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之物:1750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44747204
作者:[英] 福蒂

内容概要

阿德里安•福蒂,伦敦大学巴特雷特建筑学院的建筑史教授,2003年获米沙•布莱克爵士创新设计教育奖。主要兴趣是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建筑设计的作用。著作还包括:《语言与建筑:现代建筑的词汇》(1986)、《巴西的现代建筑》(合著,2004)、《混凝土与文化:材料的历史》(2012)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进步的形象
第二章 首批工业设计师
第三章 设计和机械化
第四章 设计的差别化
第五章 家
第六章 办公室里的设计
第七章 卫生与洁净
第八章 电——未来的燃料
第九章 家务劳力的节省
第十章 设计和企业形象
第十一章 设计、设计师和设计著作
注释
索引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追溯和分析了1750年以来产品设计的历史,配有两百多幅图片说明,以历史实例展示设计如何反映和改变社会文化,以及现代消费社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书中强调不应只着眼于设计师个人的行为,而要从更广阔的社会关系角度来认识设计的过程。这是设计领域的一本必读书,也是关于我们社会的一部耐人寻味的记录。


 欲求之物:1750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启发很多
  •     设计和科技、社会观念的互动史,强调社会观念之于设计的作用,这或许会让设计师读起来不那么开心,“在任何情形下,投产的设计都是由企业家而不是设计师决定的”
  •     毕业论文阅读。
  •     摆史证,讲道理,一本很值得读的关于设计史的书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轻松带上了文学、历史、政治、设计,着重讲了瓷器、印花、椅子、书桌、电器的发展小史,写出了有意思的逻辑,借古观今,很有启发。
  •     回到设计的原点,读罢有拨云见日的感觉
  •     后面几章倒是挺有意思的
  •     作者的意思是设计受社会环境制约,设计师不是艺术家。不过现在很多艺术家都在搞设计。欧美工业设计小历史,蛮有趣。对十九世纪的中产阶级而言,外界冷酷虚伪,家是真诚美好的地方没有任何丑陋,家由此变得不真实,加之空虚,癔病成了布尔乔亚阶级女性最为常见的疾病。对洁净的追求使19世纪末开始的设计趋于简单,真讨厌。病怏怏脏兮兮乱糟糟也很美的。
  •     经济对设计的驱动力,是本书带给我的启发。
  •     虽然里面的案例比较旧,而且读起来像是设计史梳理,但是有几章所讲述的设计理念仍十分有用,特别是讲卫生那一章.
  •     2014,6月17日,购于单向街,戴姐姐送了老员工折扣,还有hazel,兜兜麦
  •     今天在南大附近书店购得此书,下午开始读,至此一口气读完。该书从设计与社会的角度批驳了设计家的“天才观”,但对于设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讨论,却基本是“反映论”的套路,即设计反映了社会,如设计之差异反映了社会之区隔。难得之处在于材料之新鲜,尤其是对制造差异之细微手段的探讨,涉及了服装,家具,电器等等,让人耳目一新。作者还认为,工业革命以来,家庭与办公场所的分离是一基本特征,所以,该书也探讨了各种物品如何去除机器痕迹,融入家庭之中的。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们使用过的缝纫机、冰箱、收音机等,都有一部有趣的家庭接受史。
  •     一方面再次震慑于现代日常生活对近100年来改革与发明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从作者枚举的种种案例中都可以察觉,设计的变化,乃至社会的进步,往往与消除阶级差异与隔阂的渴望直接相关——哪怕有时这种“消除”很大一部分是被操纵的观念上的假象。
  •     很有意思,用了一些新鲜的设计案例,尤其是对制造差异之细微手段的探讨,又轻松带上了文学、历史、政治、设计,着重讲了瓷器、印花、椅子、书桌、电器的发展小史,也写出了家庭、办公室、公共乘坐的设计变化。很有见地分析了为什么英国商品比不过法国商品的精致高贵
  •     插图很赞
  •     有收获,作者从社会环境下讲设计,不夸大设计师的个人能力
  •     视角不错
  •     设计是造物主的指使,也是设计者的杰作。其实还是历史与个体的关系。一个不错的视角,只不过可读性还不够。
  •     前言可以一读
  •     并没什么特别的价值和收获~
  •     一些新观点很有启发性。翻译的不是很好…
  •     【企业的形象看上去是一件便宜的现成西装,完全不适合机构,但伦敦运输局的设计形象则完完全全是一套高级定制服装。】这本书的水平,大概是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吧。罗列了很多例子,但都缺乏深度。
  •     看完不禁要问,什么是“欲求之物”,什么才是“地道”的设计(用村上的话来说就是“地道”)?看完之后其实挺绝望的,感觉很多本质上的东西被触碰了,尤其是原本自己总在强调的“设计感”,现在甚至连“设计感”这个东西存不存在都搞不清了。但是,一家之言不能任其信马,仔细想想这个时代或许本身已经自诩为“艺术教化生活”的时代了,“设计感”也许早已脱离了大众的趣味,而在一定程度上确凿地反映了设计者的个性。但是,书中强调的状况并没有消失——尤其是,人们对某种的风格的趋之若鹜,有可能来自于对未来和过去的逃避,即一方面不强调实现未来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摆脱过去生活的单调性——这不由地让我想到了当下的“极简主义”,这和乡土文化相比的确虚伪了很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