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远行

出版日期:2015-6-1
ISBN:9787532769283
作者:(法) 吕芬
页数:205页

内容概要

让-克里斯托夫•吕芬(Jean-Christophe Rufin, 1952—),法国作家、外交官。生于法国布尔日市,领导过多家人道主义机构,如“无国界医生”、“反饥饿行动”,并于2007年至2010年担任法国驻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大使。这些经历激发他创作出内容丰富的作品,包括随笔《人道主义陷阱》、《鬓甲上的金钱豹》和小说《埃塞俄比亚人》(1997年获龚古尔文学奖)、《红色巴西》(2001年获龚古尔文学奖)、《亚当的香水》。2008年。他入选法兰西学院,接替亨利•特洛亚的席位,成为法兰西学院最年轻的院士。

书籍目录

目录
组织
起点
为什么
路上的爱情
出发
野蛮人在都市
第一次秘密露营
露营朝圣者的幸与不幸
孤独
在哲纳汝加晚祷
马拉松,圣地亚哥,同样的战斗!
毕尔巴鄂
在坎塔布里亚的渡船上
官道之神
被亵渎的美
在教主的洞穴中
告别海岸
坎塔布里亚:简朴的学堂
在朝圣之路的蒸馏器里
从远古走来的阿斯图里亚斯
酒神与圣保罗
基督教的一段美好时光
沿着阿方索二世和佛的足迹
遇见
在朝圣之路的顶峰
林中幽灵
加利西亚!加利西亚!
古罗马之夜
误入歧途
法兰西之路
最后的考验
到达

作者简介

“无国界医生”创始人、法兰西学院院士900公里徒步朝圣之旅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西班牙语:Santiago de Compostela;意为“繁星原野的圣地亚哥”)是西班牙加利西亚自治区的首府,人口不足十万。相传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雅各安葬于此,是天主教朝圣胜地之一。自中世纪以来,前来此地的朝圣者络绎不绝,乃至形成了一条有名的朝圣之路,即圣雅各之路。
2011年,让-克里斯托夫·吕芬从大使职位上卸任后,决定踏上前往圣地亚哥的旅途。
《不朽的远游》是吕芬朝圣之旅的真实记录,幽默自嘲、情感充沛的笔触所展现的不止于朝圣基本常识,也有壮美风景、沿途趣事、不期而遇的人物肖像,甚至孤独漫步者在天地之间无边发散的思索 。从巴斯克海岸线初获自由的欣喜到坎塔布里亚单调工业化图景中滋生的孤独、疲惫和自我怀疑再 到终点将近宗教灵光闪现的奥维耶多,吕芬终于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转化。这种转化,如他所说,并不关乎宗教虔诚,而是关于忘却,忘却日常生活的束缚、忘却远途的疲惫和坏天气,忘却工业化和物质匮乏,然后精神得以升华,这适用于所有目的不尽相同却行走在各自“朝圣之路”上的人。


 不朽的远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除去少数宗教崇拜的情形,从字面意义上说,“朝圣” 在二十一世纪更像一个年代错误的词。互联网时代的人们仅在隐喻的层面“朝圣”:他们把前去向往已久的目的地、探访电影的拍摄场所、前往所支持球队的主赛场或崇拜的明星故居称为“去朝圣”,毫不介意在“神2.0”面前稀释并世俗化这个原本圣洁而浓烈的词语。而到了旅游业者口中,“朝圣”几乎就要沦为诱人的广告词或可以写进年度拓展计划里的生意了。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让-克里斯托夫•吕芬的“孔波斯特拉无心之旅”——即这本《不朽的远行》的副标题——才如此令人震撼。沿着古老的黄色箭头和界碑,吕芬走的是著名的中世纪朝圣路线:从靠近西班牙边境的法国城市昂代出发,沿西班牙北部海岸线直抵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全程八百公里——远远超过获取孔波斯特拉朝圣证书所需的最低限:一百公里。而且他选择了步行,仅有两次例外——一次是脚底起泡时乘了一段地铁,“只是在同一个城市里变换了起点”;另一次则是走捷径迷路后不得已而搭的顺风车——其余时候,他只是不断徒步行走,而这恰恰就是“朝圣路的本来面目:一条布满艰辛的长路,平凡世界的一个断面,一场对身体与心灵的考验。”让-克里斯托夫•吕芬将全书分为32个小章节,以自然轻松的笔触,记录了朝圣之旅的过程。他并不刻意寻找意义,更极少抒情,避免了将此类文本写成心灵鸡汤的风险;另一方面,又恰到好处地将在路上的思考及心理转变穿插在叙事中,使本来或许会显得太过寡淡的旅行志获得了哲学的深度。“为什么”作为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出现在全书开头。是什么“驱使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背包徒步将近一千公里”?吕芬带着典型的法式幽默感及作家的虚构天赋提出了四个可能的答案(最好笑的是“我童年住过的城市里一些古建筑上有圣雅各贝壳”——弗洛伊德路线),随后又辩证地指出,朝圣路的功能“就在于让人忘记朝圣的原因”,因为从本质上说,计划的多样性只是幌子,“是朝圣路选择了他们”。就这样,我们跟随着这位六十三岁的法国医生(吕芬是无国界医生的创立者之一,曾前往突尼斯当志愿者)、外交官(曾担任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大使)、历史学家及小说家(曾以《红色巴西》获2001年龚古尔奖)、最年轻的法兰西学院院士(终身的四十名“不朽者”之一——也呼应了书名中的“不朽”)踏上了朝圣之路。而很快,这些身份与头衔将变得不再重要,因为步行者很快就成了流浪汉。在巴斯克地区无人的公共花园里随地拉下一陀大便后(竟然不经意间表演了时下流行的微信表情:大使-大便),你“抛下根据你的职务、你的功过得失打造的沉沉的戏服,成为了另一个人”。这崭新的另一个人在朝圣途中秘密露营,逐步适应必须的孤独及物质的匮乏,遇见形形色色的其他朝圣者、旅舍老板及教堂修士,经历信仰的出现和消失。趣闻轶事和突如其来的顿悟使这些章节生动有趣。在旅途的高潮、阿斯图里亚斯,吕芬身为“会走路的史前人类”,怀着美妙的新鲜感,听见了朝圣之路向他倾诉的秘密:孔波斯特拉之路“释放思想和欲望的苦恼,清除一切精神的虚荣和身体的苦痛,去除包裹着事物、令我们的意识无法接触的僵硬外壳;它让自我和自然产生共鸣”——或更简单的说,“前往圣地亚哥,我什么也没寻找,可我找到了。”值得注意的是,《不朽的远行》最初并不在吕芬的创作计划之内。在整个朝圣路过程中,他根本未做任何笔记,他相信“那些你们觉得非同寻常和珍贵的场景往往消失得了无痕迹,而那些微不足道的时刻,因为承载了情感,它们反而了留存了下来,并且总有一天重获新生”。因此要感谢在夏蒙尼的雪天与吕芬共进午餐的盖兰出版社主管,正是他们的提议令吕芬最终决定写作此书。“在记忆的牢笼里,朝圣路苏醒了,撞击着墙壁,呼唤我。我开始回想它,把它写下来,牵着记忆的线,一切都回来了。”
  •     在法国作家让—克里斯托夫·里芬看来,所谓圣雅各遗骨的发现就是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贝托·埃科所称的“虚假”事件(埃科《虚假的力量》),在《不朽的远行》里的《沿着阿方索二世和佛的足迹》一节中,他这样写道:“在孔波斯特拉发现圣雅各的遗骨显然是不可信的。基督使徒出现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完全不可理解。”但这并不妨碍他踏实上他的“无心之旅”并由此创作出一本畅销书《不朽的远行》。对于不熟悉基督教史、西班牙历史的读者,在阅读《不朽的远行》前,需要先补补历史课,知道圣雅各之路是怎么回事,尽管这样的历史是真真假假的。圣雅各是著名的十二使徒之一,耶稣死后,圣雅各在巴勒斯坦宣讲福音,公元44年被希律·亚基帕一世斩首。公元829年,阿斯图里亚斯王国(西班牙兴起的第一个基督教王国)国王阿方索二世得知有人在孔波斯特拉发现圣雅各的遗骨,亲自前往该地见证奇迹,由此产生了第一条朝圣之路,自阿方索二世之后诞生了无数条“圣雅各之路”,让—克里斯托夫·里芬选择的是“北方之路”,从靠近西班牙边境的法国城市昂代出发,沿西班牙北部海岸线直抵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全程近九百公里,历时五周。我严重怀疑书名取为《不朽的远行》是编辑的主意而非让—克里斯托夫·里芬本人的意愿,任何知晓法显、玄奘西行的作者怎敢把区区900公里、历时几个星期的一次旅行称为“不朽的远行”?事实上让—克里斯托夫·里芬在书中处处透露出“无心”而从未自称“不朽",这种无心甚至从他踏上行程前就开始了。虽然让—克里斯托夫·里芬踏上的是朝圣之路,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出发”是受到了神的召唤(这并不影响他在旅途中多次体验到宗教情感),他觉得朝圣者的朝圣与泥瓦工砌砖、水手出海、面包师制作面包没有区别,如果说有区别也主要是在精神层面,在《野蛮人在都市》一节里他这样说道:“随着生活将你塑造,赋予你责任和经历,你似乎越来越不可能抛下根据你的职务、你的功过得失打造的沉沉的戏服成为另一个人,而朝圣之路,它,实现了这个奇迹。”随着朝圣之旅的逐渐展开,让—克里斯托夫·里芬发现像他这样不怀宗教目的朝圣者并不在少数,在《路上的爱情》一节里让—克里斯托夫·里芬称许多朝圣者踏上行程与爱情有关而与神无关,他又很细心地把这些朝圣者分为渴望爱情升温者(年轻情侣)、爱情寻找者、爱情疗伤者,那些取巧者(走最短路线100公里)、作假者(乘车)、观光客(直飞目的地)在让—克里斯托夫·里芬看来都不算真正的朝圣者,而让—克里斯托夫·里芬这个真正的朝圣者所经历的的自然是那些虚假的朝圣者不能相比的,他所得到的亦然。在近900公里、五周的旅程中,让—克里斯托夫·里芬经历的磨难虽然不能和《西游记》里的九九八十一难相比,但也足够这个习惯了城市办公室生活的前大使喝一壶了。在行程的第二站圣塞瓦斯蒂安,他已经顾不上欣赏沿途的美景,“生平头一遭,肚子战胜了眼睛”、“变成了流浪汉”、“失去了廉耻心,还有尊严”、“已经不完全是人类了”,而在坎塔布里亚更直接觉得自己已经成了废品,是旁边轰鸣而过的汽车可以随时碾压过去的物件。除了身体和心灵上可想而知的磨难(他曾经想打退堂鼓),在旅途中遭遇的还有:年轻的朝圣者、年老的朝圣者、历代朝圣者的遗迹、破败的基督教堂、奢华的修道院、曾经生活在巴黎如今生活在乡下怀念者巴黎的老女人、夸夸其谈的神父、周游世界之后的隐居者、长长的工业管道、废弃的化工厂、空置待售的房屋、人车混杂的高速公路,以及终点孔波斯特拉广场没完没了的纪念品商店和观光客等,让—克里斯托夫·里芬沿途所见的世界仿佛是当今整个人类世界的一个缩影,他不时可见工业、商业文明对人类传统文明的侵蚀,但读者很少见到他对其的深刻批判,他更注重的是朝圣之旅的个人体验,而不是人类文明史的思考,在一起《沿着阿方索二世和佛的足迹》一节中他这样写道:“孔波斯特拉是一场佛教的朝圣,它释放思想和欲望的苦恼,清除一切精神和身体的苦痛,去除包裏着事物令我们的意识无法接触的僵硬外壳,它让自我与自然产生共鸣。”这样漂亮而又美好的言语可以说在《不朽的远行》里比比皆是,这使《不朽的远行》多少有了些心灵鸡汤的意味,所有类似的的言语无非是想说一句话:“孔波斯特拉朝圣之旅是对人的身体和灵魂的一次提升。”而让—克里斯托夫·里芬自己都承认,任何一次自然之旅,只要道路足够艰险、时间足够长都可以达到这种效果,那么《不朽的远行》又特别在哪里?作为中国读者的大多数,我想他们此生可能一辈子都无缘孔波斯特拉朝圣之旅,也不是基督徒,虽然如此,他们完全可以想象孔波斯特拉朝圣之旅的艰难困苦,也可以想象它对人灵魂的提升,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不朽的远行》这样一本书能给他们带来多少他们所不熟悉的“圣雅各之路”沿路所蕴涵的西方及基督教文化,可惜,《不朽的远行》中关于这两点总是蜻蜓点水式的,从这点上来说,《不朽的远行》是本美好但却有缺陷的书。…………发表于2015年9月13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http://szsb.sznews.com/html/2015-09/13/content_3334261.ht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瘦竹园:shouzhupark,书评,影评,杂七杂八。
  •     2011年5月,生于1952年的让·克里斯托夫·吕芬就快年满花甲了,且贵为法兰西学院院士。院士以外,吕芬领导过“无国界医生”、“反饥饿行动”等活动,还曾担任过法国驻塞内加尔和冈比亚的大使。《不朽的远行》之前,我孤陋寡闻地不知道从法国某地出发步行到西班牙的孔波斯特拉,是举世闻名的圣地亚哥朝圣者之路,以致,面对腰封上“圣地亚哥朝圣者之路”的字样,我愣怔了片刻:圣地亚哥不是智利的首都吗?怎么跑去了西班牙?好一通搜索以后,才知道圣地亚哥朝圣者之路是怎么一回事。每年有那么多善男信女背着装满自己一路所需日常用品的大背包,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圣城,从自己的出发地开始一步一步迈向孔波斯特拉,一路上风餐露宿,即便遇到朝圣路上特意为朝圣者预备的廉价旅馆,要么床铺早已塌陷、要么淋浴需要排队、要么食物粗粝、要么不遭服务人员待见……这样的情形下要靠双脚完成数百公路的朝圣者之路,得要有怎样坚定的宗教信仰?可是,吕芬开宗明义就告诉我们:“我是听从了一个越来越强烈的神秘吸引力的召唤”。没有坚定的宗教信仰而要完成“背包徒步将近一千公里”,到底让吕芬上路不久就牢骚满腹:“就算不是彻底的野兽,至少已经不完全是个人类了。这可算是对朝圣者的定义。”(第31页)“我失去了一切:我的地理标签,我的社会地位和头衔能够赋予我的愚蠢的尊严……我明白了要找回本质上的东西,失去一切是多么重要。”(第36页)“在坎塔布里亚,步行者头一次意识到他自己是个废品……无所不能离彻底的苦行从来不远。”(第75页)第75页,吕芬已从他的出发地法国昂代步行到了朝圣路上唯一的大城市毕尔巴鄂。从昂代到毕尔巴鄂,吕芬的各种拥有随着步行带来的越来越不堪入目的外貌和越来越脆弱的内心世界慢慢失去,抱怨一路,当是一个成功人士突然跌入“无阶层之旅”后的应激反应,许多人因此选择放弃,而吕芬,他用毫无保留的自嘲鞭笞着自己的自以为是:传说中的朝圣者之路真的如传说那么神圣吗?我以为一本《不朽的远行》就是这样的主题:吕芬这样的大人物,被圣地亚哥朝圣者之路的传说蛊惑后,以接近花甲的年龄追随如缕不绝的朝圣者上了路。在路上,吕芬眼见为实地看到朝圣路上的种种怪现象,不愿意自责自己的轻率,就以自嘲的方式告诉读者朝圣者之路的真相——也是一本好书!一个打肿脸充胖子的时代,一个大人物用自嘲这种美德和盘托出了一种潮流的内核。所以,在毕尔巴鄂,吕芬住进酒店而不是露营而不是住进朝圣者之家,换洗干净自己以后行走在泽披着现代化光晕而显得那么舒适的毕尔巴鄂街头,中止朝圣者之路的念头在吕芬的心头渐生,我觉得那太合理了。倒是,吕芬最终还是选择继续下去,让我对他此后的抱怨心生厌烦:“这让人极不舒服;人应该要求更好的环境。可是怎么也好过那些荒芜的住宅区,它们预备给活人住的,却比死亡还寂静。”(第83页)“朝圣者没有任何报酬可期待。他是敲碎鹅卵石的苦役犯,一头绕着井打转的骡子。”(第103页)“通过这些经历,我明白了基督教在被转变为压迫工具以前,曾扮演过怎样不可思议的救世主的角色。因为,有别于仅仅传达人类对诸神恩典的早期宗教,基督教是作为人类战胜死亡的强有力的工具出现的。”(第119页)三段引文,只有第三段从抱怨上升为批判,质疑基督教作为人类战胜死亡工具的可靠性,由此推导,吕芬选择亲自走一走朝圣者之路的目的,是为了用书写亲身经历的方式告诉那些试图通过朝圣者之路达到修行目的的执着者,作为救世主的基督尚可置疑,何况那条朝圣路!然而,峰回路转。“那是我第一次产生身为朝圣者的奇妙感觉;感觉自己无比渺小,同时又珍惜这份谦卑,甚至到了近乎罪过的傲慢。”(第192页)全书205页,也就是说,直到终点,直到踏进孔波斯特拉,吕芬才感悟到了朝圣者之路给予人类的启迪。而我,读到这里后,突然想起吕芬在中途时曾经说过“孔波斯特拉并不是属于基督教的朝圣,远远不止,或者远远不够……如果它必须接近一种宗教,那应该是所有宗教中最不像宗教的,它从不提起上帝,却允许人类接近上帝的存在:孔波斯特拉是一场佛教的朝圣。它释放思想和欲望的苦恼,清除一切精神的虚荣和身体的痛苦,去除包裹着事物令我们意识无法接触的僵硬外壳,它让自我与自然共鸣。”(第134页)重读这一段,我仿佛看见吕芬躲在不远处偷笑呢:其实,朝圣者之路带给每一个走过的人教益,不言而喻。吕芬用一路嘲讽直到最后才正色起来的先抑后扬的写法,无非是给每一个初上朝圣者路的人以信心,正所谓“我无法解释朝圣之路对什么起作用,也不知道它具体代表了什么。我只知道它充满生命力,除了把一切都说出来,否则无法描述它。”(第205页)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没看出不朽,只看出废话连篇
  •     圣地亚哥朝圣之路的FQA。作者作家外交家的背景给了不少有意思的角度。
  •     看书名小清新,看作者法兰西学院院士、外交官似乎还靠谱,再一看——法国人,靠不靠谱还是读了再说吧…朝圣之途经历了远大梦想、自由思想、宗教信仰的破灭,最终承认了这无意义的终极意义,唯有经验自然灵性本身是意义,这既是经验的、也是超验的~我也不信仰某个宗教,但信仰自然的理性和灵性之光。
  •     法兰西学院院士,被誉为“不朽者”。不朽的远行,不朽者的远行,书中却对自己露天大便,不洗澡,迅速成为流浪汉这样的细节丝毫不加隐瞒。哈哈,这自嘲也够可以的
  •     作者文中的小幽默不错
  •     给我三个月,我也能走完。
  •     还是可以的。虽然朝圣路的体验因人而异,但这位作者的价值观我认可。(我觉得我要走肯定是他很鄙视的那些偷懒走最后一段法兰西之路的人。)
  •     对于圣雅各之路的第一次认识,源自于Martin Sheen主演的《朝圣之路》,那会把主角和迈克尔.道格拉斯混肴了。之后每次转山偶尔能想起里边的一些小插曲,其实所谓的远征也好,转山也罢,都不是新鲜的东西,我们做的无外乎是重复古人的游戏,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执念有差异罢了。
  •     远行的意义需要自己去寻找
  •     对我而言,黑色幽默是亮点
  •     Going home.
  •     自然的不滥情的、幽默的讥诮的、思索的不崇高的、好玩儿好读的旅行书~仅次于石田玉甫的老三篇
  •     文笔被翻译得流畅优美,回想起一年前的川藏骑行,感同身受。
  •     很轻松的阅读。闪亮点散在各处,我想这位牛逼闪闪的作者,下场的旅程名字该如何在“不朽”之上加副词强调?大笑三声!
  •     为这条路读的第二本书,非常喜欢,坦诚与自嘲,感情与理性,特别是作者在长途步行中感受到的心理变化,以及他所体会到的孤独、虚空对人生的意义。结尾时他写道,即使这朝圣之路上的一切都说出来了,还是缺少最本质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不久的将来,我会重新上路。您也一样。”所谓的本质,也许就是远行本身吧。吕芬走的是“北方之路”,也许这条路也是我的选择。
  •     很少读外国作者的书,第一次读关于徒步旅行的外国文学。感慨现实社会中竟有一条这样纯粹的朝圣之路,神圣又简朴、煎熬又矛盾,正是作者不愿叙述的初衷,反而写出了这样动人的旅途。真希望能有勇气有机会放空自己踏上一段属于自己的“朝圣之路”。ps徒步旅行真是孤独爱好者的最爱啊,不想带任何其他动物,包括人。hahaha……
  •     一定是我今年去了不少乡村山野艰苦游 竟然完全沉浸在吕芬医生行云流水的旅行见闻!好爱这信手拈来的幽默 更爱这一路反省:朝圣之路具体代表了什么 唯有亲自上路才知「前往Santiago de Compostela 我一无所求 却满载而归」是作者的回答。
  •     作为一名上路的雅凯,信仰的缺失导致完全游离于这套朝圣的理论之外,900公里重复着重复的步行又能否找到精神寄托?一路上找虐一般的付出还是否有必要?希望自己不只是过客一名。
  •     作者有意无意间会将人进行分类,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没有那么明显,只是每个人的内在导致了外在的不同,没有高低之分。
  •     我走了这条路,给他满分。
  •     歪果仁的徒步穷游 相比较国人的专门穷游攻略 多了自身的感悟
  •     这段旅程里有一些很有必要知道的事情
  •     赶在出发朝圣前一天才读完。前半部分大概讲了讲圣地亚哥朝圣之路的起源和旅途开始时的一些经历见闻,到了后一半就则完全充斥着作者个人的主观感情,夸夸其谈的宗教意象和滔滔不绝的愤青情绪让人觉得十分乏味,我甚至觉得还不如去穷游或者蚂蜂窝读读那些游记随笔。
  •     跟着作者走走停停,好像自己也走了那么一趟
  •     对于作者个人而言,也许是很重要的一次远行,因为徒步800公里,几十天,需要的不仅仅是体力,更多的是毅力;但是,也许是翻译的原因,对于读者,无法从中学到更多的,无法感受更多的,很遗憾。
  •     徒步在路上,并不一定非要有所收获,它只是让你忘了一切身份、地位、社会角色,然后在那段时刻,仅仅余下纯粹的自己。
  •     读之也想走一趟。
  •     幽默,带着狄德罗式的哲思,读到后来太太追来那一段,简直笑死。而结尾又很温馨。
  •     沿海路线,也叫北方之路。它出了名的标识不清,也更难走。圣塞瓦斯蒂安,毕尔巴鄂,桑坦德。他对我说我太老了,他说着啐了一口,我撑不住的。就因为他,我才先走的法兰西之路。可我气极了,先生,气极了。第二年我对我妻子说,这一次,我要走北边,于是我就走了。没遇上任何问题。平均每天三十公里,而且我还不是运动员。走北方之路吧,那是最美的。相信我,最美的。我谢过他,然后逃了,心想,显然,朝圣是令人热血沸腾的事情,我还是谨慎选择山路吧。
  •     没有预期的那么好看,文字较为浅显,絮絮叨叨完整本书,好像好多观念也让我不能接受,没有彻底的纯粹感,反倒有一种迷之庸俗感,我感受到的就是:“啊啊啊,朝圣好累啊但是为了装逼也不得不走完啊”的那种感觉,反正我觉得对不起这本书的精装和价格
  •     感觉是一大篇私人日记,男主觉得自己挑战了不起,很惬意的体验“变型记”?
  •     此书初见于微信的推书贴,据说作者吕芬是一位有着外交官背景和医学工作者身份的法国人,这样一个法国人缘何踏上朝圣之旅?他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这些问题引发的好奇心下我买下了这本书。当终于知道书面上的白色贝壳可能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全书的远行已然即将落幕。我回过神来细细想一想吕芬到底在表达什么?或许和宗教没有太大的联系,他只是把自己在朝圣路上的通过这种形式而得到的生理突破与随之而来的精神突破记录下来,通过一种超越自己常识的行为方式认识一个理性外的最初的自己,这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收获”。只是我应该不会选择追随他加入这场远行,即便我已经在他的文字里读到了那些随之而来的宝贵的“东西”。
  •     在来回北京的高铁上读完此书,被作者感染,我也度过短暂的不朽的远行,行走的书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