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谈木心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549570272
作者:木心 讲述
页数:232页

内容概要

木心(1927—2011),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在“文革”囚禁期间,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陈丹青说,“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一如他罪孽般与世隔绝”。著有《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即兴判断》、《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三棵树》、《鱼丽之宴》、《巴珑》、《伪所罗门书》、《诗经演》、《爱默生家的恶客》、《云雀叫了一整天》等书,逝世后另有“世界文学史讲座”整理成书《文学回忆录》,及作为《文学回忆录》补遗的《木心谈木心》。
木心说:“贝(聿铭)先生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这不是反讽,而是实话,因为实话,尤甚于反讽——五十年代末,他躲在家偷学意识流写作;六十年代“文革”前夕,他与人彻夜谈论叶慈、艾略特、斯宾格勒、普鲁斯特、阿赫玛托娃;七十年代他被单独囚禁时,偷偷书写文学手稿,令人惊怵不已;八十年代末,他年逾花甲,生存焦虑远甚于流落异国的壮年人,可他讲了五年文学课……《文学回忆录》这本书,布满木心始终不渝的名姓,而他如数家珍的文学圣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样持久地影响了这个人。木心说,“我讲世界文学史,其实是我的文学的回忆”。
陈丹青,1953年生,原籍上海,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最完整记录1989—1994年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的听课学生,以木心为“师尊”。木心说,“最好的学生,是激起老师灵感的学生。丹青是激起我灵感的朋友”,又说,“霍拉旭答应了,天才死了,天才的朋友为天才作证,甚至可以说,艺术家是通过朋友的手才把礼物赠给世界的”。绘画之外,著有《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草草集》、《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无知的游历》、《谈话的泥沼》、《笑谈大先生》等书。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木心的九堂文学课,陈丹青的五册原始笔记
[ 第一讲 ] 谈自己的作品 (1993.3.7)
同步阅读:《即兴判断》代序、《塔下读书处》
[ 第二讲 ] 再谈萨特,兼自己的作品 (1993.3.21)
同步阅读:《九月初九》
[ 第三讲 ] 续谈萨特,兼自己的作品 (1993.4.4)
同步阅读:《S. 巴哈的咳嗽曲》、《散文一集》序、《明天不散步了》
[ 第四讲 ] 谈加缪,兼自己的作品 (1993.4.18)
同步阅读:《明天不散步了》、《童年随之而去》
[ 第五讲 ] 续谈存在主义,兼自己的作品 (1993.5.9)
同步阅读:《哥伦比亚的倒影》
[ 第六讲 ] 谈法国新小说派,兼自己的作品 (1993.5.16)
同步阅读:《哥伦比亚的倒影》、《末班车的乘客》
[ 第七讲 ] 谈访谈 (1993.6.13)
同步阅读:《仲夏开轩》
[ 第八讲 ] 再谈新小说,兼自己的作品 (1993.6.20)
同步阅读:《遗狂篇》
[ 第九讲 ] 谈《素履之往》 (1993.9.11)
同步阅读:自序、《庖鱼及宾》、《朱绂方来》
[ 后记 ] 总算还原了《文学回忆录》全貌 / 陈丹青

作者简介

在历时五年的“世界文学史”课程中,木心曾应听课生再三恳请,于1993 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九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写作。其全部内容,包含在陈丹青的原始笔记中。2013年初,依据这五本听课笔记,《文学回忆录》出版了。出于当时的顾虑,陈丹青没有收入九堂课的相关内容。近经商酌,为读者考虑,仍以他的笔记为依据,编成《木心谈木心》一书,是为《文学回忆录》补遗。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返回八十年代,这份“课业”并不是听讲世界文学史,而是众人撺掇木心聊他自己的文章——这是先要向读者告白的实情。1993年,文学史讲席进入第四个年头,话题渐入所谓现代文学。其时众人与老师混得忒熟了,不知怎样一来,旧话重提,我们又要他谈谈自己的写作、自己的文章。3月间,木心终于同意了,拟定前半堂课仍讲现代文学,后半堂课,则由大家任选一篇他的作品,听他夫子自道。查阅笔记,头一回讲述是3月7日,末一回是9月11日,共九讲。之后,木心继续全时谈论现代文学,直到1994年元月的最后一课。
木心极郑重地说,“当没有人理解你时,你自己不要出来讲。”陈丹青说,什么叫做“私房话”呢,这就是私房话。全本《文学回忆录》的真价值,即在“私房”。他谈到那么多古今妙人,倒将自己讲了出来,而逐句谈论自家的作品(《木心谈木心》),却是在言说何谓文学、何谓文章、何谓用字与用词。这可是高难度动作啊,爱书写的人,哪里找这等真货?眼下,隐然而欠雏形的木心研究,似在萌动。《木心谈木心》面世,应是大可寻味的文本,赏鉴木心而有待申说的作者,会留意他所谓“精灵”的自况,所谓“步虚”的自供吗——承老头子看得起我们,提前交了底,以世故论,诚哉所言非人:这是文学法庭再严厉的拷问也难求得的自白啊。


 木心谈木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5条)

  •     上周坐地铁,站前面的人用kindle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没余地拿背包里的书,就跟着读了一章。想到本科毕业后就没再读他,不妨收个尾,就在图书馆借了这本《木心谈木心》。陈丹青对这部分文稿的慎重与不慎重是有道理的,对自己作品的判断是对一个作者的大考验。整本书读下来看到木心确实露了不少底,若把这些当作他的真诚,似乎可以看到木心的一点本心。木心的家底是文笔。讲解自己文章时大多在这个层面进行。一笔笔该如何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甚至如何与访谈者的不同问题周旋,犹如一堂高级作文课。这里也显出他为人称道的特异之处,即在他的文字调遣里可以依稀看到传统意义上的“文章”、“文笔”。讲解写序、问答等处又让人回忆起《文选》中辞序颂赞,碑文行状等文类。古国确实是文字之国,处处均能有迹可循。原本的文字基本功如今成了难能可贵(有些句子确实写得好,“旧的空鞋都有脚”,写得好)。但处处提防,字字考究,畏缩成了小心翼翼的才子气,精打细算的作文法。于是想到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和陈独秀、胡适之诸公的变革呼声,当时着眼点虽在文白之争,也确乎包含着对文学之真情实感的期许。反驳五四新文化固然多有高论,然而彼时彼地,乃至此时此地先贤所论都有令人警醒之处。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曾说到,“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木心先生的高远思想与真挚情感我不敢遽下判断,而“文胜之害”则虽不中不远矣(本书恰可印证)。“巧累于智,俊伤其道”似乎一语成谶。是否记得纪德,和他那不曾说谎的嘴。重新面对一个陈旧的问题吧:为什么要写作?就我近年来感触而言,平静的日子并不好过,自我支配的时间并非人人渴望(虽然缺乏自由时间几乎成为不假思索的意见),更不是人人可以应付得来的。写作,可以是应对自我,应对空茫的孤独感的一项个人技艺。写作可以是自我的追寻和重塑——我愿成为的、曾经是的、共生的、尚未认出的……它可能成为自恋,也可能成为自省;炫耀与顾盼,或是苦苦跋涉,都在它的可能性之中,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也可以由作者的坐标认识他和自己。借由文字的华裳披覆自我裹得一个严严实实,或是在越过层层伪饰与自欺之后继续求索,就不仅是文学的问题了。木心先生有言,“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若是在这后一种意义上讲的,我也是佩服的。还记得木心去世后一次活动,陈丹青说起木心在病床上的谵妄,有一回是以为文/革时要来抓他。这个事情我一直记得,而且以为他隐藏的,伪饰的,乃至恐惧的,恐怕是很多人没有读出来的东西(也是因为他没有写出来,不去写)。从反面读木心也许更有意味,这也注定了没法成为他的倾慕者吧。木心先生眼看知己遍天下,谅也不缺我一个。
  •     【原文发表于微信公众号“JackyLHH的笔记”: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I1MjI1OA==&mid=217871426&idx=1&sn=3f1af87024f0afd660bfe1b5e15ac747#rd】03当木心谈木心时,木心谈些什么2015-08-29 JackyLHH JackyLHH的笔记最杀手的拳,老师是不教的前几年的课,是补药现在吃的,是特效药如果说《文学回忆录》是补药,那《木心谈木心》就是特效药。《文学回忆录》讲的是世界文学史,木心说“其实是我的文学的回忆”;《木心谈木心》讲的是木心自己的作品,木心说这是“木心文学作品演奏会”。《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春树谈了他过去二十多年来自己的跑步经历,经验,所思,所想,所悟。有人说,他不是在谈跑步,他是在谈人生哲学。《木心谈木心》,在这场木心文学作品演奏会上,木心谈些什么?他谈了自己的作品,谈了如何写作,他把最杀手的拳,教给了他的学生。所以《木心谈木心》这本书,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品读。一是通过这本书解读木心的文学作品。木心的作品,不易读懂,木心谈自己的作品,是带领读者解读自己的作品。这种解读,绝对不是语文考试中出卷人放一篇某作家的作品,然后针对文章脑洞大开地出题设陷阱,让你绞尽脑汁既要思考作者的意图更要揣测出题人的心机。二是从写作的角度去读这本书,细细领会木心最杀手的拳。这篇文章,将从这两个角度去谈这本书,但在这之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木心及《文学回忆录》: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狱中,木心先生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在1977年至1979年间,遭遇软禁,这也是木心先生二十年间第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自1982年起,木心先生即长居美国纽约。2006年返回乌镇,2011年逝于桐乡。《文学回忆录》,于2012年出版,是其学生陈丹青根据1989年至1994年在纽约听木心讲述世界文学史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文学回忆录补遗》(即《木心谈木心》),出版于今年8月份。(更多信息,可访问百度百科)“我讲自己的书,不是骄傲,不是谦虚。传出去,木心讲自己的书,老王卖瓜,自赏自夸。所以要讲清楚——传出去,也要传清楚。”木心生前反对出版《文学回忆录》,因为那不是他的“创作”;《木心谈木心》是当年听课时学生们嚷着让木心谈谈自己的作品,本该一并收录《文学回忆录》中,为何当初陈丹青保留了这部分笔记?后记中说得很明白,木心谈自己的作品,是和学生们的“私房话里的私房话”,本不该外传,即使“传出去,也要传清楚”。如何传清楚,是个难题。一本书、一席话很难说能改变读者,“而读者却能改变作者”,《文学回忆录》出版后的影响让陈丹青决定还是要“顾念读者”,所以时隔三年,有了这本补遗。前面说了,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品读这本书。第一个角度是通过这本书解读木心的文学作品。木心谈了自己的作品14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很贴心地把文章段落与听课笔记交织排版,方便了读者阅读。我孤陋寡闻,在去年12月参加木心逝世3周年追思会前的一周才知道木心这个人,距今还不到一年,读过的作品也不多,在这为数不多的读过的作品里,还有好多篇我是读不懂的。这14篇文章中,《即兴判断》代序、《九月初九》、《明天不散步了》、《童年随之而去》、《哥伦比亚的倒影》、《狂遗篇》我之前读过,余下的篇目都是看这本书时第一次读。虽然读过那6篇,我也不是全部读懂了,譬如,我就不知道“《明天不散步了》的悲伤是个人性的;《哥伦比亚的倒影》的悲伤是全体性的”。还记得当初读《即兴判断》,刚开始被书前半部分的一段段幽默风趣的小“故事”所吸引,有种欲罢不能的兴奋,但读到后面一点,看不懂了,便不了了之。木心的作品,不易读懂,需要放在书桌上,有空时随手翻翻,用一生时间细细咀嚼。《木心谈木心》,是木心带领读者解读自己的作品。另一个角度,是从写作的角度去读这本书,毕竟,这本书就是木心谈如何写作,把最杀手的拳教给学生的。书中,木心教学生们如何回答访谈:“凡答问,采访。不能太老实。要弄清对方意图。” 写文章也一样,“一篇文章,你要动手写,全部精力要定在头一句。”而且,“第一句就要惊人。第一句不要放过它。第一个问题不要答得太长,也别太短:正好。也不能两三句就没了,煞风景。滔滔不绝,也不行,像个啤酒桶。”对待古文与今文,木心这样评价:“今文,古文,把它焊接起来,那疤痕是很好看的。”但是,“‘时代车轮’这个东西不能乱碰的。”文章的虚实与风雅问题上,木心劝大家:“大家写作不要太老实。老老实实写,没什么好写的。全是真的,不真;全不真,也不真。写写虚的,写实了;写写实的,弄虚了。可以时不时夹一句口语,然后又回到风雅的语言,反而雅了,全部风雅,用不好,俗。”还记得自己初高中时写的语文作文吗?那时的我们,总喜欢引用古诗文、名人名言来提升自己作文的“逼格”。关于引诗用典,木心的做法是:“引诗,我不喜欢引原诗。要改装过。接二连三要拿出东西来。用典用得好,言简意永,用不好,亦酸,也不存。我如果用典故,是要发新意,没有新意,不用。不用别人的话,自己讲,讲得再不行,文章总是本色的,炒青菜,总是好的。”语文老师说,用第一人称,可使读者融入作者的视角。关于第一人称视角,木心也说:“不用‘我’。这种写法,可使读者不知不觉变成‘我’。”而且,“不要怕把自己写好。书中的‘我’,不是你的‘我’。曹雪芹本人,又黑又粗,说话大声。”但是,“在作品中,最好的办法是嘲笑自己。聪明的人都知道自嘲。但这种‘悬念’,要松。松嘛很松,绳子嘛是一条绳子,悬在那里。文字不要写死。”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把它写到括弧里,是退开。”语文老师还说,描写气氛、烘托氛围时要找连贯的意象,木心提醒大家:“不要真的老老实实去找意义连贯,而是意象上的连贯。古典写法,一定要在意象上协调。”对于二手资料与地名,木心这样告诉他的学生:“用资料用得好,比去过还好。如以后写作提到地名,不要只提一个,孤零零的,要有点呼应。当然写一大堆也不好。”当然技巧归技巧,内力是关键。《倚天屠龙记》中,杨逍练乾坤大挪移,练了那么多年也才练到第二层,张无忌几个时辰内就练到了第七层,那是因为张无忌有九阳神功护体。张三丰传授太极拳,其它弟子看了还是学不会,张无忌一学就会,那是因为张无忌既有九阳神功又有7层的乾坤大挪移。要知道,张无忌什么武功都不会时,仅靠九阳神功就能抵挡住灭绝师太3大掌了。灭绝师太承认,能接住她三大掌的武林中没有几人(其实是我忘了几人),说明那时候张无忌即便什么武功都不会,就已经是武林高手了。所以,内力是关键啊!关于内力,木心这样说道:“文学外的功夫,要纷纷落到文字上去。”那么,问题来了,怎样落到文字上去呢?“熟能生巧。你不要以为你不能巧,你还没有熟啊。高上去,高上去,说起来是个本质的问题,其实也是个方法论。”《木心谈木心》这本书,除了用上述的两个角度去品读外,其实也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读。全书中,也有不少特别独到的观点,例如谈到民族性、人文主义时,木心说:“凡畅言‘中心’者,都有种族主义色彩,企图形成旋风,那有害无益。以民族性区域性来规范艺术作品,开始时还像是扩大了民俗学的研究阵地,到后来却在辨别谁家的盐是甜的,谁家的盐是酸的了,其实梅里美他们嘲笑‘地方色彩’,爱因斯坦也说‘民族主义是小儿天花症’,都早已看透这种既嚣张又自闭的不良心态。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既然会遭厌恶,那么抛弃‘人文’的那种‘主义’和‘精神’也将被厌恶而抛弃。”又例如:“所谓‘志愿’,‘第一志愿’,是早就有的,不是眼看有经费来了,‘志愿’拔地而起。而且,‘志愿’如果能分为‘第一’、‘第二’……似乎不太像‘志愿’,尤其对于写文学作品的人,‘志愿’多了,就可能‘非文学’了。凡是大言炎炎者,必定写不好——这一点也很奇怪。但可以坚信。”开始时提到过木心的生平,文革时入过狱,断过手指,作品全部被烧毁,后又遭受过软禁。中国是亏待木心的,但是尽管如此,他旅居海外时依然挂念着中国。当记者采访时问他属不属于“流浪作家”,为何离开中国时,他回答“那是散步散远了的意思”。在写《塔下读书处》时,他谈矛盾对他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他借矛盾的藏书来读,“我看重的是矛盾在圈点、眉批、注释中下的功夫”,写到最后,木心依然不忘有朝一日能回中国,希望能去矛盾图书馆看看,“暌别乌镇四十余年,如果有幸回归,定要去‘矛盾图书馆’看看,问问,藏有多少书,什么人在看什么书”。中国是亏欠木心的!陈丹青在此书后记中写的一段文字特别精彩:天才而能毕生甘于无闻者,或许有吧;庸才而汲汲于名,则遍地都是。木心渴望声誉,但不肯阿世,他的不安与自守,一动一静,盖出于此,而生前名、身后名,实在是两回事。木心自信来世会有惊动,但生前的寂寞,毕竟是一种苦。苦中作乐,是他的老把戏,而作乐之际,他时刻守度。日常与人闲聊,他常坦然自得,眉飞色舞,行诸笔墨之际,则慎之又慎,处处藏着心机、招数,兼以苦衷。一位作家顶有趣而难为的事,恐怕是闪露秘笈、招供自己的写作,在高明者,更是智性而旷达的游戏,本身即是创作。这就是木心,这才是木心。人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无常,他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孤独。愿他在天国与那位“较长期地‘影响’了他的人——《新约》的作者(非讲述者)”快乐地畅谈文学。写在后面的话:1.写这篇文章用了整整一个下午,三千七百多字(好多还是摘录),对于文思不够敏捷的我,既痛苦又快乐。看纸质书时,我的习惯是直接在书上划和批注。打字慢,所以整本书的摘录和笔记花了今天上午2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整理,已经和此文一并推送了。2.之前看了木心纪录片的预告片时写了一篇文章,《梦想抵抗现实》,已和此文一并推送。那篇文章也是我花了一个晚上才写好的,虽然写得很渣,但还是厚着脸皮推荐一下。还好当初只承诺1周推送1-3篇文章,否则我真要崩溃了。对于推送的3.每一篇文章,虽然写得不够好,但我已经尽我最大的努力了,并且,我也会一直努力下去。4.微信公众号文章可以写评论,欢迎大家吐槽!只有多吐槽,才会有进步。如果喜欢,欢迎分享此文,推荐此公众号!
  •     木心先生,浙江人,是画家亦是当代文学大师。《文学回忆录》是木心先生的学生,陈丹青先生五本听课笔记,整合而成,却删去了木心先生谈评自己作品的九讲,于是成了本书《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在陈丹青先生回忆中,木心先生起先并不答应,后来才肯首,愿意说一说自己的作品,按木心先生的话说:“我讲自己的书,不是骄傲,不是谦虚。我们两三知己,可以这样讲讲。”这潇洒又玄机的说法,说这是我们的“私房话”啦,于是弟子陈丹青先生便有所顾忌了。好在补遗录终于还是出现在众人视线之中,不然何其可惜。陈丹青先生曾扣下这九讲,有过忧心,因为《文学回忆录》时,木心先生在世,不愿让其听见各种酸话冷语。就像如今,亦有人话中夹棒,“木心的书我无法欣赏,还觉得他文学理论的解释存在很大问题。”“对于木心的文字,我只能是批评”,“木心自恋情节太明显,他的文学有一种专制感”。作为一个读者,我只想说说我说看到的木心。说自己的作品,总是难得,音乐家要自己演奏自己的作品,文学家自己品鉴自己作品却有难度,夸——说是自卖自夸,谦虚——不自信,怎让他们信?这个度难以掌握。而木心先生对自己的作品,乐意讲,又不愿多讲,神来之笔一点,恍然大悟,或沉吟思考,自赏与自嘲如手心反转。对于问答,有这文人的自持与机敏,给你面子,也是要自己的面子。木心先生讲评自己的作品时无讲稿,所以全是即兴,然而评点之时却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严肃之事,讲本质,绝不哈哈笑过讲俏皮之话。他回答极富技巧,平平实实的讲,然后敲钉子,然而引伸出更加深远的意义。关于艺术不老实,也不是狡猾的回答让我印象颇深——“艺术到底是什么呢。艺术是光明磊落的隐私”。木心先生渴望名誉,但终身无闻,他自信会惊于世,却不肯阿世。让我想起孔子,虽死后被奉圣人,受万人敬仰,然而死后殊荣怎敌生前寂寞,纵然受后人磕头如捣蒜,却亦不是他所能见之景了。木心先生之画曾让我惊艳,如今文章亦然,不由庆幸,还好此书出版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时不时来句玩笑,好像先生真的还活着。
  •     《哥伦比亚的背影》真跳跃,目前以我的理解能力还是很难欣赏得进去。
  •     与一席知己围坐下来讨论自己的作品,类似私房话的语句,读来总是有些文人傲气的。未能预先读过木心其他作品也有些遗憾。溢于纸面的儒雅才气恰到好处,对文章作法的谈论也让人有所收获。逝者已矣,后记读着有些酸楚。这样一本书写出来真的没有违背先生初衷吗,也无人可知了。
  •     木心讲自己的文章。很喜欢《塔下读书处》那篇。
  •     好难QAQ
  •     内容零散。不过本来也就是系列讲座笔记的补遗,无可厚非。关于作者对自己文章的评述,可以窥见好的作家是如何去写作的,而不应当从“自卖自夸”等视角作过于简单的批判。
  •     读了一点,不想读下去,果断从kindle删去
  •     可看性不如《木心回忆录》
  •     潇洒而又懂克制
  •     狡黠又自由的灵魂。
  •     “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木心先生这么说 仔细想想 确实是这样
  •     几度欲落泪,被木心搅动心窝。几度拍案叫绝,为木心才气所动。他的文学,抑或酣畅,抑或隐忍…所谓功夫在诗外。若不是先生的艺术之博大,恐怕愚钝的我是要被抛弃了…还有什么比合适的时机遇到合适的书更令人心情畅然。并不自量力地感到与作者交心,为之倾心。为永不能相识而顿足…谢谢木心,我的文学老师,朋友。谢谢叔叔,使我结缘此书…
  •     较失望,没有什么东西啊
  •     多记印象,少发主见!
  •     不该成书的。内容并不怎滴
  •     木心很傲慢 自恋 可是并不让人讨厌
  •     见此本而思述人
  •     授「渔」。借一句“如果真有绝世才华,那么总能对付得了进退反复的厄运,环境、遭遇。”不知支撑了多少长夜呼啸…杨先生指:“看得少、想的多”那问题的答案、多在此书成句的“背后”躲、而“身前”、也许还真使人可以少“想”一些…(2016.7_阅读完成_于东京)
  •     喜欢木心,但这本是真的不好看,不如直接看作品
  •     无法理解大部分,不知是故弄玄虚?
  •     牛逼的人自夸不是吹牛,是谦虚!
  •     一个自爱自矜的老小伙儿
  •     这本书其实是文学回忆录的一部分,基本上是木心自己对一些作品的解读加上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见闻,相对于木心其他作品,这本书并没有什么亮点,但是从书中可以获取一些木心自己写作和生活片段
  •     总觉得不该出了
  •     受益匪浅
  •     挺好的,当时和文学回忆录一起出就更好了。
  •     不好读 但恳切
  •     密不透风,总像是新的。
  •     古怪自负又可爱的老头。
  •     特效药XD 自己把“本来应该由别人讲的话”也讲了,何妨XD
  •     重开先生,借洪荒之力~
  •     喜欢无需多言
  •     大一时候
  •     喜欢看《文学回忆录》的人,大抵是喜欢木心那种谈论大家的从容自信,这种自信用在谈论自己,就难免让人觉得张狂。好在他真,老老实实地向他的学生们灌输“写作不要太老实”,这种袒露在别人的创作谈里,是少见的。
  •     老头很可爱,文字也很可读!
  •     真的酸。
  •     看了这些私房话还是不懂文章背后的意思。我还是乖乖去看作品吧。2017之15
  •     读于2016年,依然有趣。喜欢看木心评价这些文人。
  •     好比辣子鸡丁,扒拉扒拉,又发现一个,夹入嘴里,咂巴咂巴,美妙又好玩
  •     初读《文学回忆录》,幸识于木心,俄而惊怵不已,理易昭灼,道且恍惚,又逢《补遗》,想读,却不敢读,熬住,还是没熬住。读罢,竟是怃然自失,不免咨嗟,以自身之际遇,度己及人,深具痛感。诚哉所言非人,生前之寂寞,何尝不辛苦?然而孤心摧割,傲慢谦逊,兴高采烈,有魏晋风骨!束之高阁,十年再读。
  •     好。
  •     
  •     初识木心,惊若天人。
  •     了解门道,感受一二,文字艺术,道中有道。木心先生若在世,不会同意此书发表。文字既然留下来了,就更应该保留背后创作的神秘感。
  •     迷妹视角加一星,木心先生太可爱了,对自己也是又自傲又刻薄……但事实上出这样的书已经是违背他的本意了吧,艺术家不该诠释自己的作品,因为“一出声便俗”啊。当然我作为一个读者还是十分感激的TwT
  •     陈丹青如果敬爱他的老师,最好别过度营销他,自评自议,为难人不是
  •     老先生总是一脸自得地自说自话,讲得一手好段子,幸亏他谈了自己,要不然有几个人能读懂他?
  •     2015-补的不如之前的爱读
  •     有一半内容重复,还卖这么贵
  •     “过去的音乐家自己弹奏自己的作品。今天是木心文学作品演奏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