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出版日期:2014-10-1
ISBN:978712124215X
作者:万维钢(同人于野)
页数:262页

内容概要

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学而时嘻之”博主,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新知客》《新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特约撰稿人,天涯名博,在知乎、果壳、观察者 、共识网等国内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在《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商界评论》等报刊和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文章常引发大众思考,掀起诸多话题讨论。《流言时代的赛先生》及《十万个为什么》(新版)的数学分册和物理分册作者之一。

书籍目录

Part One 反常识思维 1
“反常识”思维 2
别想说服我! 10
真理追求者 19
坏比好重要 23
最简单概率论的五个智慧 27
一颗阴谋论的心 40
桥段会毁了你的生活 50
健康的经济学 55
核电站能出什么大事 59
Part Two 成功学的解药 65
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 66
匹夫怎样逆袭 73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82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128
思维密集度与牛人的反击 133
上网能避免浅薄吗? 136
高效“冲浪”的办法 141
笔记本就是力量 145
用强力研读书 151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三个竞争故事 165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172
夺魁者本色 177
打游戏的三个境界 186
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190
Part Three 霍金的答案 199
亚里士多德为何不数数妻子有几颗牙 200
物理学的逻辑和霍金的答案 205
怎样用统计实验检验灵魂转世假说 210
一个关于转世的流行病学研究 214
摆脱童稚状态 224
怎样才算主流科学? 232
科研的格调 240
喝一口的心理学与喝一瓶的心理学 244
医学研究能当真吗? 248
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 254

作者简介

本书精选了万维钢老师的文章和书评,以“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为导向。作者常用有趣的实验、数据来解读感性的事物,其理工科思维涉及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物理等许多学科,以前沿的科学视角解读生活,为人们提供了认知的新方法。读完本书相当于精读了十几本经过筛选 、再创作及通俗化处理的巨著,不仅有趣还十分有营养。


 万万没想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4条)

  •     书名叫做“万万没想到”,和某部网络热播剧相同,加上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勾起了很多读者的好奇心,当然也包括我。书是作者博客的合集,整体上没有很强的逻辑性,每篇都是一个独立的观点,非常适合离散时间阅读。虽然不能做到每篇都让我“万万没想到”,但是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章节,让我长知识,懂道理。有趣的章节例如“桥段会毁了你生活”,讲的是我们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桥段,基本都是被重复过无数次的,而且还有人做了一个网站,专门分析各种电影剧情,总结桥段。在熟悉各种桥段人的眼里,已经没有剧情的乐趣可言了。还有“思维密集度与牛人的反击”,讲的是你看一篇文章,作者思考成书的时间越长,这个作品的思维密集度越高,你的收获也越大,文中还讲这个理论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高大上了一把。咋看起来觉得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其实仔细一想,这不废话吗,你看个《史记》和《小兵日记》,收获能一样吗。作者花的心思多,读者的收获也越多,仅此而已。读完后我也有思考,也有收获。书中讲到成功最重要的品质在于意志力。意志力简单来说就是该干什么的时候要去干什么——该吃饭吃饭,该学习学习,该睡觉睡觉。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很难。首先难得是控制住自己不受偷懒放松的诱惑,不和自己妥协,这点通过锻炼应该能做到。更难的是,你要知道你该干什么。该学习就要去学习,我能做到,可是学习什么,怎么学习,我靠意志力没有办法做到。懂要靠意志力,自己也锻炼了意志力,却没有办法过的更好。书中还讲到,要去冒险,冒险最终的收益要大于保守。这个我了解了,可是什么是冒险?我至今没有办法准确理解这个定理。我上班的时候要冒险?没有什么险能给我冒啊!和风险投资有关的算是冒险,我决定去试试,看看有什么结果。这本书对我来说算是鸡肋,一种浅层次的科学性读物。也是有一定科学的依据,但是却没有学术性的严谨。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些道理,不过懂不懂这些道理,我都可能会混沌过完这一生。
  •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是万维钢多年博客文章的合集,在集结成书的过程中,选择了其中一部分精华,总结成三个部分,分别是反常识思维、成功学的解药和霍金的答案。本文也遵循这三个部分,就看书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和想法结合书中的观点,做一些浅显的阐述。读完这本书的第一观感,如同这本书的副标题一样——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但事实上,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理工科思维,或者说不全是理工科思维——而是实证思维。这种实证思维从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我看待与评价一件事情的标准。一、 反常识思维在第一部分反常识思维中,作者通过若干篇文章来从不同角度阐述和论证一些反常识思维的基本思维方式和逻辑。例如第一篇文章里的“Trade off”取舍思维;第二篇文章中的“confirmation bias(确认偏误)等,都从科学的统计学意义上纠正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识性的认知偏差。在这些与大众常识认知相反的理论中,trade off取舍思维实际上已经在很多相对较为理智的人群中得到认可。原文关于取舍思维是这样描述的: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最大的不同,是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除了工作和休息,我们还要娱乐、参加社交活、学习和发展以及随时对遥远的公众事物发表意见。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以一种不直截了当的方式影响他人,然后再影响自己。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最基本的一个结果是好东西虽然多,你却不能都要。取舍思维,英文有一个形神兼备的词可做解释:“Trade off”。两个好东西我不可能都要,那么我愿意牺牲(off)这个,来换取(trade)那个。从生活过程的实际来讲,大多数人在做选择的时候感到痛苦的根本原因,不是不满足选择后能够得到的东西,而是舍不得选择后被牺牲的东西。而trade off原则则要求我们在每一个不论大小的选择中,都清晰地知道每一个事物的利弊。通过分析每件事情的利弊,做出衡量利弊之后的选择,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妥协。而很多时候,对于很多人来说,在逐渐经历的过程中,很痛苦的过程之一,就是承担不起选择的代价,我们很多时候在选择的过程中,只看到了能够得到的那一面,而对自己即将要失去的那一部分则不加任何考量,才导致很多人在选择之后悔不当初,不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个理智的人,如果能够经过这样的tradeoff原则来衡量自己的选择,无疑对自己即将失去和即将得到的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知,从而最大程度上能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反常识思维一文中提到:consume deliberately,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对个人而言是一个及时且振聋发聩的提醒。虽然从现实来讲,“屁股决定脑袋、认知决定思维”,每个人的想法和角度,首先为自身利益服务,其次受经历和眼界的限制。虽然身处互联网时代,甚至有些人称为“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可以毫不费力的获取大多数我们想要的信息,但这并不代表在看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每一个需要的信息点的全部信息。在sns大行其道的今天,尤其能感到信息的某种屏蔽性。比如我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个叫“白衣山猫”的微博账号,了解了很多从医生角度的医患关系的诠释,但微博系统会自动推荐你去关注“烧伤超人阿宝”、“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等微博账号,这些微博账号阐述的观点是及其类似的,在不断地关注这样的关注的过程中,这些人代表的关于医患关系的观点在不停地强化,这甚至加剧了我拒绝接受医患关系这一命题中其他观点的程度。并且,在sns环境中,关注的领域也会得到不停的强化,这会导致每个人关注的领域逐渐越来越集中,越来越窄。比如我有天随手关注了一个口红试色美妆微博账号,然后微博系统在随后的半年中,在首页推荐了至少10个同类型的账号,假设我跟随这样的推荐,无疑会导致我每天在有限的刷微博的时间里,看到的关于口红试色的内容越来越多,这无疑减少了我了解其他领域的其他内容的时间。因此喜欢看心灵鸡汤的人会发现sns里写心灵鸡汤的人越来越多,喜欢抨击社会现状的则会发现和自己同样观点的人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沉迷于这样的问题和领域。从这两个方面来讲,互联网确实会加剧这种“回音室效应”。但事实上,这世界无比广大,观点也好、领域也好,都丰富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突破这种回音室效应,才能真正使大脑越来越灵敏,思维越来越缜密,认知越来越丰富,我将作者建议刻在IPAD上的那句话,写在了记事本的第一页,这确实是一句无比重要的话。这样的回音室效应,与作者后文中提到的舒适圈带来的诱惑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对认知领域的不断探索,和不断突破回音室效应的过程,也是保持自己在学习区始终挑战自己的一种过程。在《桥段会毁了你的生活》一文中,作者介绍美国新上线的一个网站——TV Tropes。这个网站能够将电影、电视剧、动画、小说和游戏中出现的剧情进行分析和列举,作者介绍,在“TV tropes”的眼中,没有哪个作品真是特立独行的,几乎所有剧情都是对已有剧情的重新排列组合。我们确实有这样的感觉,电影、电视剧、小说、动画这种艺术形式,近些年在情节的创新性上确实越来越差了。这种艺术形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观众的泪点和笑点逐渐变高。比较典型的是90年代韩剧第一次风靡大陆时,赚走千千万万观众的“三宝式”剧情——车祸、癌症、治不好,到今天已经成为陈词滥调的代名词。甚至如果仔细去观察豆瓣网上的影评和书评,只要出现这样的桥段,有很多观众就会认为编剧/作者没有新意,恶俗,廉价煽情。但问题是,电影/电视剧/小说/动画这种艺术形式,在欣赏和享受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TV tropes这样的网站或许终有一天能将所有的桥段都编上号,但作为一个伪电影爱好者还是认为,电影艺术这种形式,与理工科思维相当不同的一点是,它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很多时候并不能用拆解的方法给它一个分数。一个电影好看与否,可观与否,与它的剧情当然有莫大的关系,但更大程度上,演员的演技、电影编剧通过这些桥段的有机组合对社会、人情、人性和关系的探讨、镜头的风格、演员的演绎和诠释,这些元素也对一个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相信,尽管像《连线》杂志的Scott Brown说的一样,原创剧情濒临消失边缘,但电影艺术仍旧可以在这些元素的穿梭和组合中,焕发百万次千万次新的生命,产生新的创造,创造独特的美感。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韩国电影,是典型的绝症型剧情,但它通过独特的讲述方式和镜头,让观众在这种一开始的“不就又是癌症么”到最后的“天哪竟然是这样”心情变换中看完整部电影。虽然单独看桥段也许确实非常老套——一对恋人,一方得了癌症,却不想让对方知道。但仍旧不影响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好电影。小说艺术也是一样,虽然桥段越来越少,但讲述故事的方式、角度和文笔依然是小说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也仍旧相信,也许以后流于烂俗的情节越来越多,作者仍旧可以通过视角、文笔和故事节奏与调性的把握完成一部令大部分读者都能够沉迷其中的好作品。写到这里,不由得感叹,用理工科思维去分析一些艺术形式,或者去分析一些社会科学现象时,虽然无限接近理智,但也将很多本身丰富多元、有趣有味道的事情,变得枯燥乏味了起来。我还是愿意将这样的艺术形式理解为一种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可贵模式,不支持将这样的艺术形式变成一个机器、一种理论模型,让他可以量产,可以精确控制——诚然,这样的改变会让商业电影的质量在某一程度上得到保证,但电影艺术/电视剧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无疑也就流失大半,只剩皮毛了。同时,个人还是相信,一个人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小说越多,就越不会被流于表面的桥段所打动,但一部电影/电视剧/小说能够打动人,并且得到较好评价的最终秘诀,仍旧是对人类最朴素的感情的踏实和细致的表达。2015年,一部20集的韩剧《请回答1988》风靡韩中两地,被称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韩剧。在这部电视剧里没有创新的桥段,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无数观众仍旧被电视剧里朴素的邻里情、亲情、友情和爱情深深打动,很多人问为什么中国人80后的童年记忆,被韩国人生动又温柔的搬到了电视屏幕上,而我们自己却没有这样的能力。或许答案正是我们在追求桥段创新和剧情吸引人的过程中,丢失了对这种朴素感情的探索的初衷,所以那些看起来一点儿都不流俗的情节,反而变得流于表面起来。二、 成功学的解药在这一部分中,印象最深的有三个章节,第一个章节是《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在这个篇幅非常长的章节中,作者通过若干个步骤,阐述了一个通过练习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的过程和要点:1.只在学习区练习;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不断地重复练习;3.在整个联系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地反馈;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这样的一篇文章,可以说是这一部分的另外一篇文章《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中提到的可复制的、科学的励志文和启示文。这四个内容有机的限定了练习一万小时的内容、方式和机制。在这篇文章中对中国足球失败的原因的剖析中,我意识到一个事实:在学习区不停地练习十分重要,而练习的内容,需要能够组成有机的整体,构成有关此领域的主要知识和技术结构,才能保证在这一万小时的练习中,你确确实实的掌握了必须的、全面的知识和技术。并且,这样的合理的知识和技术结构,在你反复练习的过程中,由于逻辑的关联性和知识的联合性,事实上能够带来1+1大于2的效果。例如,在多年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发现听说读写记(单词)就是十分有机的知识结构。当你达到一定阶段时,练习其中的任何一项都能给对其他几项产生正向影响,从而整体提高英语水平。而在脱离舒适区这一小节中,关于乔布斯和扎克伯格的描述,则让人有种真正的被打鸡血的感觉,这样两位生命随着时间只会越来越丰沛的人,对人要尽可能长时间的呆在学习区这件事情,给出了最生动也是最温暖的范例。而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就早已明白学习是一件绝对需要单纯重复很多次并且一定程度上只能枯燥无味的事情,寓教于乐从根本上是一句谎话,在做了老师之后,真正明白大多数成绩不好的学生归根究底都是重复不够。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刻意练习不好玩。如果你想出类拔萃,那么你要参与的这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个零和博弈——你想赢就意味着有人要输,你拿到这个位置就意味着有人拿不到这个位置。这是个残酷的游戏。在《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这篇文章中提到,创业者最重要的一个素质,恰恰是明知道很可能失败却还要干。提到损失厌恶这种心理定式,不知是社会长期以来的环境影响,还是男女本身的性别差异,我想起了现任facebook首席运营官的Sheyrl Sandverg,她在她的书《lean in》中,提到:某高层leader纽约的办公室内没有女性洗手间,每次高层开会时,举手提出问题的人中女性寥寥无几,在面试中争取更高薪资水平的人中,男性比女性多将近40%个百分点,似乎女性天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更进一步的是,Sheryl Sandberg自身作为女性,在演讲的过程中,也习惯性的忽视了女性。在一场演讲中,当Sheryl使用各种数据和案例鼓励女性多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有一个女性举手说,在数次提问的机会中,Sheryl都忽视了举手的唯一的女性,而选择了男性。这种缺乏自信和缺乏进取的趋势,也许是导致女性在职场,尤其是职场管理层中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并且是重要原因之一。敢于自信的表达意见和争取自身的利益,并不只是创业者的通行证,而是每一个人在职场生涯中重要的武器,引以为戒也引以为励。三、 霍金的答案第三部分《霍金的答案》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实证思维。从《怎样用统计实验验证灵魂转世假说》到《科研的格调》,无不在强调实证思维和理性思维对科研和生活的重大作用,在《摆脱童稚状态》一文中,提到的相关性思维对摆脱童稚状态的作用,同时如果能够从整篇文章中提取一个信息,那么这个信息应该是,对事实的强调和对真理的追求,重视这种相关性思维和实证思维,决定了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的逻辑顺序。正如书中所说,从客观事实到因果关系,从因果关系到能推广使用的机制,这个过程中的一小步。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不是完美的,但只有这么做,我们才能摆脱童稚状态。在读这样的一本书的过程中,思考的顺序会逐渐发生变化,甚至会改变你思考的逻辑。这样的逻辑改善帮助你能够看清大多数问题的症结,更好的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认清自己,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一直认为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只要在道德和法律准绳之内,本身并没有对与错,但每个人的性格、天赋、环境、背景、能力所限,能够适应或者能够生活的幸福的方式和道路本身都不多。更好的认清自己,更好的认清世界,更好的思考问题,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在人逐渐变成熟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当然是大脑的逐渐完善,思维方式的逐渐改善,认识的密度和广度不断增加的过程。大脑逐渐进行这样的改善的过程中,人能够渐渐忽视肉体的日渐萎缩和老去,让大脑逐渐发光,这也是每个人能够选择的好好变老的最好的方式。篇幅所限,书中其他也很有意思的章节就不在此一一赘述,比如《科学的励志》一文中提到关于意志力的重要性和训练方法,《笔记本就是力量》和《用强力研读书》两节中对读书这件事做事方法的改善等,都给人带来了新的角度和思考的火花,令人印象深刻。
  •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被“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几个字吸引住了。本人也是工科生,不禁好奇,理工科的理解世界还有什么独特之处?遂借来翻阅一番,不禁被吸引住了。的确,该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剖析社会事务,处处流露理科生的理性思维,更加注重推理论证,强调论据的严谨和科学性,所以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参考文献。这相比以往对一事务的浅显理解,显然是更加有说服力的,会有一种拨云见日焕然一新的感觉。比如谈到核电,对核电与患癌之间的关联列举了许多学术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其安全性进行理性和客观的认识。当然,对大部分民众而言,此类文章科学性十足,但趣味性少了,能看到的很少,能理解的就更少了,现实生活中往往易被谣言或恐慌所惑,那是另一个话题了。本书作者万维钢(同人于野),物理学家兼科学作家,书中内容比较繁杂,涉及人性、思维、励志、读书、物理等多个方面,有不少印象十分深刻,以下摘录并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记录之。1.反常识思维:有些凭自觉的印象或观念,经过理性的分析,得到的结果往往出人意料。通过一个募捐的试验,同样是募捐,一个公布群体受难的统计数据,一个是展示具体的某受难者,试验者更愿意捐钱给一个具体的受难者,说明统计数字的力量远远比不上一个具体的人。这个在日常生活比较常见,比如单次残忍的交通事故常令人震撼,而统计出来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也是惊人,却容易被人忽略。毕竟人都是感性的,更容易被一些活生生的人或事所触动。新闻媒体报道灾难往往寻找最悲惨的典型重点报道,也可以从这解释。在作者看来,这是文人的具体思维表现。文人具体思维和理工科思维的区别,前者首先从道德考量,要能区分善恶美丑,后者要求的是量化输入和输出,更强调计算推理能力。举了个例子,伦敦奥运会15万个奥运会五天即用完,经计算每天平均六次的水平,显然不是常人所想用于性事,合理的解释大部分被当做纪念品拿走了。再如,雷电致人死亡的概率远比鲨鱼、恐怖袭击高。2.取舍思维:英文解释是tradeoff,意味着取与舍的掂量,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帕累托改进(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大多数情况下是兴一利必生一弊。例如有机农业产品质量好,但单产不高,消耗大,对环境破坏更大。类似的有电动汽车,虽然是新能源,能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但所有的锂电池的生产及回收都对环境危害较大。还有光伏能源,生产其核心部件晶硅组件是高污染、高能耗的。关键是怎么充分发挥有利的一面,而减少不利的一面。3.别想说服我:用一个天堂门口问答的例子说明人接收信息是有门槛的。人做判断时两种机制,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和律师机制(先有结论再找证据)。多数人是后一种,先认可某观点,然后寻找或支持对该观点有利的证据(相对的是反对或漠视支持相反观点的论据,即使它合理),而不是多去考虑该观点是否科学合理。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一些媒体或大V行为,其实是在取悦于读者或粉丝,是读者的潜在取向引导了媒体去做能印证读者思维的事情(给观众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事实),媒体的根本的吸引读者眼球而赚钱。全美收视率第一的美国福克斯电视台就是如此。类似的应该还有鸡汤文,往往能占住热文排行榜前几名,但实际有多大作用呢?不过屌丝喜欢,粉丝追捧,写手则投其所好,乐此不疲。提到确认偏误,类似律师机制,相信某类信息后再主动寻找相关支持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这会导致,偏见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严重的形成严重对立的阵营,错误观点一旦占了大多数,正确的做法就可能不会被执行。在互联网时代会加剧回声室效应,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文中引述他人观点,要避免进入信息误区,需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4.练习一万小时成为天才?练习一万小时成为领域的顶尖天才已广为所知,但关键不在于训练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训练的方法。强调“刻意练习”,有以下四个特点:(1)只在学习区练习且要持续(人脑三区,舒适区,恐慌区和学习区,多挑战有难度的)、(2)要把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小块进行重复练习(重复+针对性)、(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通过测验,老师或同行点评),(4)练习时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受干扰的环境单独练习,是决定水平的关键)。需注意,学习与娱乐不能共存,刻意练习必然意味着辛苦,不好玩。兴趣和基因,学习技能初期智力是决定因素,但后期由兴趣主导,并决定是否能坚持。一个人爱好什么,喜欢什么,基本都是天生的,关键是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环境,把基因发扬光大。5.强力读书法:笔记的力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重视记笔记,用笔记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如钱钟书,达尔文等。书收藏得再多,看得再多,不通过笔记转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就作用不大。强力读书法:特点是不好玩、用时少、不求快。读书的关键技术,是对不同的读物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读书人的秘密:读得慢,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会更高。新书读两遍,第一遍正常通读,第二遍跳读,专注于脉络和思想并做笔记。强力研读的核心是要求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必须包括四方面的内容:①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十分重要);②带走书中斫有的亮点;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④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举例,芒格和巴菲特都是手不释卷之人。6.创新的故事: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分权思想)源于通用汽车,却在日本汽车工业应用;朱兰的质量管理思想源于美国贝尔电报公司,也在日本得到真正应用,产生质量革命。美洲杯帆船赛未能保住132连胜,仅因船长不敢跟随一个对手异常的航线。仅仅有思想不叫创新,敢于用这个思想才叫创新。提出后来者创新,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小公司或后来者有后发优势和冒险精神,大公司反而更保守。7.励志的科学:成功的案例很多,教成功方法也无数,但成功最可贵的品质是自控,但这要很强意志力,也需要消耗能量的。做选择也需要消耗能量,叫决策疲劳,所以人在疲劳饥饿的时候,意志力会薄弱,容易作出不当的选择。8.匹夫怎样逆袭:举了3个例子,高盛CEO寇恩从失读症患者成为巨子,马丁路德金助手沃克寻找机会成功,劣势有时候反而转变成优势。类似的有,当年红军期间,红军艰苦但严明的纪律和风貌博得百姓的同情,后逐渐强大。倒U曲线(财富和培育的关系),可用于解释很多事情,存在一个合理区间。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完之后,我觉得自己有必要重新再学一遍自认为已经掌握了的东西。
  •     开拓了思维,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很棒,挺有意思的一本书。
  •     常识性知识。逻辑和表达都好。推荐
  •     观点有出处,论证有依据。逻辑强迫症读来舒坦得不行。有意思地讲了一个很中心的问题,也是我小学时最喜欢的一门课的第一章标题——“怎样认识世界”
  •     非常喜欢王维钢老师!
  •     可证伪性~非舒适区~
  •     耳目一新,必须5分
  •     可以可以,有几篇超奇葩
  •     读于2016年,比科普更好玩的是思维。
  •     浅显,例子蛮有趣,推论有些肤浅。
  •     社科类书籍,观点新鲜有趣,重点是还有数据支持,理性而又逻辑
  •     比我预想的要好,读起来很轻松,一些思维方式和方法很值得借鉴。我一直是享受型读书,也就进益不大,算是破除了一种寓教于乐的自我催眠。我想我是没有耐心和动力去做读书笔记的,做了也还是最终成为垃圾,但也不妨碍试一试。很多道理,可以懂,可是不舍得强迫自己。把它推给我12岁的小侄女,希望能对她有所帮助,可我左右观察她,也是个和我差不多的懒家伙。
  •     给人启发很大,有内容,有文笔,难得的好书
  •     有趣的书,关于读书笔记的那篇,收获比较多,然后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知识点,所以还是蛮推荐的~
  •     书中很多观点,其实都是其他书中的观点,但是,仍是一本好书。
  •     1,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一万个人是统计数据。 2,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3,坏比好重要。 4,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 5,喝一口的心理学与喝一瓶的心理学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意识到,看《思考快与慢》的 时候到了。
  •     5分的评分不只是因为万老师的理工科思维,还学到了做笔记的几个比较好的工具,比我目前使用笔记本书写的方式要好,更易联系形成网络。
  •     一些豆腐块文章的合集,如果放在报纸或者公众号来读,还不错,但是集成书来看就没太大趣味了。
  •     乏味
  •     前半部分很不错。但是后面,尤其最后一章,完全不知道想说什么
  •     非常好的书,买吧
  •     蛮有意思的小册子,颇有启发
  •     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这类书越来越多了,这本还可以
  •     四星半。原本是因为打折季才入手的一本电子书,读完之后收获很大:①科学思维方法;②强力研读+读书笔记;③刻意练习。
  •     算是一个总集,大概相当于以下几本书的梗概:《Thinking: Fast and Slow》, 《刻意练习》。我觉得价值比较大的是刻意练习的部分:),如果看过前面提到的两本,这本就不用看了。
  •     一万小时那篇文章很好
  •     有趣的科普读物
  •     标题起的太耸人听闻了 在公交车看书总会很尴尬
  •     正如书名所说,就是教你怎么理性地思考,少一点想当然,多用用脑子。为了吸引眼球还起了个“万万没想到”,也是用心良苦。
  •     可能同为理工科思维 不喜阅读的我 读下来觉得非常顺畅 并且感知作者的幽默
  •     慢慢学习以理工科思维看待事物。
  •     大开脑洞,有研究精神的神作!!!强烈推荐!!!
  •     挺有趣的一本书,内容涉及生活经济科技各个方面,理科生的思维还真是丰富缜密有逻辑性。
  •     力荐
  •     第一部分对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有不错的启发,第二部分能够督促你努力,第三部分显得无关紧要。
  •     打开新世界
  •     认知大门
  •     不一样的角度,看不一样的世界。
  •     谁能想到这本书最终是在M记的灯光下读完的……很多实验+很多结论,其实为了不是让我们记住结论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方法吧。对于一切所谓知识,尽信不如不信,保持敬畏,终身学习,才好。
  •     还是受教了,万维钢老师。
  •     思维有趣美妙而不应被作者浅薄分成文理派,这书简单汇总通篇无任何美感出版的必要性在哪?
  •     三星半
  •     讲真,我不认为一个专业是物理的人去讲解心理学和方法论有多好,比如第一部分的前面几章,你其实只要告诉我“粉丝滤镜”,我就能明白,而不是晕头转向地看了一大堆例子。
  •     换个视角看问题,其中观点有赞同,也有反对,总的说可以推荐
  •     挺有内容的小合集。 有些东西会颠覆平常认知。
  •     不要试图寻找内容的联系,因为本身就是作者平日里写的一些小品文集结成册,所以…有的篇幅可看,有的篇幅很无聊
  •     只有前两章能读。往后越看越味同嚼蜡。
  •     常识思维是可怕的,科学研究是有趣的……里面有些方法论也挺有用。多读书。
  •     杂书,好书
  •     这本书其实同大多数教人成功的畅销书一样,好多内容都是个噱头。开头讲要从文人思维转变,要思维领先;接着是自控,自控是成功的关键;再是要学精一门功夫,比别人有天赋还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然后是要会获取信息,懂得建立人脉网路:最后就是实践,要不怕和主流对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