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书评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61360187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页数:211页

我很震撼

茨威格名作很多,比较有影响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改编成了中国版的电影。里面的背景音乐很好听,也让我记住了这个作家。《恐惧》这个本子,国内较少,开始看的时候,对出轨的女人很是反感,可是看到后面,我竟然哭了。我很震撼。因为茨威格把女主人公的心理煎熬描绘非常深刻入微。每个人心中都有秘密,当你的秘密成为别人的把柄,你的内心又会如何呢?想到这个我有点不寒而栗了。而我之所以哭了,是感叹男主人公对妻子的爱。他为妻子设置了一个陷阱,一个为爱而设的陷阱,这种小手段体现他对妻子的深情,我想我喜欢这种坏坏的男人,这种男人更有吸引力。

情感知道这是错的,但情感就是抓着理智无法掌控的东西

恐惧这书含三篇这: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虽然自己没经历过书中讲的事情,但是读的时候却感觉到了强烈的共鸣。刚开始读恐惧的时候,觉得对伊蕾娜的感受描述的太真实了,最后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却令我感觉太过于不真实,因为现实中像伊蕾娜这种好丈夫应该少之又少……但是还是描述了那种很多时候女生为一件看似不重要的事情逼到绝境就想自杀的心态。让我想到很多人看到某某年轻人自杀时,会说:“我要是他爸妈,巴不得他还是死了算了,这种人在社会上也活不下去。”我是很不喜欢这种心态的,当事人已经很痛苦了,为何还要再添一把刀,一个人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些情况,是他绝望到看不到第二天的希望,可能只是一件外人觉得不重要的事情,但是陷在那个情境时是很难自拔的。这也像社会上对抑郁症患者的嘲讽,“你多跑跑步就好了”,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足够了解,那就少给别人添堵。在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一下子就唤起了在年少懵懂时,对于喜欢也是这般单纯,虽然可能远不及,但也同样不会想着未来不会想着变数,只要此刻能看见心爱之人就好,感觉自己愿意为所爱之人付出很多。很多大人会对这种感情报以鄙夷,你们还未经历世事。确实这种感情,甚至觉得对方不一定要喜欢自己只是想对喜欢的人好的感情,会在经历一次次磨难之后消失。可这种感情难道不是因为怕自己落得什么都不剩下而害怕,所以很多时候还未产生就已经死去吗?我看这篇的时候看到结束立马想再看一遍,可是又怕破坏,第一次读的时候,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感动,慢慢觉得无力,后来死灰的心又活生生被揪起来。我那么爱你,你却不知道。这算不算世间最毒的仇恨?每次我见到你,我都心存幻想,希望你待我始终是有一分特别,你还能想起我。可最终只是在童年见过我的仆人都记起我,你却记不得;人人都待我宠溺,你却不爱我;我带着我们的孩子,你却不知道。而且就算临死之际,都是惦记着不要给所爱之人带来忧伤,却又固执的希望所爱之人在自己每年生日的时候别忘了一枝白玫瑰,好像这样自己就在他生命中留下了一丁点痕迹。毕竟我这一生基本都是为你活着,希望你千万记得我一点点啊。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让人感觉最真实。很多时候,只是情境弄人,一个很端庄的女子,可能就会做出所谓娼妓做的行为。但是很多人都站在道德高地,“这种人就是天生的婊子”“居然做了那种事,一定是一个放荡的人”,很多人都不会理解,有时候只是一时看到了美好,便相信可以超脱世俗。可有时候就像女孩子傻傻的相信做错事的男生会变好,他带给你的只是一次次受伤,直到你绝望的离开,不要因此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刚好看完这个的时候有个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个关于“测试5年婚姻老公能不能抵制住诱惑”,老公并没有抵制住诱惑。有时候感情就是这么可悲,可是你要接受。可能你一辈子都遇不到理想中那种感情,但是你要接受,不论你是因此变得不相信爱情充满戒备心还是依然勇敢去爱,你要接受。

值得一读

不错的版本,不仅把之前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集合在一起,翻译的也很到位。把茨威格细腻的笔法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价格也很便宜,拿到书觉得很划算。尤其是这个版本的翻译,让我想起在看《别相信任何人》时候那种胆颤心惊,被文中的故事仅仅抓住,这种流畅的文笔感觉很痛快。

从小说到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有人曾经把小说和电影的关系比喻成妻子和情人。妻子始终只有一个唯一的一个,是地位不可动摇的原配,如同小说是静止的文字,是最真实可靠的原著;而情人可以有很多个,是可以随时变换,随意更改的不固定资产,如同电影是运动的影视艺术,是可以翻来覆去,不断更迭的不同版本。作为一个忠诚的保守者,如果我是一个男人,在妻子和情人之间一定会选择前者。所以,我往往对于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并不是那么亲睐,近来读完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更钟情于只有文字安静流淌的原著小说。小说和电影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从结果形式上看,小说属于文学艺术,精致的文本,由简单的语言文字符号组成,除此之外,没有了任何的形式技巧;而电影则属于影视艺术,在视觉、听觉、感觉上同时具备冲击力,是运动的画面,由画面、表演、音乐、声音等诸多元素构成。从表现的形式上看,小说的创作是作家一个人的事,作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思维、才能,结合经历、情感,再用独特的协作手法,就可以在若干时间内独立自主地完成一部作品;而电影创作则是一大群人的事,导演、编剧、演员、监制、摄影师、灯光师、化妆师、音响师等举不胜举,得综合所有人的技术和能力,借助一切所需的外界环境和道具,才能在一定的耗资和耗时后制出一部电影,就如同完成一项浩大而繁重的建筑工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和电影两种表现形式正是如此,我不知道茨威格花了多长时间写出来,但是徐静蕾却为这部影片前前后后的工作准备了两年。我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读完小说,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看完电影,却感觉那一个小时的享受可以延长到N个两小时。也许我更偏向于简单的东西,因为那让人觉得回味无穷。茨威格发挥他灵魂猎者的本领,用他比女人更女人的细腻笔法,用他独特的心理分析的表现手法,似乎游刃有余,运筹帷幄地写出了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这一定程度上说,作者几乎是脱离外界物质,无视读者存在,完全是凭个人的主观情感与主观能动力来进行创作的;而徐静蕾则先要依据观众的审美标准、心理需求,甚至很大程度去揣摩观众心理,其次再运用电影技巧、手段而去导之演之的。换而言之,小说的创作更具主体性和感性,电影的制作则更具功利性与理性,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商业文化价值的社会,电影的创作受到很多的干涉与诱惑,远远不及文学的创作来得纯粹和干净。电影,作为当代文化主流的一种形式,也是一门不朽的艺术。它在某些方面也还是弥补了小说文字表现形式的不足。视觉形象作为电影强有力的表现手段,常常呈现于电影的多样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力,穿越了“言不尽意”“意近而旨远”的限制,能够以间接的画面传达出语言所不能精妙表现出的思想深处的旨趣,再借助“韵外之致”的画面色彩、光影,以及渲染氛围、感人心扉的音乐,进一步烘托、刻画任务形象,展示人物命运,让人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电影之中,尤其是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画面特写,更是让步人揣摩回味,胜似千言万语。然而恰恰又是这一系列的优势,使得电影过于赤裸和直白,使之更注重印象与外在形式,不自觉地成分也更多一些,就缺乏象文学、音乐、绘画等静止艺术那样可以反复欣赏品味的意味。在欣赏电影时,也许你会曾被某一个唯美的画面,被某一段音乐旋律,被演员的一个眼神所感动所赞叹过,但我想,那仅仅是在你的眼球看到屏幕出现那一幕的那一瞬间而已。过后,不用多久,一切就模糊,然后淡忘。然而在读完小说后,你就不只是感动不只是惊讶,而是一种深深的震撼!小说几乎全篇的心里分析描写,仿佛是深入到读者自己的心坎里,留下的痕迹是永久深刻的。因为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契合、心灵上的交流与情感上的共鸣,你看到的只有单一的文字,所有的思想与感情的产生都是你一个所创造的所拥有的,没有外界任何的干扰,仅仅是你自己一个人的!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小说的魅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就成就了你的人生价值观,从而决定了你的命运。所谓“无声甚有声”吧。小说与电影,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不足。小说始终处于不败的地位,电影也成为当今大众文化的主流,这不仅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的形式走向电影,尽管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审美心理需求、商业与文化的冲突等各方面的限制,却总体上还是不错的。只是就我个人而言,小说留给我们的想像空间更为充足和自由。自由人必然更向往自由的空间。

文笔清透,充满灵性

沈锡良 是知名的德文翻译,翻译过《托特瑙山》和《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这次翻译了本书中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文笔清透,充满灵性,摘录一小段:“你的窗户亮着灯,我的整个心灵发出了动听的声音。“这座城市,这座曾经如此陌生、如此毫无意义地在我四周喧嚣嘈杂的城市,现在才有了生气,我现在才复活,因为我感觉到你就在近旁,你,我那永恒的梦。我并没有感觉到,无论是隔着多少峡谷、高山、河流、或是在你和我闪着喜悦光芒的暮光之间只隔着一层透明的薄玻璃,我对于你的意识来说,实际上都是一样遥远的。”

宽恕的力量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对一件事了解的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Stefan Zweig确实善于洞察人性,在赋予小说里每个女性生动个性的同时,对她们的遭遇和心理活动充满了同理心,对人性的人弱点也能给予宽容。不谴责,不判定,让悔恨得以告解,让灵魂得以救赎。

无人可逃的恐惧

茨威格《恐惧》中对于女主角伊蕾娜心理活动的描写,让我在看这篇小说的时候不禁紧张万分,我害怕伊蕾娜到最后会因为这不经意的偷情而落魄,而变得悲惨,因为这一件丑闻彻底改变人生。最后的结局让人意外,最终让人害怕的一切烟消云散,但我的心里依然紧绷着,感觉过去的那一切依然让我如履薄冰,结局并没有让我感觉轻松,而是又转入了另一种沉重。女主角所经历的这种恐惧的折磨,相信大多数人也经历过。人总是逃不过好奇,逃不过自以为大义炳然或无伤大雅的尝试,然后便迎来这走投无路般的恐惧,一个人不可对任何人言说的恐惧。我相信大多数恐惧都被顺利或不顺利地解决。但试问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恐惧真的能随着时间、随着事情的解决烟消云散吗?那种曾背负的沉重,如铁锤一点一点敲击着心脏钝痛的感觉,如鬼影一般,偶尔还会出来惊吓我们那已经平静的心。那种因为曾经走错路,如今不敢重蹈覆辙给我们所带来的桎梏,让我们无法再像以前那么潇洒。慢慢地,我们就变了,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成熟也变得开始暮气沉沉。我感觉到茨威格对女主角的同情和怜爱,他对人性的理解让我觉得十分温暖,他的文字不偏不倚,不站道德高岗,温柔而残酷地剖析人的波折、痛苦和不堪。小说里伊蕾娜的丈夫就像茨威格本人,他聪明地引诱你,掉入恐惧的陷阱,又温柔地宽恕你,抱着你,让你说出来吧,说出来吧,一切都会好的,同时又对伊蕾娜这恐惧的后遗症无可奈何。一丝冷酷,一丝温柔,一丝宽恕。已是最好的结果。留下伤痕,你可以带着这一丝羞辱前进,也可以带着恐惧沉沦。

像生活中一台舒适的机器

《恐惧》的主角是律师之妻伊蕾娜,丈夫疼爱她,对她体贴又温柔,两个孩子无需她劳神费心,吃穿用度也无需她操心,总之她是高贵的白富美。步入30岁,她与一位年轻的钢琴家发生了婚外情。她倒不是真的爱上了这个钢琴家,只是因为想给不咸不淡的幸福生活加把佐料,只是因为好奇——舒适安逸的生活使她对风流韵事产生了好奇。她一次又一次与情人见面,内心也由最初的紧张惊慌变为习惯成自然,他的情人成了合情合理的存在,就像生活中一台舒适的机器。某一天,从情人家出来的时候她被钢琴家的女朋友抓了现行,被人侮辱了一番还顺带被敲诈了。从此之后,她的生活就陷入了恐惧的深渊。女人跟踪她到与情人幽会的咖啡馆,接着敲诈她,这一次她连银钱包都被勒索去了。然后女人写信来,开口索要一百克朗,继而是两百克朗,四百克朗……因为害怕丑闻的曝光,担心失去富有的生活与高贵的地位,她一次又一次地满足女人的需求,不仅物质上遭受损失,精神上也遭到巨大的折磨,被敲诈的屈辱与恐惧杂糅在一起,偷情的秘密成了巨石压在胸口,使得她喘不过气,她紧张、失眠、做噩梦,放弃所有的社交生活,躲在家里不敢上街,情绪起起伏伏,差一点精神崩溃。当订婚的戒指也被敲诈走并被丈夫发现戒指不见了的时候,她陷入了更加黑暗与无边的恐惧之中……

比一个女人更知道一个女人的感受

第一次读这种完全靠心理描写推动情节的小说。读了第一页,就会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恐惧》,在中间时就已经完全被带入,想着自己将来一定不能犯选择性错误,避免让自己经历这种无边无际,无法控制的恐惧当中,那种如海水喷涌而来,完全浸没,无法呼吸,挣扎扎不出,除了死亡,无所逃避的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种少女搬的,虔诚的,崇敬的,卑微的比尘埃都不如的爱,却让人觉得那么的干净。这个女人,一直为爱情而活,我没有办法说她可悲可怜,因为爱的过程就是她的幸福,她的一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我认为,这个女人,不是爱上了那个男人,而是爱上了那个不顾一切,奋不顾身,如圣母一般救赎了一个迷路男人的自己。因为生活中没有激情,一旦激情发生,没有什么比激情本身更加重要。 另外,吐槽一下,后面两篇中惹人喜爱的男人基本都是一个特色啊,面容英俊,富有学识,风趣幽默,体贴入微,出身良好,讨人喜欢——这么多年了,古今中外对男性的主流审美好像就没怎么变过。

关于“悦经典”系列之《恐惧》

由上海雅众策划的“悦经典”丛书之《恐惧》,收录了茨威格三篇经典中篇小说《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恐惧》一篇国内本子较少,读者对此作相对陌生,而《恐惧》是茨威格中篇小说中非常优秀的作品,心理刻画入木三分。而选择《恐惧》为书名,也正是为了将这篇少人熟知的佳作介绍给广大读者。《恐惧》译文出自沈锡良先生笔下,质量上乘。《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出自著名德语翻译家韩耀成先生之手。作为茨威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作,此次韩耀成先生的经典译文重新回到读者眼前,相信能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雅众“悦经典”系列丛书装帧精美,定价合理,值得收藏。更多好书,欢迎关注雅众小站:http://site.douban.com/109785/

无题!

1.虽然出轨并不是什么好事,但依然觉得,女主你到底要怕什么,敢做敢当啊。也许在那个年代,那个社会背景下,那种还需要男人养活的日子里,出轨确实是会万劫不复。但事实证明女主确实只是庸人自扰。 丈夫在讲到惩罚女儿的故事时说,恐惧比惩罚更坏,惩罚已经有了定论,总比可怕的未知的东西强,比恐惧的没完没了的紧张强。 想想其实自己也是这样。事情发生之前会紧张,但一旦开始,整个人都会镇定下来,冷静的面对一切。所以郁结于心是多么糟糕的处理方式。与其胡思乱想,不如去做个了断吧。 2.之前读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发现人在不同的年纪读同一本书,确实会因为阅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悟。之前不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爱情,重读读出了恋父,读出了对初恋的执念,以及自我感动的爱情。依然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对她而言,有过这样一个点亮一生的男人存在,终究还是幸福的吧。 3.最震撼的一句话。国家司法机关对这类事情的裁决肯定比我严厉。它们的职责是毫不留情的维护共同的风俗习惯,它们必须作出裁决,而不是给予宽恕。理解人得到的乐趣要比审判人所得到的多。 所以我们才要宽容。共同的风俗习惯就是对的吗?总有些时候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情感刹车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次情不自禁的瞬间,伦理道德就是装在肉体上的刹车,有的人心理素质驯养得很成熟总能在关键时候踩下左脚,无关年龄的大小,有的人就是那么不小心的把重心加在了油门上。像个小孩,在商场撒娇哭闹讨欢心就为了第一眼就喜欢上的玩具。一、《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以前,我是那种道德洁癖特别严重的人。一旦发现身边的人撒谎、耍手段,感情不专一等,就会自动的远离他的生活圈。对真实的人性一点都不了解,就自命不凡。确实挺装的,用“假清高”来形容也不为过。所以,当我得知好朋友跟已婚人士在交往时,我也就一声不响的和她划清了关系。读《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时,我才意识到,我当时欠她一次解释的机会。而她就如同故事中的C夫人一样,应当获得理解。斯蒂芬·茨威格对事前、事中、事后每一个层次的心理变化都描写得非常细致,尤其是女性在爱情面前很轻易的豁出去放弃一切委身对方的冲动。如果我们不理解事情的全部,就没有资格对一个人所做的某一个决定恶语相加。“当今大多数人的想象力都是很迟钝,不管什么事,主要它与自己无关,只要它没有像一个尖利的楔子一样打进脑袋,他们就不会大动肝火。可是事情一旦发生在他们眼前,直接触动到他们的感情,那么,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立即在他们心里引起过分的激动。”二、《恐惧》读这个故事的心情挺复杂的,跟2014年观看日剧《昼颜》一样。我不喜欢一些观众和读者把它们解读为“出轨的女人”,出轨之于女人本来就是件不公平的事,男人在这方面很容易就能被原谅,而女人更多的是背负骂名。关于这类的故事,我有两种矛盾的看法。一种是理解,另一种就是看不起。自古以来,在婚姻中女性大都处于被动的一方,从嫁给谁这一点上选择权就几乎没有,其次是婚后日复一日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生活。有朝一日,眼前突然出现“爱情”的悸动,那是很迷人的激情。而激情过后,心底确是难以启齿的悔恨。她们心理清楚这事“不应该”,所以装满了恐惧,却又舍不得幸福的欢愉。当然,这不是解决婚姻问题的方式,但有值得被理解。我还见识过另一种婚外情女人,她们把这当作炫耀的资本或物质的来源,这类女人就跟玩弄感情的花花公子一样,我都是看不起的。斯蒂芬·茨威格想要表达的显然不可能是这类女性,他的作品不管何时都是对主人公怀有深切的理解和同情。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因为看过电影的缘故,我把这个故事留到了最后才读,仅凭对电影的理解还是远远不及文字的描述。每当被问及如何培养阅读爱好的时候,我都会建议朋友从书信体和日记体书籍开始阅读。这两种格式都带有私密性,一来人或多或少都有窥探隐私的八卦气质,二来自言自语更贴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欲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一封情感相当细腻的信件,承载了一个女人对爱慕之人厚重的爱恋和专情。喜欢一个人,可以不表白,但一定要让他知道。当初看电影时,我就有了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写信还是找到某种特殊的方式,我想让我喜欢的人在有生之年知道有一个人爱过他,很用心也很无力。原来这就是人们说的:我爱你,与你无关。高中毕业那年,我在电影频道上看到两部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开往春天的地铁》。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徐静蕾,也是第一次知道文艺片这个概念。也正是因为这样,电影在我的爱情观中留下了很深的影响,我曾经一度迷恋爱得卑微的伤痛感。偶尔,也曾阴暗的想过,不管他现在过得幸不幸福,总有那么一次吵架过后翻开邮箱,想念着我那字里行间的爱慕吧。出于情感的冲动,就像即将发生的交通事故,左右脚和方向盘决定着往后的命运。

深埋于冰山之下的火焰

海明威曾经说过,“冰山运动之所以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呈现在水面上。”而用这样壮丽的风貌去形容出现在茨威格短篇小说集《恐惧》中的女性角色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我对于茨威格的小说并不是十分了解,唯一看过的就是徐静蕾导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我看来,徐导镜头下的东方女人内敛而隐忍,她像一块冰,幼时内心的火热被时光迅速的冻结其中。而原著中的女人则像是一团短暂接近作家的火,靠着自己仅有的热情就足以燃烧自己。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一颦一笑一回眸的影响固然美好,却不如文字能给人造就的震撼。这种震撼是茨威格小说中女性的独特之美。无论因为爱情还是恐惧,甚至是片刻母性爆发的冲动,她们的疯狂使自己在情绪的表现上异常激烈。这些女性角色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从生活的平庸中突围出来,在自我的叙述中以狂暴将感情宣泄到极致,她们在很大程度上就获得了永恒。茨威格本人曾说,他素来感兴趣的囚于某种单一的思想不能自拔的人,是偏执的人。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狭小,他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茨威格向人们展示着女性庞大的精神世界,向人们展露如冰山般平静的外表下一个女人内心的奔腾,她们是一团火焰,随时可以燃烧掉一切。《恐惧》这部小说集最特别之处就是凝合了茨威格笔下的这些偏执的女人。开篇《恐惧》中的阔太太因为婚外情败露而惨遭敲诈,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恐惧开始加码,意外的压力一方面摧残着她,一方面又让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女主角审视自己的丈夫,感觉她了解到的“仅仅是他流于表面的社会形象,却从未了解他内在的本质”;她看到孩子们有问题找父亲就会“心有不甘,因为她从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父亲的爱和信任”。这种夹杂着痛苦而感悟的恐惧逐渐改变了妇人,她甚至开始和丈夫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展开讨论。小说中的恐惧不仅是一切的源头,更是一根导管,以此通向她曾经平庸无趣的生活。我们看到了一个穷途末路的女人,一面苦苦的对抗着身败名裂的恐惧,一面逐渐地走向了生活的领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的名篇,讲述作家收到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细数自己一生永不言说的痴心和多年深埋于心底的爱意。那种爱是毫无指望的、静谧地等在角落默默的爱。这孩子的爱“与成年女子的那种欲火中烧的、本能的挑逗的爱情不一样,因为这爱如此希望渺茫、曲意逢迎、卑躬屈膝、低声下气、热情奔放”。而最美丽的也最遗憾的是女人将这孩子气的爱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她深邃的感情投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停留在作家桌上白玫瑰的花瓣上。这是一种庞大的精神力量,如此震撼以至于达到永恒,让这个多情的作家在漫长的人生过后如此鲜活的感受到死亡,感受到这份他没注意到过的爱。故事的末尾,他思念着那个不再见的女人,又或者他思念的其实就是那份毫无指望的爱本身。《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则看上去有些荒谬。仅仅因为一双手,一双“像两只横眉竖目的猛兽交织在一起撕拼的巨爪就将自己引向了一个疯狂的24小时。也许这一切都是必然,是那位夫人在做寡妇时必须塑造的悲伤面具在那个时刻轰然崩塌。她渴望抛开一切,追随着内心的火热去博一把,生活却开了一个玩笑,人的私欲和贪婪像巨大的冰山吞噬了她一切的勇气。最终她还是回到了自己原本的轨道,而那疯狂的24小时像一场梦,永远镌刻在一个女人的心中。这种平静下的狂吼是茨威格最擅长书写的东西。他敏感地洞察和表现着女性内心活动,塑造的女性形象堪称独步。在他看似低调阴沉的笔下,读者总能感受到一股激情,这种激情代表着人类最本质的冲动,也可以诠释人最无私的美好。它纵然毁灭也能迸发出炫目的光芒。而这正是那被冰山所掩盖的生命之火的能量。读者们于是敬重着、瞻仰着这样的宏大,不仅因为那掩藏一切的冰冷,更因为其内里熊熊燃烧的火,

可爱又可怜的女人啊

世间果然男人更了解女人一些,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女人的心理研究的透彻,写的如此酣畅淋漓,茨威格不愧为高手,鬼知道他经历了什么(哈哈)。男人总说不明白女人在想什么,看看这本书便能略知一二,女人内心戏太足了。书中的描写不会过时,无论哪个年代,女人就是这么多愁善感。同样,女人若想了解男人内心所想,不如去看看女人写的关于男人的小说,像张爱玲,有些东西还是只有旁观者才能看到,才能描述。想起以前有位男性朋友对我的评价,乍一听,觉得很惊奇,怎么会对我有这样的评价,连我自己都没感觉到,后来静下来想,发现以前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似乎作了印证,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顿时对那位朋友的评价有了赞同,也对他有了一点点畏惧,毕竟他看得到你不曾注意的一面,一语中的,甚至一针见血。虽说以描写内心活动为主,但将故事情节完美穿插,特别扣人心弦。结尾也出人意料,恐惧一篇中的那位夫人提心吊胆了很久,读到末尾有一种侦探小说即视感,虽说最后有惊无险,但那位夫人的恍惚之感我似乎能够体会一点。“我的恐惧到头来是一场你操纵的闹剧,我在恐惧里所体会到的对家庭,对生活,对责任,对自由的新的真切的感受似乎变得没那么有意义。细思恐极,之前发生的一切都得到解释,都是对我的提示。我疏忽了对你的了解,你却对我了如指掌,甚至连我的害怕和逃避都让你看了个清楚,我的枕边人呵,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以前对你妄加揣摩,不过是小儿科的东西。我之前的生活,活的没什么自我,现在开始,我所能触碰的自我会更加真实还是虚幻呢?模模糊糊,好像做了一场梦,现在醒来,到底是解脱,还是我人生悲剧的开始?”而那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更让我心疼。我爱了你一辈子,你的脑海中,却连我的容貌都不存在,若最后,你能想起那白玫瑰的余香,我便心满意足。我常常想,为什么爱一个人,都会如此卑微?我爱着你,这件事,是我最自豪最无以伦比的美妙,可也是最孤独最刻骨铭心的伤痛。“雨还在下,你听得见吗?”最后的那个女人的24小时,也让我颇能理解。女人感性,男人却理性。一个动作一件小事足以在女人心中泛起无尽波澜,甚至改变潮水的方向。这样是女人容易冲动吗?我觉得不是,一切突然的决定,背后必有其缘由,可能很深远,很沉重。爱一个人,对男人来说,可能是生命中的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但对女人来说,可能是整个生命啊。书是本很好的书,作者是很好的作者,这篇书评,就不是了。个人拙见,不足挂齿。

女人的激情——读《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堪称巅峰之作。在敏感的话题之下,作者用他深刻的人性观察,敏感细腻的笔调,写出了如此情感盈溢、细致入微的文学作品。在这里不敢奢论它的文学价值所在,只是借文中c太太和亨利哀太太的风化事件来跟大家讨论讨论在某种情况下,女人是否会被激情所燃烧,以至于自尊和道德也只是冰冷的灰烬;同时也请教一下女性朋友们的选择。事情是由一个俊美而彬彬有礼的法国年轻男子引起的。美男子在皇宫大饭店的出现很快就吸引并获得了在皇宫大饭店度假的女士们的青睐。在第二天,事情发生了。一直显得贤惠保守的亨利哀太太和美男子一起私奔了!他的丈夫歇斯底里的绝望和万念俱灰让其他客人们对此事情议论纷纷。绅士们认为:亨丽哀太太跟那个年轻人准是暗中早有来往,迷魂精这次来到仅仅为了商定逃走的最后细节而已,因为大家推断——一位极有身分的大太,跟别人认识了不过两小时,听到一声呼哨立刻相随情奔,这是决不可能的事。太太们则很愤怒,认为世上固然有着正派女人,另一方面也还有些“天生的贱骨头”,照看来亨丽哀太太准是这类人。而作者却坚持,一个女人一生里确有许多时刻,会使她屈服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之下,不但违反本来的心意,又不自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形实际上明明存在着;硬不承认这种事实,不过是惧怕自己的本能和我们天性中的邪魔成分,想要掩盖内心的恐惧罢了。而且,许多人觉着这么做很可自慰,要这样才感到自己比“易受诱惑的人”更坚强、更道德、更纯洁。按我个人的看法,一个女人与其像一般常见的那样,偎在丈夫怀里闭着眼睛撒谎,不如光明磊落地顺从自己的本能,那倒诚实得多。这种情与欲的话题容易让我们冲动。但后面c太太对作者独自倾诉她相类似的经历,让我们在细细的品读过程中,更深层次地了解到了人性情感的一些东西。四十二岁的贵妇人c太太在蒙特卡罗旅行时,百无聊赖中在一个赌馆 遇见了一个衣着破烂年轻的男子。她被那个男子迷住了。正确地说,她是被男子赌钱时那种梦魅般的激情迷住了。她细细观察他那颤抖的手的每一个动作,赢钱和输钱时迷醉狂乱的神情;以至当男子输光身上的钱后在雨中如跌入无底深渊绝望时她中了魔似的跟着他,把他带到以前从不可能涉足的廉价旅馆中,然后在本能与激情以及未知的某种情感下,两人共处了一夜,第二天,c太太为他买了车票并取了一大笔钱……c太太在倾诉中说,回想当时她的心理,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驱动力在驱动她,她对这种力量感到害怕却不由自主,以至作出这么出格的事情。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她的举动,仍会觉得不妥。但我们注意到了一个情况,c夫人二十四年前就死了丈夫,孩子长大成人分了家,她独自一人守着一笔大财富,生活在虚伪的贵族人群中。我们试问,什么样的人越容易受到激情的把握呢?除了天生的性格因素,可以肯定,受到压抑越大的人,内心积累的反作用力就会越大,在恰当的时候,当她决定不再苦苦支撑或孤立无援的时候,必然会放弃抵抗,任激情像肆意的洪流,淹没自己,从而作出前所未有违背日常的行为。亨利哀太太选择和俊美的法国男子私奔,其实是选择了尊重自己的追求,她不一定是被男子迷住,这个美男子的出现只不过是她实现自己激情的工具罢了。而c太太,她被穷男子那种赌钱的欲望和如痴如醉的激情所感染了,让她在瞬时间看到了自己如枯木般毫无生机的几十年的生活,在复杂的反悔,不甘,绝望,渴求的心里作用下,和男子发生了一系列她所预想不到的事情。说到底,赌钱的男子就像她在枯萎的生活中即将溺水时抓到的一根丑陋的稻草罢了。情和性只是自我情感的一种点缀而已。

窥探女性的思想微妙

以前读过茨威格的小说集《人类群星闪耀时》,喜欢他那独特的视角和别具一格的笔法,作者擅长以描绘小说中主人公独自的心思来表达那些内心的感触,细腻真切,寓意深刻,故事也多以悲剧的形式结尾,让人在感慨之余也了引发深深的思考。这本小说集《恐惧》包含了茨威格的三部小说——《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都是描写有关女性心理微妙之处的故事,中文翻译的语言也细致优美,读来很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其中后两篇的名声较大,也脍炙人口,《恐惧》之前虽没听说过,读后感觉却并不输于其它两篇,茨威格的作品读来的确是不同凡响。《恐惧》讲述了一个年轻贵妇与人偷情后的恐惧心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描写了一位女子从十三岁一直到生命结束对一位作家始终不渝的暗恋情怀;《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述说了一位妇人对一个英俊赌徒的爱恋从而引发的激情与悲剧。这些故事是女性心中最隐秘的心思,最本能的冲动,最真实的反应,假如无法抵抗得住那些身边常常遇见的诱惑,便很容易滑入这样的痛苦深渊;同时,作者描写的女主人公们又都很善良,正是因为这种心地的淳朴,所以在遭遇了激情和诱惑的快感之后,又不断地遭受自身良心的折磨,起起伏伏,来来回回,左思右想,直到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人们常常说:比大海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心。作者便是从人的内心入手、层层把故事铺展开来,让读者像通过放大的仪器一般去清晰地窥看一下人心内部的广阔世界,无论是古今中外,在人性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相似的想法、犹豫、冲动、恐惧、喜悦、对单调枯燥的厌腻,对新奇刺激的兴趣等等,总之,把人与生俱来的优缺点都包含在了其中,在周边环境的影响下,在突发事件的变幻下,展示了一个个鲜明又生动的个性,在细微之中展现了精彩又真实的人生。茨威格的高明之处是把思想的精微部分活龙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大家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猜测、去对照,最后给大家一个出乎预料又合情合理的结局,不是特别好受,也不特别难过,却有些挥之不去的揪心,也能情不自禁地让你去替主人思考、担忧、反省、直到最终事件的解决和精神的释放,虽然这些故事没像《人类群星闪耀时》那般具有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的意义,却能深深地打动你;虽然这些故事与自己毫不无关,却又可以让大家觉得在这样的情感上人类又是何等的似曾相识。茨威格写的故事总能抓住你的心!

真正的恐惧

这本书第一篇的《恐惧》带有悬疑性,评论严重剧透,请读完书之后再看!同样的故事换一个作家写的话,可能十页就够了吧,茨威格用了差不多80页。看的时候脑子里一直在过电影,虽然情节真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但是拍成电影应该也挺精彩的。一个从小家庭条件优渥的女人,嫁给了门当户对的丈夫,有了两个可爱孩子,衣食无忧,可以随心所欲投身社交,偶然结识了一个弹钢琴的人,然后出轨,然后被情人的“前女友”逮住,被跟踪被勒索,整天提心吊胆的,最后走上了喝药自杀的路。看序言的时候,说是茨威格对笔下的人物不是无情揭露而是同情包容,实在不敢苟同。可能是因为心里描写太多太有真实感,给了一些人这样的错觉。实际上作者很冷静,他只是完全站在了主人公的位置,他就是伊蕾娜,他像自白一样讲别人的故事,等故事结束再抽身而退。最开始的时候觉得伊蕾娜挺无聊的,有疼爱自己的丈夫,有可爱的孩子,有佣人家庭教师,衣食无忧,生活幸福,却为了好奇心,一边偷偷约见情人,一边担心害怕。等到被情人“前女友”逮到,又觉得她实在懦弱无能的厉害,你既然要出轨,就应该想到可能的种种,想到应付的办法,想到自己要承担的后果,被人要挟几句就吓得直哆嗦,当初又何必呢?然后看她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勒索,心惊胆战,整个人神经兮兮的,又觉得这种夫妻生活实在无聊,又觉得出轨这种东西实在是微不足道算不得什么的。看她被逼着拿走戒指,又蠢又怂,简直想进去骂她几句。看她最后在街上走来走去只为了找到那个女人赎回自己的戒指,寻找不到竟然去药店买药想自行了断,又好想进去摇醒她:醒醒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后原来一切是他的丈夫找人演的戏给她,他就看着她受尽折磨,跟她玩猫捉老鼠的把戏。伊蕾娜一觉醒来,回忆之前种种,觉得一切都是一场梦,梦醒了,她宛如新生。如若我是她,只怕更想死。如果我是主人公,第一次在楼道碰到那个陌生女人的时候,假如足够理智的话,应该会反过来威胁她吧。身为知名律师,应该不会让自己老婆出轨这种丑闻曝光,所以会采取一些特别手段,要么让这个女人闭嘴,要么就让她永远消失。同样是出钱,与其给了没完没了勒索自己的人,还不如雇人把她做掉(不是真的,但是这么说,估计对方也怕)。如此一来就不会有后面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勒索了,也不会弄丢戒指。当然这个前提是不知道这个女人是自己丈夫雇来的。如果丈夫知道自己妻子是这种反应的话,他会采取什么措施呢?如果是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你第一次碰到勒索你的陌生女人会怎么办?如何保证既解决了被勒索之忧,又能使自己全身而退?最后,私以为如果没有十足把握不被发现,还是不要出轨的好,如果没有承担一切后果的能力,还是老老实实的好。最后的最后,没有出轨之忧的单身狗万岁万万岁!May you be happy!

内容精彩,设计也很棒

新书到手,第一感觉不错,白灰的封面,非常简洁素雅,在众多浓墨重彩的封面中 显得有点清淡,但却是我喜欢的风格。内文的纸张是象牙色的 ,非常细腻,很喜欢。收录的三个中篇,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为大家耳熟能详,译文社的单行本也曾有收录,而《恐惧》国内版本不多,用作书名的更是很少。说起来这三个中篇分量很足,每个都可以独立成书出单行本了。陕师大将这三个名篇合集出版,精装定价只有25元,也确实是非常有诚意的版本了,因为特别喜欢《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所以就这篇小说多说两句:这部小说是茨威格受到弗洛伊德影响,对心理学潜意识的描述最有 代表性的一部。但文中茨威格最擅长的对细节的描写也让人叹为观止。阅读时可细细体味,摘录一段:手的姿态何止千百种,我简直无法向您描述:有的像野兽伸出毛茸茸的、曲卷的手指忘乎所以地在搂钱,有的之家苍白、神经质地哆嗦着,几乎不敢去抓钱,有高贵的和卑贱的,残暴的和畏葸的,诡计多端和老实巴交的——这些手给人的印象各不相同,因为每一双手表达的都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只有那四五双掌盘人的手是个例外。

《恐惧》最新版本,性价比高,难得!

《恐惧》的本子很少能见到,封面简洁大气,是我喜欢的风格。精装带护封 定价25.00,还犹豫什么?买吧。茨威格是位善于洞察和表现女性内心活动的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方面堪称独步。《恐惧》所收录的三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茨威格两篇最为著名的脍炙人口之作,最典型地呈现了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弗洛伊德的影响也最为明显。

情节真的好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熟悉茨威格是因为前两年很火的“陌生女人的来信”,当时就觉得茨威格写的女人的情感非常细腻,故事情节也安排的很精彩。在书店偶遇了陕师大出的他的两本小说,首先是装帧吸引了我,挺简洁大方也很美观,立刻收回袋中。回到家先读的就是这本《恐惧》,一发不可收拾,故事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爱就是恐惧

18:47:我的书到了,还没拆开,正拿在手里。19:01:我一个人到了房间,还不知道是什么书,但总要把桌子收拾干净。19:04:129元钱,能买到一个女孩儿一分钟的安静吗?第二天,上午才包了书皮,下午就看完了,阅读的过程伴随着让人无法置身事外的紧张心情,合上书的时候只觉得惊讶……就这样结束了吗?现在这本书上就遍布了我的指纹吗?读完之后,在这样一个平常的午后,突然想起来,才觉得深深的难过。第一个故事是完美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二个故事却是紧紧抓住你的心灵,让你无法呼吸的。甚至当我看完第二篇,我的脑中天旋地转,感到无法立刻继续阅读第三篇……我承认,书中的情绪我曾体会过,陷入爱情的恐惧,背叛爱人的恐惧,受人离弃的恐惧,其中,每种恐惧又可分为对那人的与对自己的,还有,心无所爱、无所事事的恐惧……每当这时候,耳边就有个声音在说,别怕,一个人的时候,要想象身后有千军万马。

不良少妇的资格

在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恐惧》里,讲了这样一个女人的故事,她的丈夫富有高贵又体贴温柔,孩子们健康活泼,家里大大小小事务有管家和佣人帮忙处理,这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似乎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就像是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样子。如果只是这样的简单平淡,也没有什么故事好写,更不会用《恐惧》这种名字,书中的女主人公,与一位年轻的钢琴家发生了婚外的激情,一开场,讲的就是她从情人家里出来被人撞破的场景,那人自称是钢琴家的女朋友,向她索要钱财封口,故事便从此展开了。一条微博的篇幅就能讲清楚的情节,作者却写了一个中篇,书中大段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又干净利落,似乎没有一字多余。就好比说刚被勒索的第一天,女主人公回到家里之后,殷勤的仆人,活泼的孩子,温柔的丈夫,熟悉的家,不同的是女主人公的心情,自己心中深藏着一个秘密,眼前的一切似乎真实却又陌生,人在熟悉的场景之中,内心却无法宁静,作者把这种做错事之后害怕被惩罚又渴望被原谅的感觉描述的十分精准。随着情节不断展开,女主人公的内心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心情也都被作者捕捉到并呈现成文字。在读到这个故事之前,从没想过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有人说这本书中女性心理描写的非常好,没错,但这种做错事后的心情,却是无论男女,只要有丰富的内心,都能体会得到的。女主人公如何从平淡的生活走向婚外情,书中描写不多,但也颇具深意,我们也会说,生活太平淡,缺乏激情,但作者说的却是,“她委身于他,并不是需要他或者对他产生了强烈的渴望,而是由于懒得对他进行反抗的惰性,或是出于一种不安定的好奇心”,“这种冷热适中的幸福,要比不幸更容易使人受到诱惑”。故事中也不断提到,女主人公在这样习惯了的平淡幸福的生活中,逐渐对丈夫变得陌生起来,相爱容易,相处不易即便是书中男主人公在世人眼中算是个聪明富有又温柔体贴的完美丈夫,拥有外人看起来的完美家庭,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更何况,这世上还有大把大把只知道赚钱不善于温柔体贴沟通交流的人,还有大把大把连赚钱这件事都做的不好的人,生活不易,不仅仅是经济、物质上的不易,贫贱夫妻百事哀,解决了经济基础的问题之后,如何去了解身边最熟悉的人,是件更需要好好修炼的事。情节的转变我不想剧透太多,只能说,是个看起来团圆的结尾,但这又是另一个版本的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重归于好的幸福是确实的,也能持续一段时间,而在那之后呢,在后面的生活里,对于家人,如何去重新了解、好好相处,又是一桩功课,就像故事的最后一句“就像伤口在彻底愈合之前还在火辣辣地疼一样”,愈合之后又会如何,那条伤疤能否常常提醒自己呢?想起一个不太搭调的故事,可蕊的《不良少年的资格》,没有坦然的心态做坏事,就不要学别人做不良少年,还是回过头来做个普通人,所谓资格,说的就是这种坦然做不良少年的心态吧。《恐惧》中的女主人公,想去寻找激情,却没有承受激情被撞破之后生活的能力,这个故事,也可以写成《不良少妇的资格》,这里说不良,我并没有批评女主人公的意思,一点点都没有,我们都只是凡人,会有各种情绪,好的或者不好的,凡人也都难免因为小事做错而酿成大的后果,同为凡人的我们,没有资格指责别人,只能好好拷问并接纳自己。茨威格生活的年代是上世纪早期,那时欧洲的社会环境与当今中国有许多不同,信息太多,变化太快,以前被认为是天大的要紧事,如今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浮云而已了,在现实重压之下,平淡的幸福已越来越难,诱惑和变化却越来越多,而生活在其间的你我,是否有足够强大的心灵来面对这一切?书中第二个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被徐静蕾改变成电影的那个故事,电影是几年前看的,回过来翻着看,发现已经基本上忘光了,不知道是她拍的不好,还是那个时候自己不懂。读茨威格的故事,感触则深刻得多,比起《恐惧》来,这个故事更多的抓住了爱情中的女人的心,飞蛾扑火般热情的爱,可能更容易获得女性读者的共鸣。在《恐惧》里,作者也这样描写着女主人公的心态,“她在少女时代曾经朦朦胧胧地梦想过伟大的爱情和销魂的情感,但被新婚头几年愉快而宁静的生活和初为人母的游戏般诱惑所麻痹,她的梦想如今在她快要步入三十岁的时候又开始苏醒了。像任何一个女人一样,她给自己的内心注入了一种巨大激情的能力,却并没有给亲自的体验赋予意志和勇气,这种勇气就是甘愿为风流韵事付出舍生忘死的代价”,两个故事的女主角,都有个这样的想法,只是际遇不同,有人遇到了所以做到了,有人没有,很多人会说,这样为了自己幻想中的爱情的一辈子很傻,虽然傻,但也是一种纯粹,人的一生不长,能有值得追求或是守候的东西不多,凭什么说事业或是金钱就一定比飞蛾扑火的爱情更伟大呢?对女性心理的描写到这种程度,已经让人佩服不已,查了查资料,茨威格居然还是《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作者,《恐惧》和《人类群星闪耀时》这两本书的差别,简直就像是林黛玉和花木兰的差别一样大。能写出这样两本风格迥异的书,已经足以成为偶像了,更何况每一本都写的那么好,回想起自己,这些年来看书、写博,机缘巧合之下也通过写字赚到了一些钱,比起茨威格这样的作家来,还是差了太远太远太远。原文发表于我的blog:http://liangzi.me/?p=3059

细嚼心理刻画大师茨威格

途径一家costa,在正午时分花了两个小时跟着茨威格经历了满心的风卷云涌,当头的烈日喷洒了大块的热浪在没人坐的桌椅上,这样的场景,看这样书,氛围刚刚好。太久没看过这样纯内心的独白,能用这么入木又满是隐喻的文字呈现,也只有丰富又细腻的内心,才能细细咀嚼如此翻山蹈海的情绪,茨威格无疑是刻画内心的大师。阴暗的、光明的,不是道德批判,也没有上帝视角的评头论足,只是把一切摊在阳光下,细细述说着这都是人性。由《恐惧》带入门,跟随主角跌宕的内心起伏,到最后戏剧般的转折,很容易进入作者想让我们看到的那个隐秘世界,入了戏,接下来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比之前更容易代入那百转千回的内心独白,飞蛾扑火似的爱情,该是被唤醒的钻着牛角尖的姑娘,整个描绘没有让人觉得揪心,也没有跟着堕入深渊的沉重感,一切都是这个傻姑娘的自愿,转念想来,其实这就是在我们身边的千千万万的姑娘。不写出来,也许并不会被意识到。推荐大家看茨威格的描写手法,去看他怎么抽取各个年龄层的女性的细腻心理,去看那些平铺出来百转千回的情绪,了解什么叫做不以道德批判为前提的叙述,却并未失正向能量。存在的人性,首先要学会接受,正面地接受后,才能知道怎么去掌控,而不是一味地拒绝、反对。越强行镇压的东西,反弹会越厉害。“我又诧异地感觉到,我们一直自鸣得意地称之为灵魂、精神、感情的东西,称之为痛苦的东西,其实又是多么地虚弱、可怜、没有骨气,因为这些东西即使再多,也不能把受痛苦煎熬的肉体和被压坏的身躯完全毁灭---因为人会经受住那样的时刻,血脉还会照样搏动,而不会像遭了雷击的大树那样死掉或者翻到在地。”

从女性心理看人生百态

有这样一些可悲而善良的女人,只因在不恰当的时候做出了某些不恰当的选择,为自己本该清丽纯洁的生命留下了难以洗刷的污迹……于是她们成为痛苦的女人,尽管她们的生命并没有就此枯竭,.尽管在未来的日子她们的灵魂也还完好地存在于生命之中,但是女人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因为那复杂的内疚与自责或恐惧已然长久地积存于她们的内心她们的灵魂,早已成为她们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她们至死也不能卸下这压迫,因此她们至死也不能回到原来的自己……在《恐惧》中,茨威格精准地记录了这样一个女人的故事。拥有着幸福家庭的伊雷娜,因不甘于相夫教子的安逸生活而红杏出墙,她很享受徜徉于家庭的安逸与钢琴家情人的浪漫之间的生活,女人的虚荣心和猎奇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是这一切都随着钢琴家女朋友的出现戛然而止了,于是她的生活陷入的不尽的恐惧之中……不愧是擅长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尤其擅长女性奇特命运以及个人遭际与心灵描摹的二十世纪中短篇小说家,茨威格的作品总是令人百读不厌。在我的书柜里有不同版本的茨威格作品,如韩耀成、关惠文、张玉书、高中甫翻译的《茨威格短篇小说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短篇小说集。记得最早读他是因为他的名篇《贵妃失宠》,我对这个名字很是好奇,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名字的吸引很快就被细节的吸引打败了。我被一个女人生动而复杂、焦灼而善变的内心世界的图腾深深吸引,那种由阅读所带给我的快感至今还记忆犹新。《恐惧》一书,收入了韩耀成译文版茨威格非常有名的短篇《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故事还是我们熟悉的故事,情结还是不动声色却紧紧扣人心弦的情感故事,那是一种始终存在于人物心理阴霾之中的精神隐患,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现场,影响或制约着人们的生活,却又貌似不为人所知所解,茨威格发现了它们,并以文字的方式记录和展现。读她们的故事,一颗心也随着她们的内心起起落落,一忽惊涛骇浪一忽又从容不迫。偶尔还会有一种恍惚袭来,那一刻,我遗忘了时间,忽略了岁月,分不清是时光停驻了,还是倒流了,只是任由着一颗心都被牢牢抓紧,只是不由自主地喟叹由一个又一个不同女性内心的辗转腾挪就描绘的人生百态。

女性激情的心灵捕手 ——评斯蒂芬•茨威格《恐惧》 文/刘燕

茨威格是个怪胎。他是男人,却比女人更懂得女人。他有病人一样的敏感神经,又有着心理医生的冷静态度。他用女人的自口吻讲述一个故事,却不会让人觉得有丝毫不自然,也因此博得了 “世界上最了解女性的作家”的盛名。他对笔下的贵妇、交际花进行一视同仁的精神分析,却不吝投去深情一瞥。他把人性的心理诊断书,写成了如泣如诉的小说,又或者,他钻进了每个人的心里,掏出最隐秘的角落,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恐惧》收录了茨威格三篇经典中篇小说,它们都是揭示女性的激情、情欲的小说,分别是《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很多读者是从著名的爱情小说中认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不知道震撼了多少女性读者:一个男人如何能这样精准地还原女性心态?在茨威格的小说中,女性在瞬间迸发出的激情,总令人惊异。在女主人公出人意料的举动背后,可能蕴藏着人性深处的奥秘——潜意识中的原始欲望,本能冲动对人性命运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恐惧》一篇国内的译本较少,读者可能相对陌生。这个版本的《恐惧》译文出自沈锡良笔下,细腻动人,入木三分。将近130页的篇幅,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故事:漂亮的女主人公伊蕾娜有着一个稳定的家庭、乖巧的孩子与体面的丈夫,在一次与情人的幽会后却遭人跟踪敲诈,伊蕾娜的内心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每天生活在惶恐不安中。在这个并不算新鲜的故事里,被人敲诈不是主题,偷情也不是主题,甚至这一切都是丈夫的密谋布置这个反转情节也不是重点,“恐惧”才是小说真正想表达的。那无处不在、销魂蚀骨的恐惧感本是无形的,却被茨威格捕捉住了。恐惧是“让人直打哆嗦”的,会感觉自己“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力量已经消耗殆尽”。表面上看,伊蕾娜仍是那位风姿卓越的美人,而她的内心早已被黑暗的恐惧感压倒,“整个身体都颤抖不已,喉咙里有种苦涩的味道在翻滚”。没有体验过真正恐惧的人,几乎都能在这些描写中感受到恐惧,而且能咀嚼出恐惧的81个层次。小说集收录的后两篇,都出自著名德语翻译家韩耀成之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电影又让它更出名,似乎也不需赘述了。不过,对比几个译本,韩耀成的翻译简洁利落,读来清爽怡人。有意思的是,把这三篇并列在一起看,倒是对茨威格小说艺术的一种别样审视。分别是一个女人的三种激情:担心偷情败露的恐惧、对暗恋对象的满腔温柔、拯救与激情混杂的真诚。同样是描摹女性心理,《恐惧》用的是第三人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用的是第一人称,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则更为复杂精妙,小说里既有“作者”对叙述者的旁观,又以叙述者的第一人称剖白为故事主体,小说里的两个故事参差对照,既像剥洋葱,又有着临水照花式的“戏中戏”比对。能洞穿女性的内心世界,并不只有一种表达方式,这三篇小说展现了茨威格纯熟高超的艺术技巧。在茨威格里的小说里,女性是优雅、迷人的,更是感性、热烈的,她们忠于自己的感情。无论是在平淡安稳生活与激情外遇中挣扎着的伊蕾娜,还是默默守护内心爱情火苗的“陌生女人”,亦或外表高贵内心善良火热的C夫人,都是心灵丰盈的女性。她们的作为未必合乎世俗看法,但茨威格并不看重外部庸常伦理、理性教条,而更关心女人们的内心。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里,他借男主人公之口说出:“一个女人在其医生的某些时刻处于神秘莫测的力量控制之下,只好任凭摆布,这既非她的意愿,她自己也不知晓……我个人还觉得,一个女人如果不是像常见的那样,躺在丈夫怀里闭着眼睛欺骗丈夫,而是无拘无束、热情奔放地听从自己的本能,这样倒更为诚实。”正是这番对女性的辩护打动了C夫人,也让C夫人把困扰自己一生的24小时激情遭遇倾吐而出。茨威格是不折不扣的女性的心灵捕手,正因为他满怀着最深的理解和同情。早在上世纪30年代,茨威格的作品就曾经被介绍到中国。第二次茨威格热出现在中国是在1981年,国门重开之初,茨威格诞辰100周年时,这一股茨威格热延续了整个80年代。进入21世纪,徐静蕾的同名改编电影让茨威格又火了一把,也让更多年轻读者了解了这位充满着激情和现代感的作家。正如译者韩耀成所说,茨威格的作品,语言富于音乐性和韵律美,结构精巧,故事引人入胜。读茨威格的小说是不会让人失望的,这是经典的魅力。茨威格的小说是用纯手工制作、经过25道工序打造的钢笔写出来的,流动着手写年代的流畅与华丽。在细致的小说背后,他温柔、同情、理解的目光,注视着永远激情洋溢、充满魅力的女性。

被原始冲动诱惑的女人们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如骄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其小说多写人在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其作品以人物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恐惧》里的三篇中篇小说: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恐惧富有高贵的律师之妻伊蕾娜与年轻的钢琴家发生的婚外情,一陌生女人发现其出轨并不断的恐吓敲诈她,害怕失去富有的生活与高贵的地位,因此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恐惧中,最后发现那个敲诈她的女人是丈夫发现其出轨后请来的演员,丈夫最终不忍心再看妻子这样在恐惧中生活下去,告诉其实情,妻子从此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平淡的幸福生活了。 作者对伊蕾娜的心理描写真的是精彩极了,最开始的颤抖却带有几分不屑,认为这样低劣的女人怎么可能毁了自己所有的一切,想尽办法逃避着他;到后来近乎神经质的想要找到她,和她对质,来个破罐子破摔;到最后知道了真相,对于丈夫的温柔体贴、孩子的欢声笑语,清晨的阳光洒进来,由衷的微笑泛在脸上,幸福来得比以往的更加踏实、真实。这位律师丈夫也实在是极聪明的,甚至聪明的让人有些害怕,如此聪明的人,你在他面前几乎隐藏不住什么,只能赤裸裸,让人恐惧。好在他同时是宽容并深爱妻子的,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的结局。“孕育着希望的疼痛,既强烈又柔和,就像伤口在彻底愈合之前还在火辣辣地疼一样。”或许真的只有真实的、深刻的体验过即将失去一切,失去一切习以为常的平淡日常、感受到失望、绝望、痛苦的时候,才能真实的享受平和的幸福吧。然而大部分‘我们’都是一帆风顺的生活至今,在平平淡淡的幸福中焦虑着、恐惧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在她的女孩、少女及女人时代和一个男人的故事,他于她是用整个人生来爱的人,她于他却始终是个陌生人。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故事名声那么大,为什么那么多人以这样的故事来歌颂所谓的不朽的爱情,在我看来,这根本连爱情都算不上啊。不平等至此、卑微至此、愚昧至此......两三年前就看过这个故事,当时的屈辱感远远胜过震撼感,觉得一个女人为了一个男人可以卑微到如此地步,简直让人想要狠狠抽醒她;如今重读,仍不以为然,但是态度平和和宽容了不少。在我看来,陌生女人对于男人的感情已经不仅仅是爱情这么简单了,它更像是一种信仰,男人成了一种上帝般的存在,她无条件的忠于他,却从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东西,虽然这种得不到回应另其一次次的失望,但她却从不责怪,是啊,怎么会有人敢去、舍得去责怪‘上帝’呢?从她还是女孩的时候第一次遇到他,甚至还没有见过他的时候,他就已经代表了另个他无比崇敬向往的世界了:聪明、儒雅、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然而这位上帝同时又有其阴暗面: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情无义的浪荡公子...我又怎么敢这么责怪你呢?她,为了你牺牲、等待、失望了一辈子的人都从来不曾责怪你、埋怨过你。说什么‘我爱你,与你无关’,然而这样的爱情在我看来都不足以称之为爱情,我所向往的爱情该是舒婷《致橡树》里描述的那样,平等、互相扶持成长同风雨共浴阳光的爱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热情导致的罪行不成其为罪行吗?”“理解人所得到的乐趣要比审判人所得到的大得多。”觉得文学作品或者艺术作品“一半的真实是毫无价值的,只有全部的真实才有价值。”前几天看到一句话‘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于是想,那是不是一般就够了呢?现在才明白,既然决定了要坦白,那就必须是全部的,一半的真实毫无意义。这不是‘度’的问题,而是质的区别。“毕竟时间拥有最深远的威力,而年龄则具有一种能使各种感情贬值的特殊力量。”一位高贵的老太太在四十几岁的时候的二十四个小时里发生的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二十四小时完全可能决定一个女人的命运。男人大概永远也不懂女人的一往情深和奋不顾生,而女人却又往往太容易被激情诱惑,为什么女人这么容易被诱惑?女人这感性的动物。

随便扯扯故事主线

今天聊聊茨威格的三篇中篇小说——《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恐惧》讲述了一位上流社会的女人,丈夫是知名律师,拥有几个孩子,家庭和睦、富有,而她因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生活——觥筹交错、跳舞寒暄,莫名其妙地作了一位年轻钢琴家的情人。她对他没有爱,没有激情,只是猎奇,只是寻求新的刺激。这样的日子倒也过了挺久。直到那一天——自称“钢琴家”的女朋友的、面目狰狞丑陋的女人,恶狠狠地出现在她面前,警告她不许再与其见面。她长久以来所担心的终于浮出水面了——身败名裂、夫离子散。她面如土色,急忙逃回家中,心猛烈地跳着,仿佛要蹦出喉咙眼,她感到自己被千钧之力牢牢制住,无法动弹。那个丑陋、阴险、恶毒、贪婪、得寸进尺的女人,接二连三的出现,索要的金额与日俱增,最后甚至打起了她婚戒的主意。她感到自己快窒息了。简直是梦魇。她惶惶不可终日,整日整夜提心吊胆,她开始揣测丈夫知道后的反应,开始思考丈夫平和儒雅的外表下,隐藏的究竟是圣人还是恶魔,她的脑中萦绕着臆想与杂念,纷飞跳跃、窜来窜去。她终于感受到,原先平静的生活、和睦的家庭有多么美好、多么珍贵。而她的丈夫,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好几次,在丈夫温情的注视与柔软的语调下,忏悔的告白、请求宽恕的话语简直到了嘴边,呼之欲出,但她仍然说不出口。担心丈夫暴怒、家庭破碎、身败名裂。她没有勇气承担。终于,她承受不住这噬人的、磨人的、渗人的、无孔不入的、幽灵般的女人,她在痛苦的折磨和变态的压力下,崩溃了——她将婚戒交给了那个女人、欺骗丈夫拿去清洗、规定期限拿不回来、钢琴家压根就不认识那女人……她决定,用药物了结此生。这时,她被丈夫阻止了。原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丈夫的安排。丈夫察觉到了她的婚外情,不好直接开口,便找了一个演员扮演钢琴家的“女朋友”这个角色。她昏昏沉沉、迷迷糊糊、浑浑噩噩地睡着了,新的篇章开启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有史以来最打动我的中篇小说。它阐述了一个愁肠百转、缠绵悱恻的暗恋故事。这是个可怜的小姑娘。她自小就暗恋隔壁搬来的小说家。“他是那么年轻、那么漂亮、那么修长挺拔、那么标致潇洒。”她从窥视孔中偷看他回家的身影,她在门后偷听屋内的动静,她在胡同里看着他家里哪儿亮着灯,她卑微地、不计回报地、低声下气地爱着他。“没有一个女人会像我这样盲目地、忘我地爱你。我对你永远忠贞不渝,因为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比不上孩子暗地里悄悄所怀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如此希望渺茫、曲意逢迎、卑躬屈节、低声下气、热情奔放,它与成年女子那种欲火中烧的、本能性的挑逗性的爱情并不一样。”而后她母亲改嫁,她也随之搬走。这段时间内,她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地、惬意地生活。”她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家中,反复重温他的点点滴滴,全身心都扑在他的身上。她拒绝恋爱,拒绝寻乐,只是滚瓜烂熟地读着他出版的书聊以自慰。随着年岁的增长,性欲的萌发,自己委身于他的欲望越来越深。于是,她逃回维也纳,做一个小职员。每天下班后,她都来到他的窗前,期待与他的邂逅。直到那天,他终于注意到她,用那典型的“温存的,既脉脉含情、又撩人销魂的,那拥抱式的、盯住不放的目光”注视着她,不久,他们就共进晚餐,然后她如愿以偿,多年的夙愿成真了,她踏进了那个房间,与他共度良宵。如是者三——直到小说家出门旅游,回来后就再也没有找过她。她怀孕了,是他的孩子。但她从未找过他,一是她不想他对自己起任何疑心,二是她深深地了解,他只喜欢爱情中的无忧无虑、轻松自在、游戏玩耍,她不愿意就此拴住他,不愿让他有一丝忧虑,一克包袱。太卑微、太无私、太圣母的爱、太不计回报的爱。她在极其恶劣、身无分文的环境下分娩了,在最破的妇产医院,在那间”塞得满满的、水气腾腾的,充满了呻吟、狂笑和惨叫的产房,那间宰割羞耻心的屠场”遭罪,然后为了让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和物质生活,她去卖了淫。她从此混迹于上流社会,成为了衣着考究的贵妇人,身不由己的茶花女,然后她又看到他了,在剧院内,在酒吧里,他依然没有认出她来,甚至把她看作妓女,往她大衣口袋里塞钱。他从来没有认出她来,没有认出那个卑微的小女孩,没有认出那个青涩的18岁姑娘,没有认出那个美艳的贵妇人。太讽刺了。他是她的全部,她却是他的无名过客。她对他了如指掌,她有了他的骨肉,她视他为呼吸的氧气,他却从不知道这样一个人存在。太虐心了。文中所没有提及的是,因为她在那夜跟他走了,而没有与一直供养她生活的男人道别,她让他丢尽了脸面,再不来往,她自此穷困潦倒,乃至孩子和她都患上了流感,而得不到照料。在孩子死后,自己临死前,她写了这封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讲述了一个优雅端庄、和蔼可亲、温文尔雅的贵妇人奇妙的一天。在她四十岁的一天,她的丈夫去世了,于是她就到各地旅游,有一天她来到了蒙特卡洛,光顾赌场,她被一个男子深深吸引——他夸张的表情变化,他奇妙的心理状态。“我着了魔的目光始终紧紧凝视着,连喘息时都没有移开;我的眼睛也没有放过那双魅力无穷的手,手上的每块肌肉像喷泉一样生动地反映出他感情上的起伏跌宕。在剧院里我都从未如此神魂颠倒地注视过一位演员的脸,像注视这张脸那样,这张脸上不停地变幻着各种色彩和感觉,犹如自然景色的光和影。”随后,这位男子输光了筹码,面如死灰、踉踉跄跄地离开了赌场,她默默跟了上去——不是因为爱慕等等情感,而是她有一种可怕的预感,这个男子将要自杀。瓢泼大雨,那个男子躺卧于公园长椅,大衣口袋中隐隐约约露出手枪的影子,这位贵妇人终于按捺不住,冲上前去。她将他拉起,带他前去宾馆,俩人阴差阳错地进了房间,稀里糊涂地,发生了成年人该发生的事。第二天醒来,天朗气清,万物葳蕤,她醒来了,先是陷入无尽的惊恐,而后,想到自己给予一个人新生,心情便也明朗起来——他们一同去吃饭,她知晓了他的赌博经历——贵族子弟,学习优异,前程锦绣,却迷恋上了赌博,穷困潦倒,身无分文,决定一死了之——随后他们一同游览,风景赏心悦目,他甚至还在神圣的教堂起誓,此生再不赌博。在塞给他车费、勒令他马上回家之后,她觉得,自己真真切切地拯救了他。他离开后,她突然惊异地发觉,自己已经疯狂地爱上了他,自己愿意随他去到任何地方——她如魔怔一般开始疯狂收拾行李,收拾箱子,但因为她表姐的阻拦,她未能及时赶上那班列车。她心如死灰,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如丧考妣,伤心欲绝,万念俱灰。她只想重新踏足那条道路,重温昨日的美好。——她浑浑噩噩地来到了赌场,只见他赫然在列。她奔上前去,好言相劝,如是者三,开始他还满脸堆笑,最后他大发雷霆,叫她滚开。她曾经全身心都交予他,她曾经拯救了他的生命,却换来这样的结果。可悲。可悲的女人们。

细节描写之神作

哪怕是一件小事,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被茨威格描画得扣人心弦,带人进入书中人物的内心深处。大师不愧是大师,要是碰上一般人,这种题材早就走进死胡同了。大师手笔,就是神作,那些细枝末节的描写不仅不让人烦,反而让人提着心跟着走,就想一口气看到头,太刺激了。

心理刻画精致

[奥]斯蒂芬•茨威格擅长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恐惧》是又一心理学刻画精致的作品,透过别人的者实的恐惧,感受切身的好多不成为理由的伪恐惧,是一件多么滑稽的事。恐惧都由心起,中国的汉字,恐惧中都有“心”,如果不害怕丢失,恐惧何在

体验情感的盛宴

斯蒂文的文章再描写小说人物内心情感情绪上非常细腻丰富,活灵活现。他的小说重视人的内心对话、坦露。用语言描绘出了许多我们自己也意识不到、表达不清的情感体验。对于咨询师来讲,这是一本宝贵的书,一本可深刻学习、更好地洞察情感的好书。

译者序

译 者 序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曾说:“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地震带上。” 而这个“地震最剧烈的地方”就是德国和奥地利。作家生活在19世纪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个命途多舛的时代、动荡不安的世界,给他的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亲历了革命、饥馑、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时疫疾病和政治流亡……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与夫人洛蒂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彼德罗保利斯的寓所,以极其理智和平静的方式,有尊严地结束了宝贵的生命,以此来对灭绝人性的法西斯表示抗议。茨威格是一位心理现实主义大师。尼采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他的小说几乎都是心理小说。人的心理是一个值得开垦的广阔领域。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说:“人心并不是平静的池塘,并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它是一片海洋,里面藏有海底植物和可怕的居民。” 茨威格就是这片心灵海洋的不知疲倦的勇敢探险者。他认为:“内心的无限,灵魂的宇宙还为艺术打开了取之不尽的领域。对灵魂的发现,对自我的认识,将成为我们——变得智慧的人类——将来越来越大胆地破解又无法最终解开的课题。” 茨威格对心理问题有着特殊的偏爱,谜一样的心理活动对他具有难以抑制的诱惑。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热衷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其中弗洛伊德学说对他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弗洛伊德是茨威格最亲密的朋友之一。茨威格十分推崇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认为它向人们指出了进入人的灵魂、探索人的深层心理之路。这次上海雅众策划,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了两本茨威格小说集:《恐惧》和《象棋的故事》该作品名德文原意为《国际象棋的故事》,考虑到《象棋的故事》这一译名流传已广,国内读者也已经耳熟能详,故本书采用后者。。这两本茨威格小说集不仅充分凸显了雅众“以女性文学兼具人文关怀的作品为主”的出版方向,而且涵盖了茨威格作品的基本主题和特色。《恐惧》所收的三篇都是描写激情和情欲的女性小说;《象棋的故事》所收的八篇主题多元:描写青少年青春期心理、表现激情与情欲、歌颂坚贞爱情、针砭时弊与揭露纳粹罪行。雅众独到的见解和眼光令人刮目相看,套用时下流行的“锐说”、“锐评”之谓,雅众的这种锐意进取的编辑风格,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锐编” 。茨威格的小说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一是对激情的揭示和对女性心理的出色描绘,二是对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关注。茨威格的小说绝大多数都写到激情的遭遇,这种激情带有深深的精神分析的印记。在他的笔下,激情就是潜意识中的原始欲望,也就是本能冲动,是潜意识中释放出来的“力必多”。茨威格喜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烛幽洞微,去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受到激情、情欲的煎熬和驱使,一辈子都在啜饮潜意识中激情、情欲所酿成的苦酒,有的还导致悲剧性的后果。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小说像是精确的心电图,记录着主人公心灵颤动的曲线。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抵抗不住命运摆布的人物,作家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本能冲动对主人公行为方式的支配作用,以及对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茨威格是位善于洞察和表现女性内心活动的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方面堪称独步。《恐惧》所收的三篇都是激情、情欲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茨威格两篇最为著名的脍炙人口之作,最典型地呈现出了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弗洛伊德的影响也最为明显。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位陌生女子身上所焕发出的激情,就是本我或潜意识中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和冲动。女主人公的信写得缠绵悱恻,情意缱绻,如诉如怨,袒露了一个女子最隐秘的心理活动。这篇巧妙地安排在两性关系上的小说,把爱情写得如此纯洁和崇高,不但彰显出茨威格高超的写作技巧,也反映出作家纯清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情操,难怪我国作家刘白羽读后禁不住惊呼:“真是一部惊人的杰作!”高尔基在谈到这篇小说时动情地说,作品“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由于对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毫不感到羞耻地哭了起来。”《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女主人公C夫人在情欲的驱使下,对赌徒的一时委身转变为真诚的爱,她愿意抛弃一切,追随所爱的人走向天涯海角。谁知她的无私奉献换来的却是赌徒的辱骂。这二十四小时的经历像梦魇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她的后半生一直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小说对潜意识心理的描写令人叹为观止。高尔基认为《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比茨威格的其他中短篇“更见匠心”,并称茨威格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来描写妇女”。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特点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不同凡响的细部特写,尤其是对赌徒的手部下意识动作的描写,更是精彩绝伦。茨威格将这位年轻赌徒的全部激情都聚焦在他的这双手上,刻画得惟妙惟肖,卓荦观群,成了世界文学史上最精彩的亮点之一。故事的主角,一位满头银发、娴静高雅的六十七岁英国贵妇,二十年前在蒙特卡洛的赌场被赌徒的这双手所迷住,演绎出二十四小时之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故事。弗洛伊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弑父》的文章中,论述了茨威格对赌徒这双手的描写,并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作出阐释,认为小说中赌瘾是手淫的替代物,C夫人等同于母亲。年轻赌徒幻想:倘若母亲得知手淫会带给他很大危害,她一定会让我在她身上获得种种温存,以救我于危境之中的。而母亲则将爱情无意识地转移到儿子身上,在这个未设防的地方,命运将她攫住了。尽管我们可以不认同弗洛伊德的分析,但他的这篇文章无疑为茨威格这篇小说之闻名于世给力不小。《恐惧》也是激情和情欲小说,以引人入胜的心理描写著称。女主人公伊蕾娜红杏出墙,遭人跟踪和敲诈,过了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精神濒于崩溃,最后丈夫原谅了她,对她更加温柔体贴。《朦胧夜》《月光巷》和《里昂的婚礼》也是同一主题。茨威格写激情、情欲的女性小说还有很多,难怪很多评论家惊叹,茨威格“对女性心理的分析,已经近乎走火入魔”。但是茨威格写激情冲动的不仅在女性小说,在一些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中,同样也有瞬间爆发的激情遭遇,《森林上空的那颗星》中,那位饭店跑堂的卧轨殉情就是一例。《象棋的故事》中的B博士在下棋过程中下意识哆嗦的双手和忘我的神情就是身上激情瞬间被激发出来的表现。由此可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耽于某种思想的偏执狂。茨威格坦言:“我平生对患有各种偏执狂的人,一个心眼儿到底的人最有兴趣,因为一个人知识面越是有限,他离无限就越近;正是那些表面上看来对世界不闻不问的人,在用他们的特殊材料像蚂蚁一样建造一个奇特的、独一无二的微缩世界。”(《象棋的故事》)关注少男少女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心理,是茨威格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主题。青春期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驿站。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他们的心理最为敏感,对成人世界,尤其是对两性关系怀着恐惧、羞涩与好奇。在作家眼里,儿童、少年朦胧的性意识觉醒似乎是他们必行的“成人礼”,有了“初次经历”和对“灼人的秘密”的追踪和探索,青少年们打开了感情世界的大门。《朦胧夜》《家庭女教师》和《夏天的故事》等描写的都是少男少女青春萌发期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生理的变化。在世界文学史上,像茨威格这样对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给予那么大关注的作家还不多见。茨威格这一题材的小说大多写于上世纪20年代以前,这恐怕与当时奥地利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内心骚动不安,会对两性问题感到神秘好奇完全是正常现象。社会和学校应该通过性启蒙教育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人们都小心翼翼地回避性的问题,认为它是造成不安定的因素,有悖于当时的伦理道德。青年男女很少有无拘无束的真诚关系,他们的正常交往也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种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茨威格对青春期青少年心理所作的细致入微的研究和真实生动的描绘,不啻是对当时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和奥地利学校教育的有力批判,是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忽视青少年青春期教育的严肃控诉。由于茨威格的作品表现的大多是激情、情欲及其后果,往往给人以游离于时代、社会之外的印象,但是他也创作了一批直面现实、针砭时弊、反战、揭露和批判纳粹罪行的作品,而且写得极其深刻,精彩感人,如《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河畔的插曲》《巧识新艺》《书商门德尔》和《桎梏》等。《看不见的收藏》是一篇针砭时弊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食品匮乏、饥馑严重、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社会情况。酷爱艺术的老林务官倾其所有,逐年收藏了一批艺术珍品。后来,他的眼睛瞎了,在战后饥荒年代,为了活命,他的家人只得瞒着老人出卖这些价值连城的藏品。虽然每件珍品能卖得一笔巨款,但在货币贬值的年代,卖得的巨款转瞬就变成了一堆废纸。这些描写是当时德国社会情况的真实写照。对于人民的苦难,茨威格充满了同情和爱心,这篇小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象棋的故事》完成于1942年初,作家自杀前不久。小说抨击纳粹对人们残酷的精神迫害。茨威格,这位视精神劳动为世上最珍贵财富的诗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笔耕不辍,完成了这部晚年杰作《象棋的故事》以及自传《昨日的世界》和其他作品。《象棋的故事》中心理描写极其深刻,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拿起它,就想一口气读完。为了创作这篇小说,茨威格专门买了一本国际象棋棋谱来研习,并和夫人一起按棋谱上的名局摆棋。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由此可见一斑。与19世纪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等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不同,茨威格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不是无情揭露,残酷解剖,而是怀着巨大的同情、温馨的包容与爱心,叙说人物的遭遇和不幸。对律师的妻子伊蕾娜和年轻的钢琴家发生的婚外情,非但没有“围观”,还给予了温馨的谅解(《恐惧》);那位满头银发的C夫人当年委身于赌徒,还遭到辱骂的痛苦经历,丝毫没有加以耻笑和鄙视,还赋予她的行为以高尚的动机,对她的所作所为给予了真诚的理解和同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饭店跑堂对伯爵夫人一见钟情,竟以殉情来了却自己无法实现的心愿,作家并没有嘲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是对他表示同情和惋惜(《森林上空的那颗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作家把无私奉献的爱、坚韧不拔的品性、不卑不亢的自尊等这些人类的美德都赋予了这位陌生女子,以此来与“上等人”的生活空虚和道德败坏相对照……这样的例子在茨威格的作品中俯拾皆是。茨威格始终坚持人道主义理想,对人,特别是对“小人物”、弱者、妇女,以及心灵上备受痛苦煎熬的人给予同情和爱心,对主人公的遭遇和不幸,对他们人性的缺憾与弱点给予真诚的谅解和宽容。茨威格的作品,语言富于音乐性和韵律美,结构精巧,故事引人入胜,情节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想,心理描写和分析极为细致,景物描绘十分出色,擅长“戏中戏”的技巧,读后能给我们留下隽永的回味。这一切使他成为世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这些艺术特色也很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所以在我国,“茨威格热”一直经久不衰。韩耀成2012年8月于北京

一个很有诚意的版本

茨威格的大名喜欢外国文学的朋友基本都是耳熟能详了,就我本人就买过他的好几本书《人类群星闪耀时》《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等,之所以要推荐这一本。实在是它确实称得上经典收藏版本。1、收录了茨威格以往很少能看到的《恐惧》,再加上经典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三大名篇汇聚成一册。定价只有25.00.译文社但只《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定价就要26.00元2、这个版本的翻译是 韩耀成、沈锡良。韩耀成先生翻译的《恐惧》、沈锡良先生翻译的其余两篇,可谓强强联合。译本质量上乘。毫不逊于译文社版本。3、图书装帧精美,无论内文,还是封面、护封 用纸精良,让人爱不释手。这么低的定价,出版社可谓非常体贴了。建议喜欢茨威格的朋友一定要收藏。

原来两性之间的问题,从以前到现在,都差不多

一开始我以为会因为翻译腔读不下外国的小说,当看了恐惧觉得作者情节非常吸引人以后,又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一个世纪以前的书,今天读起来居然一点也没有跨时代感。无论是精神出轨,肉体出轨,丈夫的跟踪,风流公子的情人,一心只有爱情的少女,像今天的狂热追星族的可以为偶像奉献身体的粉丝,赌徒,和相信对方可以为了自己的爱而改变的女人的想法,放在今天来看都是换了人又可以写一篇故事的梗。原来两性之间的问题,从以前到现在,几乎都是差不多。

你为什么不出轨?俩人都嫌多哩~

这本书包括三篇文章,第一篇 《恐惧》 给人以提醒,第二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有些心情描写让人感同身受,第三篇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教人宽恕与理解 自己或他人。恐惧:看到文中女人受的折磨,真替她心累。想到很多人不出轨会不会是嫌麻烦?因为自己本身比较懒,智商又不够高,像我这么怕麻烦的人,这辈子大概都不会浪费精力去出轨吧。毕竟正常的恋爱,两个人要好好相处已经够耗费心力了。再加上我很多时候又更偏爱独处,两个人都嫌多,更别说再多一个。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像听好朋友讲心事。“每当我在楼梯生碰到你,而又躲不开的时候,由于怕你那灼人的目光,我就低头打你身边跑走,就像一个人为了不被烈火烧着,而纵身跳进水里一样。”这比喻太妙了!见到会害羞的人时也是这样的感受。“为了不被烈火烧着而纵身跳进水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文中67岁的老妇人对陌生人讲述了讲述了横在她心中20多年的使她一直羞愧的事情,然后宽恕了自己。在看的过程中突然有种身边的事情都没有那么重要了的感觉。感觉自己整个人也open了些。好像自己也可以轻松跑到法国,意大利,维也纳这些地方。好奇妙的感受。

茨威格的经典

这本书包括了《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其中《恐惧》在国内没有好的版本,这次陕师大社的版本刚好弥补了这一空白。《恐惧》是一部激情和情欲小说,以精准的、引人入胜的心理刻画描写著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茨威格最为著名的脍炙人口之作。本书收录了这三个名篇,确实称得上是最值得珍藏的经典中篇全收录。

在平淡与激情,舒适与恐惧,得到与失去之间

这本小说集《恐惧》收录三部小说——《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都是描写有关女性内心的隐秘故事,属于心理小说。作为以描摹世相人心见长的作家,茨威格的小说往往结构精巧,心理描写精准独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结局又出人意料。这次中文译本的翻译非常出色,语言细致优美,典雅流畅,读起来让人酣畅淋漓,不忍释卷。茨威格善用各种文学体裁,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著称。此书后两篇较著名,可以堪称茨威格的经典小说。很早之前,我就因为看过这两篇小说而成为他的脑残粉。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恐惧》这一篇。之前我没听说这故事,这次读后感觉非常惊艳,觉得好看和经典的程度不亚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恐惧》的主角是律师之妻伊蕾娜,丈夫疼爱她,对她体贴又温柔,两个孩子无需她劳神费心,吃穿用度也无需她操心,总之她是高贵的白富美。步入30岁,她与一位年轻的钢琴家发生了婚外情。她倒不是真的爱上了这个钢琴家,只是因为想给不咸不淡的幸福生活加把佐料,只是因为好奇——舒适安逸的生活使她对风流韵事产生了好奇。她一次又一次与情人见面,内心也由最初的紧张惊慌变为习惯成自然,他的情人成了合情合理的存在,就像生活中一台舒适的机器。某一天,从情人家出来的时候她被钢琴家的女朋友抓了现行,被人侮辱了一番还顺带被敲诈了。从此之后,她的生活就陷入了恐惧的深渊。女人跟踪她到与情人幽会的咖啡馆,接着敲诈她,这一次她连银钱包都被勒索去了。然后女人写信来,开口索要一百克朗,继而是两百克朗,四百克朗……因为害怕丑闻的曝光,担心失去富有的生活与高贵的地位,她一次又一次地满足女人的需求,不仅物质上遭受损失,精神上也遭到巨大的折磨,被敲诈的屈辱与恐惧杂糅在一起,偷情的秘密成了巨石压在胸口,使得她喘不过气,她紧张、失眠、做噩梦,放弃所有的社交生活,躲在家里不敢上街,情绪起起伏伏,差一点精神崩溃。当订婚的戒指也被敲诈走并被丈夫发现戒指不见了的时候,她陷入了更加黑暗与无边的恐惧之中……茨威格没有花多少笔触去写她与情人的幽会或者感情,而是一开篇就渲染了伊蕾娜因偷情产生的恐惧,才用了一页文字就写到她被人敲诈的事情,单这一点就足见其小说的构思精巧,创意十足了,更不要谈其中大量的关于女性隐蔽的内心世界的描写了,虽说在写恐惧,但是恐惧的对象和类别却一直在变化。看完这个故事的首先的感受是:哎呀,这不是婚姻的教育小说嘛。已婚妇女,你可千万别心思活络啊,你看出轨后果多可怕,要遭多大的罪啊,女主差一点就要自杀啦!就像贝尔的电影《机械师》中因为车祸肇事逃逸而导致失眠一年,瘦成一把骨头,最后精神分裂伴多重人格一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普法教育片:看你还敢不敢干了坏事跑掉!其次,我开始思考:女人该如何面对生活?与福楼拜、巴尔扎克等批评现实主义的大师不同,茨威格对笔下的女人都饱含着爱意与巨大的同情,他没有无情的揭露和嘲讽,而是跟着女主角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平淡与激情,舒适与恐惧,内心的喜悦与痛苦,一同思考,反省,领悟,改变。所以他笔下女性人物的结局并不会太悲惨,有时还算得上温馨。比如《恐惧》中的伊蕾娜得到精神的释放,获得丈夫的谅解,第二天醒来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叔本华说:需要和痛苦一旦容人稍事休息,无聊就接踵而至。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来摆去。他说的多少显得悲观和宿命,我则觉得,生活需要的是平衡的智慧,在平淡与激情,舒适与恐惧,得到与失去之间。体验过激情的快感与危险,才知道平淡的简单与安定的可贵,明白谎言的恐惧与痛苦才体会到真实的舒适与幸福,了解失去的伤心与遗憾才珍惜拥有的快乐与充实。生活的重点是既不逃避平淡与失去,也不否定激情与拥有,而是在平淡与激情,得到与失去之间,有了平衡,一颗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和稳定长久的幸福。


 恐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