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章节试读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111410515
作者:(美)尼古拉斯•韦普肖特
页数:324页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荡寇志 - 荡寇志

凯恩斯货币论简介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第30页 - 战线划好了

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坚称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者是没“出柜”的社会主义者……
不是我断章取义啊,而是这句话写的实在是太搞笑了,哈哈哈哈哈!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荡寇志 - 荡寇志

凯恩斯的丰富个人生活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前言 - 前言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第201页 - 15.凯恩斯时代

1973-1974年,阿拉伯石油卡特组织欧佩克为惩罚美国在赎罪日战争中向以色列提供军火,将油价提高了4倍。这是一个外部因素,打破了原先看似稳定的体系。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第82页 - 还击

最重要的一点相似之处在于(但持续时间并不长),两人都假设在封闭经济体中总产出是固定的,当人人都实现就业,均衡状态就会出现。两人的主要区别是储蓄与投资不平衡的原因与结果。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序 - 序

【工具书】终于可以慢慢搞清这几个概念了。。。
梁小民的序《现代经济学争论之源》
经济学史就是一部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的争论史。最早的重商主义是主张国家干预的,以后的主流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则是主张自由放任的。其间,德国历史学派又回归到国家干预。近代凯恩斯主义和哈耶克的自由放任是经济学争论的焦点。
经济学的争论涉及了广泛的内容,但主线仍然是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可以预见,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经济学存在,这种争论会持续。这种争论的“源”当然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但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这种争论的“源”还是凯恩斯和哈耶克。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第92页 - 偷天换日

我担心,凯恩斯先生这么想,只不过证明他并未充分认识到,就业人口人均资本量的任何变化都等同于迂回生产过程平均长度的变化,故此,他论证的商业周期资本量的所有变化,恰好可以证明我的观点。”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第84页 - 还击

两人都从“古典派”(它以产品成本为推理基础,如产品的稀缺性、土地和工资的成本)和“新古典派”(考虑到商品的价值依赖于其有用性,还有“边际效用”的概念——某种商品越多,在买家眼里所蕴含的价值就越低)中汲取思想。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第88页 - 还击

“回到我们通信的起始点,我从这儿开始,也从这儿结束。”凯恩斯写道,“也就是说:你所谓的自愿储蓄和强迫储蓄,我不知道它应用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什么意思。不过,我认为我现在理解了你在某些具体案例中使用它们的意思,当然,它也让我对你在想什么有了一定的整体认识。多谢你这么详尽地回答我。”.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第43页 - 荡寇志

虽说莉迪亚没胡子,凯恩斯却彻底坠入爱河了。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全书 - 全书

【第一章 迷人的英雄】
(凯恩斯怎样成为哈耶克的偶像,1919~1927年)
P6:
凯恩斯人生与哈耶克最大的不同点:哈耶克单纯地沉浸在经济理论当中,刻意地与政治保持着距离;凯恩斯感兴趣的却是应用经济学,改善他人生活。
【第二章 帝国的终结】
(哈耶克亲身经历了超级通货膨胀,1919~1924年)
P19:
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应该是《和约的经济后果》】中写道:
“通过持续的通货膨胀,政府得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没收相当大一部分的国民财富。”
“要颠覆现有的社会基础,再也没有比破坏货币更微妙又稳妥的手段了。”
“用法律的力量进行价格控制,维持货币的虚假价值,本身就孕育了经济最终崩溃的种子。”
【第三章 战线划好了】
(哈耶克否认经济存在“天然的”秩序,1923~1929年)
P35:
凯恩斯和哈耶克之间的战线就此划下。凯恩斯认为,采取行动改善生活(尤其是失业人士的生活),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哈耶克认为,由于自然的力量不可抗衡,政府的强力干预徒劳无功。凯恩斯拒绝坚守自由市场,认为把达尔文主义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并不适当,更好地理解经济运作,能让负责任的政府做出决策,消除商业周期触底带来的惨烈后果。哈耶克最终得出的结论则是,人很难发现,甚至根本不可能发现有关经济具体如何运作的知识,基于此类证据制定经济政策的尝试,就像是理发员做外科手术,很可能弊大于利。
凯恩斯认为,人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而哈耶克则有些不情不愿地认为,人只能服从自然规律,命中注定只能受经济自然规律的支配。故此,两人逐渐又对生活和政府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凯恩斯持乐观主义态度:如果掌权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生活不必那么艰难;哈耶克则认同一种悲观主义态度:人类活动受着严格的限制,不管用心多么良苦,试图改变自然规律的做法,都必定会招来最意想不到的后果。
【第四章 荡寇志】
(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第一次相遇,1928~1930年)
P44:
本书(即《货币论》)的一个中心主题,也是凯恩斯认为能为经济增添新颖维度的一点是:要清楚地区分储蓄和投资(或资本支出)。那时候,经济学家都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储蓄和投资是等值的。但凯恩斯提出,储蓄的是一群人,投资的则完全是另一群人,所以往往出现不平衡。一旦投资额大于储蓄额,就会因价格通胀产生繁荣。反过来说,如果储蓄多于投资,就会出现萧条状态,并伴随有失业和通货紧缩。他的理由是,经济体中的总收入来自消费品和资本货物的规模之和。如果没有储蓄,总收入全部花在了消费品上,这些商品的价格就会急剧上涨,带来繁荣。相反,如果所有的收入都储蓄起来,消费品的价格就会下降,行业会破产。
待补全。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双虎屠龙 - 双虎屠龙

哈耶克部分演讲介绍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第26页

一战后英国想恢复对美元汇率 凯恩斯认为要固定低汇率……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第136页 - 11.凯恩斯攻克美国

在约翰希金斯的帮助下,汉森用图表形式描述了凯恩斯所说的利率、流动性-货币供给、投资-储蓄、国民收入之间的复杂关系,以IS-LM模型的名字在经济学家们之间流行开来。他们把凯恩斯的核心理念融入简化的代数公式,将新的信条传播开来。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第88页 - 7、还击

7、还击
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aul Rosenstein-Rodan)1931年是伦敦大学学院的经济学讲师,他回忆道,罗伯逊在一次会上做了关于货币作用的讲演,他指责当时同时在场的哈耶克和凯恩斯,说两人都没有考虑时间的流逝。面对共同的敌人,阿耶克回应以“冗长的谩骂”,凯恩斯则跟着“站起身说他完全同意(哈耶克)”
P157
13、通往无处之路
哈耶克本来要搬到彼得学院住,而凯恩斯却以他典型的善意姿态,坚持要他的老对手在自己国王学院的房子附近找地方。两人时不时地在国王学院碰头,履行教员职责。这便是本书开头那超现实一幕发生的背景:凯恩斯和哈耶克手持铁锹和扫帚在国王学院哥特式教堂的屋顶巡逻,他们扫视夜空,提防德国轰炸机飞来。这是两人休战的大好时机。两人并未让步,但大敌当前,他俩都答应做个好相处的熟人。哈耶克回忆说:“我们有好多其他的共同兴趣,历史方面的,除了经济学之外的。基本上,我们见面后不谈经济学……所以,在私交上,我们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包括莉迪亚·普罗科娃。”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第9页

gg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第11页 - 引言

有意思的一段轶事。
1942年夏,德国飞机轰炸了一连串英国城市。夜复一夜,国王学院的教室和学生以铁铲作为武器,轮流站在华丽的哥特式教堂顶上巡逻(这座教堂的基石,是1441年亨利六世铺下的)。伦敦圣保罗教堂的火警员发现,燃烧弹一旦爆炸,那就无计可施了;可要是燃烧弹落在屋顶上还没被引燃,赶紧把它扔到屋檐的墙壁外边去,损失就可以减到最低限度。所以,年近60岁的凯恩斯和41岁的哈耶克,双双把铁铲靠在石灰石护栏上,坐在屋顶上静待德国人的空袭。他们都担心自己不够勇敢敏捷,救不了剑桥脆弱的石头房子。此情此景,跟两位素来反抗纳粹威胁的经济学家分外相称衬。他们都曾以不同的方式,预见到了暴政的到来和希特勒的崛起。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第1页 - 全部笔记

引言
P12凯恩斯认为,《凡尔赛和约》非但没有以公正的方式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反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种子。
P13没过多久,哈耶克和他全家经历了席卷奥地利经济的可怕的通货膨胀,他亲眼目睹双亲的积蓄荡然无存。此后,凡有人主张用通货膨胀修正破碎的经济,他无不厉声反对。
1.迷人的英雄 凯恩斯怎样成为哈耶克的偶像 1919-1927
P23这是凯恩斯人生与哈耶克最大的不同点:哈耶克单纯地沉浸在经济理论当中,刻意地与政治保持着距离;凯恩斯感兴趣的却是应用经济学,改善他人生活。
P28他(凯恩斯)热烈地写下《和平的经济后果》,以冷静、全面、无情也略带打趣的口吻,揭露了战胜国索赔主张危险至极的荒唐。他的整体观点是,和谈与和平无关。
2.帝国的终结 哈耶克亲身经历了超级通货膨胀 1919-1924
P39奥地利学派特别关注价格,尤其是产品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购买竞争货品时可选择的替代品……这就是蕴藏在资本理论背后的机会成本概念: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生产者为稍后提供更有价值的货品而放弃了制造另一种货品……哈耶克师从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后者主张:价格是理解市场运作的关键,企业家是确保开拓新市场取得进展的关键环节。
P44在1922年4月出版的第一期副刊里,凯恩斯独自写了三篇文章,其中两篇都收入了《货币改革论》。文章的主题激起了战败国读者的极大兴趣,因为这些国家的货币自1914年以后无不大幅贬值。凯恩斯认为,要是这些国家将货币恢复战前的币值,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他建议,这些货币以当前价格和英镑挂钩,英镑每年价值上浮不得超过6%。
P45米塞斯以及后来哈耶克相信,市场走向“均衡”的“自然力量”能够让波动的经济恢复秩序。对凯恩斯而言,“袖手旁观”以及受“因故意取消中央控制而带来的机会”敲打,这样的做法不可接受,因为它会严重伤害不可动摇的价格水平。
P45凯恩斯无情地批评了美国为维持美元币值而将之与黄金挂钩的做法,他说:“兰德的矿工们辛辛苦苦地把黄金挖出地面,华盛顿却又把它埋进了白宫。”
3.战线划好了 哈耶克否认经济存在“天然的秩序”1923-1929
P50 米塞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主要产业(“生产资料”)由政府所有,故此,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的关键目的(分配稀缺资源)就变得冗余了。他声称:“让我们脱离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货币使用的每一步,也就是在让我们脱离理性的经济。
P51 米塞斯尝试为哈耶克寻找政府资助的研究岗位时,哈耶克正着手撰写自己在美国学到的东西,他提出,美国的廉价信贷导致了资本商品业的繁荣,但他相信,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
P55 “我们必须求助于繁荣需要积累这一原则。我们停滞不前太久了。我们需要冲动、震撼和提速。”凯恩斯主张。他认为,“治愈失业的终极举措”是,拿出1亿英镑来,用在公共住房、兴建道路、改善电网方面。他说,刺激经济能恢复企业的信心。
P58 为免遭人批评自己是深藏不露的社会主义者,凯恩斯还抽空驳斥了保护主义和马克思式社会主义,这是反对自由市场的两大政治传统。
P59 凯恩斯是坚定的自由党人,为了生存,跟工党的社会主义者奋力作战。他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保守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甚至在两派的原教旨主义之间,存在着一条“中间道路”。
P65 为保持物价稳定,美联储的长官们提高利率,出售政府债券,这些都是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里提到过的补救措施。但哈耶克认为,他们采取行动所凭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种不顶用的工具,因为它不足以揭示个别商品的价格波动。故此,整体利率调整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基础并不恰当。他发现,根据这种泛泛而论且不准确的指数来制定利率和货币政策,很可能恶化了美联储本来想要解决的问题。他总结说:“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不能带来任何商业周期的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它不可能在合适的时候做到这一点。”
P65 凯恩斯主张,在经济周期的底部,需求长期短缺会导致经济活动放缓,从而带来不必要的失业。他认为,没有私营企业能保证足够的需求,政府应当通过公共项目的方式来提供需求。
P66 根据哈耶克的看法,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干预了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他和奥地利学派都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市场,包括货币市场,都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制造商的商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
P67 哈耶克认为,价格机制走向均衡的趋势,任何人为改变价格的尝试都会带来可怕的后果。在他看来,篡改价格只是在对朝向均衡的转变症状修修补补。人为地降低利率或借贷的价格,无非会带来物价上涨,而人为提高利率,则意味着鼓励商业活动的收缩(衰退)。
P67 这些想法的背后是维克塞尔建立在“自然利率”差异上的假设:个人储蓄等于投资,“市场利率”或信贷的价格,由银行来固定。奥地利学派认为,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差额造成了商业周期。
P67 对央行行长而言,问题在于不可能精确判断自然利率是多少,所以,他们必然会把市场利率设定在不恰当的水平上。这就导致了商业周期里的繁荣和萧条。哈耶克相信,只要能维持真正的自然利率,经济体中的货币就能变为“中性”,在这些环境中,商业周期的波动就来自其他因素的变化,如新产品的发展或新的发明发现。
P68 凯恩斯认为,人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而哈耶克则有些不情不愿地认为,人只能服从自然规律,命中注定只能受经济自然规律的支配。
5.双虎屠龙 哈耶克从维也纳来了 1931
P73 经济衰退是因为储蓄太多,商品和服务欠缺需求所致。他们(福斯特和卡钦斯:凯恩斯主义者)断言,倘若个人选择储蓄而非消费,储蓄又投资到资本货物当中,生产的额外产品没人买,衰退就出现了。因此,他们认为,商业周期峰顶的太多储蓄导致了周期谷底的产品过剩。(储蓄和需求存在直接联系。总储蓄=总需求)
P74 他们主张成立一个“联邦预算委员会”,投资公共项目,如有必要,哪怕借钱也要唤起需求,从而为消费者提供资金购买不景气时生产的冗余商品。
P74 哈耶克的《储蓄“悖论”》是想“纠正”福斯特和卡钦斯。他指出,前述两人的主张建立在误解之上:他们误解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在现实经济中,储蓄无法投资到新的生产中,除非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新投资制造出来的新产品不愁找不到销路。说消费者的储蓄用来投资制造不必要的商品,而不是去购买商品,这种情况并不成立。
P74 哈耶克认为,生产并非只有一种最终产品和价格的单一过程。很有可能,新投资激发了生产的规模经济,降低了商品价格,让人买得起了,结果就没有过剩了。
P75在迂回过程的每一阶段,投资者都得到了回报,故此,与福斯特及卡钦斯的论点相反,投资者有足够的资金来偿付生产最后阶段所得出的商品。
P80本书(《货币论》)的一个中心主题,也是凯恩斯认为能为经济增添新颖维度的一点是:要清楚地区分储蓄和投资(或资本支出)。那时候,经济学家都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储蓄和投资是等值的。但凯恩斯提出,储蓄的是一群人,投资的则完全是另一群人,所以往往出现不平衡。一旦投资额大于储蓄额,就会因价格通胀产生繁荣。反过来说,如果储蓄多于投资,就会出现萧条状态,并伴随有失业和通货紧缩。
P81他的理由是,经济体中的总收入来自消费品和资本货物的规模之和。如果没有储蓄,总收入全部花在了消费品上,这些商品的价格就会急剧上涨,带来繁荣。相反,如果所有的收入都储蓄起来,消费品的价格就会下降,行业会破产。
P81凯恩斯论点的必然推论对管理商业周期的尝试有着重要暗示,因为他认为,如果自己的主张正确,价格上涨就可以通过增加储蓄来控制,萧条也能靠增加投资来治愈了。
P81如果中央银行能谨慎控制自己的授信额度,储蓄和投资水平是可以保持一致的,结果会实现物价稳定。和维克塞尔一样,凯恩斯区分了“自然利率”(即储蓄和投资相同,价格保持稳定)和“市场利率”(由银行自行设定)。
P82他(凯恩斯)认为,只要坚守金本位,央行就不能管理信贷,无法让储蓄和投资达成平衡,因为它们会利用利率政策来将货币维持在固定汇率上。
P82在《货币论》中,他更进了一个阶段,提出要构建新的机制,一种“超国家的中央银行”把货币联系起来,1944年,这个概念以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协议的形式结出了果实。
P82凯恩斯认为,把货币和金价挂钩,事实上并不比把货币跟美元挂钩好。
P83 7月,他(凯恩斯)向劳埃德•乔治写了一篇言辞恳切的请愿书,恳请制定他所提出的创造就业机会政策。“我们有那么多失业的职工,那么多空置的厂房,我们的国内储蓄多于支出,非说我们买不起这些东西太愚蠢了。不需要别的,就靠这些失业职工和空置厂房,这些事就办成了。”
P88 理查德.霍普金斯爵士同样拒绝凯恩斯用公共工程创造就业机会的观点。他认为,投资无利可图,会削弱英国公司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让英国资本流失海外;引导资金进入某些行业,会使劳工市场错位,把工人从生产效率高、赢利能力强的企业转移到相对而言没有价值的公共项目上;资本的数量有限,如果政府为公共项目筹资,就会减少私人行业所需的资金。凯恩斯的回答是,回归充分就业能让失业救济支出及企业亏损减少,足以弥补霍普金斯提到的这些因素了。
P89罗宾斯是个年轻的斗士,才华横溢,不喜欢剑桥冒出来的激进想法,支持奥地利学派的概念。面对凯恩斯提出的所有补救措施,罗宾斯的回答都一样:不管它对英国工业、雇主、企业和工人的伤害有多大,都得让市场自己去调整。如果真像凯恩斯说的那样,英国经济失衡了,那就应当让它随着时间自我纠正。
P100年轻的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哈耶克讲演的要点是,和凯恩斯的主张相反,他相信总需求(经济体中消费者想要购买的商品总和)和就业之间并无直接联系。
P102他(哈耶克)感叹,英国和欧洲新近发生的经济动荡,丝毫无助于进一步理解货币力量在经济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他指责导致这种局面的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在经济学方法论上的某些态度转变,然而,许多人却欢呼这种转变是巨大的进步,我的意思是,他们试图在研究中用定量的方法取代定性的方法。”
P102 他(哈耶克)主张,衡量经济中的元素,并不能取代对经济运作的理解。对认为经济学和物理、化学没什么不同,试图用数学方程式“在货币总量、价格的整体水平,或许再加上生产总量之间确定直接因果关系”的做法,他嗤之以鼻。他认为,理解经济活动的真正关键是个体所做的选择,而这些选择的数量极大,又非常不同,难以衡量。
P102出于同样道理,他也驳斥了基于价格整体水平所做的假设。他辩称,构成经济的是无数单独的交易,这些交易的成交价格千差万别。
P103后者最先着手研究货币的力量。坎蒂隆从17世纪探险家在南美洲发现了黄金和白银的事迹入手,他发现,新注入的资金提高了带着贵金属回到欧洲的探险家的购买力。这些新财富使得探险家有了更多的钱可花,从而造成货物价格上涨,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反过来也有了更多的钱可花,如此周而复始。
P103货币过剩往往会降低借贷的价格,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降低储蓄的吸引力。
P104哈耶克尖锐地批评了凯恩斯《货币论》的中心假设,即倘若“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一致的话,价格会保持稳定。
P104哈耶克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货币没有内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需要货币的。货币存在的绝对数量不是人类幸福带来的结果,故商品有客观价值,而货币却没有客观价值。
P105哈耶克认为,就提高生产的各种方式而言,利用资本满足其后的需求最为有效,这里他借用了奥地利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的名词,称之为“迂回”生产法。哈耶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跟之前在剑桥画的一样(那一回,听众们困惑不解)。他指出,为满足未来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家会投资一系列中间资本货物,如工具和机器,并主要卖给资本货物的其他生产商。在此过程中,采用这些迂回生产方法会为将来提供更多的消费品。企业家们愿意投资中间生产方法,延缓赚取利润,因为他们能够在将来生产更多的消费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欲望,让现在储蓄的消费者将来花更多的钱。
P106怎样让需要资金少的生产方法取代需要资金多的生产方法呢?答案很简单:人们在消费品上花销少而储蓄多时,他们的储蓄就投资到了资本货物当中。但还有另一条途径:如果生产商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就能生产出更多的资本货物。他说,第二种办法不是真正的储蓄,而是“强迫储蓄”,因为新投资出现,不是因为储蓄增多,而只是由于银行放贷。一旦借给生产商的资金缩水到先前水平,对设备的资本投资就会出现损失。
P106银行政策让借款利息低于自然利率,导致生产活动增加,最先产生的作用是……提高了资本品的价格,而消费品的价格只适度上涨……但很快,反向运动就出现了:消费品价格上涨,资本品价格下跌,即贷款利率提高,再次接近自然利率。
P107无根据的借贷增加怎样随着时间导致资本物品生产过程的混乱,反过来又使得商业周期底部崩溃。为帮助那些没有刨根问底分析倾向的听众,哈耶克举了一个例子。“这就类似荒岛上有一群人,他们造了一台巨大的机器为自己制造所有的必需品,造完之后他们发现,新机器还没有生产出产品来,自己却耗光了所有的积蓄和自由资本。”他说,“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暂时放弃制造新机器,资本全无地将全部的劳动都投入生产日常食物的过程中。”
P107哈耶克认为,体现在现实世界,结果就是失业率高居不下。他向凯恩斯一类鼓吹以增加消费品需求来提高就业的人道出了一个简单而不愉快的真相:“只有当我们的消费不超过总财富下由现行生产组织方式所决定的当前消费量时,资本生产这台机器才能有效运转。消费的每一轮增加,就算不扰乱生产,至少也必须动用从前的储蓄。”
P107哈耶克还质疑了另一种凯恩斯主义的补救措施,即将闲置的厂房投入使用,能刺激低迷的经济,使之恢复活力,提高就业。“(凯恩斯等经济学家)忽视了……为使现有的工厂发挥全部产能,必须在漫长的过程中投入大量其他生产资料,并经过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收到实效。”
P108简而言之,没有简单容易的道路能走出低迷。从长远而言,自由市场最终会让经济恢复到人人实现就业的均衡状态。
P108哈耶克表明,来自剑桥的补救措施看似有理,实则逻辑漏洞百出。光有良好的意图远远不够。用借来的钱投资,解决经济不景气的症状,只会让局面变得更糟。
P109哈耶克认为,在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总量和资金的传递速度,是理解这套系统运作的关键。
P109哈耶克认为,经济最有效运作的关键是让货币保持中立。
P110他认为,为了避免商业周期的大幅波动,银行应当审慎地核查贷款。
P110尽管消除货币这一不均衡的来源很重要,但他警告说,严格的货币政策并不能包治百病。
6.黎明前的决斗 哈耶克苛评《货币论》1931
P112凯恩斯:“今天有很多人……他们相信,为补救眼下的局面,自己和邻居能做的最有用的事情,就是比平常更积极地储蓄。如果他们能节制开支……他们认为,就有助于就业……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是非常错误的。”
P116凯恩斯否定了“依附于纽约一流银行的所谓‘经济学家’”给出的自由市场药方,主张用涨价和放松信贷的方式把经济重新带回轨道。
P117他主张通过“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直接主办的项目”,同时“降低长期利率”,以此提高投资。
P119麦克唐纳执掌保守党占压倒性多数的新政府时,采取了大幅削减公共支出的政策。1931年9月15日,麦克唐纳放弃了金本位制。
P119实行6年的金本位制度带来的经济损害,已经摧毁了英国的工业。由于坚持正统思想的人非要英镑维持原有价值水平,成千上万的英国工人毫无必要地丢了工作。
P124不过,哈耶克对凯恩斯《货币论》最主要的不同意见,还在于凯恩斯忽略了奥地利人的资本理论概念,尤其是资本货物“迂回”生产手段对价格与需求的影响。
P124凯恩斯认为储蓄和投资不需要达到均衡状态,哈耶克不同意;凯恩斯认为投资和储蓄的差额非常重要,它对价格的稳定有着不利影响,哈耶克也不同意。
7.还击 凯恩斯和哈耶克扭打起来 1931
P132事实上,凯恩斯在《货币论》中提出的理念和哈耶克在《价格与生产》中表达的内容相去并不太远。最重要的一点相似之处在于(但持续时间并不长),两人都假设在封闭经济体中总产出是固定的,当人人都实现就业,均衡状态就会出现。两人的主要区别是储蓄与投资不平衡的原因与结果。
P135哈耶克宣称,储蓄和投资不相等,是银行提供不当或“非自然”信贷水平的结果,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做法会导致商品价格变化。然而,凯恩斯更看重“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不相符合的时候。
P137不过,凯恩斯已经在探索怎样操纵需求、供给和价格,而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则让哈耶克相信,干涉自由市场将导致无法预见的结果。
8.偷天换日 凯恩斯让斯拉法继续辩论 1932
P147哈耶克再次责怪凯恩斯使用经济术语不够精确,但他论点的主旨切中了自己与凯恩斯分歧的核心。哈耶克迎头痛击了凯恩斯多次在公开声明中提出的中心主题,具体而言就是:在商业周期的底部,政府为应对高失业率而采取的干预市场的理智手段。
P148凯恩斯提出要“不惜代价”地治愈失业,而哈耶克便试图量化这一点,给“不惜代价”标上一个确切的价格。哈耶克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代价就是通胀猛增。他从前亲眼见证了恶性通货膨胀摧毁了维也纳的文明秩序,破坏了他家庭的积蓄,所以哈耶克相信,这个代价未免太高。
P149哈耶克相信,凯恩斯通过降低利率、提高投资、促进繁荣的想法是短视的,过上一段时间,就没有效果了。
P150哈耶克非常肯定自己反驳的正是凯恩斯的中心论点之一,便用斜体字突出表示了这一段落的重要性。“增加投资以对应这一本来就需要维持旧有资本的‘储蓄’——任何此类举措,其效果都等同于将投资抬高到净储蓄通胀水平以上的做法,它强迫储蓄,误导生产,最终导致危机。”
P155在《价格与生产》中,哈耶克试图证明,如果以某个高于储蓄总量的速度借钱,它所投资的生产就无法维持下去。倘若更多的资金趋于干涸,工厂老板就会发现吸引不到客户,一些生产线也只能停工。换句话说,借钱的价格失去平衡,它破坏了商品生产的有序阶段,要经过一段危机时期,才能找到新的平衡。哈耶克认为,借贷资金的理想速度应该是没有浪费,让各生产阶段都可以维持下去,并以消费者能够负担的价格提供商品。这就是“自然利率”,能有效地赋予货币“中立”的角色,因为它不对生产系统的“自然”运作产生负担。
P155斯拉法认为哈耶克犯了一个基本错误,他提醒说,“每一本货币教科书的开篇”都否定过哈耶克的货币中立概念。“也就是说,货币不光是交换的媒介,也是价值的载体。”
P156至于哈耶克的核心主张,即“有一点毫无疑问”,如果生产者使用了超过储蓄量的信贷,通货膨胀和崩溃就将接踵而至,斯拉法则针锋相对,以其之矛攻其之盾。
P156哈耶克认为,宽松的信贷断绝之后,制造商的机器就成了冗余的东西,斯拉法则指出,工厂主会保留工厂,等市场重新抬头时付诸使用。
P160哈耶克坚信,整体而言,经济学是一个深奥的主题,只能从市场个体互动的角度去部分理解。然而,凯恩斯却正在构思《通论》,提出思想突破口。他认为,从整体上由上至下地观察供给、需求和利率等诸多元素的交汇点,这样理解经济学最为适宜。
9.迈向《通论》免费治愈失业的办法 1932-1933
P168凯恩斯的“达纳埃之罐”理论认为,企业家通过削减消费、增加储蓄来谋求损失时,收益递减规律意味着他们永远不可能恢复从前的富裕水平。卡恩和琼•罗宾逊双双提醒凯恩斯注意,这样的结论只有在封闭经济体中才能成立,即消费品的产出是固定的、有限的。卡恩这样指出谬论:“如果企业家通过增加消费品产出来应对反常的利润,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将逐步下降,反常利润也将下降,直至企业家的收入恢复正常,或是碰到了某种屏障——产能彻底用完,或是劳动力充分就业。”
P168总体产出不是固定的,而是能够随着投资的增加,提高到经济体内人人都能就业的程度。
P170自由党承诺投资连续3年每年投资1亿英镑创造就业岗位,但财政部却斥之为白白浪费钱。
凯恩斯指出,恰恰相反,新岗位花费甚少,而且能提升企业信心,因为企业家会投资利用这些新聘雇员产生的新需求,政府直接创造的岗位还将得到私营企业所创造的岗位之补足,后者将为向前一部分新聘员工提供商品和服务。
P175在《通往繁荣之路》中,凯恩斯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认为只要坚守传统补救措施,世界经济就能复原的人。
P178接下来,凯恩斯进入另一个思考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之后,为恢复全球经济,获胜的同盟国就受了他思考的指引。凯恩斯经常对以黄金作为财富衡量手段的做法表示轻蔑。而他现在提出,世界各地的财长要一致印钞票,假装货币背后有黄金的支撑。
10.哈耶克熄火 《通论》引来回应 1932-1936
P181在纳粹国家全面恐怖的笼罩下,希特勒力推的筑路公共工程和战争物资的生产,是对凯恩斯主张的残酷恶搞。
P184一开始,我们似乎有着共同的观点,甚至可以说是共同的信念。我们坚信自由市场,或曰“价格机制”,是一种竞争的制度,若不受政府、资本或劳动力垄断组合的任何‘干扰’,能轻松找到‘均衡’。
P186他(哈耶克)的结论是:因为过度修补,商业周期业已失衡,要让经济回到原状,就得恢复“生产阶段”。
P186哈耶克继续对自己的观点加以强调:政府干预只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以强制信贷扩张的方式对抗萧条,无异于以招来邪恶的手段治愈邪恶。”
P187凯恩斯和同事们认为,“(储蓄)不会让劳动力转到更为重要的其他用途,反而会让他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
P190诸如马克思等社会主义理论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像萧伯纳等费边社会主义者认为,自己倡导的混合经济社会主义可以把陷入困境的资本主义制度拯救出来。凯恩斯相信,从知识上解释清楚干预经济何以能治愈大规模失业的顽症,他可以有效改善条件,无限期地推迟预言中的资本主义灭亡。
P192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这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经济学家日后成为凯恩斯最杰出的福音使者,他总结《通论》成就时说:“这本书写得不好,组织糟糕……它傲慢、脾气暴躁、好辩,在致谢部分又表现得不够慷慨大度。它充满了子虚乌有和混乱的东西……闪耀的洞察力和直觉散布在单调乏味的代数里。尴尬的定义会突然之间过渡成令人难忘的华彩乐章。等终于掌握了它,我们发现它的分析显而易见又完全新鲜。总之,这是一本天才之作。”
P193他(凯恩斯)认为,哈耶克等正统经济学家与现实脱节了。他写道:“很可能,经典理论代表了我们希望经济所呈现的样子。但是,假设它实际会那样做,就是在回避我们的困难。”
P194否定萨伊定律是《通论》新思维的核心,它带来了“流动性偏好”的概念,凯恩斯对储蓄为什么不会自动转化为投资做了解释。
P194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利率取决于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如果储蓄的人太多,利率会下跌,鼓励人们投资企业,最大化产出;如果储蓄的人太少,利率会提高,吸引更多的储蓄者。
P194凯恩斯探讨了储蓄者的动机,得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他相信,储蓄者往往不把钱存入银行或投资于股票,而是更喜欢把钱以“流动的”形式(即现金)存起来,以便能够充分利用环境的快速变化。
P195凯恩斯认为,流动性偏好否定了储蓄比支出更具美德的“常识性”观念,而这一观念,恰好是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P195他(凯恩斯)写道:“如果财政部用钞票塞满旧瓶子,把它们埋在废弃的煤矿,表面覆盖以城里的垃圾,接着,让私营企业家基于自由竞争原则去把钞票挖出来,这样就不会再有更多的失业,而且,凭借反弹的帮助,社会的实际收入和资本财富恐怕同样会大于它本身的价值。诚然,修建房屋等会更明智;但如果政治和实际操作上有困难,上述做法也聊胜于无。
P196他稍后承认,“较之自由竞争和大规模放任措施条件下给定产出的生产和分配理论,从整体而言,《通论》所主张的生产理论更容易适应集权国家的条件。”但凯恩斯对人的本性持乐观态度,不相信集权理论是自己理论的必然结果,也不相信他的改革会带来严酷的暴政,即哈耶克口中的“农奴制”。
P196凯恩斯认为,人人都得到就业的繁荣社会,是维持独立思考和行为最可靠的途径,而独立的思考和行为保证了真正的民主。
P197我们对经济学公认经典理论的批评,不在于找出它分析中的逻辑缺陷,而在于指出它的隐性假设很难或从未令人满意,它不能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如果政府投资兴建公共工程能成功的话,确立与充分就业相对应的总产出量近乎可行,那么古典理论会再次从这一点上崛起。
P198冗长生产过程由于太过冗长,并不完全有效。部分甚至大多数冗长过程其实效率极其低下,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破坏和浪费。对给定劳动力,蕴含在迂回过程中并可有利使用的劳动量是有限的。”
11.凯恩斯攻克美国 罗斯福和年轻的新政治经济学家
P206凯恩斯首先恭维罗斯福,“对每个国家中力争用理性实验修补我们眼下罪恶的人,您承担下了他们的嘱托。”他写道,“若您败北,理性变革将在全球大受挫折,唯留正统和革命一较高下。但若然您成功,大胆的新方法就将开遍各地。”
P206他赞扬总统蓄意提价、填满农民和其他生产商口袋的政策,但他警告说,“如果涨价以牺牲产量为代价,那么,很难说它有什么可取之处。提高总购买力刺激产出,是涨价的正确之道,顺序反过来就不对了。
P206我坚定不移地强调,政府可以通过贷款,而不是对现有收入收税的方式来提高支出、增加全国购买力。
P207在呼吁提高国家公共工程开支的同时,凯恩斯也很明白总统的困境。英国人早就发现,找到公共资金可以有效投入的合适项目不那么容易。罗斯福主张把钱用于兴修水电大坝、新的高速公路和国家公园,但这些都是缓慢的产业,投入的资金要许多个月甚至几年之后才能显出效果。
P207但他劝说总统,大规模公共支出必将提高需求,让国家重返繁荣。有些人主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靠增加支出提高需求,凯恩斯对此做了驳斥,“那就像是因为买了一条太长的皮带就想让自己长胖一样。在今天的美国,皮带可比腰围长得太多了。”
P211尽管凯恩斯主义并非罗斯福第一任期内的官方政策,但大量税款都用到了让失业者重获工作的计划上。
P212凯恩斯对新政的成绩持怀疑态度,热衷于把热情的仰慕者们带回自己的思想。他对那些愿意倾听的人重申,只有在周期的底部或是经济衰退期间,政府出资舒缓失业才能算作恰当。一旦经济恢复,继续往系统内注入资金就不妥当了。
P212当社会的所有劳动力和资本设备都已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有效需求除了无限制地提高价格,别无任何作用。”
P214他(美联储第一任主席埃克尔斯)接着说:“19世纪的经济学不再适合我们的目标,这套150岁的经济学走到尽头了。
P214柯里在伦敦经济学院和哈佛求过学,同样相信大萧条的唯一出路是刺激需求,如有必要,可以通过借贷为公共工程提供资金。
12.绝望地卡在第六章 哈耶克和他的“通论” 1936-1941
P231经济达到均衡状态的概念在经济理论中司空见惯,凯恩斯与哈耶克论战中最出名的例子就是古典经济学家所持的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储蓄和投资完全一致,经济就会进入完全就业的静止状态。
P231不管是美国还是英国的经济基本上都进入了静止状态,只不过是大规模失业的静止状态,而非充分就业的静止状态。古典经济学家反驳说,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时并未达到均衡状态,但它难以令人信服。
P231“造砖厂、水管制造厂和其他供应商都将根据所建房子的具体数量生产产品,因为所需的生产资料就只有这么多。”他对听众说,“类似地,我们可以设想,潜在的买家因为打算在某个日期之前买下一定数量的房子而进行储蓄……我们可以说,在此之间存在均衡状态。”(凯恩斯)
P231但是,哈耶克很快指出事情不一定会这样,“因为,不属于他们行动计划的其他条件,或许会有别于人事前的期待。部分材料可能会因为事故遭到破坏,恶劣的天气状况导致房子无法修建,或是出现一项发明,改变了不同材料所需的比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外部)数据变化,它扰乱了本已存在的均衡点。
P232哈耶克认为,如果现实世界中的均衡注定难以捉摸,那么,理论经济学家对经济体或市场趋于达到均衡点的先验假设,就总是会功亏一篑。
P233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决策是个体根据对现状的部分知识,再加上对将来走向的最佳猜测做出来的。
P233价格反映了对市场认识的集体智慧;诸如政府等外部力量干预价格形成,就像是想用按住测速仪指针的方式来规范汽车行驶速度一样;没有一个人,哪怕是“全知全能的独裁者”,能够了解经济体中所有个体的想法、欲望和期待。
P233哈耶克引入了“知识分工”的新概念,他认为这和劳动分工的经济概念同样重要。
P234他认为,经济由无数个体构成,这些个体要做出无数单个的经济决策,完全理解或衡量这些决策是不可能的,但他们的意图将通过不断波动的价格反映出来。
P234因为价格基本上是有机的,就像人的意志结合起来构成整体的决定,尝试改变或干预价格最终是徒劳的,因为人类行为永远会让固定价格的设想落空。
P238他写道,他对凯恩斯建议的主要异议在于,经济衰退期间,把未使用的资源重新高效地利用起来创造岗位,“对一套声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来说,这肯定不是一种正常的立场。”
P238哈耶克认为《通论》的主要论点是诡辩,它否认了经济学家始终关心稀缺性的问题。
P238哈耶克驳斥了凯恩斯的价格概念,认为它代表了对价格如何真正确定的深刻误解。哈耶克相信,价格是理解生产过程的关键,是理解整个经济运作的基础,价格的基础来自商品的稀缺性,而非如凯恩斯所说,来自储蓄与投资失衡及生产“实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P240人们认为经济学家的职责和权利,就是研究、强调生手看不见的长期效应,实践者才需注重更直接的效应。
P241在《通论》中,凯恩斯得出结论,商品的需求等于对劳动力的需求,故此必须敦促提高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哈耶克不同意凯恩斯的分析,认为没有实证可支持这一说法。
13.通往无处之路 哈耶克把凯恩斯的补救措施和暴政联系在一起 1937
P250《通往奴役之路》最初名为《计划经济社会的报应》(The Nemesis of the Planned Society),根据哈耶克1938年及1939年在两篇文章中探讨的观点展开。它认为,主张用计划经济取代自由市场的人,不管多么用心良苦,都等于踏上了一条有可能通往暴政的道路。
P250哈耶克声称,人们普遍认为极左极右是对立的两极,但这是一个误解,因为两者都以全面的国家规划取代了市场力量,侵犯了个人自由。
P251哈耶克肯定了凯恩斯宏伟计划背后的动机:长期大面积失业带来的危险,“对抗经济活动的一般性波动,以及伴随而来的大规模失业浪潮的反复出现”,提出了一个“超级重要的问题”,“一个我们时代最严重、最紧迫的问题”。但哈耶克的解决方案,仍然反对政府干预。“尽管周期性失业的解决方案需要大量善意的规划,”他写道,“但它并不要求,至少是并不需要取代市场的那种特别规划,这一点,并不如其倡导者所说。”
P252然而,就算哈耶克认为凯恩斯主义式的规划不一定会妨害自由,他也很清楚,凯恩斯的方案代价太高:通货膨胀攀升。他写道:“如果我们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解决失业问题,又不愿意采用胁迫手段强制人们工作,我们就被迫要诉诸各种绝望的实验,它们无一能够带来持久的缓解效果,而且全都会严重妨碍我们最有效地利用资源。”
P253在《通论》中,凯恩斯不仅对政府干预提供了智性上的理由,且在不经意中开创了经济学的全新分支:宏观经济学,以从上至下的角度观察经济活动,以便规划者更好地理解进而管理国家经济。在此之前,人们一直是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经济的,即逐一考察经济活动的每一个因素。
P256“故此,在我(凯恩斯)看来,我们需要的不是改变我们的经济项目,在实践中,这不光会导致对你哲学的结果产生幻灭,甚至恰恰相反,扩大了你的哲学所带来的结果。”凯恩斯提醒哈耶克,希特勒的崛起并非仰赖大政府带来的便利,而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失败和大规模失业。
P258凯恩斯写道,“你时不时地承认,这是一个在哪里划下界限的问题。你赞同必须在某个地方划下界限,也赞同逻辑上的极端是不可取的。但你却并未向我们说明在哪里、怎么划下这条界限。诚然,你我划线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我猜,照我的观点,你大大低估了中间路线的可行性。
P258国家扮演角色的关键在于,是否任何情况下都应用法治。法律应当公正,这意味着要确保它不偏向社会中的任何一部分。
P259政府的政策,如补贴某些行业或个人、特许商业垄断,或歧视性政策(哪怕是意在纠正不公的偏向性政策),都混淆了法治原则。但是,福利国家的救济,如扶助老弱病残,只要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公民,就是合乎法理的国家行动。
14.茫然岁月 佩尔兰山和哈耶克迁往芝加哥 1944-1969
P268基于人类的乐观天性,凯恩斯送上了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人人都得到就业的观点。哈耶克却是个怀疑论兼悲观论者:力争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有可能招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P271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和市场应该免受干预。不要把这些人和美国的“自由主义者”搞混淆了。后者鼓吹个人自由,认为人在私生活里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受社会习俗的限制,但他们在经济观上并不是“自由主义”。“自由”(liberal)这个词的矛盾用法,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困惑。
P275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辩论,罗宾斯执笔写下了朝圣山学会的使命宣言。宣言称,“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危在旦夕”“一种否定一切绝对道德标准的历史观在发展,各种怀疑法治可取性的理论层出不穷”造成了对自由的威胁。
P280哈耶克的思想和芝加哥学派的概念存在明显的差异。弗里德曼支持哈耶克对经济和政治的自由主义主张,而忽视了奥地利人“生产阶段”的概念,并且赞成政府控制货币供应。而政府控制货币供应的过程,在奥地利人眼里令人厌恶。此外,哈耶克相信,自由市场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德,弗兰克•奈特等芝加哥学者则认为,市场也可以和政府干预一样效率低下。不过,奥地利人和芝加哥学派都相信价格是理解经济的关键,自由市场比政府干预更可取,这就意味着,两者虽有针锋相对的主张,但基本上是同路人。
P282哈耶克闯进了与“美国梦”关键元素相关的危险领域,即人生而平等,为保证公平地对待所有国民,政府需要奉行能让国民在尊严上平等的政策。
P283尽管哈耶克承认,所有人都应当视为具有同等的价值,在法律下享受平等的待遇,但他认为,政府想叫人人平等,或是为所有人提供相同资源叫他们平等,这太荒谬了。人和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而在他看来,这种差异,是维护进步与繁荣的基本要素。
P283“保守态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害怕变化,对新生事物有着怯懦的不信任。”他写道,“而自由主义立场则以勇气和信心为基础,愿意让改变自然发生,哪怕我们无法预测它通往何方。”
P284哈耶克断言,保守派和社会主义者一样,都持有不民主的可恨观点。“只要他认为用在了正确目的上,保守派并不反对高压政治或专制权力。
15.凯恩斯时代 美国30年的无敌繁荣 1946-1980
P291哈耶克断言,保守派和社会主义者一样,都持有不民主的可恨观点。“只要他认为用在了正确目的上,保守派并不反对高压政治或专制权力。
P293饱受战争蹂躏的欧洲成了凯恩斯主义的实验室。因为有苏联的先例(远远落在西欧的后面),美国认为,必须牢牢记住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中所提出的教训:应当首先限制极权主义发展的先决条件。
P294该法案简直就是凯恩斯经济学入门课。它宣布,“自行其是的私有企业,不可能提供充分就业,也不可能消除周期性的大规模失业和经济不景气”“所有具备劳动能力、拥有劳动愿望的美国人都有权获得一份有益、有报酬的正规全职工作。”
P295哈耶克在哈佛的朋友,戈特弗里德•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就指出了条例草案中的一点重大缺陷。“危险在于……主动支出方面的政策会被夸大,”他写道,“如果失业的人集中在某些‘萧条’地区和行业,而其他地方则是充分就业,总支出的增加则会带动充分就业地区的价格上涨,而对不景气的产业却不会有太大影响。如此就会出现通货膨胀与不景气及失业并存的矛盾现象。”
P296充分就业是一种幻想,因为随着工人在雇主之间的流动,失业(即未就业状态)是有必要的。干预就业市场会导致堕落的混乱。
P297尽管不乏妥协和失败,凯恩斯主义者仍然坚信,新的法律将实现他们的目标。它叫行政分支挑起了经济的责任。有史以来第一次,政府承担了管理经济的权利,将行政权力扩大到现有宪法职责之外的领域,对货币和贸易加以控制。
P297宏观经济,这门凯恩斯在无意中创立的沉闷科学,成了美国政府的官方工具。
P298 1948年,汉森的哈佛弟子、麻省理工教授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Economics:An Introductory Analysis)出版,推动了凯恩斯主义思想,并成为凯恩斯主义者的圣经。在最初的版本中,萨缪尔森忽略了正统经济学,他只选择了两种情况进行描述:“社会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米塞斯、哈耶克或者奥地利学派,统统不值一提。未来60年里,《经济学》被翻译成了40多种语言,售出了4000多万本,让凯恩斯主义在西方世界里成了新的正统学派。
P299“仅仅一代人以前,经济学家和其他公民的普遍看法是,商业萧条的风暴要让它纵情地吹,政府不能干涉,”伯恩斯说,“如今,美国人却基本上赞同,联邦政府不能对私人经济领域发生的一切保持超然立场,政府必须不断努力,促进经济不断发展,政府有明确的责任,全力以赴阻止萧条。”
P301对于这一切,艾森豪威尔在告别演说中流露出一丝哈耶克式的想法,提醒要当心社团主义,也即私人企业与政府相勾结。艾森豪威尔悔恨的地方是,他这一届政府的庞大军备开支武器导致了所谓的“军工复合体”(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P303到了约翰F.肯尼迪当总统时,这位波士顿肯尼迪家族的青年才俊首次公开承认,他不光会在商业周期触底时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对策,还要把它作为推动全国生产力的一般性政策工具。
P305肯尼迪的经济目标是弥合“增长差距”,即把美国经济完全放手交给私人企业所实现的产能,跟行政分支对经济进行干预所实现的充分生产之间的差距。
P305肯尼迪继续说:“不平衡的经济不会带来平衡的预算。家庭和企业的收入低,联邦的税收收入也会低。商业萧条时,协助失业工人和其他纾缓经济困境的成本会有一定上升。”当经济全速航行,增加的税收能偿还国家债务。“高就业率下的债务偿还,有利于经济发展,因为私人企业的储蓄释放出来,进入生产性投资领域。”
P305怪替肯尼迪作传的阿瑟M.施莱辛格(Arthur M.Schlesinger Jr.)形容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任凯恩斯主义总统”。
P307诚如赫勒和萨缪尔森所知,这一举措正遵循了凯恩斯1933年在《通往繁荣之路》里的建议:减税能够让资金注入经济,如公共开支那样有效拉动经济。
P309《时代》夸耀道,“华盛顿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的人们,利用凯恩斯主义的原则,不光避免了战前岁月的暴力循环,还实现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和极其稳定的物价。”
P309华盛顿的经济学家们是怎样做到的呢?“他们坚持凯恩斯的核心主张,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会自动以最高效率运转,但政府的干预和影响可以将它提升到该水平。
P312他(尼克松)的结论是,靠赤字推动的充分就业,导致劳动力稀缺,抬高了工资和物价。为对抗通胀,尼克松向他持保守倾向的经济团队——其中包括经济顾问委员会负责人保罗•麦克拉肯(Paul McCracken),理事会成员、后接任麦克拉肯职位的赫伯特•斯坦(Herbert Stein),管理及预算办公室主任乔治•舒尔茨(George Shultz)——做出指示,大幅削减开支,平衡预算。
P313尼克松是战后机会主义色彩最鲜明的总统,他让自己的野心左右经济,考虑个人利益甚于国家利益,以自己能够再度当选为最高目标。
P314他(尼克松)在自己的“新经济政策”中,先取消美元对黄金的挂钩,之后批准美元贬值;施加减税、增加开支的财政刺激,让联邦赤字激增到400亿美元;向飞机制造公司洛克希德提供低价联邦贷款,预防其倒闭;1971年8月,又通过法律禁止物价和工资上调。稍后,他又放弃了自由贸易,征收10%的进口税。这是连凯恩斯主义者都望而却步的大变脸。
P314尼克松采用大量干预措施,召唤出了他认为是连任关键的繁荣景象。
P315但尼克松掌控经济命运的愿望遭到了致命打击:1973~1974年,阿拉伯石油卡特尔组织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为惩罚美国在赎罪日战争中向以色列提供军火,将油价提高了4倍。物价高涨,经济增长来了个急刹车,如菲利普斯曲线等传统工具似乎不再适用了。一种名为“滞胀”的全新经济现象出现——经济低增长甚至不增长,又伴随着通货膨胀。此前,人们一直以为这是压根不可能出现的局面。凯恩斯时代落入了垂死的阵痛。“滞胀”时代到来了。
P316凯恩斯主义者相信,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上升。这种现象(Stagflation)的出现,证明他们想错了,也破坏了人们对该理论其余部分的信心。凯恩斯为管理经济带来的确定性灰飞烟灭了。“滞胀宣告天真的凯恩斯主义结束了。”
16.哈耶克的反击 弗里德曼、戈德华特、撒切尔和里根 1963-1988
P321故此,按弗里德曼的推算,大萧条其实是“大紧缩”,它是一场本可避免的人为灾难。为了改进商业周期,弗里德曼提出,要严格控制货币增长,只允许它缓慢增加,后世称此种政策叫“货币主义”(Monetarism)。
P321凯恩斯应对失业的处方是公共工程。哈耶克曾试图说明,一旦刺激撤回,这种指导劳动力进入产业的政策就会失败。弗里德曼从另一个角度接近凯恩斯:深陷衰退的经济需要的不是过于慷慨的货币供给,适当就行了。货币水平合适,会带来“自然的就业水平”,它可能是充分就业,也可能不是,而系统中的资金不管是太多还是太少,都有可能导致失业和通胀。
P322对国家干预可能造成的后果,弗里德曼赞同哈耶克的悲观立场。“不管经济学上怎么分析,”他写道,“善意的独裁迟早会导致极权社会。”但他相信凯恩斯写给哈耶克最后一封信里所说的话,即干预是否会导致暴政,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有强烈的公平感为立足基石。
P324戈德华特在他的宣言《一个保守派的良心》(Conscience of a Conservative)中宣称:“我对精简政府没有兴趣,也不是要让它变得更加高效,因为我的意思是要减小它的规模。”他受《通往奴役之路》“影响很大”,痛恨凯恩斯,尤其痛恨凯恩斯对共和党政府的影响。
P334撒切尔夫人决定放弃战后的政治共识,即为了争夺决定选举成败的中间阶层,保守党在福利国家和经济管理两个领域与工党达成了妥协。这样一来,铁路和公交、煤矿、所有的造船厂、所有的钢铁厂、电话网络、电力、煤气和自来水厂、英国航空公司、英国石油、港口和机场全都成了国有的。
P335撒切尔夫人着手缩小公共部门的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削减税收,把企业从政策法规下解放出来,偿还国家债务,变卖国有资产,这个过程后世称为“私有化”。这是纯粹的哈耶克,再加上了少许弗里德曼。“多年来,太高的税收、太多的监管、太高的公共开支,压榨着企业精神。”
P337里根竞选采取了一个哈耶克式的口号,“我们可以不受政府的干预”,并许诺实施减税,缩小联邦政府规模,巩固国防。
P338他(沃尔克)相信弗里德曼是正确的:调节货币供应量是关键。
P339通过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只是后来统称为“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一揽子政策中的一个环节,这些政策都部分受哈耶克或弗里德曼思想的启发。里根对高收入税的亲身体验,使他相信减税能激励美国人更努力地工作。
P339里根经济政策的第三点关键因素(同样由拉弗倡导),是“供给学派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即这样一个概念:繁荣的经济最好是通过减少行业管制和企业税收,鼓励生产商供给更多更廉价的商品来实现,而不是像凯恩斯主义那样增加公共开支,刺激“需求主导”的发展。
P341沃尔克的货币紧缩带来了一轮严重的经济衰退,1981~1982年足足持续了16个月,通货膨胀急剧下降,从1981年的11.8%降到了1983年的3.7%。但物价仍然很高。失业率上升到大萧条以来的最高水平。1980年,里根接手时的失业率为7.1%;到1983年和1984年,则涨到了9.7%和9.6%。备受嘲笑的菲利普斯曲线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通胀时似乎失去了意义,现在好像又正常运作起来了。
P341里根的减税来得更狠。他把所得税一刀砍掉了25%,最高收入者的税率从1981年的70%削减到1988年的28%。企业所得税从28%降到20%。
P342里根的这些行动,降低税率,再加上他强调取消管制,释放出了自由市场的根本建设性力量,从1983年至今,它似乎一直在增长。
P342预算失衡靠公共借贷来维持。里根入主白宫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他退休回到圣巴巴拉的牧马场时,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欠了外国债主们4000亿美元。
P343在许多凯恩斯主义者看来,里根经济政策就像是变戏法,是政治噱头,表面上打着削减政府规模的哈耶克旗号,实质上是通过激增的国防开支拉动总需求和经济增长。
17.战火重开 淡水经济学家和咸水经济学家 1989-2008
P345一方是所谓的“淡水经济学家”,因为他们所在的大学聚集在美国内陆的大湖区,另一方是“咸水经济学家”,来自沿海的几所院校。淡水经济学家和哈耶克一样,认为通货膨胀是国家最可怕的祸害,咸水经济学家则像凯恩斯一样,认为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P347在布林德看来,到2004年,凯恩斯主义已经变成了累赘,“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们在讨论稳定货币政策时……几乎所有人都谈的是货币政策,而非财政(税收和支出)政策。”
P352入主白宫之后,克林顿迫切地希望不被人看成是凯恩斯式增加税收、大手笔动用政府开支的自由派。考虑到在里根和布什治下,国家债务已飙升3万亿美元的事实,他主张走“第三条道路”,将保守派的经济措施和进步派的社会政策结合起来。
P360这场灾难(2008金融海啸),宣告十多年来允许市场基本不受管制、自动创造经济繁荣和增长的实验失败了。“整个理论大厦都倒塌了,”格林斯潘对国会说,“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以为,追求自我利益的组织,尤其是银行和其他机构,有着最佳的能力保护自己的股东和他们在企业里的股权……我深受震惊。”
P362面对这种威胁(2008金融海啸),各国政府似乎情不自禁地转向了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初设计的补救方案,通过更多的政府支出,最好是(但不一定)兴建高速公路和学校等有益公共设施,刺激需求。”
18.赢家是……避免大衰退 2008迄今
P368弗里德曼凭借货币主义药方改善了凯恩斯主义,但并未取而代之。
P368凯恩斯一直在寻找大规模失业的治疗办法。他的补救措施是增加总需求。他提出了大量的途径:通过货币手段,降低利率,将新的资金投入经济;税收减免;公共工程。
P368在经济学上,弗里德曼偏向凯恩斯,他经常赞美凯恩斯的经济学,尤其是《货币改革论》。哈耶克承认:“米尔顿的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彼此之间存在更多的共同点,而我和两者的共同点都不多。”然而,在政治上,弗里德曼更接近哈耶克。凯恩斯认为,国家干预是改善公民生活的合适途径。弗里德曼赞同哈耶克,认为只要国家干预经济,就会阻碍自由市场创造财富的能力。弗里德曼赞同减税,而不赞同凯恩斯推荐的向经济体内注入更多资金,仅仅是因为他相信政府规模会因为减税而收缩。
P369哈耶克采取绝对主义的立场:由于没有人能知道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想法,而市场价格又是揭示他们矛盾需求的最佳指标,那么,对经济施以任何的指导都是多余的。
P369弗里德曼尽管也希望政府最小化,但相信经济应当受到管理,以实现稳定发展。弗里德曼选择的工具是货币政策,它需要通过国家掌握的中央银行来操作。
P372他(哈耶克)的经济和政治立场大部分已经和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完全脱节,”他文集的编辑布鲁斯•考德威尔(Bruce Caldwell)写道,“当人们把社会主义视为‘中间道路’的时候,当所有有良知的人似乎都同情社会主义的时候,他却攻击社会主义……
P374 1949年,哈耶克断言:“我们缺少一个自由主义的乌托邦,它不是单纯的防御项目,也不是稀释了的社会主义,而是真正的激进自由主义。
P374哈耶克认为应该私有化的服务“从教育、交通到通信——包括邮政、电报、电话和广播服务,所有所谓的‘公共设施’,各种的‘社会’保险,以及最重要的,货币的发行。”但对那些认同哈耶克整体目标的人,有一点是很出乎他们意料的:哈耶克倡导国家强制性普及医疗教育和失业保险,还认为劳动力应该能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P375他认为,代议制民主往往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削减个人自由,带来不必要的成本。他坚持主张“自由市场是迄今为止实现参与式民主的唯一机制”。
P375哈耶克关注抽象的乌托邦期间,进步人士打赢了一场场人权之战:为非裔美国人、妇女和同性恋人士争取到平等的公民权利。
P378奥地利裔政治哲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自由市场必须时不时地忍受一段“创造性破坏”期的观点。危机明显证明,自由市场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纠正的普遍观点是错的,没人给它第二次得逞的机会。很少有人尝试预测经济崩溃带来的可怕后果:有多少人会失业,有多少人流离失所,有多少宣告破产,有多少家企业粉身碎骨。
P378“传统的保守派认为凯恩斯以黑暗而邪恶的影响力破坏了自由经济制度。然而,他其实是在一个鼓吹更激进变革的时代帮忙拯救了自由制度。”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黎明前的决斗 - 黎明前的决斗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

待看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迷人的英雄 - 迷人的英雄

然而,协约国还是继续为极端分子创造着滋生的条件。他们一面为怎样榨干魏玛政府而争吵不休,一面继续对德国实行封锁。不久,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就席卷了德国和奥地利,民众的苦难为革命者拉拢人心创造了完美的条件。极有启发的洞见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第34页

基本了解了凯恩斯年轻时候的经历:出生于书香世家,就读于伊顿学院,原主修数学,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国王经济学院,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弟子。一战中在财政部工作,是张伯伦的手下,跟随首相劳埃德·乔治参加巴黎和会,因为痛恨协约国在凡尔赛合约中疯狂报复德国,比如制定根本没有负担能力的赔款,将煤炭大省割给法国,交出凡尔赛河的通航权限制其商船队等苛刻条款会埋下下一次欧洲内战的种子,出版了一本《和平的经济后果》,成为全球畅销书。
一战后,是那时身处奥地利的哈耶克和其他德奥人民心中的英雄。
是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小圈子的成员,这个圈子以作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组成,他们过着艺术家的生活,有着比较混乱的爱情生活,鄙视维多利亚时代清教徒似的性道德。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迷人的英雄 - 迷人的英雄

凯恩斯预言,沉重的赔款会带来政治上的不稳定和极端政体,引发另一场世界大战。这是相当一针见血的批评,而且最终应验。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笔记-帝国的终结 - 帝国的终结

哈耶克的拮据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