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的方式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5 年 10 月 04 日
ISBN:9789867252791
作者:John Berger
页数:200頁页

内容概要

作者簡介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05/11/1926

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等,1926年出生於倫敦。1944~1946年結束服役後,進入倫敦中央藝術學院及切爾西藝術學院就學。 1948~1955年開始教授繪畫,並展開終其一生的繪畫生涯。他的作品曾在倫敦的?登斯坦畫廊、瑞德弗尼畫廊,以及萊斯特等畫廊展出。1952年伯格開始替以政治、社會問題、書刊、電影、戲劇等為主題的《新政治家》雜誌撰稿,並很快的以一位深具影響力的馬可思主義的藝術評論家身分竄起。從那時起他陸續出版了多本藝術評論書籍,包括了有口皆碑的藝術研究作品《觀看的方式》,本書是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裡的某些概念為出發點。他的第一部小說發表於1958 年,伯格也創造了一種別出心裁的小說體,包括1972年贏得英國布克獎以及布萊克紀念獎的作品G.。並與瑞士導演阿蘭�鄧內合作,撰寫電影劇本《2000 年約拿即將25歲》,以及多部電影劇本。他還撰寫了多部舞台劇本。相關重要著作還有《永恆的紅色》、《畢卡索的成功與失敗》、《藝術與革命》、《另類的聲音》(麥田即將出版)。

作者简介

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不過觀看先於言語還有另一種意涵。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男人行動,女人表現。男人注視女人。女人看自己被男人注視。赤裸顯露自身。裸體用於展示。裸體的詛咒是永遠無法赤裸。裸體是一種衣著形式。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強調「形式」和「論點」兩者同樣重要,試圖引發讀者質疑與探究我們是如何觀看繪畫……這無疑將改變讀者觀看圖像的方式。全書雖以章次為名,但讀者可以隨自己喜好以任何順序閱讀。其中四章由文字和圖像構成,另外三章則只有圖像。由圖像構成的章節,主題分別為觀看女體的方式,以及油畫傳統中的各種矛盾面向,雖然沒有文字,但它們企圖提出的問題並不下於有文字的篇章。在這些圖像篇章裡,作者有時不提供任何相關資料,因為擔心這類資訊可能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干擾圖像正在傳述的意旨。

本書初版於1972年,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為基礎加以延伸,是所有談論藝術的書籍中,最發人深省也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直到今日,其啟發讀者如何觀看藝術作品的入門地位依然不變。

約翰.伯格擊中了專業藝評家的神祕化要害……他是影像的解放者:一旦我們讓畫作直接影響我們,我們就能以更好的位置做出有意義的評斷。

--Peter Fuller, Art Review

這本書的影響力十分驚人,它開啟了我們的視野,帶我們進入如今已成為老生常談的文化研究的普遍關注領域。

--Geoff Dyer, Ways of Telling


 觀看的方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虽然篇幅不长,但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样,是一部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批评家,John Berger以极具批判力的笔触揭露了所谓专业艺术评论家对绘画、影像作品的神秘化,让我们重新注意到艺术作品以事实上极为明显的方式,向观者讲述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内容。对我来说,这本书最杰出之处在于,它以文字论述与图像解读相结合的方式,在西方绘画传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广告影像之间、在油画语言与广告语言之间,建立了一种清晰却往往被忽视的关联。这一关联让我们看到传统绘画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力量,是如何为广告这一今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最有力的武器所继承的。以这种方式,作者对现代资本主义提出了严肃的批判。
  •     对于印象派而言,可见的世界不再是为了让人观看而展现自我。相反的,可见的世界由于不断流动,因而变得难以捉摸。我们再也体会不到它以独一无二的影响出现在某人面前的那种感动,它的首要意义再也不是它说了什么,而是它是什么。原作与新复制方法:如今,艺术原作都笼罩着一层虚假的宗教性,这种宗教性最终是以市场价格为依归。绘画的意义变成可以传播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变成了一种资讯,而且就像所有资讯一样,如果派不上用场,就不会有人理会。文章引用绘画来为它的字句背书。这样的画作确定了两件事:穷人是快乐的,以及这个世界的希望所在就是让自己更有钱。有人指控我们着了财产的魔。事实恰恰相反。真正着魔的是我们正在讨论的这个社会与文化。只是着魔者总是会把他的着迷视为理所当然,于是根本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对欧洲文化而言,财产与艺术的关系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想要成为少数的例外画家,就得清楚自己过去的观看方式,然后抛弃过去的种种习惯。他必须单打独斗地对抗过去塑造他的那些艺术规范。他必须把自己当成否定画家观看方式的画家。eg林布兰的两幅自画像:在第二幅画中,林布兰已经转过身来,利用传统来对抗传统。他已经把传统的语言夺了过来,重新诠释。如今他是个老人。一切都过去了,只剩下对存在的质疑,作为一种问题的存在。 【广告】本质上,广告是乡愁怀旧的。它必须把过去卖给未来。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像我们这样,充斥着这么高浓度的影像,这么高浓度的视觉信息。广告从不谈论现在。它们常常指涉过去,而且永远诉说着未来。它总是跟自由的某个概念息息相关:购买者的选择自由:制造商的企业自由。资本主义城市里的巨型广告看板和霓虹灯,正是“自由世界”就在眼前的招牌。广告一开始正是对准人们追求享乐的本性。但它无法提供享乐这样东西,实实在在的东西。事实上也没有东西可以替代享乐本身。广告说,世故炼达就可以让生活免于冲突。如今彩色摄影之于"观众-购买者”,就像当年油彩之于“观看者-拥有者”一样。这两种媒体运用类似的手段,也就是高度触觉性的影像,来挑弄观众的感觉,激起他们想要取得真实物件的欲望。广告的目的则是让观众对他目前的生活方式不满。不是对社会的方式不满,而是对他自身的生活方式不满广告暗示说,只要他购买了眼前这项产品,他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好。广告提供他可以改善现状的选择。所有的广告都在利用焦虑。广告以未来式做出种种许诺,但美好的未来似乎永远没有达到的一天。那么,广告为什么还能取信于人——还没信用破产,是因为广告的真实性不是建立在它的许诺能否成真,而是建立在它所制造出的幻觉能不能打动“观众-购买者”。广告的主要作用不是针对现实世界,而是瞄准白日梦。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好看的很,尤其是第一和最后一章
  •     复制品;裸体;油画;广告。
  •     081002-081007 澔林的書。有點村上隆的理論,也是另一種看待藝術的方式。
  •     看的版本叫勢與藝七篇
  •     世界在你眼前,你看到的只是你的內心
  •     关于广告的论断令人拍案叫绝。
  •     犀利好事,伙呆啊
  •     視覺文化研究的酣暢淋灕。「想要例外,就得清楚自己過去的觀看方式,然後拋棄過去的種種習慣。」它總是跟自由息息相關。
  •     观点不错。虽然感觉行文还是有些晦涩。
  •     其實作為通俗讀物,這本小小的書本內含的知識比我想像中更大。書本從油畫年代寫到現代廣告設計,作者更重視的是藝術品背後的事物而非畫像,一如書名,提供了我們不同的方式觀看藝術,像是第一章對the work of art的簡淺複述﹑女性與裸體﹑金錢權力與畫的關係等等,雖然不是新的角度,但作為大眾讀物已是合格有餘。
  •     女性將自己對象化,赤裸作為一種展示...JB的立場其實是不對立女性主義的。他強調裸體畫之所以奉承男性是「西方文化中的藝術審視眼光」下的產物;而東方的裸畫或畫家以愛人的目光作的畫便不那麼物化女性也不為觀眾服務。看起來比較像一個對西方性別社會角色的文化分析,而且特別是對人物化女人這一個議題上,不論觀者是男是女(物化自己),他的譴責都是一樣尖銳的。
  •     十分精彩
  •     當他說把畫中的裸女想像成男人時,我著實的笑了
  •     冲着第三章去看的。其中审视者与被审视者、赤裸与裸体的概念相当令人震撼!
  •     有一些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思考方向
  •     直接抛出论点,不给予详细论证。强悍有力。
  •     在看与被看的关系中,男人是行动者,女人是被观察物。
  •     买下了!——有女性主义的,有批判理论的……总之都是反思现代性的。还不错~
  •     没有那版<看的方法>. 关于两种翻译印象深刻, 小孩子在会说话之前就会观察了 vs. 孩子先观察, 再辨认....之类. 你看, 这就是写书的两种方式.
  •     一个夜晚,我像平常一样用我的望远镜观察天空,发现从一颗有上亿光年之遥的星星上伸出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看见你了。”
  •     我們的知識和信仰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
  •     想看作者的其他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