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从口入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睿
出版日期:2013-12-1
ISBN:9787208117884
作者:(法)玛丽-莫尼克•罗宾
页数:395页

内容概要

玛丽-莫尼克•罗宾,法国著名独立纪录片女导演、记者,擅长处理令人震撼的敏感题材,1995年获得法语国家最高新闻奖阿尔贝•隆德雷斯奖(Albert Londres Prize)。2008年3月,她导演的纪录片《孟山都眼中的世界》获得蕾切尔•卡森奖(Rachel Carso n Prize)与环境媒体奖(Umwelt-Medienpreis)等多项大奖。《毒从口入:谁,如何,在我们的餐盘里“下毒”?》是继《孟山都眼中的世界》之后的又一力作。

书籍目录

前言:知识就是力量  /  001
第一部分 农药即为毒药 / 001
第一章 反对农药的集会和斗争 / 003
“绿色革命”的“美好承诺” / 004
吕费克倡议与农药致病的悲剧 / 005
农药中毒的受害者 / 007
受害农民的斗争 / 011
农药生产商的“眼中钉” / 013
漫长的诉讼 / 016
第二章 农业中的化学武器 / 019
从“害虫杀手”到“植物保护产品” / 019
从生化武器研究到农药生产 / 021
如何衡量毒药的毒性 / 024
滴滴涕与工业时代的开端 / 027
橙剂,惊人的死亡之雨 / 030
第三章 “致死的长生不老药” / 033
《寂静的春天》,卡森的斗争 / 033
“毒药链” / 035
鸟儿的沉默 / 037
美国企业的傲慢和否认 / 039
农药,“第三世界的毒药” / 041
智利的中毒者 / 044
被农药二级灼伤的智利女工 / 046
无法进行的预防 / 048
“植保态度”——法国农药毒素监控网 / 050
第四章 农药导致的疾病 / 052
一手遮天的农业合作社 / 053
农药慢性中毒:一个地狱般的陷阱 / 055
一起苯中毒案例 / 058
以一敌百,农民的坚强抗争 / 061
“在太平间里清点病人和死者” / 063
不可能存在的证据 / 065
第五章 农药和癌症:同步研究 / 068
孟山都的报酬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 069
流行病学者的艰难工作 / 071
关于农药对癌症作用的同步研究 / 074
骨癌和脑癌:农民为首要受害者 / 076
美国大型《农业健康研究》令人担忧的结果 / 080
等待AGRICAN,研究农业界的癌症 / 081
第六章 农药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难以遏制的增长 / 084
帕金森病与农药高巧中毒案例 / 084
引发帕金森病的毒素和有毒产品 / 087
帕金森,农业工业化的疾病 / 089
农药瞄不准目标,却殃及人类 / 092
农药与免疫毒性:伤及鲸鱼、海豚、海豹 / 095
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类身上的反应 / 097
第二部分 科学与工业:疑惑的产生 / 101
第七章 科技进步致命的一面 / 103
与化工企业分庭抗礼的学者 / 103
癌症,“文明社会”的疾病 / 103
18世纪的先驱:拉马齐尼和职业病 / 108
19世纪工业革命:未知的流行病的病原 / 111
使人发疯的毒药 / 112
1936年布鲁塞尔:癌症成因研讨会 / 115
职业病研究者威廉•休珀的孤军奋战 / 116
第八章 为企业利益服务的法规 / 120
1924年:美国第一宗含铅汽油案件 / 120
以科学之名为化工产品武装 / 122
毒理学法则的不正当用法 / 124
烟草和肺癌:烟雾的幌子 / 127
“我们生产的就是疑虑”——烟草企业的诡计 / 130
垃圾科学,下毒者的秘密同盟 / 132
第九章 科学的枪手 / 135
“贱卖的科学” / 135
苯暴露导致白血病:被隐藏的数据 / 137
企业的枪手 / 140
大声反对利益冲突 / 145
企业对高校的控制 / 147
第十章 权威机构的谎言 / 150
法国的致癌原因(2007):一份“不值得重视”的报告 / 151
腐败的学院研究:以二恶英和石棉的为例 / 152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困境 / 156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利益冲突 / 160
为科研独立所做的抗争 / 162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黑暗时期”:有谬误的专题论文集 / 165
虚假的论据:癌症的“作用机制”不可从啮齿动物推及人类 / 167
化工企业的“双面语言” / 169
第十一章 癌症等慢性病的盛行 / 171
一部过时的癌症研究“基础参考书” / 171
与《癌症的原因》作者的一次意外相遇 / 173
不靠谱的论据 / 175
人口老龄化不是癌症变多的理由 / 178
烟草:职业性癌症的替罪羊 / 179
为孟山都效劳的科学家 / 180
知名学者与化工企业的同谋,科研机构的尴尬 / 183
致命的氯乙烯 / 186
围绕着PVC的同谋 / 188
PVC生产企业联合作战 / 190
“理查德•多尔最终名誉扫地” / 192
工业化国家的流行病 / 194
第三部分 为企业利益服务的监管系统 / 199
第十二章 科学欺诈的巨大谎言:毒药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 / 201
“每日可接受摄入量”的黑匣子 / 201
“每日可接受摄入量”的创始人 / 203
1961年:每日可接受摄入量被正式采纳 / 205
化工企业的说客,每日可接受摄入量的推动者 / 208
“我们为什么需要每日可接受摄入量” / 210
伪造的研究和“实验室的正确操作” / 212
“最大无有害作用量”,一个“模糊”的安全界限 / 214
“安全系数”:“绝对无法接受的修补活儿” / 215
现代化进程中高歌猛进的“风险社会” / 218
以健康为代价的利益 / 220
第十三章 无法解决的难题——“最大残留量” / 223
一次对农药残留联席会议的例外访问 / 223
让人难以安心的复杂程序 / 225
“后工业时代的化学魔法师” / 227
工业的数据是“机密的” / 229
化工企业对尴尬问题避而不答 / 232
在农药残留联席会议,一切都是秘密 / 234
“所有食品污染物评估系统都需要重审” / 237
“农药残留联席会议的所作所为并非纯粹的科学” / 240
对欧洲食品安全局的一次很有意义的拜访 / 242
绿色和平组织对欧洲毒理新标准的批评 / 245
第十四章 阿斯巴甜,企业如何在幕后操纵监管 / 249
E621、E900、E951等:我们盘子里的化学食品添加剂 / 249
阿斯巴甜的发现 / 251
阿斯巴甜生产商“从宽主义研究” / 253
拉姆斯菲尔德给阿斯巴甜放行 / 257
“滚雪球效应”:从美国的许可,到全世界的许可 / 259
第十五章 阿斯巴甜的危害与公职机构的缄默 / 263
1987年:阿斯巴甜的反对者在美国国会崭露头角 / 263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的诡计 / 266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坚持签署:“该物质安全” / 268
十四年间一百万人的91种副作用 / 271
企业对科研经费的影响:“经费效应” / 273
“为寻找真相而奉献一生的学者的家园” / 276
“阿斯巴甜是一种强大的多点致癌物质” / 279
利益冲突与潘多拉的盒子 / 282
第四部分 内分泌干扰物的惊天丑闻 / 285
第十六章 “男性危机”:人类正处于危险之中? / 287
“塑料不是惰性材料” / 288
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动物的命运 / 289
到处都有多氯联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292
Wingspread宣言:敲响化合激素干扰物的警钟 / 294
内分泌干扰物,危险的“轨道干扰器” / 297
人类生殖力的下降和生殖系统畸形 / 299
前农药生产商的毁灭性证词 / 303
第十七章 人造雌激素“乙烯雌酚”,完美范例 / 308
1938年发现的一种“神奇药物” / 309
1962年:酞胺哌啶酮的丑闻 / 311
“乙烯雌酚女孩”的残酷悲剧 / 313
美国乙烯雌酚行动组织的斗争 / 316
乙烯雌酚行动组织与科学家合作的“核心人物” / 319
“内分泌干扰不是一个纯理论的概念,它是有面孔的” / 321
第十八章 双酚A事件:潘多拉的盒子 / 324
微剂量大作用 / 324
胎儿暴露于双酚A的危害 / 328
弗雷德•冯萨尔发现了激素的威力 / 329
一颗“定时炸弹” / 333
化工企业的惯用伎俩 / 335
“16世纪的技术与知识” / 338
“用来制定双酚A每日可接受摄入量的研究真是荒谬” / 341
欧洲食品安全局为双酚A辩护的拙劣论据 / 343
“忽视这些数据并不是科学的态度” / 346
含双酚A的塑料奶瓶:监管机构的虚假论据 / 348
改变模式的必要性 / 350
第十九章 鸡尾酒效应 / 353
莠去津,一种“强效化学阉割药” / 353
农药的混合会增强毒性 / 357
“化学身体负担”:每个人都被“化学品汤汁”污染了 / 359
脐带中的农药混合物 / 361
“新的混合物加法:0+0+0=60” / 363
乳癌的爆发是由于混合激素的协同作用 / 365
一场“无声的流行病”:儿童成为首要受害者 / 368
因农药致畸的儿童 / 370
结语:改变模式 / 372
注释 / 381
附录: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对照表 / 425
译者后记 / 444

作者简介

10个国家,
17个化学产品评估机构,
31位科学家,
50多次个人访谈,
大量独家资料,
法国著名独立纪录片女导演、法语国家最高新闻奖得主玛丽-莫尼克•罗宾,
通过一线深入调查食品安全问题,如实告诉我们:
谁,如何,在我们的餐盘里下毒?
《毒从口入》采用纪实手法,调查翔实,笔触尖锐。以大量第一手事实和数据为依据,追踪现象的来龙去脉,层层深入,直指西方食品工业链的结构性弊端,填补了同类调查对食品工业体制结构性问题探索的空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毒从口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本书是否是《孟山都眼中的世界》的续篇呢?”自2008年我在一次辩论或讲座上宣布我将着手一个计划开始,我就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是,亦不是,这本既是亦不是“孟山都之续”,即使它的题材显然与我之前的调查有关。事实上,这些书和电影——在我看来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就如同一条项链上的珍珠或一幅拼图上的碎片:它们是相连相嵌的,无须我刻意为之。我之前所做的工作引发了一些疑问,由此间接催生并滋养了这些作品。并且这些作品最终形成了同一条链条上的链环。在任何情况下,作品形成的过程都是一样的:渴望明白更多的问题,然后将积累的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有关化学工业的三个问题《“毒”从口入》是经过长期工作得来的成果,开始于2004年。当时我对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感到十分担忧:在Arte电视台播出的我的两部关于生物专利注册和小麦历史的纪录片中,我描述了跨国公司是如何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第三世界国家的作物和专业技术的专利。同时,我还在阿根廷拍摄了一部影片,盘点了转基因大豆种植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即孟山都公司著名的抗农达(Roundup ready)转基因大豆。我为了拍摄这三部影片四处奔波,同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号称以“喂饱整个世界”为目标的农用工业模式进行了思考。我发现这造成了单作模式的扩张,侵害了粮食的家庭耕作模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严重降低,由此将对人民的食品安全和粮食主权构成威胁。我同时也注意到著名的“绿色革命”因为大量使用化学产品(如农药和化肥),引发了自然资源(如土质、水源)的贫瘠化和普遍的环境污染。拍摄这三部曲必然使我关注到美国的孟山都公司,“绿色革命”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得益者之一:首先,因为它曾经是(并且后来依然是)20世纪主要的农药生产商;其次,因为它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种子生产商,并企图依靠获得专利的转基因种子(即著名的转基因生物)插手食物链。这家位于圣路易斯的企业为了持续在市场上出售高毒的产品,能够编造出那么多的谎言、采取那么多卑劣的手段,而不管其代价是对环境、卫生和人类的侵害。我无法形容当我发现这一切时是有多么的震惊。并且,在我创作这部“当代恐怖小说”——这是借用为加拿大版《孟山都眼中的世界》作序的社会学家露易丝•旺德拉克的说法——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不停萦绕着我。孟山都是否是工业史上的一个例外,又或者相反地,它的罪恶行为(我斟酌过我的用词)是大部分化学产品生产者共有的特点?然后,一个问题又催生另一个问题,我又问自己:半个世纪以来,这数十万种入侵了我们的环境和餐盘的化合分子是如何被评估监管的?最后,“发达”国家中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生殖障碍、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发病率急剧增长,以至于世界卫生组织用“流行病”这个词来讨论它们,而这些疾病的增长是否与化学物质暴露有关呢?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决定致力于新的研究,调查从农民的田地(农药)到消费者的餐盘(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用塑料)这条食物链中所涉及的化学物质暴露问题。这本书不会讨论电磁波、手机和核污染,只讨论暴露在我们的环境和我们的食品之中的化合分子——我们“每天吃的面包”大量变成了我们“每天吃的毒药”。要知道这个主题是极具争议性的(考虑到与之相关的经济利害,这并不意外),我选择有条不紊地推进,从最“简单”最无异议的问题入手,即从农民因直接暴露在农药下导致的急性至慢性中毒开始,然后逐渐转向最复杂的问题,即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的化学产品小剂量残存的影响。拼凑拼图碎片《“毒”从口入》是长期调查研究的成果,动用了三种资源。首先,我查阅了一百多本书籍,有历史学家写的,也有社会学家和科学家写的,主要都是一些北美的学者。我的调查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一些才学卓越的大学科研人员们所完成宝贵成果,例如加州大学的劳动与环境医学教授保罗•布朗克、他的历史学家同事杰拉德•马柯维兹和大卫•罗斯纳、以及流行病学家大卫•迈克尔斯——他在2009年12月被任命为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的领导者,这是美国负责劳动安全的机构。他们的著作资料翔实,但很遗憾没有被翻译成法语,这些著作让我有机会接触大量全新的资料,帮助我把我的研究对象重置于一个大得多的工业历史背景下。正因如此我追溯到了“绿色革命”之前的“工业革命”,这两者就像同一个贪婪的怪兽的两张面孔:科技进步貌似给全世界带来了幸福和安逸,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现代的农神,威胁着要“吞噬自己的孩子”。这一历史回顾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我们无法明白化学品的规范系统是如何被制定并在今天仍然运行无阻的——这个系统中饱含着工业家和公共职权部门对工人的不断藐视,为了这些所谓“先进”的企业对化学工业的狂热,工厂里的工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还从一些律师、非政府组织、专家、尤其是那些搜集了大量有关化工危害的资料的“顽固分子”那里获取了各种各样的文献,丰富了这本书的素材。例如亚特兰大的奇人贝蒂•马蒂尼,她搜集了有关阿斯巴甜的大量罪证,我向她坚持不懈的精神致敬。当然,所有我在这里所援引的每一个独家或未被公诸于众的文献,我都小心翼翼地保留了一个副本。这本书旨在展现一幅清晰的、甚至是确凿的画面,在我拼凑这幅画面的过程中,这些资料给予了决定性的帮助。然而,若是少了那五十多次个人访谈,这项工作同样是不完整的,为了我的调查,我走访了十个国家进行采访: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英国、丹麦、美国、加拿大、印度和智利。在我所询问过的那些“重要证人”中,有17个化学产品评估机构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CIRC)、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共同建立以评估农药毒性的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我还采访了31位科学家,主要是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我想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他们仍然努力地为保持独立而奋斗,并捍卫着科学为公共利益而非私人利益服务的理念。恶魔存在于细节中最后,《“毒”从口入》还是来自于信念的成果,我想要分享这种信念:必须夺回我们对盘子里的食物的主权、掌控我们吃下肚子的东西,如此才能拒绝那些对人体没有任何益处的小剂量毒药。如英国学者埃里克•米尔斯顿所言,在现行体制中,“是消费者承担风险,而企业获益。”然而,要能够批判这个“体制”的“种种”缺陷、并彻底地重新审视这个体制,必须先明白这个体制是如何运作的。我必须承认,要解码制定化学风险暴露标准的机制(“化学风险”这个专家们所使用的术语,语气被缓和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的那些毒药的 “每日允许摄入量”,或称“每日可接受摄入量”,这个众所周知的所谓标准是如何制定的,要解答这个问题真是项伤脑筋的工作。我对化学毒药的评估监管系统同样深表怀疑,这个复杂的系统总是在幕后运行、密不透风,这也是维持这个系统稳定的手段。谁会真的去窥探每日允许摄入量,即“最大残余限量”产生的历史呢?如果,偶然有一名记者或是一位好奇的消费者胆敢提出疑问,监管机构给出的回答通常都是:“这是个大概的数据。而且,你们知道,这是非常复杂的,相信我们,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问题在于,当涉及毒理学数据时,这可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包括他们的后代的健康,“大概”在这里是不可接受的。因此,我反而相信“魔鬼存在于细节中”,我决定与他们对峙。我希望读者们能原谅我,若你们觉得我详尽的解释及大量的注释和引文是一种夸张的担忧。然而我的目的是希望,每个人若是愿意的话,都能成为自己的专家。或者,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都能够掌握严谨的理据,尽其所能地行动,对那些摆布我们健康的游戏规则施加影响。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     理查德·多尔是一位来自英国的流行病学家,他因与烟草生产商不懈斗争而闻名,更曾在198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证明了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联。这篇文章后来被奉为“癌症流行病学的圣经”,而多尔本人及其合作研究者、他的学生理查德·佩多一起获得了女王封爵。多尔爵士作为公共卫生领域杰出权威人士的形象正是由此而来。然而多年之后,当研究者查阅这位公共卫生泰斗的个人档案时却发现,多尔爵士曾与化工企业孟山都公司有着长达二十年的合作关系。这个惊人发现最终令多尔爵士晚节不保,尽管仍然有人会为之辩护,但多尔的更多其他同行却指出了多尔爵士在做出上述研究时在样本的选择与研究方法上都是成问题的,其对一些特定人群的剔除使得化学污染物的影响在他的研究中显得极其微不足道。然而,与多尔爵士本人声誉所遭遇的重创相比,另一重危机看来更为严重,影响的范围也更大,正如有学者观察到的,“因为他的声誉极高,所有人都把他的话当作圣经。他的专业意见推迟了针对慢性病环境病因的政策,也推迟了对二恶英、氯乙烯等剧毒物质的监管政策”。事实上,二恶英迟至1994年才被列入“确定对人类致癌物质”也在很大程度上拜多尔爵士所赐。当然,也有受益者:化工企业因此而推卸掉它们本该承担的对慢性病增长的责任,更在受害者的集体诉讼中得以全身而退。对于仍然沉浸在科学技术许诺的美好图景中的人们来说,多尔及其与化工企业之间的秘密合作可一点儿也不美好,而不只一次拿多尔爵士说事儿的法国玛丽-莫尼克·罗宾则无疑是一个大煞风景的人,当然对于营造这个图景的人们来说也是。作为一名电视人,她固然看到了科学技术许诺的迷人图景,但当她带着她的观众和读者去观察这一图景时,又总是毫不犹豫地拿掉“柔光镜”而代之以“聚光灯”和“长焦镜头”。无论她的作品多么具有争议性都好,她做了我们身边许多媒体人做不到甚至不想做的事:深入事件背后去调查和记录多方声音,而非从资料库里寻找一些画面拼凑出所谓的“专家认为”。从这个角度而言,她应该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说走就走的行动者。正是如此的行动力成就了她的《孟山都眼中的世界》,也唤起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转基因农业模式的思考与质疑;而在《毒从口入》中,罗宾再一次出发,对工业化背景下的化学污染以及科学与商业亲密联姻的后果做出深入调查。该书披露了充斥于现代生活各个角落的化学污染给环境与公共卫生带来的影响,但它最重要的价值并不在于开列一个长长的化学污染名录,而是提供给读者一种观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角度与思考方式。多尔爵士正是罗宾作品中的一个案例,但它的意义并不只是揭开一段陈年旧事。在事关公众利益的科学技术争议中,我们总会看到有一群自诩的专业人士或居高临下或平易近人地安抚我们不用担心,也不用焦虑,如此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人士,也就是该领域的科学家来搞掂。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一“安抚”之辞至少包含了如下两重信念:一是社会分工细化所带来的专业壁垒以及据此而对“门外汉”的拒斥;二是对科学家作为心无杂念只想为人类造福的圣者角色之笃信。糟糕的是,秉持如此之信念的人面对多尔爵士的陈年旧事很可能会三观尽毁,但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能会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理解这个时代的科学与技术。事实上,科学与技术一旦离开实验室进入商业化环节,它将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与环节,仅以科学(甚或仅以有利于科学的证词)作为判断的依据显然是不够的,而将由此引出的争议仅仅归于科学问题并交托给几位该领域的科学家来做出决定则是对公众利益的不负责任。更何况科学家作为造福人类的圣者角色的时代已然成为历史,身处利益场而潜在利益冲突得不到有效监管时,科学的证词原就是靠不住的。纵观全书,“追问”构成了作者有关化学污染调查的最突出特点,而追问的对象既有那些明显出了问题的环节——比如科学共同体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与冲突、科学共同体与监管机构的诚信度与公信力;也包括一些看似寻常以至被熟视无睹的事——比如经常被科学人士拿来充当挡箭牌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书中对这一概念进行的追根溯源的调查,不仅呈现了一个关乎公众利益的概念之确定及被接受是多么随意,也让读者清楚地看到,当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监管机构是如何令人失望地站到了企业一边。至此,该书的警示意义已然凸显:是时候重审与科学技术事务相关的利益冲突及其监管体系,进而彻底改变“企业获益而消费者承担风险”的风险管理理念了。这可能将是一场硬仗,在这场战斗中,作为风险承担者的公众所能做的便是“夺回我们对盘子里的食物的主权、掌控我们吃下肚子的东西,如此才能拒绝那些对人体没有任何益处的小剂量毒药”。这正是作者何以在书中如此追根究底并详尽陈述的原因,唯其如此才能“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都能够掌握严谨的理据,尽其所能地行动,对那些摆布我们健康的游戏规则施加影响”。被污染的食物链让我们明白“恶魔存在于细节中”,而对细节的洞察则暗示了我们的命运:唯有行动,才有可能触到希望。
  •     看看成分列表,赫然写着:阿斯巴甜,书中列的一种多点致癌物!第14、15章,从美国的许可,到全世界的许可。阿斯巴甜,与剂量成正比,淋巴瘤,白血病,肾肿瘤显著增加。于此对应的现实是,阿斯巴甜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如口香糖。还有色素,也是致癌物质。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白左女文青哗众取宠祸害人类
  •     时间会验证一切,当代的化工企业是历史的罪人
  •     [2014.12.02]公共電視.-.紀錄觀點:毒從口入下集.[4496F09D]
  •     虽然不太赞同作者的解决方案,但钦佩她持续揭露相关问题,中国也同样需要这样的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