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野描写到毒物描写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64070748
作者:李玲
页数:23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奥斯汀笔下的沙漠是壮美而神秘的,但又是恐怖可怕的,故而带有一种奇特的魅力:“从山岭的东边,巴拿敏特和阿马戈莎的南边,由东南走向延伸无数英里的便是‘无界之地’。”那里有大大小小、形态不同的山,久经风吹日晒,被 岁月染成了黄色和红色,而把山脉雕刻成这般模样的是风而不是水。“在这里,有经久不息的狂风,有如同死一般的宁静,尘土的小鬼在台地上起舞,旋转着飞向广阔而苍白的天空。在这里,当整个大地都在呼唤雨时却没有雨。这是一片没有河水的土地,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去爱,然而,却是一片你一经接触必然要再访的土地。”(Austin,1997:2) 奥斯汀的《少雨的土地》改变了人们对沙漠的认识。传统上的那种以丑陋、贫瘠、无人和无用为特征的沙漠,在她的笔下,成为一道有生命、有活力的迷人的风景。不同于那些描述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和湿润的河畔的自然文学作家,她以干燥少雨、空旷贫瘠的沙漠为写作背景,创造了当时在美国还无人问津的“沙漠美学”。奥斯汀以自己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亲身经历和作品,说明女性与自然有着特殊的亲情关系。当女性面对土地时,没有男人那种强烈的征服感和控制感。她们想到的是怎样感受它、呵护它,使它成为自己的家园。自然之于她们,已成为一种情感,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灵慰藉。奥斯汀的“沙漠美学”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环境文学,下节将谈到的爱德华•艾比就沿袭了类似的风格和主题。 3.寄托于荒野中的和谐之美 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工业化突飞猛进,渗透延伸到美国的四面八方,美国的荒野几乎已支离破碎,不复存在。工业文明打破了人们心中在荒野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梦想,人们开始转向另一个可以感知的关注点——科技。可科技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便利和舒适的同时,也使人类与自然环境渐行渐远。物质极大丰盈,人类的精神却愈来愈贫乏、思想空虚,迷失了方向。科技可以给人带来虚拟的自然、树木、河流、动物,人完全不用再去大自然,就能实现“享受自然”的愿望。20世纪下半叶,人与自然的疏离现象更加明显,环境文学家继承前辈的传统和使命,努力将环境文学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他们开始突破以前仅限于个人或自我对自然的思考和行动,开始思考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关系,认为荒野可以寄托建构各种和谐关系的理想,达到和谐共美的完满境界。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美国环境文学:源起与发展 一、何谓环境文学 二、美国环境文学的源起 三、美国环境文学的发展 四、美国环境文学与生态批评 第二章荒野描写:环境文学的出世 一、荒野描写:一个极具美国性的话语 二、荒野描写的不同内涵 1.闪烁于荒野中的精神殿堂 2.构建于荒野中的心灵家园 3.寄托于荒野中的和谐之美 第三章毒物描写:环境文学的介入 一、毒物描写的里程碑:《寂静的春天》 二、毒物描写的发展 1.毒物描写之女性作家群像 2.毒物描写之“垃圾”美学 第四章超越荒野描写与毒物描写:环境文学的想象 一、生态与消费的悖论 二、后现代生态批评理论的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编辑推荐

《从荒野描写到毒物描写:美国环境文学的两个维度》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从荒野描写到毒物描写:美国环境文学的两个维度》主要内容包括:何谓环境文学、美国环境文学的源起、美国环境文学的发展、美国环境文学与生态批评、荒野描写:环境文学的出世、荒野描写:一个极具美国性的话语、荒野描写的不同内涵、闪烁于荒野中的精神殿堂等。


 从荒野描写到毒物描写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