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国学普及读物 > 四书集注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01
ISBN:9787806438213
作者:朱熹
页数:409页

章节摘录

  3下.1陈代日:“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日‘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①孟子日:“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④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日:‘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日:‘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日:‘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日:‘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日:.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④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已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

书籍目录

前言整理说明大学章句 大学章句序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论语集注 论语序说 读《论语》《孟子》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 颜渊第十一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孟子集注 孟子序说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离娄章句上 离娄章句下 ……附录

作者简介

《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一部有着深远影响的代表性著作。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宋明理学中的“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即程颢与程颐)的思想,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的思想被其弟子和后人汇编为《朱子语类》。而《四书集注》则是朱熹一生中下功夫最大的且影响也最为深远的著作。
《四书集注》又名《四书章句集注》,曾成为我国宋代以后的科举教科书。其中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个部分。朱熹将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大学》通常被认为是曾参所作;而《中庸》则被认为是子思所作(该著被认为是孔门传授心法,子思因怕其年久失传,故而书授于孟子)。由此可见,《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代表了从孔子经过曾参、子思而传于孟子的儒学道统。朱熹认为,孟子之后继此道统之“绝”的是二程。他在该集注中所作的注释是对二程等理学家的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挥。朱熹认为《四书》比《五经》要简单明了,更便于初学者,也更容易见效,是登儒学高堂的阶梯。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还阐述了其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等重要思想。
《四书集注》是一部集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和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的思想为一身的重要的思想典籍。虽然其中有不少思想现在看来很不合时宜,但作为一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学的经典著作,其中也有不少的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是有积极的意义的,故很值得一读。

图书封面


 四书集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经典的阐释者往往借它人的酒壶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一位学究天人、思想深遂的阐释者,其实是借着阐释演绎自己的体系,这样,对经典的阐释就成为了经典!
  •     学而第一(上)『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余按:值得注意的是朱子对”学“的解释。朱子云: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着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在这里,学而实习,朋而而乐,不见知而不愠皆是以明善为目的的所采取的现实手段。我认为三者之行乃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不是后儒所说的是意思上的逐步深化的关系。所谓的人性皆善之性即是孟子所言性善之性。也即是在人的心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端)。这个性是由天道灌注到人心中的本然之性,是天命在人身上的一种投射。这个善并非是从伦理方面的意义上说的,也就是说这个善并不是一种与恶相对的在伦理领域内才能体现出来的价值评判。而是一个儒家建构理论体系的本体论意义上的需要或源头。这个被假设的源头最终是为人的精神的安顿提供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具有信仰性的意义。这是孟子性善论理论的前提,是孟子理论体系的源头活水。然而一旦人进入到了这个社会生活,尤其是在有了相当的主体意识和行为选择能力之后,由于欲望的遮蔽,作为本体的善便会暗而不彰。觉有先后的意思是说这种先验的本体意义上的善虽然存在于每个愚夫愚妇之中,但是必须藉人的主体性体认和个人修养才能除去人欲的遮蔽而重新发现。这便是孟子所说的尽性。由于尽性工夫的不同,所以便自然会有先觉和后觉之分了。『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余按:这“本”指的是仁。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并不是说孝弟是仁之本,而是说孝弟是行仁义之本。正如朱子所云“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理,智四者而已,何尝有孝弟来?”仁是性,孝弟只是尽性的工夫。二者是本与末的关系。金仁山所云孝弟以学言,便十分支离。故船山指其妄。船山云:“学者,后觉效先觉之所为。孝弟却用此依样葫芦不得。虽所以尽道以事亲者,未尝无学,而但以辅其尽性之功,而辅而非主。”务与学亦有重大的区别。船山又曰“学者,收天下之理以益其心;务者,行己之德以施于天下。”而仁本为心有,何须收天下之理以益其心?只是行仁以复其心可也。『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余按:或说“鲜矣,则未以为绝无”,实不可于此上纠结。这只是个语气程度的问题。与上章之“未之有也”轻重缓急之不同也。人之内心的德与外在的行是体与用,本与末的关系。究末以寻本,察用而探体。若末如此(巧言令色),则本必不仁矣。故程子主静涵养,端庄静持之功,不可废矣。『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余按:曾子之内省,实开出思孟之向路。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儒家所追求的首先是实现个人的理想人格,其次是有理想人格的知识分子当政以治国保民,化成风俗,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内圣开出外王之道。如果说后者会因时命的影响很难实现,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愿望的话,那么前者便可是有充分选择自由的行为,具有相对稳定的价值意义。『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余按:这句是孔子的治国思想。节用,使民的观点无疑导源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实际。『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余按:在儒家看来,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践仁”。即“学文”的最终亦要归结到个人的社会践履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实是说明“行”比“学文”有着步骤上的先在性。当然并非说“学文”不重要。朱子曰“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余按:朱子注云:"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者也"。意谓能做到如是,肯定是学了,或曰为学,肯定是此人没有发现。不学何以致之呢?正如船山所云:“‘吾必谓之学矣’是生学,异端一大界限,破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邪说”。这里,新安,衡阳的诠释乃是确认笃行的重要意义。『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余按:以仁为本,则在其发用上便要求庄静自持。朱子曰:“自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作为本源的善作为一种超验性的价值理想。只有落实到具体的个人的人生践履上才会发生意义。但在落实的过程中,必然会沾染上经验层面的意义,而转为与恶相对的经验意义上的善。我认为前后两个善是体用关系。在现实社会中据以反省我们思想,指导我们作为,关照世间万物的都是后者,而非前者。而由于时代精神的影响和个人气质的差异,即使都赞同了那个先验性的假设,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对这个发用的善的理解也是多元化的。即这个善很大程度上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以这善去发用于现实,便会带来很对价值上的冲突,这亦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反应在践履上便是工具性和操作性的多元化倾向。尽管都自称践仁。但是由于以上理解上的差异,便会有不同的修养论路向和不同的治国理念。后世儒家内部不同学派的滥觞也不过是根源于此。『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余按:这句是讲礼对民众的教化功用。后面的章节详论之。『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余按:温良恭俭让,诚生人气象也。『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余按:朱子曰“三年无改,意谓在所当改而未改者也”,此言诚是。若父为奸逆不道之行,而子焉可继之?所以无改者,能可改能不改也。所以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也。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江苏古籍不很好吗,非整个凤凰
  •     朱熹们把孔子当成了神。
  •     封建一词真是天大的误会
  •     价格实惠,但点校较差
  •     这个版本很有型
  •     版本不错
  •     凤凰的排版一般,纸质也不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