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忆旧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543066816
作者:梁实秋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相声记我要记的不是听相声,而是我自己说相声。在抗战期间有一次为了筹什么款开游艺大会,有皮黄,有洋歌,有杂耍。少不了要一段相声。后台老板瞧中了老舍和我,因为我们两个平素就有点贫嘴贱舌,谈话就有一点像相声,而且焦德海草上飞也都瞻仰过。别的玩意儿不会,相声总还可以凑合。老舍的那一口北平话真是地道,又干脆又圆润又沉重,而且土音土语不折不扣,我的北平话稍差一点,真正的北平人以为我还行,外省人而自以为会说官话的人就认为我说得不大纯粹。老舍的那一张脸,不用开口就够引人发笑,老是绷着脸,如果龇牙一笑,能立刻把笑容敛起,像有开关似的。头顶上乱蓬蓬的一撮毛,没梳过,倒垂在又黑又瘦的脸庞上。衣领大约是太大了一点,扣上纽扣还是有点松,把那个又尖又高的“颏里嗉”(北平土话,谓喉结)露在外面。背又有点驼,迈着八字步。真是个相声的角色。我比较起来,就只好去(当)那个挨打的。我们以为这事关抗战,义不容辞,于是就把这份差事答应了下来。老舍挺客气,决定头一天他逗我捧,第二天我逗他捧。不管谁逗谁捧,事实上我总是那个挨打的。本想编一套新词儿,要与抗战有关,那时候有这么一股风气,什么都讲究抗战,在艺坛上而不捎带上一点抗战,有被驱逐出境的危险。老舍说:“不,这玩意儿可不是容易的,老词儿都是千锤百炼的,所谓雅俗共赏,您要是自己编,不够味儿。咱们还是挑两段旧的,只要说得好,陈旧也无妨。”于是我们选中了《新洪洋洞》、《一家六口》。老舍的词儿背得烂熟,前面的帽子也一点不含糊,真像是在天桥长大的。他口授,我笔记。我回家练了好几天,醒来睁开眼就嚷:“你是谁的儿子……我是我爸爸的儿子……”家里人听得真腻烦。我也觉得一点都不好笑。练习熟了,我和老舍试着预演一次。我说爸爸儿子地乱扯,实在不大雅,并且我刚说“爸爸”二字,他就“啊”一声,也怪别扭的。他说:“不,咱们中国群众就爱听这个,相声里面没有人叫爸爸就不是相声。这一节可千万删不得。”对,中国人是觉得当爸爸是便宜事。这就如同做人家的丈夫也是便宜事一样。我记得抬滑竿的前后二人喜欢一唱一答,如果他们看见迎面走来一位摩登女郎,前面的就喊:“远看一朵花。”后面的接声说:“教我的儿子喊她妈!”我们中国人喜欢在口头上讨这种阿Q式的便宜,所谓“夜壶掉了把儿”,就剩了一个嘴了。其实做了爸爸或丈夫,是否就是便宜,这笔账只有天知道。照规矩说相声得有一把大折扇,到了紧要关头,敲在头上,“啪”的一声,响而不疼。我说:“这可以免了。”老舍说:“行,虚晃一下好了,别真打。可不能不有那么一手儿,否则煞不住。”一切准备停当,游艺大会开幕了,我心里直扑通。我先坐在池子里听戏,身旁一位江苏模样的人说了:“你说什么叫相声?”旁边另一位高明的人说:“相声,就是昆曲。”我心想真糟。锣鼓歇了,轮到相声登场。我们哥儿俩大摇大摆地踱到台前,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然后一边一个,面部无表情,直挺挺地一站,两件破纺绸大褂,一人一把大扇子。台下已经笑不可抑。老舍开言道:“刚才那个小姑娘的洋歌唱得不错。”我说:“不错!”一阵笑。“现在咱们两个小小子儿伺候一段相声。”又是一阵笑。台下的注意力已经被抓住了。后台刚勾上半个脸的张飞也蹭到台上听来了。老舍预先嘱咐我,说相声讲究“皮儿薄”,一戳就破。什么叫“皮儿薄”,就是说相声的一开口,底下就得立刻哗地一阵笑,一点不费事。这一回老舍可真是“皮儿薄”,他一句话,底下是一阵笑,我连捧的话都没法说了,有时候我们需要等半天笑的浪潮消下去之后才能继续说。台下越笑,老舍的脸越绷,冷冰冰的像是谁欠他二百两银子似的。最令观众发笑的一点是我们所未曾预料到的。老舍一时兴起,忘了他的诺言,他抽冷子恶狠狠地拿扇子往我头上敲来,我看他来势不善往旁一躲,扇子不偏不倚地正好打中我的眼镜框,眼镜本来很松,平常就往往出溜到鼻尖上,这一击可不得了,哗啦一声,眼镜掉下来了,我本能地两手一捧,把眼镜接住了。台下鼓掌喝彩大笑,都说这一手儿有功夫。我们的两场相声,给后方的几百个观众以不少的放肆大笑,可是我很惭愧,内容与抗战无关。人生难得开口笑。我们使许多愁眉苦脸的人开口笑了。事后我在街上行走,常有人指指点点地说:“看,那就是那个说相声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先生姓徐,名镜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常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斓。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我的学校很特殊。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要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也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做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儿,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咣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实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来,下笔千言,谐而不俗。——冰心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季羡林文学批评正是梁氏前半生文学事业之所在,其激荡之广,反应之烈,凡我国新文学史皆难忽视。——余光中

内容概要

梁实秋(1903-1987)
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尤以散文创作最为突出,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有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文艺批评专著《浪漫的与古典的》,以及散文《雅舍小品》《雅舍谈吃》《雅舍随笔》《雅舍杂文》《雅舍忆旧》《雅舍遗珠》等。
其散文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时而流连于衣食住行,时而沉醉于琴棋书画,有时天文地理,有时人情世故。没有生之无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种积极温暖的情味。及至晚年,他的文章更添温婉、平实之感。冰心曾这样评价梁实秋:“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书籍目录

《雅舍忆旧》目 录
第一辑
雅舍忆事 001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 003
记得当时年纪小 / 009
童年生活 / 016
我在小学 / 018
我的暑假是怎样过的 / 025
清华八年 / 028
点名 / 051
《琵琶记》的演出 / 053
看《凤凰城》记 / 059
讲演 / 062
演戏记 / 066
海啸 / 070
相声记 / 073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 076
回忆抗战时期 / 078
华北视察散记 / 087
纽约的旧书铺 / 106
忆《新月》 / 107
第二辑
雅舍怀人 115
想我的母亲 / 117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 120
酒中八仙——记青岛旧游 / 123
辜鸿铭先生逸事 / 129
谈徐志摩 / 130
陆小曼的山水长卷 / 162
怀念陈慧 / 166
关于老舍 / 169
胡适先生二三事 / 176
闻一多在珂泉 / 181
忆冰心 / 189
忆沈从文 / 199
忆周作人先生 / 202
悼齐如山先生 / 207
悼朱湘先生 / 210
悼念道藩先生 / 213
悼念陈通伯先生 / 216
悼念夏济安先生 / 217
悼念余上沅 / 219
悼念王国华先生 / 225
悼叶公超先生 / 227
忆岂明老人 / 229
忆杨今甫 / 232
记卢冀野 / 236
忆李长之 / 240
方令孺其人 / 244
第三辑
槐园梦忆 249
槐园梦忆 / 251

编辑推荐

全新修订版梁实秋散文全集,收录最完备、选编最权威、校订最严谨!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最经典的散文作品全集,他的散文集曾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纪录。《雅舍忆旧》有对过往人生最重要最快乐经历的回忆,有对故友至亲的深切缅怀,多年前的文字,今日读来,依然让人动容。彼年那些人,那些事,是梁实秋先生心中最深的美好,也激起你我心底最温暖柔软的一角涟漪。跟梁实秋先生一起回望人生种种,我们将学会更宽容、豁达地对待他人和人生,更感恩于自己所拥有的。

作者简介

本书是梁实秋先生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其中有对过往人生最重要最快乐经历的回忆,也有对故友的深切缅怀,最后一辑《槐园梦忆》更是充满了梁先生对夫人程季淑的无限深情。经历越多,对往昔的怀念越为强烈,也许正因如此,才有了这充满温情的文字。历经岁月的沉淀,《雅舍忆旧》是梁先生心中最深的美好。而他对童年的回忆,对校园生活的追忆,以及对亲朋师友和至爱之人的缅怀,这愉悦而温暖的情愫却是你我都有的,即使再过多少年,这种情感依旧不会变,这些文字也依然会激起我们心中这份共有的情感。


 雅舍忆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先是读了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再是詹宏志的《绿光往事》,最近则是梁实秋的《雅舍忆旧》,感动依次升级。我的一个同事曾笑说,《这些人,那些事》可以当小说来读。的确,其中的有些故事简直如同传奇,当然这也并不妨碍其动人。而《绿光往事》第一部分是“家族私史”,让我们了解一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第二部分是“绿光往事”,让我们分享作者那些难忘的人生片段。《雅舍忆旧》总共分三辑:雅舍忆事、雅舍怀人和槐园梦忆。读完全书,再翻看到作品简介中说这“是梁实秋先生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不由得轻叹一声“难怪”。大概只有历经了人生起伏和岁月积淀的人,才能用如此简洁、朴素、静默、深彻的文字写出如此动人的故人往事。书中写到的人物众多,包括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老舍、徐志摩、陆小曼、胡适、闻一多,等等。他与他们同时代,是青年时代的好友。他笔下的他们不只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或诗人,或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读《相声记》,我惊讶于原来梁实秋和老舍年轻时演节目说过相声,说得还不赖。形容老舍时,他这样描述道:“老舍的那一张脸,不用开口就够引人发笑,老是绷着脸,如果龇牙一笑,能立刻把笑容敛起,像有开关似的。”读到这儿我忍不住大笑。于梁先生,那种快乐的经历永远都不会忘;于我,这种愉快的阅读每每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喜悦。写到梁启超先生上课的情景是: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看《陆小曼的山水长卷》,才知晓这个名字总是与徐志摩联系在一起的女子竟画得一手好画。读《闻一多在珂泉》,才知作为诗人而著名的闻一多先生原来竟是学画的。而当我后来在中国美术馆中看到其子闻立鹏创作的油画《红烛颂》时,依然为那画面感到震惊。读作者关于夫人程季淑女士的《槐园梦忆》,不由得潸然泪下。几十年的携手相伴、相濡以沫,没有戏剧般的轰轰烈烈,但那平实的点点滴滴尤教人动容。几万字的内容,一字一句地承载着作者的思念与悲痛。我暗自揣想,作者是借书写来缓解痛失爱妻的巨大悲伤吧。作者在文中写道:“有人告诉我,时间可以冲淡哀思。如今几个月已经过去,我不再泪天泪地地哭,但是哀思却更深了一层,因为我不能不回想五十多年的往事,在回忆中好像我把如梦如幻的过去生活又重新体验一次,季淑没有死,她仍然活在我的心中。”可与悲伤抗衡的大概只有时间和写作吧。跟作者一起回望人生种种,来时路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见。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那么一些如绿光般闪亮的往事和人,他们在某个夜晚照亮我们疲惫的容颜,温暖我们冰冷的心,陪我们度过黎明前的最黑暗,与我们一起迎接初升的朝阳。我想,我们该学会更宽容地对待他人,对待世界,更珍惜眼前的这些事、这些情、这些人。
  •     冰心曾这样评价梁实秋:做人应和花一样,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中,男人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其实,现在的我们对梁实秋(1903年-1987年)这位散文名家所知较少,主要因为他认为文学“没有阶级性只有人性”,曾因此与鲁迅进行了八年的“论战”,直到鲁迅去世(估计他就是鲁迅死前还不原谅的人之一)。这使得他在1949年后被大陆长期封杀。而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来一探这个花样男子丰富的前半生了。《雅舍忆旧》是一本回忆性的散文合集,共分《雅舍忆事》、《雅舍怀人》、《瑰园梦忆》三部分。从这些零散文章中,我们可以拼凑出梁实秋前半生的轨迹:生于晚清的北京四合院、经历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留学美国哈佛、回国后创办《新月》杂志、执教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避难四川大后方。这些丰富的经历让他得以接触到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并结识梁启超、胡适、鲁迅、徐志摩、闻一多、蒋介石等一批近代名人。第一章《雅舍忆事》,内容是回忆作者从幼年到来台湾前的人生片段。比如在《我在小学》一文中,梁实秋便记录当时小学生的两种风气:打架和骂人,“有一位同学多少次被人抬到讲台上,手脚被按住,裤子被扯下,大家轮流往他裤裆里吐一口痰”,在这种环境下,为防止被人欺负,童年的梁实秋练就了一身本领。而他对同学们满嘴脏话和“不厌其烦的讲述一些‘素女经’的故事”更加厌恶,并称“性教育就是这样在公立小学中传播的”(其实现在不也是这样吗?)。而在《清华八年》一文中,梁实秋又讲述了自己亲身参与的“五四运动”,从其中我们除了能看到学生们的爱国行为以外,还夹杂了暴力冲动地打砸抢烧。在《琵琶记的演出》和《相声记》中,他又回忆了留学美国时和冰心等人同台演出以及在抗战时期和老舍合说相声筹集捐款的往事。相比之下,第二章《雅舍怀人》则更具史料价值,在本章中梁实秋回忆了自己所接触到的众多近代名人,有梁启超、胡适、辜鸿铭、徐志摩、陆小曼、闻一多、沈从文、周作人、冰心、老舍、齐如山、张道藩等等。梁实秋对这些人的描述大都中肯客观,比如他说辜鸿铭虽有傲气但确实是学贯中西的大儒,又讲徐志摩是一个性情浪漫的孩子,只是世人多见其风流而不知其真诚,并揭露了徐志摩的真正死因。而对于曾和自己合说过相声的老舍,梁实秋则感叹这样一个老实人,竟和其父一样死无葬身之地。另外,由于当时两岸联系中断,梁实秋以为沈从文也死于“文革”(沈从文是1988年才去世的),并写了文章怀念。而最后一部分《瑰园梦忆》则是梁实秋怀念安葬在美国瑰园中的亡妻专题,内容从两人相识开始写起,记录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间接记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在妻子去世的第二年,梁实秋就再度结婚,这在当时引发了社会热议。《雅舍忆旧》有众多版本,本人所读的是武汉出版社于2013年8月出版的,标价32元。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2015年5月31日读,2015-174。
  •     上一代的文人非今日之文人所能比!文字兼具古典与现代风韵,朴实中透着雅致!
  •     文笔不错,我喜欢~
  •     那一年秋天,梁实秋18岁,正在清华读书,回家看到书桌上有张红纸条上写着“程季淑,安徽绩溪人,年二十岁,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十七日寅时生。”当时他没有对包办婚姻的抵触,反而是种好奇。   程季淑出身名门,父亲在北京经营笔墨店,她是中国第一代未缠足、受西式教育的女性之一。   梁实秋的大姐帮他看,回来说“她人挺好,很斯文,双眼皮,大眼睛,腰身很细,还有一头秀发。”   他不满意这些表面的说法,决定亲自见见,于是大胆地给程季淑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我们不该只凭一份庚帖就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五四运动毕竟已经发生,我想我们青年人更应该自由恋爱,总不能没见过面就草率成婚。因此我贸然恳请,如你方便的时候,可否见面一晤?”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一项惊人之举。   三个月以后,终于有了回信,梁实
  •     回忆来回忆去的不好玩
  •     满含深情 羡慕实秋先生跟胡适,徐志摩,赵畸,闻一多,上浣等文人墨客之间的纵情恣意,把酒言欢!更羡慕他跟夫人季淑高风亮节,一辈子互相扶持,手拉着手共度人生悲喜的深厚感情!从前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
  •     槐园梦忆让我重新思考我的婚姻以及我自己。
  •     悠悠岁月,无尽往事。
  •     一个人不被立场左右,没有声色犬马的喜好,不肯花心思追逐名利,必然是能有一番成就的。能做到这点的人不多,梁实秋先生是一个,也是一个真性情的文人,槐园梦忆是我见过最有感情的文字。书中对民国时期人物的回忆也是我很感兴趣的内容,当然我猜其中有一些大陆编撰的伪书。不过,论现在能看到先生的文字,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     写徐志摩和冰心的部分很吸引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