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之鎚》书评

出版社:台灣角川
出版日期:2004-10-2
ISBN:9789867427526
作者:貴志祐介
页数:496页

玻璃之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密碼認證的電梯、通道的監視攝影機、嵌死的防彈玻璃窗、隔壁房間裡還有職員……在層層關卡的防護和戒備之下,辦公室內的社長竟離奇死於非命,兇手、凶器與殺人方式卻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恐怖文學大師貴志祐介以其一貫的細膩構思佈局,鋪陳出一宗密室超完美謀殺案,由故事主角──律師青砥純子與防盜專家榎本徑聯手出擊,現代科學的辦案手法可媲美李昌鈺。你,能找出其中的破綻嗎? 终于读到这部好评如潮的作品了~读罢之后,还是稍有些失望的,但在失望之余,更多的还是钦佩。在推理的国度中,古典推理一直是一朵令人魂牵梦绕的奇葩,尤其是对于一名有古典推理引上作家之路的“广义mystery”作家而言,创作一部真正意义的古典推理是一定要被放在议事日程上的,而这部作品,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诞生的。“貴志祐介表示,這部構思20年的作品圓了他創作傳統推理小說的夢想。”其实对于贵志祐介这样的作家,由于之前的几部作品太过深入人心,作品风格几乎定型,所以会触及到密室这样古典味十足的题材已经实属令人称奇,而从上半部作品的表现来看,也确实可以窥见在这部作品之上所作出的努力:古典味十足。尽管在字里行间中依稀可以窥见贵志祐介之前作品的影子,包括小人物的独白等等,但整体上看,即使在读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告知是某古典大师的作品,也不一定会被识破吧?尽管古典推理深入人心,但毕竟没有一贯所创作的路线来的顺手,所以在下半部作品当中,我们终于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贵志祐介,看着他将一个凄美冷酷黑暗的故事娓娓道来。说实在的,在上半部不断地取证-推理-推翻-再推理的过程之中,读者确实已被搞得有些筋疲力尽,要么熄灯睡觉,要么改换其他娱乐方式,这似乎已经成了许多古典推理作品难以逾越的鸿沟:过分强调推理过程,使读者紧张兴奋,进而麻木。于是在下半部中,艰难挺过上半部的读者,惊喜的发现那个熟悉的贵志祐介又回来了!很多时候,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曾经经典的元素会渐渐的难以使大众接受,瓶颈在所难免,是坚持还是另谋生路也成了一定要做出的抉择,而这部作品似乎给了我们第三个选择。做出这样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诚然在上下部的过渡上略显生硬,收尾部分有些仓促,但这样的作品,确实对得起它所拥有的名气。期待系列后续作!

很久不见密室

声明这是因为这个系列要被拍成日剧所以找了原作来看,以为日文版看的慢是因为自己日文词汇量不够……买了台版发现是真的很长……orz终于看完了,紧赶慢赶还是竖排版。但是真是完美密室,并且手法新颖。前面一步步提出可能并且否定,后面从个人角度叙述历程,烘托到揭秘的那一刻相当不错。虽然人物可以猜到,但是手法的确难。罪犯的刻画并没有那么深刻,但是径桑亦正亦邪,冷静执着,聪明的灰色人物真是印象深刻。美人律师其实写的不错,不过满脑子带着某人的形象去看这本书真是各种……打台球那段实在是太拉风了orz电视剧应该会大部分去掉径桑的灰色那一面,总觉得弱了很多,而且现在报道说是不器用、什么内心欢呼什么的,和那种同样罪犯之间较量智慧的冷酷感觉还是差了很多。翻拍总归是另一部作品了。不过为了主要看径桑的内容其他部分看的的确更快所以这本书其实还蛮厚的……接下来可以慢慢翻细节和鬼火之家了。密室部分剖析还是相当细腻的,通过提出假设、实验、排除假设的方式,排除所有可能,另外这种作案工具随手可得的现代思路,以及看护和死亡的对比象征,都还是值得一看的。个人觉得挖掘犯罪者心理的部分还是不够深刻,也许是因为不够社会派而是偏向推理小说的原因。但是本书涉及到的社会问题还是相当丰富的。

才看30页,谋杀没发生就猜到解答怎么破?(无泄纯娱乐)

首先声明,本吐槽纯属钻牛角尖式恶搞,仅供各位娱乐,并无泄底(现在已经读完全书了,可以向诸位保证)。此外,吐槽完后,我还会附上读完后的评价。8月初逛索易买了3本口碑甚好,大陆没有出版的台版书,这是其中一本。但看到30页的时候,我居然就根据科学常识和奎因式的推理分析猜到了唯一解答。不信?我展示给诸位看:30页的时候人物刚刚介绍齐,凶杀案尚未发生,但我凭什么说我知道密室的解答了呢?因为出现了只猴子,而且这猴子还做出了N多超难度动作。动物学分类学里,灵长目一共6个科,最进化的是人科。人类和其他5个科的灵长目动物的区别,除了大脑上的(包括语言能力),还有其他形态上的差别。在四肢的骨骼构造上,人与猴子、猩猩有三大区别:1、人类出现了足弓;2、人类的腕关节构造精细,能进行翻转、扭转手掌的动作。3、人类的手指骨骼和关节构造高度精细,拇指能够内折和对握。这里着重提后面两条。这不仅仅是教科书和老师这样教我的,《动物世界》节目里,各位可曾看到过那只猴子或者猩猩用拇指握杯子之类的东西?猩猩的确会使用工具,会拿、握树枝,但留意一下就能发现,它们都是用另外四只手指握的,拇指至始至终是直着的。好了,现在这只猴子不仅仅能做找东西、拿杯子、盘子等操作,甚至还能帮人系纽扣。我们姑且不论不用拇指、不翻转手掌能不能做到找东西或拿茶具(茶具一般圆圆的、滑溜溜的,我觉得不用拇指和扭动手腕是拿不住的),各位你们能不能做到不用拇指,不扭转手腕给自己的衬衫系扣子呢?反正我是做不到。于是,按照奎因式逻辑推理,只能认为这只猴子是机器猴子。因为当前的技术还做不到把人的手移植到猴子身上并且猴子能操作它——即使移植成功,猴子的中枢神经也没有控制拇指对握、手掌翻转的功能。于是,这篇小说的核心诡计无疑是叙诡。把一只机器猴子写得栩栩如生仿佛真猴子一般,然后用主人以及其他角色的语言进行文字游戏性质的误导。为什么要玩这个叙诡?目的明显是为了后面即将发生的谋杀案。即,这起即将发生的谋杀,是这只机器猴子或者凶手利用机器猴子与正常猴子的不同之处而犯下的案子。因此,虽然450页的书我只看了30页,谋杀案都还没发生,我就敢说我猜到了密室的解答。因而灰常地郁闷,不过好几位朋友对这个密室评价相当高,甚至列入心目中十大密室,于是只能指望这本书有不止一起谋杀,不止一个密室,而那第二个密室应该会给力。————————我是分割线————————以上吐槽纯属娱乐。当然,我当时就向朋友确认了,这个小说诡计和猴子没有关系,那只能认为是作者知识面狭窄,不懂生物学常识,闭门造车,擅自脑补造成的重大BUG。这个BUG出现甚早,作者的叙述又四处堆砌名词,弄得好像很高深很严密,因而直接影响到了推理、分析,算是严重硬伤。因此,看完通篇,虽然对其中的谜面、诡计(无论最终解答还是几个假解答)和部分推理颇为赞赏,但终究不能给其五星。何况这一本还有其他方面的缺陷(谋篇布局上面的)。贵志佑介在下篇,为了一个两页就能解释清楚的诡计,写了两百页,可谓水王。不过考虑到福尔摩斯开创伯尔斯通策略(即无面尸)的《恐怖谷》也是一样的写法,也就姑且忍了。不过还是佩服他真能水。一个略带科幻的古典本格,到了下篇,写得倒是颇有社会派的风格,走起了社会派重意识流、重心理变化、重动机展现、重人性蜕变的路子。好在最终解答明显比前三个伪解答给力(虽然伪解答放在其他密室小说里也不算差)。侦吧的小红说更喜欢某两个伪解答,但我则是喜欢最终解答。作者洋洋洒洒写了上百页来铺垫解释,但解释起来其实相当简单,属于四五句话就能讲清楚的。高中物理学得好的同学,甚至报出相应物理原理就能迅速开窍。在机械密室里,绝对属于顶级佼佼者(解释简单易懂、可行性中等、存在制造密室的必须性)。就密室的精彩性和凶手的意外性,再加上人物形象塑造和心理变化刻画的功力,这本是要略高过《犹大之窗》的。但考虑到这篇小说的几个硬伤:1、前面吐槽里论述的猴子手部骨骼构造和行动的科学硬伤。而且是开场就出现,严重影响推理。2、节奏感把握不到位,经常出现无意义、打断性很强的高密度唐突行为描写,穿插在本该紧凑的对话间,从而拖缓节奏。3、后半程灌水太多,而且凶手小时候受到的心灵创伤和悲惨遭遇,与最终被缉捕后主角们对其的行为、措施、制裁不成比例。展开那么大段的刻画成本过高却不见回报。按理,投入这么多笔墨,至少要后面交代后事要给足篇幅,或者留个尾巴推给下一部小说也行。按照五项全能评分系统,评价如下:情节&节奏:78(时好时坏,不稳定,但总体水平算中上)诡计&解答:98(诡计和几个真、伪解答确实强得没话说)推理&线索:87(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当代本格这样的推理算是良心作)误导&意外:89(这种诡计和相应的凶手,决定了它误导和意外性上先天就是优势)文笔&人设:75(人物塑造很好,文笔则平平——分析前面已经说了)附加分:-5原因:开篇即出现关系到主线,严重影响推理的常识性错误。裸分:427总分:422结论:二级神作,瑕不掩瑜,强烈推荐。

读到五分之三实在忍不住说两句

作者一直在玩读者。书中作者故意透露的细节都是圈套,误导读者走入错误的方向。马票、假发、逗留的两三分钟、猴子、机器人……我跟着所有察觉到的异样走,自以为接近真相的时候被作者一次次否定打击,但依旧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太帅气了,如果我能看懂那些理科的内容就更好了。好菜鸟的感觉……

故事尤胜于密室

基本的情节是以破解书中唯一的一宗“密室杀人案”而展开的,担当侦探角色的防盗专家(盗窃专家?)和律师倒是比较新鲜的组合。前半部一次次尝试推出的密室解答看得人有些不耐烦。因为作为读者都知道,推理小说中不到最后是不会出现正确答案的,前面冒出来的解答都是扯淡。这已经是常识,但也是此类小说摆脱不了的桎梏。因为不这么写的话就没了破案过程,无奈。在前半部尾声的时候,侦探自己推翻了之前看似合理的解答,暗示了凶手真正的手法。这也终于让看得几乎想放弃的我又重提起看后半部的兴趣。没料到后半部主角突然更替,刚开始看有些不适应,到后来才知道作者的用意。其实如果不采用这样的结构,而是在前半部的后面直接连上后半部最后几节的话,推出最终解答时更具有意外性,能给人更大的震撼,也更像一部“普通推理小说”。但也正是因为采用了这样的结构,使本书跳出了“普通推理小说”的框架,在本格的骨架外又填入了社会派的血肉。权衡利弊,还是现在这样最好。书中的密室也好,诡计也好,虽然有意外的地方,但也没觉得有多惊天动地,充其量就是个四星作。但加上后半部的角色补完,写出了社会边缘人物对于在阳光下生活的渴望和由此产生的可以漠视法律的能量,让人感慨良多。本书也由此一跃成为我心目中的五星作品。与之类似的还有《白夜行》、《宿命》、《火车》等作品,其中《火车》在某些方面和这部作品最接近。但《火车》采用的是侧面描写,感觉没有本书直观,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一本。看了本书后觉得贵志佑介其实拥有不输于宫部美雪的写作实力,其阴冷的作品风格也更合我的口味。可惜的是,他写得太慢。另外,起这样的书名有够大胆。

评貴志祐介《玻璃之鎚》

先摘抄一段简介  密碼認證的電梯、通道的監視攝影機、嵌死的防彈玻璃窗、隔壁房間裡還有職員……在層層關卡的防護和戒備之下,辦公室內的社長竟離奇死於非命,兇手、凶器與殺人方式卻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恐怖文學大師貴志祐介以其一貫的細膩構思佈局,鋪陳出一宗密室超完美謀殺案,由故事主角──律師青砥純子與防盜專家榎本徑聯手出擊,現代科學的辦案手法可媲美李昌鈺。你,能找出其中的破綻嗎?  ————————————————————————关于案子案子是典型的不可能犯罪——密室杀人,密室的条件真的是非常苛刻呀,外在条件苛刻电梯要密码、有监视器、有防弹玻璃,何况还有人看守,很强大的谜面。而且451页的长度只有这一个谜面,而且它足以支撑整个书。不过也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大部分都是在调查案件,提出假设然后推翻假设,如此下去。关于结构故事进展得还算蛮快的,布局结构简单易懂,几个解答分布均匀,提出假设然后经过调查推翻假设,继续提出假设,如此穿插解答,所以本作脉络很清晰。话说最后那个解答虽然名为最终解答,但是没有前面几个解答干练精巧,很机械,也许就是因为解答的说明比较复杂、结构如此分布,以致结局的冲击力不太够。另一方面就是中间穿插了非常长的凶手独白,前不搭调后没张力的,等到凶手与侦探对峙,紧张感已经被消磨殆尽了关于解答第一个解答和第二个解答是前文发展的自然延伸。第一个解答没什么好说的,比较简单也很不充分,也不适宜,我也不多说了。第二个解答很赞,利用了我们的盲点,而且简单易懂,但是不足以支撑全文(否则大概会被骂死吧),所以作者不会最为最终解答,而且这个解答引申出来的东西对后面蛮重要的,所以把它放在这里是一种必然。第三个解答就是作者所谓的偷取时间来构造密室,图解简单易懂,话说这本书的图很多,作者四年磨一剑(or20年?)果然很用心。第四个解答就是最终解答了,需要很多专业知识,不过前面都有铺垫,解答也算出人意料,不过其实蛮容易猜到的,毕竟现在这种类型很多见,而且自从你拿到这本书开始读为止就已经被提示了,还好即使被提示也猜不全,话说好的作者就是会让你介于猜到与猜不到之间的大师呀。吐槽:故事一开始有点无聊,不过熬到解答开始就开始惊艳了,所以关键是坚持。虽然第二和第三个解答被作者自己pass掉了,但是其实我更喜欢这两个,而且这两个都是纯子律师提出的,而她的性格很不错,即使被人当众驳倒也会继续勇往直前,我很喜欢她哦。而另一个主角是属于边缘人物,虽然很有自己的渠道,也因此方便破案,但是我很讨厌小偷,于是连坐着我不喜欢这个大侦探了。还有就是因为榎本是防盗专家,所以关于门锁之类的专业知识非常多,总之我也算是长见识了,他灌输的理论就是专业小偷基本所有锁都能开了,而且他自己的行动也证明了这点,三番四次的进别人家找证据,最后还真被他找到了,就是因为有证据的支持,所以最后与凶手的对峙才那么气定神闲了,这对凶手还真有点不公平呢。还有就是遇见玩日语的文字游戏的我们就跳过吧,反正不管怎么说我也看不懂。不知为什么经常看到小说里来这么一点文字游戏的。

《玻璃之锤》——动机决定方法

就我个人的阅读顺序来说,我是先看的《鬼火之家》,然后再看这本《玻璃之锤》,两本书的阅读感受都很美妙。在我个人对密室小说已经趋于绝望的现在,阅读到贵志祐介独特的密室观,实在是意外之喜。其实《玻璃之锤》的故事构架很简单,在大厦顶楼,一家公司的社长突然在密室中死去,而这层楼的安保条件可谓是达到顶级水准。门口有摄影机、窗玻璃也是特制的防弹玻璃,加之在案发的一段时间,楼层外面还有几名秘书在看守,否认当时有人出入。这一次,青砥纯子和榎本径首次合作,联手破解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密室。在前人已经写出大量密室推理小说的情况下,如何写出自己的新意,这是《玻璃之锤》面临的首要问题。密室的类型可能已经写得差不多了,那么剩下道路中,最能创新的地方就是密室的实现方法。或许读者会从《玻璃之锤》中看到以往密室的影子,比如发现者说谎、或者房间有暗道之类的解答,但贵志祐介把这些方法都现代化了,再辅以各种各样的细节,让这些解答变得真实可信。折原一在《五具棺木》中借书中人物之口定义密室:“所谓的密室杀人是指,发生在无法从外头进入并且上了锁的房间里,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发生的杀人事件。”当然,最后半句话值得商榷,《玻璃之锤》肯定有虚构成分,不过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觉得书中的解答完全可以实现”的感觉。尽管门依然是门,窗依然是窗,但这几十年来,门和窗的具体构架都有了很大改变。巧妙运用新出现的科技事物,便可以造出不一样的密室。现代社会有分工化和标准化的特点,这种特点完美地在本书中体现出来了。玻璃的质地、摄影机的类型、机器人的型号……都和密室的解答有着莫大关系。这种对细节的把握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因为要实现这些细节,作者势必要花费不少精力。而且,考察各种型号之后,便可以让推理小说脱离闭门造车,进入真正现实的世界中。贵志祐介在《玻璃之锤》中给予我们诸多启发,他的密室思路,基本是先罗列所有可能性,然后再逐一排除,最后剩下的就是真相。所以,在这件装备了高科技防盗措施的密室中,基本上每一样器械都有可能用来犯罪。器械是人造的,无论设计多么巧妙,也难免会有漏洞。如果把这些高级刻防盗措施当成盾,其实攻破密室的矛,从它们建造使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潜伏在内,等待别人发掘。实话说,想到一种解答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贵志祐介给出了四五种很合理的方法,让本书的密室在三维空间上极大丰富起来。可能每一种密室解答都可以写成一个长篇,但贵志祐介硬是把这些解答糅合在一本书里,在不断否定,不断肯定的转折中,让本书的可看性大为增加。贵志祐介的密室思路极为清晰,而且对细节把握极好,他这种独特的密室观,相信能给想写密室推理小说的朋友很大帮助。密室的单一解答其实已经不新鲜了,而构建复杂的多维密室,制造多种解答,或许能更贴近当代科技的发展潮流。把握细节,尽可能考虑更现实的情况,才应该是密室推理小说新的发展方向。当然,除去种种高科技的细节,贵志祐介还在本书中加入了大段大段的社会派元素,用以解释作案动机。尽管分为上下两部的方法让有些读者对本书颇有微词,但或许这种手法表明了贵志祐介的思路:对密室来说,动机是最重要的。而作案动机,与科技无关,而与实现密室的方法有关。可以这么说,怎样的动机决定了怎样的密室解答方法。

密室佳作

做为经典手段的密室模式或许在黄金时期被用的太多,尽管后世一直在模仿,却从未创作出超越黄金时期的佳作,以至这个模式渐行渐远.还好,以恐怖小说见长的貴志祐介尽20年之功,居然构思出了如此精彩的密室谋杀案,堪称是对推理极致的一次挑战,实在是值得称赞.尽管两段式的叙述手法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连续推理的乐趣,但貴志祐介以巧妙的叙述手法挽救了这篇小说,以正宗推理的逻辑解迷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补之以俗世常情,不但将动机与迷面公平的无缝连接,更对人性与社会做出深层次的推理,以小见大,堪称完美.推理小说最重要的当然是推理部分.电梯有密码,每间房有专用锁,过道有监视器材,被害人死于高层且独立的办公室,案件是如何发生的?以高科技手段布置下的社长室俨然是一个密室,精通防盗手段并协助调查的防盗顾问榎本径都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而每发现一个线索都会做一次可能性的推理尝试,颇有多重解答的意味,可以说前半部分完全是过滤线索的阶段.钥匙,通风口,录象的手段,警方泄露的口供,人事纠纷与商业手段,时间与器物的位置,每一次判断都严谨且条理分明,将疑问放大至明处,除了可以加强不可能犯罪的神奇之外,更是对逻辑的不断挑战.手法不可谓不巧妙.据说相关的细节作者本人都咨询过专业人士,态度值得肯定.最后当所有的细节都公平的论证完毕之后,只剩下如何将线索串联起来的灵光闪动,答案便昭然若揭.密室当然是脱离不了传统的束缚,而配之以高科技手段也无法将密室模式显的新奇,因此不断论证才是此章的亮点所在.日本推理名家有栖川有栖也赞誉此书将所有的线索展示在读者面前,充分展现本格推理逐条逐项解谜的乐趣.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本身是以恐怖小说见长,推理小说属于跨界创作,因此模仿与借鉴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古典推理名作XX人的身影便隐约可现.开篇为不可思议的迷面,中途则是悬念迭生的剧情发展,结尾当然是推理释迷.这是正宗推理小说的标准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说,貴志祐介几乎完全忠实的按照这个规条在处理小说.当上半部分的迷面形成,推理过程中的不断挫折让悬疑的气氛达到高潮之后,下半部分的释迷才姗姗来迟,而在手法上则反其道而行之,以人情世态做为叙述手段,直接将凶手的心路与做案的动机逐渐呈现,层次感分明,从绝境到逃亡的缘起,从挣扎到狠毒的沉沦,每一个阶段的人性展示都预示着动机与做案手段的不断成熟.黑道作为社会毒瘤的存在也让道义层次的呐喊变得微弱,与推理部分的不可思议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内心的人性密室在不断的沉沦中逐渐变的坚不可摧,如何自处?又如何化解?当真相揭穿的那一刻,希望之门的另一边只剩下绝望的虚无,比之冰冷机械的密室更加强了无奈的悲伤气息.可以说是典型的社会派犯罪小说的手段.细腻的文字技巧让故事添色不少,化解了略显突兀的叙述分段,增添了些许人文关怀的温暖.作品名为玻璃之鎚,既大胆的点明主题,又意指人性残忍背后的脆弱,所谓煽情不过如是吧.当然任何一篇小说都无法脱离人物的存在,如果说整篇为高科技犯罪,那么凶手则是心思缜密的奇才,每个阶段出于本能的应对都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同时无时不至的惶恐与希望的挣扎将边缘人展现的淋漓尽致,自然是让人印象深刻,动机的累积则加深了悲剧色彩所能达到的渲染作用.反之,追捕凶手的正义之士则因为破解迷题而让人钦佩.本书既没有选择警察,也没有选择所谓名侦探,而是将律师与防盗顾问组合成一对,很有点半路出家的冷幽默.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防盗顾问榎本径,这个开篇就给人印象不佳的家伙亦正亦邪,一边为洗钱而开店,一边又可以打通警察的关节,而所谓防盗顾问的头衔更象是个笑话,想必开锁才是他的主业吧?这样的一个形象很容易让人想起冷硬派大师布洛克笔下的雅贼,同样的机智灵活,只是没那么倒霉而已.另一位半路侦探是充满正义感的女律师青砥纯子,显然她也不是个花瓶,不但要督促榎本径做事,更试图为自己的辩护人洗清罪责,对案情的分析时不时有闪光之处.男女搭配的最大好处就是产生暧昧,似有似无的情感在紧锣密鼓的调查中不断升温,哪怕再所临时搭档也在所难免,这为沉重的小说添加了一抹轻松的亮色.在这样一部严谨的推理作品中,不足之处也难以避免,例如尸体角度与位置变动的不加解释,凶手夺命动机的稍显不足,法制完善的社会将身份隐瞒的可行性等等,对作品的完整度多少有些影响.不过总体而言,从探索人性深处的黑暗面为出发点,利用严谨细密的结构与巧妙的布局,貴志祐介尽最大努力跨界写就的玻璃之鎚堪称新时代密室佳作,2005年第58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的长篇奖颁给此作不但印证了极致挑战所获得的肯定,更证明了密室模式在推理小说创作中的至尊地位.

蛮枯燥的一本密室推理~

本作共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以密室推理为主,看得我昏昏欲睡,个人对于密室真是兴趣缺缺啊,还好,后半部分换了个人的视角,类似于自白的感觉,读起来也顺畅多了。之前听说作者是以写恐怖小说见长,但在这本书里基本上没有什么体现,情节推进上也以平铺直叙为主,没什么波澜起伏,最后密室杀人的解答也感觉很一般,总体上来说,与客观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至于里面女律师与男防盗专家的互动,感觉一般,作者想表达两人之间那种微秒的暧昧关系,但这些描写给人一种浮于表面的感觉,也不太生动,至少这种程度不太能吸引我。

改造密室的贵志祐介

终于鼓起勇气,捧起这本将近450页的书在手里,的确很有存在感,我碎碎念,大概是排版的缘故才会这么厚的吧。第一次读台版书,阳光从窗户射进来,一个人窝在沙发里,激动到眼泪快流出来。据说作者写这本书用了20年,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在所谓“理科系推理”中也倍受推崇,于是屏气凝神,怀着敬畏又猎奇又挑剔又舍不得看的复杂心情打开了扉页,从网友的评论中,我不由地担心我以后要看不到这么棒的书该怎么办吖?两段式的小说结构,第一部分是把整个故事搭建起来,渲染气氛并在假设和推翻假设的情节推进中,整个故事悬念迈向高潮。第二部分变换视角,着重对人物进行刻画,意外的是竟然和我在《命运终点》一文中的结构暗合,读完才发现,不仅这一点,很多情节都竟然和我曾构想却没来及下笔的小说情节有暗合,掩卷窃喜。以至于第一部分实在太强大了,几乎提出的所有假设都被我想到了,有些很快就被推翻了,有些陆续被推翻,在一立一破中挑战着神经与思维的极限,倘若真以此为据结尾,就有点令人失望了,我一直期待着惊喜。稍显逊色的第二部分就有点SF的味道了,虽然作者在后记中也提到获得了很多专业人士的指点,但总归还是觉得有一点夸张,而且对于尸体移动等问题的细节交待也不是很清楚。从技术的角度讲,某些操作有些玄乎,无论衣服还是窃听都有硬伤,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东野圭吾的《神探伽利略》不是也打破顾虑迎接非议的么,特别是声波杀人一段至今仍不能忘怀。关于多重诡计与多重解答,trick可能是一系列犯罪(实际上)的几个步骤,后者是每个步骤(理论上)的不同解释或者整个犯罪行为的相关解释。关于多重诡计,则是很难把握的东西,比如杜撰的《作家不见了》一文,借用了“保姆和二楼的男人”和“人体自燃”,但是细想之下发现,假如是同一个凶手实施,则两个诡计不能共生。前者借用了美国都市传说的典故,着重点在主观刻意进行的行为,特定的行为人对目标进行某种目的的行为,而后者是尚有争议的超自然现象,强调无意识条件下的意外行为,自燃的重点在与“自”,否则就该称作纵火谋杀。还有一个要素在于,表演者必须保证旁观者同时了解这两个诡计,如果不了解,无法获悉这种奇异行为的目的,但是如果旁观者有所了解,就会发现,两个诡计的主体被人偷换而发生了偏移,所以基于这个悖论在文章中的存在,后者略显多余了。回到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契合的很好,主体诡计有三点,一是如何在不撬锁的状态下打开门(或者如何获得电梯设定的密码),二是如何避开监控设备的连续拍摄进入监控范围内的地点(避开红外触发式监控器),三是如何在绝对密室中进行不可能的犯罪。如果非要有一个评价的话,我只能说凶手(包括作者)是现实世界的黑客,他找到了漏洞,没错,就是“漏洞”,而且发动了攻势。值得抚掌的观点很多,特别是逃避监控的设定,在《全部变成F》中已经产生了这个观念,可以预料,今后将成为推理小说不可避免的研究话题。在监控时代到来之际,除非在荒岛或者暴风雪山庄展开故事情节,如果身处都市之中,猝不及防地被某个探头拍下来,注定任何一个何等精密的不在场证明都将落空。本文对于逃避监控有一点孱弱,或者说有一定的特殊性。推理文学对于监控设备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呢。密室的设定可以说有点出人意料的精妙,也可以说打擦边球让读者无法抱怨,作者一定对某些专业细节经过了一番研究,并且有多位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实际的可操作性应该勿庸置疑。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否应该令我们的凶手(作者)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关于解答的唯一性问题,可以将最后推导的结论归结于多条线索,即多对一模式。其中某些线索又必须由其他线索推导,或由于时间推移迫使达到某个条件而发现。另一个问题就是“是否该消弱公平性的原则换取意外结局的要素(结局反转)?”虽然这样的长篇小说只有一个被害者的确需要很强的写作技巧和功底。按我理解,推理文学也该像科幻那样分作硬推理和软推理,而不是单纯靠派别划分。硬推理需要基于现实物体的设定,经得起推敲,如果必须加入某个虚拟物件,需要向读者阐明物体的运作机理,软推理则可以天马行空,偏重于心理,气氛的描写,诡计方面不再涉及机械物理范畴,或者即使涉及,也不能作为核心的关键点,但是又有一个新问题就是“微量物证”,这个判定标准怎么才算合适?怎么才能让作者和读者达到妥协?如果推理丧失了公平性原则,那么就算懂“理”,也就无从“推”起。关于中国推理文学走高雅路线还是走通俗路线的问题,取决于读者,就像电影票房和艺术价值一样难以把握,了解推理的读者希望有所学习有所收获,他们希望把推理艺术转化为毕生研习的爱好,而刚刚接触的读者从观念上也许还认为推理只是畸形小说,他们只需要从中得到一点成就感,爽快感,这就够了,他们只有短暂的热情,让他们去看有文艺(或刑侦)价值或阐述人生哲理的故事都是徒劳的,在后者情况下,推理不该作为科普读物出现(更不该作为论文出现),所以阐理和知识普及的两点平衡需要在创作时考虑进去,并谨慎把握。题外话,关于借用身份的失踪,和《砂之器》如出一辙,细节待议。原以为玻璃之鎚只是暗指貌似隐形的凶器,没想还能做出其它解释,虽然有些牵强。(日文:硝子=玻璃)


 玻璃之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