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产业百年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7年1月第1版
ISBN:9787801661890
作者:冯邦彦
页数:377页

内容概要

冯邦彦,广东鹤山人,经济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暨南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国际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华南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城镇化研究会副会长,同时担任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委员。
曾于1987年至1994年期间应聘赴港,任香港东南经济信息中心有限公司经济分析员等职,长期从事香港经济、香港经济史、资本与财团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香港英资财团》(1996年)、《香港华资财团》(1997年)、《澳门概论》(1999年)、《香港地产业百年》(2001年)、《香港金融业百年》(2002年)、《香港产业结构研究》(2002年)和《百年利丰——从传统商号到现代跨国集团(繁、简体中文版)》(2006年)等,以及主编《CEPA与“泛珠三角”发展战略》(2005)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的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2006年)。曾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动态》、《当代亚太》、《学术研究》等内地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里,房地产业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盛衰,牵涉到大批关联的行业,左右经济的升降;反过来,经济的情况对房地产也会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房地产的起跌也与居民的生活素质息息相关。香港也是同样情况。
自开埠以来,香港的房地产已经历了不少的起落,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和宝贵经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工作上与房地产业有关联的人士及楼房使用者,都可以从冯邦彦教授的杰作《香港地产业百年》里窥见和领会到许多珍贵的资料与指引,协助我们预测及面对未来的转变。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土地制度的确立和早期城市建设
1 香港土地制度的形成和确立
2 早期的城区建设和规划
3 战前地产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战后地产业的繁荣与危机
1 地产革命:“分层出售、分期付款”
2 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的地产繁荣
3 战后的主要地产发展商
4 60年代中期的地产危机
第三章 70年代地产业的证券化和集团化
1 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地产热潮
2 商厦重建和大型私人屋邨兴建
3 新兴地产集团的崛起
4 80年代初地产市道的崩溃
第四章 公屋的大规模兴建和香港的城市发展
1 50至60年代公屋的大规模兴建
2 新市镇开发和“十年建屋计划”
3 80年代城市发展模式和公屋政策的转变
第五章 过渡时期地产经营的集中性和“泡沫”的形成
1 过渡时期的地产大升浪
2 地产业巨擘: 十大上市财阀
3 1997年:地产“泡沫”形成
第六章 金融危机中地产业的调整及发展前景
1 特区政府的目标:85000个单位
2 金融风暴袭击下的地产危机
3 地产业:香港经济的“寒暑表”
香港地产业大事记
参考书目
鸣谢


 香港地产业百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非赏值得读的一本书,中国房地产制度基本上是从香港学来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未来地产走向。但中国不同与香港,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最优秀的企业和最赚钱的企业不应该是房地产企业,而应该出更多的通用、微软和高盛,而不是长江实业
  •     本书对香港土地制度的沿袭,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几次大的周期性循环,并对每次地产周期循环时兴盛和衰退的原因进行了一定分析。但在过去的百年里总体上还是看好香港作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关键地位,以及相应的地产行业的发展机会。1.香港土地制度的沿袭1841年以前清政府的土地私有制->1842年《南京条约》签署后,形成香港本岛+界限街以南九龙半岛土地整个归属英国皇室的“官地”+港督代理的土地批租制度->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侵占九龙+新界等地,依据《北京条约》,港英政府承认新界原居民的土地契约(“红契”)的法律地位,未纳入“红契”范围的土地仍然归英王室所有。1849年以前土地批租年限一般为75年,1849年后经申请,英国政府允许港岛大部分土地以999年期限批租,象征承购者可享有的永久业权。但九龙半岛大部分土地仍以75年批租出去。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土地契约依照特区法律予以承认、保护。85年后批出,超过97年的契约,无须补地价,只需按照3%交差饷。特点:1)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分离,但港岛很多土地给予了999年的土地使用权年限。2)政府对土地发展的有效管制,主要手段有i:批租契约,对于用途,使用年限以及承租者必须在一定年限内兴建一定价值的建筑物等,二战后增加可见面积比率,车位数量等内容。ii:建筑物条例,包括容积率,楼宇覆盖率以及投影面积。所有楼宇建筑动工前,需送交建筑物条例执行处审批。iii:城市规划条例,由城市设计委员会负责制定有法律效力的分区发展规划大纲图则,以协调各区发展。二战后,委员会制定了“分区发展大纲图”,拟定各区基本设施如道路,学校,医院以及楼宇高度,发展密度等内容。3)制定各项法律以保证土地交易各方的合理权益以及市场的正常运作。包括《房屋条例》,《房产转让及业权条例》,《土地登记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和详细细则。任何人均可查询任何地段房产的权属。4)土地管理中的完善税收制度,政府重要财源。i:卖地收入 ii:地租,政府于批地契约中约定,体现政府对土地所有权,但因通胀而变得仅具象征意义。iii:差饷,1848年开始征收,主要维持警察开支。二战后改为每三年因通胀和房产租值而调整一次。iiii:物业税,出租物业税金扣除一定支出后应付溢利税,每年一次,自住者免。2.香港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早期作为贸易港口,初期建设的地产物业大多为商行,货仓,船坞这一类直接和贸易相关的设施,以怡和洋行,黄埔船坞公司,九龙码头及货仓有限公司为代表。创办于1889年的置地及代理有限公司为现代意义的第一家地产投资公司,定位香港作为世界重要商贸中心,兴建了大量商行投资出租,1905年即拥有30万元以上价值物业。置业同时抓住1930年代萧条期大幅扩张并发行200万元债券,收购太子行等一系列物业,于1930年代后期完成了中区物业王国的初步布局。----本时期主要经营模式:置业出租50-60年代,战后经济复苏,人口骤增,社会上形成严重的房荒。大量低收入人群居住在城区周围搭建的棚屋木屋中。地产革命“分层出售,分期付款”(前项发明者吴多泰,后项为霍英东首创)。充分释放了购买力,在这之前因为房产需要整栋买卖,仅有少数归国华侨有势力进行地产投资。----本时期主要经营模式:开发后销售+"分层出售,分期付款"特点:1)地价楼价上涨,特别是地价上涨;2)拆迁成风,楼宇向高空发展;3)地产置业公司激增,银行业开始积极参与对地产业的投资。地产按揭开始成为银行重要业务。70年代地产业的证券化和集团化新兴地产公司充分利用股市融资功能,筹集大量资金拓展业务,同时在股市中进行并购重组,迅速壮大公司的资产规模,以长江实业和新鸿基地产为例。----本时期主要经营模式:商厦重建+大型私人屋屯(现代化小区理念,物业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安保清洁+绿化)80-90年代公屋的大规模兴建和新市镇发展。最终回归“都会计划”,重点发展中环,湾仔城区。3.香港地产市场几次大的周期1870年代后期到1880年代初,华商大举收购地皮物业及破产的商行令地价大幅上升,引发地产投机热潮。据估计,1877年到1881年上半年最高峰时期楼价上升幅度高达6倍。1881年英国殖民地部赴港调查,拟取缔华人旧室屋宇(卫生差,压抑,采光通风极差)。消息传开后,地价和楼价大跌,破产者极多。1911年民国政府成立后,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乱状态,不少华人拥入香港谋生,转口贸易不断扩大,香港经济日趋蓬勃,对商业楼宇的需求随之增加,同时推高地价、楼价和租金的攀升。1920年代末到1930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百业萧条。地产业进入低潮。1945-1952年,受朝鲜战争爆发,联合国对中国实施禁运等引述影响,香港的传统转口贸易一落千丈,经济不景气迅速波及地产市场。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香港经济开始转型,迈向工业化道路,刺激地产业复苏。1958年由于过度投机,几年前建成的楼宇开始建成,地产投资远超购买力,政府限制卖楼花,,地产循环从高峰开始下跌。60年代初开始,随香港工业化的迅速步伐再度繁荣,市民尤其是专业人士的收入开始增加,刺激了他们对自住住房的需求。60年代中期,香港先后爆发银行危机(部分银行过度投放贷款给地产业,过度投机的地产市场)和政治骚动(贫富差距,对工人的严苛压榨),银行之后进行信贷收紧,大量富豪专业人士,外国公司高管抛售物业,移居海外,触发了战后最大一次地产危机,同时也成为看好香港长远前景的新兴地产商的一次绝好扩张机会。1968-1973年,危机过后,香港经济稳定,工业化进程日趋完成,旅游、金融及商业服务业等服务行业开始勃兴,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不少海外资金。1973-1974年间,因股票过度投机导致股市危机(恒生指数从1973年3月1774.96点下跌至1974年12月,150点左右)+1974年中东石油危机,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银行进一步紧缩信贷,地产业再次陷入一个低潮。1976年,香港经济经过短暂调整,全面复兴,该年香港gdp增幅达到17.1%,香港工业多属轻纺工业对能源需求小,能较快度过能源危机。同时香港开始转型成为亚太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香港政府放宽对银行业牌照,外汇,黄金管制,大批国际投资银行,商人银行在香港开设分支机构。大批开设的跨国机构分公司,增加了对商业楼宇和住宅的需求。同时50,60年代的人口潮分别于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进入结婚年龄,推高房屋需求。另一个因素为中国大陆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开始,香港成为国际经济和中国内地的经济枢纽。1981年地产市场到达阶段性顶峰,地价,房价,租金均创历史新高,投机炽热。后续出现的不利因素包括:世界经济衰退令香港经济不景气(第二次石油危机),利率高企,港元不断贬值,内部消费萎缩,公司利润下降,其后爆发银行危机。以及香港回归的前途问题亦拿上议事日程。楼市开始崩溃,跌幅约30%。1985年到1989年香港地产第一次升浪,中间遇上1987年10月全球股灾,但楼市短暂修正后大幅攀升。1989年地产价格普遍比1981年顶峰最高价格高30%,约相当于1984年上一波低潮时期价格的一倍。主要原因包括,香港前途明朗化,经济增长强劲,利率持续回落,海外资金大量流入。1989年受国内政治风波影响,香港经济陷入困局,地产价格普遍下调约30%,香港移民潮骤起。1991年至1994年一季度第二次升浪,1990年海湾战争,通胀高企,增强了民众通胀预期,加上股市2,3月走势良好,积累多时购买力爆发。1991年香港全年房价升幅逾55%,与市民实际承受能力脱节。港府将9成按揭上调为至少7成按揭。升势放缓,本次特点住宅带动地产价格上涨。上涨主要原因:经济持续繁荣,市民收入增加,中外资公司大量赴港投资,银行存款利率低通胀高即负利率,市场预期心理和投机因素。1994年在香港政府调控措施以及美国连续7次调高利率等因素影响下,香港地产市场一度进入调整期,住宅楼价下跌约三成。1995年第四季度至1997年,政治前景明朗,中外资回归香港,按揭利率大幅下调,在豪华住宅带动下,香港地产业开始进入第三次升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期,恒生指数从1997年8月7日16673点下跌至1998年8月13日,6600点水平,跌幅逾60%。地产市场方面住宅价格比97年高位下跌逾50%。1998年8月,香港政府入市成功击退国际炒家,后1998年10月,美元由强转弱,美联储减息,楼价开始走稳。4.香港地产业百年来经过多次周期,总体趋势向上的原因。1)较为完备的土地制度,灵活的批租形式允许市场对土地资源的自由调节。2)香港经济活动的发展和人口增加,作为转口贸易重镇,经济发展,工商活动频密,人口增加所促进的需求。包括中国大陆动荡时期,相当数量富商和平民移居香港避难。3)香港华商对于地产投资的特殊偏好,多数来自内地,“有土斯有财”观念严重。5.地产“泡沫”对香港经济造成的隐患1)社会投机风气猖獗,积极投机,不务正业思潮泛滥。2)推高经营成本,严重削弱香港经济竞争力。3)加剧社会贫富悬殊,成为香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     从本书可以了解香港各大地产集团的发展历程,各大楼盘的渊源等知识。本书从历史角度对香港地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是比较好的香港地产业知识普及书,但对各个历史阶段房地产起落除历史外的其他原因,诸如经济,社会,人口结构等缺乏深入分析,对证券及地产的拉扯效应也着墨不多,缺乏具体数据的支持。单从了解历史角度值得一读,学术性平平。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好的香港地产发展史,对目前的中国指导意义很大
  •     了解香港地产股必读
  •     公司里一位投资高手推荐的。
  •     我觉得我看的电子版是缩减版,里面的图表都省略了
  •     待我再去香港
  •     个人感觉,1951-1997年的历次地产业周期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
  •     数据详尽,事件描述很仔细 缺点一,按主题写作,有些同时发生的事,最好能讲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缺点二,类似光荣与梦想,叙述为主,作者没有体现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不算缺点,本书的目的,或许更在于忠实地记录。
  •     是本好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就是书的后面部分关于首届特区政府的评价,明显偏离事实,不过也难怪,毕竟大陆可以出版。
  •     有点记流水账
  •     很棒!不知为何我突然觉得股权结构、公司结构是件很复杂的事情……
  •     写的很详实,把历史资料写得不枯燥,还有照片。
  •     阿球归还,更多精彩书籍请至朋歌书房:http://site.douban.com/pongo/room/529268/
  •     小清新们对香港趋之若鹜,背后的东西是这本书所讲的内容。
  •     @顾洪波 @陶文杰 认为是地产圣经,必须要读。2013/8/27-9/3读完第一遍,了解整个的历史。
  •     97年前香港房地产信息很详尽
  •     地产是香港支柱,经济晴雨表,股地拉扯,佳宁集团倒闭,地产价格下降50-60%,并购,弯道超车。
  •     以香港百年为鉴。这也是香港的一部城市发展史,图文并茂。 看书里图片,香港的环境其实还蛮好的呢,不是意想中的那么拥挤不堪, 人家60年代的城市就那么美了。 还有万科现在吹捧的“十字单体”的建筑,看图片人家70年代就有了。
  •     站在分扣上,一只猪也能飞起来
  •     一部不错的历史
  •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165510/
  •     凡事皆有引爆点;大家的名字都很像
  •     香港各大地产公司的前世今生都有述及,只是未免过于蜻蜓点水。且本书内容止于2000年前,这些香港公司在大陆大展拳脚的故事皆未涉及,参考价值不免打折!
  •     史料太多,供以后查阅
  •     挺好的书,没有时间看
  •     地产循环有周期。地产与资本市场向来是进行财富洗牌的场合。
  •     垃圾流水账
  •     楼市的沉浮消灭了香港的几代中产,以其终身劳动财富支撑债务和抵押物价格。这种这么惨烈的去杠杆方式,我相信会在未来的大陆上演。
  •     对于香港地产一个概括性的解读。如果内容上编排更更有条理就好了
  •     老少咸宜
  •     比较吸引我看下去的一种历史述说方式
  •     相见恨晚
  •     殖民地的一百年,也是香港地产业的百年,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演变的香港地产的沉浮。一般科普系列。
  •     只能说是一种历史的白描,没有太精深的分析,单纯对于历史的探求。预期太高,或者因为找这本书费了不少劲,所以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     借鉴
  •     分析不见得多深入,但资料宝贵,绝对是留存得下来的文献书
  •     内容翔实的 一部地产发展史
  •     开阔一下视野
  •     读完对香港的地产业发展有了基本认识,大陆好多政策都是照着学的。不足之处是把很多问题简单化了,但用于梳理脉络还不错。
  •     住了5年的地方,第一次清楚地了解它的历史。
  •     很好,了解了香港地产的发展以及各大投资公司和地产公司。写作方法也值得学习。
  •     详细介绍,还不错吧
  •     不错,比较详细的介绍了香港土地制度的沿袭,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几次大的周期性循环,并对每次地产周期循环的原因进行了一定分析。还是觉得挺有参考价值的,详见笔记。
  •     很棒,值得反复读的好书。
  •     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周期。地产低价时囤地,高价时IPO,抓住机遇。
  •     中国一线城市还处于80-90年代的香港的发展水平
  •     虽然对地产不了解 但是总体觉得作者从全局上分析得很让人信服 对香港过去的地产行业的发展有了初步了解 里边涉及到一些引用文献值得去追读
  •     据说首富李总已经推出港澳转战欧洲 , 那么 , 本身落后于港澳多年的内地地产又会何去何从呢?
  •     很不错啊
  •     2013/9/1--2013/9/23 第一遍
  •     反正看了之后比没看之前好像知道得多了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