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雨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32158470
作者:[西班牙]胡利奥·亚马萨雷斯
页数:110页

内容概要

胡里奥·亚马萨雷斯(Julio Liamazares,1955- ),西班牙诗人、小说家、记者,现居马德里。他是“新小说”的代表人物,作品以诗意的文字和对自然的关注为特色,小说代表作有《月夜狼影》《黄雨》《忘却的河流》等,均在文坛大放异彩,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如潮好评。他曾获得西班牙“国家文学奖”及其他多项大奖。
亚马萨雷斯出生于西班牙莱昂省的贝加米安,他年幼时,这座小村庄在一次水库垮塌事件中被淹没,全家不得不迁往同省的萨维罗。村庄的毁灭,以及对于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回忆都为作家后期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这部《黄雨》便是典型代表,作家借书中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恋恋深情,探讨了现代文明给自然带来的巨大冲击和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

作者简介

《黄雨》是一部西班牙经典文学作品,1988年出版后成为现象级畅销书,人们络绎不绝地造访故事的原型地,为姑娘们起上与这个地方相同的名字,每年都会结队重走书中主角的下山道路。迄今,该书已在西班牙国内再版30余次,并被列入学校指定教材。
一个人,守住一个村子; 一个人,对抗一个时代。
村里的磨坊关闭后,村民们纷纷离开,另谋生路,最后只剩下一对年老的夫妻。妻子也因衰老和孤独自杀后,老人与小狗相伴,仍守在这个他从出生起便没有离开过的家里。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夜,老人忆起一生的种种经历,而离家的儿女、逝去的亲朋,也如鬼魂般纷纷造访……
一部被选为学校教材且雄踞畅销榜30年的文学奇书
诗般优美的小说 献给逝去故乡的挽歌
西班牙“新小说”的代表人物胡里奥·亚马萨雷斯里程碑式作品
关于记忆和孤独的心碎冥想,关于物质和精神的诗意记叙,亚马萨雷斯这本薄薄的小书将读者带到了一个清冷而难忘的世界。
——《出版人周刊》
这是一本美丽的书,为世界失落的那部分写了一部忧伤的传记和一曲流动的挽歌。
——法国《世界报》
《黄雨》让人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只是本书用充沛的诗情替代了后者巴洛克式的异想。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报》


 黄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个人,守住一个村子;一个人,对抗一个时代。”封底的一句简介颇为简练地囊括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黄雨》以老人临终前想象邻村的居民来为他收尸的情景开头,回溯了老人居住一生的村庄在这最后一个居民眼中破败的过程。最初,是村民们陆续搬离,孩子们用死亡或远行在家人间筑起无法逾越的沟壑;后来,不堪寂寞的妻子撒手人寰,留下老人与小狗孤守着风雪与鬼魂,听房屋逐年倒塌;再后来,一切都平静地走向了灭亡…… 没有什么情节起伏,不像《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那样在矛盾与爱欲间纠缠,甚至也没有《老人与海》中的一波三折虽败犹荣,只有临死老人的琐碎回忆。然而,这七万字的书写,却以区区一人的讲述承载了一个时代的重量。在如今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很难想象村庄之间的信息传递只能靠步行,却不难想象村民们如何举家迁离,远走他乡。乡村人口流失是世界共通的问题。因此,在《黄雨》里描绘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西班牙农村人口减少的这一剖面,其所反映的深远意义,至今仍未过时。老人的儿子安德烈斯出走到德国后久违的家信,或许正是我们父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月是故乡圆,还是他乡圆?这不是一个科学问题,答案却只在各人心中。就像同样的黄雨,可以是“那是杨树的枯叶纷纷飘落,是轻柔和缓的秋雨再一次回到山间,用枯黄的金色覆盖片片田野”,也可以是“我生命中的记忆和风景已满是锈迹”。 《黄雨》让我不由惊叹,马尔克斯和聂鲁达之外,还有文字如此优美的西班牙语作家。老人的絮絮低语,在亚马萨雷斯的笔下成为诗意而精致的文字,构筑出一个无比凄凉又无比孤寂的村庄。村里是寂静和废墟,屋内是黑暗和焦虑,每一年黄雨和白雪擦净生灵的痕迹,仿佛老人早已脱离血肉的桎梏,成为游荡在夜色里孤魂野鬼中的一员。 于是死亡在这样的时刻,几乎成为一种解脱,一种救赎。 老人在最后将枪口朝向跟随自己多年的小狗时,一定也是这样想的吧。在这场一个人对抗世界守护家园的战争里,并没有所谓胜方和败方,只有士兵对战场的不离不弃。废墟是他步步为营的最后战场,回忆是他对抗孤独的最后武器,而小狗舔舐他无人温暖的双手,是他的战友亲人,也是死神留给他最后的印信。他无法将小狗独自遗弃在这世界的角落,正因他也无法再忍受世界将他遗弃于此,直至死亡降临。 一个人的战争,一个人的回忆。不由想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千般种种,只为留下我存在过的痕迹,而你却从未记忆,又何来忘记。老人在岁月的风雪里早已忘却了衰老的愁苦,只有无尽的,无尽的回忆,是他生命中唯一的风景,却只能随着他的呼吸而破灭消隐。不复存在,毫无意义。这,就是回忆,是过去风景的全部意义,是遗忘的黄雨洒满天地,唱了又唱的挽歌旋律。 死亡解救了小狗,解救了萨比娜,何时会来解救你,老人?“这些年来,坐在火炉边的人不是我,如同一只孤独的丧家犬般游荡在村子里的人不是我,夜夜躺在这张床上无声听雨直到凌晨的人也不是我。这些年来,游荡在村子里的、坐在火炉边的只是我的回忆;夜夜在此入睡,安静地听雨听自己呼吸的,只是我自己的影子。”你不在那里,不在哀涅野的黑夜里,那床上躺的只是你破碎的驱壳,那在沉默中变冷的只是遗忘的象征,你的救赎又在哪里,老人? 合上书页,我想象我是那长驱直入赶到索雷波多岭进入哀涅野的人群中一员,在最后的回首时画着十字,低声念诵: “长夜与故人同在。”
  •     文/夏丽柠在文学爱好者眼里,是智利诗人聂鲁达、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和秘鲁作家略萨,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撑起了西班牙语文学的天空。现在,我想为读者介绍一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西班牙大放异彩的本土作家胡里奥•亚马萨雷斯,和他的中篇小说《黄雨》。胡里奥•亚马萨雷斯生于一九五五年,法律专业毕业,却酷爱文学。一九八五年,他的处女作小说《月夜狼影》问世,大获好评。三年后《黄雨》出版,阅读热潮持续不断。他不仅从事小说创作,诗歌、散文和电影剧本也时有涉猎。曾两次获得西班牙“国家文学奖”,是位难得的创作多面手。《黄雨》以第一人称的回忆叙事形式,讲述了一位老人独守村庄直面死神的故事。小说篇幅不长,七万多字而已,却涵盖了其极丰富的内容:一个村庄从有到无; 一个家族由盛至衰;一个人由生赴死。作者以洗炼笔触和优美语言,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诗意空间。面对书中老人大段的权作死亡独白的呓语,除了为生存之残酷黯然神伤以外,读者并不觉得小说沉闷。小说里的村庄哀涅野是真实存在的,隶属阿拉贡自治大区最北的韦斯卡省。作家幼年时,小村庄在一次水库垮塌事件中被淹没,村里人不得不远赴他乡。由于山村景色优点,民宅废墟颇具沧桑感,如今成了驴友探险的热门之选。“他们赶到索雷波多岭时,大概会是黄昏时分了。”小说以一行人来村里寻找索萨斯家的安德烈斯老人开篇。其实,这是老人自己假想的场景。这些人都是本村的原住民,一场大火烧毁了村落,村民们一户户地陆续离开,只有老人与妻子萨比娜因眷恋故土而执守。可当老妻在六十年代初,因孤寂难忍,又或心生绝望地悬梁自尽之后,老人成了村里唯一的人。对老人而言,孤独、恐惧和疯狂才是死神的帮凶。他感觉到,“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另一个人才会让他如此害怕,尤其是当二者其实本来就是一体。而这恰是我在片片废墟和无数死人中苟延残喘的唯一手段,是撑起孤单和恐惧、不致疯狂的唯一可能。”当活着成为老人的自我搏斗时,回忆变得尤珍贵。女儿因肺病夭折、大儿子战死杀场,小儿子无法忍耐乡村寂寞而一去不复返。去世多年的母亲以及妻子的亡魂时常出没其左右。这样的日子让老人发现靠回忆生存是种负累,“我的回忆无非是回忆自身那巍巍的倒影,长此以后,我对这废墟与迷雾中破碎回忆终将演变成另一种背叛”。而“背叛”的本质,就是无畏死亡。作家余华说,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老人从惧怕妻子自尽用的绳子,到拼命在村子的各个角落寻找死神,与其面对。在精神上,他解脱了,“死亡于我无非一场甜美的安憩,我几乎迫不及待”。未曾独自面对过死亡的人,无法理解老人的心态。最终,他成了世人眼里的疯子,遭到同类的遗弃。与村落的荒芜相比,人性的荒凉才是老人的致命伤。小说的结尾,老人在认认真真地准备死亡……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不同的是,亚马萨雷斯灵巧地将死亡置于求生本能之上。博尔赫斯说过:死亡是活过的生命,生活是在路上的死亡。这句话真像送给老人的墓志铭。转载请豆邮联系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诗意的语言
  •     一个人 守住一个村子;一个人 对抗一个时代。
  •     作者描绘的一幅幅清冷萧瑟的景象中饱含了对故土及旧时光的深情,非常迷人。
  •     作者牛逼,倒叙的叙事结构,加上忧郁的语言,完美。
  •     面对哀涅野所需做的只是完全接受,尤其记得要时刻微笑。
  •     我:“这段话上一节写过了吧。” 翻译差劲,差劲,有些能看出本来很美的句子被译得又俗又臃肿,为什么这么抵触短句?——糟糕翻译的通病
  •     要重读
  •     呃,没有什么感觉。同样是叙述孤独的,我可能会比较喜欢《外出偷马》。
  •     应该选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白天看的(睡前阅读实在压抑),感觉就像有一个白发邋遢眼睛深邃身材健硕却被记忆和孤独压垮身体和精神的老爷爷在你耳边,用朴实平和的语气向你讲述了他和哀涅野荒凉而漫长的一生。
  •     翻译得真好。最后,只有死亡与我同行。
  •     太孤独161221。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
  •     很孤独的小说。
  •     欣赏不来~没有情节好冗长啊~不是朋友送书根本不会主动去看小说了
  •     难受 一个人品尝孤独 无尽的孤独 原来是这种滋味啊
  •     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误以为是科塔萨尔(又一个胡里奥)的作品,于是误打误撞地认识了这么一位作家。与阿根廷人的作品相去甚远,但同样精彩。《黄雨》的名字很有误解性(又或许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下让中文读者摸不着头脑),内容其实可以用奥斯特自传式的《孤独及其所创造》书名来概括。谈及了乡村的衰败,孤独,死亡,亲情以及对于近乎苦难的生命的审视。诗性的语言配以超现实的元素(比如鬼魂以及死神等)很适合描写一个行将就木的孤独之人的心路历程。咋看起来很像是个人在对抗时代,实则则是万千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中的一种;作家在短短的篇幅内展现出来惊人的密度,让读者的阅读之旅显得如此艰辛,又如此有意义。
  •     “我在孤独的逼迫下,成了一个永恒而无奈的见证者,见证自己如何在过往岁月的重负下走向灭亡” under the dome of solitude 真的是无处可逃 连呼吸都泛着黄// 每一章单独拎出来都是一首诗
  •     也许中文译文无法还原原文的语言美。而原文的语言美和话题性大概是这本书有非常高声誉的重要原因,甚至貌似还入选了西班牙语的课本。但单论中文版而言,这个是个类似于散文的新小说,基本没有情节。只是一个无聊的独角戏弱版的《佩德罗·巴拉莫》而已。最精彩的部分发现还是妻子萨比娜死的部分,所有有关绳子的情节和描写都非常的有力精妙。
  •     美 极 了
  •     豆瓣阅读
  •     看完百年孤独的时候,心里随着马孔多的消失变得空荡荡,但是并没有绝望感,因为那片土地上的人都平静而安详地走了,那种孤独的疼痛痒痒的,但不切肤。而哀涅野的破败却让人心碎。曾经喜欢拿孤独是人的宿命来安慰自己享受孤独,看到了“我”与孤独的鏖战后,只能承认,那深入骨髓的死寂是多么可怕。
  •     4.5 是比利牛斯山麓的老人与黄雨之海,是西班牙偏远村落的胡安鲁尔福,亦是垂暮凄婉的自深深处,如雪崩般埋葬的逼仄窒息的寂静与哀伤,漫长的痛苦喘息,跟随锈迹斑斑的记忆,目睹与老人一起衰亡垮塌的断壁残垣,重拾与幽灵未尽的交谈,老人目之所及黄雨纷纷,一如昏黄的老照片;隔着翻译都能感知原文断然情感丰沛辞藻精致如长诗
  •     有點像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也像啊爾特米奧克洛斯之死,金句繁多。「我一直都如此幻想:霧氣在一瞬間溢滿我的血管,血液如一月的泉水般徹底封凍。當一切塵埃落定,我的靈魂將脫離軀殼,佔據我在火爐旁的位子也。或許,死亡也就不過如此。我一直在幻想哪怕我曾認定死亡尚且遙不可及,我也是如此幻想。爾此刻,它近在咫尺。此刻,時間走到盡頭,霧氣包裹了床推,覆蓋了我的回憶。我再次閉上雙眼,回想往昔時光,突然間開始懷疑:也許從在爐子旁與那些陰影團團圍坐那一刻起,我的靈魂就不復存在了。」
  •     挽歌似的气氛,诗意的语言,偏远荒村中最后一位老者临死前关于时间、衰朽、死亡的联想,好多地方颇有mesmerizing和magical的效果,个人与时间无力抗争的那种悲壮感相当震撼。小说首尾有个几乎一字不差的首尾呼应段落,历史的沧桑感一触即发!这本书属于慢热渐进式的写法,一开头就是很浓的荒凉氛围有点扎不进去,越到后面越让人入迷。不过心情不太好的时候还是不要看吧,读完感觉抑郁症都要犯了= =
  •     “长夜与故人同在”,老人在死前喃喃自语,恰如空空两手来,挥手归去的孤独。在图书馆的角落中寻到的一本书,果然时间是杀身之祸嫉恶如仇。
  •     献给孤独长夜
  •     一老叟,一小狗,一孤村,一辈子。故土,到死也要坚守,你们就去外面的世界吧,我一个人就是一个村落,一段记忆,一份深情。城市化不可逆转,传统老村注定要慢慢衰落,吾之妻葬于斯,吾之女逝于斯,吾之子捐弃于斯,吾也将随着时间和我的家一起死去。他乡信美,终非我土。
  •     这是随便挑一句都可以当做诗来读的文字
  •     西班牙有“堂吉诃德”的底蕴,还有“小癞子”的流浪汉鼻祖的传奇,近来还有一个叫小银的驴子,加上“百年孤独”拉美团队的添砖加瓦,确实令人不可小觑。
  •     从此我与自己背道而驰。
  •     太好看了!画面感极强,但是文学独有的不可再现的画面感。语言字句也美,啊赞美!
  •     大过节的我为什么看这个
  •     译笔舒服。难得西班牙小说有种北欧感,很特别
  •     二十个小章节,每一节都像反复哀怨的日记···毫无剧情可言,从结束写到结束,黄雨是一次次的颓败···关于村庄败落的故事走向超自然神秘主义···人除孤独的绝望外,也有执念呐···
  •     黄蝴蝶在此处化雨。 “时间停滞不前,如同沙漏,将它调转过来,也无非是让一切逆序重演。” 翻译打八分。缺的两分是再多一点点的个性和韵味。
  •     一个人原来可以孤独到这种地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