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學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9866759031
作者:馬修 .李卡德
页数:352页

内容概要

作者簡介
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
生於1946年。巴黎巴斯特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
1972年,放棄科學家生涯成為僧侶,開始過心靈的生活,因此就在喜馬拉雅山區定居下來,跟著西藏大師學習,過著佛教僧侶的生活已有三十餘年。
出家前曾寫過一本鳥類遷移的著作,另著有《頓悟之旅》、《僧侶與哲學家》、《僧侶與科學家》、《量子和蓮花》,其中《僧侶與哲學家》是他與享譽法國的哲學家父親──尚˙方斯華˙何維爾針對佛教和生命的意義展開對話,在法國熱銷了30萬冊。
譯者簡介
賴聲川
創意源源不絕的創作人。一九五四年生於美國華盛頓,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及駐校藝術家、【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
他二十九歲開始劇場創作,至今編導舞台劇二十七部(包括轟動亞洲的七小時史詩《如夢之夢》)、電影二部(包括享譽國際的《暗戀桃花源》)、電視影集三百集(包括家喻戶曉的《我們一家都是人》),另有劇場導演作品二十二部(包括莫札特歌劇三部)等。更重要的是,他是市場的創造者。先後開創台灣舞台劇市場、劇場影音市場(從《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開始)、即興時事電視市場(《我們一家都是人》)等。賴聲川被全球媒體譽為「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曾兩度榮獲台灣「國家文藝獎」。
除了是劇場創作人,也是位專業翻譯,曾譯《頂果欽哲法王傳》、《僧侶與哲學家》…等書,最新的個人著作為《賴聲川的創意學》。

作者简介

【96年8月誠品選書】作者花了一年時間閱讀相關心理學與哲學的書籍,並結合了自己科學家的訓練與佛教僧侶的領悟,試圖從整合性的角度來解讀快樂的真正意義,以及得到快樂的途逕為何。他長時間的冥想並研究佛教的核心,認為心智的訓練可以改變腦部構造,而且後來經由科學性的實驗,亦證實了禪修確實可以讓人成為真正快樂的人。作者認儘管人生的諸般痛苦無法避免,但經由沉思與安靜禪定,可以訓練自我排解煩惱的方法,而「精神是可以改變的」便是李卡得快樂的秘訣。譯者與李卡得為靈修好友,譯筆精準流暢,全無類似翻譯作品難以領略的問題。
推薦理由:放棄生物學家的頭銜與生活,李卡德在喜馬拉雅山跟著西藏大師學習佛法,至今已三十餘年。本書是他繼法國排行榜暢銷書《僧侶與哲學家》(記錄他與哲學家父親尚.方斯華的對話)後的又一力作。
內容簡介
◎共同推薦
丹尼爾.高曼/暢銷書《EQ》作者
賴聲川、丁乃竺
快樂可以學習,精神可以改變
《僧侶與哲學家》作者最新力作!
沈潛三十年領悟出的幸福心得,助你掌握改變人生的關鍵技巧。
每個人都想要快樂,但想像和達成之間有很大的落差。我們害怕悲慘,卻奔向它。我們想要快樂,卻遠離它。這樣的誤判是如何產生的?
從生物學博士轉為藏傳佛教喇嘛的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經過在印度潛心研修三十五年之後,提出結合最新科學理論的《快樂學》。他從親身經歷出發,主張快樂不在於外在環境,而是一種能力,一種生存的態度,我們必須學習。
繼《僧侶與哲學家》、《僧侶與科學家》之後,李卡德這本最新著作,是他近年來與許多腦神經科學家和認知科學家,以及佛教僧侶如達賴喇嘛等,一起對「心的轉化」進行大量研究的結果。他們以科學的方法研究禪修者多年修心後的效果,發現長年禪修者,會在腦部造成永久的變化,左前額葉外皮區的活動會明顯增加,帶來正面情緒,例如喜悅和熱情。
李卡德主張,每一個生命都具有完美圓滿的潛能,就像每一粒芝麻都含滿了油一樣。當我們走向心靈道路,開始精進地修行,過了數月或數年之後,會達到關鍵性的轉折點,我們可以成為更好的人,也會對別人的快樂有所貢獻。
「在《快樂學》中,李卡德巧妙地結合他所熟悉的科學、哲學和佛學智慧,以既實用又富有啟發性的洞見,提出一個完善的路徑圖,引導我們切實修練真正的幸福。」
──丹尼爾.高曼,暢銷書《EQ》作者
「在我們自身之外找尋快樂,就像在面北的洞口等待陽光一樣。」
──西藏諺語


 快樂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快乐是什么?如何定义?快乐是欲望的满足吗?快乐是内在还是外在?快乐是持久还是转瞬即逝?快乐是不是就是享乐?马修.李卡德,一个法国人,能否给出我们需要的答案?父亲是哲学家,母亲是艺术家,舅舅是探险家,老师是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为什么依然追随康玉尔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出家?读《快乐学.修炼幸福的二十四堂课》,我承认作者的生平确实给人极大的震撼,仅仅读读其简历,就不由得让人对于佛法产生正信。而更让我欣慰的,可能还是因为作者是个西方人,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其写书的过程中其实是尽量将佛法通俗化和实证化的,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佛法精深,浩瀚,近代由于敏感词的原因,佛法得以传入西方,使得佛法和科学有了接触和碰撞,这真的是佛法的无常谛的让人难以言说的现实开示了。科学实验验证佛法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仅仅是西方人在做。台湾的李嗣涔教授也做了不少,不过他更多的研究是信息场沟通之类的东西,拿他自己的话说,多少有些“怪力乱神”。那么快乐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如果说我们打开书,赶紧往后翻,寻找正确答案,那可能会失望。佛法本身的一个深意就是你必须自己渡过河,涉及人生,那有答案?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去造船,过河,你在岸这边就是把天吹的塌下来,你也不会飞到对岸去。作者就是意图引导你,指给你方向,而接下来就要看我们自己的了。有人可能会说,每天都快乐,没有烦恼,傻呵呵的,那不是疯子吗,人们经历苦难,怎能总是快乐?最接近答案的说法可能就是“我们遭遇痛苦,但我们创造不快乐。”情绪很有意思,你划一艘小船在湖中,对面突然有一艘小船撞了过来。你大怒,向对面怒骂,然后你看到对面是个无人驾驭的船,你不仅哑然失笑。看看,你是多么的“宽容”。怒气从何而来?完全取决于自己。而情绪实际上是可以训练的,佛法里有次第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是让负面情绪无处容身,就是所谓的修慈。第二种是让情绪来来去去,我们只是观察。第三种是利用情绪,针对性修行,即所谓的烦恼即菩提。读书至此,我才算是第一次明白了藏传佛教里烦恼即菩提的真意,其实这里关键在于次第,没有次第,示显烦恼,何来菩提?先有空,之后才有烦恼即菩提。人的欲望可能远没有止境。可怕的其实并不是欲望,而是对于欲望的执著,这样的执著里夹杂着可怕急迫性和可怜无力感。我们可能需要寻找执着的原因,是什么在执着?自我真的存在吗?一个个念头升起又离去,永存的是什么?念头在那里升起?海浪升起而又落下,大海是否有过变化?人人都在谈自由,什么是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你岂不是仅仅是念头的奴隶,何谈自由?自由是随着念头的变化而随波逐流?一艘小船随着浪花随意的飘是自由?还是你让船只向着一个既定的方向行驶是自由?佛法谈出离心,人们很容易就将它与苦修,排斥快乐,与世隔绝联系在一起。而出离心其实就是简单的不执着心,不做“奴隶”的心。出离心就是自由心。什么是爱?是执着于内心感官的愉悦还是毫不犹豫的利他?我想这个问题热恋中的人自有答案,其实利他主义很容易理解,扩张它,就是大爱,就是菩萨。我们如何度过我们的生命?是无聊的“杀时间”度过还是时时保持正念?专注于当下,融入当下所做的事,你已不复存在,或者说你不注意(执著)自我,只是事情在清晰的做着,这样的时刻我们是不是人人都有经历?是不是有着巨大的满足感?是的,就是这样,当你不注意自己的时候,你才是最满足的。我们观照自我,念头来去,而无有执著,“当下”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专注于它,吃饭就吃饭,走路就走路,工作就工作,读书就读书......这就是禅修。困难在于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散乱的,并不是我们没有“融入”过。终极目标是什么?当然是证悟,但不可无次第。我们可能此生无法达成,但我们需要了解世界的实相:所有的现象都是互相依存的,主客体没有分别,万物不具有真实的存在,无明故受苦轮回。只字片言,难以道尽......感谢Matthieu Ricard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书名好鸡汤,内容还行
  •     成長中的心路歷程
  •     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解读佛法~快乐也可以练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