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509778344
作者:川田稔
页数:368页

内容概要

川田稔,日本历史学者、政治学者,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日本福祉大学教授、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

书籍目录

序 幕 满洲事变——昭和陆军的抬头/001
第一章 政党政治下的陆军——宇垣军政与一夕会的形成/007
1.二叶会和木曜会/009
2.一夕会/020
第二章 从满洲事变到五一五事件——陆军政变与政党政治的结束/029
1.满洲事变前夕/031
2.柳条湖事件与陆军中央/040
3.犬养毅内阁的成立与荒木贞夫就任陆相/057
第三章 昭和陆军的构想——永田铁山/071
1.国家总动员论/073
2.批判国际联盟与对华政策/081
第四章 陆军派系斗争——皇道派与统制派/093
1.陆军中央的派系对立/095
2.军队青年将校与陆军手册/107
3.派系斗争的激化与暗杀永田铁山/115
第五章 二二六事件前后的陆军与围绕大陆政策的斗争
——石原莞尔担任战争指导课课长时期/127
1.华北分裂活动与二二六事件/129
2.石原的对苏战略和对华政策的转变/138
3.卢沟桥事件与石原、武藤的分歧/161
第六章 日中战争的展开与东亚新秩序/175
1.战争的扩大和战线的胶着/177
2.近卫内阁的“东亚新秩序”声明及反响/192
第七章 欧洲大战与日德意三国同盟
——武藤章出任陆军省军务局局长/209
1.《综合国策方案》的制定与建设“大东亚新秩序”/211
2.对南方行使武力论与德英战争的走向/225
第八章 渐进的南进方针与德苏战争的冲击
——田中新一就任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239
1.从英美可分离到英美不可分离/241
2.德苏战争与武藤、田中的分歧/255
3.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与美国的对抗措施/274
第九章 日美谈判与对美开战/285
1.继续谈判,还是决心开战?/287
2.东条内阁的成立与走向日美开战的道路/306
3.武藤和田中的世界战略与战争指导方针/318
尾 声 太平洋战争——日暮西山的昭和陆军/335
主要参考文献/345
后 记/360

作者简介

昭和陆军以九一八事变为契机,打倒了一直推行国际和平协调外交、在国内也比较稳定的政党政治。它是怎样逐步走向侵华战争,然后对美开战,走向太平洋战争的?领导这个时期日本陆军的永田铁山、石原莞尔、武藤章、田中新一等人,持有什么样的政治军事构想?本书的焦点就在于此。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永田铁山在欧洲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段抵近观察当然影响了这位年轻少佐。军事方面永田判断下一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首先,德国“带着巨大的仇恨”迎来和平。这种不断增强的内部张力必将在未来深刻影响欧洲局势;第二,不具有超国家权威的国际联盟并无可靠力量来维持世界和平;第三,他认为19世纪后列强之间的战争具有周期性,大约每隔12年即会迎来下一次战争。和平如此脆弱,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少壮派军官,永田坚信日本必须为未来的总体战做好准备。他深深了解日本工业水平和资源储备与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一旦开战,必将处于“重要国防资源无法自给的可悲处境”。这种差距除了通过对外交流学习来弥补,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利用军事行动扩大帝国版图,在本国领土附近取得必要的资源。他罗列了铁矿、煤矿、石油、棉花等17种军用物资,并细细对比国内生产概况以及满蒙和华北的可用概算量,认定这些短缺的资源几乎都可以从中国北方获取。这个日本军中第一大脑心心念念要为将来的“举国抗战”未雨绸缪,他也确实早早嗅到了战争的味道,并且通过推动“满洲事件”为国家夺得一大块实地。然而这块土地并未成为日本的福地,反而成为二次大战的发端之一。一个出色的中层军官,各方面的判断和分析堪称缜密,本意是忠君爱国,最后却将国家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也是历史的玩笑。外交方面永田及以其为首的参谋本部情报部都相信,与苏联开战时机并不成熟。日本应将重点置于“满洲国”的建设,充实国力之后才可发动“赌国运的大战”。陆军也一度判断,美国在亚洲没有生死攸关的利益,日美矛盾可以政治解决。但是即便日本作出“重大让步”,说我只占领华北满蒙,美国还是拒绝了日方“竭力避免战争”的努力。在本国领土附近确保资源供应、建成“日满华”自给圈,这是再“合理”不过的要求啊——军部由此决心开战。在永田的设想中,日本终将和包括苏联和美国在内的列强摊牌,并且战而胜之,建立一个包括中国、东南亚及南洋群岛在内的大东亚“新秩序”。反正要打,不如趁着时机“有利”早打。这种没有来由的乐观令人印象深刻。首先,日本设立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并且给目标设定了一个十分紧迫的时间表。其次,为了完成目标,日本不惜和列强开战,并且制订了“渐减邀击”等一厢情愿的计划。可是引以为傲的海军和美国相比,也就能战上三五回合;陆军只能说是东亚的苦主,面对真正机械化的苏美,哪个都不是对手。主频3GHz的CPU,硬要超频到4.1,整体性的狂热也影响了高层对局势的判断。盼苏联溃败,盼英国屈服,盼美国继续旁观。当“必胜”成了政治正确,冷静的权衡也就变成“不爱国”了。内政方面永田主张,为了达到“近代国防的目的”,需要举国一致。然而,“铲除”政治、经济中的许多缺陷,需要采取“非常的措施”,仅仅依靠政党政治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事实上,1931年若槻内阁总辞职后,直到1945年战败,日本都没有恢复政党内阁。即便是军人组阁,从国家总动员论的观点出发,“纯正公明而有力的军部”也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督促为政者”。永田等人希望在陆军省内部成立一个负责综合审议军事及全面国策的机构,起草具体政策,然后迫使内阁执行他们的政策。基本上属于在总后勤部设立军委的即视感。永田被刺杀后,武藤章作为统制派的继任核心,也事实上按照永田的设想,强化了陆军省在政府内部的角色。《随世界局势变化的时局处理要纲》、《支那事变处理要纲》、《对南方施策要纲》等文件,基本上经过内阁的小幅修改后,就成为日本的指导国策。另外,和总体战一脉相承的,还有永田的一些其他设想。比如,将年轻优秀的退役军官安置到学校担任教官,实施学生军训;对社会青年则设置“青年训练所”;同时配合“在乡军人会”活动,把忠君爱国思想、皇道神权意识,注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以团结国民精神、统一国民行动。像这样面向战争、举国一致的“国防国家”,历史上也有不少。远的有太平天国,近的有朝鲜,似乎都不够那么吸引人。亨廷顿说过,军队以其严密的管理、高度的组织性、类似的心理背景和教育水平,通常成为变革中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集团。他总结道,“一个社会越是落后,它的军队的角色就越进步;一个社会变得越先进,其军队的角色就变得越保守和越反动。”永田对“纯正公明而有力的军部”的自信,可能说明的多半还是当时日本社会整体上的落后与蒙昧。
  •     因为简评的字数限制,一些超出本书内容之外的读后感只好在评论里面添加了。就日本陆军关于30年代到41年底战略决策研究来讲,本书超过了目前中文界出版的所有书籍,也体现了日本学者一以贯之的精细。相信中文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可以跳出网文、期刊杂志的思考水平,另外此书对现实的启发意义也非常大。就本书涉及战略决策的权限而论,也比社科之前翻译的《军政关系》为好,实际上通过永田铁山、石原莞尔,武藤章和田中新一的角度看,并非是前书所说的军令部门控制住了军政部门,实际上大部分时候反而是军政部的中坚幕僚通过同僚、同学控制住了整个陆军的决策,军令部门的中坚幕僚也根本无法控制军政部门的中坚官僚与自己的意见分歧。另外是对总体战战争资源(后勤)筹划(持久战体系下)的考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战术规划。从战争这个专业角度来讲,日本30到40年代的战争决策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最为讽刺的是在这种看似具备相当合理性的战略决策下,却蕴含了最不合理的现实考量。从永田铁山、石原莞尔,武藤章到田中新一,都认为即将到来的战争是总体战,从被卷入战争之后的英国、苏联、美国甚至是中国的观点来看,这种观点并没有错,但是这个假设却对于发动战争的关键德国并不适用,德国并没有进行如一战一样充分全国的全国战争总动员,在经济统制上也是一塌糊涂,以军工为主刺激经济并不等于以战争为目的进行全面经济统制。这场战争在一开始就违背了中坚决策者们的假设前提。这种错误恰恰彰显了军事官僚仅仅从军事本身的角度进行思考的巨大局限性,他们天生假定战争这样发生过,所以新的战争也应该这样。但是他们没想到过纳粹政权的本质与上台的契机以及这一政权的统治方式,要知道没有这一政权就没有战争投机。另外全民战争动员是军事官僚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全面的战争动员需要一国内部进行高度的有效整合与协调一致,这是政治思维、经济与民众心理的全方位考量,军事专业人士无法胜任,所以永田铁山在918中认为必须通过内阁影响天皇,所以永田的后任的中坚幕僚们也是如此的依赖近卫首相,但是他们又天生的出于军事专业和作战组织的视角对政党,民众以及社会风气抱持着不信任,在占云密布的时代,无法解决协助内阁以及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有效解决这一动员的难题,只好通过操纵陆军大臣辞职来一再让自己不满意的内阁下台以及让整个社会完全纳入军事化管理的轨道(实际上又将日本近代经济的诸多弱点最大化的放大)。仅仅从军事的角度理解总体战所带来的狭隘性就在于此作者最后分析了武藤和田中的经历对他们战略构想的影响,不由得让人感叹日本陆军决策者在20到30年代至少还有长达数年旅德的亲身经历以及基层部队的指挥作战经验,单从战争、军事角度的决策上也始终抓住了要点,但他们决策的局限性和给国家带来的破坏力都如此巨大。而现在的决策者们是否还有这样的成长和能力培养的体制,不由的让人怀疑暂时写到这里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以人为鉴,可知将来。
  •     看军人乱政外加自己作死的节奏,作者也强调了英国在日本陆军战略中的重要影响
  •     二战一定会来,永田战略的核心即以战养战,前战以可控性和外交斡旋为重,后战以全力以赴之赌国运为目的。然而,前战因国共合作、美苏暗援形成的持久战而失去可控性,因德国抢袭苏联而斡旋收窄,最终使其赌国运之战迫在眉睫。此时,机会主义地选择开战美国抑或苏联,其实都是偏离其战略终极目标的仓促之举。内外情势变幻之中,每一次派系重组与路线斗争所引发的盲动都渐渐偏离了永田战略内核中混杂的保守性和远见力。不禁要想,假若永田不死。从其它层面来说,昭和陆军的历史个案还显现了帝国中枢与殖民军政、政党与军队、欧亚大陆与边隅大国、组织人事与幕僚意志等等其它更有意思的问题。
  •     讲了永城铁山直至杉山元的陆军中层如何把侵华扩大化 石原莞尔倒还是个明白人 脉络还比较清楚
  •     军部内斗史
  •     三个人:永田铁山,武藤章,田中新一。似乎对永田铁山的研究最深入。
  •     非常清晰地给出了31年以来日本陆军的人事变化和决策脉络。永田心心念念要为将来的“举国抗战”做准备,他也确实早早嗅到了战争的味道,并且通过推动“满洲事件”为国家夺得一大块实地。然而这块土地并未成为日本的福地,反而成为二次大战的发端之一。一个出色的中层军官,各方面的判断和分析堪称缜密,本意是未雨绸缪,最后却将国家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也是历史的玩笑。强大而民主的政权不一定不侵略,强大而专制的政权好像找不到不侵略的例子。在逻辑上,对内的威权似乎必然会演变成对外的专断
  •     延宕14年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实为一场幻梦,缘于日本昭和陆军战略人的Macbeth强迫症。欧战的惨烈无常,造成他们强烈的危机感和饥饿感,但历史地刻舟,求不来民族生存之剑。总之,失败之根源还是读书少,眼界窄所致。
  •     有的翻译略拗口略日式
  •     日本军国主义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总体战思想的影响,要更好地理解永田铁山的战略意图,可以延伸阅读下鲁登道夫的《总体战》
  •     把1920年代以来日本陆军派阀演变讲的很清楚,难得。
  •     昭和军头们的大棋局。看此书应该能理清一些常见的误读
  •     昭和陆军no kiseki
  •     石原莞尔能冷静地意识到对苏备战以及与美英国际关系的严峻性,主张不扩大侵略事态。但以武藤章为代表的大本营统制派全面继承了永田铁山主张的国家总动员备战体制,企图确保在中国的军需资源,以防备下一次的世界大战,最终将帝国陆军引入战争泥沼无法自拔。
  •     自九一八事变至二战结束的昭和陆军的政治梳理,展现了昭和陆军如何影响政府极其对大陆,南方的政策制订。很有趣的书。
  •     永田铁山是近代日本最敬佩的人,没有之一
  •     有力回应了关于陆军和战时日本决策的刻板印象和旧说 不同于民间流传甚久的“赌国运”,其战略设计有迹可循 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对于石原莞尔和永田铁山的肯定
  •     本书就昭和陆军的轨迹,一边考虑国际形势的发展,一边重点分析永田铁山、石原莞尔、武藤章、田中新一的野望,从而理清了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的逻辑。在这些少壮派眼中,为了世界大战需要在战前建立“自给自足”的国防资源体制,然而正是这种确保资源的举措(从满蒙华北到东南亚)将自己一步步推向大战。
  •     作者提出了很多修正主义观点:通常认为海军主张南进,陆军北上,但并非如此;日本崇尚精神万能,实际上统制派很讲究客观物质力量。大量篇幅涉及人事变更,值得深入研究
  •     永田铁山作为昭和陆军整体战略的奠基者提出了很多新的构想,其中最重要的两点:1.由于世界局势日趋复杂,所以下一次大战必定是举国之力的长期总体战,为了应对将来的局势日本必须要确保实行国家总动员的体制;2.与日本陆军长期以来以苏联为假想敌不同,永田不倾向于设立明确的假想敌,以保证外交和军事的弹性,同时确保中国北方资源带,摆脱对英美的经济依赖。在这种构想下,昭和陆军开始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争取自己的政治发言权,也是基于永田的构想引发了之后一系列如华北分治、中日战争等事件。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永田的构想可以说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这也表明了永田作为一个军事官僚卓越的战略构建能力。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正是这种看似合理的战略构想把日本引上了战争的不归路,这也是军事官僚单纯从军事角度思考国家战略的最大局限
  •     日美开战前的决策过程尤其精彩,最有意义的一点是中坚陆军幕僚如何决策日本的国防政策以及永田观点形成的背景,战略意图的不同导致了派系分化与争斗,在国防战略的制定上蛮佩服永田的,政策简单明确,也有据可循,从专业的视角来讲,比其后任石原高明不少。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其中坚阶层不同的经历和知识背景以及对未来的判断对国家政策的影响极大,因此国家政策的即使在短时间内也会出现大的变化,永田和其后任石原就是例子,如果这样的政策制定决定于少数人手中,风险极大,本书对于我们观察一个国家国策的制定过程很有启发意义。幕僚团体(更准确的说是有一定权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军队中层政务官群体,这个群体从其成长经历来看,很难说是单纯的幕僚或者参谋,其本身即是决策过程/程序的一部分)如何推动国家的政治军事向自身设定的方向演变
  •     根据政治军事构想与预见排名:永田铁山(还行)-石原莞尔(也行)-武藤章(哈啊?)-田中新一(什么玩意儿)
  •     谁说日本人不够大开大合,这他妈完全就是占领宇宙的脑洞啊
  •     非常不错,从国策制订的角度梳理了日本在一战后的军事外交行动逻辑。把事办砸的原因部分是因为陆军反噬国策制订,另一部分是这种反噬也并不彻底,最终的国策还是由于妥协比永田铁山的构想更加糟糕。
  •     即使是对于幕僚这些高度理性的人来说,在判断局势、决定方针时也难以避免过往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重新思考武藤、田中两人的战略构想,都包含着高度理性且缜密的思考,这也必然导致两人难以说服对方,正是在这种尝试说服彼此甚至互相攻击、倾轧的过程中,陆军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多数情况下,正确的道路不止一种,远见卓识更需要高度的执行,否则只是空谈罢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