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吧,中國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9-30
ISBN:9780195918939
作者:張麗佳,馬龍
页数:262页

内容概要

張麗佳。自由撰稿人,她為多家國際刊物撰述有關中國社會的報導。馬龍(Calum MacLeod)曾與人合作,撰寫過《烏茲別克斯坦導遊》一書,並在多種刊物上發表過圖片和文字。

作者简介

口述的歷史帶我們回到活生生的現實世界。四九年建國,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大躍進與隨後的三年「自然災害」,十年文化大革命,七八年來的開放改革,八九年,九十年代崛起富強、世紀末危機若隱苦現⋯⋯風聲雨聲,如歌如泣,如夢似真。《說吧,中國》,說出光榮也說出屈辱;說出過去,走向未來。


 說吧,中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回国有一个小感触,就是市面上贩卖的各种瓶装茶饮料,几乎都是甜的,不管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统统加了糖。这对于在日本喝惯了无糖茶的我,难免感到不适应。转念就想:为什么连茉莉花茶也要加糖?生活中泡花茶的有谁会不忘扔块方糖进去?饮料制造商究竟出于什么动机呢?是中国人的营养摄入仍缺少糖分么?恐怕正好相反,看一看高速增长的糖尿病、脂肪肝等诸多疾病就知道了。说得尖刻点,假如这些饮料商都是外资(其中有的品牌是日本的,但到了中国就变甜),是否可以怀疑他们就想当年输入鸦片一样,用过度的糖分来毒害中国人的健康?这是个玩笑,但并不轻松。  在我的童年时代,吃糖确实是个美好的享受。长辈从外地带回来的大白兔奶糖,每天只能珍而重之地吃一颗。看昭和时代的老照片,战后物资匮乏时期,美军给日本孩子发糖,为那几张几位可爱的孩子笑脸搭配的说明是“大喜”。不过,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可能是怎么样减少食物中的糖分,真是造化弄人。某次归乡,隐约看到柜台内的花生奶糖,全无往日的垂涎之心,不禁感到了岁月的荏苒。  糖从匮乏到过剩,这当中有应该思考的要点。郑也夫教授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引用了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在1930年的预言,他指出人类将可能或可望在不久之后解决经济问题,但令他忧虑的是,人类的天性本能都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进化发展起来的,则人类将失去传统的生存目的,这是“人类自从出现以来,第一次遇到了他真正的永恒的问题”。凯恩斯的忧虑,简单地说,就是人过去一直担心吃不饱,穿不暖,物质不充裕,可一旦吃饱穿暖物质充裕甚至供大于求,人该怎么办?又过了70多年,虽然地球上还没有解决经济问题的人仍很多,但他说的话,的确在不少地区已经实现了。当然,他的忧虑亦然。  按凯恩斯的分析,物质的极大富足使迄今为止的人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因为进化过程中没有给人生出一个知道适可而止的机制。那么,我们发现人或许有两种比较大的选择可能性:一是欲壑难填,疯狂地追逐占有,无论是财富或食物;另外是无度而且无目的地挥霍,乃至蓄意恶作剧般地浪费。  按理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还没有到解决了所有人温饱的地步,但一部分抢先者已经表现出了前面所述的两种症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的占有和挥霍的物欲劲头比更富足的其他地区人恐怕更加火爆。这是为什么?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我读完了两本中国民间人士经历自述性的书,《说吧,中国》和《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1850-2004》,找到了部分的答案。仅仅在四十余年前,中国人曾有过无比悲惨的一幕。安徽农妇边绍芬详细叙述了她十三口人的家族如何剩下四人的过程,活着的人饿得连屋内死者的尸体也抬不出门,只好听任其腐烂。  四五十年的时间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人在心理上其实很难承受得起。《家族史》作者的母亲是被一碗粥从鬼门关拉回的人,她后来十几年苦心积攒了2000多斤全国粮票,那是怎样一重大灾难后的心有余悸啊。而政府一纸令下取消了粮票,在人心深处的震荡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  我很讨厌所谓暴发户的表现,但说老实话,心理调整并非易事。中国人的特殊体验决定了人们的心理症结更难以梳理,何况还有政府火上浇油呢?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这本书还没有读过。但是我蛮欣赏你写的评论的~
  •     饮食口味的国别差异,你是哪国人?你在家喝茉莉花茶放糖不?
  •     这篇评论是沃尔夫-冯在天涯上的一篇杂议~
  •     饮料口味也能上纲上线到这个地步...想象力真是丰富。
    不知道饮食口味的国别差异这个东西的存在吗?
  •         回国有一个小感触,就是市面上贩卖的各种瓶装茶饮料,几乎都是甜的,不管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统统加了糖。这对于在日本喝惯了无糖茶的我,难免感到不适应。转念就想:为什么连茉莉花茶也要加糖?生活中泡花茶的有谁会不忘扔块方糖进去?饮料制造商究竟出于什么动机呢?是中国人的营养摄入仍缺少糖分么?恐怕正好相反,看一看高速增长的糖尿病、脂肪肝等诸多疾病就知道了。说得尖刻点,假如这些饮料商都是外资(其中有的品牌是日本的,但到了中国就变甜),是否可以怀疑他们就想当年输入鸦片一样,用过度的糖分来毒害中国人的健康?这是个玩笑,但并不轻松。
        在我的童年时代,吃糖确实是个美好的享受。长辈从外地带回来的大白兔奶糖,每天只能珍而重之地吃一颗。看昭和时代的老照片,战后物资匮乏时期,美军给日本孩子发糖,为那几张几位可爱的孩子笑脸搭配的说明是“大喜”。不过,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可能是怎么样减少食物中的糖分,真是造化弄人。某次归乡,隐约看到柜台内的花生奶糖,全无往日的垂涎之心,不禁感到了岁月的荏苒。
        糖从匮乏到过剩,这当中有应该思考的要点。郑也夫教授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引用了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在1930年的预言,他指出人类将可能或可望在不久之后解决经济问题,但令他忧虑的是,人类的天性本能都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进化发展起来的,则人类将失去传统的生存目的,这是“人类自从出现以来,第一次遇到了他真正的永恒的问题”。凯恩斯的忧虑,简单地说,就是人过去一直担心吃不饱,穿不暖,物质不充裕,可一旦吃饱穿暖物质充裕甚至供大于求,人该怎么办?又过了70多年,虽然地球上还没有解决经济问题的人仍很多,但他说的话,的确在不少地区已经实现了。当然,他的忧虑亦然。
        按凯恩斯的分析,物质的极大富足使迄今为止的人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因为进化过程中没有给人生出一个知道适可而止的机制。那么,我们发现人或许有两种比较大的选择可能性:一是欲壑难填,疯狂地追逐占有,无论是财富或食物;另外是无度而且无目的地挥霍,乃至蓄意恶作剧般地浪费。
        按理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还没有到解决了所有人温饱的地步,但一部分抢先者已经表现出了前面所述的两种症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的占有和挥霍的物欲劲头比更富足的其他地区人恐怕更加火爆。这是为什么?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我读完了两本中国民间人士经历自述性的书,《说吧,中国》和《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1850-2004》,找到了部分的答案。仅仅在四十余年前,中国人曾有过无比悲惨的一幕。安徽农妇边绍芬详细叙述了她十三口人的家族如何剩下四人的过程,活着的人饿得连屋内死者的尸体也抬不出门,只好听任其腐烂。
        四五十年的时间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人在心理上其实很难承受得起。《家族史》作者的母亲是被一碗粥从鬼门关拉回的人,她后来十几年苦心积攒了2000多斤全国粮票,那是怎样一重大灾难后的心有余悸啊。而政府一纸令下取消了粮票,在人心深处的震荡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
        我很讨厌所谓暴发户的表现,但说老实话,心理调整并非易事。中国人的特殊体验决定了人们的心理症结更难以梳理,何况还有政府火上浇油呢?
      
  •     不錯的一本書,可以從不同人眼中看到不同的歷史
  •     口述的歷史帶我們回到活生生的現實世界。四九年建國,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大躍進與隨後的三年「自然災害」,十年文化大革命,七八年來的開放改革,八九年「六四」,九十年代崛起富強、世紀末危機若隱苦現⋯⋯風聲雨聲,如歌如泣,如夢似真。《說吧,中國》,說出光榮也說出�辱;說出過去,走向未來。 中國革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崛起,是二十世紀令人矚目的重大事件。毛澤東、鄧小平領導下的中國,五十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舉世無雙。本書中老百姓的口述故事,重現了現代中國歷史也客觀地記錄了毛、鄧的功過是非。我們樂於看到的是,
  •     09年3月28日
  •     按理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还没有到解决了所有人温饱的地步,但一部分抢先者已经表现出了前面所述的两种症状。
    =====================================================
    充分说明这个贫富差距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