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与中国文化》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208112902
作者:余英时
页数:620页

《士与中国文化》的笔记-第109页 -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

引用《呻吟语》错了一个字。“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既相夺……”,“既”当为“即”。

《士与中国文化》的笔记-第128页

引用《论语·为政》,居然漏掉了“齐之以礼”一句。

《士与中国文化》的笔记-第519页

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士大夫的政治文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高潮出现在仁宗之世,可称之为建立期。所谓建立期是指宋初的儒学复兴经过七八十年的酝酿,终于找到了明确的方向。在重建政治、社会秩序方面,仁宗朝的儒学领袖人物都主张超越汉唐,回到“三代”的理想。这一理想也获得皇帝的正式承认。范仲淹所倡导的士大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呼声则获得了普遍而热烈的回响。
第二阶段的结晶是熙宁变法,可称之为定型期。这是回向“三代”的运动从“坐而言”转入“起而行”的阶段,也是士大夫作为政治主体在权力世界正式发挥功能的时期。在神宗与王安石之间,这时出现了一个共同原则: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大原则 尽管以权力结构言,治天下的权源仍握在皇帝的手上,但至少在理论上,治权的方向(“国是”)已由皇帝与士大夫共同决定,治权的行使更完全划归以宰相为首的士大夫执政集团了。
第三阶段即朱熹的时代,可称之为转型期。

《士与中国文化》的笔记-第251页

士之群体自觉
士之个体自觉
新思潮:
1避世思想
2养生与老庄
3.经济背景。汉晋之际,士大夫之个人经济情况大体皆甚好,故多能宾客满座高会倡乐。
4山水怡情
5.文学与艺术。东汉中叶以后士大夫之个体自觉既随政治社会,经济各方面之发展而日趋成熟,而多数士大夫个人生活之优闲,又使彼等能逐渐减淡其对政治之兴趣与大群体之意识,转求自我内在人生之享受文学之独立音乐之修养,自然之欣赏,与书法之美化遂得平流并进成为寄托性情之所在。亦因此之故,草书始为时人所喜爱。盖草书之任意挥洒,最与士大夫之人生观相合,亦最能见个性之发挥也。
按儒家经术之衰与老庄思想之兴最为汉晋间学术思想变迁之大事。

《士与中国文化》的笔记-第400页

中国宗教的入世转向
新儒家的兴起与禅宗的影响
天理世界”的建立-新儒家的‘彼世’
“敬贯动静,入世作事的精神修养
“以天下为己任”新儒家的入世苦行
士大夫对商人的改容相向也是一个极不寻常的社会变化。

《士与中国文化》的笔记-第127页

引《明儒学案》,“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错为“遂非后名教……”

《士与中国文化》的笔记-第105页 -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

有一个错别字。“俳谐怒骂岂时宜”,应为“俳谐怒骂岂诗宜”。

《士与中国文化》的笔记-第543页 - 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

儒家社会思想的新发展:
1,义利之辨。顾宪成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传统义利观和明代新义利观之间的区别:前者是“义利离”,后者则是“义利合”。
2.奢的社会功能 ,到了十六世纪,竟出现了一种肯定奢侈的思想。
儒学的宗教转向:
第一、“请愿祈祷”。第二、颜山农在当时获得许多人的真诚信仰并不是因为他在儒学思想上有特殊的造诣,而完全由于他的宗教人格所发挥的感化力量。

《士与中国文化》的笔记-第477页 - 八、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至少到今天为止,言行完全一致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还没有存在过。而言行完全相反或基本上背道而驰则是社会秩序即将或正在崩溃的象征。

《士与中国文化》的笔记-第8页 - 引言

我们虽然承认“士”作为“社会的良心”,不但理论上必须而且实际可能超越个人的或集体的私利之上,但这并不是说“士”作为一个具体的“社会人”可以清高到完全没有社会属性的程度。所谓“士”的超越性既不是绝对的,也决不是永恒的。从中国历史上看,有些“士”少壮放荡不羁,而暮年大节凛然;有的是早期慷慨,而晚节颓唐;更多的则是生平无奇节可纪,但在政治或社会危机的时刻,良知呈露,每发为不平之鸣。至于终身“仁以为己任”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士”,在历史上原是难得一见的。

《士与中国文化》的笔记-第103页

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俳优”与“修身”

《士与中国文化》的笔记-第7页 - 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顾颉刚说“士为低级之贵族”,这是正确的论断。
士阶层在春秋战国时代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个最重要的方面是起于当时社会阶级的流动,即上层贵族的下降和下层庶民的上升。

《士与中国文化》的笔记-第126页

引用史记·太史公自序,“绝惠王利端”,错为“利瑞”。


 士与中国文化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