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7
ISBN:9787040154054
作者:阿雷恩·鲍尔德温
页数:500页

章节摘录

  文化并不是一个我们单纯去吸取的东西-文化是习得的。在人类学中,这一习得的过程被认为是文化移人或文化适应。在心理学中,这一过程被描述为条件作用。社会学家倾向于用“社会化”这一术语来描述这一过程,我们正是通过社会化过程而变成社会的或文化的人。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oddens)(1989:87)把社会化描述为这样一个过程,即无助的小孩通过与他人的接触,而逐渐成为一个有自觉意识、有见识的人,并在特定的文化及环境中应对自如。社会学家已经区分了社会化的两个阶段。最初的社会化通常发生在一个家庭内部,或者类似于家庭的群体中。这一过程从出生一直持续到小孩参与到家庭之外的更大或更多样化的组织中去为止,而这在西方通常是从学校开始。最初的社会化包含着诸如语言的习得和性别化的身份(identity)(p.224)的获取等这些因素。第二阶段的社会化过程指的是接下来的,一个个体在其一生中所经受到的影响。心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像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p.8),特别关注人的童年以及关系到一种性别和性征(sexuality)获取的条件作用。性别指的是不同的社会所确定的像男性或女性这样的社会角色。性征指的是一个特定个体的欲望和性别定位(sexual orien-tation)。心理分析的创始人齐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p.8)认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以及性对象的选择并不直接与生物学相关,而是条件作用的结果。女性主义者已经在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反驳男性天生优越的观点-虽然弗洛伊德自己并不特别同情女性主义(feminism)。文化移人和文化适应、条件作用和社会化这些概念,引起了人们对许多各种社会组织的关注,而这些组织在人类学习意义的方式中扮演了一个角色。

前言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系统而概括地介绍了正在扩展的文化研究领域中的概念、理论与最新发展。通过强调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的性质,本教材从介绍文化理论开始,然后再分别详细考察文化的不同维度,包括空间、时间、政治、身体以及视觉文化等重要主题。《文化研究导论》为各个学科(包括文化研究、英语、地理学、社会学、社会研究、传播学、媒介研究等)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提供了清晰而易于理解的导论。

书籍目录

重要理论家列表
概念界定列表

前言:读者指南
鸣谢

第一部分 文化理论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研究
1.0 导言
1.1 文化是什么?
1.1.1 带有大写“C”的文化
1.1.2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
1.1.3 过程与发展
1.2 文化研究中的议题和存在的问题
1.2.1 人如何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1.2.2 文化研究如何解释事物的意义?
1.2.3 文化研究如何理解过去?
1.2.4 其他文化能被理解吗?
1.2.5 我们如何理解文化间的关系?
1.2.6 为什么某些文化和文化形式比其他的文化与文化形式得到更高的评价?
1.2.7 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2.8 “作为权力的文化”是如何被谈判和被抵制的?
1.2.9 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
1.2.10 概要性的例子
1.3 把文化理论化
1.3.1 文化与社会结构
1.3.2 意义的组织
1.4 文化研究

第二章 交流与表征
2.0 导言
2.1 语言、交流和表征
2.1.1 语言的属性
2.1.2 语言、文化和思想
2.1.3 萨皮尔-沃尔夫假设
2.1.4 社会语言学
2.2 符号和符号学
2.2.1 照片的符号学分析
2.2.2 罗兰.巴特:符号学和神话
2.3 广告和表征
2.3.1 广告的不同类型
2.3.2 对一幅巧妙娴熟的广告的符号学分析
2.3.3 广告和性别
2.3.4 促销文化
2.4 语言、表征、权力和不平等
2.4.1 语言和权力
2.4.2 语言和阶级
2.4.3 语言、种族和族性
2.4.4 语言和性别
2.4.5 作为文化的语言:作为权力的语言
2.4.6 言说的民族学
2.4.7 概述:作为交流与表征的语言
2.5 艺术与表征
2.5.1 约翰.伯格:油画、现实主义和资本主义
2.5.2 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
2.5.3 艺术与性别
2.6 电视与表征
2.6.1 劳资纠纷的语言
2.6.2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和意识形
2.6.3 电视:意识形态、话语和权力
2.7 结论:反映和建构

第三章 文化、权力与不平等
3.0 导言
3.1 关于文化、权力与不平等的理论阐释
3.1.1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3.1.2 韦伯、身份与不平等
3.1.3 种姓社会
3.2 不平等的合法化
3.2.1 作为常识的意识形态:霸权
3.2.2 作为“收编”的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
3.2.3 习性
3.3 文化与不平等的生产和再生产
3.3.1 阶级
3.3.2 “种族”和族性
3.3.3 性别
3.3.4 年龄
3.3.5 结构的权力观和地域性的权力观
3.4 结论

第二部分 文化研究

第四章 文化地形学:地理、权力和表征
4.0 导言.
4.1 文化地理学.
4.1.1 “新‘旧”文化地理学.
4.2 地点的权力:本土性、语言和文化
4.2.1 地点的哲学.
4.2.2 对地点的批判性理解.
4.2.3 文化、权力和地点:斯德哥尔摩(1880-1900)
4.3 城市和乡村.
4.3.1 乡村和城市的表征.
4.3.2 农村的文化意象.
4.3.3 城市和乡村.
4.3.4 城市的文化意象:想象洛杉矶.
4.3.5 结语
4.4 文化与民族身份
4.4.1 民族、民族身份与领土
4.4.2 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民族
4.4.3 创建国家
4.4.4 想象民族
4.4.5 民族主义、风景和女性
4.4.6 民族主义:接纳与排斥
4.4.7 结语
4.5 东方学:关于东方的话语
4.5.1 东方学
4.5.2 权力和地域表征
4.5.3 对萨义德《东方学》的批评
4.5.4 结语
4.6 旅行文化、族裔散居文化和全球文化
4.6.1 詹姆斯·克里福德的“旅行文化”
4.6.2 古尔罗伊的《黑色的大西洋》
4.6.3 多仁·马赛的“全球地方感”
4.6.4 结语
4.7 结论:区分与联合

第五章 文化、时间与历史
5.0 导言
5.1 现在:现代性与当下
5.1.1 现代性
5.1.2 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时间与工业时间
5.1.3 工业时间
5.1.4 时间与差异
5.1.5 现代时间的悖论
5.1.6 女性与时间
5.1.7 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
5.1.8 结语
5.2 那时:历史与过去
5.2.1 作为事实的历史
5.2.2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
5.2.3 作为叙事的历史

第六章 政治和文化
第七章 文化塑造的身体
第八章 亚文化:阅读、抵抗与社会分化
第九章 视觉文化
后记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本书是流行于英美大学的文化研究教材,它以规范的教科书形式、明白晓畅的文字相当全面地介绍了西方文化研究的主要概念、代表人物、重要流派,深入浅出,内容充实,图文并茂。涉及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文化身份问题、文化与民族性问题、文化与性别认同问题、文化与权力问题、视觉文化问题、文化身体问题等等,几乎包括了文化研究的所有方面,非常适合作为教材来用。特别是在我国当前自己撰写同类教材条件不尚成熟的情况下,采用这个译本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的写法,每章都有关键词的分析、主要理论家的介绍、主要理论流派的历史分析与内容介绍、参考文献等,突出知识的客观性与规范性,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把复杂的理论分为几个关节点加以阐释,易于学生掌握。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虽然这本白白的书太容易脏,但我真的想说此印刷甚有爱~~看这本书请注意,中国人讲"文化"和外国人讲"Culture",尽管词面一样,内涵差异是很大的......这本书可以看做关于Cultural Studies 大全的目录手册一本,优点在于较为全面的呈现了这一系列研究领域覆盖的问题,该提上的专著和学者基本都点到了,便于提供读者按需要寻找阅读方向。同时行文活泼,有趣易懂(当然这归功于原作者)缺点在于翻译仅停留于字面水平......有些地方不得不再译回英文才能明白
  •     目前苦于找不到一本好的文化研究的导论、概论方面的书,各部分知识也像后现代特征那样,是碎片化、局部的、相对的。文化研究八十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中文系文学批评接触,社会学学生接触,传播学和哲学的学生也要了解,可是跨学科的性质始终是让这个混血儿没有好的教材。豆瓣上搜了搜,作为教材身份的能够梳理理论框架的书寥寥无几,刚看完的《文化研究导论》仍然觉得处于生硬翻译阶段,都是中国话,但连起来不知所云。目前也没更适合初学者的书了,只能凑合再反复看看了。 http://smallsmile1984.blogbus.com/
  •     Cultural Studies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富于科学性——作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传统的东方思维是感性的,强调“顺其自然”,这个自然,就是“自己如此的状态”。放眼望去,豆瓣上如今多数的评论都是感性的产物,而这个感性,还跟弗洛伊德关系十分深厚,尤其是性征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与阉割情结出现的频率更是高到离谱。所以说,豆瓣的评论被弗洛伊德易如反掌地绑架了,这绝不是标题党。我写这样的一篇文章,希望借鲍尔德温的研究成果能疏离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与你分享到一些关于什么样的评论才应该被称为有益的、有用的评论的相关概念;第二,指出为什么我会说豆瓣上的评论大多是被弗洛伊德绑架的评论,也就是弗洛伊德为现代及后现代文化研究带来的大革命。首先,我们来看看,文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按照英国学者Raymond Williams(他是威尔士一名非常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也是文化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著作是《文化与社会》)的观点,文化包含三层不同的意义:1.艺术及艺术活动,对应到豆瓣上就是书、影、音。2.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比方说,《在路上》出版以后,凯路亚克以及他代表的美国二战后垮掉的一代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再比如,文革后出现在中国大陆的以卢新华《伤痕》为代表的伤痕文学;还有,就像下文中将要提到的对《简爱》中那个推动情节发展的疯女人的分析那样,在一个作品的内部,一个杯子,一个眼神,一架飞机一张桌子,都有可能成为符号,这是广义的符号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隐喻。3.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这个有点拗口,从词源学上来说,culture来自于“农业”agriculture,最早的意思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后来被引申为人心智的培养,之后表达的意思还包括个体能力的发展,从这个词的衍化过程也衍生出一个观念,即培育(Cultivation)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了解这三个意义有对我们什么帮助呢?我们还是一条一条来说,当然有一个前提,它们都是起始于个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说白了也就是,个体对文化的了解,比方说,你看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影,你谈你对作品的了解,你到了一个地方参观,你对建筑这种实用性较强的艺术品的见解等等。1.对艺术及艺术活动进行直接分析的通常是人文学者。2.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是人类学者和社会学家考察的对象。3.发展意义上的文化则是运用历史文献和历史方法的历史学家们愿意付出精力的研究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比如说莎士比亚的戏剧,用第一种方法我们将它看作是一篇独特的文化作品,用第二种方法它是英国文化的产物(成为一种代表英国文化的符号),而第三种方法的持有者则更倾向于告诉你,它代表了西方悲观哲学与反禁欲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现在明白了吧,这个概念告诉我们,一个作品,起码应该有三篇不同角度的评论,说它与读者沟通到的本身的内涵,说它的符号特性,还有说它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有些评论者会不自觉的论及其中两个或者甚至全部三个方面,但有些评论者则只是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第一层意义的表象和第二层意义的表象上,不曾深入,也就是所谓的文艺青年的痞子型评论——他们绝对是弗洛伊德的跟班儿。好了,现在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讨,也就是关于弗洛伊德。这个直到1939年才好赖不赖驾鹤西去的老头子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这个最初纯心理学的定义甚至没有等到他去世就被广泛接受并运用到诸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评。(需要说明的是,文化研究Cultural Criticism中的“批评”其实对应的汉语应该叫做“评论”,是个很客观的词汇,一部分小盆友需要摘下你们的有色眼镜。)还是举例子说明,我们看通过他建立的完整的意识三分理论来分析简爱,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弗洛伊德的意识三分理论其实就是大家常常说的本我无意识、自我调节意识和超我形成的社会所期望的道德感。1847年出版的夏绿蒂勃朗特《简爱》被誉为女性文学的经典典范,在弗洛伊德之前,批评家们的火力集中在简爱作为一个女性居然先向罗彻斯特求婚,这实在是太离经叛道了,因此夏绿蒂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作用下,一个小说中没有正面描写过的配角——罗彻斯特的前妻,一个疯女人进入了批评家的视线,《顶楼上的疯女人》成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一本经典著作——它的主要观点就是,打开终年封闭着疯女人的顶楼意味着把简爱内心深处、暗处的潜意识这个底牌亮了出来,这个有纵火习性的疯女人就是简爱心灵中的阴暗面,就是她一直想用智慧抑制的来自于童年时代“阉割情节”的缺失。因此,全书的冲突从她与罗彻斯特的情感对抗转移到她与罗彻斯特的前妻这个疯女人,也就是她自己内心的对抗,而罗彻斯特从一个高傲但品格高尚的白马王子跌落到尘土中,甚至需要面对读者无声的质疑,那个疯女人是如何变疯的呢?那么大概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如今的文化批评尤其是电影批评有如此重大的影响,从弗洛伊德开始,压缩、取代和症候式的解释方法已经被批评家们当作了解码文化文本的顺手利器。当然,那些文艺小青年们用自己的少年故事少年感情折腾出来的评论,在弗洛伊德老先生看来,或许是多而无当、有些过于浅显并不够有益的文本吧。————附录,上文提到作家作品的豆瓣链接:1.《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By Raymond Williams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62815/2.《顶楼上的疯女人》By Sandra Gilbert&Susan Gubarhttp://www.douban.com/subject/2482497/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好书,但是好重啊。
  •     西方文化研究的入门书籍,介绍全面,有较多案例分析可供理解,还列举了诸多著作延伸阅读。按板块分。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不甚清晰。
  •     雖然沒有很懂 但大題梳理了一下 入門夠了。再看看國內學著的那本吧。
  •     入门读本,但是,非常的凌乱,各种概念术语人名的翻译和排版的确周全,但是相对翻译与国内通行译法有些有一定出入,而且前后重叠等部分感觉十分的混乱。比较适合作为索引性的读本,而不是系统教材。
  •     真是太文艺理论了。。花姐你一天天的都在看什么……
  •     有天导师问我读过哪些关于文化研究的教材,我说是斯道雷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然后就被导师默默鄙视了…他推荐我读这一本。感觉的确是比前者更加丰富,广度和深度都不错。书中穿插的关键人物和关键概念的介绍框很便利。文化研究的魅力,正在于某学者辛酸自黑时所披露的一个问题:“我们将做出一个令人反感的断言,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每种事物在根本上都和权力有关。”
  •     中英搭配着读。
  •     Cultural Studies入门读物。整本书似乎想涵盖各个方面,但是广而不深。时间、空间这两章还是很精彩的。
  •     深入浅出,案例有趣
  •     适用本硕标准教材,案头备考杰出导游,经典名家、研究、概念编选周到,排版活泼,译文堪读,进阶书目略旧,但有大量近年中译可追。文论和文化研究术语较准,人类学专名有错误,基本文化常识见硬伤。不信主译不识陈光兴。空间、时间、视觉文化三章精彩,略深。身体、政治两章略庸
  •     获益匪浅,很好的书
  •     导论,内容庞大,蜻蜓点水,翻译弱,文化研究不是常人能干的
  •     还是导师花钱给我们买的有数的几本书…。概念梳理及派别梳理都很清晰,很有收获,书是一本好书,但是这个翻译真是要吐血了…比如decolonization我觉得像这种词通常都会翻译成“去殖民化”和decentralization翻成去中心化一个逻辑,这本书里的这个词通通都翻译成了“解殖民地化”……我都难以想象这个做翻译的是有多不专业。
  •     还行,作为教科书来说不够清晰也不够统一。
  •     好书,我这种就需要经常入门。。
  •     看不太懂
  •     文化研究是一股海流,冲刷着所经过的每个学科。其在今天对于我们的意义远比我们想的要大的多。或许它关系着我们对于自身的重新发现。
  •     理论性的书,完全没怎么看懂。历时2个月看完。
  •     翻译的有点僵硬 不过是所有教科书中最喜欢的一本了
  •     发货速度很快,物流也很快,书很好~不错~
  •     果然考的都是它,但还是改变不了我没看懂的命运
  •     Cultural Studies入门
  •     文化研究的基础入门读本。信息全面资料翔实,但是编排太过零散了,许多概念前后反复出现但定义与解释又不尽相同。
  •     补标,地图集。
  •     概念诠释大词典
  •     身体那一章写得不错 XD
  •     很周全的入门教程,提纲挈领,深入浅出。
  •     读得不够认真,看来19号飞回来后得第一时间重读了~
  •     从后记里面知道,这本书居然是几个研究生和着翻译的,书皮写的作者陶东风居然一章也没有翻译,最后不要脸的写着自己的名字。可想这本书的质量怎么样,作为一本翻译的书,完完全全没有做到“信达雅”。完完全全看起来是机器翻译的,读起来句子非常长,一个句子能占到两三行,各种修饰语堆砌,读起来真的不知道再说什么,还不用自己看原版英文的。中国的学术研究就这样被这些懒惰的老师败坏的,,,
  •     作为导读性的书籍还是非常不错。
  •     太有价值的文学研究课题的导向书,涉及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文化身份问题、文化与民族性问题、文化与性别认同问题、文化与权力问题、视觉文化问题、文化身体问题等。各种层出不穷的研究案例发人深省,我们到底身处在一个被怎样的文化包围的世界里呢。
  •     真是导论到家了……不深入……不过就按研究问题方向分类而言,还是挺好…
  •     草草翻过,跳了几章,觉得自己是智障
  •     作为教材挺不错,例子很生动,各个理论观点能讲个大概。内容组织是专题式的,略杂乱。若按理论流派来写会清晰一些,不过趣味性估计要降低不少。
  •     文化研究入门
  •     只是感兴趣而已,越往后发现越不好读,需要用关键字串联读过的内容,大致上讲,如下:种族、年龄、阶级、性别、权力(霸权)、话语、表征、文化。
  •     看完再想到我的小说简直沮丧
  •     一种传媒领域中研究文化的视野!
  •     文化研究全景扫描,按图索骥非常好用。
  •     经典
  •     值得的初学者多读几篇的入门好书~
  •     入门佳作,部分背景知识难以代入。
  •     “一种窥见浩瀚壮美一隅的惊叹。就像在雁荡山脚下望见星空,就像在少女峰看雪山无边,我那么渺小…患上对深邃的迷恋,无法放弃治疗”,匆匆的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本书一种概览,孕育着更多杰作的细品。
  •     不說了,窩論文一大半都是抄這本書的。
  •     特别全,作为导论足够使用,索引也很方便。
  •     非常好的文化研究教科书。
  •     很棒的一本又全又不是特别无聊的文化导入书籍。
  •     原书肯定还是不错的,另外这本书有个毛病,要么太浅,要么一点背景知识都不给你,特别深,永远达不到一个中间状态。没有斯道雷那本好,不明白为啥这么多人推荐,食之无味,扔之可惜。
  •     这种不分章节,混在一起讲的,例子观点不分开的原著,虽然很体现功力,但是我很累。 请保佑虔诚的我。
  •     地理、空间、身体与视觉文化。对CCCS无感……另:编辑同志,下次不要乱入这么多文本框好吗?严重打乱正文阅读节奏啊亲!
  •     现代化带来了两种矛盾的趋势:空前解放的可能与新的压抑机制的形成,边沁与福柯互为对应。现代主义偏向前者,宏伟的乌托邦抱负;后现代主义偏向后者,以放弃乌托邦理想为代价,于微观处解构权力,文化研究即后者手中利器。因解构一种权力必产生新的权力,后现代主义式的抵抗思路便是支离破碎、无有尽头的。
  •     nice~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