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拉拉

出版日期:2014-10-31
ISBN:9787220091745
作者:【巴基斯坦】马拉拉
页数:300页

内容概要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普什图文:ملاله یوسفزۍ,Malālah Yūsafzay),[2] 又译为玛拉拉·尤苏芙札,女,1997年7月12日出生,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斯瓦特县明戈拉城的一名学生,以争取妇女接受教育的权利而闻名。

书籍目录

序章 那一天,我的世界轰然改变 /
第一部在塔利班到来之前 /
1女儿诞生 /
2父亲是鹰 /
3在学校里长大 /
4这个村庄 /
5为什么我不戴耳环,为什么普什图人不说“谢谢” /
6垃圾山的孩子 /
7想让学校关门大吉的穆夫提 /
8地动之秋 /
第二部 死亡之谷 /
9电台毛拉 /
10太妃糖、网球与斯瓦特佛像 /
11聪明的班级 /
12血色广场 /
13古尔•玛凯的日记 /
14一种有趣的和平 /
15离开河谷 /
第三部 三颗子弹,三个女孩 /
16悲伤之谷 /
17祈祷再长高些 /
18女人与海 /
19秘密的塔利班组织 /
20谁是马拉拉? /
第四部 生死交关 /
21“主啊,我将她托付给你” /
22未知的旅程 /
第五部 第二条命 /
23“头部中枪的女孩,伯明翰” /
24“他们夺走了她的笑容” /
尾声一个孩子,一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 /

在巴基斯坦和斯瓦特发生的重大事件 /
致谢词 /
马拉拉基金会 /

作者简介

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由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优素福获得。其自传《我是马拉拉》中文独家版权由凤凰阿歇特获得,并即将于近期问世!
北京时间2014年10月10日下午5点,诺贝尔和平奖公布,由年仅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获得,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马拉拉为 争取女孩受教育权与塔利班对抗,在恐怖分子枪击下幸存。她的自传《我是马拉拉》中文版将于近期推出。
《我是马拉拉》是一个关于勇气和梦想的故事。当巴基斯坦反政府游击组织塔利班控制了史瓦特这个小村庄时,一个女孩挺身而出。马拉拉.优素福扎伊拒绝沉默,并为她具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奋战。2012年15岁的她,在从学校返家的途中,遭到塔利班以枪支直接射击头部,生命一度垂危。不过,马拉拉却奇迹似的生还、康复,本书讲述了这个不平凡的历程。


 我是马拉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今天在深圳图书馆一心去找《城南旧事》,无果;随手拿起这本《我是马拉拉》,用三个半小时读完了。之前我得唠叨点别的,在上海学习西班牙的时光里,自觉无比的快乐。每周一、三的晚上是我最得意的时候。阿卜杜拉经常坐我后面,这货是上外学阿拉伯语出身的,之后又去读了理工科。他是个穆斯林,但是不知道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我所有关于《古兰经》、关于开斋节、关于石刑等等宗教印象都从他口中而来。而且他在也门生活过两年的经历在我心里骚动至今...我是个扎实的无神论者,我也是个扎实的女权主义者。我对深受宗教法庭绑架的人民感到无力的愤慨!女人不能开车、出轨要被石头砸死(还需亲友观看),我无法接纳。但是我慵懒又唔知,我单单的自己抵触了伊斯兰教很久,但是马拉拉及她的父亲改变我的看法,这群了不起的巴基斯坦人,把生命的意义写在了天空上、写在了白云上、写在了小河间!教育是一种使命,回过头来说,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样的事情忙碌才能让我们在死后五百年仍不觉得浪费了粮食和水。
  •     这个早上,终于在火车上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看了好几天了…火车晚点,线路中断,被迫停在德州,硬卧的上铺,雨点打在离我很近的火车上方。这是真实的故事,读过几本塔利班的书了,从阿富汗到巴基斯坦,塔利班无处不在。他们暴力独裁,对女性由甚。只是从书中就能感受到他们的恐怖,很难想象如果我要是生活在那里将会怎么样。暴力组织真的太多,太难消除。作者作为一名17岁小女孩,当时年纪更小…勇敢面对塔利班,勇敢面对各种恐怖组织的恐吓,即使在被袭击之后还在坚持说出自己的想法,真的很厉害。历史太多,名字好长,有点读不下去。
  •     再也想不到比安徒生老先生的这个更贴切的标题了。一代代的女权活动家们,不分男女老幼,不分种族阶层,头顶着荆棘王冠,用笔和理来应对各色各样男权猪的喷粪和肢体攻击、“捧杀”和“棒杀”,哪怕生命受到威胁,哪怕荆棘路上都是前辈的血迹。而马拉拉,就是其中年青而卓越的一名。囿于年纪和阅历,马拉拉的自传中并没有某种思想体系或是各种数据文献的引用,有的只是一个年轻的女孩,透过自己的眼和耳,通过自己的脑,所看到、听到和认识到的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中人们的生活、希望与恐惧,以及她本人和家人朋友为了“女孩子能上学”这一通常意义上简简单单的目标而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而她所讲述的生活和理想信念,能让我们更贴切理智地了解穆斯林和他们的历史,对于中国女权现状和未来方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纵观世界,越是发达、民主的国家,女性权益越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保障,男女平等的程度也越高;而越是落后、独裁的国家,厌女风气越严重,女性被迫背负的道德准则和义务远远高于男性,还必须忍受无所不在的能力上的轻视和有形无形的性骚扰。就拿我国来说,公开宣扬“女性智力低于男性”绝不会像“三代以内农转非智力低于世代书香之子”那样引起公愤和口诛笔伐。为什么会这样,有点女权意识的人都会心中有数。在马拉拉的书中,巴基斯坦的女性地位如此之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掌握了发言权的毛拉们曲解《古兰经》,而他们又和政府军队独裁者勾结起来,观点不同者即被宣布为异教徒,应该处死。对于女性,这些原教旨主义者也是“看到短袖衫,就想到白臂膀,就想到全裸体,就想到性交,就想到杂交,就想到私生子…。”在一次学校的郊游后,极端主义者就到处散发匿名信,指称学校里充斥着各种低劣与猥琐。而普什图人的大家庭和生活习俗也为塔利班的盛行提供了沃土。荣誉高于一切,高于任何人的生命;而地位较高的亲戚、毛拉、长老等等都可以以传统习俗为借口干涉他人的生活 ,从遮不遮脸到荣誉谋杀。极端主义者不需要理性,不需要过多知识,也不需要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有一个“大义名分”,和对未来飞黄腾达的愿景与激情,有什么干不出来的事呢。记得看过一首打油诗,大意是说永无餍足的人,不到大限,连佛祖或玉帝的位置他也不满意,还要努力攫取,往上爬。怎么说呢,我觉得这真是某些人的写照,而且简直是写进他们基因里的。马拉拉明显要宽容和平许多,她写道:“我们普什图人喜欢皮鞋,但讨厌鞋匠;我们喜欢围巾和毛毯,但瞧不起纺织工。手工艺人为我们的社会贡献良多,却得不到任何认可,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很多都加入了塔利班——以此来获得地位与权力。”但请记住——“人们常议论莎芭娜的负面形象,我们这儿的男人既爱看她跳舞又因她的舞者身份而鄙视她。”“人们爱看莎芭娜跳舞但看不起她,当她被杀害后,没有人出来为她说一句话。有些人甚至认为她死有余辜,也许是因为他们惧怕或崇拜塔利班。‘莎芭娜才不是穆斯林,’他们说,‘她是一个坏蛋,她活该被杀。’”而这位莎芭娜在活着时,并没有采取任何报复社会的措施。马拉拉和她的家人,也并没有因为塔利班的暗杀行为,而希望杀光他们全家。贪婪就是贪婪,不在于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气,而是总觉得社会不公,自己应得的应该更多,这一观点的形成往往又和家教有关。谈到马拉拉所倡导的“教育为先”理念时,我想到网上有人提出质疑,塔利班不也读书吗?很明显,这位网民的理解过于狭隘了。没有敞开的心灵,没有广博的阅览,尤其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动机,念书再多,眼界也不会开阔,人格也不会变得高尚起来,尤其是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钱和权,为了控制他人,享受当主子当人生导师的快感时。贫穷、无知,加上不平等的观念,促进了地区的动乱和极端组织的壮大,让很多家庭的亲情和友情变成一个笑话。马拉拉的女同学总是处处小心谨慎,绝不无意犯一个错误,因为她的兄弟们随时都在监视她的一举一动,上学的权利随时都有可能被剥夺。稍稍关注下国际新闻,经常会听到各种当地甚至在欧洲的穆斯林男性残杀家中女性甚至欧洲白人女孩的事情。还有些人,就是那种到处都有的小人,但受教育程度实在太低,中伤也没有一点水平,“说其实开枪的是我父亲,甚至我根本没有受到枪击,这不过是一场戏,让我们能顺理成章地移居海外。”亲情和友情,并不是由血缘和地域自然而然存在的,家庭因素和社会大环境是它们存在与否的必要条件。“让我们开展一场对抗文盲、贫困和恐怖主义的抗争,让我们捡起课本和笔,它们才是最强大的武器。一个孩子,一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教育是唯一的答案。教育为先。”马拉拉的理念对于长期的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眼前,如何阻止越来越多的极端主义者劣币驱良币,以至占领选举权、发言权和各种实际权力?虽说当你凝望着深渊时,深渊也正凝视着你,但就像了不起的巴顿将军所遵循的原则,“人们不能文质彬彬地投入战争,因为这种斯文人一定打不过嗜血成性的刽子手。”在势均力敌甚至己方处于弱势情况下,依然高修养地对待不断犯规、突破底线的敌方,只好等着做奴隶了。前几天看了《廉政第一击》。虽说以打斗为主,内涵也不逊色。在全港贪污成风的情况下,哪怕总督有意,不依靠铁和血,只想依靠立法来改变,完全不可行。那么,在男权思想浸淫了几千年的国家,想光靠少部分民间人士呼吁、论战来争取女性的平等地位和权益,简直是与虎谋皮。在绝少内应和外援,相对孤立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既定目标,是个大问题。无论如何,女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仗要打,衷心希望世世代代,包括比我们小的,甚至还未出生的,所有热爱平等、自由,有着高贵心灵的人们,联合起来,在光荣的荆棘路上向前,走向更美好的时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棒的一本书~神赐的生命中的那份勇敢~很感人~
  •     你所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有人愿意用生命的代价去争取,所以不要抱怨了
  •     受教育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基本权利,然而却还有人得不到这样的权利,还在为了争取这样的权利面临着生命的危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
  •     了解斯瓦特地区911以后的基层情况
  •     这本书是three cups之后不久读的,所以余温还在。我觉得我将来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中东女性教育volunteer。。。【捂脸
  •     真的,,,很难读。。。。。。完全不吸引人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什么
  •     震撼了
  •     或许塔利班、本拉登对我们来说只是新闻里的一个名词,马拉拉却经历着塔利班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地震、战争、洪水,让她四处流浪,她却从不会停止学习,并不断向世界呼吁重视儿童教育,哪怕最后遭遇枪击,她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惜福!
  •     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教育机会,不是曾经,即使是现在,此时此刻!也是许多人努力抗争的结果!
  •     原你坚强而幸运。
  •     我们十几岁的时候在干些什么呢?
  •     冲着巴基斯坦和最年轻的和平奖得主找来看的,对我来说是一次“阅读全世界”和“跳出阅读舒适区”的尝试。中间部分很难读,跟自己生活环境差异太大。读完之后只有震撼和敬意。
  •     就记得马拉拉在那么落后的地方,也学会了演讲
  •     单单是勇气,就值得倾佩。
  •     断断续续的终于看完了。可敬!不管内容上有多少是真实有多少是杜撰,打心底里佩服这个小姑娘!
  •     两年前,每天排队打饭的时候看的,竟然用了两个学期看它…………必须日后好好重读一遍
  •     愿世界和平
  •     震撼!
  •     一个坚强勇敢而早熟的女孩,讲述不完全当代巴基斯坦政治斗争史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家庭教育在其中也功不可没。可是其中无法证实的既让人感叹水深火热的局势又难免让故事变得越发道听途说,缺少真情实感让人触动
  •     非常勇敢,非常了不起。
  •     可以一窥巴基斯坦和塔利班,以前听过一个马拉拉的采访,觉得她有才气。我们在祈祷世界和平的同时,有人在战斗着
  •     虽然有更多的人在中东战争中死去,但是一个普通的故事还是能打动人心。
  •     这本书叙述了马拉拉的故乡 斯瓦特发生的故事。这只是巴基斯坦的一个缩影。了解了塔利班是什么。更了解了一名真正的穆斯林是什么样的。对大众进行教育的隔离,正是愚弄大众、使权利保留在少数人手中最好的办法。如马拉拉和她的父亲一样,在塔利班威胁恐吓的阴影下,依然坚持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对教育的坚持、对民主的呐喊的人很多,他们终将改变这个国家的未来。
  •     每次看这种书都让我很感激身为女性出生在上海,没有明显的性别歧视。从小只用烦恼作业学校,不用担心因为女性被剥夺学习权利,不用担心上学被泼硫酸。
  •     这种时候再看这本书感触又不一样了。感谢有这样的文字记录了真实发生的一切。希望世界和平
  •     好想哭啊。跟她比起来,我无疑是一个垃圾。
  •     巴勒斯坦战乱地区小女孩的成长经历,相对于安妮日记还有很多提升空间。但是一本提示自己生活在和平中是何等幸福的书。
  •     读完后,让我觉得生在中国的幸运,以及战争和愚昧的可怕,惟愿世界和平!
  •     “这是我的人生,我要怎样生活是我自己的选择。”
  •     这应当是个故事,不应当被写成一本书。尤其在《灿烂千阳》之后。
  •     以前读过阿语版本,这次读到中途哭了。“我曾祈求真主让我长高一或两英寸,而他却让我变得与天空齐高。”马拉拉,你值得拥有诺贝尔和平奖。
  •     用平实冷静客观的语言叙述了战争给巴基斯坦带来的灾难,以及长久以来巴基斯坦的妇女的苦难。
  •     去年在加拿大的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纪念品店,这本书卖的十分凶。今读完,看到诺贝尔和平奖颁奖演讲镜头对准她爸的那一刻,泪崩。我真正好奇的,是‘极限’这种说法究竟是人类对自身局限自卑的造设:马拉拉究竟经历了多少才能在未成年的阶段就塞满这么多沉重字眼:家庭,战争,教育,生死,权利,歧视,荣耀。苦难让孩子的天真存留更长时间,马拉拉的语气仍保持着孩童视角的直接和单纯,品比所处环境的残酷实在不是滋味。幸福永远是对比出来的:自己的欲望与自己的守持,自己的境遇与他人的不幸。要对自己当下的生活感到满足,若要达到深层次的理解级,教育就是唯一途径。视野的拓展和理解,就是教育本身:遇人、见地、计事、读书。这是我第一个发自内心钦佩的比我年轻的人,这其实有令我感动的另一层隐喻:世界在变,照亮人类的光却总能出生发芽。致敬!
  •     對我來說,每次讀到某位名人的傳記,總是很難完全代入其一生,這源於時代、環境、經歷的不同。也許最能產生共鳴的,只有其中的若干章節,不知道諸位有沒有相同的感受?而能夠使你我產生共鳴的章節,往往還會因你我的際遇之不同而大相徑庭,4顆星
  •     完全不能想象都是真实的故事
  •     14年初在香港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没买。后来大陆引进版比港台原版迟了一整年,也刚好是这一年里,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是这个奖项史上最年轻的候选人。作为冉冉升起的青年女权icon和“巴基斯坦的女儿”,马拉拉自信的脸霸占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热销榜。越是一本励志的书,往往把越多的标签贴到当事人身上:女权主义者、国际和平青年以及饱受争议的“政治女童”。在马拉拉的祖国,穆斯林14岁即算成年,这和许多地方不一样。从枪击案发生前到移居英国之后,许多人更愿意把她视同一个不具有独立人格和政治立场的被西方社会所操纵的青少年。关于她的“黑幕”和“丑闻”一度甚嚣尘上。书里有一些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从特权阶级获取便利的额外描述,让人很难不去联想。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她的勇气其实已经远胜于许多同龄人。
  •     作为明白人的艰难
  •     勇敢聪明的穆斯林女孩。世界和平。
  •     在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博物馆看到这个姑娘,想起原来是那本印象中畅销书的封面。于是找来看看。写的很真实,不只是一个女性的想法,一个孩子的想法,而是一个处于动荡中的人的经历。阅读过程里,一直想起安妮日记。天真而勇敢
  •     很勇敢
  •     这小女孩是个人物
  •     有些太过主旋律了
  •     文字其实一般般,贵在内容真实。现代社会很多人很难想象这种生活吧。201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住——17岁的马拉拉的自传。在那种压抑女性的社会环境下为女性权利做斗争,真的太不容易了……
  •     2016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了不起的女孩。
  •     忽然了解了另一个世界里的人们是怎样在生活,教育权利这种看似我们理所应当享受的,却在塔利班的影响下变得需要用生命去争取,一个小小的姑娘,却有如此之强的使命感,坚持正义,爱,理性的思考,在危险面前毫不退缩,值得钦佩。很多马拉拉的感悟,随手拈来却让人为之震撼。人民对于宗教的信仰和对家乡的眷恋以及骄傲让人触动。忽然觉得,有时候我们是应该关注一下世界和平的问题,而不只是说说。
  •     一天读完,整整4个小时。我只想说:为权利而斗争!如果你不主动发出声音,就根本不可能改变!与马拉拉相比,我们何其有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我们周围已经没有人认为女孩子接受教育是不对的事情。何其有幸!
  •     写得相当真实,特别是一些琐碎小事的描述,本该属于每一个花样年华的孩子,却因他们生长在那样一个特殊环境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其实更值得敬佩的是她的父亲,能支持她,带领她做出不同反响的事。上网去找她的近况而不得,无论如何,希望她莫忘初心,用她的影响力给更多孩子带去学习的机会
  •     她父亲对她影响很大
  •     有一种太过于符合西方价值观的感觉
  •     读了不到一半,弃了。对事件不了解,也就没有读下去的吸引力。但为女孩与恐怖势力作斗争,争取女孩受教育权利的勇气鼓掌喝彩,毕竟她还不到二十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