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利亚的自白

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532158241
作者:[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页数:104页

内容概要

科尔姆·托宾是具有国际声誉的爱尔兰当代著名作家。他1955年生于爱尔兰东南部一个积极投身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家庭,毕业于都柏林大学,主修历史和英文。
自1990年发表处女作小说《南方》以来,托宾已出版七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一部中篇小说、两个戏剧和多部游记、散文集。《黑水灯塔船》(1999)、《大师》(2004)、《玛利亚的自白》(2012)先后入围布克奖决选名单,《大师》荣获2006年度IMPAC都柏林国际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布鲁克林》获2009年度英国科斯塔最佳小说奖。他的最新作品是长篇小说《诺拉·韦伯斯特》(2014)。2011年,英国《观察家报》将其选入“英国最重要的三百位知识分子”,同年,他获得爱尔兰笔会文学奖,以表彰他对爱尔兰文学做出的贡献。2014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外籍荣誉院士。
托宾的作品主要描写爱尔兰社会、移居他乡者的生活、个人身份与性取向的探索与坚持等。他文笔优雅恬淡,内敛含蓄,被誉为“英语文学中的语言大师”。
托宾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得克萨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创意写作。目前,他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英文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在纽约和都柏林两地居住。

作者简介

圣母玛利亚的形象透过西方绘画和雕塑深入人心,可是除了《圣经》里的只字片语和一些宗教研究著述,几乎没有作品以文学艺术的手法刻画过这位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母亲。
科尔姆·托宾通过小说《玛利亚的自白》,把想象力投向最神圣却又最神秘的母子——玛利亚和耶稣。他直接通过玛利亚之口,让一向以沉默温婉形象示人的圣母发出自己的声音。
儿子殉难数年后,玛利亚独自在以弗所生活。在恐惧和悲伤中,她回忆起儿子罹难前后的过程。她觉得,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她的儿子是一个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玛利亚努力说出她所理解的真相。
在托宾丰富的想象力和简洁有力的语言刻画中,一个性格饱满、令人难忘的玛利亚形象深入读者的心中。
——————
布克奖史上篇幅最短、引发争议最大的一部入围作品
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献声为《玛利亚的自白》录制有声书。
同名戏剧《玛利亚的自白》纽约、伦敦、都柏林、芝加哥等地巡演,入围托尼奖最佳编剧奖
文学史上首部以第一人称让圣母玛利亚发声,让她重回《新约》没有提及的现场,从拿撒勒至迦拿及至耶路撒冷,这位全程目睹儿子惨痛遭遇、寸步不移的亲生母亲,在这本仅有一百页的文学杰作中“复活”。当她痛不欲生,当她的声音终于被听见,泣欣宛如“遗言”,作为“见证”,不再矫情,只有轻蔑。
来自母亲的泣诉,字句真挚恳切,撼动人心。科尔姆·托宾无畏地写出史上最应该被书写、真实伟大母亲的故事。
——————
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人,我的工作是穿过沉默,走进人物的心灵,为他们创造发声的机会,赋予他们生命,一种在情感和理智上对他人有关系的生命。……渐渐地,我产生了这个念头,我可以给玛利亚,耶稣的母亲,这位在十字架脚下沉默的妇人,一次发声的机会,我可以写一本小说,里面说话的人是她。我去了以弗所,开始想象在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后的她,那时,基督教的新曙光正在世间浮现,发生的故事正在被记述下来。她,在我看来,依旧深锁在一种驱散不走的伤痛中。
——科尔姆·托宾
这本书篇幅很短,但它像钻石一样密实。它既像一座西班牙的圣母哀子像那样悲哀,但也完全颠覆正统……托宾没有采用多年来形成的关于玛利亚的种种神话,却维护了玛利亚的尊严。
——埃德蒙·怀特,《爱尔兰时报》
一部优美而大胆的作品……它出乎意料的语言和几乎令人震惊的人物塑造使得它充满力量。
——玛丽·高顿,《纽约时报》


 玛利亚的自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二十年前,记者出身的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出版过一本游记《十字架:欧洲的天主教之旅》(The Sign of the Cross: Travels in Catholic Europe),记录了四年间他走过欧洲多个天主教国家或地区、参加盛大的宗教庆典、亲身体验朝圣之旅的经历。书里第一章写到他童年的回忆,母亲和姑妈去法国露德(Lourdes)朝拜圣母,他在家乡的教堂当祭台助手,每天晚上全家人都要跪着念诵玫瑰经。托宾出生在一个规矩的天主教家庭,虽然父母亲会对某些教义的细节提出疑问,但从未质疑过信仰本身及其仪式,也许就和吃饭睡觉一样,天主教构成了他成长的一个有机部分。在托宾十四岁以前,天主教控制下的爱尔兰依旧有着严苛的出版审查制度。当时,小说家约翰·麦克葛汉(John McGahern)的作品因所谓的色情内容而遭禁,他本人也因此失去教师的工作;移居伦敦的艾德娜·奥布莱恩,处女作《乡村姑娘》因含有露骨的性描写,被家乡保守的教会丢入火里烧毁,这乍听起来仿佛是在遥远黑暗的中世纪才会发生的事。天主教会势力在爱尔兰的式微消失,与进入青春期后托宾本人对天主教信仰的动摇和弱化几乎同时发生。然而,在谈及与天主教的关系时,公开同志身份的托宾并不把自己定位为愤怒的对立者,相反他表示,他曾在宗教画里找到慰藉,天主教创造的艺术,它的“美和富饶依旧深深吸引着我”。威尼斯圣方济会荣耀圣母圣殿里供奉的一幅《圣母升天图》,便是吸引托宾、让他流连忘返的宗教画作之一。这幅由文艺复兴后期大画家提香所绘的大型油画,散发出祥和、纯净、圣洁的光辉,让他在每一次观看后离去时都觉得意犹未尽。有一次,在走出圣母教堂后,他无意转进相隔几步之遥的圣罗科大会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在二楼转角的一个房间里,另一位威尼斯画派大师丁托莱托(Tintoretto)所绘的基督受刑图,给予他完全不同的冲击。画里,美好超凡的天国为嘈杂混乱的俗世所取代,那使他联想到圣母,耶稣的母亲,作为人母,面对儿子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而死时所感到的伤痛和恐惧。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在欧洲的绘画和雕塑里屡见不鲜,可是在文字领域,除了圣经里的只字片语,除了宗教性的研究著述外,几乎没有作品以文学艺术的手法刻画过这位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母亲,这一空白触动了小说家托宾的创作渴望。母与子并不是他陌生的题材,早在2006年,他就出版过一本以《母与子》为标题的短篇小说集,里面收录的故事基本都是围绕母子关系而展开,而在新作《玛利亚的自白》(The Testament of Mary)里,他把想象力投向一对最神圣却又最神秘的母子,玛利亚和耶稣,并且是直接通过玛利亚之口,让一向以沉默温婉形象示人的圣母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托宾创作的初衷和企图,换言之,《玛利亚的自白》写的是一个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母亲回忆追述儿子如何惨遭杀害的故事。在托宾笔下,身为母亲的玛利亚,对耶稣和其追随者们在家里的高谈阔论不以为意,在得知当局将对耶稣采取行动后,她赶赴迦南,试图力劝儿子跟她回家,婚礼上,她没有为儿子能把水变成酒的神力而感自豪,却怀疑那是一个事先设好的圈套,为求自保,她提前从刑场溜走,没有亲手清洗和安葬儿子,为此愧疚不已,她不愿附和耶稣门徒的要求,做出虚假的见证,当听说儿子的死原来是为了救赎整个世界时,她脱口而道,“那不值得。”托宾塑造的玛利亚,不是一个伟大的愿为全人类奉献出自己儿子的圣母,她甚至算不上一个伟大的人母,在母爱的背面亦有着求生的自我本能。从基督教的角度看,《玛利亚的自白》无疑是一本冒大不韪的离经叛道之作,可单纯的挑衅和冒犯似乎从来不是托宾的写作态度,或者说,要把教会当作攻击目标,显然有更有效的切入点,而不必选择玛利亚这个完美、深入人心的圣母形象。另一方面,在叙述耶稣治愈瘸子、拉撒路复活、迦南的婚礼等众所周知的圣经故事时,托宾维持一贯朴实沉稳的语言风格,不带丝毫嘲讽和讥诮。在某种程度上,这本小说好像夹在叛逆却又叛逆得不够耸动的尴尬中,模棱两可,教人困惑。帮我解开这个谜团的是另一位爱尔兰小说家科伦·麦凯恩,那是文字共和国里一次奇妙而意外的巧遇。在有关他新书《飞越大西洋》的采访中,他告诉我,女性在北爱尔兰的和平进程里扮演了重要角色,最早联合走上街头的是妇女,是母亲,她们举着标语牌,高呼“别再残杀我的孩子”,那一刹那,我听见了《玛利亚的自白》的回响——“那不值得”。虽然北爱百年的流血冲突已成历史,但人肉炸弹、自杀性袭击,这类为了某项崇高事业而献身的暴力悲剧至今依在,在世界的多个角落,仍然有眼看孩子去送死的母亲,她们承受着和玛利亚类似的悲痛或怀疑,托宾的《玛利亚的自白》,透过对宗教故事的重述,道出的是当代母亲隐匿的心声。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也许我不是基督徒的关系,每隔两页便出一次神。
  •     无话可说。
  •     把圣经片段转化成意识流状或诗化的内心独白。虽然它薄薄的,低调、静默、而严肃,能感觉到作者似乎只想谨慎地做完一件希望做的小事,但它仍可使内心动荡,如风起云涌,它的力量像一个不可轻慢触碰的咒语。翻译的字句优美耐嚼。
  •     主题炫目,内核一以贯之
  •     额……看完了?
  •     难看
  •     读到的第一位耶稣的自私母亲。她也恐惧,她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科尔姆托宾给这位圣母褪去了仙味儿、而正是她的软弱和无力让她愈为真实。 但是真实性待查。
  •     之前曾上演过舞台剧。以人性写神性
  •     一口气呵成,看的时候外界干扰断断续续极不认真,但能感觉到细腻,为人母为人妻的平凡渴望。待认真二读。
  •     也许读过圣经,更有利于阅读此书吧。
  •     短句的目眩神迷。
  •     一个母亲的自白,托宾所理解的母亲。
  •     五万字自白。托宾的玛利亚。玛利亚难堪得意识到,她只是在自救。对于前来听取回忆的人,她意识的是他们“野心之庞大,信念之天真”。“那不值得。”
  •     没读过圣经,只有一点点了解,看的过程有点挑战。
  •     这个母亲的形象还是很托宾式的,轻度地不合世俗,巨细靡遗的观察,思考,克制而显出内心高贵。圣经语境的诗性叙述,美得无以复加。只是一连97页的心理描写/第一视角观测对读者是个挑战。。。
  •     圣母的人性呐喊,平静而真切。当最后圣教徒赶来和她说,儿子复活升入天国,用自己的命换众人永生,她的回答是,这样做——不值得。全书的价值除了强大的母性心理描写功力的话,或许厉害的就是这三个字。
  •     托宾翻出了布朗肖的味道,翻译你赢了
  •     对玛利亚不是太有感,于是读书犹如读诗。
  •     语言有点好~
  •     译文人笔锋个人痕迹太重加上我不是基督徒的关系 摸不到托宾作品该有的骨架 我还是小家一点回去看三毛吧 总之翻译赢了
  •     大师们还是放过耶酥全家吧
  •     难以置信的流畅……从“我”离开家开始越来越好看……【虽然前面哪部分真的很瞌睡
  •     一定程度上也算一种重述神话,视角很有趣,但好像也没有更多东西了
  •     终于想起来读完了,托宾的调调还是这样啊。可惜翻译不是柏栎同学了,还是有点可惜。玛利亚是谁呢,那个湮没在圣徒和神话背后的哀伤的母亲,她的眼泪谁感受到过?啊,觉得理解那些圣母像了。
  •     好……敢……好新鲜啊。
  •     扉页what the fuck……比诺曼·梅勒的《圣子福音》要打动我
  •     只有托宾有耐心写这样的题材,喧嚣的儿子,沉默的母亲。
  •     托宾的笔锋涉及到千年以来基督教的盲点,长久以来竟无人为她发声。
  •     看不懂
  •     不知道是不是譯文的關係,這個托賓讀來並不是我熟悉的那個托賓,譯文有些過於精緻了,不過也算是符合。將瑪利亞還原成一個最普通的母親,為兒子經歷的苦難悲痛而又無能為力,薄薄的一本很快就能翻完。
  •     密度大,醇美,极度内向探索。应该还会看原文,译本流畅,看得出翻译对节奏和韵律很敏感;经验告诉我托宾的文字应该更四平八稳一些,译文若精致太过便难免小气。
  •     天呀,这本书我完全读不进去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