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吧!大清帝国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550216181
作者:(日) 武田雅哉
页数:248页

内容概要

武田雅哉
1958年北海道函馆生,现任北海道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专精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擅长从画报、海报、插画等图像资料切入研究,其论述深入浅出,极具趣味性。有《苍颉们的宴会——汉字的神话和乌托邦》《猪八戒的大冒险——会说话之猪的怪物志》《清朝绘师吴友如的事件帖》《新千年图像晚会》《中国科学幻想文学馆》等著作十余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生出变化的写生簿
3     一、上海的幻灯会
3     没有哈雷彗星的期间
8     金字塔画得尖尖的
15     请来参加幻灯会
17     二、作为画廊的报章杂志
17     摇身一变成为画报创办者的卖茶商人
23     格列佛与清朝士兵
27     大灾难的景观
32     三、汉字的漫长午后
32     北京的南北战争
34     寻求共通的文字
45     大同世界的语言学 第二章 东方和西方的光与影
55 一、圣像传到中国之后
55     圣母像的阴影
58     中国籍的耶稣
61     来到上海的男人
66 二、电线交响曲
66     用透视画法画南京路
68     快乐的变形空间
73     电线之诗
77 三、大象的实体
77     戴着圆顶礼帽的希腊人
88     奇兽的阴影
93     想象大象
第三章 机械与科学的狂想曲
101 一、危险的机械图鉴
101     科学性窥视小说的由来
104     东方与西方的透镜爱好者
110     机械们的国籍
116 二、铁与齿轮的博物馆
116     饱受苦难的各站停靠慢车
121     看到了看不见的地方
131     机器人梦见了大清帝国? 136 三、最后的怪兽大游行
136     不可思议的展览会
142     虚兽和实兽之间
145     再也没有怪兽了
第四章 爱与魂的科学革命
159 一、魂越爪哇
159     魂曾经飞去了爪哇
160     遥远的爪哇
163     卖魂的男人
168 二、2010年,电气的冒险长旅
168     不可思议的电气
172     这些美好的电气们
174     飞翔中的大清帝国
175 三、看见以太的男人们
175     吹牛男爵的新冒险
180     上海的催眠术
184     爱的物理学
第五章 请把飞翔机械造出来
191 一、宇宙里仿佛有什么在呼唤
191     和君主长长久久 194     没有终止的日历
200     听见宇宙的和声
203 二、机械装置的飞龙
203     有热气球的风景
209     受到文化冲击的男子
212     燃烧你的梦想吧!工程师
218 三、星体坠落之日
218     中国人飞得起来吗?
222     飞翔者们的大爱
225     彗星出现
233 相关年表

作者简介

一部填补中国科学文明空白的奇书!
一部记载晚清先贤科学革命的通俗史!
中国科幻领军者 刘慈欣、韩松、姚海军 盛情推荐
最危机的年代,最大胆的幻想,最激情的革命,一群“不靠谱”却又让人敬重的科学先驱,曾创造了一个奇异的“科幻中国”。
武田雅哉教授以日本学者独有的细致入微,选录两百余幅图片,纤毫毕现地展现了谭嗣同、梁启超、蔡元培、鲁迅、吴趼人、包天笑等人种种奇异的科学幻想与科学实践,带我们重返那被历史遗忘了的“飞翔时代”。
垂暮文明一次短暂的返老还童,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大清帝国,一段被遗忘的飞翔的梦想,像童话一样美妙,像科幻一般神奇。很难相信这一切真的发生过,本书让这段不可思议的历史再次鲜活如初。
——科幻作家 刘慈欣
《飞翔吧,大清帝国》是百前中国人对国家和世界的想象,的的确确是一部奇书,补缺了我们文明的一段空白。我觉得不仅是热爱幻想的人们要看,而且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我们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我们中国人的大脑也并不是我们感觉到的那样。
——科幻作家 韩松
别样的视角、独到的观点,打开这本书,便会被一种一流科幻小说才有的惊异感俘获。一本值得品读的好书!
——《科幻世界》主编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秘书长 姚海军


 飞翔吧!大清帝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清末,有位广东人在他的著作里写到:“考各地语言之法,当制一地球万音室。制百丈之室,为圆形,以像地球,悬之于空,每十丈募地球原产人于其中。”这地球万音室的作用,我理解一是让全人类研究和统一语言,二是成为旧文字的博物馆。研究和统一语言的想法不鲜见,从“书同文、车同轨”就开始了,但这个悬空的球型建筑着实怪异。此科幻达人叫康有为,这还不是他最怪异的想法。按照他的构想,未来地上移动的家叫“行室”,空中飞行的家叫“飞室”,人类固定的家将消失,而他对“大同世界”的爱,将遍及火星、土星、木星等全宇宙。扯远了,真妄人也,故事还是应该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哈雷彗星的出现开始。在当时,哈雷彗星意味着自然灾害和政治更迭,大清国上上下下的恐惧可想而知。有意思的是46年后(公元1881年),彗星又来了(此彗星非哈雷),几乎所有的报章杂志都主动“辟谣”,他们解释什么是彗星,并且指灾异之说为迷信。又过了三十年(公元1910年),人们等到了哈雷彗星的再次降临,我推测在大部分近代教育及媒体能够抵达的地方,人们都不会再相信彗星对天灾人祸的预示作用,但吊诡的是没过多久,大清国真的完了。从1835年到1911年,这就是日本学者武田雅哉所主要论述的年代。在这本《飞翔吧!大清帝国》里,我看到中国人如何一点一点的从妖魔鬼怪的“天下”里走出,进入一个靠电气运转的“世界”,和一个由恒星、行星所构成的“宇宙”。不过书里没写到李善兰、华衡芳和徐寿,甚至也没有我们广东的詹天佑、冯如和邹伯奇。但借助画报图册和科幻小说,武田雅哉呈现出我们大清子民的一派浪漫与天真。觉醒的群氓有强烈的求知欲,并会因此而突破自己;画师和小说家不时仰望天空,甚至幻想着飞离大地;而一切梦想所凭借的素材,是来自于西方的科学知识,怎能轻易否定我“大清”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一本晚清科学史,但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非常直观的还原了当时中国人的真实心态和精神图景,我们可以说,那是从黎民百姓到知识精英,共同拥有的一个“科学梦”,虽然它一开始看起来很怪异,总是带着中国画里那种混沌杂糅、远近不分的透视关系。原来,读《山海经》长大的鲁迅也曾经憧憬着“飞向行星”;原来,翻译过《妖怪学讲义》的蔡元培也有“到星球上去殖民”的激情;康有为出现时,那些认真又可爱的妄想的确让人眼睛一亮。我忍不住去《大同书》里搜他描写“飞室”的原文:“可为小室、小船十数丈者,再推广则为百数十丈,游行空中,备携食品,从容眺咏,俯视下界,都会如垤,人民如蚁,山岭如涌波,江海若凝霜,飘飘乎不羽化而登仙焉”。观摩其心态,这可不是普通的飞船或者飞机,这是古老神仙想象与现代飞行技术的美妙合体。所有梦想,会随着书中哈雷彗星的最后一次降临而结束么?作者在结尾的部分也写到:“是要维持帝国的存续,还是要进行革命,早已不是问题”。不分党派的人们只相信“世界必须改变”,对于“飞翔”则是空前一致。真正让读者痴迷的,可能还是“近代化”的那个青春期吧?一贯只活在道德礼教和人际关系里的中国人,开始认认真真的思考,如何摆脱“地心引力”了?
  •     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十五日晚,中国基督教圣公会的一位华人牧师,也是将心理学最早引进中国的颜水京,在周游世界各国之后,于中国最早的理科学校、也是科学书籍的出版机构——上海格致书院举办了一场幻灯片放映会。后来,《点石斋画报》的画师吴友如对这次放映会的现场情景进行了描绘:拖着长辫的中国男人在大厅里或坐或站,还有女人和小孩,以及欧洲人,吊在天花板上的灯笼写着“影戏”和“赈灾”字样。颜水京站在讲台上,拿着长棒指向银幕,那里投映出地球图像,上面煞有介事地写着捏造出来的西洋文字。颜水京向观众解释地球是圆形的概念。在画面的左边,站着操作幻灯机的中国人,而画的中央,我们还能看到收藏有各式科学实验器材和标本的玻璃展柜。再没有一个画面能比这张图更清晰地表现日本人武田雅哉所著的《飞翔吧!大清帝国》一书的主题:晚清中国人渴望了解世界,模仿西方先进,表现出今天看来多少显得怪诞的认真、执著而又可笑的一面。全书巧妙地采取了类似的幻灯片形式,全书的五章内容,就像是主题统一而细节各异、侧重点不同的五张幻灯片一样,将大清帝国子民们面对西方世界时的想像和幻想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甚至能清晰地看到他们脸上呈现出来的惶惑、惊讶、兴奋乃至不安混杂的生动表情。在对西方事物习以为常的今日,我们实在很难想像我们的先人初次面对西洋先进的声光电化时,会做出何样的反应。《飞翔吧!大清帝国》检点清末报章、杂志上的绘画和图像,为我们重现了这一切:他们有欣喜,在面对外国传来的电话和电线的时候。为此,专门有一种小说叫“电话小说”,封面上炫耀的是打电话的绅士淑女那兴奋难抑的神态,和今天许多人第一次买到iPhone和iPad的神情如出一辙。让他们又惊又喜的还有火车的传入。1876年,中国的第一条铁道——吴淞铁路开通,当时刊于杂志上的图画,细腻地描画了火车这个庞然大物对人们的震慑力:长长的火车喷吐着浓浓的烟尘,在铁轨上呼啸而过,车上的乘客满是喜色,铁道两旁挤满了伸长脖颈的人们,他们放下了手里的活计,像看怪物一般地望着这个不知道将会对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影响的铁家伙。人们担心铁轨的开通会截断“龙脉”,很快吴淞铁道发生了火车碾毙人命的惨剧,似乎印证了它带来了危险,于是这条铁路就被拆掉了。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铁道,这条地上的西洋式巨龙,和潜伏于地下的中国风水之“龙”之间激烈的争斗,一直在中国各地不断地上演着。在对西洋的事物经过了最初的震骇、晕眩、惊喜交加的适应后,大清帝国的子民们渐渐地开始习惯,于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模仿。杂志开始连载外国小说,也学会了刊登插图,然而奇怪的是,《格列佛游记》的插图中的城墙和人物,竟然是中国式的,小人国的士兵们竟然还拖着长长的辫子。不过,人们很快就聪明地学会了对中外事物分别对待:本国的小说,插图仍用旧的绣像小说的画法,外国小说的插图,就用透视画法或阴影等西式画法来描绘。于是,在中外人物一齐出现的场合,就出现了中国旧式画法(表现中国事物)和西方阴影法(表现西洋事物)的怪异组合!如果说大清帝国的子民们在面对西方的现实科技时囫囵吞枣式的反应和模仿可以用“冏”这个字来形容的话,那么,他们在面对从外国传过来的科幻小说,却模仿得活灵活现,甚至更上一层楼,几乎可以用“后来居上”这个词来形容,因为他们需要的只是想像力,而大清子民的想像力和西方人不遑多让,尽管他们的想像力不像西方人有科学知识打底,而是得自于山海经、传奇怪谈小说。科幻小说一传入中国,即在晚清风靡一时。学者王德威这样形容当时的杂志上的科幻小说写作盛况:“藉着翻译作品所得的灵感,(大清的)作家搬演飞车潜艇,上天入地,更云游太空……晚清作家承袭凡尔纳、威尔斯、贝拉米的影响,展开虚构的科学论述,行有余力,更撷取神魔小说菁华,下笔成篇,令人眼界大开。吴趼人的贾宝玉漫游时光燧道(《新石头记》)、徐念兹的法螺先生航向太阳系诸星球(《新法螺先生谈》),正是最明白的例子。”如果说此前中国人对西方声光电化的模仿和学习荒腔走板的话,那么,在科幻领域,中国子民们对传统或西方构成“知识”及“真理”的论述展开的科幻对话,则可谓不相上下,各有千秋。事实上,中国人对西方事物呈现出来的上述种种怪异反应,反映的是人们对外国侵略民族存亡而产生的心理焦虑。而他们如此热衷于科幻小说,热衷于对上天入地的科幻未来的描绘,正反映了人们在解脱这种焦虑的愿望,诚如王德威所言,将历史的困境不能已于言者,尽行投诸另一世界。因此,在《新中国未来记》、《月球殖民地》、《乌托邦游记》、《新石头记》等科幻小说中,人们设计理想国度、假托世外桃源,以此来化解面对被西方强国瓜分的身份危机感。举例言之,《月球殖民小说》中的主人公藤田玉太郎(日本人名,这部小说显然受日本的科幻小说影响)从自己的飞船上看见月球人巨大、精巧且闪闪发光的宇宙飞船,不禁对其科学能力感到诧异,并赞叹不已,他心想:“单照这小小月球看起,已文明到这般田地,倘若过了几年,到我们地球上开起殖民的地方,只怕这红、黄、黑、白、棕的五大种人,另要遭一番大劫了。月球尚且这样,若是金、木、水、火、土的五星,和那些天王星、海王星,到处都有人物,到处都有强似我们千倍万倍,甚至无穷倍的文明种类,渐渐地又和我们交通,这便怎处?”熟读刘慈欣《三体》系列科幻小说的当代中国读者,读到这样的文字必定会会心一笑:这不就是《三体》中地球人对强大的三体人的恐惧与忧虑的先行预演吗?这部小说,不妨看作是当时中国人恐惧被开除“球籍”的心理的投射。此外,晚清的科幻小说中大量出现了气球这样的装置,甚至出现了一类名为“气球小说”的专门的科幻小说,在《飞翔吧!大清帝国》中,就有一幅《气球破敌》的图画,描绘的是装着大炮的热气球,正从空中炮击敌方的要塞,这又比《三体》中的相若描述早了上百年。在这里,气球成为我们“一窥世纪之交,历史及政治思潮嬗变的好材料”(王德威语),气球这个“位置”,使晚清的中国人看到了,清朝的疆域其实只是世界地理的一部分。气球这样的“飘浮器”,还传达出了其时中国人那种悬而不定的身心感受。就这样,大清帝国的作家们,借着创作与阅读科幻小说,虚拟家国过去及未来的种种,释放了自己对于身份危机的焦虑感,又得以放肆个人欲望以多重出口尽情发泄出来。晚清的刘慈欣们带着悲壮使命感的所写的科幻小说,他们勃发的想象力,开启了近代一直到当代的中国科幻和想象力的源流。
  •     来自日本的年轻人1980年11月,因《小灵通漫游未来》而名声大震的科幻作家叶永烈,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日本留学生的信。这位年轻人是一位科幻迷,对清末民初的通俗小说很感兴趣,想请教一些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的问题。在这之前不久,日本刚成立了中国科幻小说研究会。尽管当时这一组织只有十几名会员,规模可谓极小,却不同寻常,因为这是日本、也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专门研究中国科幻小说的组织。年轻人就是通过这个研究会找到了叶永烈的地址。这让叶永烈很感兴趣,开始与之通讯往来。翌年,年轻人来到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打算以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为论文研究对象,由于当时的复旦中文系没有这方面的专家,因此最终由叶永烈担任他的论文导师。此前,在70年代末,“中国科幻创作最早始于何时”这个问题颇不明了,这激起了叶永烈一贯的钻研欲。通过查证,他把起点推进到1932年老舍的《猫城记》———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这部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的作品,因为政治原因在解放后难再出版,几乎已被遗忘。如今,在严谨的日本青年的“逼迫”下,叶永烈不得不再去图书馆的故纸堆里翻寻。在他们的努力下,部分晚清科幻重见天日,一段久已被埋没的过往开始浮出水面。意识到一座宝库正有待发掘,叶永烈建议某些机构研究这一课题,可惜未能得到重视。不久以后,中国科幻成为“精神污染”而遭到了空前激烈的批判并跌入了谷底,叶永烈愤而改行,写起了纪实文学。不过,带着大量的文字及图片复印资料回国的日本青年,却在几年以后出版了一本奇怪的书———《飞翔吧!大清帝国》。这位青年就是武田雅哉。一场重现清末幻想的“幻灯会”说《飞翔吧!大清帝国》奇怪,是因为它不符合我们对图书分类的一般印象。它显然并非以文字论说见长的学术著作,但也并非一本以图片为主的画册。尽管作者具有日本学者惯有的那种“令人发指”的文献收集能力,在书中旁征博引,却不怎么遵从严谨的学院规矩,不少材料并未一一标明出处,许多论断与其说是深思熟虑的观点,不如说是富有情趣的即兴发挥。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他为重现清末人们的幻想而举办的一场“幻灯会”。在武田雅哉看来,古典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清朝末年,是人们的想象力向宇宙内外延伸扩展的时代。“人们从科学书籍和报章杂志中获取了诸多的新观点和新视角,借由这样的观点和视角,在遇到以往没见过的事物时,他们或许就有能力习惯、亲近它们,享受新鲜感带来的惊奇和兴奋吧。”借助想象力大为依赖的视觉图像,他试图为我们重新描绘出清末人头脑中那一个个简直是现代天方夜谭的奇异时空。确实,清末尤其是最后十年,正是中国人全方位体验现代性的空前年代,西洋科技则是最让人震惊的部分。彼时,距离一战引发的对现代文明的大反思还有些年头,人们津津乐道于种种新发明,大谈特谈新鲜的“二十世纪”。借助于日译本,那些梳着大辫子或者才刚剪去辫子的人们,对“科学小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在世界范围内也还没有今天所谓的“科幻小说”即Science Fiction这一稳定的概念)。1902年,梁启超最先在其创办的《新小说》使用小说分类,其中一项即为“科学小说”,而同在日本的留学生周树人,则正将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从月球到地球》译成中文,并在“弁言”里展望了未来人类移民太空甚至星球大战的场景。科学与文学的交会成为一时风潮,吴趼人、徐念慈、包天笑、陆士谔等一批文人志士参与到翻译和创作科幻的潮流中,于是我们在《新法螺先生谭》(1905)里看到法螺先生灵肉分离、飞翔太阳系各大行星;在《新石头记》(1908)里看到贾宝玉转世再入红尘、乘飞车狩猎大鹏、坐潜水艇遨游海底;在《新纪元》(1908)里看到从南海到印度洋、到红海、到地中海的一场黄种人与白种人的世界大战;至于《电世界》(1909)里那位留着大辫子、借着电翅膀和鍟质枪在天上随心所欲消灭敌军、统一地球、实现世界大同的电王,简直比钢铁侠还超前了不知多少倍。这些与今天的科幻似像非像的作品,像一个个转基因造物一样,稀奇古怪,令人瞠目结舌又微带萌感。不能嘲笑那奇妙的大象当然,武田并没有拘泥于文学作品,他不时抛出一幅幅被我们自己忘却的图像来吓人一跳,然后配上幽默解说。来自报刊和小说插画的图片,直观地展示了那种古今交错时的凌乱感。例如,“不管是桃花坞的年画,还是画报上的插图,从他们的实验结果所生出的绘画空间,并不像西方那样,整个画面都被严谨的几何角锥体布满。将使用透视法的部分和沿用旧法的部分并存于同一画面内,或随意安置两个以上的视点,这样的绘画犹如令人眼花缭乱的‘畸形空间’。”武田细心地注意到,新旧画法往往严格按照表现物的国籍来分配:属于西方的人或物,就用画师们正在模仿和体会的西洋画法来处理,而属于中国的人或物,则用他们熟悉的中国传统画法来处理。“这样的绘画空间,就像设有外国租界的近代中国的都市空间一样。”“清末的画师们,绝不甘于当个时代的记录员,他们把惊奇和兴奋注入包括自己在内的近代中国人眼里,着实撼动了时代!”在武田看来,热气球、飞车、机器人一类现代发明,对于许多未曾见过实物的画师们来说,就像过去的大象:不曾见过大象的画师,只能依据传闻和奇怪的图片来画它们,而一旦这种假想的形象拥有了力量,它就会构成该种动物图像的规范——— 既是如何作画,也是如何看画的一套机制,而远方的真正大象实际上如何却已变得不重要了。可贵的是,武田强调,我们不能嘲笑那奇妙的大象。“那里有我们经常忽视的、由真挚想象所建成的动物园。”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晚清人去想象自我与世界,并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态上烙印下了时代的精神分裂印记。说句公道话,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许多想象无疑是太“过分”了一些,当时人却未必觉得有什么不妥。比如,晚清小说中有幻想用照相术照见人的灵魂,其实,谭嗣同曾会见以主编《格致汇编》而闻名的传教士傅兰雅,对X光照片惊叹不已。不知傅兰雅怎么想的,居然说这算不得什么,现在还有更厉害的呐,能测绘出人的心中所思所想所梦,“由是即可以器造梦,即照器而梦焉。”来自西方的权威人物如此信誓旦旦,怪不得国人不把今天看来仍很“梦幻”的事物当“现实”来展望。另外,谭嗣同还读了傅兰雅翻译的奇书《治心免病法》并深受启发,这不过是一个美国人发明的精神疗法,却在当时影响甚广。至于鲁迅的同学、革命志士陶成章自学催眠术并在上海传授却不见效果被人当成骗子一类的故事,皆提醒我们,如果不去深入测绘当时的“科学认知图”,以此来与清末的科幻予以比照,就难以真正理解科学与文学的交融。而这方面的工作似乎还有待展开。正是在那样一种传统的“奇门遁甲”与时髦的“现代科技”杂糅的氛围中,出现了武田所谓“最后一次妖怪大游行”。武田罗列了不少《点石斋画报》里关于怪兽出没事件的报道。这些报道在今天看来尤其不可思议,但这或许正说明我们已经完全地“现代”了,才会以一种实证主义的心态和目光去“审查”如此“不科学”的“新闻”。而在当时,“人在天上凌空虚步”、“无头的妖怪在街上到处跑”一类的消息却屡见不鲜。有意思的是,武田发现,很多妖怪的形象,其实是根据《山海经》的图像设计而成,甚至干脆照原样摹绘下来的。这倒提醒我们:幻想可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应,它也常常变成某种物质性的现实。那气球仍停留在大气层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本书,武田还著有一系列有关中国文化的有趣读本。其中,《桃源乡的机械学》延续了他对怪物的一贯热情,对古往今来的中国奇异幻想如数家珍:从猪八戒惊人的食量到传说中的“昆仑”,从桃源乡的不死药到脑电,从地生羊到江青、彼得大帝对永动机的迷恋……经他的友情提示,我们中国读者也许会惊叹:我们原来是这样一个可以若无其事地讲述种种不可思议故事的有趣民族啊!这书目前已有了繁体译本。此外,他与日本中国科幻小说研究会早期发起人之一林久之(岩上治)合著了一本《中国科学幻想文学馆》(2001),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部大规模的中国科幻通史,以明确的类型文学意识叙述出一套上至起源(古代神话)下至当代、涵盖港台的历史,可惜至今还没有中译本。晚清文化研究算得上近年来学术界的一大热门。得益于此,较之于中国科幻的其他历史阶段,作为起源的晚清科幻应该说已经得到相对充分的研究,包括一些重要的学者都对此有所关注,如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 晚清小说新论》和杨联芬的《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等,都旨在打乱文学史线性发展的“后见之明”,以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方式,还原后来被淡漠的、“五四”之前的历史丰富性。当历史记忆被改写或补充后,对命运的理解和想象就开始生发。王德威就曾感叹:“如果当年的鲁迅不孜孜于《呐喊》、《彷徨》,而持续经营他对科幻奇情的兴趣,对阴森魅艳的执念,或他的尖诮戏谑的功夫,那么由他‘开创’的‘现代’文学,特征将是多么不同。”遗憾的是,在世纪初的那场短暂而热烈的相遇之后,包括鲁迅在内的许多重要知识分子就再没关心过科幻了。或许是“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吧,以至于被视作中国第一篇原创科幻的《月球殖民地小说》(1904),足足用了三十五回、野心勃勃地铺排了宏大的构架后,却戛然而止,那气球仍停留在大气层里。也难怪武田在“放映”完种种呼之欲飞的幻灯片后,最后带出的却是“中国人的心里真的有想要飞起来的愿望么”这样沉重的疑问。令人感慨的是,武田这本书出版后,本来在日本也已没什么人知晓其存在了,“已经变成一本佚书了”。如果不是2008年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或许就和它所研究的对象一样,从此渐渐退出历史的记忆了。所幸,如今借着简体版(删去了“台湾版后记”,新增了一份年表),它第二次重回历史的序列中,让更多人的记忆重新排列,并在愉快的阅读中露出会心的微笑和慨叹:“晚清的先贤们,竟是这样想象未来的啊!”正是在那陈腐溃败的帝国垂死之躯里,孕育出来那些想要飞翔到天空和宇宙深处的奇妙想象。如今,这些有奇妙之想的人,或许已经摆脱了沉重的肉身,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怀着对众生的大爱,飞向星空的深处了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作者明显是高端黑啊
  •     比想象中浅,没什么干货,基本就是民国时期各种杂志插图的集合。不过后来看到书目分类在“漫画”,那也就不错了,至少挺有趣的。
  •     只有中间讲绘画的比较有意思。其实作者就擅长收集了一堆版画。就是这个史料多。
  •     讲清末对于世界科学的融入,小巧有趣的谐书,一级棒的选题,却太拘泥细节,终归距离期望差了一些。
  •     意外的灵,有许多激发灵感的点。
  •     本来想翻找资料的 结果发现只有图片有点用处
  •     书中的插画太有趣。
  •     第一次不知道tag应该标什么,看完真是谜の感动。是学术类书籍的严肃写法,不过文笔有和风的温情脉脉,也有日式的犀利吐槽。五月份生病时间太多,六月抓紧时间,多读些好书吧。
  •     啊 好羞耻!
  •     日本人做研究总是姿态很低,注意每个细节,并且陶醉其中,发现很多乐趣。
  •     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哲学。从非主流的角度看历史,在分寸得当的各种日式冷吐槽中发出许多哲思。这里的大清帝国比宫斗剧里的有意思多了,唯一差评的是插图太小了字看得好费力=皿=
  •     不过说起来居然也是日本人写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然后又翻译回来呢
  •     有意思
  •     老祖宗如此呆萌。
  •     题材很有趣,但是内容偏离了开始的立意。
  •     干货太少,水太多。选的一些画还蛮有趣的
  •     非常有意思的书,对晚清的科学知识接受与幻想做了快节奏、幻灯片式的描绘。作者认为,“清朝末年是人们的想象力向宇宙内外延伸扩展的时代”,通过大量来自当时报刊的插画和文本,尽力描绘出人们面对新鲜事物的惊奇。不同于传统晚清印象中的沉重与保守,新事物此时随着媒介发展而不断涌入,清人采取了有趣的态度:根据人、时间、空间、机械的国籍来选取传统或阴影(透视)画法,犹如租界空间般驳杂;施以云纹来掩饰对西洋机械图的不解;电线电缆作为都市空间象征在图像中的线索作用;取材《山海经》图样来展现新闻插图中的怪兽形象;以及对电气和飞翔的“广博”幻想。事实上,除了强国的意识,晚清科学文化渗透着更多意义,体现出传统知识的渐变和伦理的延续。不过,或许并非定位学术,因此每章仍主要停留在展示文本和图像层面,背后的时代心态仍可琢磨。
  •     归为西学东渐史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跟科学本身没有多大关系,文中插图占一星,行文视角占一星,好友赠书占两星。
  •     内容没有标题有气势啊
  •     我要是也能写出这种文章就好了
  •     真的不是科幻书,大家别走错了。实际上,是一本很好玩的历史书,插图丰富,观点鲜明,一个小时翻完。
  •     15/05/21 资料搜集颇勤,写得也很有趣。
  •     插画很有趣。
  •     标题太萌了!
  •     个人觉得本作换个书名会不会好些。。。前半本基本就在讲绘画透视的东西,后半本开始涉及到其他一些,但是总的来说看的说作者想写的方面有不少,但是每块又多点到为止,真的是走马观花啊。。。书中唯一的亮点就是那些插图,可惜图还是略小,看完本作对于书基本已经没啥大印象了,只记住一个人就是吴友如
  •     透过日本人的视角看清朝中国,也是光陆离奇
  •     有趣!
  •     整个一两三个钟头的PPT,缤纷奇幻,脑洞开花
  •     大刘和韩松写的推荐,还以为是本科幻小说。。不过这本书超级有意思,推荐那。
  •     切入点不错,图片很多有两张还算有趣,但是资料的整理完全没做好,乱七八糟的,章节之间没什么逻辑,说明也写得简略
  •     挺好玩,书名有点不知所以,虽说后面确实有提到清末文人的飞行器幻想,不过主要看点还是点石斋吴友如等人那些画,画师们在没有参照情况下对于西方事物、未来乃至怪物发挥自我想象,看得人很乐,他们画的时候肯定也很high。作者原来是叶永烈学生啊。就是材料组织散了点,画也太小不够看。
  •     画报中的晚清,一段充满异想天开脑洞的科学史
  •     十分有趣的书,挖掘出之前被大部分人忽视的历史。东西是有的,可是本国研究在哪里……2014年读的。
  •     偶然在书店看到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正因为王朝的腐朽孕育出了一批有着奇妙想法的梦想家。他们用当时的眼光来想象这个封闭王朝以外的大千世界、科学技术,让读者认识到那不仅仅是个危机的时代,也是一个“飞翔时代”。
  •     有点意思
  •     修改第112页的一句话:大清帝国的画师与小说家们,受到异国科技文明的突然袭击,一面悲鸣、一面兴奋、一面想象、一面开始变形……读完以后一股谜样的感动。PS.书里的插图太好看了!
  •     四星半~这是一本名字中二、语言欢脱、配图呆萌、市面鲜见的作品,它出自一位异国作者之手,方向冷僻~如果你能得到它,也许会被其中配图所吸引,看似荒诞和呆萌配图的背后,却是几个彗星周期之前,大清帝国前辈对于未知事物的勇敢探索和尝试~什么,我大清亡了?
  •     2017.03.05
  •     日本已经和德国一样,在我心中形成了质量保证标志。。。
  •     有趣而莫名的燃!那种刚刚开眼见识到广阔新天地而急欲改变和探索的好奇心急迫感,散发着孩童般天真的活力。新知旧时碰撞出各种奇趣混合,引入西式技法后的中西混合画风,依靠文字和想象绘制的异国机械和风物,急欲强国的各色文字改革方案,探索未知世界和新科技的各种幻想冲动,都是转型时代独有的魅力
  •     好有意思啊,呜啦啦。
  •     挺有意思的
  •     前面部分有点干货开眼界,后面就越看越没意思了。
  •     书中注释应是译注,可见译者在这方面还是很下了功夫,相对的编辑简直就是那种懒死的,那么多注释一股脑放在章末,你怎么不直接删掉呢……
  •     一本日本人写的介绍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史的书,被一群科幻作家推荐,放在图书馆的漫画类书架上,用的是青少年读物的封面,简直不知道说什么…… 但是很值得读,语言轻松,又是很奇妙的视角,资料也很丰富,读起来佩服又惭愧呀… 不过配图印刷排版粗糙了,对这样的书而言是硬伤,减一星。
  •     新年70本之26,题材颇为有趣。在选取的晚清科技,画报中,可以看到很多可挖掘的方向。旧日,通以为科技一事,与王朝无关,每每提及,只用封建愚昧,闭关锁国概括。而清末民初,于科技之认知,与旧识之矛盾,皆可由此引出。读来轻松愉快。
  •     清朝人的科学幻想
  •     挺有趣的题材,不过没有看下去...追求科学还是描写艺术?这本书好似不太适合我...
  •     壮哉我大清……!
  •     颇有趣的写法,插图犹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