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纳世界艺术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 加德纳世界艺术史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
ISBN:9787500672593
作者:[美] 弗雷德·S. 克莱纳,[美] 理查德·G. 坦西,[美] 克里斯丁·J. 玛米亚
页数:1152页

这本书的英文原书当磨练意志

我现在上的art history课就用这书做的textbook,13th edition,volume1,只讲到第19章,买掉我127刀。。。内容挺精致的,读起来挺要命的

有谁知道这部书到底分成几卷?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Backpack Edition 有A~F6卷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The Western Perspective 有I~IV4卷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The Western Perspective 有11~14四个版本,不分卷还有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A Concise Global History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Non-Western Perspectives: 13th Edition它到底是怎么分类的

世界艺术史不再是欧洲的艺术史

书写传统的世界艺术史一直以来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其艺术源头都是从希腊和罗马为发端,然后一路走来,沿着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踪迹长驱直下,似乎整个世界艺术唯欧洲。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上也无怪乎建筑、雕塑和美术三大版块,很少兼及其它。形成艺术史书写的这种格局有很多原因,有自然原因、有历史原因、还有经济原因,以及人文思潮等等。但艺术的发展确实不是像上述艺术史家所描述那样,它是多样的,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下都会产生不同形式的艺术类型。比如伊斯兰国家反对偶像崇拜,因此其绘画很少出现人物而多装饰性文字或图案,但不能因为没有人物便否定伊斯兰艺术形式的存在。再比如,中国的书法就是中国(包括周边用汉字书写的国度)所特有的,但一个时期曾一度不被西方艺术史家所肯定(甚至不被我们自己国家的艺术史研究者所肯定),乃至英文国家在翻译“书法”一词时错误地把它译为“handwriting”,这个词的含义无非就是日常书写的“笔迹”,没有任何艺术形式可言。而非洲的马海德木雕、南美洲的印加文化艺术类型也被忽视。正是这种所谓的“主流”思想在作怪,造成绝大多数的世界艺术史其实是一部“欧洲艺术史”。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欧洲现代艺术史家越来越发现世界艺术并非唯一地都产生发展在欧洲。世界艺术史丰富多彩的,欧洲的艺术形式不过是世界艺术中的一丛鲜花。这样,怎样来认识和书写世界艺术史就成为一个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新的世界艺术史应该包括多地区、多国家、多类型的多种风格在内。现代艺术史家也是这样实践书写新世界艺术史的。国内翻译出版Laurence King 出版社《艺术与文明书系》9本中,3 本涉及非西方艺术,《古典与现代艺术书系》也对日本江户时代的艺术专书书写;贡布里希(E .Gombrish)生前更是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他的<The Story OF Art>(《艺术发展史》,另译《艺术的故事》)多次再版中反复更改,逐渐增大了对于非西方艺术,特别是东方艺术的介绍和论述。《加德纳世界艺术史》就是这种思潮背景下的这样一本书。在上世纪20年代,海伦。加德纳(Helen Gardner)就准备给学生写一本关于艺术史的书籍,里边不但要有欧美,还要包括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1926年出版了《加德纳世界艺术史》,因此也当之无愧地成为读者最多、流传最广的英文艺术史书籍。从书中目录就可以看出这本艺术史的世界性,35章内容中,除导论部分属于综合性质,其它34章中,有14章是非西方的,包括埃及、两河流域、亚洲中国、日本和朝鲜、伊斯兰、大洋洲、美洲和非洲。世界上有人类文明存在的地方都包括进去了。其它21章中仍然与传统世界艺术史地域有交叉的其它地域艺术形式记录,如第一章“石器时代的非洲、欧洲于近东”,而第33章、34章关于20世纪的艺术史则趋于世界艺术风格的相互交融了,不再有明显的地域差别。按照书前言所说,目前的这本《加德纳世界艺术史》是第十一版,与第十版比较所增加部分6章,增加了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土著艺术部分。可以看得出这本书的逐次修订更改恰恰映证欧美国家艺术史家“艺术史不应该是单单的欧洲艺术史”这样一个观点。                2010年4月4日


 加德纳世界艺术史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