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2
ISBN:9787305063749
作者:[英] 伊恩·麦克尤恩
页数:199页

章节摘录

面的墙壁。我本能地用手捂住脸抵挡玻璃四溅。等睁开眼,我听见自己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是我曾祖父的。”在碎玻璃和福尔马林蒸腾的臭气之间,尼科尔斯船长垂头丧气地横卧在一卷日记的封皮上,疲软灰暗,丑态毕露,由异趣珍宝变作了一具可怖的亵物。“真可怕。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又说了一遍。“我要去走走了。”梅茜答道,这一次她狠狠地摔门而去。许久,我呆坐在椅子里没有动弹。梅茜摧毁了一件对我极具价值的物品。在他生前曾经矗立在他的书房,而今一直矗立在我的书房,把我的生命和他连结在一起。我从腿上捡起几块玻璃碎片,盯着桌子上那段一百六十年前另一个人的身体。盯着它,我想到那些曾经拥塞其中不计其数的小精虫。我想象它曾去过的地方,开普敦、波士顿、耶路撒冷,被裹在尼科尔斯船长黢黑腥臭的皮裤里周游世界,偶尔在挤挤搡搡的公共场所掏出来撒尿,才见到炫目的阳光。我还想象它触摸过的一切,所有分子,在海上寂寞相思的长夜里尼科尔斯船长摸索的双手,那些年轻的姑娘以及色衰的娼妓们湿滑的阴道,她们的分子一定保存至今,还有那从切普赛街飘到莱切斯特郡。的一粒细小尘埃。

前言

我第一次听到伊恩·麦克尤恩的名字是在十多年前,好像在德国,也可能在法国或者意大利,人们在谈论这位生机勃勃的英国作家时,表情和语气里洋溢着尊敬,仿佛是在谈论某位步履瞒跚的经典作家。那时候我三十多岁,麦克尤恩也就是四十多岁,还不到五十。我心想这家伙是谁呀?这个年纪就享受起了祖父级的荣耀。然后开始在中国的媒体上零星地看到有关他的报道:“伊恩·麦克尤恩出版了新书”,“伊恩·麦克尤恩见到了他失散多年的兄弟”,“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改编成了电影”……这几年中国的出版界兴致盎然地推出了伊恩·麦克尤恩的著名小说。《水泥花园》、《阿姆斯特丹》、《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可是中国的文学界和读者们以奇怪的沉默迎接了这位文学巨人。我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也许麦克尤恩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让中国读者了解他。

名人推荐

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节选)余华我第一次听到伊恩•麦克尤恩的名字是在十多年前,好像在德国,也可能在法国或者意大利,人们在谈论这位生机勃勃的英国作家时,表情和语气里洋溢着尊敬,仿佛是在谈论某位步履蹒跚的经典作家。那时候我三十多岁,麦克尤恩也就是四十多岁,还不到五十。我心想这家伙是谁呀?这个年纪就享受起了祖父级的荣耀。  然后开始在中国的媒体上零星地看到有关他的报道:“伊恩•麦克尤恩出版了新书”,“伊恩•麦克尤恩见到了他失散多年的兄弟”,“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改编成了电影”……这几年中国的出版界兴致盎然地推出了伊恩•麦克尤恩的著名小说,《水泥花园》、《阿姆斯特丹》、《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可是中国的文学界和读者们以奇怪的沉默迎接了这位文学巨人。我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也许麦克尤恩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让中国读者了解他。现在麦克尤恩的第一部书《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正式出版,我想他的小说在中国的命运可以趁机轮回了。从头开始,再来一次。  这是一部由八个短篇小说组成的书,在麦克尤恩27岁的时候首次出版。根据介绍,这部书在英国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可以想象当初英国的读者是如何惊愕,时隔三十多年之后,我,一个遥远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了这些故事之后仍然惊愕。麦克尤恩的这些短篇小说犹如锋利的刀片,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抚摸刀刃的过程,而且是用神经和情感去抚摸,然后发现自己的神经和情感上留下了永久的划痕。我曾经用一种医学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作家是否杰出:那就是在阅读了这个作家的作品之后,是否留下了阅读后遗症?回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听到麦克尤恩名字时的情景,我明白了当初坐在我身边的这些人都是“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患者。我感到这八个独立的故事之间存在着一份关于叙述的内部协议,于是《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一书更像是一首完整的组曲,一首拥有八个乐章的组曲。就像麦克尤恩自己所说的:“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很多都是边缘人、孤独不合群的人、怪人,他们都是和我有相似之处。我想,他们是对我在社会上的孤独感,和对社会的无知感,深刻的无知感的一种戏剧化表达。”然后麦克尤恩在《立体几何》凝聚了神奇和智慧,当然也凝聚了生活的烦躁,而且烦躁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让《家庭制造》粗俗不堪,让这个乱伦的故事拥有了触目惊心的天真;《夏日里的最后一天》可能是这本书中最为温暖的故事,可是故事结束以后,忧伤的情绪从此细水长流;《舞台上的柯克尔》的叙述夸张风趣,指桑骂槐。麦克尤恩让一群赤裸的男女在舞台上表演性交,还有一个人物是导演,导演要求小伙子们在表演前先自己手淫,导演说:“如果给我见到勃起,就滚蛋,这可是一场体面的演出”;《蝴蝶》里男孩的犯罪心理和情感过程冷静的令人心碎;《与橱中人对话》看似荒诞,其实讲述的是我们人人皆有的悲哀,如同故事结尾时所表达的一样,我们人人都会在心里突然升起回到一岁的愿望;《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没有爱情的爱情,没有仪式的仪式,还有随波逐流的时光。麦克尤恩给这些无所事事的时光涂上夕阳的余辉,有些温暖,也有些失落;《伪装》是在品尝畸形成长的人生,可是正常人生的感受在这里俯拾即是。这就是伊恩•麦克尤恩,他的叙述似乎永远行走在边界上,那些分隔了希望和失望、恐怖和安慰、寒冷和温暖、荒诞和逼真、暴力和柔弱、理智和情感等等的边界上,然后他的叙述两者皆有。就像国王拥有幅员辽阔的疆土一样,麦克尤恩的边界叙述让他拥有了广袤的生活感受,他在写下希望的时候也写下了失望,写下恐怖的时候也写下了安慰,写下寒冷的时候也写下了温暖,写下荒诞的时候也写下了逼真,写下暴力的时候也写下了柔弱,写下理智冷静的时候也写下了情感冲动。麦克尤恩在这些初出茅庐的故事里,轻而易举地显示出了独特的才能,他的叙述有时候极其锋利,有时候又是极其温和;有时候极其优雅,有时候又是极其粗俗;有时候极其强壮,有时候又是极其柔弱……这家伙在叙述的时候,要什么有什么,而且恰到好处。与此同时,麦克尤恩又通过自己独特的文学,展示出了普遍的文学,或者说是让古已有之的情感和源远流长的思想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继续。什么是文学天才?那就是让读者在阅读自己的作品时,从独特出发,抵达普遍。麦克尤恩就是这样,阅读他作品的时候,可以让读者去感受很多不同作者的作品,然后落叶归根,最终让读者不断的地发现自己。我曾经说过,文学就像是道路一样,两端都是方向。人们的阅读之旅在经过伊恩•麦克尤恩之后,来到了纳博科夫、亨利•米勒和菲利普•罗斯等人的车站;反过来,经过了纳博科夫、亨利•米勒和菲利普•罗斯等人,同样也能抵达伊恩•麦克尤恩的车站。这就是为什么伊恩•麦克尤恩的叙述会让我们的阅读百感交集。我的意思是说,当读者们开始为麦克尤恩的作品寻找文学源头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现实处境寻找一幅又一幅的自画像。读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唤醒自己过去阅读里所有相似的感受,然后又让自己与此相似的人生感受粉墨登场,如此周而复始的联想和联想之后的激动,就会让儿歌般的单纯阅读变成了交响乐般的丰富阅读。什么是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这就是。最初和最后之间毛尖潘帕译了《芒果街上的小屋》,我就成了他的粉丝,所以,拿起《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一大半倒是因为潘帕,他的译笔表达了:青春。早泄。灵感。普遍。暴烈。温柔。梦幻。深渊。呵呵,你一定发现了,这些词汇,不就是《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的关键词吗!可是,让我再坚持一下,这八个短篇也可以说是潘帕的故事,因为首先,麦克尤恩的这个处女短篇集,还没有形成《赎罪》那种后英国风格,倒是译者的风格比作者的口吻更统一;其次,八个短篇,全部是从青少年的男性视角出发,几乎是每一个少男都会做的梦,温柔也好,恐怖也好,可以和所有人的处男时代对话,要是允许想象,潘帕的青春期也可以这样疯魔又伤感。这么说,既不是要赞美译者,也不是要奚落作者,我想说的是,看完这八个短篇,最大的感受是,青春,与其说是一种题材,不如说是一种体裁。在这个体裁里,诱奸显出了天真,乱伦包藏了欢乐,杀人展示了才华,性爱混杂了幽默,所以,麦克尤恩的虚构世界,怪力乱神的一面解释了斯蒂芬金的恐怖,卧虎藏龙的腔调却是对亨利米勒的调戏,其中,我们也能一目了然地追踪出他的二十岁读物,包括一个自卑的卡夫卡,一个希区柯克状态的弗洛伊德,以及一个温柔甜蜜颓丧又变态的托马斯曼。这个体裁决定了二十七岁的麦克尤恩还无力于自我塑造,他在两极间奔走,既钟情于最初的爱情,又迷恋最后的仪式,而庞大的介于最初和最后的“中年期”,这个作为另一种体裁的“中年期”,还要等待另一个二十七年。作为英国文学的保守爱好者,我自己一直不特别对麦克尤恩感兴趣,比如说他这部成名作,透着欧洲大陆和美国文学的时髦痕迹,反而牢牢地压抑了母国中最细腻激情的那一支血脉,比如弗吉尼亚沃尔夫代表的传统。不过,看完这八个短篇,回思他后来的《阿姆斯特丹》《在切瑟尔沙滩上》,才真正感到一个国家的文学传统可以多么强悍,这不,当年那个要反出英国传统的“恐怖伊恩”最后不是乖乖地抒情地回到了奥斯汀身边,他老鸟回巢,虽然嘴里谈的还是索尔贝娄,但斯蒂芬金这些影子都进了字纸篓。现在,他白衬衫,休闲裤,脸上是大英帝国的落日余晖,这百分百的英国仪式让他自己感动,想到“那年我十二岁”这个处子句式,对自己的处女作涌起很多柔情。长大就发生在那一刻  张悦然这是一篇迟迟没有动笔的书评。因为我一直希望把它写得别致而又生机勃勃,才能与这本伊恩二十七岁的处女作相配。书中的八篇小说,在几个月中,我反复读了好几遍。重读,并不仅仅因为喜爱,而是不能确信抓住了小说中想要表达的东西。它们非常隐约,细微,像春天里和着花粉的尘埃,我感到鼻子耸动,阵阵发酸。这是少年时代的气味,并不陌生,因为它还没有离开我太久。少年时代,对于迥异的两个人,却似乎是相通的。有一种属于青春期的特殊语言,飞掠过国籍和岁月的围墙,散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所以,麦克尤恩打动了我,毫不费力。可是,就像永远也无法捕捉那个少女时代的我,究竟想说和想要的是什么一样,我始终不能保证,自己明白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的男孩们的心绪。我必须一再诵读,这些收信人不明的情书。《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这个短篇小说的主角,是一只疯狂老鼠,以及一对冷冰冰的小情侣,还有一个配角不能忽略,就是那个精力旺盛的表弟。小说里写的,是一段非常奇怪的初恋,既不热烈,也不欢快,如果不是老鼠和表弟连番捣乱,它也许会沉闷得让所有读者睡过去。难道这就是我们最初的爱情吗?可是,也许我们应该更坦诚一点,把初恋的果实,剖开来看一看。将美好、纯洁、热烈等一层层的叶片和果皮剥去,我们得到一枚非常娇嫩的白色果核。它是那么敏感而脆弱,哪怕没有风,不被触碰,只是裸露在空气里,也会迅速萎黄变质。所以墙角一只老鼠发出的声音,也足以惊扰到这份感情。老鼠作为一个强大的敌人,最终被消灭。然而他们的情感,也穿出了最初的青涩时期,进入一个崭新而成熟的阶段。在老鼠的葬礼上,同时埋葬的,还有那颗幼嫩的情感胚芽。结尾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男人和一个年轻女人,他们将并肩面对前路未卜的生活。男孩对于长大,是有一些恐惧的。小说中有一段,是讲男孩去西瑟尔上班的地方接她,忽然感到她淹没在一群妇女当中,再也找不到。那些妇女穿着油腻的制服,抽着烟,匆匆忙忙地赶回家做饭。在男孩看来,她们代表着一种庸俗不堪的成人生活。可是不管怎么抗拒,他还是长大了。青春正在远逝,这是多么悲伤的事。在另一篇叫做《化装》的小说中,男孩的年龄还要更小一些。可是他却非常早熟。他正极力摆脱姨母给他套上的女人衣服,希望自己可以像一个年轻男子那样,走向自己心仪的姑娘,向她表白心迹。他战战兢兢地一步步走近他的女孩琳达。他们传递小纸条,他被邀请去她家玩,他们并排躺在一张床上……亨利对化装舞会充满了期待,因为他确信这将会使他和琳达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他特意为自己买了一个面具,他以为戴上这个面具,他就不再是亨利,也可以就此逃离敏娜的监视。可是所有的人都能认出他,因为他是个孩子,完全不能混入成人之间的游戏。他也根本不懂得游戏的法则,化装的真谛。成人的化装,惟妙惟肖,他们因此可以钻进别人的身份里,纵情狂欢。而亨利的化装,是一个三十先令的简陋面具,一个滑稽的怪物。他被关在了成人世界的门外。而成人世界,是一条涨满欲望的大河,泛着腥恶的气味。小说的末尾,亨利有些喝醉了,看到的琳达正像从前的他那样,被敏娜污辱和伤害。这个琳达究竟是现实中的,还是他幻想出来的,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亨利在昏沉沉的酒意中,看清了成人的世界。让我们来看看书中其他的男孩们都在做什么。《家庭制造》中,十四岁的男孩在过家家的祥和气氛中,获得了首次性经验,从此跻身“人类社会的高级人群”当中;《夏日的最后一天》中,男孩在夏天的最后一次行船中,与可爱的胖姑娘珍妮永诀;《蝴蝶》中,蝴蝶是一个漂亮的谎言,在它迷幻的翅膀之下,男孩终于卸掉了阻塞在身体里的欲望,简则像一只小船,承载着那些粘稠的东西,驶向运河深处;《与橱中人的对话》里,那个一直被当作大婴儿养了十七年的男孩,躲进橱柜里,处理那点尴尬的欲望,他对自由不感兴趣,只是想着如何回到温暖而硕大的子宫;《立体几何》中的主人公则恰恰相反,他多么渴望自由,自由地在立体几何里游弋,现在他只是小试了一下身手,就成功地把妻子铲除掉了……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是一条明晰的界线,它锋利地辟出两个对立的世界,少年与成人,暧昧与清晰,天真与世故,孱弱与茁壮。我们看到一个个男孩助跑,加速,纵身跨过了那条界线,然后,他们没入缓缓移动的人群,消失不见。我们的视野里,是一帧凝固了的风景,像麦克尤恩不断提起的那样:一个夏日将尽的傍晚,河水在脚下流过,小船载着被肢解的童年记忆,漫无目的地驶向远方。天空中的余晖支离破碎,宛如被刺破的童贞。在这个隆重的仪式上,没有人哭,没有人笑,到处是一片静悄悄。仁慈的时间停下脚步,多给我们几分钟用来默哀,随后,它又马不停蹄地上路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麦克尤恩的八个短篇一口气读完了。我经常读到好书,可是让我如此喜欢的书已经很久没有读到了。麦克尤恩在中国少为人知是不正常的,我相信他很快会引起中国读者的喜爱,我愿意为此而努力。——余华书中的八篇小说,在几个月中,我反复读了好几遍。重读,并不仅仅因为喜爱,而是不能确信抓住了小说中想要表达的东西。它们非常隐约,细微,像春天里和着花粉的尘埃。我必须一再诵读,这些收信人不明的情书。——张悦然麦克尤恩的虚构世界融合了德•基里科的城市画面荒凉迷梦般的特质和巴尔蒂斯油画中奇异的情欲色彩。文字的垄沟中时有卧虎潜藏,诡异之事就那么若无其事,那么沉着地走出来。——《纽约时报》珍罕之书,为英国小说开辟了新方向。——Encounter他的作品精确,细腻,风趣,妖异,扰人。——《时代周刊》一位真正具有想象力的天才。——朱利安•巴恩斯

内容概要

伊恩·麦克尤恩,1948年生,英国当代著名作家。1975年以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成名,并获次年毛姆奖。此后佳作不断,迄今已出版十几部既畅销又获好评的小说,并荣获过包括布克奖在内的多项文学大奖,也是今后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人选。
译者 潘帕,生化学博士后,后弃研从实业,闲时读书,著有《虚构即真实》博客一处,并译有《芒果街上的小屋》、《神谕之夜》、《圣诞忆旧集》和《沉溺》。

书籍目录

立体几何
家庭制造
夏日里的最后一天
舞台上的柯克尔
蝴蝶
与橱中人的对话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化装

编辑推荐

余华长序导读潘帕倾力迻译英国文坛大家惊世成名作其人布克诸奖盈囊,诺奖亦已在望精妙文笔与奇崛文思乃当世无双其书冷谑外壳,内暖深藏文坛黑色魔法师绝艳才情写尽青春张皇赵毅衡 苏童 格非 毛尖 张悦然联袂推荐麦克尤恩的八个短篇一口气读完了。我经常读到好书,可是让我如此喜欢的书已经很久没有读到了。麦克尤恩在中国少为人知是不正常的,我相信他很快会引起中国读者的喜爱,我愿意为此而努力。——余华书中的八篇小说,在几个月中,我反复读了好几遍。重读,并不仅仅因为喜爱,而是不能确信抓住了小说中想要表达的东西。它们非常隐约,细微,像春天里和着花粉的尘埃。我必须一再诵读,这些收信人不明的情书。——张悦然麦克尤恩的虚构世界融合了德•基里科的城市画面荒凉迷梦般的特质和巴尔蒂斯油画中奇异的情欲色彩。文字的垄沟中时有卧虎潜藏,诡异之事就那么若无其事,那么沉着地走出来。——《纽约时报》珍罕之书,为英国小说开辟了新方向。——Encounter他的作品精确,细腻,风趣,妖异,扰人。——《时代周刊》一位真正具有想象力的天才。——朱利安•巴恩斯

作者简介

全书由八个短篇组成,分别从八个位于童年、青春期和青年等不同阶段的男性视角出发,以意识和潜意识交接地带的经验为揭示对象,有时荒唐,有时伤感,有时温柔,有时骇人,有时魔幻,却都无限接近真实,接近每个人的内心。
麦克尤恩素来擅长以冷静细腻的笔触打磨幽暗题材,赋予其精妙无双的质感。八个故事各如黑晶棱镜之一面,折射出日常生活中平凡人性所可能误陷的种种魔怔与梦魇。平地与深渊,生与死,真实与玄幻,伦常与变态之间的界限恍若蛛丝般轻薄,看后令人或怅然或倒吸凉气,同时又觉得其魔力不可抗拒。
以如此短薄篇幅,麦克尤恩却惊才遽现,征服了文坛。所录每一篇都可谓杰作,令人过目难忘。此书是阅读和了解这位天才作家的最佳切入点。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与成名作。


 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40条)

  •     一个男人推荐的这本书。看完觉得很黑暗,很晦涩。这本书感觉是个10多岁,刚刚有朦胧的性意识的“比男人小比男孩大”的特殊时期的体验。有冲动的想要XX,有YY女性身体的想法,有很多可能经历过那个时期的男人才能产生共鸣的东西。联想到王小波小说里,小把把受情草抚摸得情节;贝鲁奇电影里偷窥她,然后去比大小,打飞机的少男。不是很喜欢这本书。
  •     所有的主角,都是踽踽独行于世界。一个人做着独立的、轻描淡写却是发自肺腑的独白,那是他们的最真实的最细微的思考的痕迹。每一个故事都荒诞着、恐怖着、真心着、坏事儿着。你无法责怪任何人做的任何事,导致了任何悲惨的结果。因为那不是谁的错,那就是顺理成章的行为,没人有什么坏心眼儿。人只能自己跟自己对话,人们之间永远也别想坦诚相对,不管出于善意还是故意,只要人还有思考的能力和欲望,他就不可能全部与人分享,时刻会产生新的障碍。你们可以在一起 工作、说话、打架、吃饭、做爱,不过不要天真的以为借此可以停歇了自己的思考,你的世界永远只有你自己在陪着你,在劝导、开导、指导你。别依赖别人也别让别人依赖你,这就叫做真正的人了吧,可以成为一个人生的主角了,一个故事里令人怜惜而又钦佩的孤独的主角。
  •     若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就容易让人把作者和主人公混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这本短篇小说集共有八篇,其中六篇的主人公是“我”,难免让人盯着最后一页伊恩•麦克尤恩的肖像,试图找出一个自闭症、恋童癖、杀人犯的影子。麦克尤恩写这些小说的时候年方二十二,正是反思成长历程的时刻。而这本小说恰恰描绘了一个少年的生活史。是麦克尤恩的自传?当然不见得。起码梦想家彼得不会同意。那就让我们姑且来寻找小说中的少年,将他在这本小说集中的分身罗列如下:1、《立体几何》,“我”,年龄不详,但正处于“结婚的第六年”。2、《家庭制造》,“我”,14岁。3、《夏日里的最后一天》,“我”,12岁。4、《舞台上的柯克尔》,“柯克尔”,年龄不详。5、《蝴蝶》,“我”,年龄不详,但属于 “应该在街头上踢球的少年”那一群。6、《与橱中人的对话》,“我”,年龄不详,但大于“21岁”。7、《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我”,“十七八岁”。8、《化装》,“亨利”,年龄不详,但应该在10-12岁。这个少年有很多母亲,但是没有父亲,即使有的话,也像西奥(《化装》)一样,“脸朝下睡着”,面目模糊不清。而他的母亲,则对他投予了过多的关注(《与橱中人的对话》)。她对待他的典型方式,就是将他置于生活舞台上,置于中心,但在她的边缘(《化装》)。他一边爱她,依恋她,一边恨她,想要逃开。他爱她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自己,但恨她不能永远保证这一切;他恨她把自己从正常社会化的道路上隔离开来,却又巴不得永远蜷缩在她的膝头。他有一个最理想化的母亲珍妮(《夏日里的最后一天》)。最终,他杀死了她。这个少年有一些恋人,都是小女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们也就是他自己。她们是美丽而甜蜜的,通过她们,他正式成为一个大人(《家庭制造》),但他决不能承担大人们的责任(《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他总是在疏离,在逃避,在躲藏,在挣扎,在无所事事中摆出一个绝望的姿态(《蝴蝶》、《与橱中人的对话》)。他爱她们就像爱自己,厌恶她们就像厌恶自己,侮辱她们就像侮辱自己。最终,他必将消灭她(《立体几何》)。或许,从一开始就杀害了她(《蝴蝶》)。这是一个可悲的少年的生活史。更可悲的是,不知会有多少人从中看到自己。也就是说,那个自闭症、恋童癖、杀人犯,不仅是伊恩•麦克尤恩,也可能是你。至于作者,他就像那个舞台上的Cocker,不顾体面、不顾廉耻地假戏真做,却比那些装逼者更富有感染力。

精彩短评 (总计69条)

  •     书中有少量错别字……
  •     看外国作品最大的恐惧就是读不懂的疑问,明明很好的文章,常常在不知所云的翻译中迷失方向。但是,潘帕告诉了我们好的标准,整本书读起来都非常流畅优美,而且很多语言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知道潘帕,也是毛尖的功劳,她的推荐是对的。除了翻译,本身就精彩绝伦的故事也是让人欲罢不能的,读的过程几乎是在想读又不忍读完的矛盾中徘徊的,不得不说,这是最近读来最神清气爽的好书。希望更多的人会喜欢他们,作者和译者……
  •     作为麦克尤恩的处女座,大多都是青春期成长的撕裂疼痛,像破茧而出的蛹,疼痛而喜悦,还有对童年时期的压抑感和眷念,无处释放的荷尔蒙、孤单、脆弱、冷漠下的暗黑故事,哥特风。《立体几何》,构思巧妙,两条线在最后的完美对称图形中完成融合;《家庭制造》,青春期诡异却又真实的性荷尔蒙发作,摆脱童贞渴望可能源自儿时母性的压抑;《夏日…》和《蝴蝶》,有着相似的结局和调性,类似霍尔顿式的忧伤;《舞台…》这一篇纯粹是来恶搞的吧,不过麦的语言却是很搞;《与橱中人对话》,这本书里看的最难过的一篇,也是体会最深的一篇,橱子就是卡夫卡式的地洞,其脆弱和神经质很像卡夫卡笔下的人物,脆弱敏感孤独,寻求安全感和爱。
  •     说实话,很有趣
  •     最喜欢【与橱中人的对话】,电影感太强了
  •     一个自卑的卡夫卡,一个希区柯克状态的弗洛伊德,一个温柔甜蜜颓丧又变态的托马斯曼。
  •     虽然涉及龌龊变态的两性内容,但是真实的内心吐露让我震撼,不乏温情,扣人心弦的描写。《舞台上的柯克尔》和《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没能留下深刻印象,其他六篇,都有被打动,很真实,很有画面感。
  •     无聊
  •      那些艺术的荒诞不都来自现实生活吗
  •     这种小说读的心里发冷,但又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     #27岁的作家 8个迷幻阴暗的故事 孤独、逃避 与 成长。 #最喜欢《夏日里的最后一天》和《与橱中人的对话》。
  •     两位朋友不约而同向我推荐此书哦!的确是的,好看!好书!
  •     非常态被用常态表达出来,显得非常自然且合乎常理。 喜欢夏日里的最后一天,很温柔的感觉。
  •     孤独啊
  •     作者内心肯定很阴暗 要不写不出这本书
  •     这本短篇小说集很棒,有种惊艳的感觉。可惜的地方是有部分错别字。
  •     一个喜欢的作者推荐的书。怎么说呢,毛骨悚然的感觉,这本书的颜色应该是幽深海底的蓝色,动脉里流动血液的红色,和午夜深不见底的黑色,脏兮兮的孤独。很有后劲呀,不想看第二遍。
  •     被小清新封面骗进来的,可我还蛮喜欢这种有点暗黑题材的。
  •     欲望,哥特,孤独,精巧
  •     这书名翻译的什么鬼 说是一本奇书也夸张了 论脑洞的话和爱伦坡没的比 有的情节看的反胃
  •     老麦早期作品果然老辣
  •     期待已久,从封面设计到内容都不错看,很喜欢。
  •     好到不须说。太多人已经说过了。
  •     爱情最后的仪式
  •     八个不同的维度,有的获得拯救,有的坠入深渊,有的获得成长。青春的挽歌。
  •     真的是被封面和书名给骗了啊
  •     变态爱
  •     故事很启发人,也有点厚黑学的意味。有个小姑娘被蝴蝶吸引,她却付出了深刻的不能再深刻的代价。
  •     有些地方看不太懂,但还是很喜欢。
  •     读起来让时间过得很快的小说。让我知道了在自己青春幻想的岁月男孩是怎么样的心理。可以呼应的阅读体验不赖。《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一文,读完后总结为打鼠记,而后在生活中体验,爱情发展下去还真就只是那么会回事。
  •     (104)少年与成年,暧昧与清晰,天真与世故,孱弱与茁壮。被这个小清新的封面骗了。借用豆瓣的评论:第一个故事是杀妻。第二个故事是操妹。 第三个故事是死母。第四个故事是群P。 第五个故事是溺童。第六个故事是返童。 第七个故事是兽交。第八个故事是异装。 已入粉,现手头入了五本
  •     读之前看到扉页上余华对这本书不吝赞美之词,心里就已经对满满负能量有所准备了,确实欧洲人写起阴暗来,真没有日本文人什么事了!豆瓣网友的评论,收入书中的八个故事分别是,杀妻,乱伦,溺姐,群交,抛尸,反童,兽交,异装虐童,作者始终都保持着温和平缓的书写风格,在罪恶感彻底浮现前不做情绪渲染,八个故事不足以描清所有的扭曲心理,但一定有某一个能扣住读者的心,用负能量勾起消极的共鸣。就写故事的技巧而言,最喜欢最后一个异装变态的故事,作者毫不吝惜地给予读者心理暗示,便是看准了大部分读者会因为内心的一点点单纯和善良而忽视这暗示,罪恶感在高潮中如期而至,最后没有给善良留下回旋的余地。就内心共鸣来说,柜中人的故事更走心,给出了一种自卑怯懦的极限,渴望否定成长带来的一切,一心想要回到无知者无罪的婴儿期吧!
  •     只读过作者写的《赎罪》,个人感觉《赎罪》比这本书好看多了
  •     “寻找自身存在的一个去社会化的,扭曲的版本”
  •     17年第三本。好有趣 每个故事都 最喜欢 夏日的最后一天
  •     被名字吸引买的 也是因为是潘帕翻译的
  •     没有认真看,闲了再看看
  •     毛骨悚然,细思极恐。
  •     有趣
  •     非常犀利简洁的短篇,很合我胃口
  •     不知道怎么说……
  •     只看了标题这个故事txt版本
  •     品应该多读,不然,习惯了中国作家的表达,以后你会看不懂世界大师的作品的
  •     暗黑
  •     很早在书店买过,这次网购是为了送人的,物流给力。
  •     伊恩的书真显学,所有图书馆都有几乎全套。
  •     恐怖伊恩的力作千万不要被小清新的外表骗了
  •     看完比较懵逼,无法理解此书在讲什么………
  •     天才的想象力,妙笔生花,节制的情绪表面下面暗流汹涌,写尽人在人性边缘处的状态,看了后非常触动。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是我心中的经典文本。
  •     邪恶,天真。叙述十分漂亮
  •     重口味、暗黑系男孩成长史,更适合男性读者。头篇《立体几何》起初觉得挺有意思,但后来越想越后怕,枕边人分分钟能把你给变没了,我可不要摊上这样的主。
  •     读后不适
  •     投给第六个返童故事一票。最带感,OK要向《肠子》进军了。
  •     当时还读不懂,有时间再找来读读
  •     大师成为大师之前我已经跟不上了。。。
  •     太久以前读的了,那时候还以为自己是个文艺女青年。现在也就那么活着,只是还记得看这本书时候的感觉。挺好的。
  •     高二的时候看过,现在想想,我也是个早熟少女
  •     文字感觉不错。。。。。
  •     被封面骗了+1 以为是小清新,没想到是小清新气味的重口味!
  •     心理重口 后知后觉的看着别人的故事 空间几何这篇不错 但阅读时最后看完后再返回来看一下开头会更有感觉 很多人喜欢化装那篇 尾部的呼应看出少年最后的抵抗 走向人群 但我并不是很懂 看了很多遍 还是值得安利的
  •     一般。蝴蝶不错。余三篇
  •     24/03/17 断断续续看了好久才看完,还是对第一个杀妻的故事印象最为深刻。
  •     居然和赎罪是同一个作家
  •     如果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这本是就是“更好”。很喜欢这样的叙述方式,不愧是有质量的作品。
  •     独立的短篇 内在的深刻 读吧 思考吧
  •     其实看封面我也以为是小清新。不过第一本书就写到这程度,不愧是麦克尤恩。每个小说看起来离奇不已,但细思极恐。尤其看了豆油的评论,收益颇多。
  •     年少读不懂,读懂已不少!
  •     一念不全~
  •     以后再读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