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街往事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32149483
作者:路内
页数:388页

内容概要

路内
1973年生于苏州,现居上海。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云中人》。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当年情
第二部 相册
第三部 跳舞时代
第四部 疯人之家
第五部 胖姑结婚
第六部 痴儿
第七部 日晕月晕
第八部 光明

作者简介

一部个人的成长史,一部爱情的传奇录
一部家族的纪念馆,一部时代的风尚志
关于八十年代最生动的描述
在戴城的蔷薇街,人们的生活就蔷薇街那么远,那么窄而无趣,仿佛一眼可以望尽。
然而,在几近魔幻现实的六十年代,在激流暗自汹涌的八十年代,冥冥中自有股力量操纵着街上的居民,令他们走向命运之不可知。于是少年恣肆成长,成人东奔西突——
那些失落的、无奈的、穷困的、幸福的、平淡的、宁静的……普通生活;
那些卑微的、疯狂的、纯洁的、勇敢的、怯懦的、猥琐的……各种爱情。
随着时代的冰裂,蔷薇街上,生命纵然微如凡尘,却也奔向传奇。
在《花街往事》中,路内突破了对青春记忆的书写,其笔下人物纷繁复杂,情节参差穿插,场景开阔却又从容。在汹涌而来的意象中,他依然是那个体贴人性入微,但又把故事讲得激情澎湃的路内,那个让文字产生亮闪闪魔力的路内。


 花街往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一说到“往事”两个字,情绪往往是迷惘的,文笔往往是阴郁的,人物也往往是超现实而模糊的。路内的《花街往事》就完全体现了人们对少年回忆体的这三点记忆。相比于少女,文学家和导演们往往对少年情有独钟,从法国新浪潮的经典---以导演特吕弗的13岁改变的让人泪流满面的《四百击》到刚刚在电影节4K修复的《牯牛岭少年杀人事件》;从王朔提出少年记忆扭曲体的《动物凶猛》到路内一直为之迷恋的少年往事,这些都各自悲伤的故事或投射了创作者亲身的经历或抽象出了青春残酷的实体。从处女作《少年巴比伦》开始,路内就开启了他笔下少年超现实的青春旅程,到了《花街往事》,他的故事依然从一个南方小城有些许缺陷的少年眼中渐渐展开,这一次,主角少年顾小山是个歪头。这个设定不知是不是隐喻了充斥整个顾小山少年时光的生活在蔷薇街(即花街)人们的疯与痴,到底是世界本来就如此还是因为歪头看到的世界就会扭曲呢?看完小山的六段回忆:当年情、相册、跳舞时代、疯人之家、胖姑结婚、痴儿、日晕月晕、光明,每个读者都会有个答案。“这个夏天的早晨就像是烧尽了的炭灰,既没有颜色也没有温度”,这是文中屡次提到的对夏天的描写的其中一句。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整部小说里,仿佛只有夏天,仿佛所有的人物都只生活在夏天,没有春夏秋冬的变化。他美丽又脆弱的爸爸顾大宏好像一直在夏天跳舞、他直率又叛逆的姐姐顾小研好像永远穿着裙子骑着二八从街上飞驰而过、他骄傲且神经质的表哥穆巽勃发的情欲也只留在夏天,之后变无处可寻,就连他仅仅有过耳闻的红霞小姨最飒爽的身影也永远留在那个火热的夏季。为什么我们对青春的回忆总绕不开劈头而下的阳光、震耳欲聋的蝉鸣、味道甜腻的花香?在《花街往事》里,人们可能更擅长在有点混乱的夏天顿悟些什么。整个故事从回忆中四十年前那个青春爆发的夏天开始,到90年代初另一个带着微冷白露夏日晨曦结束。顾小山自己的记忆走了十几年漫长的旅程,他这辈子不能摆脱的歪头、他爱过十年却永远不会属于他的女孩罗佳、还有他永远无可奈何的爸爸和无可救药的姐姐,他竟然好像最终理解了这个世界,那就是:不要试图用自己浅薄的想法臆测它,而是自由平和的接受他,这是最好的方式。顾小山从小就不自由,因为他的歪头,他的童年时期跟另一个哑巴方小兵像两个长在角落里灰扑扑的土豆被家人绑在门前的马路牙子上;上学后,因为他的歪头,人们又拒绝给以他除了歪头之外的其他价值判断;青春期后,因为他的歪头,他羞于对喜欢的一切事物正确的表达爱意。他的人生,貌似因为歪头将会永远地停滞。歪头,这个奇怪的意向,当然是个象征。我们每个人都被自己的某个生命中的缺陷而限制而软弱,只是路内将之实体化为少年身上怪异的歪头,这是我们看得见的,而看不见的那些呢?对爸爸顾大宏来说,是对亡妻一直无法冲谈的感情;对姐姐顾小研来说,是对家庭长达数年的疏离;对表哥穆巽来说,是心中永存的自命不凡和格格不入。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轻松言说的痛点。“男孩听说,有的钟表天生走不准时间......没必要去修他,修了,可能就真的不走了”,这句顾小山的体验是有点无奈却又深刻的,我一直觉得人们先天的禀性无法被轻易改变,对于你生命中的缺陷,相比一直纠结的痛苦,live with it。突然想到童年时一件相似的小故事,小时候爷爷有一块欧米茄的怀表,金光闪闪的边缘彰显着精致与美丽,可它就是一周只能走几天,之后的几天他无一例外的彻底罢工,我问过很多次爷爷,为什么不拿去修,想来在小孩子的意识里,没有什么不能被修补和重置。爷爷不嫌我烦,总耐心得解释:“这表是国外带回来的,国内啊没有合适的零件,表匠不给修,说现在这样是最好了,要是换了不配套的零件,整个表的美感和功能都会被打破,所以就算了吧!”爷爷去世已经11年了,那只怀表还是身段那么高的每周只走几天,可我反而觉得它是个更意味更有人情味的表,可能就是因为它傲娇的不完美吧!
  •     引子:临近9点,开往上海火车站的1号线总是挤的。摇晃的车厢里,不是带着口罩的,便是插着耳机的人。都到这个点了,这一群绝算不上城市中早起的人——他们只是依着他们自身的步点,按照该有的路线,从一头跨走到另一头。在这同一辆车里的我,从本质上说,和他们没有不同。只是当他们盯着手机看的时候,我刚刚读完了路内的新书,并且傻傻地对着窗外开始发愣。我想,自己确实看不懂那个结尾。这“歪头”和“罗佳”,该还是散了吧?青蓝色的小说纸,被按得紧紧的。我对自己说,就个结尾,不喜欢。一、写《花街往事》读后感时,我特意去翻了当年看《云中人》的感受。真是记忆力不好,大概是2012年5月的事情,却浑然不记得当时那篇书评,我到底写了好话,还是坏话。又本或许叶兆言《动物的意志》给自身的摧残太大,我惯性地觉得密集出书的朋友,多少会有点退步。《花街往事》翻了两页,我先读了其他书。……凭良心说,路内是个我很喜欢的作家,一部《少年巴比伦》颠覆了自己的文字观,觉得韩寒也最多是个浅显的模仿者。一年前的《云中人》是咖啡色封面,开头便是男女最激烈的情事,张狂得让人喘不上气。随后是伴着血腥的黑色,仿佛是种凋零花丛里的烟味。袅袅升起间,呛人,泛着恶心,但习惯后却觉得这被烟味烘托出的花香便是罂粟味,离不开,也不想离开。很多人说,路内是个粗人,似乎在形象上是个彪悍的汉子。对于他的意淫,尽是拿着的该是技工工具多于细致的笔头。很多人说,路内是个异类,因为他笔下的文字,细腻得如同总能契合一切的流水,沉静又极富有力量,贴合得天衣无缝,咀嚼起来,满口生香。二、看《少年巴比伦》我该是笑了,但到了《花街往事》里自己却任何笑意不在。每翻一页后,便在想这算得上是长篇,一个家族,一根时间轴上的前后,一座小城。再读着却觉得该是短篇的合集,只是因为他和她是情人、是父女,他和他是父子、是邻居,才最终连起了整本的前后。狠心点的话,分开来卖,一篇篇算稿费,找个契合的杂志说故事,大概真的也可以。只是到底哪个钱多些,还真说不好。但有一点,自己是肯定的——我打心里佩服那些说着长故事的人,他们要丢包袱,他们要埋线索,他们还要自圆其说,把千字下的你、我、他,刻画得点水不漏。没有点深谋远虑,必然是达不到的。可转瞬,如果又太厚实了,却会立马遮掩,一点痕迹也寻不到了。这好比钓鱼,鱼饵最好多备些,可真要用起来,当然方是物尽其用。路内的书,大概主角,只会是男生,有一点小“坏”的男生。他们可以胆子小,却依旧带着叛逆和偶尔闪烁的獠牙。这之中的意向可以定位为个懦弱的“好”人。因为是好人会向恶的奋起反抗,可又因为是懦弱终还是晃了眼,就辨不清了当下的所作所为对未来会结成个什么果。我在想路内是不是到了上海久了,开始习惯了。开始习惯这南方城里的男人。三、文革是一个我阅读上的盲区,自己基本找不到有人能写得很好,写得很真。那是个算得上混乱的时代,规则是没有的,为此尊严更谈不及,有的是些许的底线。这头他被别人踩坏了,但好在他是个能被惹得了却不惹别人的人,他默然承受也不去踩别人,只顾自己。我出生前文革便结束了,迎来的是时代下需要几何地扩张和发展。于是自己半算是时代的影响,选择瞥了瞥眼,略带不惑地越过这一段。对于路内的文字是这样的,更对于太多其他的也是这样。文学史的课上,老师提及了卢新华。工作的第一年我在逃离世纪出版集团后,又因为新工作的关系,回到这里。在这里的中厅报告厅,看到了这个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发牌的曾经作家。老爸说,《伤痕》看过伐?我理着他藏在家里好多年的几本《青年一代》,默然不语。老爸写给刚出生的我第一封信,用了“儿子,啊”做开头。四、自己是喜欢歪头的,虽然他的出生就是个悲剧。老爸的混血,老姐的美艳,越发衬托的不是不幸,而是特殊。一家都是丑角,最先被认出来的,肯定是个长得还算是端正的主。人总是说,人与人是不能被比较的。因为人比人方才是这世上最累的事。我没有体会过被旁人欺负的人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且我们那时候,“欺负”就是个下贱的词。歪头的可怜,在于他生活的时代容不下这个歪头。孩子的有样学样,是大人心里深处的打磨。就如同张爱玲在《第二炉香》中想表达的,你如何让个圣洁的修女体会到波多野结衣的快乐呢?环境造人,造好人,也造坏人。经历过了后,歪头则是幸运的。他曾有着哑巴不离身的陪伴,有着野兔子的眷恋,还有着如同“疯子相聚”的姑妈一家顾艾兰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甚至再反过来说,他唯一的不幸,是只有着“歪头”这一点的天然不幸。被欺负了,姐姐顾小妍会出头;后来姐姐不在了,则有马福大叔、陈勉与哑巴。稍大了点后,觉得唯一要争取的该是罗佳的爱,却在触碰冰凉的绝壁前停驻了。苦了哑巴,挨了一顿莫名的揍。歪头却只是远远地看着,到了事后才问了罗佳“为什么”。最终渐渐地,当所有人习惯了“歪头”,这头大概也就“不歪”了。我的童年里,有个朋友,常被人欺负,自己看不下了,无奈又打不过大孩子,便唯有告状老师一条路。后来老师给我的回复是——路是自己走的,事总该是自己解决的。再后来,我的那个朋友不再是我的朋友。因为他陷害了一个曾经是他朋友的人,说他被这个人打了。再后来他接受他父亲的安排,去技校混了几年,进了化工厂他父亲的部门,开着小车,拉起了小娇娘。在同学的聚会上,发了福的他和我说,谢谢。却始终没有和我交换手机号码。五、我曾经问过她,是不是想去学交谊舞。那阵子,电视里放着主持人的舞林大会,闲来无事,便算是看了几集。当一个男主持人华丽丽地完成舞蹈后,对着他所深情地女子,说出“永远”时,我以为那会是永远。但就如同顾大宏和关文梨,纠葛本大概是越长久得越好。关于跳舞的那部分,路内写得很细,仿佛这一部分是为了讨好他现在居住的这座城市。上海是摩登的,它比国内的任何一座城都要来得时尚。甚至一瞥眼,你就会发现,没有一样带视觉冲击并包含美的东西,在这里吃不开。可相比北京,这里却不会是极度浪漫的集合地,和纯文艺更是沾不上边。因为讲到底,上海还是满满铜臭味的地盘。就连一方霸主,在这里也会演化为“大亨”的称谓。而舞蹈的优雅也不是舞池里的唯一焦点,它的焦点永远是谁有这个“身份”下这么个舞池。顾大宏的“身份”便是上海人教了他跳舞,在一个没落的小城里。跳舞本该是暧昧的,男的牵着女人的是手,搂着的是腰。带起的每一步是放缓的,转起的每一个圈是带炫的,真转多了迷晃间任是哪个有绅士风度的男人,都在期冀合腰接住女人的一刻。假设届时没有含情脉脉地对视,那势必也就少了些该有的氛围。就好像说,不加奶的咖啡,一味苦味,入口得并不开心。跳舞是跳得台上的面子,若是挣足了,这台下的点滴是不该被过问的,可一旦这聚光灯太密也就下不来了台。“装”是唯一的出路,这也成了男人身上最后的一件内衣。一旦脱了精光,毕竟丑得难以接受。如同爱情,时间久了,便怎么样也就穿不上了原来的那层皮——当然他和她也都不愿意,毕竟觉得亲热的时候,实在太麻烦了。六、“我在人群中看到了那个马尾辫,她离我有十米远,这中间堵着最起码两百多个人。人们都在尖叫,出口太窄,有什么东西倒塌了。我在无数个脑袋中死死地盯住她,一寸寸向前挪,感觉自己快要被挤扁了。然而我并没有靠近她,相反更为遥远。”——摘自《花街往事•第八部光明》这是那个我看不懂的结局。即使如此,自己还是觉得这被码起的片段,绝对算得上“不明觉厉”。哦,或者用“累觉不爱”吧!
  •     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在《昨日的世界》里,茨威格说:“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刹那间将一个太平而又充满理性的世界——像一只土制的空罐似的击得粉碎。”在我看来,那就是浪漫主义死去的年代。如同一个孩子童年时代的阴影会对成年后的性格造成影响一样,一战带来的灾难粉碎一切梦幻,时隔多年,即便伤口愈合,但密云般的创痕激起的恐惧感仍在地球上空回响。并不是一些事情过去了 ,它就过去了。历史可不会原谅这些混蛋们曾经犯下的错,而这些罪孽却全算在了现世和后世的艺术家们身上,因为他们才是这个星球上人类的灵魂。我等凡夫俗子当然感受不到这份罪孽的重量,不过是无缘再见一些真正的浪漫主义文艺作品罢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虽然不喜欢读我们村儿1955前后出生的男作家们写的长篇小说却仍旧逼着自个儿看下去的原因。他们大多喜欢写一些性、饥饿、暴力、疾病之类的东西,读来让人心悸甚至恶心——他们都经历过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啊——我不喜欢这一类的小说。对比欧美的小说家——哪怕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整体上,我觉得洋人的姿态更优雅,也许这根本就是是骨子里的。1.共鸣之后呢?在我读到《少年巴比伦》的时候路内还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作家,你知道,在我们村儿,不广为人知就意为着倘若你仍旧坚持沿着职业作家的道路走是会把自己弄成一个乞丐的。然而如今,他仍旧还不是。但我想用不了多久,连你也会知道他的。言归正传,来看看路内的小说:“但是你看,我一个拧灯泡拧螺丝的,就不会有这么多杂念,这多好。我只会按照那种使我成为亡命之徒的方式往前走。我被这个世界鄙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把我当成一个shit,但这些鄙视绝不会来自于你白蓝。”这是《少年巴比伦》中小流氓路小路对他的少年所爱白蓝的一段告白。是的,正如你所想到的那样,这又是一个屌丝追女神而不得的狗血故事,如果让你来讲的话。“我只会按照那种使我成为亡命之徒的方式往前走”,意思就是用“使我成为亡命之徒的方式”去爱你。被击中了吗?读到这儿,是会哭喊出来的。《少年巴比伦》和《追随她的旅程》主人公都是路小路,主题都是关于少年血和兄弟情以及亡命之徒求之不得的爱情。这正是当代青春小说的母题之一。路内笔下这些人物聪敏帅气,有些市井无赖的痞,懂得自嘲。他们也穿喇叭裤染黄毛披着花色的夹克衫靠着脏兮兮的电线杆抽烟,对隔街的女孩吹口哨,也会在挨揍时嚎叫着露出孬种的样子,就像你我少年的时候。不同一般的是他们真的相信爱、追寻爱,会为此忠贞、拼命、悲痛、流泪,却从不后悔。可是他们在少年时代永远也无法让自己过得开心,让所爱的人幸福。他们的浪漫和深情常会被一些滑稽却不可抗力的外因打破,让人哭笑不得,冷幽默中渗透着无尽的凄凉和伤感。他们一无所有,唯有交付命与真心,而无论换回来的是鄙视还是下水。我从这一类小说中获取的共鸣和慰藉是无与伦比的。它们让我看到逝去时光的美,助我卸去少年时负荆于心的自卑,让我意识到爱与被爱是艰难的,忧伤和孤独会是陪伴你一生的朋友。可最后禁不住还是得问一句:共鸣之后呢?合上书后仍不免一声轻叹——没有出路的。那些情意绵绵的温婉、柔软恰如她们在某个秋日午后甩起的马尾辫曾抚过我们少年时代的青涩面孔,而最终却绾成一个句号、化作一阵微风消散在我们的青春终途。2.是的,浪漫主义情怀的现实主义者在路内的小说中,怎样才算是个亡命之徒呢?大学时候我看电影《勇敢的心》和《死亡诗社》,被《勇敢的心》打动更多,彼时在大学,生活恬淡自如,耽美和诗意的潮水也还能在小圈子里激起浪花,而狂流激荡的生命历程——亦或说成为华莱士这样的亡命之徒——却是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的春梦。而今(难以置信地我毕业两年多了)我再看《死亡诗社》,内心平静安定,逐渐意识到一个普通人,但凡他还有点儿坚持,还有点儿信念,要想以自己所追求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总归是要成为一个亡命之徒的。换句话说,在我看来,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现实主义者,才称得上是个亡命之徒。我想这正是路内小说中这些小流氓的灵魂所在。不得不解释一下,是的你没看错,我说的是“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现实主义者”。我们这儿有很多“过来人”,总是拿着现实主义的幌子来掩盖他们沦为笨蛋的犬儒主义者的事实,而吊诡的是在这个充满励志成功学的伟大时代里,的确起到了欲盖弥彰的效果。这使得真正的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者们前所未有地遭遇了有中国特色的尴尬。3.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而今我想介绍的是他另外一部小说《花街往事》。这部书由八个短篇故事构成,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故事以天生歪头的小男孩的视角,记录花街各色人物的故事。简单概括其内容,《当年情》:大串连时期,歪头的爸爸顾大宏和邻居方屠户与后来死于车祸的李氏两姐妹间的感情纠葛。《相册》:陪伴歪头男孩少年成长的花街人物志。《跳舞时代》:歪头既帅气又教跳舞的爸爸和既漂亮又会跳舞的姐姐在花街舞场里经历的恩怨情仇。《疯人之家》:陷于梦想的沼泽地里的少年,想用身体换来敲开梦想之门的钥匙,却一次次被滑稽的命运捉弄。《胖姑结婚》:胖姑结婚。《痴儿》歪头男孩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意识到爱情,但它倏忽而逝。《日晕月晕》:诗人和流氓都进了牢房,歪头的姐姐永失其爱。《光明》:歪头男孩再次失去了他心爱的姑娘。其中《相册》属于人物志,整部小说里写到的人物在这个短篇里几乎全部出场,涉及的主题也相对丰富,路内编织故事和驾驭人物的能力可见一斑。《当年情》、《跳舞时代》、《胖姑结婚》、《痴儿》、《日晕月晕》、《光明》主题都是爱情,涉及的人物不同而已。其中《痴儿》、《日晕月晕》、《光明》三篇,故事和冲突都有相似之处,都是以追思的笔调讲述少年亡命之徒求之不得的爱情,与《少巴》和《追随》一脉相承,内核相同,典型的路内风格。整部小说中唯有《疯人之家》稍显不同,仍旧是讲一个少年的故事,却不再是路内一贯的主题“亡命之徒求之不得的爱情”,而是结结实实地更进了一步——追求梦想,实现人生价值。主人公是歪头的表哥,一个叫穆巽的18岁少年,因为对于童年时代出演一场话剧获得的掌声的迷恋,而决定此生要做一个演员。他的家庭和周遭的环境,不仅没能给予他支持,反倒带给他无尽屈辱。母亲对其演员梦的不屑,因为有一个变态精神病的父亲而被同学邻居玩弄嘲笑,大学没考上,电影学院没考上,没有朋友,没有女朋友,不被人理解,等待他的仿佛只能是顶替那个关在精神病院的爸爸的岗位去面粉厂开行车。他厌恶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出卖自己的身体,企图利用女同学的爱来获取一个在电影剧组里做临时工的机会,可惜仍旧被他精神病的爸爸和一群等着看笑话邻居破坏。他绝望无助,只能逃离这个地方。两年之后,歪头看到他在一部电影里饰演一个小厮——他算是实现了当演员的梦想。这个孤独少年成长时遭遇的所有外力都是向下的,演员的梦想支撑他走出“梦想的沼泽地”。这是讲一个少年历经艰难寻求途径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这是路内笔下的主人公们在“缅怀青春”之上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诉求。因为故事冲突的内核不同,小说的基调也有一些沉郁的悲痛,相较于其它短篇,在情感质量和人性表现上也更进一步。小说的情感和情感之间是有质量高低、体块大小之分的,这取决于写作者的见识水准、文学追求、笔力深浅。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从《悲惨世界》中我们可以窥见浪漫主义的理想之光对人性的救赎,雨果结结实实地为我等凡夫俗子铺了条成就神圣的道路。古典小说就是这样,它告诉你善恶是非,还会在你痛苦迷惘时告诉你出路。《少年巴比伦》以追思的笔调叙述青春的迷惘和丢失的爱情,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情感共鸣。但如上所问:共鸣之后呢?冬日夜晚的一声轻叹——没有出路的。情感的重量,小说的救赎意义,崇高信仰的普世性,两者对比,文学价值是可以衡量的。当然这种对比是既不公平也无必要的,一个读者遇到一个趣味相投的作家,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儿。况且博尔赫斯还有句话:“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可惜《疯人之家》是篇烂尾的小说,“我的表哥穆巽后来就离开了戴城,没有人再见过他。他去了哪里,去干什么,都成为一个迷。大约两年之后,我和姐姐去看电影,在一部很著名的古装剧中看到了穆巽,他饰演一个小厮……在电影里的穆巽依然英俊,一闪而过,我希望他不再被往事所困扰……”路内的探寻和追问还可以走得更远一些,穆巽实现演员梦想后,他是否真的“不再被往事所困扰”?人物最终的状态和最初状态之间质的变化,也是衡量小说力量和文学价值的标准,而路内留给我们的是“成为一个迷”。4.就像你的青春在《花街往事》末篇《光明》的结尾,歪头男孩是这样失去他心爱的姑娘的:“我在人群中看到了那个马尾辫,她离我有十米远,这中间堵着最起码两百多个人。人们都在尖叫,出口太窄,有什么东西倒塌了。我在无数个脑袋中死死地盯住她,一寸寸向前挪,感觉自己快要被挤扁了。然而我并没有靠近她,相反更为遥远。”我知道路内想说什么。这些意象都清清楚楚刻在我脑海里,在某些时刻突然地炸开发出闷响。那些美丽的姑娘,最后都融化在拥挤的人流里,再也寻不回来。就像你的青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看的不得了,就是我的菜
  •     很喜欢跳舞的部分,因为代入我爷爷。一开始的爱情战争片也很带感哈哈。
  •     觉得很浪漫 又觉得很难过 从书里闻到了一个时代的气息 是很久没打开的柜子的味道
  •     很棒的书,路内的书很让人放心呢,拿起来就能读。前部分关于文革的,很让人跌宕。这个时代,我们太熟悉了,不同的城市,故事是类似的。
  •     很好
  •     "姐姐推着自行车往前走,走了一段,她觉得孤独了,她从来没有感觉到孤独但那次孤独找到了她。她撂下车子,站在街上大哭起来。"这是作者写过的书里面看过的第二本,《慈悲》苦难与平静,《花街》魔幻与喧闹。每部都包含要写透一个时代的企图心,难能的是差不多都做到了。
  •     看到后面有种「写不下去了」的感觉。
  •     我看书不挑类型,好评多就去看。刚看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发现了一本好书,紧张不失幽默。可到了后面,怎么变成青春疼痛文学了?整本书很拖沓,而且结尾结得太突然了。
  •     路内的技法和语言都是一流的,虽然思想什么谈不上,但总归让人沉溺和让人惆怅。
  •     看完刷了一晚上strictly come dancing,华尔兹、狐步、探戈都好美!!
  •     看得我又失落又难过又欢喜又怅然若失
  •     最喜欢的,也是hhh,想知道爸爸到底什么样子?
  •     实在看不下去了 可能是对这个历史时期的setting已经疲劳了
  •     人物设定很有意思,喜欢姐姐。
  •     有点刘震云故乡的意思
  •     读不了长篇小说了现在,一读就精神涣散。
  •     路内在这本书里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节奏,风格陡显,就是不知道后期怎么又向余华的方向去了。私以为最后一章显得有些多余。
  •     挺喜欢这本,可读性很好。一条叫蔷薇的街上,一个摄影师,一个歪头儿子,一个强悍的女儿,以及街坊邻居们二十多年间的变化。情节紧凑,逐渐随时间推移,很多人物穿插出现,并不昙花一现。语言叙述很平实,有充满智慧的行文,但更多的是普通日常深入浅出的小说情节描述。没有特别强调突出那个年代的痛苦,千篇一律的痛。每个人生活在那个时代与变迁中,微缩着大时代人性的喜怒哀乐。
  •     站在80的角度,看70的往事,传说和现实都在这一刻有了体验。
  •     好无聊,本质上还是我有点瞧不起路内。
  •     私认为比路内其它作品更耐读,故事格局要比追随三部曲大,人物形象却依然十分生动饱满,个人最爱。
  •     【2017No2】四星半。作为70年代末出生的城镇居民,我表示对书中几个时代烙印,尤其是交谊舞,感到熟悉。读着文字,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喜欢这种诚恳又不乏幽默的文字,半颗星没给是因为结尾这章不喜欢。
  •     仿佛闪过很多部回放的录像,有无厘头的的古惑仔街斗片,有尘埃落定的傻子少爷,有记忆中邻里踊跃舞场的夜晚和他们紧接着的衰老。又有些是片子里激烈的定格,红霞小姨回神那一瞪,小方奶奶扑向他时脑血管的爆裂烟花,满街的喇叭裤蛤蟆镜。片子倏忽流转,眼睛捉住了小操场扬起的烟尘,大红大绿的嘈杂的婚宴酒席,舞场里旋转飞扬的裙角,闭上眼睛的时候犹豫着舍不舍得还睁开。 这么灵黠的南方作家,这样中篇布局的长篇,胖姑结婚一章流畅得让人舒坦,我仿佛看了一部还没来得及看的电影<浪潮>。又添一位青年作家啊。 编辑页的字数一定不对。
  •     就像刚从陈旧的仓库中逃逸出来的蛾子
  •     只是另一个歪脖的路小路
  •     路内真是个实在人,结结实实地写了这么个结结实实的故事
  •     路内连尬舞都能把读者写到高潮
  •     【四星半】
  •     就像书里说的,时间是命运。社会变革下的小城生活,令人动容。他们每个人都向往着“光明,卑微的未来”。
  •     路内的小说里,我最喜欢追随。花街往事,则是他写得最好的一本。
  •     残酷而又美好的年代
  •     有年轻作家难得的历史感。就是叙述越界(赘述)略多,美中不足。
  •     真实的狼狈
  •     这个是去年就读完的,跨时很长。每次都是看一点就丢下。看着让人觉得累。但是写得很好,没什么大道理,跟着歪头看看人间俗世。可以打四星半。
  •     只有路内才能勾起我儿时的那种回忆。
  •     故事匿藏在时间里,怎么也躲不过。人物全面的啰嗦了
  •     那是我们共同的、光明而卑微的未来。
  •     看完了之后缓了很久 整体沉郁的故事里快乐都是真实而鲜明的 细碎但是闪闪发光。
  •     比《慈悲》读来有一股因红色时代更激昂疯狂的酣畅淋漓。
  •     熬过第一章,渐渐让人沉溺。。读的时候还想到繁花。。结束得太突然,或许,因为生活还在继续。。把每一个今日一点点洇成往事,我们便老去了吧
  •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     一開始很吸引人 武鬥 跳舞和胖姑結婚很讚 到後面男孩的那一段稍嫌廢話
  •     这本书从七十年代写到九十年代。作为80后,小时候看到很多事情不明白也从未想过成因,现在朦朦胧胧能理解一些了
  •     好~
  •     有点虎头蛇尾
  •     路内的故事总是有种淡淡的悲伤
  •     故事里显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     被二熊推荐看的。观看途中我一直喊无聊,但还是身体很诚实地一路看完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觉得把平淡生活写的高于生活达到文艺但不矫情的境界是很难得的。今天复习在书上看到了不好好听课的证据,是记得里面的一句话,【他那黑沼泽般的内心冒出各种气泡,很惬意,很充满期待。】那一刻我就是顾小山
  •     歪头少年的岁月回溯。当年情这部分有点鸡肋,前尘往事不交代的话好像也没啥影响。
  •     路内的文字也是属于朴实那一种的。透过歪头来描写当时的社会,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描写他父亲被打那一部分,人物描写细腻,故事高潮精彩,读到高潮那儿真所谓想一直这么看下去,但在结尾有点糊弄了之的感觉。总的来说,这本书算得上是成功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