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49536634
作者:柴春芽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IX    我希望我的四舅姥爷在电影里重现他初为神媒时的场景。他很快就领会了我的意思,并且在试镜时表现得自然大方。那场让他坐在七面大立镜中间所做的独白,在我听来,有如史诗。他双腿盘起成佛教僧侣的跏趺坐,然后娓娓道来,用的是陇西方言。在我写作的电影剧本里,在本该写上这一段独自的地方,我只注明:请演员自由发挥。面对镜头,在长达十多分钟的独自里,我的四舅姥爷没有片刻的犹疑和停顿。这说明他对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有着充分的信任,即使这些内容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非现实,多么的魔幻。实际上,被书本知识污染过的人,尤其是被庸俗唯物主义污染过的人,大多都有一颗极其坚固的头脑。这颗坚固的头脑拒绝承认一切他所没有经历的事情。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经验扩大化,而将别人的经验狭窄化。    很久以前,我就多次听闻我的四舅姥爷作为神媒的奇迹。给我讲述这些奇迹的人有我父亲,也有我母亲。我父亲作为1960年代受过完备中学教育的小知识分子,他的讲述总以一个疑惑结尾:“看到这样的现象,我实在解释不了。”但他会将他的亲眼所见和盘托出,以供我研究。即使在他亲眼目睹着奇迹的时候,他也是带着质疑的眼光,这就使得他向我讲述时,尽量使那些奇迹平庸化,而不是将之扭曲或者夸大。我母亲是个文盲,但她无疑是个口头文学的大师,有着缜密的思维和将细节描述清晰的本领。当她讲述一个人的事迹时,她就像平时在鞋垫上或是枕套上绣花一样,遵从主要事件的脉络,但又时时旁逸斜出,涉及更大范围的因果之网。通过她的讲述,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就像印度上古神话中的因陀罗之网,由无数的线路交织而成,每个线路的连接点都是一颗钻石,每一颗钻石都有无数的面向,由此形成一座无限宽广的镜厅。    当H出于对我的信任,投资让我导演这部极小成本的独立电影之前大约有一年的时间,我一直在为电影的正式拍摄做着必要的准备:采访,调查,确定演员,勘察外景,完善故事,写作剧本,寻找有志于拍摄独立电影的摄影师、录音师、执行导演、美工和场记等,以便组建一个非商业的、有着艺术理想的剧组(因为没有太多的钱)。我是在和摄影师黄笑语和执行制片人方方一起寻找外景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我的四舅姥爷。他有着一张在西部干旱土地上难得一见的圆润的面庞。如果他不留胡髭的话,他会比他周围的同龄人更显年轻。但是实际上,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一看到他那双细长的、眼角稍微翘起有点像双眼皮但又像单眼皮的眼睛,我就认出了我母亲家族的遗传讯号。这个家族素以盛产巫师、通灵者、神媒和占梦者而著名。我有幸从我母亲身上遗传了少许以梦预知未来的本事,但这个本事给我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烦恼,因为你一旦提前获知将要发生的不幸,而你对此又束手无策,接下来的好几天你都会倍感焦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渴望着有人能传授我一种破解灾难的咒语。但是,这样的咒语是不存在的。    对于出演神媒这一角色,我的四舅姥爷欣然接受。不过,他并没有理解电影是什么,也很难理解电影拍摄与电视台的新闻采访拍摄有什么区别。他只是信任我,同时,他也希望能把自己这三十年来与神交往的经历记录下来。当然,怀着小小的虚荣,或者说一种不小的野心。他想让那些崇拜他的农民坚固崇拜的信心,因为我在故乡,素以大报记者的身份而颇有名气,由我来拍摄他,则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官方性质的肯定与承认。在中国,记者(尤其是像我这种曾经供职于《南方周末》或其他一流媒体的记者)代表着一种超越地方官僚的权力,而巫师、通灵者、神媒和占梦者一直以来都被官方定性为封建迷信的传播者。我四舅姥爷这种流行在民间的带有萨满性质的类宗教活动(或者说灵智活动),在经过“文革”的摧残之后,一直处于半隐蔽的状态,而官方对此既不予以鼓励,也不加以约束。但是,“文革”的暴力记忆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意识里,这使得像我四舅姥爷这样的人总是心有余悸,并为自己的身份怀有疑虑。神却需要他。神以自己的超自然力量令他信服。果真是神以超自然的力量令他信服吗?抑或神灵只是他的一个幻念,甚至是他用来诱惑民众的工具?    P38-40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初看上去,令人想起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或者西奥·安哲罗普洛斯那样的“诗电影”,再看下去发现它其实更接近“魔幻现实主义”,是从荒芜破败的现实中,重新走出曾经有过的理想、光荣和辉煌,再现这片贫瘠的土壤曾经有过的恩典与呵护。    ——崔卫平(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跟西藏有关的魔幻“叙事”转世在作者故乡。道出了全球化雪暴泥石流;中击下“无家可归”的普世状态。天翻地覆的中国尤其。    ——张真(美国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系终身教授)    柴春芽这部处女作标志着中国终于出现了阙如已久的实验电影类型,它不像当代艺术的影像作品那样反叙事。而是一部标准长度的叙事作品,用一种新的方法讲故事,并且在视觉和造型上别树一帜。    ——欧宁(艺术家、《天南》杂志主编)    《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将视角聚焦在农村和少数民族人类学的题材之上,并将作品的视觉工艺和诗性表达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在静态的、近乎催眠式的视觉效果以及仪式化的表演与喜剧式的小插曲之间发展出一种匪夷所思的平衡关系。一系列口述史访谈强行地被重新剪辑成一幕幕有节奏感的画面,揭示出一种聚焦在平凡生活表层之下的生命形态。    ——Sight&sound杂志(英国)十月刊

内容概要

柴春芽被台湾文坛称为“青年大师”的本土作家,被称为南周文字最好的摄影记者。1999年毕业于西北师大政法系;曾在兰州和西安的平面媒体任深度报导的文字记者,后在广州任副刊编辑和图片编辑;2002年进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先后任《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和《南方周末》驻京摄影师;曾有摄影专题《沿途的秘密》(Something in the way)参展2004年平遥国际摄影节。2005年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一个高山牧场义务执教,执教期间完成大型纪实摄影《戈麦高地上的康巴人》,在此之前,曾经多次游历卫藏、安多和康巴三大藏区;2010年驻台两月;著有小说《西藏红羊皮书》、《西藏流浪记》及《祖母阿依玛第七伏藏书 》,其中《西藏流浪记》获台湾联合文学奖,简体版为《寂静玛尼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书籍目录


为了一种电影小说。
东西方智力的鸿沟源自便于抽象思维的拼音文字
与适合事物表象之感官描述的象形文字的发明

在十月。
小说是欧洲文明的产物。
皮影和电影的区别。
被剿杀在古堡里的三民主义者是谁

我要拍摄一部具有哀歌或挽歌性质的独立电影

电影主人公尕桂为什么选择自杀?
我初中的好朋友G被轮奸致死。
尕桂在沉溺的瞬间凝视了现实与超现实的多维空间
V
做一个行动主义者
而不是像怨妇一样沉浸于苦难的倾诉
VI
荒诞作为一种生存的境遇。
中国的红卫兵与法国“五月风暴”的少年。
一位友人想要成就我的电影的梦想。
VII
被神灵附体的史天生在回忆。
你相信一个神灵和鬼怪的世界与我们的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并行不悖的吗?
VIII
汉语世界充满了被污染的言辞。
史天生仍在讲述记忆。
记忆像火焰一样。
1960年代的大饥荒。
IX
宇宙的真相:因陀罗之网。
X
寻找热卡亚。
古堡上的乡村诗人朗诵着具有警戒意味的诗歌。
乡村诗人和邻家男孩。
为了他那伤痕累累的自尊心。
XI
中国文学的野蛮状态持续千年。
我们从来不曾产生职业文化,我们只有发达的官僚文化。
地方官员粗暴地阻止我拍摄电影。
XII
七面大立镜中间盘腿坐着的史天生。
在棺材里生活了七年的愤世嫉俗者。
XIII
夭折的萨满舞蹈。
官方和民间始终横亘着一条巨大的裂谷。
XIV
电影拍摄陷入停滞。
想起阿兰•罗伯-格里耶在捷克斯洛伐克被警察殴打。
我们不是感染,而是遗传了极权主义的恐惧症。
XV
梦。
在浑浊的激流中被淹没的梦。
关于鸟身狮头怪物的梦,它预示了什么?
XVI
死亡与地水火风。
尕桂在回乡路上遇见了热卡亚。
XVII
尕桂的饰演者是个篮球运动员。
腊梅。
会发出猫头鹰叫声的疯女人。
我怀疑热卡亚和腊梅患有梦游症。
XVIII
时间之马。
我们人类跟鸟的聪明一样愚蠢,所以我们习惯了在假象的天空中飞翔。
XIX
阿爸,你已经在棺材里生活了七年了。
XX
被暴力摧残的电影节。
现代艺术致力于解放心灵,而古代艺术则被用于祭祀。
你是否记得社火游行?
XXI
为什么一个愤世嫉俗者的死,竟与一只骆驼的死有关。
热爱库斯图里卡的电影。
太阳也会死吗?)
XXII
冬天的死寂映衬着尕桂的出走。
我是如此热爱马木尔的音乐,因其尊贵的品质。
XXIII
各民族都在弹拨那古老的口弦。
走进苏干尔湖的少女。
消逝于水,消逝于永恒的水。
XXIV
戈达尔越到后来,所用镜头越少,一个小时也就十个镜头。
尤利西斯的凝视。
三民主义者的鲜血渗入土地。
以一种理想谋杀另一种理想。
杨家巴巴的出场。
羊贩子与哑巴猎人。
电影是表现潜意识的伟大语言。
三个老人的独白。
见证:关于一九六零年的大饥荒。
XXV
苏格拉底和耶稣之死给西方文明带来了什么?
佛教使我一度陷入虚无主义。
马丁•斯科塞斯教我如何赎罪。
忏悔不在教堂里,而是在街头。
是否有一种类型电影叫做第三世界电影?
XXVI
杨家巴巴的皮影树。
哑巴猎人。
永不亏欠与末日审判。
XXVII
杨家巴巴扛着皮影树漫游。
段青荣躺在坑里吹唢呐。
三个皮影艺人决定唱最后一场戏,以纪念先他们而逝的朋友。
三个皮影艺人消逝于火。
XXVIII
长着四只眼睛的女人。
飞碟。
灵界所见与中阴研究。
一只看得见鬼魂的狗。
汉文明杜绝了对形而上世界的追问。
精神生活的荒芜。
XXIX
四眼子婆娘是怎样凝视灵界的?
尊重但又不得不警惕原始信仰。
金基德为什么恨这个世界?
XXX
为了打破线性思维的窠臼。
人是万物的尺度。
XXXI
姐妹诀别。
憔悴难对满眼秋。
好一场苍茫大雪呀!
XXXII
四眼子婆娘消逝于风。
风仍旧随着意思在吹。

编辑推荐

中国诗电影代表作,最值得期待的青年小说家柴春芽,台湾《联合文学》誉其为“青年小说大师”!    《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其实是一部哲学电影。另外,由于电影的叙事一直保持在一种意识流的层面上,现实与幻象频繁交叠,这就使得电影又像是一部诗电影。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完全独立的作家电影,不受任何政治和商业的染污。

作者简介

《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这本书为柴春芽的“故乡三部曲”之第一部,并由其亲自编剧和导演同名独立剧情长片,该片已入选2013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及台湾金马电影节等。本书包含了电影小说和电影剧本两个部分,在电影故事发展的线条中也融入了作者坎坷的拍摄经历,文字上充满了诗意,哲学和宗教气息,并且在书中作者以他那人道主义的悲悯和宗教徒般的救赎情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诗意而荒凉的世界。


 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局促的乡村巴士车厢,一群没有出处的鸽子凌乱飞舞。它们先是三三两两地飞到尕桂身旁,继而越聚越多,这个已经或者即将离开故乡的淳朴女子打开车窗将这些精灵放飞。是冥冥的安排吗?或者……太多幻觉,太多梦境如高原缺氧的稀薄空气让人窒息甚或死亡。《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用一种漩涡式的叙事方式,读者很容易在渐进、玄妙的描述中陷入作者努力营造的意境。柴春芽很清楚自己的意图,他遵从地水风火的结构展开叙事,在甘肃一个偏僻的村落,在这个仿佛还沉浸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间坐标系中,一出并不复杂却枝蔓横生的戏拉开帷幕。巴士司机毅然向故乡奔赴,尕桂则选择放弃已经枯败的故乡,转而投奔形而上的精神家园。其实,这两个看似相悖的选择有着精神层面的同根性。只不过司机骨子里还是质朴、本分而又根深蒂固的怀乡情结。时下,我们触目所及的都是空荡的乡村,除了垂垂老矣的父辈,就是尚未成年的幼儿。尕桂则是觉悟了的,她清楚地知道故乡没有明天,在柴春芽的构想里,她是一个因父亲肝癌病发被迫辍学的大学生,为了拯救父亲,她要去寻找在城市“做小姐”的姐姐。当然,这只是她的一厢情愿。最终呈现在小说中的文字和画面却更加诡异,更加绝望,更加魔幻。她穿着一袭蓝色长裙,灰色的毛衣,要去寻找答案,如同奥菲莉亚一般,躺在那条浑浊不堪的故乡的河流里,抑或由盛在鱼缸中的虎皮鹦鹉伴着,躺在传说中的苏干尔湖中。可是,真的能在一条河流里看见她的一生吗?不独如此,作者在阐释了理想破灭的同时,更将存在于中国乡村中几千年的人性意识、家族观念和朴拙、粗糙的信仰的没落以及行将就木的民间艺术表演一并剖开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四舅姥爷登场了,他是一个让知识分子无法理解却又纳罕不已的神媒,这个并不健壮的老人果真领了天神的旨意,还是怀着一个历经沧桑的心俯瞰他极其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他在十面立镜结构的天地间念叨着犹如史诗的独白:“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你要让他们看见光,住在死阴里的百姓,你要让他们看见光,你该醒醒了!”乡亲们是被震撼了,还是依旧懵懂着?其实这样的追问并无意义,这个会跳萨满舞的老者在立镜中间闭上眼睛,缓缓沉入大地,最终是尘归尘,土归土。至于那3个木偶艺人,与其说是围绕主题进行,不如说难逃宿命。村庄消失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艺废弃了;故乡消失了,一切的一切就这样眼睁睁地无可奈何地流逝。这不是一个完整的从一而终的故事,而是用一幅幅冷色调的画面和令人心痛的文字,让所有与之面对的人聚焦于这种无可挽回的困厄的生存状态。土地干裂了,河流浑浊了,一个又一个个体的人死去了,故乡湮没了。原载于/《南方教育时报》原作者/王奕
  •     “柴”在历史上曾经险些成为了一代皇族,可惜了,我们的柴祖先谦虚、不图名利,退位下来。不过作为平凡人的柴族后代如今也有不少有才的人出现,柴静算一个,柴春芽也是。看过柴春芽导演的电影《我故乡的四中死亡方式》,有种不好用言语表达的震撼。一般情况中国农村的题材会被拍得非常“土”,但在这部电影里却丝毫没有这种感觉。倒是多了一份神秘。为了解开电影中我的迷惑,拜读了柴春芽的电影同名书籍,受益匪浅。
  •     本书为柴春芽的“故乡三部曲”之第一部,文字上充满了诗意,哲学和宗教气息,并且在书中作者以他那人道主义的悲悯和宗教徒般的救赎情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诗意而荒凉的世界。人生经历了几许离乡,似乎也渐渐懂得了昔日熟读的那些思乡曲,慢慢体味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那种远离故乡还尚可解的落寞;也试着品尝了“近乡情更怯”那种回乡途中的忐忑与不安;更从父辈的身上看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那种无可逆转的淡然的感慨……诚然,每个离乡的人对于故乡都有一种别样的情感。柴春芽亦不会例外。坦诚地讲,柴春芽的《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电影版并非我所喜爱之类型,但文字版的《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着实让贪恋文字的我不禁细细追读之。逢这样一行文字映入我的眼帘:“当我有一天发现,自己在城市里其实是个异乡人的时候,我想返回故乡,结果却是,故乡已死。”我没法抑制内心的震惊,我想那种怅惘是不可解的,那种无奈与绝望又必定是不可轻易言说的。柴春芽以一种独特的意识流语言虚构了四个人物的死亡故事,并借来源于藏传佛教的宇宙四元素——水、火、风、地——的哲学观来对应四个故事;并以此为主题结构这部同名的电影。可能你会说以这样一种方式去探讨人的生存与死亡,或者说人的诗意栖息之所在——“故乡”的死亡,不啻于肤浅和消极。而我反倒觉得这是救赎灵魂栖息之所——“故乡”的一种极好反思和坦然至极的乐观,就如老子所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应该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乡愁的质朴展示,也不仅仅是一种寻找乡土而不得的绝望悲凉与沉痛无奈。它应该是德国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追问——“存在何在?”的另一种生命书写,只不过被电影人柴春芽换成了一种可感可思的具象话语。或许,在现代化的盲目进程中,比比皆是雷同与无特色的建设,故乡的死亡无可逃避,也无处逃遁,但我们若从不去追问则是浑沌于世。柴春芽很勇敢,他让“故乡”死去,还以四种形式死去。柴春芽说他的表现方式是“裸裎”:“这种裸裎,仿如利刃,毫不留情地切开被政治宣传伪饰的假面,从而暴露出脓血与肿块之下潜隐多年的质朴与真诚,就像地层掘开,露出蓝色的矿脉。”恐怕我们真的只有把死亡拉近眼前,才能进行严肃的思考与痛快的抉择。我想这也正是“向死而生”的智慧所在:由于面对死亡才能加倍珍惜生命,进而活出存在的价值,甚至让死后获得另一种重生的可能。所以,你会看到柴春芽援引《奥义书•第二梵书》的诗句:“一个人死后,身体回归地,汗毛回归草,头发回归树,血液和精液回归水,言语回归火,眼睛回归太阳,思想回归月亮,耳朵回归方位,气息回归风。”这是对于死亡的多么诗意化的解释。是的,故乡死了的话,故乡又将会在哪里?在梦里?在心底?还是在未知的未来?做过这样的追问,我想在故乡未死之前,恐怕还可以亡羊补牢;哪怕故乡真的在某一天死去,仍然能为在他乡的某处寻找到故乡的影子,或者让它获得另一种形式的重生,以安抚荒芜了的灵魂。原载于/《黑龙江日报》原作者/洪艳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价格合理,包装精美,值得拥有
  •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异乡,而故乡在哪里呢?归宿感的破灭,使得灵魂漂泊。
  •     作者本身,已是传奇。
  •     书写的不错,但对他的电影没什么兴趣,对他对电影的看法也不赞同,挺装逼的。越读越觉得作者格局小,且自大、自负、自恋。
  •     很难读懂。但是装帧很特别。
  •     略显做作
  •     书展讲座当中,作者分别从历史和东西方文明的角度,回顾了当代宗教的几个普遍问题解释了宗教自由的内涵与哲学流派的具体社会意义,同时提出了现代性的文明冲突之间的参考答案:从体制化回归个人的宗教。
  •     #2013036#
  •     不解所言
  •     更重要的是电影
  •     不是我的菜
  •     作品让人感觉沉闷的一本书。
  •     以“电影小说”新文体的探索展示了柴春芽的独立电影《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的深沉内涵。
  •     一本非线性叙述的乡间奇葩见闻,还带有些许魔幻色彩。
  •     难道没有人感觉到他字里行间弥漫出自大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厌世情结?对西方哲学史、基督教神学、西方文学史有研究,也不用几句话不离这个吧。
  •     都不错啊总体来说 文艺书
  •     偏执但有味道的文字。
  •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致敬赫尔佐格、库斯图里卡、戈达尔、阿巴斯。批判简直刻骨:汉文明是一个对死亡世界和形而上学关闭了智力大门的文明。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不仅庸俗而且猥琐。在探索世界之谜的道路上,知识和想象远比经验重要。书和电影都有明确的所指,逼迫你反省,乃至重新认知。
  •     看了一点,不是我的风格
  •     当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在城市里其实是个异乡人的时候,我想返回故乡,结果却是,故乡已死。”    ——柴春芽  
  •     总的来说还是挺不错的,但是不太能接受他的有些观点比如一味的贬低汉字以及中国的小说
  •     只能说作者与我相像的不同,先看的电影,有些失望,以为书会好些,也就如此,当然,也可能是口味不同,不强求
  •     打破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的界限,将两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和映照,混杂着虚构、纪实、传说、寓言、梦境和自传性的回忆,现实与幻象交织,探讨了死亡的现象与本质。柴春芽对现实的悲悯情怀和质朴真诚的写作风格,使整部书流动着深沉的挽歌情调。
  •     台湾联合文学对于作者柴春芽的评价:“更多地体现人道主义者的悲悯、禁欲主义者的清洁和宗教徒般的救赎。”
  •     语言和结构好,但是论调……
  •     一本逼格很高的书,但是当一个偏激的作者同时拥有自信的时候,作品便会显得狭隘。一个从内心否定自己民族文化的人,却要去拍摄一部乡土的电影。中国的、乡下的画面,充斥着舶来的理论(也许也是极其可笑浅俗的)。另外,我对于自以为是的新闻记者实在是没有好感,但是他们的那种理想真是值得敬畏。
  •     一个人死后 言语归于火
  •     一个小剧本,加上几篇大概是拍摄前后的思考,成了这本书,有些松散,但载得住一番严肃的思考,有作者那份深切的真诚:关于城市化中我们的故乡、乡村,涉及汉字、拼英文字统治下的思考方式,关于电影、小说的艺术形式,以及创作。然而,作者某种的宗教情节,如一书评所说“对中国人来说原罪是外来之物,太过强烈未免矫情。”
  •     感觉随着现在城镇化脚步的加快,中国乡村的家庭观念和伦理道德以及宗教信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作者自身而言,其是一个信仰轮回和天堂地狱论的人,当物理层面上能安身立命的居所不复存在之后,作者更愿意去寻找一个超物理世界的栖息之地。
  •     拥有特质(特色及质感)的文字及内容。
  •     挺神神叨叨的。
  •     作者努力打破中国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藩篱,面对世界试图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应该说这种努力和探索很有价值,也是必要的。回到内容上,作者尝试着用美学的视角讲述故乡死亡的故事,令作品散发出异样的光彩。然而,在肯定作者勤奋的写作态度之余,我对于他在文学和小说艺术上的看法不能完全同意。
  •     想去找这个电影来看可是找不到。
  •     这本书在解读电影《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的同时,在给我们讲述真实的我们的故乡的人、事、史,这个位于陇西偏远山区的故乡,不仅仅是柴春芽的故乡,它是我们生活在城市角角落落里的所有人的故乡。那些酣畅淋漓的诉说,那些铿锵有力地质问,我们这个时代太缺乏一颗思考的脑袋,这个思考不是一天能赚几个钱能买什么房什么车的物质层面的思考,这个思考关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
  •     文字到电影的距离。
  •     比较难懂,可能我对那些确实离得太远
  •     柴春芽的小说 剧本 独立电影。都有着浓浓的欧洲血液。中国乡土版的马尔克斯。不得不说。作为城市长大的90后。对中国乡土文化的缺失是我人生中的一种遗憾。
  •     3.5pts:比电影好看,或者是对电影的一种解释,倒是作者过度的自我解释让人觉得不太舒服。
  •     弃。我要不是老嫌自己写出的故事作,早就写小说了。
  •     应该是好书,可惜的是自己不太看得懂。
  •     选书略失败~
  •     意外的还挺喜欢,借的时候就觉得这书略装逼,没想到看了开头就喜欢。看的时候想起年初读完的刘天昭《毫无必要的热情》,两个作者同是媒体中人,写的文字都带有点相似的气质,看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模式也感觉很像同一个导师训练出来的。这不算贬义评价,因为两个人写的书都还挺喜欢。
  •     之前看过一点点电影,感觉有点勉强。也许需要再认真的看看。但这种尝试与方式很好
  •     本书对电影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帮助更好的理解电影之余,柴春芽老师体面、大气、尊贵的文字更是深深触动了我,不向权贵低头,在陇西县政府恶吏的多次阻挠下还是坚持拍完了这部诗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师甚至拿它跟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安哲洛普洛斯的作品相比,中国2013最重要的独立电影。
  •     这么好的文字不去写小说,搞这种“电影小说” 来讲解自己的电影,生怕人家看不懂,还使劲掉书袋,不瘆的慌吗。
  •     还行
  •     新民说系列的乡土精神哀伤之歌
  •     想看看这部电影
  •     炼狱之火将世间的一切善与恶焚烧殆尽,于涅盘中等待人的寻找到生命之源—水,通过火的焚炼和水的滋润,人将会在黎明得到光,在光的照耀下得到新生。
  •     怨憎太多的文字读上去未免有些涩。
  •     老实说觉得太乱 杂乱。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电影文学吧 才疏学浅不太懂
  •     实验性跨文本创作和他本人秉持的小说创作理念一脉相承。作为一个想要从宗教 哲学入手,用小说创作和独立电影实验来追求智力突破精神自由的人来说他算是自恰,而且平衡。可是,且慢,对汉语文学以及精神世界他的狂妄和定端让我对他所做的事和对自己的解说产生了怀疑。
  •     你以为他写的是故乡,但其实篇篇都在讲电影;你以为他在写影评,其实是在探寻心灵的故乡。
  •     文章开始没看懂,但后来明白。想去看看这部朴素而深刻的电影。
  •     如何伪装成学院派作家的失败篇 最讨厌看不起淳朴汉语的装逼汉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