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燃烧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企业与企业家 > 我们在燃烧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1
ISBN:9787508035345
作者:李先柏,鲍勃・约翰斯通
页数:330页

内容概要

  鲍勃·约翰斯通是一们位自由撰稿记者,有十五年的科技报道经历。他曾任《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的驻日通讯员和《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的科技通讯号,曾编辑《连线》(Wired)杂导并为其撰稿,他在1991年成为座省理工学院(MIT)奈特科学新闻学者(knight science journalism fellow),曾获得阿比基金会(foundation)的资助。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前言 是人而不是政策的因素
导论 由晶体管销售人员所组成的国家
第一篇 计算器和手表
第1章 火箭博士到迪斯尼乐园
第2章 盲人不怕蛇
第3章 快者未必赢
第4章 疯狂之人掌管疯人院
第5章 秘密的研究
第二篇 摄像机与合成器
第6章 喜爱各种传言的人
第7章 一只硅片所发出的声音
第三篇 CD机与打印机;汽车与光源
第8章 人多力量大
第9章 西泽博士,我想?
第10章 爱迪生公司的末日
第11章 出头的钉子

作者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日本电子企业的研发活动,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日本电子企业的技术状况以及研发人员的所思所为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和描述,对其长盛不衰的秘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些描写和分析,涉及到日本的传统文件,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人才流动、技术转让等诸多方面,这些对我国企业的研发活动都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和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价值。
作者跟踪访谈了不少难得一见的日本实业家,说服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其中不乏过去和现在的关键人物,通过材料揭开了日本公司的面纱,展现了诸如佳能、卡西欧、精工夏普、雅马哈等公司的实业本质。
这些日本实业家,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致力于消费电子工业。他们把默默无闻的美国发明如微型照相机、液晶显示屏、半导体激发器、数字手表、电子合成吕,便携式摄像机、CD播放机不可或缺的工业产品。作者通过调查一批微遇子技术的发展历程,看它们如何在美国的实验室里诞生,最后却以日本产品的面目问世同时揭示了20世纪科技革新的跨国性和研发创新的无穷魅力。

图书封面


 我们在燃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看了我们在燃烧,了解了一下研发史,感触有几个:1. 外行人容易不拘一格的做事,跳出束缚也有成功的可能.2.日本企业的研发氛围.3.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4.产业做大需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 虽然这些东西的开始是通过转让等相应方式.5.日本研究的努力及将其转化为商品的决心
  •     SHARP、CASIO、YAMAHA、SONY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知名日企,当年也都是从一片草莽中埋头苦干、奋力杀出一条血路,才能够奠定今天在全球业界的地位。这些知名企业及其企业家在其创业期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所谓政府扶持不迷信和盲从,而是坚信自己的力量,最终获得坚实的成就。今日之中国,大抵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希望在多年以后,我们在蓦然回首之余还可以记得今天这些默默努力的人们,因为他们准备、即将、并且正在创造着历史。----------------------------------------------------------------http://www.leeforce.com
  •      中国企业为什么不能像其学习的日本标杆企业那样,将“后发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尤其奠定企业的核心技术基础?      情况已经相当明显。中国大企业的“国际化”,正在遭受煎熬和痛苦,甚至危机。典型如历时两年备受注目的TCL海外并购,不仅未能赢得拟议中的战略突破,反而因为巨额的亏损和并购整合的危机传导,将TCL整体拖入大震荡之中。这让总裁李东生不得不以《鹰的重生》为题,推动已有25年历史的TCL重新“求变”。  坦率地讲,TCL式的海外并购,无非以相当灵活的“机会主义”抓住欧美中等品牌衰落的机会,透过收购寻求快速成为国际大企业的道路,背后隐含的主要意图是透过并购获得急需的“先进”、核心的产业技术(电视和手机都如此),和国际品牌及市场的影响力……李东生的“战略算盘”不可谓不精。但TCL并购得来的CRT彩电全球霸主,因为主流产业技术的变迁,对于  未来突然丧失了标杆意义。而李之所以冒着“踏上不归路”的风险海外并购,无非是想打破为什么“中国制造”越来越陷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的“天问”。  20多年来,缺乏核心技术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笼罩在“中国制造”命运上的魔咒。国人于此无不痛心疾首。20多年来,中国企业也不断排出自己的学习榜单,囊括“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标杆企业,尤其是后者在产业秩序上的突破,一度被奉为改变中国企业“后来者”命运的“法宝”。  但奇怪的是,在这样的“彻骨之痛”和“榜样学习”下,中国企业的实验室几乎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以至于中国企业为什么不专注投身研发,成为又一个“天问”。中国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解读,被过度的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俘获,锁定在庞大的人口资源上,沉醉于“世界工厂”的组装车间中。  实际上,20多年中,成长为本土标杆的企业几乎都把握了这样的“韬光养晦”实质,盛产大企业的家电、PC行业莫不如此:接受美国和日本在信息产业或消费电子产业的强势标准,既定的游戏规则,再寻找所谓“低成本”的方法。他们都没有成为美国那类旗帜的公司或后来日本那些挑战者公司:前者创造和掌握了标准,后者为改变标准而斗争。最初的气质似乎隐含了今后的命运。  他们在现实中的“圣地”是在美国或日本的某一个地方,精神与智慧的圣地却在中国所谓“古典”的某一处。在前一个圣地,强调掌握标准,或为标准而战,在后一个圣地,强调“隐忍以行”,以求最后的成功。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一直困惑于中国企业为什么不能像其学习的日本标杆企业那样,将“后发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尤其奠定企业的核心技术基础?实际背后更真实、有效的问题是,日本企业尤其在其缔造的消费电子产业高峰中,到底如何建立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我担心,20多年来我们对此一直不求甚解。  即使在这样严肃的主题下,你也常常可以发现中国“学习者”其心态和思想上的飘浮与“叶公好龙”。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是,日本企业在研发上的努力,基本上可以“模仿改造”著称,或者可以再引入另一个“美国版本”:“日本人从轻信、贪婪的美国公司购买成熟的技术,然后将其引入自己高效率的生产线,并开始大量投资,大量生产,或者偶尔的‘倾销’,从而获得市场支配地位。”  这样的格调,在中国人经历全球最奇特的“合资运动”后,试图在汽车产业建立所谓民族“自主品牌”时,也到处充斥,并频频以专家的姿态出现。这不但过于神话了“美国世纪”,而更关键的是可能遮蔽了我们的视野、观念,延缓了我们的行动,甚至有悖于事实和真相。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燃烧:日本电子企业研发史》一书来得太晚了(此书于1999年在美国出版,在2004年才出中译本)。  当作者鲍勃·约翰斯通,以一个曾经的日本消费电子产业的科技新闻记者和观察家身份,写作此书时,中国人的目光正从消费电子业的标杆转入“新经济”的“风暴”,那种纳斯达克式的冲动,催生了他们让“中国制造”的跳跃式发展的豪迈,就如同将一个“农民”转变成一个“网民”那样。这是他们过于擅长的领域,就如同当年的意识形态大战中,要跨越所谓“马克思的卡夫丁大峡谷”……最终,中国社会还是要补上市场经济“这一课”。  约翰斯通显然给“中国制造”补了一课。他让我们立刻面对了事实和真相。在这部堪称日本消费电子技术创新史的梳理与调查中,约翰斯通告诉人们,以前关于日本公司在消费电子产业所成就事业的技术基础和高度,是从美国实验室“偷窃、模仿”或者“便宜”获得技术的观念都是陈词滥调,恰恰相反,那些曾经默默无名的美国发明之所以能够成就为数字计算器、电子合成器、便携式摄像机、CD播放机等等消费电子产业的“潮流”,是由典型如夏普的佐佐木正治、索尼的岩间和夫等一批技术精英和企业家,“燃烧”着创新精神所攻克和创造的。“燃烧”这个主题词完全展现了那种赤诚追求和忘我投入的状态。  问题现在回来了,中国的企业真的有这种“燃烧”着的追求吗?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各种知名日本电子企业的发家史,我很喜欢
  •       SHARP、CASIO、YAMAHA、SONY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知名日企,当年也都是从一片草莽中埋头苦干、奋力杀出一条血路,才能够奠定今天在全球业界的地位。
      
      这些知名企业及其企业家在其创业期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所谓政府扶持不迷信和盲从,而是坚信自己的力量,最终获得坚实的成就。
      
      今日之中国,大抵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希望在多年以后,我们在蓦然回首之余还可以记得今天这些默默努力的人们,因为他们准备、即将、并且正在创造着历史。
      
      ----------------------------------------------------------------
      http://www.leeforce.com
      
  •       
      看了我们在燃烧,了解了一下研发史,感触有几个:
      
      1. 外行人容易不拘一格的做事,跳出束缚也有成功的可能.
      2.日本企业的研发氛围.
      3.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
      4.产业做大需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 虽然这些东西的开始是通过转让等相应方式.
      5.日本研究的努力及将其转化为商品的决心
  •     这个我们所仇恨的国家,其强大的过程令人尊敬!真的会有一种燃烧的感觉呢!
  •     大一时看的,启蒙书籍啊!
  •     怀着敬畏的心情读完这本书,虽然不是讲的我们的电子科技发展,但同样令人兴奋。很值得我们借鉴。我自己得出的结论:1.在IC领域日本至今走的模式依然是:从美国获得有关专利,继续研发投入,转换为可以Mass product的产品。 2.IC工艺改进和批量的成品率是日本IC厂商的努力方向。3.研发团队要由高瞻远瞩或者研发团队内部自我领导。4.日本的产权清晰。5.日本国家层面较少参与。
  •     图书馆里才有的精品
  •     与以色列一样,日本也值得努力学习;同样很差的基础,崛起过程略有差异。
  •     日本电子为什么站在时代前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