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全集(散文卷Ⅱ)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ISBN:9787532749126
作者:加缪
页数:532页

章节摘录

  我们首先看一看,他与上述的做法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这样做,执行的并非不干涉政策,也不能一厢情愿地阻止一个政党,不管是什么政党,在自己国家之外取得胜利。但这种矛盾的做法,又不会吓倒任何人。因为任何人都不会真正地相信在对外政策上有不干涉的事。我们现在不妨认真地假设一下,假设我们设想同佛朗哥能够结成一秒钟的联盟,以便保持我们的自由,那么我们可以想一想,他能用什么来帮助大西洋联盟的战略家们反对东方的战略家。在当代的欧洲,维护一个极权政体,不管它能存在多久,都是意味着对共产主义的加强,这是一个贯彻始终的经验。这是指在那些自由已成为国民的实践的国家而言,同时也是指阐明共产主义不能胜利的学说而言。否则把自己的脚步踏在法西斯国家的国土上,那对他来说是再容易不过了,东欧国家的例子便是明证。  在西班牙,共产主义的运气最差,这是个事实,因为站在它面前的,是一个真正左派的群众和绝对自由主义者,以及完全具有西班牙个f生的人。在1936年举行的最后一次自由选举中,共产党人在议会的四百四十三席中仅获得十五席。为在西班牙建立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国际上的愚蠢阴谋也同样遭到了失败。我们还可以设想,这虽然有些荒谬,即在共产主义进攻面前,如果佛朗哥政权是惟一的一座桥头堡,而它的政策又旨在从一个方面削弱共产主义,那么这种政策能在其他方面起作用吗?对于欧洲的那几百万人来说,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西班牙事物的发展,就像反犹太主义、集中营等等这些都是一种测验,它可以使我们从中看出一个民主政治的诚意如何。而系统地维护佛朗哥政权,总会妨碍这些人相信民主国家政府的诚意,因为他们自称自己所代表的是自由和正义。这些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保卫自由的,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自由的扼杀者。

前言

  《致一位德国友人的信》曾于解放后在法国出版,发行量很少,且从未重印过。我一直反对在国外传播这些信件,其理由下面会谈到。  这是这些信件第一次在法国域外发表,而使我最终决心这样做的是,我有铲除把我们两国分开的荒唐的边界的愿望。  但我不能不作说明就让人重印这些文字。这些书信是我在地下活动时期写作和发表的。其目的是为了多少澄清一点我们所从事的盲目的斗争,并由此使这一斗争变得更为有效。这是些即事之作,因而不免会给人留下些许不公正的印象。要是就战败的德国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应有所不同。不过,我只想避免产生误会。当信件作者说到“你们”时,这不是指“你们这些德国人”,而是想说“你们这些纳粹分子”。当他说“我们”时,这并不总是在指“我们这些法国人”,而是指“我们这些人,自由的欧洲人”。我反对的是两种态度,而不是两个国家,即使在历史的某一时刻,这两个国家采取了敌对的立场也是如此。用一个不适合我的词,我太爱自己的国家了,但我并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我知道,不论是法国还是意大利均不会因为这种立场失去什么,而是相反,他们会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开放。但我们与原来设想的目标还相差甚远,欧洲仍然一直四分五裂。因此,若是我让人认为一个法国作家会是惟一一个国家的敌人,那我今天会感到羞愧。我只憎恨刽子手。

内容概要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书籍目录

致一位德国友人的信(1945年) 杨荣甲译
意大利文版前言
第一封信(1943.7)
第二封信(1943.12)
第三封信(1944.4)
第四封信(1944.7)
时政评论一集(1950年) 杨荣甲译
前言
巴黎的解放
批评的报业
道德与政治
肉体
悲观主义和专制
两年以后
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
对埃马努埃尔·达斯蒂埃·德拉维热里的两次回答
无宗教信仰者与基督徒
三次访谈录
为什么是西班牙?
自由的见证人
时政评论二集(1953年) 王殿忠译
前言
正义与仇恨
关于反抗问题的通信
创作与自由
夏(1954年) 王殿忠译
人身牛头怪
扁桃树
地狱中的普罗米修斯
没有历史的城市小引
流放海伦
谜语
重返蒂帕札
大海就在眼前
时政评论三集(1958年) 王殿忠译
前言
苦难的卡比利
阿尔及利亚的危机
致一位阿尔及利亚活动家的信
四分五裂的阿尔及利亚
在阿尔及利亚实行全民休战的呼吁
梅宗瑟尔案件
阿尔及利亚1958年的形势
关于断头台的思考 王殿忠译
关于断头台的思考
在瑞典的演讲 王殿忠译
1957年12月10日的演讲
1957年12月14日在报告会上的演讲
评论文章 王殿忠译
为尚弗尔《箴言录》一书写的引言
为路易·纪尤的小说《平民之家》写的前言
相遇安德烈·纪德
监狱中的艺术家
歇·马丹·杜·加尔
关于让·格勒?埃的《岛》
勒内·夏尔
加缪生平与创作年表 李玉民编译
再版后记

作者简介

中文版《加缪全集》分为四卷:一卷小说、一卷戏剧、两卷散文,凡两百余万字,由著名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先生主编,以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权威的七星丛书版为文本依据,邀约丁世中、李玉民、沈志明等法语界精英译者担纲翻译。除了《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外,还翻译了他的所有剧作,以及包括政论和文论在内的全部散文作品。《加缪全集》称得上是汉语出版界有史以来作品收罗最全、译本也最权威的加缪作品总集。

图书封面


 加缪全集(散文卷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虽然在27岁完成的成名作《局外人》里,加缪写出“活着不胜其烦颇不值得”这样的句子,但是纵观加缪的一生,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热爱生命的人,一直不遗余力地捍卫着生命的尊严。虽然“活着不胜其烦颇不值得”,但是生命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且一旦失去则无法挽回。生命有时候确实是无意义的,于是生命的无意义状态需要反抗,但这种反抗绝不是放弃生命本身,而是赋予生命以意义。《西西弗的神话》一开头,加缪就指出自杀是对生命无意义最无效的反抗,甚至都不是反抗;而在《反抗者》当中,加缪更加直白——“活着,才是唯一的反抗。”即使是在写着“活着不胜其烦颇不值得”的同一本书里,加缪也写出了“人只要认真生活一天,就可以在监狱里过上一百年。”  “死亡”一直是加缪文学活动主要关注的主题之一,他的另一部知名小说《鼠疫》通篇都充斥着死亡的气息,其中有一段对濒死状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又惊心动魄。但是,加缪笔下所描绘的死亡和一些喜欢猎奇追求感观刺激的二三流作家所描绘的死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加缪把死亡过程描绘得血淋淋,却是怀着对生命极大的悲悯:死亡惨烈痛苦而又不可逆转,所以我们更应该热爱生命。当我们看到加缪把那段濒死情节设置在一个小男孩身上,又让医生眼睁睁地看着小男孩死去的时候,我想没有人会不为之动容。  《鼠疫》里这段濒死状态的描写很有可能和加缪自身经历有关。加缪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几乎因肺结核去世,当然那时的他比小说里的小男孩要大一些。在随后的一生里,加缪都没有摆脱疾病的折磨。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受致于病痛的人往往比健康的人更珍爱生命,尤其是那些曾和死神擦肩而过的人。试想,从病榻上挣扎着爬起来的加缪在看到有人会如此轻易地放弃生命、或是如此轻易地被夺走生命,他会是多么的痛心和惋惜。而幼年丧父的经历让这种痛惜更为深沉。于是我们看到,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即使是受到阿尔及利亚和法国的双重排挤而置于异常孤立的状态,加缪仍然要为“和平”奔走,他一方面反对法国对阿尔及利亚开战,另一方面又抨击阿尔及利亚的恐怖主义,他说:“我相信正义,但是在正义之前我首先要保护我的母亲。”加缪的这句话曾遭受多方面的批评,然而如果要是联系到加缪幼年丧父的经历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加缪的这种心态。而且,加缪的这句话里的“母亲”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意象。那些以此批评加缪的人可以自问:如果为了“正义”而需要牺牲母亲,那么这种“正义”的含金量又有多少?  所以加缪并不是不相信正义。然而很多时候,“正义”都只不过是政治披上的外衣,是杀人的理由。热爱生命的加缪反对一切形式的杀人,自然也反对一切杀人的理由。包括死刑。    《关于断头台的思考》是加缪的一篇长篇政论散文。在文章的开始,加缪对他父亲曾经参观一次死刑场面的情景做了回忆,并借此对死刑究竟能够为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提出了质疑。有人会说,死刑的作用是杀一儆百震慑犯罪。然而死刑场面本身真的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吗?加缪的父亲在参观了死刑之后非常不舒服:沉默、卧床、呕吐,亲睹一个人的脑袋被砍了下来对于加缪父亲这样的老实人来说“十分可怕”。当然不是每一个目睹断头的人都是这样,更多的人是像古罗马竞技场上的观众一样亢奋和疯狂。我想公开对犯人砍头的历史最长的国家就应该是中国,而中国人最喜欢看热闹,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中国人最喜欢看死刑。然而中国人看死刑时是什么心态呢?鲁迅笔下的两种情景最具代表性:一个是《药》里面疯狂抢“人血馒头”的情景;另一个就是《阿Q正传》里,阿Q在被押赴刑场时想要唱两句以答谢观众的情节。而阿Q的这种心态恰恰说明了看死刑的观众在期待着什么。在观众们看来,死刑犯应该表现出一种英雄气概,置生死于度外,而有些死刑犯也恰恰就是这样表现的:“脑袋掉了碗大个疤!老子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然后就是一片叫好声。当然这样的戏剧场面应该不常出现,不过从我们的文艺作品喜欢渲染这种情节就可以看出,所谓“杀一儆百”的砍头,时常就会发展成为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戏剧场面,其“震慑”又从何谈起呢?  加缪尖锐地指出:“社会本身并不相信自己说的‘杀一儆百’的说法……如果它真的相信的话,它就会把砍下来的所有人的头都拿出来展览了,它也会对此大作广告,甚至用来作开胃酒的新商标了。”(加缪 《关于断头台的思考》王殿忠译 《加缪全集散文卷Ⅱ》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然而事实是,在欧洲,尤其是在法国,处决犯人都是在监狱里秘密进行的。而即使是喜欢公开对犯人砍头的古代中国,当监斩官听到“老子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时候可能在内心深处也是欣赏的吧。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普世价值”,至少在中国已经是一种常识,但杀人现象却从来没因此而杜绝过。因为人要杀人总是有很多理由大于对死刑的恐惧。“报仇雪恨、爱情、荣誉、痛苦、另外一种恐惧,都足以战胜死亡的恐惧。对人类的爱、对国家的爱、对自由的爱能够做到战胜死亡的恐惧,那么贪婪、仇恨、嫉妒何以会做不到?”(加缪 《关于断头台的思考》)一个人产生杀人念头并付诸实施时不外乎两种心态:一是抱定“宁愿给你偿命”的决绝,一是“可能会逃脱处罚”的侥幸。而死刑对于这两种心态都不起作用。而死刑都不能阻止的杀人念头和行为,则一定是下了巨大的决心。那么反过来说,一个人只有下了巨大的决心才有可能杀人。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死刑,一个人杀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现在取消死刑的国家的犯罪统计也能够支持这一看法。这就像《非诚勿扰》里秦奋的那句话:“即使杀人不犯法,我也下不去手。”杀人的念头绝不会随随便便产生,也不会随随便便消失。  所以说,死刑的“预防”作用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如果说死刑对社会有作用的话,也是发生在杀人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汀阳博士提出过一个“预付人权”的说法,意思是说西方提出的“天赋人权”的说法并不完美,因为人没有义务也就没有权利,所以就不应该存在一种“天赋”的权利。而“预付人权”则是权利与义务的结合:如果你尊重了他人的“天赋人权”,你也就享受了你的“天赋人权”,而如果你剥夺了别人的“天赋人权”,你的“天赋人权”也就相应消失(见于赵汀阳 《每个人的政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赵汀阳博士的说法是不是有道理,我要说的是这种理论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恰恰为加缪的一个论断做出了很好的注脚——“死刑的实质就是:报复。”  “惩罚,它既然起不到防范作用,那就应该称它为报复。”(加缪 《关于断头台的思考》)然而,实施报复的主体又很值得怀疑。是谁在报复呢?当然不是经历“杀父之仇夺妻之恨”的“苦主”,相反,如果有人亲手报了杀父之仇,他同样会被报复。报复他的不是仇家的儿子,不是武侠小说里的“冤冤相报”,报复的主体是社会。从本质上说,社会报复杀人犯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社会的这种行为方式从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然而,加缪对社会的这种行为方式也不依不饶地进行了追问:“无辜者是受害人,但被认为是受害者代表的社会本身,它能够自认为是无辜的吗?”加缪提出的是一个本身就备受争议的命题,他自己也深知这一点,但他还是对当时的法国社会提出了质疑:“三十年来,国家政权所犯的罪行,远远超出了个人行为所犯的罪行……由国家政权直接杀死的个人,其数量已是一个天文数字,已大大超出了个人凶杀数字。”除了社会本身并不是无辜的之外,加缪也对社会对个人审判的量度方式提出了质疑:“对犯人的审判依据刑法的愈来愈少,而依据政治原因的愈来愈多。其证明便是,在我们当中,不管这人如何受人尊敬,都面临着某一天有被判死刑的可能。”后面的这句话,加缪是有所指的,他的朋友就曾因“通敌”而遭到逮捕,好在通过加缪不遗余力地营救,那个朋友最终被免于起诉。  退一步讲,即使不是政治原因,单纯从法律角度来看,社会所判决出的死刑也有很大的漏洞。不管是哪个国家哪种社会,冤假错案都在于难免,而这种冤假错案一旦形成,就会给当事人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其他的判决,即使是比较重的判决,都能有挽回的机会,独有死刑,一旦执行,便没有了任何机会。”加缪在此引用了一个数据,“据法学家奥利克夫勒瓦在1860年前后的统计,审判错误的概率为一比二百五十七,难道这个比例还小吗?如果是中等刑罚,这个比例不算大,倘是死刑,这个比例就是无限大。”加缪紧接着又指出,审判制度本身就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被告的长相、他从前的经历、他的态度,甚至是他讲话的方式等这些法庭上的细枝末节,常常都会引起别人感情上的倾斜。而这一切偶然的情况都能影响陪审团最终的判决。”而且,由于审判有其政治性,而政治又是经常变换的东西,就让这种不确定性更为增加。加缪说:“政治气候和社会风气是会变的;必将有那么一天,这位罪犯……将不会显得那么丑恶。”  死刑有可能被错判,今天被判处死刑的罪行明天就有可能被视为无辜,于是加缪打出了他鲜明的旗帜:“难道不应该承认,如果无法补偿,死刑就应该废除吗?”  提出废除死刑,体现出加缪既热爱生命又热爱正义的特性。只不过,加缪对“正义”是怀着悲观主义的。加缪在这一点上很坦诚:“我之所以认为取消死刑实属必然,乃是出于经过思考后的悲观主义,出于逻辑发展的必然,出于从现实主义观点的考虑。”他说:“世人无所谓真正的公正,只有可怜的良心才能称得上公正。”于是,“世上没有绝对的无罪,也没有至高无上的法官……我们活在世上使我们懂得了这些,也使我们能在自己的总体行为中再加上一点儿善行,以部分地弥补我们留存世界上的恶行。”加缪在这里也体现出西方思想中“天赋人权”的思想:“这种附着在弥补恶行身上的生的权利乃是人类的天然权利,即使最坏的人也有这种权利。”于是我们就应该尊重他人的这种权利:“不应该有任何人对别人表示绝望,除非此人已死,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命运之神安排,那时才可以对他盖棺论定。但在此人未死之前就对他下最后的结论,当债主尚在人世时,就给他结账,则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力。”  但是,既然人人都有“天赋人权”,杀人犯自然也不应该剥夺他人的生命。既然社会没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力,杀人犯自然也没有。杀人犯杀了人就应该受到惩罚。加缪并不反对惩罚,他所反对的是以惩罚杀人的名义去杀人,反对的是不可逆转的判决。他认为对杀人犯的惩罚就应该是剥夺自由,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惩罚太轻,对此加缪给出了这样的回应:“认为剥夺了一个人的自由是一种不太重的惩罚,只能在一种情况下成立,即当今的社会教导了我们,要藐视自由。”  读到了这里,我相信会有人和我一样感到有些失望,因为在一个充分自由的国度,废除死刑才成为可能,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上或许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被温饱所迫的人并没有充分的自由。不过这段路看起来已经不是太长。至少我个人不相信,死刑会在我们中国永远存在下去。    《关于断头台的思考》并不是加缪思想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但却依然体现着加缪的人生态度。加缪的思想并不是什么“存在主义”和“荒谬哲学”,真正的加缪思想只有两个字:反抗。这种反抗以热爱生命为前提,又最终以热爱生命为目的。所以加缪才会如此旗帜鲜明地反对死刑,不管他的理论是不是绝对可行,至少他的这种态度和思考方式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     比较了郭译和这个合译,这个版本的翻译水平层次不齐,严重怀疑主事者有没有认真审稿。王殿忠把尼采译作尼茨赫,还堂而皇之给了一条注释,仅此一项,就把这书打入地狱了。尼采是加缪非常重视的思想家,这都搞不明白瞎译什么啊!出版从河北转到上海,能不能认真校订一次啊!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多是一些报道和时政评论。
  •     省图没借到第一本…下次去看看
  •     我其实完全没看懂!!
  •     加缪。师罗。
  •     不给借!卑鄙!
  •     吐槽翻译。
  •     人生的斗士
  •     一些反战和言论,看的第一本深受影响的书是<木十字架>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119422/
  •     ≪夏天集≫≪关于断头台的思考≫。
  •     就是这一卷吧,把加缪《夏》的短篇集翻译得一塌糊涂。
  •     这卷时政性强,所以是跳着读的。真正的天才作家除了对自己的处境敏感之外,还需要对其他人的境况有极强的感知。我没看出来多少悲观主义的态度
  •     十一之一。
  •     在这儿我领悟了, 人们所说的光荣, 就是无拘无束地, 爱的权利 ---------------------阿尔贝·加缪
  •     精彩 尖锐 无所畏惧 人道主义 高中时候的作文素材。。。
  •     比起报论,还是其他的好。我对政治还是敏感。
  •     本卷包括一些时事评论、散文和书信。因为缺乏对相关背景的知识,读起来有些难懂,但言语的逻辑性、精准性、严谨性很让人受启发,很多语句十分精妙(甚至可以想到,在法语中这些字句是如何精准地铺开的)。想到老师说外国大学生大学学习写作,学的就是如何有逻辑地表达自己。虽然需要熟知当时的背景和历史才能很好地理解,但是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另,喜欢加缪的墓志铭:”在这儿我领悟了 人们所说的光荣 就是无拘无束地 爱的权利。“(又,mark一下柳鸣九的再版后记)【每周读书:1/4】
  •     仍旧是各取所需的一本,为阿尔及利亚奔走呼告的加缪真耐人寻味,非常喜欢那篇《关于断头台的思考》,以及又推了不少好大大给我看(笔记
  •     怎么说呢,为了加缪学好法语吧……给三星完全是对加缪的尊敬,以及对极不负责任的翻译的抗议!再怎么有名的专家您翻译出来的东西总得让中国人看得懂吧……且不说您随意删减篡改原文了。
  •     爱国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战斗者、生存者、思考者、行动者及其他
  •     《关于断头台的思考》即加缪反对死刑的重要文章,桑塔格在反对阐释里称其为加缪以自己的声音说话的文章,因为论文的关系在读。杀一儆百,报复,悔改,剥夺悔改可能。这些表面看来很人道的说辞却让我不觉产生了质疑。既然没有标准不能站在上帝的位置,那么惩罚本身,为一条人命量刑过程的本身,无论是死刑还是监禁都将是武断的。二在没有上帝宽恕没有死后天堂的情况下死亡永远不能被偿还,那么,一种悔过真的可以和犯下的恶相等么?善与恶是无法抵消的。既然死亡是无法弥补的,那么任何一种惩罚都不能在实际上改变这一点,那么惩罚只是对代价的说明。太可怕了这个问题。
  •     与萨特一样介入。 冉森教义。 目睹凌迟与受刑。
  •     有趣的书.
  •     想起桑塔格所言:除了加缪以外,我想不起还有其他现代作家能唤起爱。
  •     “懂得道理仅仅是一个开始。"
  •     加缪。思想受舍斯托夫影响很大,但他没有舍斯托夫的思想格局。不必全读。一本足矣。
  •     3.5
  •     更欣赏郭宏安的译文。
  •     加缪,他或许不够天才,但他的语言是我所信任的。
  •     一篇断头台的随想就抵得上张明楷的全部
  •     mentor
  •     如果时光可以随便流,鲁迅应该向加缪学习~
  •     《关于断头台的思考》我看到了人们面对死亡的恐惧,看到了人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看到了加缪思想中怜悯和温情的一面。《夏》的最后给我最大的震撼“虽然前面是无垠的大海,虽然风浪再大,我也还是要扬帆远行。”家是永远最强大的精神寄托。
  •     加缪给我的感触改天必定要补上篇长文好好总结
  •     图书馆借阅
  •     经典好书
  •     有点理想主义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