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书评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111410515
作者:(美)尼古拉斯•韦普肖特
页数:324页

凯恩斯还是哈耶克,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本书给人的感觉如同武侠小说一般,描绘了两个门派及其大Boss一生的论战,让人叹为观止,而且结尾处的参考文献十分详实有用,相信对很多撰写毕业论文的童鞋都有很大的帮助。但阅遍全文后,最让我感觉到悲哀的是:无论是凯恩斯还是哈耶克,其实都是政府政客推行政策的一个棋子,当他们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是经济世界里的神明;当他们放弃你的时候,你就一文不值,甚至连公开支持你的人都会被骂的狗血喷头。当然,我这种说法确实太绝对了,但真的是很悲观。二者难道真的是无法调和的吗?其实现在各大经济体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时候应该已经无法简单的划分自己到底是属于凯恩斯主义还是哈耶克的理想国了,因为他们两人所代表的派别本来就是相生相克,一起描绘了经济运行的原理。作为一个特别想入门的经济学门外汉,我看的很爽,也看的很迷茫,但却是很好看。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其实是政治和经济的战争

粗略在中国学过一些经济和哲学的人都会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其实真正理解这句话含义的人并不多,而且这句话本身的存在价值也是存疑的。毕竟马克思现在他的经济观点也已经遭到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无视。其实政治和经济这两件事情的关系,在我看来非常的微妙。乍一看来,他们没有任何的关系,如果你深究一步会发现,政治的确受到了经济很大的影响。人类很多的历史事件,它的必然性就植根在经济问题之上。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给我们带来的结论。但是在如同双生兄弟的经济和政治之间,似乎又有着天然的抵触。对经济好的事情往往对于政治家来说并不可取。正如书的最后一节所说,即使是像里根和撒切尔这样哈耶克的忠实粉丝,也很难获得动力改组自己的政府,用行政的手段削减政府扩大市场。这就跟中国晚清时候立宪一样,等于是让一个大活人用很强的意志力和自己全部的肌肉力量完成一次艰难的自杀。凯恩斯和哈耶克之间的战争,与其说是两个经济学派之间的战争,倒不如说是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之间的战争。政治家,尤其是信奉哈耶克这一套的政治家,其实所所处的处境非常艰难。他一方面信奉的所谓的大市场小政府,认为市场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政府应该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是另一方面,他在很多情况下都要面对汹汹的民意而不得不采用凯恩斯的那一套,通过所谓的扩大举债、扩大就业,来促进消费这一套理论。其实凯恩斯的经济逻辑在我脑海当中无论如何都没有走通——可能是思考能力弱或者没有真正研究过凯恩斯那一套理论的结果。但我坚信增加不必要的开支无法拯救一个经济陷入崩溃的国家。所有一时之间账面上的好看,不过是拿未来的发展潜力放到现在来填补空白罢了。可是人就是一种非常短视的生物。我们往往只关注眼下的发展,对于未来的好坏其实没有什么客观的认识。尤其当人越积越多,名利互相勾连之后,这种冲击的大潮会变得非常的凶猛。迄今为止,尤其是民主政府的政治家都不得不做出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为了统治、为了能够胜选,政治家常常不得不在经济危机时颤巍巍地把凯恩斯找出来。所以我说,其实他们之间的战争并不是经济学家思维之间的战争。一个更准确的说法是介于政治家如何稳固自己地位和经济学家如何解释市场之间的矛盾。也许看完这本书,我们在描述这一段公案的时候要多一些宽容。凯恩斯虽说主张政府参与,但是并不如人们印象当中所想的那样他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信奉自由市场,只是觉得在必要的时候政府应该站出来。不论这个说法在经济上是否站得住脚,对于政治家来说它的确是一剂良药。凯恩斯的那一套进击行动可以让政客胜选,可以让已经当选的领导人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而哈耶克就无法做到。强逼的政治家去顶住民意实行完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那一套,其结果就是撒切尔夫人的下场。她虽然解放了英国的经济,却被工会和低层的工人们视为“泼妇婊子”。这样看待一个具有丰功伟绩的铁腕强人,太过不公平。可是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经济学家如果没有想通这一件事情,让他们改造世界会变得更加的无力。

《货币大师》

《货币大师》导读:有人统计,巴菲特在过去40年致股东的信中,引用名言最多的,无疑是其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但引用名言次数第二多,仅次于其导师格雷厄姆的是谁呢?2008年的全球危机,是货币使然,又是货币释然!放水还是任淌?大师们各有观点!更有大师直接了当表示:资本主义灭亡,即可!是吗?他们是谁?凯恩斯,哈耶克,和马克思——塑造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第二集:哈耶克(因为对哈耶克不熟悉,我先看了这集!)先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若股票市场,有个小人物,声称发现“股价密码”,被誉为“打通任督”,显然可以引发关注(一半怀疑、一半嘲笑);假设其发现,虚拟交易月余,战无不胜,将带来评议(一半信任、一半怀疑);假设其虚拟之后切入实战数月,屡战屡克,收益叠加,将获得掌声(一半力顶、一半信任);假设其实战交易被杠杆放大,又历年余,盈利稳定,斩获频频,将赢得尊重(一半崇拜、一半力顶);~~~ ...... ......假设结束!下文,您或许会想象,究竟这个赢得尊重的小人物是哈耶克,还是谁呢?哈耶克提出自由市场理论,恰与凯恩斯的国家直接干预经济调调,唱反!但是,一般给予凯恩斯的评价是: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原因种种和种种吧,我个人理解的关键一点是:凯恩斯为方法论,哈耶克却是乌托邦!其成名于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爆发前的精准预测,是那个时代的末日博士!-----20世纪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兴起投机狂潮,“谁想发财,就买股票”成为一句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地买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疯狂的股票投机终于引发一场经济大灾难。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地甩卖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这一天成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Black Thursday),并触发了美国经济危机。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29日,交易所股价再度狂跌。一天之内1600多万股票被抛售,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了近40%。一夜之间,“繁荣”景象化为乌有,全面的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很多人濒临破产。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到来。 预测成了,名声远播,哈耶克与甚名的凯恩斯于二十多年中,两人通过信件辩论,通过公开发表的文章辩论,通过激烈的私下对话辩论!其始为1928 年,哈耶克刚从维也 纳移居到伦敦, 就在一次讨论会上, 围绕利率问题与当时已权高位重的英国 《经济学杂志》 主编凯恩斯进行了争辩!---究其,哈耶克认为凯恩斯提出的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给来实现充分就业的主张,在本质上是亡命徒式的政策。这不但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且在长期会使失业更加严重。哈耶克主张市场的绝对自由化和彻底私有化,在政治上反社会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运行施加任何影响。最著名的思想集结就是1944出版的批判社会主义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那么,哈耶克被学院尊重,40年代被美国各大学邀请做巡回演讲,70年代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有英国皇家荣誉勋爵等称号!16这些是否表示,主流资本世界接受了哈耶克理论?我个人很难以去想象,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首脑们,会认同哈耶克那些放松政府管制,还市场充分自由的论调!更不可能主动实施现世哈耶克们那些取消央行、放弃货币管辖权等等极端观点!那些西方主流国家,他们的政府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农民?工人?骑士?我只知道纽约联储的董事会成员包含太多华尔街的大佬!那为何在80年代,哈耶克能达到个人学术生涯的顶峰呢?197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这时,沉寂了几十年的新自由主义终于重返人们的视野,并逐步被西方发达国家接受,成为主流经济学思想。新自由主义的代理人,一是美国的里根,二是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哦!天啊,英美二大首脑,一致性成为哈耶克份子了?当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经济滞胀的主要特征是与以往传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不同!70年代以来的结构性经济危机,从时间上看比周期性危机要长得多!从表现形式上看,结构性危机往往是生产停滞或低速缓慢增长;从波及面看,结构性危机期间各国不是同步发展,时而伴生美元危机、能源危机,时而伴生贸易失衡、信用危机;从直接导因看,主要由结构失衡而触发的。为了解决表象世界的深层问题,显然英美智囊从小集团利益、从大世界整体观出发,想出曲线治疗的妙招!那就是利用哈耶克------让对手中毒!英、美资本集团们,推出里根与撒切尔夫人为代表,让他们在全球推动新自由主义的扩张,力图使第三世界国家接受。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第三世界国家接受自由市场的观念,将他们原有的国有经济和企业在市场中出售,使发达国家具有绝对优势的大型企业可以轻易获得这些国有企业的控制权,从而影响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获取高额利润。结果是,首当其冲,拉美国家成为新自由主义最大的受害者。由于国有经济大量流失,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被严重削弱,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发展到2000至2004年,拉美国家爆发了两百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整个拉美一片动荡。原来一片大好的发展形势转瞬间就烟消云散了。是否轮到东南亚诸国了?中国已然他们的芒刺在背?我们需要仔细想想,经济学无疑要为经济服务,经济无疑首先要为一国之民做基础!再回看1970年代,经济滞胀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作为滞胀现象,兼有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现象。造成滞胀经济的深层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内对外经济干预政策处于交替调整时期的综合产物。与滞胀经济恶化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正面临大调整:旧工业、旧技术、旧工艺、旧产品所体现的“夕阳工业”不景气,进行改造需要时间,新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所体现的“朝阳工业”取代“夕阳工业”尚需时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正面临新的脱皮转折期,形成强有力的新的生产力也需时间;劳动力又遇新的调整。以美国为例,1950―1965年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增加了9.8%,1965―1980年增加了40.5%;1950―1960年就业人数为690万,1970―1980年增加到1860万人,但失业人数和失业比例有增无减。与以往不同,出现了地区性、部门性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从而使失业问题的解决面临新难题。 现在呢?美国失业率?工业化问题?或许我们自己该“芒刺在背”一下了!那哈耶克的自由经济论没现实意义吗?不!从远景去展望,是有的!哈耶克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他在最后一本著作中称做“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the extendedpuorgof human cooperation)的东西。这个东西在哈耶克其它的著作里被称为“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哈耶克提出的这一概念,虽然旨在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制度实质,但做为这一概念的基础的哈耶克道德哲学却与古典自由主义从洛克到托克维尔对人类思想史上两个核心概念——“自由”和“个人主义”——的解释密切相关” 价值是主体性的价值,计划经济的另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如上米塞斯指出的,计划者事实上无法知道资源有效配置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哈耶克在另一篇文章里指出,市场竞争作为“过程”的意义在于,没有人预先知道竞争的结果是什么;人们只是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才得以知道必要的信息,并且通过市场竞争随时修正自己的偏好。在这个意义上,事前的任何“设计”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设计者根本不可能知道这种向着无限的未来开放的主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哈耶克并不局限于人类经济生活领域,而是以全幅关照人生价值之开阔视野,来思考人类的自由前途。自由理论,特别强调人类社会内在自发形成的秩序,足以使自由、法治、市场机能在社会均衡之中不断创新,不断演展绵延,形成最能孕育深刻人文之长远的自由文明传统。未来人类社会必将踏上这个道路。不过,这个展望何时可以变为人类的现实,或者人类领袖们努力的目标呢?数十年?数百年?应该是远期交割,没错!到了这里,其实应该推荐大家先观看下“哈耶克和凯恩斯辩论的视频”,虽然视频制作者的倾向稍明显倾向于哈耶克(视频的制作者之一是经济学家Russ Roberts,其个人介绍来看本人是倾向于哈耶克的学者。)http://danielyoung.blog.sohu.com/171822759.htmlhttp://blog.163.com/pta1983815@126/blog/static/3893181320117180612165/第一集:凯恩斯这位130年前出生的大家,也是位成功的预言家!当然,他是建立在独立判断基础上的经济预言!一战后,凡尔赛条约使得战败的德国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恶性通货膨胀,使得民不聊生。于是仅仅14年后,希特勒得以上台出任德国总理,最终演化出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二次大战!当年的凯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即应征入英国财政部,主管外汇管制、美国贷款等对外财务工作。在实务工作中,他体会到世界已然是一个整体的现状,同时也深感,千里之外的某件事,即可以引发本地系列事件的传导效应!1919年初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同年6月,因对赔偿委员会有关德国战败赔偿及其疆界方面的建议愤然不平,辞去和会代表职务,复归剑桥大学任教。之后,阐述其对德国赔偿问题所持看法的《和约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1919)一书出版,引起欧洲、英国及美国各界人士的大争论,使其一时成为欧洲经济复兴问题的核心人物。另外,凯恩斯还是少数拥有实盘实战经验的经济学大师之一!巴菲特非常推崇凯恩斯的投资思想,特别推荐凯恩斯的两本名著:一是经济学名著《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二是《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 , Volume XII, Economic Articles and Correspondence: Investment and Editoria》(凯恩斯文集第7卷投资书信集)。巴菲特喜欢引用凯恩斯的三句名言:1、我宁愿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2、对于我们的名声来说,遵循传统惯例而失败要好过违背传统惯例而成功;3、困难不在于如何接受新思想,而在于如何摆脱旧思想;巴菲特认为,凯恩斯作为一个投资实践者的卓越智慧完全可以和他在思想上的卓越智慧相媲美,凯恩斯能够实践应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思想,从有限的个人资产开始,变得更加富裕。1983年致股东的信中“凯恩斯一针见血指出了我的问题所在:‘困难不在于如何接受新思想,而在于如何摆脱旧思想’”1988年致股东的信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戴维·多德总是言行一致,就像凯恩斯运用自己研究出的学术观点来致富,戴维也是如此。”1991年致股东的信中“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他的投资绩效跟他的理论思想一样杰出”----凯恩斯1946年去世时,他的净资产达到了411,000英镑,而1920年其投资组合仅价值16,315英镑。这也就是说,凯恩斯获得了13%复利计的年收益率,在通缩严重,又遇到1929-1932年和1937-1938年的经济大衰退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殊为不易。巴菲特在回应人们对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投资业绩的质疑时曾提醒大家,格雷厄姆是在什么状况下投资的。而格雷厄姆与凯恩斯是同时代的人。凯恩斯的财富来源!一战结束后,从财政部辞职,凯恩斯回到了剑桥。当时他作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一个讲师(后来成为财务人员)主管学院的财务,对概率论非常感兴趣!概率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试图根据过去以预测未来。于是,当没有学习和写作的时候,凯恩斯经常在资本市场赌博。他需要钱,同时他认为投机是赚钱的好方法,同时也是检验他的信条的一个好方法!他相信,概率论和统计学的深厚功底,能有助于对市场运行进行预测!结果如何?他得到的成果好坏不一!凯恩斯其实年轻时(1905年,22岁)就是一个投资者了,现在他每天早上坐在床上,查看大量货币、股票、债券和商品的统计数据。当他确信找到了市场运行的方式时,他就参与交易。现在,剑桥学者大卫·钱伯斯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凯恩斯的投资策略。显示,凯恩斯有经济学知识,对数字和统计有巨大的兴趣,相信自己能定义并描述经济周期。其结果便是凯恩斯相信自己能够选择“何时进入股票市场,买入股票;何时离开股票市场转向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或者持有现金”。结果是,凯恩斯的精细计算都没能帮助他预测出那迫在眉睫的灾难----1929年危机前夕,华尔街看上去还像是繁荣市场的牛尾。投资者认为好日子没有尽头。根据最新的数学模型,他们认为所有因素都已考虑在内!1926年,一位瑞士银行家向凯恩斯表示对未来股市的担忧时,凯恩斯却坚定地说:“我们的时代再也不会出现进一步的股价下跌了。”1928年年末,凯恩斯写了两篇文章,再次预测华尔街不会出现衰退。不过,这不是什么特例,请看,1929年秋,华尔街摇摇欲坠,美国货币主义学派的创始人费雪在9月也告诉《纽约时报》“股票价格可能会有所回落,但绝没有任何崩盘的可能”。1929年10月16日星期一,离股市崩盘不到两周,费雪发出了好几代人都不能忘却的预言:“股价看来永久地达到了较高的稳定水平。”突然,牛市泡沫破裂!世界市场崩盘!凯恩斯投资失败,和数百万的其他投资者一样,成为大萧条的铺路石。他不再对预测未来有信心,也一定为没有预测到大萧条而深感自责!为什么他当时认为未来不是这样的呢?显然,如果有人预测正确,那么更有可能是基于运气而不是基于判断!!凯恩斯在这场世界性的货币灾难中也失去了净资产的四分之三,其中主要是商品损失,1931年时他甚至想过要把两幅最好的收藏画(马蒂斯的《脱衣》和瑟拉的《静物》)出手卖掉,只是在最低心理价位上仍然没有找到买主。这个运气已经很好,而那位伟大的费雪,1947年患癌症去世,仍欠了亲友一屁股的债。 同时,凯恩斯比费雪在灾难中学到的东西更多,在他1930年至1931年写作的《货币论》中,承认自己过去的过分判断是错误的。然后,凯恩斯于1932年重新进入华尔街,到了1936年时,他的净资产已超过了50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1,600万英镑。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资本升值了23倍,而华尔街的股价同期仅仅翻了三倍,伦敦的股价则几乎没有动。当然,凯恩斯的投机时代并没有结束,在20年代,凯恩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科学的赌客,他在货币和期货上进行投机,想按照经济周期来玩一把,这时他相信“预测”的高峰期,他认为可以通过预测短期变化规律,在这些市场上成为赢家。数年后,他认为有可能要在国王学院的小礼堂存放数百吨小麦!这是因为他的一宗商品交易投资失败!这是说,在1936年,凯恩斯偶尔也会玩玩这种赌博的直觉,他一次投机小麦期货失败,不得不从阿根廷向伦敦调运够全英国吃一个月的小麦。他亲自丈量小教堂里后,认为只能装下一半的小麦。凯恩斯灵机一动,要求把远道而来的小麦铺洒在地上,将虫子挑出来,检查质量,结果花了一个月时间。而这时小麦的价格又上去了,凯恩斯因此化险为夷。(呵呵,原来运气才是成功投资的真正雅典娜神!)好在赌博都是短暂的,凯恩斯改变了他的投资方法,于是成为了一个富有的人。 到了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形成了新的投资哲学——要牢牢地守住几只经过精心挑选的股票(他把它们称为自己的“宠物”),在股市下跌时,一个投资者应该是买,而不是卖,找到便宜货的期望要比屈服于大众的恐慌心理更加理性些。凯恩斯多次提到类似的投资哲学,他在1937年9月给一位法国金融记者的信中写道:“正是在生活和行动的这个领域里,胜利、安全与成功从来总是只属于少数人,而不是多数人。如果你发现有人同意你的看法,你就应该改变你的主意。当我能够说服我的保险公司的董事会去买某只股票时,按照我的经验,这就是应该卖掉这只股票的时候了。”不过,运气就是这么捉摸不定,不会永远伴随!凯恩斯的投资人生曾有过三次大的失败,分别是在1920-1921年、1928-1929年和1937-1938年间。前两次失败都化为登山更高新台阶的云梯,但在从1937年春季开始的大衰退中,凯恩斯竟又损失了所有财产的三分之二。由于凯恩斯从经纪商那儿大量融资投资股票,一场市场浩劫袭来,从1936年年末到1938年年末,他的净资产价值从506,222英镑下降到181,244英镑,这并不令人奇怪。雪上加霜的是,凯恩斯的财富在缩水的同时还伴随着健康状况的恶化,华尔街股市的下挫发生在他心脏病发作之时。凯恩斯的贷款数量很大,但他坚持对这些股票的信心,一直不愿出手。而凯恩斯的心情却越来越紧张,1937年9月2日他从疗养院写信给朋友:“尽管我的处境仍完全正常,但我不想借一笔巨款。我还未到变为熊市心态的地步,但在借贷上我更不愿意有牛市心态。将债务降低是一个必要而又枯燥无味的、困难的过程。”好在1938年后,股票又开始回升,让凯恩斯的元气得以部分恢复!没找到那个年代英国股指的代表图形,就用道指代替下!凯恩斯从经济运行方式中得到了教训,而我们今天仍在与其做斗争。人们无法摆脱经济的不确定性,因为经济是由人而不是数字构成。凯恩斯比其他任何人更希望经济学能成为一门现代科学,但是他知道:经济学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由一组确定的公式组成的科学、可以有准确预测的科学!因为经济学家总是要处理一些附加因素-人性(友联投资---我将这个“人性”称之为“人心”):“如果你不知道未来,你想弄清楚同一时间不同地点都在发生什么,你知道你必须听从群众。如果群众都走向特定方向 那么他们应该就是对的,‘群众买什么,我就应该买什么!群众卖什么,我就应该卖什么’”!这非常直觉,非常符合群体效应,从众心理帮助凯恩斯理解了经济泡沫如何在1929年前夕不断的被吹大,它也能很好的解释2008年的金融危机。正常情况,任何经济学教材都会说,“价格上升,人们减少购买;价格下降,人们增加购买。”这是市场运行的方式,但是凯恩斯认识到,当有泡沫时,人性的另一面将暂时接管理性。他会告诉我们 "房价在上升,股票在上升 我应该买更多 因为价格会继续上涨"。当然,价格确实上升了,但是这成为了一个自我实现的螺旋;价格越来越高,而最终--- 泡沫会破裂!-----市场不可预测!凯恩斯最为国人熟悉的是其主义!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其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他们以 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 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 凯恩斯指出他的《通论》只有30岁以下的年轻经济学家才能看懂。在不增加总需求的情况下,增量投资会导致产能过剩,强制性消除落后产能不仅成本巨大,短期内还会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甚至拖消费的后腿。可以说,如果不从根本上增加社会需求,加快国民经济循环,一味地改善供给质量是没有出路的,脱离了总需求的结构调整也是没有出路的。 凯恩斯一开始认为C+I+G=GDP,但是后来经过修改,改成了C+I+G=Y;GDP=C+I+G+(X-M)C是consumption指家庭消费;I是investment指投资(在宏观经济领域里多指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G是government指政府投资;X是exports指出口,M是imports指进口(X-M 指净出口)。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指国内生产总值,强调的是地域性(指在本国境内)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外国人在本地进行的生产行为也算作其中。而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是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无论是在境内或境外。 理论再深入看: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即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则是一件坏事,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凯恩斯还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理解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通俗地讲,就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找不到销路,也就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使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说穿了,凯恩斯提出“节约悖论”----实际上不过是推销积压产品罢了。 上述这些,在经历2006、07市场暴涨的疯狂,到08的更疯狂下跌,再至4万亿的伟大突进,想必,中国投资者对于凯恩斯主义的很多内容之真实操作,已经了然!回首4万亿,回首美联储和各大央行的放水行为,有成熟者责问管理者与控制者的短视,这时候不妨反向思考何谓长远!有人曾劝告凯恩斯从长远考虑问题时,凯恩斯曾很不耐烦地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都死了。” (请问,文初我们假设的这个赢得尊重的小人物,是哈耶克还是凯恩斯呢?)关于失业的扫盲:工资性失业又称古典失业,这是由于工资刚性所引起的失业。按古典经济学家的假设,若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则通过工资的调节,便能实现人人都有工作。这就是说,如果劳动的需求小于供给,则工资下降,直至全部工人均被雇佣为止,从而不会出现失业。但由于人的本性不愿使工资收入下降,而工会的存在及最低工资法均限制了工资的下降,从而使工资具有能升不能降的所谓“工资刚性”。这种工资刚性的存在,会使一部分工人无法受雇,从而出现失业。这类失业在经济学上被成为“工资性失业”,也因这种失业是古典经济学家提出,故称为古典失业。即会使一部分工人无法就业从而出现有劳动合同关系的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能胜任工作的由于没有岗位而无法实现就业。凯恩斯也把这种失业称为自愿失业。最后凯恩斯的辉煌,就是布雷顿森林了!凯恩斯的观点:国家不应该求助于其邻国!大萧条还导致形成了了他最重要的观点,增加了他掌控经济的需求的紧迫性。他意识到,经济可能会衰退,且不会自动回归正常。在2008的西方经济形势下,这听起来很熟悉。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外面的世界都非常悲观,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排队越来越长,到处都有工厂破产倒闭。但是凯恩斯的生活是幸福的,和一个俄罗斯芭蕾舞演员结婚,从而获得财产继承,于是“艺术、写书、恋爱”成了凯恩斯的全部生活!如果没有正常运行的经济, 就不可能有文明的社会,周一早上,当他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他发现英国经济完全失控了。英国经济已经衰退了很长一段时间,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工人降低工资,商人就会继续投资,创造工作机会,经济就会重新繁荣。但是凯恩斯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复苏受到了悲观情绪的制约,或者说是受意志消沉的制约。凯恩斯洞悉这一切的深层原因是:市场经济缺乏自我稳定机制。-----当你情感上经历巨大变化,人们生产未来出售的产品,突然开始担心有可能未来没有需求了,他们就开始停止生产,想要跳出低产出的循环是很困难的。凯恩斯认为经济持续衰退,毫无疑问是对传统思维的巨大突破,传统经济学认为,只要时间足够长,经济会好起来的!但是在凯恩斯看来,明显没有任何好转,而且为什么不好起来的原因也再明显不过了!-----每次有人失业,加入失业救济领取队伍,他们获得的可支配收入越少,意味着他们买更少的商品。意味着可能更多的人会失业!这就会进入一个螺旋形下降的趋势,看不到明显的出路。今天我们认为这是很显而易见的。但是当时,这些都是全新的!凯恩斯认为,商业世界的悲观情绪会传染给每个人。1931年 ,他通过无线广播中号召大家行动,交易和就业的下降,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个人和国家的行动,才是治病的良方!”凯恩斯关于国家陷入困境的思考,可能是他对经济思想的最重要贡献.但是,他不仅仅只是理解经济,他希望能使其更好的运行。对于如何从衰退中复苏,他有很多建议。其中最有争议性的应该是-----政府可以花他们还没有的钱!当年,他写了很多文章和小册子,解释一些措施如何能帮助解决大衰退问题“为什么这些措施应该被执行”。常规时期,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方法。“降低利率、鼓励借款和消费和投资。”但悲观情绪严重时,这些措施就不够充分了。公司看不到新增投资的意义,利率再低,人们也没有借款的需求。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用财政支出去解决供需矛盾!他建议:政府应该雇佣员工拆除伦敦南部然后重建。这虽是玩笑,但是他指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政府借款创造了工作机会,人们将消费更多,信心提升,经济复苏!”如果选择的时机正确,他认为额外支出将会创造相同的收入,并通过产生更高的税收收入。当然,凯恩斯主义当时没有被采用!30年代,很多英国政治家也有同样的观点,高负债是危险的!好在罗斯福新政,形成一个巨大的政府投资计划。让失业大军参与工作,从那以后,它成为凯恩斯主义刺激萎靡经济的政策的经典案例那个时代最有象征意义的工程是:胡佛大坝!绝对可以称之为凯恩斯工程。但罗斯福新政终结了大萧条实际上则是一则神话,实际是一场世界大战(二战)耗费了政府所有的额外支出,并最终也将经济带出低迷。你也许怀疑,世界大战是否真的是检验凯恩斯论据的最好方法?但是从那以后,所谓的凯恩斯主义政治,就指政府面临危机的时候该做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是最近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最大的危机,当全球金融系统崩溃,世界面临又一场大萧条的可能。多年来,政府一直指望自由市场,但当面临经济灾难时,他们转投过气的凯恩斯主义。一个经典的凯恩斯主义的回答是:当个人和企业都停止支出时,如果政府也同时停止支出,会发生什么? 基本上经济会崩溃!到1940年,凯恩斯已经声名显赫。在剑桥,关于他的戏剧不断上演。他回到了财政部,为二战进行融资。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杰作!但是他还在探寻最后一个重要思想,对当时和现代世界都有着深远影响,凯恩斯关于处置毁损经济体的观点已经被证实了。但是二战结束,他获得了一个在全球经济上印上他的标识的机会。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世界,他比以前更确信,各国都需要一个机构来促成其合作,使得一战后的灾难不再重现!1944年,凯恩斯再访问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的一个私人度假村,他加入了来自超过40个不同国家的代表团。他们负责建立战后全球经济基础,他们希望重构这个系统,不仅仅因为战争,还因为大萧条,金融系统已经被摧毁!凯恩斯相信,20-30年代的经济混乱主要是由于战争导致的。各国都更关注规划自己的道路,而很少关心周围发生了什么。整个世界都已经为失败的合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伦敦和华盛顿的官员们都下定决心,不能让悲剧再度发生!“我们必须稳定世界经济,我们不能回到战前的经济危机,因为我们无法再次承受战争!”世界各地的代表齐聚华盛顿山度假酒店,当时欧亚不少地方仍在激烈交战!但是一旦战争结束,凯恩斯知道,为了世界经济繁荣,各国需要比以前更紧密的合作!只有两个代表团在会议上有绝对影响力,凯恩斯的英国代表团和美国代表团。两者都认为应该有控制措施,防止汇率剧烈波动。他们同意应该有一个机构,后来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扶植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和发展。这其中最大的收获是我们的认知: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协作解决他们的宏观经济问题,按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处理是不够的!地理上你也许是孤岛,但是经济上不是。不过在关键问题上,凯恩斯失败了!美国人坚持,像他们这样的出口大国,不应该扩大内需,减少出口来平衡世界贸易。大额贸易赤字的弱国必须加快发展!回想,如果布雷顿森林的每个人都接受凯恩斯的逻辑,所有参与方合作才能保持全球经济平衡,或许今天的世界也许会更好!!!可惜,这些都是追忆与梦幻!就今天而言,德国依然对于希腊等国的援助紧咬条件不放,更不要说降低自己的出口额了!岂知,谁都不相信,希腊可以完成那些所谓紧缩等承诺!二人最亲密、团结的时刻是二战期间的剑桥!这是学术与学术的纠葛之外,人与人的真实交流使然!环境与境遇,决定此时此地、此物此情!回望过程:1928 年,哈耶克刚从维也 纳移居到伦敦, 就在一次讨论会上, 围绕利率问题与当时已权高位重的英国 《经济学杂志》 主编凯恩斯进行了争辩,二人过了第一招。之后,凯恩斯的名著《货币论》一出版,就遭 到了哈耶克的尖锐批评。当凯恩斯的另一著名“论文”在《经济学杂志》上刊出后,其主 要论点也受到哈耶克的全面商榷。反过来,在 1930 年代哈耶克的一部重要论著《价格与 生产》出版后,凯恩斯则揶揄: “说实在的,这部书在我看来是我所读过的最令人毛骨悚 然的大杂烩之一……它是一位刚愎自用的逻辑学家如何以错误开始并在一片喧嚣中收场 的特例。 ”读到这样的评论,当时已是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和统计学大教授的哈耶克自然是 大光其火。在之后十余年交往中,在许多经济学理论和政策问题上,二人均进行了旷日持 久的争论。甚至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辞世前不久,哈耶克还悻悻地说,他这一生只有两 大憾事:一是没能对凯恩斯“论文”中的观点展开更强有力和更有效地批驳;二是没有对 米尔顿(指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文集》进行批判———照哈耶克看来,这“是一部 误人子弟的著作” 。哈耶克与凯恩斯,不但在理论见解上从根本来说格格不入,在治学风 格上也相去甚远。 凯恩斯好像总是有新的理论观点涌出, 且又总是不断改变和修正着自己 的观点,这自然使老实巴交的哈耶克常常不知如何应对。譬如,在凯恩斯的“论文”发表 后,尽管哈耶克对其主要观点进行了全面批驳,但仍然客观地指出凯恩斯“论文”要比他 的《货币论》要好。但是,当哈耶克评凯恩斯的“论文”的第二部分在凯恩斯本人主编的 《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时,凯恩斯却告诉哈耶克: “别把此放在心上,我自己已不再相信 我所写的一切了。 ”结果,弄得哈耶克啼笑皆非,无言以对。与凯恩斯截然相反,哈耶克 这位举世公认的思想深邃的知识贵族,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到 90 年代初,数十年间保持 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立场基本不变。凯恩斯与哈耶克,不但在理论见解、治学风格上截然 相反,在文风上也有着鲜明对照。凯恩斯多才多艺,无论是著述,还是讲演,均妙趣横生。 在英文散文方面,有人曾认为,凯恩斯作为英文散文作家将名垂千古,某些篇章将作为文 学作品与英语并存。相比之下,哈耶克的著述在学界中却是出了名的晦涩难懂。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的美,自然映照着思想的美。但反过来思想的美,尤其是思想的 深,却不一定尽在语言之美中反映出来。语言美与思想深之间,好像不在个人“理论消费 选择”的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因而二者之间好像没有边际替代关系。作为两位严肃的经 济学家,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理论分歧在西方学界已广为认知。然而,相对于国内经济学界 5 而言,也许鲜为人知的是,尽管哈耶克与凯恩斯在学术观点上唇枪剑地进行过多次争论, 但二人却私交甚笃。 例如, 在二战期间, 当纳粹的飞机轰炸伦敦时, 哈耶克被疏散到剑桥, 凯恩斯就曾热心地在他任财务总监的剑桥国王学院中为其安排了住处。 哈耶克的名著 《通 向奴役之路》出版后,凯恩斯在一次火车旅行中读毕,大为欣赏,即致函给哈耶克,说这 部伟大著作使他“感动不已” 。哈耶克在晚年也专门澄清了他与凯恩斯的关系: “虽然我仍 然不同意凯恩斯的观点并与他有过白热化的辩论, 但我们却保持了最好的私人友谊。 并且, 就他作为一个人而言,在很多方面我都对他怀有极高的敬意。 ”哈耶克与凯恩斯,一对学 术上的冤家,一对生活中的诤友。同时,二人也具有相同的认识:经济不能像行星轨迹那样预测。(请问,文初我们假设的这个赢得尊重的小人物,是哈耶克还是凯恩斯呢?若赢得了,又是赢得什么人的什么尊重呢?)

甲骨文图书2014年拟出版书目

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高品质读品。译介国外的经典社会科学类理论著作和学术畅销书是我们图书系列的主要方向。作为一个新的品牌,敬请广大读者关注、批评!您的任何意见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供给我们:在我们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oracode(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上私信或者评论;在豆瓣小站或者甲骨文所出图书的豆瓣页面留言或参与讨论;直接给我们发邮件(oracode@163.com)。甲骨文图书2014年开年新书1.《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When America First Met China: An Exotic History of Tea, Drugs, and Money in the Age of Sail)(埃里克•杰•多林著 朱颖 译)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27410/2.《原始的叛乱》(Primitive Rebels)(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著 杨德睿 译)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80/3. 《迷一样的清明上河图》(谜の名画・清明上河図 )(野岛刚著 张慧君 译)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76316/4.《法兰克福学派史》(Geschichte der Frankfurter Schule: Kritische Theorie und Politik)(埃米尔•瓦尔特-布什 著 郭力 译)(莱茵译丛)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42/5.《资本的内部》(Im Welt-innenraum des Kapitals )(彼德•斯洛特戴克 著 常晅 译)(莱茵译丛)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46/甲骨文图书2014年拟出版图书1.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罗杰•克劳利 著 陆大鹏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2.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的兴衰(City of Fortune: How Venice Won and Lost a Naval Empire)(罗杰•克劳利 著 陈磊 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3.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罗杰•克劳利 著 陆大鹏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4.血色大地:希特勒与斯大林之间的欧洲(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蒂莫西•斯奈德 著 黎英亮 冯茵 译)5.失败的帝国(Failed Empire)(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 著 李晓江 译)6.乔治•凯南:冷战之父的传奇人生(George F. Kennan: An American Life)(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著 何慧 董风云 王睿恒 译)7.午夜将至: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肯尼迪、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One Minute to Midnight: kennedy khrushchev and castro on the brink of nuclear war)(米歇尔•多布斯 著 陶泽慧 赵进生 译)8.前朝旧人:俄国贵族的最后岁月(Former People: The Final Days of the Russian Aristocracy)(道格拉斯•史密斯 著 杜然 译)9.大师与市场:西方思想中的资本主义(The Mind and the Market: Capitalism in Western Thought)(杰里•穆勒 著 佘欣承 译)10.上帝与黄金:西方与现代世界的塑造(God and Gold: Britain, Americ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瓦尔特•拉塞尔•米德 著 涂怡超 译)11.无情的革命:资本主义的历史(The Relentless Revolution: A History of Capitalism)(乔伊斯•阿普尔比 著 宋非 译)12.机械宇宙:牛顿、英国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The Clockwork Universe: Isaac Newton, the Royal Society, 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爱德华•多尔尼克 著 )13.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保罗•约翰逊 著 秦传安 译)14.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与现代中东的形成(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斯科特•安德森 著 陆大鹏 译)15.天国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裵士锋(Stephen R. Platt) 著 黄中宪 译 】16.中国通(China Hand: An Autobiography)(小约翰•派顿•戴维斯 著 李敏 译)17.中国的翅膀(China’s Wings: War, Intrigue, Romance, and Adventure in the Middle Kingdom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Flight )(格雷戈里•克劳奇 著 陈安琪 译)18.亚洲的去魔化:十八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Die Entzauberung Asiens: Europa und die asiatischen Reiche im 18. Jahrhundert)(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刘兴华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19.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 Vom 18. Jahrhundert bis in unsere Zeit)(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孟钟捷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20.世界的演变:十九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强朝晖 孟钟捷 刘风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21.存在的力量:享乐主义宣言(La Puissance d'exister : Manifeste hédoniste)(米歇尔•安弗哈伊 著 刘成富 王奕涵 译)22.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Power and Privilege: A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格尔哈特•伦斯基 著 关信平 译)23.伊丽莎白女王(Elizabeth the Queen)(艾莉森•威尔 著 董宴廷 译)24坎奈的幽灵:汉尼拔与罗马共和国的黑暗时刻(The Ghosts of Cannae: Hannibal and the Darkest Hour of the Roman Republic)(罗伯特•奥康纳 著)25.疯狂的郁金香(Tulipomania :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Flower & the Extraordinary Passions It Aroused)(麦克•戴什 著)26.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叶(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萨拉•萝斯 著 孟驰 译)27.哈贝马斯手册(Habermas Handbuch)(豪克•布伦霍斯特 著 曹卫东 译)(莱茵译丛)28.汉娜•阿伦特手册(Arendt-Handbuch)(Wolfgang Heuer 等著 寇瑛 王旭 译)(莱茵译丛)29.德意志灵魂(Die deutsche Seele)(Dorn, Thea Wagner, Richard 等 著 丁娜 等 译)(莱茵译丛)30.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 Untersuchungen zu einer Kategorie der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 )(哈贝马斯 著 曹卫东 译)31.德意志文化(1945-2000)(Deutsche Kultur 1945 – 2000)(赫尔曼•格拉泽 著 周睿睿 等 译)32.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真实的战争与和平(Russia Against Napoleon: The True Story of the Campaigns of War and Peace)(多米尼克•列文 著 吴田甜 王晨燕 译)33.当总统撒谎(When Presidents Lie: A History of Official Decep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埃里克•奥特曼 著 王本涛 译)34.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Carnage and Culture: Landmark Battles in the Rise to Western Power)(维克多•戴维斯•汉森 著 傅翀 译)35.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Invisible Armies: An Epic History of Guerrilla Warfar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马克斯•布特 著 赵国星 译)

这场战争不会有停息之日

我们,是的,我们这些远在东方国度,才经历了市场经济30年出头的一个国家里的老百姓们,对凯恩斯和哈耶克感到陌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就是主流经济学界,也不常探讨咸水派和淡水派的论题,而余下的小虾小鱼们只热衷于豆腐脑是甜还是咸。如果我们这个国家,对凯恩斯和哈耶克的大战兴趣颇加,那么至少可以说经济学常识也算普及到不少的家庭里去了。可问题是,没人关心这些。我们最爱谈论的是什么?关于权贵经济、关于改革动向、关于......在西方世界,每一次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发生,凯恩斯和哈耶克的争论又会重现。刺激投资成为戒不掉的毒瘾,只能依靠下一次增加更多的剂量。我现在不得不敬佩凯恩斯的睿智——长久来看,我们都会死的。政治家,哪怕是里根这样的,上台以后也迅速做出妥协,他虽然减税,却在国防等其他领域增加了开支。政治家存在天然的权力扩张欲望,他们一旦上位,无可避免地走向堕落。所幸撒切尔夫人一直遵守着竞选时的承诺。除了货币主义,在其他地方没有可指摘的。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克制了。她有着对自由的信念,这点很重要,也支撑她一路走来。经济学家的理论可以为政客所用。凯恩斯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他的理论很容易和政治家的野心契合。今天中国在经济方面用的就是凯恩斯开出来的药方。政治家的任务是维持台面上的繁荣,哪怕那是一个迟早会破灭的泡沫。政治家的职业生涯是短暂的,最多连任两届了,只要台面上好看,不用管千秋万代,那是下届政府的事情。凯恩斯主义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它只能让问题扭曲扭曲再扭曲,市场变得面目全非,然后呢?然后就是全部是市场的错!凯恩斯主义变成正确了。这种思路很滑稽可笑,但它是管用的,蛊惑人心,人们相信这套东西。哈耶克就是获得诺奖的理由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他一直是人们眼中的异类。以及他所代表的的奥地利经济学派是不可与主流经济学相提并论的。那个坚信自由的维多利亚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很多人把哈耶克的学说当做开胃菜,主要是用来装点一下知识面的宽度。至于是否要真正研读哈耶克,没人有那个兴趣。可怜的奥地利人,用生硬的英语,有限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让我知道,掌握和精通几门语言是多么滴重要。米塞斯也是,语言很不婉转,让人难以接受他的观点。虽然不为大众所待见,但奥地利人至少在精英层收获了一些掌声。奥地利经济学派,注定了只能在小众范围内被人接纳。我不知道在未来,奥地利学派能否站上顶峰,因为这个学说不会取悦大众。它的身上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赏识这门学说的人也属于一小撮人。因为奥地利学派缺少萨缪尔森这样人,一个擅于编撰教科书的人。这是我对这门学派最关切的问题。历史还会继续演进,一个人数众多,一个人数稀少,但他们还会照样熙熙攘攘地吵下去。因为凯恩斯主义政策引发的问题将继续下去。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通胀史。未来,就是通胀的未来。我们等着欧元区崩盘,等着日元崩盘,等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后的经济逆转。这些听上去是很可怕,但它们不会一蹴而就。这是一个缓慢而隐蔽的过程,央行、政府财政都在掩盖它们可耻的行为。但我们捏在手中的钞票在缩水,是切身的体会,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将是未来货币的命运。所以,不要再怪罪中国买房子保值的人了。也不要怪罪抢黄金的中国大妈了。如果可以用钞票换取货真价实的东西,为什么不立刻行动呢?如果你有钱的话。你没钱的时候,当然骂他们。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相信市场,还是相信秩序

20世纪经济学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辩论,但最豪华的,莫过于凯恩斯与哈耶克之间的大战,他们都是逻辑大师,且词锋犀利,这场大战一直在延续,两人弟子加尔布雷思和弗里德曼谁也无法说服谁。4人中有3人获得了诺奖,凯恩斯不幸于1964年去世,而诺贝尔经济学奖1968年才设立,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被认为是20世纪知识界三大革命之一,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列。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家对市场缺乏信心造成的,主张政府干预,比如增加国家投资和消费,通过通膨来提高企业利润,刺激投资,扩大就业,此外,政府应不断改善公民福利。一言以蔽之,凯恩斯认为在纷乱的市场中,政府应扮演操盘手的角色,因为人有“动物精神”,行为不能完全符合理性,所以政府应频频伸出看得见的手。换言之,他更相信秩序。然而,有过魏玛共和国崩溃经验的奥地利知识分子们对此极不认同,魏玛曾建立了欧洲最严谨、最理性的民主制度,可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使其成为民间财富的抽水机,最终被通胀击垮,德国落入了纳粹手中。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秩序是内生、自发的,他厌恶任何形式的干预,看得见的手只会损害市场,哈耶克看到,通胀是一笔“穷人税”,固然提高了资产价格,却盘剥了穷人,加剧分配不公,哈耶克对政府福利也颇有微词,认为与其浪费公共资源,不如营造更公平的环境。换言之,他更相信自由。哈耶克在经济理论上没有太多建树,但文笔犀利,善于传播常识,他将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融会贯通,虽然经济学界不太接受他,可他的影响力却漂洋过海,在美国得到拥趸。哈耶克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将市场理解为信息系统,这比凯恩斯更具解释力,但他的英语水平远不是凯恩斯的对手,表面上看,他被对方嘲讽得毫无反驳之力。然而,在全球化风潮中,新自由主义者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功,虽然遭遇“金融风暴”,但它的显学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应该说,“凯哈大战”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即人们从政治学的主义之争转向了经济学的方法之争,后者已成功地掌握了最大话语权,这不可避免地会将竞争引入学术研究的内部。好在,彼此对立是学派进化的动力,这意味着,两者的争论即使分出了胜负,胜利一方也会很快又分化成两派。也许,最理性的态度是“混合经济学”,而这也正是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大师们所极力主张的,然而,只有充分了解这个豪华争论的前台幕后,才能真正明白,人类的经济理性怎样演进,我们对经济学的认识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提供了很多背景信息的作品

凯恩斯学派里都是一流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希克斯、美国大洋彼岸的萨缪尔森、加尔布雷斯。说起来,35岁就获得了终身教职,大家所熟知的曼昆教授也是新凯恩斯学派的一员。本书的两篇序言,梁小民和何帆,一人是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其实还是偏重与翻译与教学),另外一人则是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刑事法官,对法经济学和宪法、当代美国民主运动应当是相当熟悉。而对面的哈耶克一派,朝圣山学社有最近颇受争议的邹恒甫,芝加哥货币学派的泰斗式人物,佛利德曼,还有宪政经济学家布坎南、。罗斯巴德其上所及之人的著作,任意一人,均可耗尽你数十年的光阴。说起来,其实问题的集中点可以说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可以说成是萨伊定律的反叛,也可以说是对一般均衡理论如图洛克式的否定。也可以一言以蔽之,是对萧条经济学的争论。谁是谁非,作者在最后似乎认为加尔布雷斯与凯恩斯一派才是解救正途。对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及各种救市行为,个人更直觉性的支持奥派的观点危机从一开始就是多少年前联邦政府为市场提供了可以不负责任的放贷==>货币供应所引起的市场混乱所致。多少年后再用纳税人的钱救市,补漏洞而已。并不存在什么所谓凯恩斯的最终胜利。当然,作为一本书评。我只能说,这是一本提供了更多背景信息的报道型作品。当然,孰是孰非,本来就是百年来未有结论之事。在此不再多说。对于理解凯恩斯和文章一开头的经济学家所身处的时代背景,不无裨益。最后几章对于想要熟悉近几年英美政治背景读者,极具参考价值。

凯恩斯VS哈耶克:一个世纪的决斗

学术界上有很多值得大家争议的问题,譬如,在哲学领域,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一些都在试图给哲学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管理学领域,管理学家也在不断分析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是什么;那么在经济学领域,这个最伟大的问题则属于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之间的争议。争议的双方是凯恩斯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货币学、宏观经济学的建树影响甚大,他反对一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颠覆了以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学说的观点,提倡国家干预,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他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投资者没有投资信息所导致,因此主张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刺激消费,主要措施是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他甚至认为,如果有必要的话,发动战争也可以达到目的。凯恩斯主义的对立者是哈耶克,他的学说似乎很他的性格很相似,温文尔雅。他所提倡的自由主义是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他反对社会主义、反对计划经济,他认为计划经济会导致政府集权,从而导致人民走向奴役的道路。哈耶克除了在经济学有很大成就之外,在哲学、法学等多个领域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凯恩斯甚至说“哈耶克研究经济学也许是个错误”。尽管凯恩斯和哈耶克相继去世,但不意味着争议结束,一个世纪以来,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决斗还在继续。前几年,网络上有一部非常火爆的《哈耶克大战凯恩斯》说唱视频,最近机械工业出版社又出版了《伦敦时报》编辑尼古拉斯.韦普肖特的新著《凯恩斯大战哈耶克》,更是将争议的话题挑明。《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回顾了哈耶克与凯恩斯从相遇到开火、停滞、再开火的过程,并进一步引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谁将是最后的赢家。如果简单地看本书的话,似乎作者想让大家明白凯恩斯与哈耶克之间的恩恩怨怨,如果单纯这样的话,也许背离了作者的意愿。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以历史学的角度回顾哈耶克向凯恩斯借书的借口开始,然后两人从相遇到批评凯恩斯《货币论》,引出了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之间的争议,期间有各自双方的支持者加入。实际上,作者想要表达的并不仅仅是这些经济学上的花边新闻,而是想通过争议之间的差异分析经济政策选择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凯恩斯提出政府干预是出于消费不足的理解,而哈耶克则深受通货膨胀的伤害,再加上当时集权主义领导下的经济落后从而使他更相信自由方能解救社会。争议之所以能够长达一个世纪,是因为两者的实力相当。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让美国政府措手莫及,罗斯福总统采用了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从而让美国人民脱离苦海,到了上世纪40年代,战争年代,政府干预过多,集权主义下的社会主义导致人民走向奴役道路,从而敲响了资本主义的警钟,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下,凯恩斯主义受到了质疑,接着该自由主义登场了,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采用了哈耶克的经济政策,哈耶克的继承者将自由主义发扬光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哈耶克取得的最终胜利。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大地上爆发,进入传播到世界各地。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受到质疑,凯恩斯主义卷土而来。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撰文说“现在我们大家都变成凯恩斯主义者了。连美国的右派也加入到了凯恩斯主义的阵营中,他们都充满了无限的热情,这在以前根本是无法想象的。”这一年,奥巴马接下来布什的烂摊子,实施了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凯恩斯主义并不仅在英国、美国,在中国,凯恩斯也有很大的市场,2008年,中国政府决定投资4万亿人民币以刺激经济,并先后提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经济政策。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就笑言“中国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最好学生”。似乎看来,凯恩斯主义是金融危机的救心丸,然后笔者并不这么认为。以中国房地产行业为类,中央政府试图调控房价的涨幅度,但是每次调控恰恰相反,十年调控期间,部分一线城市房价上涨2倍以上,甚至3倍,市场反应并不以政府干预的影响。造成房价上升的原因多种,货币贬值是其中之一,货币贬值的原因很简单,发行过量,为什么发行过量,国家不停地开动印钞机,当然这也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之一。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值得大家关注,那就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我们对个人决定经济政策到底有多大信心?我们又该如何对市民及共同的未来负有多少责任?这些也是我们政府当局和经济学家应当考虑的问题。本文刊于2013年4月27日 证券时报提示:未经本人允许,请勿擅自转载!http://weibo.com/shallyce2008

两个经济巨人的世纪大对决

  前段时间国内某学者写了一本关于政治经济方面的书,意料之中地得到了正反两方面的评价,但吊诡的是,这正反两方面的评价都围绕着同一个人物展开——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反方批评这本书是“卖凯恩斯主义的狗肉”,而正方则斩钉截铁地说中国要想发展得更好,就要“理所当然地扛起凯恩斯主义的大旗”。也就是说,正反两方面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这本书属于凯恩斯主义,然后两方就在这同一个前提下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凯恩斯主义是好的,或者,凯恩斯主义是坏的。  几乎所有批驳凯恩斯主义的人,都会站在哈耶克的一边。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所有站在哈耶克一边的,都是反凯恩斯主义者。似乎哈耶克和凯恩斯生来就是敌人,不共戴天。不过,美国记者尼古拉斯·韦普肖特的新书《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告诉我们,事实上并不完全是这样。就像加缪和萨特这对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老冤家一样,凯恩斯和哈耶克也曾有过惺惺相惜的时候;同样,就像加缪说萨特的小说太哲学化而萨特批评加缪的小说思想度不够一样,凯恩斯和哈耶克也不是全盘否定对方——而这一点在他们的一些死忠这里则有点变了味道,他们往往会彻底否定对方的观点。所以就像何帆为《大战》这本书写的推荐序里最后一句话所说:“大部分关于凯恩斯和哈耶克的争论,都与凯恩斯和哈耶克无关。”  本书的引子,倒是与“不共戴天”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有点相映成趣,作者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场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哈耶克一起,或是独自一人,整夜站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小教堂的屋顶上。他们的任务是凝视天空,提防德国轰炸机飞到英格兰风景如画的小城市上空倾泻燃烧弹……此情此景,跟两位素来反抗纳粹威胁的经济学家分外相衬。他们都曾以不同的方式,预见到了暴政的到来和希特勒的崛起。”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用一个场景揭示出凯恩斯和哈耶克曾经并肩作战对抗共同的敌人。事实上,两个人终其一生也仍然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经济的衰退,而让他们产生争执的是经济衰退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那么,这场争执是从何开始的呢?本书正文第一句话写道:“经济学历史上最伟大的辩论始于一个小小的借书请求。”这个请求是1927年年轻的哈耶克向凯恩斯发起的,所借的书叫做《数理心理学原理》。“凯恩斯在一张明信片上写了一行回复:‘很抱歉,我也没有多余的《数理心理学原理》。”这张小小的明信片,被哈耶克“当成私人纪念品和事业奖杯般保存了整整65年。”那么,为什么说这次借书开启了经济学史上最伟大的辩论呢?因为这本由埃奇沃思所写的令人费解的书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凯哈二人一直关注的“均衡”的问题。由此,韦普肖特得出结论:“有关政府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世界经济之命运这一激烈辩论,发起第一轮试探的是哈耶克。”于是,作者就这样用一个富有戏剧性又耐人寻味的场景拉开了这场世纪大论战的序幕。  凯恩斯和哈耶克各持什么样的观点,又为什么针锋相对,很多人——包括那些自称奥地利学派或凯恩斯主义的人都未必完全清楚。事实上,就在这两位最初交手的时候,很多同时代的高手也没有完全搞清楚他们究竟在吵什么。而韦普肖特却用文学的笔触清晰而又生动地为我们展示出了两个人从试探、到交战、到凯恩斯用替补队员去对付哈耶克而自己战略撤退去写书、再到哈耶克休兵……一直到各自对后世的影响,都梳理得清清楚楚。而且,作者还解除了很多人的一般性误解,比如他告诉我们:“(哈耶克)活了整整92个年头,从来没为私营部门工作过。”还有,作者说:“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坚称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者是没‘出柜’的社会主义者,有一点很值得强调:连哈耶克都曾短暂支持过社会民主主义,凯恩斯却从来不曾是任何一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者,从没跟社会主义(哪怕是社会主义的英国改良版——费边主义)眉来眼去过。”  凯恩斯是乐观主义者,“渴望帮助推动世界走向更具仁慈的未来”;而哈耶克却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就像他自己承认的那样:“在我看来,我所做的事,往往是指出别人选择的前进道路上有什么障碍,而不是为打开发展之路提供思想。”所以哈耶克的所谓放任自由市场的方案等于没有方案。这就像医生对待一个人的态度,如果这个人是健康的,那么哈耶克的放任当然比凯恩斯的管制更受欢迎;但是当这个人身体出了毛病,哈耶克所提出的“自愈”方案就不太会被人所接受,人们还是倾向去找一个能拿出治疗方案的医生。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当到了经济危机的时候,凯恩斯主义就会成为人们的首选,而当经济步入正轨,人们又期望哈耶克的原因。不过,几乎所有的政客都是不同程度的凯恩斯主义者,包括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原因很简单,作为政治家,必须得做点什么才行。正如“在埋葬凯恩斯上出力最多的芝加哥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宣称:‘我猜,枪林弹雨之下,人人都是凯恩斯主义者。’”  而最为吊诡的是,主张政府干预市场的凯恩斯,却是一个跟政治不太沾边的彻头彻尾的经济学家;而主张自由市场的哈耶克——不论他本人是不是,至少他的追随者之所以追随他却大多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是因为他的那本《通往奴役之路》。因为政治上钦佩哈耶克,于是反过来在经济上埋葬凯恩斯,这个逻辑是不是正确呢?其实,在凯恩斯和哈耶克之间有一块很大的灰色地带,甚至可以说在凯恩斯和哈耶克之间有很大的交集。作为个人,我们崇尚自由,这没错;但要求政府完全摆脱对经济的控制并不现实,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做到。哈耶克的终极理想是以公司取代政府,公司是不是比政府更好?公司控制下的经济是不是就排除了通往奴役的道路呢?这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不过,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化,公司取代政府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吧。  不论你是凯恩斯主义,还是哈耶克的拥趸,或者你两边都不是,只是一个普通的经济学爱好者,这本《凯恩斯大战哈耶克》都值得一读,因为凯恩斯和哈耶克是政治经济学上完全不能回避的两个人,也因为这本书确实很精彩。

宿命与宿敌

几年前看过老外制作的《凯恩斯大战哈耶克》MV,一共两集,用RAP Battle的形式生动介绍了两位经济学大师彼此对立的观点,颇为新奇有趣。几年后偶遇尼古拉斯•韦普肖特(Nicholas Wapshott)的同名大作《凯恩斯大战哈耶克》(Keynes Hayek:The Clash That Defined Modern Economics),旋即入手,并用一周的时间快速读完,对二人的生平、性格和思想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本书以1927年寂寂无名的哈耶克向春风得意的凯恩斯借书作为引子,拉开了二人长达一个世纪的思想交锋的序幕。凯恩斯以《和平的经济后果》暴得大名,随着《货币论》的出版,声望如日中天;哈耶克以伦敦经济学院的四场演讲,即《价格与生产》一书的主要内容,取得该校教职,随后在《经济学刊》上发表《对凯恩斯先生货币纯理论的思考》向凯恩斯开炮。你来我往几次后,凯恩斯一举推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征服了各路信徒和各国政府,开创了凯恩斯时代;而此时的哈耶克为了撰写《货币的纯理论》,错过了正面回应凯恩斯的最好时机。虽然不久之后哈耶克也推出了轰动一时《通往奴役之路》,但当时无论是学界、政界还是社会舆论,都已经是凯恩斯的天下,哈耶克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凯恩斯去世后,为了反对失去控制的凯恩斯主义浪潮,哈耶克在1947年邀请了多位信奉自由主义的学者召开了著名的朝圣山会议。然而由于成员萎缩和派系纷争,哈耶克辞去了主席之职,黯然返回奥地利,陷入人生的最低谷。到了70年代,一直遵循凯恩斯主义照方抓药的美国出现了经济低增长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局面,宣告凯恩斯主义的破产。而哈耶克在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极大的促进了自由主义的影响力,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纷纷投向哈耶克的怀抱,进行大规模的削减政府开支和减税,终于使经济摆脱了滞涨。在两位主角退场之后,凯恩斯和哈耶克的争论演变成咸水经济学家和淡水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政府管制和自由市场之间的争论,迄今没有定论。凯恩斯的启蒙教材是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哈耶克的启蒙教材是门格尔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巧合的是书名完全相同,然而这几乎是二人唯一的相同之处了。人生信仰方面,凯恩斯认为,人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哈耶克认为,人只能服从于自然规律。(P36)人物性格方面,凯恩斯非常自负,但也经常改变主义,承认自己的错误;哈耶克的立场则完全基于他确信自己每一点都是正确的。(P72)研究角度方面,凯恩斯认为,理解经济学应当从整体自上而下的观察供给、需求和利率等诸多元素的交汇点,即后世所谓“宏观经济学”;哈耶克认为,理解经济学应当着眼于构成经济的成本和价值等不同元素,即后世所谓“微观经济学”。(P98)社会认知方面,凯恩斯认为,极权主义的倾向根植于个人的道德选择,即道德影响制度;哈耶克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发展到后期必然引发暴政,即制度决定道德。(P162)理论风格方面,凯恩斯基于人类的乐观天性,送上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人人可以得到就业的观点;哈耶克却是个怀疑论兼悲观论者,认为力争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有可能招来意想不到的后果。(P170)凯恩斯和哈耶克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他们之间的争论与其说是在驳斥和修正对方的观点,不如说是在建立和宣传自己的理论。他们彼此试探,又坚定的拉开距离;他们投入激情,又谨慎的保持冷静。在对方的得意中,隐忍着自己的蛰伏;在对方的落寞里,描绘出自己的宏图。两派根本对立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两套截然不同的理论工具。我们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长期坚持哈耶克的理念,短期采用凯恩斯的手段,或许才是一条适应性最强的“中间道路”。

两个棋手的对弈

凯恩斯与哈耶克跨越世纪的争论,正如两位超一流棋手,以世界为棋盘,以金融政策为棋子,下了一场棋圣争霸赛。这才刚刚下了三番棋而已,远没有结束。凯恩斯与哈耶克都拥有一双能够穿透当世重重迷雾,看透未来的眼睛。只不过二者成长经历不一,着眼点不同,因此得到的结论与方法截然不同。凯恩斯撰于1919年的《和平的经济后果》直接预言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洞见影响了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马歇尔计划正是在吸取了一战后对战败国残酷压榨导致纳粹上台的经验教训之后,开始对二战后残破的欧洲大力援助,促成了战后欧洲的快速恢复。凯恩斯功不可没。而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则成为了自由主义的圣经,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针对凯恩斯《通论》的奥地利学派的回应,倒不如说是一本二战后,针对纳粹、苏联等计划经济社会学解读。因此得到了西方社会的普遍认同。二战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与和平环境下的全球经济飞速发展是凯恩斯主义的极大成功。但随着黄金时代的结束,滞涨的开始,哈耶克二十多年前的观点成为了充满了洞察力的预言。国家干预与自由市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周而复始,登场谢幕。事实上,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纯粹的凯恩斯主义与奥地利学派都变得不合时宜。单纯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面前,都变得简单苍白。不得不说08年金融危机时,美联储与中国央行果断迅速地出手拯救了金融市场,没有这样的国家干预,民众经受的也许是另一次大萧条。也许从某个角度来看,咱中国还真有点制度优势。

政策从来不是单纯的主义

凯恩斯认为,失业要比通货膨胀更可怕,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可以适当允许通胀,需求与失业率具有反相关的关系, 政府应该适当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人为制造需求,待经济恢复后,利用税收增长来填补萧条期间刺激经济带来的债务,但凯恩斯绝对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他支持自由市场,主张维持私有经济,只不过要对资本主义制度加以改进,在美国,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年代从罗斯福总统一直到里根执政时期。凯恩斯主义之所以被广泛应用, 在于其简单,明了,效果显著,这些特点迎合了民粹主义者,因而,政客们会将其作为赢得选举的有效手段,从而加以使用,但有一个问题,凯恩斯主张在经济陷入衰退时才进行国家干预,但人们对于衰退的理解是不同的,或者是不屑于去判断,出于政治的目的,凯恩斯的理论被滥用:一旦经济出现衰退的苗头,大规模的国家干预马上就会被实施,由此造成了一种毒品特性,直到石油危机将这一神话打破。相反,哈耶克认为通话膨胀要比失业来得可怕,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活动,任何对自由市场的干预都有可能造成集权后果,撒切尔夫人与里根总统都借鉴了删减版的哈耶克理论,前者虽然有效减小了政府规模,但并没有实现用私有企业代替代议政府这一有些极端的想法,后者虽然减少了政府福利开支,但却加大了军费开支。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政府干预的观点,主张通过持续稳定的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但其要求保留中央银行,以便调整货币政策,因而也不能算保守主义。总体说来,凯恩斯的观点更偏向于一种纯经济学的主张,哈耶克的观点则是基于保卫自由社会的基本原则,两种观点争论的起点其实是人类的道德,假如精英阶级有良好的道德标准,国家干预未尝不是一次好的尝试,非但不会演变成一次集权运动,反而会弥补自由市场的不足,相反,如果精英阶层道德水平不高,那将是整个社会的灾难,可能会滋生出专制政府,但问题在于这个问题是不确定的,人类社会的福祉不能寄托在一小撮人的道德标准上,大政府会限制自由市场的活力,滋生腐败,降低效率,但过度自由市场会助长个人的贪婪,两者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造成灾难后果,也许,经济学永远没有永恒的定律,经济问题也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单一的主义从来不能产生万能的政策。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趁着去深圳出差,看完了《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之所以看这本书的原因也很简单:我个人的第二本译作《凯恩斯传:一个利他主义者的七面人生》出版后,我一直受邀参加读书会和大家分享我的译作。在不同的场合,提问环节中都会有人问:有没有讲到哈耶克?你怎么评价这两个人?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不去看看有关哈耶克的书恐怕有点说不过去了。这两个人都是了不起的经济学家。但是,对待同一个现象(“经济”)两人的看法截然不同。凯恩斯从《通论》开始就开创性地引入了宏观经济;而哈耶克还是从微观经济入手。凯恩斯主张大政府的干预;哈耶克出于对极权政府的害怕而极力反对政府干预,而主张自由化经济。凯恩斯的经济从上而下,可以说是演绎法;哈耶克的经济从下而上,可以说是归纳法。两人各领风骚。这场延续了80年的“争斗”还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凯恩斯来自孤岛,周围是海洋,出身高贵,获封爵士,英年早逝;哈耶克来自大陆,出身略微比凯恩斯低一些,获得诺贝尔奖,长寿而终。但是,争斗也许早就结束了。在我看来,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更令人倾佩,也是更高屋建瓴的。从微观出发有好处,因为所讨论的东西十分实在,社会和生活中有大量的实例,所以可以找到一些感觉会有关联的指标,(如今更可以)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很快地找到相关性,总结模式得出结论发表文章了。而从宏观出发就不那么直截了当。你需要找出(甚至创造出)那个或者那几个对研究经济有着决定性的基础指标(比如GDP之类的),然后从上到下将其分解成为一些小的指标,然后去收集数据,分析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这个分解的过程很不好搞——因为往往没有先例可循。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这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风水轮换?其实,这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总是会抱团,于是要求有政府;人在富足安康之后,总是会脱团(或者只成立极为封闭的小团队)。这样的情形,在当今中国已经很明显了。当然,在任何时候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是不能没有的。比如说,任何经济发展都需要劳动力,所以要鼓励多生娃。凯恩斯和哈耶克的斗争还将继续,但是其本质并没有那么复杂,也确实和经济无关。

明确的界线划在何处

里根总统在大学期间就学习过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后来,在做演员时,因为在片场经常要等待拍摄而有大量的空档时间,所以,年轻的里根就利用这样的闲暇时间来阅读书籍,也就是在这样的大量阅读中,里根接触到了哈耶克的作品,再结合自己的经历,里根为哈耶克的思想所深深折服。里根总统经常喜欢对别人提及:他在做演员时,需要为自己的报酬缴纳沉重的税赋,在1943年,每赚取100美分,竟然要缴纳94美分的税金。里根感到十分愤怒,认为这样的税收既不公平又打击普通人的进取心,其结果却只是支持了一套浪费腐败的系统。所以,里根在从政以后,就竭力宣扬哈耶克的思想,而对当时美国已经显露疲态的凯恩斯主义发起了凌厉攻击,他决心要扭转凯恩斯主义所造成的不公平,拯救因之而陷入重大危机的美国经济。但是,我读了《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本书以后,却感觉到,如果抛开经济学理论的畛域,里根总统的这种积极救世的态度却十分接近凯恩斯的态度,而不似哈耶克治学时所表现出的那种神秘的不可知信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混乱,对于欧洲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几乎要摧毁欧洲文明了。由此激发了凯恩斯济世救民的恻隐之心,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学识可以纠正那些政治家们的错误政策,解决弥漫欧洲的经济危机,从而避免资本主义体系的崩溃。其中,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凯恩斯强烈反对战后的英镑重新恢复与黄金的可兑换。凯恩斯的观点被财政大臣拒绝了。于是,数年之后,正如凯恩斯所预言的,紧缩的英镑严重破坏了英国的工业,加重了英国工人们的困苦,‘过去的好时光’永远也无法再恢复了!事后,哈耶克在批评英镑黄金挂钩的决策时,却提出了与凯恩斯迥异的解释。哈耶克认为,强行恢复可兑换的体系,就是以强烈的人类意志违反了市场的自然运作,所以才会失败。哈耶克喜欢比喻说:“政府干预经济,就好像是理发员去做外科手术。”以人类的智慧,永远也无法完全掌握自然市场的全部奥秘。因此,哈耶克认为,面对当时的世界经济危机,唯有坚强忍耐,熬过了严冬一般的萧条周期,自然会迎来温暖的春天。如果人类强行干预,破坏了市场的自然运作,就只能在未来面对更为糟糕的局面。但是,凯恩斯却以自己出众的才华和渊博的经济学知识令人信服地提出了雄辩的理论,主张只要以政府的力量干预经济就可以迅速战胜危机,人类完全没有必要去忍受那种毫无意义的苦难。《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就是凯恩斯经济思想的集大成者,开创了后世的宏观经济学。如果有了解脱困境的希望,就没有人会再忍受不必要的痛苦。所以,凯恩斯的理论得到了普遍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在美国,许许多多年轻有为的经济学家们投身政府部门,运用凯恩斯的理论,为制服大萧条而勤奋工作。在凯恩斯主义的鼎盛时期,甚至哈耶克最亲密的同事们、学生们也放弃了奥地利学派的信仰,而皈依了此前他们曾经视之为洪水猛兽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最风光的时候,也正是哈耶克最失意的时候。但是,哈耶克仍然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学术信仰,这一点,也许就是这位德国人最可贵的品质吧。正是在此失意期间,他写出了《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4月,哈耶克赠送一本《通往奴役之路》给凯恩斯。两个月之后,凯恩斯在前往美国的轮船上阅读了这本书,然后复信给哈耶克说:‘这书看起来挺迷人,像是苦口良药,我不喜欢吃,但却知道它对我有好处,一种必须放在脑后而不是摆在眼前的东西。’这时候的凯恩斯,正要去与美国官员们商谈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国际事务,即将大展鸿图之际,当然没有余暇去思考哈耶克的逆耳之言。但是,凯恩斯的复信,是不是已经预示了数十年之后哈耶克理论的重新被发现呢?美国的总统们,自从杜鲁门以迄吉米卡特,不管他们真正的哲学观如何,在经济问题上,却无一例外都是凯恩斯主义者。但是,令人感到滑稽的是,美国政府即不像凯恩斯设想的那么好,也不像哈耶克设想的那么坏,总统们只是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率才会实施那些标准的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经济学家们视之为最重要的问题,在总统们看来却是毫无意义的。其中,表现得最露骨的就是尼克松总统了。他在初就任时,明确表示自己要终结凯恩斯主义。但是,三年之后,为了竞选连任,总统先生又宣布说:“现在,我是凯恩斯主义者。”于是,在尼克松的任期之后,美国经济同时出现了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共存的局面,自然市场中神秘的不可知因素终于开始发挥作用了,凯恩斯主义者们再也无法通过财政支出而影响经济了。1974年,哈耶克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终于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的胜利。不过,关于凯恩斯与哈耶克之间的争论,似乎比我们外行人所能设想的更为复杂,很难判言哪一位才是真正的胜利者。这一点,从本书对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相关介绍中也可以一窥端倪。弗里德曼从不掩饰自己对哈耶克的敬仰,也从不掩饰自己对凯恩斯的批评。不过,同时,弗里德曼也会小心谨慎地表示自己并不尽然认同奥地利学派的经济理论,相反,弗里德曼倒是对《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表示了更大的赞扬与热情。早在凯恩斯与哈耶克的通信中,两位大经济学家就已经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分歧,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对方,而是要在两者之间划明正确的界线。说来容易,但要做到却是天下至艰至难之事。后世的凯恩斯主义者以及他们的反对者们,都同时从这两位前辈的思想里吸收到了足够的智慧。

还有视频音乐作品。。。╮(╯▽╰)╭

这说唱改的……哇嘎嘎嘎……凯因斯与哈耶克,两位20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复活过来参加经济危机研讨会就在研讨会开始之前凯因斯忽然打电话给哈耶克说联准会(FED)正在举办派对......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0MTgwMTgw.html

思想支配世界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无论是对还是错,实际上都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更为有力。这个世界确实是由少数精英统治的。那些相信自己在智力上不受影响的实干家往往是那些已经过世的经济学家的奴隶。那些当权狂人信奉的其实也不过是若干年前某些末流文人狂妄思想的零碎而已。”凯恩斯的这句话是这本书最好的注解。凯恩斯在一战后就反对《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他认为,这会使战败国糟糕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沉重的战争赔款会带来战败国极大的不稳定,会引发下一场大战。可惜这样的真知灼见并未被当权的政客们重视,凯恩斯未能阻止《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凯恩斯一直都被当做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在英国也曾担任过高级官员,经常就经济问题献言献策,他一直努力推行政府干预,加大政府投入。避免价格波动,改善失业者的生活,但其实他的建议却从未被英国政府真正重视和采纳。也许是凯恩斯的思想太超前,反对他的人,对他提不出知性上的挑战,只是一味地坚守正统,躲在体制惯性的背后。有次丘吉尔就说,“要是你把两位经济学家关在一个房间里,你会得到两种意见,但要是他们其中一位是凯恩斯勋爵,那你会得到三种意见。”凯恩斯的反应则是,“事实改变,我的看法自然也改变。要不然,你怎么做呢,先生?”凯恩斯也许是厌倦了这样的辩论,于是不断打磨自己的思想,写下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篇第一句话,他就说,“本书主要献给我的同行经济学家们。”果然这本书成了“凯恩斯革命的第一枪”,资本主义世界刮起了凯恩斯之风,真正奠定了凯恩斯伟大经济学家的地位。哈耶克也没能在经济学逻辑上反驳这本书,而是转向社会领域,写下《通往奴役之路》,坚持着自由主义。随后几十年,在英国和美国,经济政策的走向始终受这两种思想支配。甚至可以说,这些经济政策仍然受到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经济学思想的支配。最后用一句凯恩斯的话自勉:“学习经济学,似乎不需要什么高度的持有的天资。从智力上来看,跟哲学或纯科学的一些学科比起来,不是很容易吗?这门学科看起来容易,但是能学得出人头地的却很少!这一难以理解的现象似乎是在于,作为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必须具有种种才能的结合,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他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是个数学家,又是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必须精通的是把他要说的话写下来。他必须善于运用思考力,从一般原则推断出个别现象,在思想奔放中,既要触及抽象的方面,又要触及具体的方面。他必须根据过去,研究现在,推测未来。对人类性格及其风俗习惯的任何方面,他都不应当完全置之度外。他同时必须保持着既不是无所为而为之,又不是不偏不倚的态度,像个艺术家那样地头脑冷静和孤芳自赏,然而有时也必须像个政治家那样地接近尘世环境。”

干预还是自由,这是个问题

在读《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本书前,自己曾脑子发热拜读了哈耶克另一本名作《通往奴役之路》,该书翻译艰涩难懂,十分磨人,读过三章后弃之。原本以为《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也是这样一本学术气爆棚的书,结果“大失所望”,这种“大失所望”带来的是有血有肉的故事及酣畅淋漓的阅读感。凯恩斯和哈耶克何许人,一个开创宏观经济学,主张政府干预而出名,一个极端维护自由主义,主张市场经济自由发展而出名。这是一场持续百年的关于国家干预和自由放任的经济论战史,百年之后也无法确定到底是哪一种观点赢了还是输了。二人论战开始前,凯恩斯在英国乃至世界就已经是人尽皆知的经济学家,尤其是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写下《和平的经济后果》对战胜国对德、奥等战败国不平等的剥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而成为中欧人的英雄。同时期,因《圣日耳曼条约》对奥地利的制裁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失业率居高不下,原本在奥地利占有一席之地的哈耶克家族也开始衰落。年轻时候的不同经历,为日后的论战二者形成泾渭分明的观点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二者20世纪30年代初的论战实属滑稽,频繁的通信和发表文章攻击对方的观点,却深陷于对方经济术语的表达。哈耶克英语不好,用奥地利德语写的文章从句套从句,艰涩难懂,以至哈耶克最初在伦敦的演讲令许多年轻学者感到困惑。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西方经济步入凯恩斯主义时代,尤其以二战后美国为例。当西方经济狂吃凯恩斯补药时,哈耶克的自由主义仍时不时的冒出来进行反抗。伴随着70年代西方经济“滞涨”的出现和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自由主义又卷土重来,一洗前耻。2000年,凯恩斯主义传播者加尔布雷斯说过,只要再来上一场经济衰退,凯恩斯主义就会复活。08年经济危机印证了加尔布雷斯的预见性。对于自由放任经济长期会自我修复,凯恩斯戏谑地说过,“长期而言,我们都会死。”而哈耶克对,信奉政府干预经济的信徒,也不暗示一旦洪水滔天,他们会自食其果 。

高富帅巫医和自由派古鲁的那些事

读懂了这俩人,就读懂了20世纪以来的全球经济。但简单说来,凯恩斯和哈耶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就像一个人得了病,凯恩斯会鼓励他多吃抗生素,即使这样下去,会使病毒产生耐药性,会越吃越不灵,但它是能解脱你眼下病患的唯一途径。凯恩斯相信,即使这种方法不能祛除病根,但它是立竿见影的灵丹。而哈耶克会建议不要吃药,而是让身体的免疫机能在与病魔抗争之中变得更加强大。多反躬自省,改正会引起疾病的错误习惯。哈耶克认为,即使这个过程十分痛苦,但这才是治本之道。如果把凯恩斯主义推向极端,你将会成为药的奴隶,药品会成为毒品。把哈耶克推向极端,也许小病会积为沉疴,当你终于准备施治时,却发现其并非药石可医。到底怎么治,还是要看你得的到底是什么病。有的“医生”笃信凯恩斯,动不动就投下几万亿来“救市”,除了救回几个本来就应该失业的懒人和早就该被市场淘汰的破厂外,完全就是拿纳税人的钱打水漂。但要是遇到英国北岩银行、美国安然丑闻和次贷危机这样的大病,恐怕你又会为当初迷信哈耶克而顿足不已,因为有些病灶,正是市场贪婪的力量引起的,而不是它可以调节的!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对哈耶克有更多好感,因为他所恨之入骨的,他反对了一辈子的,恰恰是那些为害我们最深的东西。但是凯恩斯是一个更加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他浑身贵族气质,全家都是剑桥高材生,在经济问题上,他更加专业。书中其他一些细节暂记于下:1 凯恩斯在世时的声望碾压哈耶克,恐怕主要是因为他又高又帅(特别是和哈耶克站在一起时)。2 凯恩斯去世后,声望还是基本秒杀哈耶克,因为哈耶克的理论总是着眼长远,但是美国总统的任期不过四年,国会选举的间隔不过两年,他们等不起。凯恩斯的名言:“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其实,平均寿命六七十岁的一般人类是否能陪着哈耶克一起等待下去,也不好说;青春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失业的危机是切肤之痛。 3 即使弗里德曼也看不起哈耶克的经济学素养,但他相信哈耶克“巩固了自由社会的道德和智性根基”。换言之,哈耶克首先是哲学(伦理学)家,其次是政治学家,最后才是经济学家。4. 马凌曾经写过一句很精彩的话:“为平等而密谋的事情是有的,比如18世纪法国空想主义者巴贝夫所酝酿的平等派起义。为宪政而密谋的事情也是有的,比如美国开国元勋们关起门来召开的费城制宪会议。 为自由而密谋的事情更是有的,比如,嗯,比如1947年哈耶克组织的朝圣山学社(Mont Pelerin Society)。”是的,总是与实际政治保持距离的哈耶克,正像是这样一个“密谋者”。5. 正因为哈耶克的主张根本没有把选民的短期诉求看在眼里,因此自称为哈耶克主义者的政治家总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撒切尔夫人在反对保守党在福利国家方面与工党达成共识时说:“旧约上的先知们从不说,‘兄弟们,我想要有共识。’他们说的是,‘这是我的信仰。我全情投入相信的东西。如果你也相信,就跟我来。’”读书至此,我差点哭了。同样,当有人问里根,谁想要经济衰退呢?他像志愿军战士一样回答:“若非此刻,更待何时?若非我等,更待何人?”6. 不得不承认,弗里德曼是相当具有魅力的经济学家,他的魅力正在于他居于凯恩斯和哈耶克之间:在经济方面,他的货币理论发展、修正了凯恩斯主义;在政治方面,他是哈耶克的亲传弟子,相信挥舞着一双“看得见的手”的大政府将把所有人引入歧途。他继承了两个人最好的一面:凯恩斯在经济上的务实主义作风和哈耶克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光芒。7. 听其言,观其行。撒切尔夫人再敬仰哈耶克,也不会把货币发行权交给私人。更不用提里根了,他的“小政府”最终使美国背上了巨额的债务,似乎他根本就是通过凯恩斯主义来创造经济奇迹的。弗里德曼的一句话相当引人思索:“较之1947年,当今知识界对中央规划和控制是不怎么支持的。但要判断谁在实践论战里胜出,就难说多了。今天的世界比1947年时离社会主义更近了。在几乎每一个西方国家,政府如今的开支都比1947年要多……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更多了。”打右灯,向左转,有的人会说,这就是民主的结果;也有人会说,这是西方衰落的根源。8. 虽然,很少人比弗里德曼更加憎恨大政府,但他承认:一个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否导致暴政,最终不是取决于它施行什么制度,而在于这个国家是否有强烈的公平感为基石。比如,英国贵族深入血脉的自由主义精神、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得英国几乎没有可能堕落为专制国家。而在英国统治过的地球其他地区,情况就千差万别了。9. 换言之,最终决定问题的并非某种策略,而是这个政府是否能实施“良治”。不过,这个字眼是神秘的,这种讨论似乎也是无意义的。我们还是不得不讶异于哈耶克和皮诺切特的交情,不得不回想起,亚里士多德对政府之理想形式与堕落形式的区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什么是最优政府的知识没有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先进多少。

只要能撰写该国的经济学教科书,我才不在乎谁撰写它的法律

这本书并不能帮助一个不了解凯恩斯和哈耶克理论的人了解多少他俩的理论,而当你试图去谈论这些观点的时候尤为明显。标题是凯恩斯主义学者,畅销书《经济学》的作者萨缪尔森豪气万丈的名言,然而结合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经历来看,这只是幻觉。他们的一生,都是悲剧的一生。凯恩斯把精力投入到了市场进入经济周期底部时如何采取补救措施上。他认为市场经济也是需要管理和干预的。一种带有适当干预和管理的市场经济,即所谓的混合经济,是最佳的。当市场崩溃的时候,政府应该增加支出,这些支出经过乘数效应的放大,在整个市场中激发出巨大的动力,从而拯救市场。这个如今看来有点理所当然的做法,却一直被政治家们视为洪水猛兽而迟迟不被接受。让凯恩斯尴尬的是,希特勒首先采用了类似的手段解决了一战之后德国严重的失业问题。当凯恩斯主义被美国人接受,它带来了美国30年的无敌繁荣,可同时它也变成了矫正经济周期来配合选举周期的政治手段。不同于凯恩斯研究如何采取补救措施,哈耶克的理论认为,完全自由的市场才是合理的。价格是市场的信号,政府的干预扭曲了价格信号,必然导致资源的错配。市场的状态有周期性,即所谓的经济周期。市场周期性地进行“破坏性的创造”是正常而且必然的。当进入周期的底部,应该耐心等待市场自己进行调整。政府在周期底部的干预,只是滞后了后果,饮鸩止渴。在我看来,即便哈耶克的理论是真理,由于违反了人类的天性,必然得不到贯彻。他说经济崩溃时不应当干涉,这是叫人在危机面前不作为,至少被选举出来的政客这么做的话,一定会在下次选举中败选。而他提倡小政府,由私营企业替代政府的大部分职能,允许居民自由迁徙,即鼓励国家间的竞争,这种建议显然也无法由政府来完成。所以哈耶克在凯恩斯写出《就业,利息和贷款通论》以及因为去世而声名更甚之后,他越来越被忽视,还得了临床抑郁症。幸而他活得比较久,拿到了一个虽然有点尴尬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多年的抑郁症眨眼之间消失了。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号称奉行哈耶克主义的政策,取得了成功。但哈耶克后来也表示,说撒切尔夫人是听取了他的意见这种说法并不正确,说明了他们的政策并非彻底而坚决的哈耶克主义。无论某种思想或学者本人在学界如何呼风唤雨,都比不上政界对政策的选择以及民意的影响力。即便凯恩斯主义已经成为了新的正统,新的教材,已经把哈耶克主义打倒在地,甚至挤压到无人理睬的境地,“哈耶克主义者”撒切尔夫人的成功,里根的效仿,诺贝尔奖的肯定,横扫了凯恩斯主义学者,局势瞬间翻覆。而当金融危机到来,人们马上捡起了凯恩斯主义,18个月以后,为了应对欧元危机,哈耶克主义卷土重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经济学家的无奈和困境。凯恩斯和哈耶克两个人的关系也很值得一说。1920年凯恩斯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后果》,预言了对一战战败国的掠夺必然导致暴政的出现,成了哈耶克口中“中欧人的英雄”。然而哈耶克被罗宾斯找来作为狙击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杀手时,哈耶克挑衅的态度,让人无法不怀疑他也盼望着靠着论战扬名立万。可惜的是,在这第一轮交锋中,凯恩斯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他让自己的弟子去和哈耶克缠斗,错过了第一次正面决战的机会。后来凯恩斯发表了《通论》,他迫切地邀请和引诱哈耶克出来与他论战,因为他想要靠击倒哈耶克等人代表的理论来证明自己的理论,可惜哈耶克让人困惑地避而不战,错过了第二次的正面决战的机会。虽然论战时言辞犀利,态度挑衅,带有大量人身攻击,奇妙的是,两人私交上还算过得去。二战期间的夜晚,两人甚至奇幻地一起在剑桥的屋顶上守望。从两人的论辩过程可以看到,即使是这样的两个牛人,辩论起来也并非为了求得共识,而是为了战胜对方。学术辩论往往变成寻找对方言辞的漏洞,以及对术语定义的纠结。甚至有人评论说,基本上没人看得懂他们第一轮的辩论中在说什么。套用一种经济学的调调来说,在一个非封闭的空间内,两个并非绝对理性和真诚的人辩论,是不可能得到共识的。我比较好奇的一个问题是,两个人的性格和经历,与他们提出的理论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他们俩都同意想要预测经济是不可能的,因为市场中有太多的因素无法掌握。我甚而怀疑,即便掌握了市场上的所有客观信息,是否就能够预测经济呢?从这个角度来讲,敢于寻找应对之道的人都是有勇气的。而凯恩斯和哈耶克或许都知道,自己的理论,很可能是错的,至少不可能是绝对真理。在这个前提下,更为勇敢,好战和富于个人魅力的凯恩斯首先说出“长期而言,我们都会死的”,即使意识到最终的失败不可避免,他还是尽力寻找补救措施,凯恩斯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两次”。沉闷,和蔼,一丝不苟,却有着超凡自信的哈耶克面临同样的必败之局和庞大到无法处理的繁杂信息,他说:不要贸然干涉,顺其自然是最佳选择。因而在凯恩斯有生之年,世俗的看法显然会认为凯恩斯占了优势。

凯恩斯和哈耶克对现代人的主要影响和区别

投身凯恩斯那派,可以让你成为一个体制内,步入主流或许还能声名显赫,甚至把课开到中南海的经济学家;或者一个依靠股市或者商品期货大把赢钱的投机家。更重要的是,凯恩斯这派的兄弟姐妹,习惯于不停的前进,并不在意过去的有失水准,更加乐观。追寻哈耶克的步伐,很容易就让你变为一个宅男宅女型的技术经济学爱好者,还可以变身法学、政论、社会学、时评人,他们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美国五毛:无脑崇拜米国的美分。不过就算凯恩斯货到现在,他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现在的“凯恩斯主义者”,凯恩斯是真正的太极高手,懂得阴阳调和的中庸之道。而哈耶克要看着这些美分,贪着国内的钱,包着国内的奶,毫无约束和规则的压榨着国内的资源和财富,然后口口声声要美国的爹妈来掌脸,可能也会无地自容。觉得值得推荐的原因是,本书的确是一本写得不错的故事书!

最后五章比较水

读第13章以前的内容就好,干货都在前面。前面对《价格与生产》、《通论》都有不错的介绍,并且有双方的学术辩论,有助于理解凯恩斯思想的形成过程。尤其是从《货币论》到《通论》,凯恩斯的思想有一个飞跃。《货币论》时期的凯恩斯走的还是新古典的路子,跟奥地利学派太像,干不过哈耶克。但是《通论》已经切换到了经济动态的高度,至今无人超越。总体来看,现代经济学各派除了支持个人主义的程度之外,区别实在都不大。也就凯恩斯这种异数的思想值得反复琢磨。后凯恩斯时代写得太乏味了,没了辩论,没有思想,全是叙事。也有可能是凯恩斯的才华太耀眼了,他死后的整个叙事读起来都没劲了。

经济与观念之争

在中国,至少表面看起来,哈耶克比凯恩斯吃香。我采用了一个谨慎的措辞,“表面上看起来”至少表明了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种,哈耶克在国内学界的长盛不衰,不是因为他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学,而是因为他的自由思想理论;第二种,哈耶克在作为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在民间受到了极大的推崇,但是中国的执政者的意识形态归属上天然倾向于凯恩斯的国家干涉市场的经济政策——有海外学者曾经分析说,中国新上任的领导层可能不会钟情于凯恩斯,而开始转向哈耶克,如果真的存在转向,也是有限度有选择地转向。中国公共投资的腐败,导致了大量公共资源的浪费,新的领导层会有意识地查封劣质的投资,表明自己正本清源的决心。换句话说,这种哈耶克式的转向,根子上也是凯恩斯式的。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尼古拉斯·韦普肖特著的《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一书,为我们梳理了这两位经济学家肇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持续至今仍未停息的,要市场还是要政府的争论。这本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明晰而生动的历史图景,从两人思想的最初交锋,到他们共同圈子的众生相,乃至留下的众多思想遗产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这无疑是一本有趣而且有用的书,看似充满了经济学的枯燥术语,但同时掺杂着各种学术圈的八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了解凯恩斯与哈耶克思想的入门读物。本书作者韦普肖特是是路透社的专栏撰稿者,也是伦敦《泰晤士报》的前高级记者。在这本书中,他娴熟地重现了凯恩斯与哈耶克形成自己理论时的社会背景,还原了当时争论交锋的思想场域,也抓住了那个智性年代里知识分子生活的精神面貌,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给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角度,让我们深思两人争论的真正意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该控制到什么样的限度?事实上,无论是哈耶克还凯恩斯都主张政府应该不同程度地干预市场。哈耶克相信,国家有道义上的责任介入,只要自由企业不受影响,国家介入是可以接受的,“毫无疑问,一些最低限度的食物、装、服装足以维持人的健康和工作能力,能让所有人感到宽心。”但是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的争论还是不可调和,某种程度上,这不但是两代不同风格的知识分子之间的争论,也是古典自由主义与现实的凯恩斯主义之间的智慧交锋。韦普肖特提醒我们注意到凯恩斯人生与哈耶克人生之间有着最大的不同点:哈耶克单纯地沉浸在经济理论当中,刻意地与政治保持着距离;而凯恩斯感兴趣的却是应用经济学,改善他人的生活。1931年1月,哈耶克从奥地利抵达伦敦后,首先在剑桥凯恩斯信徒的大本营举办了四次讲座,对政府干预市场的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有条不紊的反驳。哈耶克认为,在已经到来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中,用借来的钱投资,解决经济不景气的症状只能让局面变得更糟。与此相反,他提出了自己的补救办法:让时间解决一切。而凯恩斯认为,哈耶克是想靠对他的《货币论》的批判文章在英国经济学界站稳脚跟,他开始不屑于回复,但天生善辩,从不认输的凯恩斯还是被哈耶克的蔑视激怒了,他的反驳更为毒辣,他对哈耶克“时间能解决一切”的回答充满了嘲讽:“长期而言,我们都会死”。说实话,开始的这段争论并不值得炫耀,这两位大牌的经济学家你来我往之间,词锋犀利,但是纠缠来纠缠去,就是在基本的经济学术语的误读上互相指责,最后干脆诉诸于胡搅蛮缠:“他的理论全是垃圾”,“胡言乱语的大杂烩”如此等等。乃至后来有经济学家总结这场1931年到1932年的争论时说,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的辩论,一点也不像大论战,双方都想极力攻击对方,仅此而已,并没有持续的、深思熟虑的、富有洞见的观念之间的交流。有人甚至说他们除了发泄别无亮点:就像两个顽童之间的无知对打。当时的人们还无法察觉到哈耶克与凯恩斯之争对历史与经济学具有什么样的意义。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人们期待哈耶克的评论再也没有出现,而一场凯恩斯主义的革命正在美国兴起,1929年的股市崩溃和随后的大萧条,为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提供了机遇,罗斯福新政,再加上战争的刺激,这些不同的尝试缓解了大萧条的痛苦。而此刻,哈耶克正忙于撰写他的杰作《通往奴役之路》,他在书中认为,主张用计划经济取代自由市场的人,不管多么用心良苦,必定会踏上一条通往暴政之路。这本著作1944年上市后,出乎哈耶克的意料,成为了他最为畅销与经典的著作。此书出版之前,哈耶克只不过刚在英国的站稳脚跟的小圈子人物,此书出版后,他一举扭转了在凯恩斯论战中的颓势,成为了大受欢迎的经济学家与政治思想家。哈耶克的传记作家阿兰·艾伯斯坦认为,《通往奴役之路》的伟大不仅在于结论,而且在于其内在价值,“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从政治学和伦理学对社会主义经济计算的深化,它不仅仅是从经济生产效率的角度来考察传统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更侧重于从政权与社会类型角度来研究这一点。”哈耶克研究思路的这种转变,是他研究经济政策的一种内在转变,但是正是这种思路的转变,让他转型为一个政治思想家,跨领域的学者。我们现如今已经能感觉这种转变的意义。凯恩斯与哈耶克的争论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经济发展的轨迹,迄今为止我们还在为市场与国家职能的调控争论不休,为政府在市场领域的界限如何纠缠不清。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上,我们会在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取舍不定——正如同2008年和2012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这两位的争论重新被提起,如何选择的问题又一次摆放在了面前一样——但是在政治思想领域,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论永远都不会过时,他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对国家暴政的警惕,对计划经济的鄙弃,对自由主义观念与民主制度的向往,已经成为了指引我们寻找观念力量的灯塔。思郁2013-6-2书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美】尼古拉斯·韦普肖特著,闾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定价:59.00元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似乎,凯恩斯似乎并非真心与哈耶克死磕论战。凯恩斯已经是名满天下的经济学学者加英国政治家,他毕业于伊顿公学、国王学院,政治上有代表英国财政部出席巴黎和会的经验,撰写了为战败国声辩的大作-《和平的经济后果》;学术上撰写了《货币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传世之作;私人生活上有着自己的Bloomsbury名人小圈子和圈子内众多名人间错综的绯闻轶事。反观哈耶克,在论战之初仅是刚刚加入LSE的研究人员,撰写了几部没有热烈反响的经济学著作,生活上是刚刚移民英国的“敌对国家人员”,甚至英语都讲不好。这时的哈耶克尚不足以与凯恩斯相提并论,自然有动力向凯恩斯的理论激烈开火,以便在经济学界谋求一席之地。即便传世之作《通向奴役之路》大器晚出后,哈耶克也是个毁誉参半的学者,经济学家内部很多人认为他在几次经济学著作未有反响下竟然降格写了社会学著作《通向奴役之路》,是经济学的“outsider”。因此,传记作家为了热卖两人大战的鬼片,凯恩斯被迫当了一把钟馗。言归正传,国家干预还是自由放任,类似于“公平还是效率优先”这类问题,将是经济学者永久争论的话题。凯恩斯和哈耶克所谓的论战实质也是围绕于此。但问题是,验证经济理论的标准不能完全是其本身的逻辑瑕疵,而应经过国家实践的检验、是否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此,凯恩斯说到:“我们对经济学公认经典理论的批评,不在于找出它分析中的逻辑缺陷,而在与指出它的隐形假设很难或从未令人满意,它不能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哈耶克认为市场长久的自动调节才是国家经济正确的回归。即使是最负盛名的著作《通向奴役之路》仍然仅论证了计划经济的弊端(将通向集权政治),而没有实实在在提出现实经济困境的解决方案。虽然哈耶克也主张政府在自己法律框架的情况下有限的调节市场,但本质和大方向上仍是坚持信任市场的“无为而治”。哈耶克反复强调的是“货币应当保持中性才能使自由市场调节经济至均衡”。从哈耶克经济学家的身份和与凯恩斯所谓论战角度来说,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抛出一个极有道理但未解决目标问题的“剑走偏锋”。因此,是否可以说,哈耶克极有说服力的反计划经济论述和长期市场自动调节理论并没有提出政府如何在美国大萧条那样的环境下,既保持货币政策中立性、保持市场的自主主导作用,同时尽量快的扭转就业、价格形势。从现实角度看,在社会动荡、经济大起大落时期,政府和政客们很难接受哈耶克的无为做法。罗斯福坐办公室里啥也不做,而是向选民宣传无为而治和耐心等待市场的长期调节?当然,凯恩斯热潮过后,偏向自由主义的撒切尔和里根采纳了古典经济学派思想,也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但我想,前提是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充裕的时间可以等待私有化和市场竞争渐渐发挥作用。难以想象罗斯福在大萧条时期袖手旁观,等待市场缓慢的调节。如果真那样的话,美国经济多久复苏姑且不问,市场首先会调节掉一位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总之,《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本书有牵强两人你死我活论战以赚取读者眼球之嫌,但牵强的控制能力尚可,值得一读。而对于两人理论现实适用力的评论,可以引用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的一句话:“讲长期是对处理当前事务的误导。在长期,我们都死了。如果在暴风雨的季节,经济学家告诉人们,暴风雨在长期中会过去,海洋将恢复平静,这未免把他们自己的任务定得太过容易和无用了”。http://blog.sina.com.cn/wallacetong16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