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301270151
作者:王秀丽,梁云祥
页数:180页

内容概要

王秀丽,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大众传播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化媒体、公共舆论、公共关系等。在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以及《国际新闻界》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已出版《微行大益——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公益变革与实践》(主编)、《传播法判例:自由、限制与现代媒介》(译著)等。
梁云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与外交、东北亚地区研究、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等。已出版专著《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译著《21世纪亚洲的选择》《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简明日本外交史》等;并发表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历 史 回 顾
第一章 中日交往的历史
一、 古代的中日交往
二、 近代的中日交往
三、 战后的中日交往
第二章 日本人的中国观
一、 古代日本人的中国观
二、 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
三、 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
第二部分 现 状 调 研
第三章 调研方法
一、 问卷调查
二、 深度访谈
第四章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一、 国家形象的相关研究
二、 日本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
三、 调研分析
四、 策略建议
第五章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文化
一、 文化与国家形象
二、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制度文化
四、 调研分析
五、 策略建议
第六章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媒体
一、 媒体与国家形象
二、 日本人了解中国的渠道及对中国媒体的接触和评价
三、 调研分析
四、 策略建议
第七章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人
一、 国民形象与国家形象
二、 日本民众眼中的中国人
三、 调研分析
四、 策略建议
第八章 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关系
一、 日本民众对当前中日关系现状的评价
二、 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三、 改善中日关系的途径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简介

本书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多渠道收集数据,深入分析了日本民众对中国、中国文化、中国媒体、中国人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中国形象的策略,如注重传播内容的选择、改变中国媒体的形象、扩大中日民间交流等。
本书论述清晰、内容丰富,在写作中能够结合历史与现实,兼顾问题与策略,对于增进中日两国民众间的理解和信任、推动中日关系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中日关系也许是在谈论国际关系时经常被人们讨论的话题之一,由于历史存留问题和当代国际问题,人们大都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对此关系的认识中,其中也不乏极端思想,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政治课上,我们都学过要客观地看待问题,凡事都有两面性。如何客观地看待两国关系,想要客观地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先了解下在日本人眼中,我们中国是怎样的国家,中国人普遍是怎样的人,了解了他人的想法,再审视下自己,会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两国关系,更好地做到两国之间的和睦相处。王秀丽、梁云祥合著的《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了从古到今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日本人看待中国人的眼光都有所变化,或“敬畏”,或“鄙视”,或“厌恶”和“恐惧”,不论什么形态的眼光,都是因为中国的国情和国际地位所引起的,这种因素不是单单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强了,别人就会对我们国家仰视的,我觉得还应该有文化实力、政治实力等等,综合实力强了别人才会另眼看待,就像我们在平时看人,光有钱的人也不一定会受人尊重一样,而没有钱却精神财富丰厚的人却更受人尊重一样,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反正我是这样理解的。《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包括历史回顾和社会调研。通过历史回顾,读者了解到了各个主要时期中日两国的交往情况以及各阶段日本人的中国观;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了普通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总体印象,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以及对中日关系的看法等。作者将2010年、2011年和2013年的调查人群、调查过程和结果都进行了细致讲解,为了保证调查的严谨性,调查者对人群、方法和侧重点都进行了深入研究,确保调查结果尽量贴近真实情况,三次调查虽然均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通过这些结果我们可以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各个结果的导致原因和调整方法。而深度访谈主要对象为在中国居住过的记者、学者等8人,访谈围绕的问题也比较贴合实际情况。书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结果来显示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媒体、中国人及中日关系在日本人眼中的情况,并进行深度调研分析及策略建议。本书需要我们好好研读,查找自身问题,确保综合发展,提升自身软实力,提升国民内在气质,日本终有一天会“平视”中国的一切,我们不需要任何国家崇拜、仰视,公平、平等地对待就好。
  •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走自己的路,笑骂由人《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被称着“我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研究”和“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究”的研究成果,它的最大价值,是全书不仅仅是一种纯粹臆测的纸上谈兵,而是有着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这样的实证数据在背后支撑着,这使得全书能够体现出更广泛的民意价值。书中的调查数据分别在2010年、2011年、2013年这三个不同时间所获得。仔细看了一下调查方法,第一次调查收回问卷225份,第二次收回有效问卷1038份,第三次有效问卷1225份,从回收的样本来看,还是偏少,偏局狭,这也就决定了最终得出的数据并不一定能够代表真实的民众心态。当然这种调查问卷的有效性也值得怀疑。我们每年在单位里,都要填写一连几页的调查问卷,像高考试卷一样张牙舞爪的纸页上,印满了模棱两可的问题,下面罗列出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你根本没有兴趣去逐一地作出判断,最后不得不采取最为简单的办法,一律在选择中勾选中性的那个答案。所以,问卷调查我从来不抱有好感,但是,退一步讲,有,聊胜于无,毕竟有一个样本基础,大致可以看出社会共性意识的一些端倪。而实际上,不用去看分析结果,我们也能够猜度出日本人会对我们有什么样的观感。从书中解析的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来看,我们惊讶地发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印象,竟然与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印象存在着一种强烈的镜像对称。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日本对中国印象最好的时期,而同时期的中国人也对日本人充满好感,日本影视作品大面积进入,使中国人发现日本人竟然拥有着我们相同的心理文化基础,一时期,我们被日本文化里的那种温文尔雅的精神与形象彻底地打动了,忘记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仇杀与仇视交杂的时光。而日本人也对中国抱以极大的兴趣,比如日本的某位左翼电影导演曾经声称,如果在日本呆不下去了,就移居到中国来。为什么那时候日本人竟然对中国抱有极其强烈的兴趣?初初开放国门的中国,经济并不强势,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但日本人却乐此不疲地来到中国?而在本书的调查中告诉我们,现在的日本人对中国访问、旅游的意愿并不强烈。如何解释这其中的急转弯式的兴趣衰退?我想,这根本原因,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国门初开,当时中国社会还带有鲜明的毛时代的痕迹,中国的何去何从,自然会引发日本这个东邻的强烈好奇,尤其是毛时代本身所带有的中国人的阳光灿烂的印象,吸引了日本人来一探究竟,也就是说日本与中国的巨大精神差异,使日本人对中国抱有强烈兴趣。而在中国改革开放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中国的精神空间与日本人越来越同质化,连我们中国人,都对自己的文化精神抱着若有若无的心态,关注情结锐减,我们怎么可能去指望日本人还对中国抱有浓烈的兴趣?所以,书中罗列出的日本人对中国的兴趣处于低迷的状况并不令人觉得奇怪,中国提高软实力还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如果一味地拔苗助长,迫不及待地推广我们的文化传承,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书中提供的一个数据很发人深省。调查显示,日本人大多数不知道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流概念的孔子学院的存在,这是很让我们觉得难堪,但是换一个角度,按照日本人信奉强者哲学的传统心态来看,让他们去关注一个在中国都曾经以砸烂的名义加以否定的文化传统,岂不是异想天开?可见,如何设定我们自己的文化交流标的是至关重要的。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对莫言的关注,却是超乎我们想象的。调查中提供了一个比较有趣的数据,在日本民众对中国名人的知晓度中,莫言达到32.6%,喜爱程度2.93(总分值5分),日本人对莫言的关注,并不是始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引起日本对莫言刮目相看的是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莫言在这部小说里表现出的对日本人的强烈仇视,可以说是震惊了日本人,而日本人向来对那些精神气度压制他们的一方总是表现出欲罢不能的膜拜,之后,日本研究专家便展现出了他们钻窟打洞的钉子精神,深入到莫言的故乡,对莫言小说里描绘的文学层面上的神异世界进行刨根问底的探究,而这时候,莫言还远没有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视野,可见,日本人向来对揭示它们真相的人不是弃若弊履,而是由衷的崇拜。日本人对莫言的贴近,最终影响到了莫言的心态,莫言对日本人的态度也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在《红高粱》里声嘶力竭的对日本的声讨之后,莫言再也没有殚精竭虑地丑化日本人,反而对日本人奉上了溢美之词。在《丰乳肥臀》中,莫言在涉及到日本侵华战争的一段史实时,竟然描写日本军医帮助接生了母亲的孩子,而在《蛙》中,小说的倾诉对象就是一个日本教授,可见,莫言在小说里匪夷所思地把日本人作为真正理解他内心世界的知音了。由此可以看出,莫言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投日本所好,竭力讴歌中日友谊情长,而是翻开了中日历史上最不堪的一幕,用他的生花妙笔再现了日本人的残暴凶恶,如《红高粱》里描写的日本兵对罗汉大爷的活剥皮的描写,让人惨不忍睹,而之后,莫言有意识地把它的残暴描写自觉地从日本人身上移走了,如《檀香刑》里涉及到的外国势力,反而是德国人。从莫言的身上,我们看到日本学者成功地进行了软化政策,让莫言从一个最常见的对日本人抱有反感的中国普通大众一员,转而成为一名为日本进行溢美的话语权拥有者。也许日本人在莫言身上施以的影响力,可以让我们得到如何提升我们软实力的有益启示。与其我们的文化一味地送出去,不如保持我们岿然不动的应有态度,只要我们坚持的是事实真相,表达的是历史真实,不怕对方不承认,不怕对方不来俯首称臣。在《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中,我们看到日本人对毛泽东、邓小平的评价甚低,而实际上这是最为正常不过的现象。因为这两个奠定了中国人在世界上形象地位的伟人,他们的伟大之处,正是挤压了别人的生存空间,要让代表着我们国家利益的中国人物能够获得关系复杂的邻国的礼赞,那完全是一种荒唐无稽的痴心梦想。因此,对日本人心态的调查,仅仅作为我们应有的参考,我们其实最为关键的是,不应患得患失别人的态度问题,而是要保持自己的价值与准则,坚守自己应有的立场,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别人的尊重。莫言的文化影响力,正可见一斑。
  •     提起日本,估计很多国人基本就是又爱又恨的感觉,一方面对于其不反思二战罪行,一意孤行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对于钓鱼岛等领土问题还不时闹的剑拔弩张的地步,尤其是眼下日本又插手了中国的南海问题,这让很多人都快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然而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人对日本的那种管理模式,日本人工作的那种专注相当钦佩,每年去日本旅游,游学,留学的人也是相当多的。我们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形象具有两面性,那么在日本人眼中的我们又是怎样的呢?日本人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国的?这估计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这本《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就力图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并且试图将日本人的观点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解剖。本书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历史回顾"和"现状调研"。在第一部分里我们可以通过中日交往的历史系统了解到中日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战后的交往。通过古代的中日交往我们可以知道日本对我们的态度不是一贯如此的,书中就讲到中国的东汉时期,民间和官方史料都有相关的记载。那个时期日本:"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这个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态度眼光是仰视,对中国的文化政治是十分崇敬的,就连文字等也借鉴了中国的汉字。本书对这方面的叙述相当严谨,而且调理十分清晰。例如在讲诉古代中日交往时就从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日本,日本接受中国文化的程度,中日文化的比较,中日之间关系四个方面来进行描述,由于本书文体属于议论文性质,这就使得本书的文字可能比较枯燥,但是另一方面来看'干货'也相当多。在本书中你可以深度了解到为什么日本人现在对中国的态度时"厌恶"和"恐惧"(原文这样写道),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南海问题活着国际上其他问题上日本处处与中国作对。另外本书的第二部分"现状调研"就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数据来摸清楚现在的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在第二部分你可以看到现在日本人对中国的形象,文化,媒体,中国人,中日关系之间全方位的解释。在这部分作者将调查结果通过图表等多种形式在我们面前展开,这其实为作者的观点增添了信服力。总体来说,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澄清很多中日两国之间的误会和误解。故此推荐给大家。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结合调查对日本眼中中国形象归纳和分析,多是负面的,原因包括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缺乏,中国的反日游行,食品危机,环境污染,官场腐败,贫富分化,历史问题,领土争端,日媒对中国负面报道居多。由此加强互信和民间交流十分重要。还有孔子学院真的没什么用,开那么多也没用!!!
  •     厌恶 和 恐惧
  •     好书
  •     别老想着我要如何如何,也听听别人的看法来反观己身
  •     从别人的眼中看自己
  •     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和深度访谈的资料,对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客观深入分析,并有的放矢地提出了相关建议。值得一读。王缉思教授为本书写的序非常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