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不灭的薪火》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03435904
作者:王安民
页数:336页页

内容概要

王安民,山东青岛莱西水集人,1984年12月1日参加工作,1991年6月毕业于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先后从事宣传、青年、项目管理和工会工作,现任胜利油田胜建集团工会副主席。曾在报刊发表《难忘的岁月》、《铺在天国上的路》、《大风起兮云飞扬》、《雄关漫道霜晨月》、《来吧,偷走我吧》、《梦回大川九》等纪实文学作品,参与编辑了胜利油田孤东油田会战纪实文集《在这块热土上》,有作品收入《民族的脊梁》和《世纪大道》。

书籍目录

历史可以零落,但不能忘记(代自序)
第一篇:水集之地的故乡
1.流淌的韶乐(1)
2.流淌的韶乐(2)
3.膏腴大沽河
4.可爱的中华
5.课堂窗外的那些事
6.旗正飘飘
7.梦中的莱阳乡师
8.梁秉锟其人
第二篇:一寸山河一寸血
1.有个岛国叫琉球
2.卢沟桥的炮声(1)
3.卢沟桥的炮声(2)
4.惊闻“南京大屠杀”(1)
5.惊闻“南京大屠杀”(2)
6.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1)
7.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2)
8.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3)
9.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4)
10.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5)
11.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6)
12.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7)
第三篇:日寇刺刀尖下的日子
1.课堂就是抵御日寇的战场
2.1940年的清明
3.枪打“狗皮膏药旗”
4.撵过小日本!
5.“整个中国都在移动”
6.“一位值得被尊敬的敌人”
7.34所抗战国立中学
8.怒目告别故乡
第四篇:一个人的流亡
1.汽笛一声肠已断
2.家族的“堂号”
3.一个人的流亡
4.蒙蒙承水河
5.走过台儿庄(1)
6.走过台儿庄(2)
7.生熙安牧
第五篇:在皖北阜阳的日子
1.抗日名将于学忠
2.国立二十二中
3.静静的倪氏庄园
4.借着月光读书
5.“路到兰州是极边”
6.声乐博士李杰民(1)
7.声乐博士李杰民(2)
8.声乐博士李杰民(3)
9.“竖起两根硬骨头”
10.青春温暖着另一个心房
第六篇:八千里路云和月
1.跨越平汉铁路
2.走过“水旱蝗汤”肆虐的中原大地
3.滞留豫西的内乡
4.乘着歌声的翅膀
5.陕南的冬天
6.杨柳依依江水平
7.“十万青年十万军”
8.震麻了人神经的胜利欢呼声
9.一张遣返日本战俘的公告
第七篇:春风吹不醒的大地
1.期盼还乡行
2.“霉米事件”
3.“米尾钱”
4.枪棍对峙
5.远赴重庆请愿
6.绝食一天
7.参加反美游行
8.于子三运动
第八篇:一江春水向东流
1.泪别汉阴
2.“丘九”斗“丘八”
3.被迫参加“甄别”考试
4.绵绵汉江水
5.“三坝”之一的汉中
6.一江春水向东流
7.“共产党来了也要办学”
第九篇:沽河风云
1.在水一方
2.一顿地瓜面饺子
3.油灯照亮的“拥军小道”
4.胶东八路军13团
5.前仆后继打鬼子
6.“还乡团”(1)姥爷的小推车
7.“还乡团”(2)
8.姥爷的小推车
9.一支英雄牌钢笔
第十一篇:悲喜交加的岁月
1.青春如风的日子
2.靛蓝的莱西湖
3.陈文炳老师
4.“最可爱的人回来了!”
5.九毛钱的学费
6.那遥远的关东
7.回响在林海中的“抬杠号子”
第十二篇:到北大荒去
1.浸透了“饥荒”的爱情
2.母亲的堂哥(1)
3.母亲的堂哥(2)
4.初到密山
5.兴凯湖畔的青年农场
6.少女般的白桦树
7.密山中学
8.归心似箭
第十三篇:没有终点的流亡
1.没有终点的流亡
2.“金花”王孝敏
3.“一方闻人”方秉性
4.“独搧其身,兼搧天下”的张敏之(1)
5.“独搧其身,兼搧天下”的张敏之(2)
6.魂兮归来的抗战女兵
7.“我对得起祖国”(1)
8.“我对得起祖国”(2)
第十四篇:人间正道是沧桑
1.国立二十二中的校长李仙洲(1)
2.国立二十二中的校长李仙洲(2) 3.请听我的《驼铃歌》(1)
4.请听我的《驼铃歌》(2)
5.请听我的《驼铃歌》(3)
6.请听我的《驼铃歌》(4)
7.刘晋的“流亡之路”(1)
8.刘晋的“流亡之路”(2)
9.刘晋的“流亡之路”(3)
10.刘晋的“流亡之路”(4)
11.魂断绵阳的宋哲元(1)
12.魂断绵阳的宋哲元(2)
第十五篇:“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
1.“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1)
2.“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2)
3.“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3)
4.“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4)
5.“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5)
6.“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6)
7.“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7)
第十六篇:对话父亲
1、影响人类社会的两段话
2、国民党也曾是革命党
3、“《大刀进行曲》是用大刀砍出来的!”
4、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5、陈纳德的“飞虎队”
6、别了,天堂中的司徒雷登
7、得民心者得天下
8、忘记一切又记起一切
后记

作者简介

一段作者家乡大沽河串起来的家国记忆
一部记录抗战流亡学生人生命运的历史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去后方,说不尽国破家亡。
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走他乡?

流亡,是抗战时期中国极为鲜明的社会符号与标记。日寇的侵华战争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浩劫,炮火中祖国大地日月无光,铁蹄下华夏生灵涂炭,失去家园、多达上亿的中国人,抛家别子、背井离乡、辗转千里向大后方的流亡,勾勒出了中国现代史上最为悲壮的大迁徙。
如此规模的流亡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整个中国都在移动。军队在移动防御,政府机关、工业厂矿、商业团体和学校在移动,中国的广大民众在移动,这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流亡学生。作者的父亲就是当年李仙洲将军创建的国立二十二中的一名流亡学生。
70多年后的今天,经历了民国社会变革、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屈指可数的父辈们已沉淀为历史的“活化石”,他们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闻听,也成了见证那一段历史的“独家博物馆”。
作为抗战流亡学生的后代,作者追随父辈们当年的足迹,忠实地记录了父辈们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将父辈们已血泪蒸馏而成的人生体悟与愿望铭刻下来。因为,他们的背后是一代人的命运,是我们祖国的命运。
当年国立二十二中的流亡学生、当代著名华文大师王鼎钧,评价此书说:“‘家’史即国史,了不得的感动!”


 《踏不灭的薪火》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