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者与阐释者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1-1
ISBN:9787208034907
作者:[英] 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
页数:281页

作者简介

齐格蒙·鲍曼是本世纪后半叶欧洲的一位重要的社会学家。本书是他的代表作。
本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表达了知识分子角色从立法者到阐释者的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以及相应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本书旨在揭示现代型世界观及现代性知识分子策略所产生的历史条件,揭示出在何种社会条件下这种世界观及其策略遭到挑战,并且部分地为另一种被称作为后现代型世界观及其策略所取代。


 立法者与阐释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读后感通过这本书,鲍曼不仅追述了“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诞生,以及被称为“知识分子” 的人的历史作用,他们的取向和抉择,以及所面临的处境。作者更是以对“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的分析为契机,通过“立法者”与“阐释者”两种角色和策略的对比,描述和展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各自的产生与主张,以及种种千丝万缕、细致入微的关联。对于现代性及其之后思潮的研究,是社会理论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困难的那一部分,几乎所有近代重要思想家都试图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所以这一领域也愈发变得迷雾重重。一元论和多元论的纠结,并没有困扰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推动启蒙,推进社会进步, 他们被人称为les philosophes。这些先驱用自由、民主、理性等新时代的价值观为旗帜,同他们认为的人类过去的蒙昧与野蛮作斗争,他们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胜利。世界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不久,有人看到:启蒙时代主张的社会进步,实际上是在社会生产能力极大提高的崭新时期,一个社会社会阶层推翻了另一个社会阶层并取得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只是暂时的,它必须服从人类社会进化的理性规律。所以,在启蒙时代取得主导权的那个阶层,必将被埋葬,而掘墓人正是他们所压迫的那个阶层。马克思相信理性对于人类历史的作用,他运用辩证的思维,对启蒙思想家创造的新世界作出了回应。事实上,十八、十九世纪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受到真正的挑战,他们相信理性、秩序、权威,相信社会进步以及知识和知识分子对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知识与权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部分人手握真理,不断改造人类状况,推动人类前进。人们在建立美好新世界的道路上,踌躇满志。这就是鲍曼所谓的“立法者”、 园丁”的形象,他们被认为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骄子。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和战争的威胁粉碎了人们的进步幻想,人们开始对启蒙时代以来提出的那些已经深入人心、不可动摇的信念进行重新思考。接下来的消费社会与福利社会,女权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信息时代与全球化的到来,地方性知识和实践得到重视,人们开始重现发现自身的处境。曾经的先锋丧失了锐利,充其量也只是朝向共同目标的不同方式而已,他们的基础都是一致的。而后现代则不同,它是在砍伐现代性这棵大树之根。“自由”,这一启蒙之子,不仅冲破了封建制度的种种樊篱,也粉碎了现代主义关于理性、进步的梦想,带来了多元和破碎的新世界。在这场混乱与论战中,知识分子变得犹豫不决、迷失方向。建立在科学、理性、社会进步的一元性话语及意识形态开始变得岌岌可危了,多元化的、更多竞争性的话语开始崭露头角。于是没有一种理论、一种方案可以放心地宣布自己是普世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在多样化的思想与行动之中,理解开始变得困难。于是,知识分子开始放弃“立法者”的姿态,“阐释者”这一新的形象开始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工人阶级,这一曾被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受压迫者阶级,在社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和消费时代到来时却成为了“庸众”。清教徒的幻影消失了,他们曾耸立在“知识分子的关于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更理性的社会的方案和策略中”;穷人也失去了知识分子对他们的亲睐,相反他们被认为最不可能成为“理性化的担纲者”。于是,“一个负担着对理性化规划进行组织实施工作的主体已经不复存在,……,对进步的梦想仅仅成了:梦想”。当下,“终结一切策略”,成为唯一可以被共同接受的策略吗?合法化问题已经被弃之一边,启蒙思想也已经因为过时而被埋葬了吗?作者文采斐然,尤其是使用的暗喻精彩绝妙。毫无疑问,鲍曼是在现代性研究领域最杰出的一位。二手著作往往使人晕头转向,但这一部著作却是二手著作中的精品,因为它提出了独特的视角,而不是迷失在众多大师的思想之中。最后,再补充一点,事实上鲍曼采取了阐释者的姿态。他尽量清晰地阐释了“知识分子”、“总体性知识分子”、“专家”阐释了“现代性”、“后现代性”。他没有提供解决方案,只是把长期以来搅在一起、混淆不清的一些东西很大程度上澄清了。同时,他也是一个“总体性知识分子”,他跨越了越来越细分的学科界限,对人类的处境与命运投入了深沉的关怀。
  •     译者似乎是一位挺不错的学者,关键是鲍曼的风格太差劲了。其实书里很多真知灼见。可以和刘易斯-科塞的《理念人》、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还有杰弗里-戈德法布的《民主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一起读。不过对于作者的后现代思维还是要抱有理智和批判的态度。
  •     这是我近3年来看的最烦的一本“理论书”。熬夜看不算,几乎看上半章就需要上网瞅两眼八卦或转帖来调节,因为看着看着就不知所云了。我想不是由于作者的书写太过散文化,就是译者基本无法理解作者,或者没下功夫,无法传达语言上的精义……还有,我总觉得这书在读的时候,是在废话中找尚有启发的句子,只可惜这部分内容太少了。可能看完后的感受要另说,但愿我能把它看完。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没读太清楚。。。
  •     借着知识分子的名义探讨现代与后现代的问题,鲍曼老爷子文笔很优美,读起来也不算艰辛。不过由于本身结合了很多其他人的作品,所以还要有不错的背景知识。
  •     不确定性停留在熟悉的和惯常的事物的边缘,然而,它们正开始剧烈地压迫着日常生活世界的边界。
  •     可能是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吧(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所以读起来觉得更多的是知识分子的尴尬。因为在鲍曼看来,立法者的传统还依然流淌在知识分子的血液里,但是立法者的社会条件已经不可挽回的逝去了。
  •     赞!赞!赞!
  •     一个多月 断断续续 读得异常吃力 不知是翻译的问题 还是鲍曼本就如此费劲 知识分子史必读书目 史学理论和社会理论在此巧妙而精当地交融。知识分子在两种境遇下面临两个时刻 站在舞台中央。我们的路,究竟在哪里?
  •     失去了公共性,于是选择依附
  •     或许真是一本好书,启发性在于找到了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阶段/情境下的身份迭变这么一个观看缺口。但对我来说,许多事情他说了结果说了现象,甚至带了些愤世嫉俗,却剖不进原因,若即若离,但跳出固有视角的方式(e.g.教育不是在空白处着笔而在于扭转乾坤/取代错误观念)却用得很熟练。我愿意相信他有意为之,却也依稀觉出他火候不如前贤之处。然仍多有启发,知识与权力之结合作为确定性之源,阐释者身份的根基是多元文化下相互承认的绝对性,这种谦和、呼吁理解的绝对性呼唤知识分子转换身份再执判断。新合法化危机时代,所有的问题都依赖市场的制度与逻辑进行解决,此为后现代性的特征之一。最后提到后现代性下的安逸原则与知识分子的四种策略,简短而精要。
  •     如何解释跨学科学者对我业的屡次击溃?范师说:任何一种排斥都不能进入真理论。
  •     深刻地说明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起源和发展,也有种种的顾虑。没办法,鲍曼就是这样一个人——启蒙主义的后裔。
  •     看到大家评分都这么高非常惊讶!!鲍曼的洞察和理解力有点糟蹋了这主题。假使读过他所引用的这些理论家,再读他估计就更没必要了。
  •     后四分之一可以
  •     如果消费主义、福利时代会消除人们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追求,那么低级的消费者主义时代是否就意味着人们已完全沦为了形而下的人字形性动物?
  •     多元主义价值观与平面化消费者社会中的知识分子:阐释意义经验,参与对话,提供文化产品,关注“新穷人”。
  •     前半段园丁的产生过程看懂了,后半段后现代的部分一直被很绕的翻译给搞混了。
  •     心念故土满目异乡。
  •     与诸君对话之作,但我能模模糊糊的看清
  •     还是早期的著作好
  •     鲍曼总是给人惊喜。冷静的历史梳理和像“去弊”“特征的缺乏”这样从西哲传统上的溯源与继承,都使这本书跳出了一般的论述或者描述知识分子的角度。很是丰富。
  •     思想史就决定先读这本了!
  •     看的好累,不过有几章还是挺合我口味的,我要换口味Q_Q
  •     佶屈聱牙
  •     鲍曼好妖的
  •     对“知识分子”的起源和发展的梳理,知识与权力的合谋在完成社会整合功能之后,知识分子失去权力的同时也而获得某种解放与自由。韦伯式“清教徒”神话的兴起,只不过是现代性自身合法性危机时分的哀歌。在布尔迪厄的基础上,提出对消费者的诱惑之外,对新穷人的压抑也同时存在。
  •     梳理的挺好玩,也不困难。
  •     现代性纲领就这般被知识分子--立法者彻底葬送了。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分野,不是语词、时间跨度上的先后,而表明意识观念的颠覆。这一颠覆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后现代以极大的破坏性,解构了累积式文明的精神内核。我们不免陷入这样的误解,以为消解是目的,毋宁说是手段。其核心仰赖这样的观念:所有理论在名义“平等”的视域下获得讨论。“异见”的意义被拔高,像是一个中年男子,决心放下事业、家庭去重新逐梦一般,决绝而又离奇。以阐释者的身份,或显或隐地受着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影响,重新探讨文明系统的合法性问题。这个时代的教育,不比过去多元。形而上的世界中,我们不再做关于寰宇的梦,评价标准如此单一,欣然地接受消费主义的一切观念,甚至取消了统治集团赖以维继的统治模式。我们这个时代,对文化,是否怀抱更大的偏见?
  •     精读好久,六颗星!没有宣称一种姿态,但勾勒出一个悬而未决的时刻:应该警惕什么,放弃什么,坚守什么,期待什么,即将到来的可能是什么。清醒,但并不绝望。正是时候的解毒剂,需反复浇的冷水和反复着的热情。只是无论在自己前行的历程,还是在中国的语境中,情况或许会更为复杂。
  •     荒野文化—园艺文化。启蒙的终结与客观化。
  •     从前现代到现代:荒野文化和园丁文化——源于惧怕心理的控制欲望
  •     正是这本书才让我真正开始思考所谓知识分子的立法的问题。和话语权力不同的一种解释路径。鲍曼的确很有见地,在前人的著述中可以合逻辑地翻出自己的新意。
  •     前几天看的,最适合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看……
  •     没看懂
  •     鲍曼把现代性喻为从荒野到园艺技术的运用,梳理了知识分子从牧羊人式的立法者如何在历史条件下失守,与统治阶级分野,求工人阶级无用,意外得到之前用以压迫被教育者的“自由”(无依附实则无利可取),无法与全景式技术抗衡的无奈贯穿始终,从而在政治实践面前显得多元却无力。鲍曼对多位社会学同僚的关照和批判很到位啊,对后现代的分析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点变脑残粉的赶脚了- -
  •     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从激进到保守,算的上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
  •     鲍曼很谨慎地提出知识分子在后现代中可能的“功能”,一种烛光式的共同体之间的阐释。“革命”的维度他还是存疑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