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508641973
作者:[日] 安藤忠雄
页数:224页

内容概要

安藤忠雄,当今世界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他自学成才成为建筑大师。30多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近150项国际知名的建筑作品,是日本第三位获得普利策奖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开创了一套独特的建筑风格,他用清水混凝土材料以及简约的几何构成,营造出静谧、明朗的空间效果,为 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的启迪。

书籍目录

01第一章 住宅
21 第二章 群聚而居
39 第三章 广场
53 第四章 城市Ⅰ 20 世纪的梦想
69 第五章 城市Ⅱ 在城市中生活
89 第六章 城市Ⅲ 城市的记忆
107 第七章 合奏共鸣
123 第八章 创造场域
143 第九章 培育人的场所
161 第十章 自重建出发
177 第十一章 庭园
197 第十二章 边创作边思考
215 主要参考文献
217 附录:安藤建筑探访导览

作者简介

圣托里尼岛的纯白建筑群是否也是你心目中最罗曼蒂克的目的地?
那你是否知道,层层叠叠的建筑是希腊岛民面对险峻山势的居住智慧?
NASA把福建土楼当成秘密大炮的新闻是否也曾让你开怀一笑?
那你是否知道,这是“家族”意识浓厚的客家住民在宣扬“族群”的凝聚力?
意大利美丽的 “丽树镇”,斗笠一般的小房子是否像镇名一样宛若童话中走出?
你可否知道,那斗笠是当地人为了逃避房屋税,建造的可随时拆卸的屋顶?
那些我们在旅行目的地感慨的风景,那些被我们当成背景拍照留念的房屋,是人们 “住下去”与“活下去”的信念集合体。
建筑就是生活本身的纪念碑。
阅读建筑,观看生活。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是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日本NHK大众讲堂进行建筑讲座的讲义集合,与此前安藤的其他文字不同,《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是一本回归建筑本真问题的书,集中了“我们为什么建筑?”“建筑真实又为何?”的讨论。建筑家安藤忠雄,沿着他年少时代游学的足迹,逐一写下自己在世界各地的建筑见闻。
而书中记录下的每一个建筑故事,都包含一段人类生活的历史,正是这些隐性的基因与密码造就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形态。安藤在感慨建筑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纽带同时,也在反思现代建筑带来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隔阂。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安藤忠雄自身的经历很难不成为他的卖点——他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建筑科班教育,曾经尝试做一个职业拳击手,却成为如今最活跃的世界性建筑家。国内关于安藤忠雄的书日渐多了起来,从《建筑家安藤忠雄》,到《安藤忠雄连战连败》、《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安藤忠雄的建筑迷宫》、《边走边思考》……然而一一读下来,对安藤忠雄的经历见怪不怪、潜移默化中了解了他的建筑理念时,却始终不太清楚他对建筑、包括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在建筑中发现梦想》并不能算一本很新的书,不过大陆刚刚引进罢了。这种出版时间上的滞后并不影响这本书在表达安藤忠雄对建筑的思考时的力度。尽管还是无法彻底弄清楚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但这本书在阅读性和思想性上,仅次于《建筑家安藤忠雄》和《安藤忠雄的建筑迷宫》。建筑早已超越其本身的功能,既是建筑家表达个人的理念和思想的媒介,也是观赏者去感受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美感以及与环境互动所产生的美的媒介。尽管依然有人诟病:从勒·柯布西耶起,世界的建筑进入了几何体为主流、功能主义至上的时代。大众却依旧在耳濡目染下,接纳了当代建筑突出的几何体独特的规范性美感。不能忽略的是,建筑是有传承的。当然,在城市中的建筑,相对而言更有力度,也更加复杂(不仅仅是结构设计的复杂)。安藤忠雄多次游历欧洲,他对城市的建筑群落有着自己的思考——住宅是一切建筑的原点、广场的功能是对人性的丰富、城市中的生活便利依赖于建筑……看到他的这些观点,如果抛开安藤忠雄作为建筑家的身份,他依然会是一个去感受世界、确定自己要做些什么的人。这种通过寻找最终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和该怎么做,就是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梦想,更遑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太多的人,每天从事的工作是在现实逼迫下不得不做的养家糊口的事情。太多的人,嘴巴里讲的梦想是别人告诉他的,是和他心里面那个真真实实的梦想完全不搭边的。和现实相比,梦想很奢侈。然而,喜欢安藤忠雄,从最初喜欢他清水混凝土搭配几何体的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到后来惊讶于他的成功经历,直到如今了解了更多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注入到建筑设计中去,这种喜欢的过程是“作品——人——精神”,是一种越来越深的喜欢。作为读者的你,不懂建筑,也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你依然年轻,或者依然有一颗年轻的心,虽然梦想遥远、奢侈,但请不要忽视梦想的珍贵。去旅行,在旅行中感悟,勇敢点,寻找自己的梦想。哪怕最终没有找到,也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分割线-------------------------------------------------------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关注与介绍:艺术、建筑和清新感文字(书叔有话说)
  •     五星推荐!曾经受《源泉》影响,陷入建筑只应是“供人居住的机器”的桎梏,直到看完这本书,是本能让人对建筑感兴趣,想去解读建筑美感、思考建筑为何而建的书。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安藤忠雄,不仅是位优秀的建筑师,也是一位建筑的反思者,还很擅长用文字表达这种反思。全书都在围绕他对建筑的各个元素的理解和思考,表达他创造具有生命力的建筑的理念。柯布西耶说,建筑是供人居住的机器。密斯,要创造普遍空间。伍重,打造出能够与场域对话的建筑。赖特,有机建筑,饱含强烈个性生命力的建筑。每个建筑师都是操纵空间与光线的艺术家。发现他的作品大多集中在兵库县,有机会一定要去,还要去京都感受日式庭院的“感性”。
  •     住宅:我曾以为国外的建筑都是那么的富有激情,对于日本的建筑当然也是充满了喜爱,那在现代感中洋溢着东方的魅力。从安藤的笔下了解到日本也存在着像我们现在一样的金钱与利益的交易,住房不再拥有了个性,每一栋的背后都是金钱的影子。正如勒柯布西耶所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当下的时代无处不充满着这机械般没有生气的房子。群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但是对于我们目前的生活,有很多建筑也是成百上千人使用,但是却没有像土楼或者圣托里尼这样的聚落感。安藤的说法很对,这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主体,但又过分注重隐私。广场:西欧的广场,强调空间感,也就是要有连续的墙来做围合。我们并不需要学习他们的造型手法,而是他们对于广场的需求以及充分利用广场的市民公共精神!能够带给城市群聚而居的丰富样貌的广场,首先必须要能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再来需要身为共同体一员的公共意识。如果这种心态没有变,对于中国的二线三线城市而言,由政府决定的丰功伟绩的广场不会在社会上发挥充足的价值。理想城市:为什么早期对于新形态城市说对于更美好的生活基于城市变得美好的理想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城市是他的居民身为共同体通过多年的经营,培育形成的,而不是规划师简单的对于功能的判断就能得出一个美好的城市。堪培拉和巴西利亚,因为功能而成的新型城市,因为疏远饱受诟病。在城市大规模改建的路上,巴黎走的很好,很重要的原因就有市民作为共同体拥有共意识,对于城市问题的积极思考和参与,是巴黎城市改造成功的基石。城市的记忆: 城市文化奠定于历史于人们记忆的累积,有时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的身影,或是街道氛围等感觉。不过城市文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们共有的原始记忆,超越时代的流传下去。要培养城市文化并不是单纯地把旧事物毁坏后拿新的事物代替,要懂得保存才能获得真正的丰富性。我们应该为了保存城市记忆做努力!对话: 建筑绝不是靠着只靠着纪念就能成立的,建筑要顺利诞生,必须要有建筑与场所,历史社会等等的对话。建筑不能离开它所在的土地,忽视场域,那么建筑很难焕发生机,也就很难迸发出自己的力量。回顾悉尼歌剧院,Utzon设计的白帆在功能主义全胜的时代具有多么非凡的意义,现在,悉尼歌剧院迸发出的力量已经让它成为了澳大利亚的象征。试想如果悉尼歌剧院的白帆不是扬在悉尼海港,这白帆如何才能起航?与环境共鸣创造出更大活力的还让我想起贝聿铭在卢浮宫旁的玻璃金字塔。现代建筑语言与历史建筑的对话同样也为巴黎增添了城市活力。禁不住感叹在对话之间竟有如此多的结果,都大放异彩!让人感动。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才發現,我真的很少讀日本人寫的書,基本上閱讀體驗都很差。這個民族,我武斷地說句,可能只出工匠。出不了大師。
  •     抱着瞻仰大师的心态,已经做好看不懂一路懵逼的准备,却没想到那么好读! 可能因为原本就是演讲结集的缘故,全书读下来层层递进,仿佛面对面和你讲述娓娓道来的读感非常强烈。翻译全程自然无生硬。不禁想起素闻某大社的翻译十年如一日的稀烂,恐怕这本也是其他方式请来的翻译吧。 就算作为完全不懂建筑的读者,读起来也完全没有问题。跟随大师从手工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探讨建筑的变迁,自然不自觉地会环顾我们自身周遭的社会问题,思考从前不甚明晰的某些方面。 唯一缺憾的是书中配图相对内容提到的建筑较少,也缺少对应的细节,很是遗憾呀。不过,最后附录的部分还是拉回分数,的确非常有诚意。
  •     四星,在城市中住宅及公共空间构筑出一个现代人的生活梦。
  •     某些观点很认同,但是有些观点又感觉摸不清作者的意思。看的过程中能产生一些很有意思的想法。感觉建筑这种东西,一定程度上一定要亲自去看看才能有真正切实的感受,否则看文字描述再多不能产生真实感。
  •     一碗鸡汤下肚,你就可以接着通宵画图了
  •     一个建筑师的价值世界,读下来,感觉安藤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人
  •     感动
  •     安藤忠雄也好,原研哉也好,他们的理念是一以贯之的,读来舒畅。他们关于现代性的思考和审美,是能够瞬间说服和打动我的。
  •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决定设计的高度
  •     门外汉读起来还是有些生涩,没有直观的视觉感受,只靠文字,理解起来很是困难。结合人文社会的部分比较有意思一点
  •     建筑源于生活,源于公众,又忠于自然。
  •     内容比标题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比较适合大一的小盆友们看,其实内容讲得很浅。安藤棕熊真的是个「煲汤」大师,要是搞个建筑师选秀,棕熊老师肯定是问你梦想是什么的那位。七分不能再多了。
  •     城市是不断变化和成长的生物啊,安藤老师虽然没有提过大中国的建筑对日本的影响,但是一个以建筑作为一辈子的梦想而始终保持初衷的建筑师是值得钦佩学习的
  •     建筑若是任由其发展,必定会迈向便利性或是个性的两端,而统一这两者则需要建筑师们的智慧。世界上的事大抵如此。
  •     建筑史上,设计师总有个流派,但是实在讲不清安藤算什么派什么风格,因为他就是个拳击手,然后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不满,就毅然踏上旅程,拜访了全世界各著名设计师的建筑遗产,并把他在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应用在了他对日本环境的改造上,终成日本建筑界一代枭雄!这本书就记录了他旅游时的感动,他对各大建筑文化遗产的梳理和总结,并如何运用在他设计的作品中的过程,实在是很苦恼[撇嘴]学识尚浅不能领悟所有[撇嘴]但是能感受到的是他的作品真的就像一记重拳,打破的前人框架,只为还原建筑最本质最人性那一面!就像住宅,它重来就不应该只是一个供贩售供保值的商品,它是人们灵魂的依靠!而这,就是安藤思考何为建筑最重要的起点!
  •     安藤忠雄的一些思考,不大喜欢这本书,配图选择不佳,解释半天还不如看看他另一本对自己设计过建筑的解读。
  •     整整看了一周。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梦想即人、土地、历史所留下的记忆,而建筑有保留以及传达这样记忆的义务。收获还是很大的,后面附录的建筑,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     写的东西很对在胃口,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的意识的存在,关键术业有专攻
  •     书最后还附有安藤忠雄建筑的导表,准备去走一遍。
  •     建筑不单单是建筑师的作品,更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建构的结果。建筑是城市的表象,是文明的象征,它与自然对话,又体现着当地的政治生活、经济水平与历史文化,它随着美术等现代艺术的发展而生长出不同的形态,透过安藤忠雄的介绍可以更好地观赏建筑。
  •     不懂~
  •     建筑与人,与城市,与自然。从栖身之所变为如今各种形态。建筑师对建筑的定义一直在发展着。去年读《源泉》时,为里面的建筑师所倾倒,这个月在地铁上断断续续看完看完真真的建筑师写的书,感觉到他的理想,心里真是复杂。毕竟源泉是像哲学家的小说家写的,而这本书是真正的建筑家写的。
  •     最喜欢的建筑师,梦想是件伟大的事。
  •     读过
  •     第一遍太深奥了,但是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安藤大师对于建筑的坚持和热爱,文字富有情感
  •     作为非建筑专业的读者,认为作者关于建筑的现代性的讲解很不错
  •     建筑是凝固的诗篇
  •     建筑是人的梦想累积成的东西。
  •     学了一句嘲讽,“Less is more”☞“Less is boring”文丘里说的。
  •     从安藤忠雄的角度来看柯布、包豪斯、世界经济的变迁和建筑艺术的关系,书末很贴心地介绍安藤的建筑导览,真的很不错。
  •     最近有意无意地看了很多安藤的作品,于是顺手找了他的书来读,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算是指引我对欣赏建筑投入一点微妙懵懂的注意力的启蒙者。这本小书也很好读,文章很短,主要是关于建筑家对现代建筑史、建筑大师、经典作品以及各类建筑范式理念的体悟,还有对本人的一些实践的简单阐释,写得清清淡淡又不失条理,倒是很他的设计风格十分相像。
  •     说实话,我并没有很喜欢安藤忠雄的设计风格,钢筋、水泥、混凝土,总给人冰冷的、坚硬的一面。可是,你却不能否认他的伟大,以及他在作品中对自然元素的充分运用及融合。
  •     建筑学白菜表示看不懂
  •     不是建筑专业的还是不要看了。。
  •     读完没什么印象,就记得大阪有很多他的建筑。重看的时候,改为四星。
  •     Better planning, better city. 建筑还是要亲临现场才能看懂它的妙处。
  •     读了,感觉没读进去,但愿以后会有重读的冲动,有点遗憾。
  •     很有启发
  •     这几天碰巧在张星的工作室活动,这位原本在福田设计CBD的建筑师跑到白石洲来做“城市微更新”,恰好和安藤忠雄的书中最触动我的地方——改造旧建筑比推倒重建难得多,城市所累积的“场域记忆”是新建筑应当好好应对的部分——不谋而合。刚读这本书时觉得很磨叽,卑之无甚高论,但看完大半之时,发现自己看待建筑和环境空间的目光已发生了变化(典型代表:银川水洞沟的韩美林艺术馆,深圳新洲村的二楼文化广场)。大众为主与现代主义,广场与公共意识,商店街与人们彼此确认存在,被评为小村庄集合体的巴黎,樱花不长成就不算完工的狭山池博物馆,早就提出“坚固、适用、美观”原则的古罗马,用建筑证明存在建造华兹塔的罗迪安,除去多余材料来展现丰富的日本茶室精神。貌似无生命力的建筑里蕴藏着大量的关怀、思考、批判与性格。
  •     5
  •     说了一些建筑的思想来源,建筑从古代逐渐转向现代化的过程和发展,自己现在建筑的机器量产般普遍性,还讲了一些规划的城市类型,不过说到园林那里绝口不提中国园林,把亚洲园林说得就像只有日本并起源于它一样,看到这里的时候好气。其他地方可能也是,只是我不了解所以没有发现。
  •     很受触动的建筑思考集
  •     安藤忠雄先生眼中的建筑是 交织爱 承载梦想 有回忆 能交流 承担肉体与精神 也是平等的对手。那就是为什么看到他那明明是冰冷混泥土搭建的作品 却总能感到温暖的原因吧。大师就他妈是大师
  •     伟大的建筑师总是在边创作边思考。毫无疑问,曾经风靡一时的现代建筑或现代城市理论在迅猛实践发展中出现诸多弊端之后,人们开始质疑并重新反思建筑和城市以及历史与传统的问题,即建筑的场所精神。真正好的建筑一定是从自己地土里长出来的。而国内现在铺天盖地、千城一面的“拿来主义”建筑尤其是住宅仍旧方兴未艾,这样生硬的“移植”和不加变化的“复制”不应当好好反思吗?
  •     可能实在不喜欢现代建筑,所以无感
  •     安藤的建筑经历自述,讲述他旅游过的建筑给他的启发以联系自己的建筑。同时提到了作为建筑师对社会城市的责任感,梦想的城市与现实的妥协,但是还是在为心中的城市努力着。
  •     既然还没有条件游历欧洲 那就看看安藤大师的书吧…
  •     有视野,有见解,最重要的是,对过往的建筑史有着批判性的敬畏,真的很好看。以及,可作为参考书,最后列出安藤所有建筑的位置,开放时间,公共建筑的联系方式,很有用。
  •     写了安藤在游历各国时看到经典建筑而引起的思想碰撞 在行走和欣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 找到梦想 大概就是书名所表达的 每一段都需要慢慢的仔细地读 想有机会 也去亲眼看一看
  •     像建筑史论文又像思考记录,言之有物,而且文笔很好。Watts Towers(Simon Rodia);Palais Ideal du Facteur Cheval;Carlo Scarpa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