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刊洛阳伽蓝记 山涛论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101094091
作者:[北魏]杨衒之著,徐高阮 重别文注并校勘,徐高阮 著
页数:286页

内容概要

徐高阮(1914—1969),字芸书,浙江杭州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卒业于西南联大,师从陈寅恪先生学习魏晋南北朝史。后应傅斯年之邀,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49年后,先后在台湾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69年10月9日病逝。

作者简介

《重刊洛阳伽蓝记》系作者受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合本子注”之说启发,重别《洛阳伽蓝记》正文和子注,并校订《洛阳伽蓝记》的讹脱衍倒。是诸多《洛阳伽蓝记》整理本中较有特色的一种。此书完成于上世纪40年代,陈寅恪先生亲为作序,广为揄扬。此后作为中研院史语所集刊专 刊在台湾出版,受到学界重视。
《山涛论》钩沉发抉魏晋之际政治史的线索,讨论山涛、羊祜等清流名士阵营代表在魏晋时期政治演变中的角色和地位。以清流名士阵营与贾充阵营的争衡这一主线,解释魏末晋初的政治变迁。


 重刊洛阳伽蓝记 山涛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云中君对《山涛论》推崇备至,曾说“徐高阮一向是我的楷模。他的《山涛论》思虑之周全,论证之缜密以及行文之流畅而有分寸,实为采用传统实证史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史的最高境界之作。一个学者一生能写出四五篇这样的文章应该就足以登不朽之林。”本文选取了云中君与老冷关于此问题的一些讨论,以供大家参考。云中君:(答复羯胡)这些天很忙,所以没顾得上认真回答兄的问题,我的确对传统实证方法来治政治史很推重,尤其是其中特别高明的作品(其实这样的作品少得可怜)。但我自己不大会再用这种方法去研究政治史。主要因为这种方法常常假定我们所获得的资料是自给自足的,所以可以从中推出一个合理的解说。至于这个解说中会存在多少或然的因素,能和通过其他途径,在其他领域所获得的史学结论或观点配合到何种程度通常是不在其考虑之列。所以传统政治史的方法是封闭型的,而不是开放型的。其次,这种方法对史料的鉴别能做的主要是互相参证比校,却很少注意史料的不同文本性质及其可参证性,这一点尤其不符合当代学术的要求。第三,当代意义上好的政治史研究也应该顾及到文化社会史角度的切入,传统的方法在这点上不是完全不可以做到,但是比较难以深入。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表示在实践的层面传统的实证方法和更新颖的方法在结果上就一定会不同。方法是人用的,再好的方法到了笨人手里都会变得毫无价值。所以一切还是要以具体研究的结果来衡量。但是史家的自我意识很重要。以前的学者研究学问常常很盲目,即使学问很大,由于这种盲目性,也常常浪费了。我指出说能有四五篇就能不朽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因为绝大多数学者连一篇都没有。而且不是每个学术课题都有发展成山涛论的潜力的,所以要能发现这种课题并写出这种文章,恐怕要考量筛选过许多题目,而且必须是对某一领域的种种问题了然于心后才能够实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写一篇这样文章的学者事实已经做了二三十个题目的工作了。不知道我这样说羯胡兄是否同意?(我猜想应该是同意的)。老冷:我同意云兄“一个学者一生能写出四五篇(《山涛论》)这样的文章应该就足以登不朽之林”的提法。甚至可以说,其实一篇就可以了。不过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山涛论》的确称得上“采用传统实证史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史的最高境界之作”。我承认《山涛论》是很好的文章,是微观政治史的典范作品,但政治史的最高境界绝不能停顿在微观尺度之内。从魏晋历史的发展来说(这是稍大一些的历史尺度),《山涛论》没有提供新的认识,有关曹马阵营的分别,陈寅恪早已阐释过了。我以为政治史最能发挥威力的,是100年左右的尺度。《山涛论》精微雅致,可称极矣,但美大于思,历史认识的空间较为狭逼。我注意到云兄每每强调“史料的不同文本性质及其可参证性”,注重文本自身的分析,这的确是传统(其实主要是这几十年)中国史学的很大问题。自觉地面对这个问题,大概是当代史学细分的结果。但不意味着过去的学者完全不在乎对文本的分析。比如陈寅恪和唐长孺研究桃花源,就充分表明了文本分析的重要性,而且,在同一个研究中,他们表现出了比文本分析更重要的,是穿透性的和宏大的历史分析能力。然而,有关文本分析的重要性的认识,传统史学未曾达到自觉的高度,对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多数研究者和学习者来说,盲目、轻易和混乱地对待史料,的的确确仍然是严重的问题。看来,只要不能在学科训练上进入细分、专门的阶段,这个问题就难有解决的希望。在这个意义上,我(也许可以代表往复大部分史学爱好者),请求云兄专门就此写一点东西,其裨益中国史学之功必匪浅易。云中君:冷兄说要请我写些意见,我实在不敢当。其实我的一些看法也在不同场合用不同方式表示过。另外我主要觉得我们今日的中国史研究应当从一个以观点取代观点的时代转向以方法取代方法的时代。我对这些问题的确有比较明确的想法,只能等有时间才能比较详尽的表述我的看法。至于对文本的敏感我同意是第二意上的,不过成为自觉才能进入更高层,至少自觉了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这就像当年严耕望在在强调的史源问题一定要先注意,否则就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的关系颠倒了。因为我总觉得新颖的大观点其实是比较容易提出的,关键是证明的过程。史家之技巧常在于此。另外我讲的文本和陈唐两位先生分析桃花源记式的分析还是不一样,这也只能等过些时候能定下心来才能具体说。当然空说方法没有用,还是要具体实践中来体现。我自己近来也尽量尝试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一篇下月要在北京一家学术杂志上登的讲古代史乘的文章对此也有比较多的涉及。其实对文本性质的辨别冷兄自己就作得很好,比如墓志疏证一书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中比如讲到南朝的墓志和官修史书的关系更是具体的贡献。大家可以去读一读,一定会大有获益。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山涛论看一次跪舔一次=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太厚重了还是这种单行本好= =
  •     伽蓝记整理得不太好
  •     "山涛论"对羊祜下了近半的篇幅,很精彩。后半段对论证贾充是山/羊反对派着墨过多,有点啰嗦的感觉。 “洛阳伽蓝记”刚开始读尔朱荣。 好书就是好书!
  •     昨儿在书店翻了翻这书,《山涛论》一文是挺有意思的。《重刊洛阳伽蓝记》影印的是中研院史语所专刊本。不过序跋落款时间居然有挖改,是字体明显不一样的“一九五〇”“一九五九”,真画蛇添足。其实付印前记里还写了“中国大陆为赤潮所没”和“四十八年”呢,幸而没动刀斧,要不然天知道会改成啥样。
  •     重读,非常精彩的论证。
  •     简略翻阅,尚未细读
  •     在学校图书馆新书中看到过,读了一点,尤其其中介绍陈寅恪先生的研究对作者进行伽蓝记校注的启发一部分很有意思。
  •     <伽蓝>本注之辩 <山涛>文质之英
  •     好。
  •     山涛论,史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     洛阳伽蓝记,志兴废哀时难之书也。不过,最好看的是《山涛论》,叹为观止。
  •     书很精致
  •     重读了山涛论,想起了一本书——薄瓜瓜复仇记,嗯
  •     山涛论这篇文章让人明白真正做学问会有什么样的成就。
  •     魏晉南北朝史課的導修帶了五年,其中一節課是研讀〈山濤論〉,領着同學逐段解說,越讀越有味。這篇文章布局妥貼,不論考證還是闡釋,每段都扣緊題旨,無有贅語。
  •     在路上看完。《伽蓝记》的校语附在最后,正文就是白文,读起来文句连贯,极清新,感觉好像第一次完整读完这书:)《山涛论》精心动魄,好几次都好看到不敢看,要合起书喘口气。有几处误植,如洪诒(饴)孙;鞅秋(革秋)剔嬲。
  •     徐先生以隐微线索,将山涛、阮籍、嵇康、羊祜、阮咸、张华、杜预联结起来,读史有间,大为感佩。易代之间,许多史实隐约不详,需前后左右联结,求一个可能却合情合理的论断。文史文章,常因为史料不足,理论不同而有不同看法甚至结论,但过程推演常成为极具美感的部分。儒者一物不知以为耻的时代早已经结束了,古时书少,知识有限,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现代信息爆炸的情况下,不要说所有领域,单单一个领域的一小部分,都不敢妄称知道所有。但有两点肯定是必须的,对资料充分的认识和把握,这要诉诸目录学以及平日的系统整理,另一面是视野的广阔,从而有能力做出合情合理的逻辑推演,这就要求基础原典的精读以及对当代研究成果的掌握。执着于饾饤知识,只会令头脑愈来愈钝化,也容易掉到虚荣自得的陷阱里去。
  •     下午在书店看完《山涛论》,作为影视史学爱好者的我极欣赏这类从只言片语中推测政治斗争的作品。另外,我有一个疑问,附录收的王永兴先生文章,所言“德高望重”者是谁?是姚从吾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