流協定)和會議(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東北亞合作對話會、經貿和科技部長會議)等三種形式。(二)地方層面的制度安排,主要涉及地方政府間、城市間的經貿合作,包括地方政府首腦會議(環日本海地方政府首腦會議)、市長會議、友好城市關係、邊境貿易(圖們江區域國際合作開發)與文化(旅遊)合作等。(三)非政府組織層面的制度安排,主要涉及文化交流等的合作,包括組團交流(日本遺孤感恩訪華團)、協商對話(中日韓商務論壇)、成立友好團體(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召開研討會(東北亞有限無核武器區高級研討會)、簽訂合作協定(《中日民間貿易協定》)等。(戴揚,2009)上述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制度安排之間相互關聯,構成整體性制度安排,共同演化。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東北亞區域合作在整體上,仍然停留在缺乏約束力的政府對話和民間交流的基礎上。另外,領導人的個人作用在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啟動階段發揮比較大的作用,如韓國前總統金大中對朝鮮的「陽光政策」緩和了南北關係。因此,東北亞區域合作尤其是政治合作缺乏穩定性,時冷時熱。東北亞需要的是長期合作的制度化安排。現有的制度化安排仍然需要經過各方的重複博弈才能生成穩定的博弈規則,或者說穩定的制度。這將是個漫長的過程。二 共有信念所謂共有信念,依青木昌彥的觀點,就是參與者主觀博弈模型中顯明和共同的因素。一些沒有正式化的實踐,只要博弈的參與者認同它們為博弈的域的表徵,就可以看作是制度;而當參與者對它們的信念動搖了,它們就不再作為制度存在了。(青木昌彥,2001:14-15)在博弈過程中,參與者為了獲得最有利的結果,會有意識地通過知識創造、交流、學習和模仿等來影響他人的信念,從而構造出部分共有信念。特別是參與者一旦獲得優勢地位,可以通過信念的維持來確保舊有制度。依據歷史制度分析,東北亞區域合作中已有的制度安排是歷史進程中各種力量長期演化博弈的結果,具有制度的自我實施的特徵。所謂制度的自我實施,是指作為博弈的均衡解,制度的執行依靠博弈參與人的共有信念,可以自我維持和再生。戴揚根據制度安排自我實施能力的不同,將東北亞區域合作中已有的制度安排劃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自主型制度安排、合作型制度安排、協調型制度安排。缺乏互信導致的制度的自我實施能力的不足,使得東北亞區域合作仍以協調型制度安排和合作型制度安排為主,而要進步到自主型制度安排,需要建立地區共識,或者說「共有信念」。(戴揚,2009:75-78)外部壓力是「共有信念」消褪的重要原因。就歷史而言,中國曾建立了以自己為中心的東亞朝貢體系,中國與周邊國家和藩屬的不平等的關係在19世紀末被英國(鴉片戰爭)、美國(敲開日本大門)、俄國(鯨吞東北)、法國(殖民東南亞)所打破,後又因為世界大戰而捲入世界體系。二戰期間,日本試圖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戰後兩極體系直接影響了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東北亞內部在文化上的自主切割和政治、經濟體制的巨大差異是「共有信念」瓦解的關鍵。雖然日本、韓國在制度(中央集權、科舉)和文化(文字、儒學)上深受中國影響,但是,兩國一直試圖擺脫這種影響。日本提出「脫亞入歐」(福澤諭吉);韓國則乾脆廢棄漢字,改用拼音文字。「共有信念」的缺失,還緣於戰爭遺留的創傷。中日甲午戰爭、二戰、日本殖民朝鮮的歷史遺留問題至今懸而未決。民間對日賠償訴求、日本政客參拜靖國神社問題、領土和領海爭端(釣魚島、東海油氣田、獨島)等一再掀起波瀾。美、蘇爭霸引發的朝鮮戰爭,以及作為戰爭遺產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三八線」至今仍然存在。朝核問題繃緊東北亞各方的神經,也考驗各方的智慧。與政府主導的國家和地方層面的制度安排相比,非政府組織層面的制度安排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尤其是推進東北亞地區的共有信念。例如,2009年東亞出版人會議推出的「東亞讀書共同體」和「東亞100冊文庫計畫」。而2005年中日韓三國共同編寫的《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可謂是彌合地區共識的文化努力。三 「三國演義」為甚麼歐洲、東南亞走向了聯合,而東北亞始終處於分裂和動盪之中呢?如果說資本主義制度不能與社會主義制度共存,反例是,社會主義的越南加入了東南亞國家聯盟,雖然重心是經濟合作。如果說強國之間因為爭奪領導權而不能共存,反例是英國、法國、德國三大國都加入了歐盟,而且英法、法德都曾是世仇,不比中日韓的歷史積怨淺薄。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國家聯盟,歐盟的解決之道是先經濟後政治,先局部後整體,建立委員會,以條約約束成員,實行共同政策。這些經驗或許可為東北亞各國借鑒。2009年9月,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訪華提出建立「東亞共同體」的構想,近期訪日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對此表示讚賞。雖然「東亞共同體」的構想在鳩山由紀夫之前,早有人提起,但是至今仍然停留在尋求各國領導人口頭認同的基礎上。對於個人來說,讓渡個人權利,達成公意,並服從代表公意的公共機構——作為「必要的惡」的政府,是解決集體行動的困境的理性選擇。對於東北亞各國來說,讓渡權利談何容易,而作為區域公共產品的東北亞共同體(乃至東亞共同體)的難產,也是必然。米爾斯海默在《大國政治的悲劇》(2003)一書中分析了東北亞地區未來的政治發展前景。第一種可能是:如果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將成為潛在霸權國,東北亞的現狀可能被打破。美國將留在這一地區遏制中國的崛起,確保中國在東北亞不能成為美國的競爭者。第二種可能是:如果中國的經濟發展急遽減速,美國將撤離東北亞,日本將迅速成為一個軍事強國,以取代美國離開後的權力真空。但日本只能成為多極平衡中的一極,東北亞的安全競爭將更加激烈。東北亞各國在綜合國力上的此消彼長影響到東北亞的權力格局,以及未來區域合作的可能性。國家利益始終是東北亞各國相互合作與競爭的著眼點。東北亞將繼續上演中日韓「三國演義」。美俄等外部勢力的干預以及中日韓三國共有信念的培育,決定了未來東北亞的前途。參考文獻彼得.豪爾(Peter A. Hall)、羅斯瑪麗.泰勒(Rosemary C.R.Taylor),何俊智譯(2003):〈政治科學與三個新制度主義〉,《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3年第5期,頁20-23。青木昌彥,周黎安、王珊珊譯(2000):〈甚麼是制度,我們如何理解制度〉,載《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0年第6期,頁28-38。青木昌彥,周黎安譯(2001):《比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約翰.米爾斯海默,王義桅、唐小松譯(2003):《大國政治的悲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路平、何瑋譯(2002):〈新制度經濟學及其發展〉,,載《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年第5期,頁5-10。戴揚(2009):《東北亞區域合作的歷史制度分析》,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http://hkjss.rcc.cityu.edu.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313&Pid=1&Version=0&Cid=2&Charset=big5_hkscs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对我的博士论文有很大的帮助,不过由于时间的缘故,还没开始阅读,应该不错。期待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