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鳞西爪集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64921846
作者:余斌
页数:244页

内容概要

余斌,1960年生于南京,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张爱玲传》《当年文事》《周作人》《提前怀旧》等书。

书籍目录

1 代 序
1 “并世译才数严林”
3 “林译”与对译制
5 “一名之立,旬月踟蹰”
7 王国维不买严复的账
9 梁任公的稿酬
11 同文馆之怪现状
17 一校两制
21 进德会的章程
27 陈独秀的脾气
29 何炳棣笔下的胡适
33 沈尹默的字与人
39 “爱智”是什么专业?
45 学历的门槛
47 刘半农修成正果
49 俞平伯半途而废
55 “梅光之迪”
61 “风流”汪静之
65 羞涩沈从文
67 钱锺书“骂人”
70 胡兰成:佳话制造者
74 叶德辉之死
77 “出土文物”郑超麟
80 “内部发行”
82 私生活
84 恋爱与革命
86 瞿秋白与《多余的话》
96 赛珍珠在金陵大学
102 梁实秋:不受欢迎的人
110 “ 四子”·“龙虎狗”·“四才子”
112 张荫麟“专打天下硬汉”
118 师生办刊
124 吴雨僧自摆乌龙
126 燕卜荪是谁?
132 乾坤大挪移
134 蒋公的面子
142 梁漱溟的傲气与勇气
150 远香近臭
152 朱东润与传记文学
156 “头条”与头条意识
160 金克木二题
164 抗“旨”不遵
170 蒋介石的婚姻大事
174 一桩旧案
180 钱穆酷评
186 冯友兰的大手笔
190 齐白石课徒
192 齐如山“不由恒蹊”
194 “勾心斗角”淘旧书
198 传播的法则
200 继续《搜索》
203 王福的作文
206 高高在上
208 色情与情色
210 人以群分?
212 意 淫
215 制造感动
217 “性情中人”
219 梅什金公爵与贾宝玉
221 两个蠢人
223 演讲与清谈
225 丁香花开

作者简介

《东鳞西爪集》集结了余斌在《南方都市报》的名为“东鳞西爪”的专栏。专栏为文史性质,文章多集中于民国年间人与事。比如《燕卜荪是谁?》《钱穆酷评》等。另有十来篇偏于“时评”,由今事引发的议论,如《色情与情色》等。专栏文章篇幅不长,短小精悍,带着作者的文人趣味,同时让人眼界大 开。
说到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传播,燕卜荪尤其值得一书,倒不是因其他洋教授不大讲这个,而在于他本人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奥登等予穆旦们深刻影响的诗人与他都是哥们关系,这令他的课与学院派教授颇为不同,而有现身说法的意味,现代主义诗歌由此生动起来,不再是一个传说。
——《燕卜荪是谁?》
非常之人,常有非常之论。非常之论,也许包含着偏见,与常人所持偏见不同处,在常人往往有“偏”无“见”,高人则“偏”之外必有“见”。钱穆对陈寅恪持论严苛,肯定是“酷评”,却绝对不是“妄评”,就因为他的“酷评”有所“见”。证据是,不单“回环往复之情”将陈氏文风道个正着,即或“故作摇曳”四字,也未尝不可看作对陈文曲径通幽的某种把握,只是给出的是负面的评价而已。
——《钱穆酷评》
说汉语“无一字无褒贬”有点夸张,但我们的确是习惯于在词语上面就“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起来。小学生的语文训练中有一项,就是给词语“定性”,——不是划分动词、名词、形容词,乃是区分“褒义词”“贬义词”。比如“雄心”是褒义词,“野心”自然带着贬意,不妨“雄心万丈”,“野心”则是万万要不得的。在英语中“雄心”“野心”则共用同一个表述,ambition可以是“雄心”,也可以指“野心”,乃是一中性的描述,总之是有抱负吧?——但“抱负”二字一出口我就意识到问题又来了,因为在汉语中它是个褒义词,不能和“野心”挂钩的。
——《色情与情色》


 东鳞西爪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东鳞西爪”原指画龙时龙体被云遮住,只是东边画一片龙鳞,西边露一只龙爪,不见龙的全身,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余斌先生的《东鳞西爪》集散文二百二十五篇,以人物片断的方式,讲述了民国年间文人的逸闻趣事。余斌先生对民国年间的人与事熟稔于心,因此信手拈来,都能谈得津津有味,妙趣横生。他在序言中说文章大多是循着“趣味主义”(梁任公语)去写的,也就意味着除了悠闲的情趣之外,还有一种阔大的境界。民国文化在近年形成了几次不小的热潮,追捧之人大有把那个时代“乌托邦”化之势,这自然有其深层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但摒除想象的成分,理性的思考,我们都知道那并非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正如作者所言:“我当然知道那算不得什么太平年月,所向往者,是在动荡战乱背景上犹自显出的一种混沌初开的阔大气象,以及较现今更开放自由的思想。以我看来,那时的人也更具可能性,人格上更得飞扬之致”。这一评论奠定了《东鳞西爪》集的基调,它没有从宏观层面去描述一个大时代的精神面貌,而是通过对一个个独立个体的活动,为读者重建了那个更具宽容度的文化空间,展现了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文人更具可能性的生命体验。譬如在《“爱智”是什么专业?》一文中,讲到周作人给徐祖正代课。周作人外语发音不灵,上了一堂英文课而英文一字不讲。那一堂课是怎么熬过来的?——“书让学生念,他口头翻译,又提问题让学生讲,他修正补充”,如果放在今天,要请人代课,先得填表,然后交给学院教务员,学院教务员再报到教务处,教务处批不批还是个问题,课都调不成,哪还有这种好戏看。再如《羞涩沈从文》一文中讲到沈先生为人极为羞涩,常常站在讲台上十余分钟,憋得满脸通红,挣不出一句话来。“初上讲台的局促窘迫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经验,十来分钟开不得口则堪称奇闻。他第一次走上中国公学的讲台亦如此,弄到满教室的学生替他急。他受聘中国公学是1928年的事,两年后他到武汉大学任教,那一幕又重演,朱东润在回忆录中说到他上课情况的“特别”:他上了讲台说不出话,只在黑板上写,“请待我十分钟”。学生便静候,不道十分钟过后仍开不得口,又写,“请再待我五分钟”。五分钟过后,终于开讲,但始终只对着黑板讲话。这些情景真是令人忍俊不禁。假设这事发生在今天,沈从文在正式成为教师之前,不知道要通过多少笔试面试的层层关卡,无论他再怎样学富五车,恐怕连教室的门都摸不到吧。以上两例,一方面反映了“民国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创生期,草创时期,许多事,只能从权”,另一方面恰好能够说明,在可以有更多“权宜”空间的社会中,个体生命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书中所讲述的文人故事读来有趣,既是因为其时、其言、其行与当今社会大异其趣,更是因为“此中有人”。所谓“有人”,首先要有一个擅长与人物对话的叙述者,还要有一群具有充沛的情感的鲜活人物。有了人便有了生气,有人便有了趣味。书写历史常常会运用“客观”的笔法,隐藏作者的主观态度,力求真实;然而,追求“客观”、“真实”往往会牺牲另一些价值。一旦写成历史,那些人物便成为一个个符号,索然无味。在《东鳞西爪》中,我们时常看到作者对人物在特殊情境中的心迹、情感的揣摩、推敲和想象,这是一种“对话”,拉近了我们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譬如《俞平伯半途而废》一文中的一段:“人在旅途,尤其在大洋之上,必更有‘浮生’之感吧?不少人在游记里都少不得要感慨一番的。我感兴趣的,倒更在船上的时光怎么打发”。作者先是回忆了《围城》中留学生在船上赌钱的情境,但也不好一概而论。那么,俞平伯在船上如何打发时光呢?作者留意了他在船上所读书的种类,并为其日后两度留学未果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解释。作者还经常臧否人物、点评作品,见解不凡,犹显其文史功力。《胡兰成:佳话制造者》一文对比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和张爱玲的《小团圆》,“两相对照,‘本事’究竟如何不是我关心的,可以看出的是两人不同的态度:一个踵事增华,一个要穷形尽相。《小团圆》写在《今生今世》之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对后书的回应,张爱玲以她的方式显示了她的冷傲:她不需要修饰。做佳话的破坏者才给她一份快感。而胡兰成的‘说谎成性’,实因于他不能自已的制造佳话的冲动”。《钱穆酷评》一文,对钱穆给余英时的一封书信作了“细读”式的分析,将钱穆对陈寅恪的褒贬解读得透辟。“此中有人”,还要有一群“活的”人物。所谓“活”的人物,就要求人物有丰满的个性、心理、感情。在《东鳞西爪》集中,余斌先生应是有意绕过了这些文人对社会、民族、学术的责任,也有意绕过了他们为世人所知的才华,更多着眼于他们的个体生命,从小处入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人际间的往来、过节、笔墨官司去描摹他们“本来的样子”,去写他们的欢悦、窘迫、尴尬、无力……他们虽然“伟大”,但首先是有血肉的“人”。余斌先生的知识背景,使他对这些人物有着更深层的“同情的理解”,因而他笔下的人物,更加充盈,也更加亲切。譬如写新文学初期的著名诗人那篇《“风流”汪静之》。1984年还在读硕士的余斌先生与同学去杭州拜访过他。“汪静之则一点也不‘人物’。他住的地方远离市中心,一栋老旧楼房的一楼,楼道里堆满了杂物。一位老妇应的门,后来在屋里还见到一位,两位腰都有点佝偻了,也不知哪位是他太太。都不大吭声,我们在房间里谈话,她们其中的一位就坐在过道里择菜。我们留意她们是有缘故的:《蕙的风》就是写给他追求的女子,虽然求之不得,后来追到的是另一女子,因诗人已出名,他的太太也便像是故事中的人物了”。“汪静之长得很矮小,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小老头的样子,敝旧的衣服,好你还有点酒糟鼻。黄源说话像讲课,他则一点不像是面对学生。好像并不是我们有意八卦,他自己就说起他的情史,扳着手指数出好几个他追求过的女子。听他讲当年风流,我时不时开小差,仿佛怎么也不能将眼前的糟老头子与当年大红大紫的诗人对上号”。“汪静之扳着手指历数他的恋人,谁排第一,谁排第二……排花榜似的,太有趣了。难得有位曾经的名人肯这样八卦自己。算起来他那时应该七十来岁,也许是‘老小老小’了,不过大概一向也就是那样的一派天真”。这几段话塑造了一个多么天真率直的老人形象啊,是不是改变了我们对浪漫主义诗人的刻板印象呢?作者还善于追索历史人物的“心迹”将人物写活。所谓心迹,即将心理活动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拘于某一单个情境。这需要作者时刻设身处地的站在人物的立场上,去感受他们心理的微妙变化。《刘半农修成正果》追溯了这位学术出身低微的人,在北大如何受人诘难而发愤出国留学,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又如何向人强调他得的是“国家博士”,然而人们喊他“刘博士”多是出于同情和怜悯。这一从自卑到自负的过程,刘半农的心境我们也能体会大半。《东鳞西爪》集中的文章无论长短,皆写得流畅自然,而其笔墨又颇有民国之风。在行云流水般的散文叙述中,我仿佛穿过了一条历史的街巷,与那些身着长衫的自由灵魂擦身而过,他们的面孔逐渐鲜明起来。这是一种对历史的亲切感。我喜欢《东鳞西爪》集的原因便在于此。2016年3月18日 《北京青年报》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我当然知道那算不得什么太平年月,所向往者,是在动荡战乱背景上犹自显出的一种混沌初开的阔大气象,以及较现今更开放自由的思想。以我看来,那时的人也更具可能性,人格上更得飞扬之致。”——余斌
  •     薄薄一个小册子,看了作者的《周作人》之后有些好感顺着看下来的。对现代文学与民国知识分子不熟的我来说真是有不少料,也是作者写的能兼顾学识与生动有趣,倒是引起了对彼时一些学人以及著作的兴趣。
  •     主要以讲述民国轶事为主,后面几篇稍涉现代,对我,就甚少趣味可言;总体还是不错的阅读体验
  •     旮旮旯旯咂出的滋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