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美的历程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0
ISBN:9787805639741
作者:李泽厚
页数:270页

这本书第二版更好

天津社科院这个版本的《美的历程》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把李泽厚先生隽永的文字与古文物书画图片结合起来,给人以全面的了解,从前看得一头雾水也从不会费神去观察的铜鼎汉砖书法字画之类突然间就有了意义,不再是高高再上的艺术抑或粗鄙落后的古物。读者自身仿佛也突然与这些古老文化有了联系,重新为中国曾经有过的这些感到骄傲。而第二版有更多更精美的图片,美不胜收

带你神游

一本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通俗读本李泽厚最成功的普及著作,此书足以让他名垂青史读过之后就会体会何为“神游”潇洒不落俗套的语言,恣意纵欢式的精神补足,这是唯一一部让我读起来通畅自如欲罢不能的学术著作,有点吹牛逼的说,你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所有认知都逃不掉这只有16万字的经典。如果你喜欢中国历史,喜欢古典美学、哲学,痴迷中国书画、诗词、陶瓷,《美的历程》将是你书架中永远的珍藏。

这么美的一本书!

佷美的一部书,从历史的源头,缓缓讲述中华民族对美的认识的演变!大学文科生,这本书应该是必看的吧!书中涉及哲学,史学,美学,还有文学,李泽厚先生把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柔和在一起,以人文的关怀,以及独特的叙述语言,侃侃而谈。美从来没有这么清楚而且具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它也是一部思辨性很强的书,适合爱动脑子的人看,一定不会叫你失望!

超级喜欢

如雷贯耳!大学时开设美学课程,这本必读的书我却没读,因为对这种学术性的书籍向来理解无能。不过一直心向往之,总觉得美学是一门很高深,很艰涩的学问。上周买回来之后,一口气读完的。其实它只是美学入门书籍,简单易懂。吸引人的是,书中将零零碎碎的美学发展片段串联起来,将审美的发展与社会风潮、历史发展相结合,所以在读者眼里,审美是有源之水,且前后连贯,从而使阅读过程也一气呵成,痛快!李泽厚对每一阶段审美思潮的总结特别到位,比如青铜器的“狞厉之美”,"盛唐之音”,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评价则是少年时代的淡淡哀愁......我读这首诗时无法表达的感觉,被他的这几个字全部解释清楚了。

美的历史

刚刚看完这本书。我想,要是中学历史用这样的课本,也许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入历史研究,会更加热爱我们的历史文化。一本充满了思辨的书,但是作者对少数民族政权有明显的偏见。

一段美的历程

之前听易中天老师演讲时提到了这本书,后来看《台北故宫》、买了本蒋勋的《写给大家的美术史》,兴致盎然。于是又买了这本。本来是想买黑色封面的那本 彩图版,结果当当给我发错了货。说原来那本没有货了,这是彩图版的第二版。送我5元礼卷,实在怕麻烦,而且人家确实没货了,所以就收下了。说实话,这个封面确实很难看,有损书的品位!但是翻开封面 扉页开始都很不错,扉页设计也很不错。印刷 纸张 很好,之前有人说 重影 和错页,是没有的(我买的是第二次印刷的了!)特别是彩图看着很舒服!但就是有些图片 排版不是很好!确实是一本很值得 耐心品读的好书。包括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历程!36页正因为意义已沉淀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正由于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沉淀,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62页社会愈发展,文明愈进步,也才愈能欣赏和评价这种崇高狞厉的美。。。。恰恰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经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体现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艺术,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才能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81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等等 太多 很多句子 是读后引起了共鸣当然有的很难读懂!正如书中最后所说:“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追随美的历程

我们生活中总会谈及美,美女、美景、美食,在表达我们的赞叹之情时大多也会情不自禁地说一句:“真美啊!”然而,美究竟是什么?离开了人类的审视的物体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美吗?诸多关于美的问题使这所谓的“美”变得深奥又缥缈,这让许多人对“美”望而却步。我是什么时候对美产生兴趣的?兴许是在看到梵高画的一棵树时,那旋转的线条让我感受到他的疯狂,那画里隐藏的炽热与真挚的情感让我目眩神迷:兴许是在读到一首古体诗时,“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宇宙永恒,人却只是暂居的沧海一粟,短短的十个字却让我因已定的命数感到怅然。兴许说到底是因我骨子里对浪漫与艺术的追求,所以当触碰到美时便会有一种早早带来的敏感。但这一切都极为模糊,只是这天地混沌之间的一个模糊的梦,当我说到美,多来自于一种自觉,当时的我并不知道美可以成为一门学科,后来读到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才让我发现美学其实是如此的有趣,所谓的美其实是审美活动。而最近读的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则让我对泱泱华夏的传统文化,从美学角度有了新的审视。离开了人类审视的物体本身,也并不存在美。美,依托于人类,依托于时代。我,轻轻推开这扇历史的大门,在字里行间中感受文学、艺术给我带来的美的感动,华夏历史的脚步缓缓走过五千年,那便是美的历程。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并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他将每个时代的艺术特点用优美的词汇加以概括,再铺陈开来,因此显得生动有趣。他从远古时代说起,原始人群染红穿戴、撒抹红粉,那红其实已经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眼前跃动的鲜艳隐藏着原始族群炽热的情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但那时的审美并未独立,只是潜藏在诸多图腾活动之中。而后是青铜饕餮、理性先秦、浪漫楚汉……直到明清文艺思潮。一路走来,审美活动由被动变为自觉,民族美学因朝代交替和社会发展而显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那些古老的王朝早在纷飞战火中走远,而雕塑、诗词、书法等美学形式,却因岁月的淬炼熠熠生辉。在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魏晋风度”。我一直都很喜欢魏晋南北朝,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四个字——魏晋风度。“士”阶层洒脱不羁,竹林七贤放浪形骸。阮籍穷途而哭,嵇康悲叹“《广陵散》于今绝矣”,竹林七贤打铁唱歌……那个时代令我心生向往。但洒脱不羁的内心深处往往藏着悲愤与痛苦,放浪形骸不过是故作佯狂。就像阮籍的咏怀诗,隐晦难解,但如果细细读来,总是能感受到那深藏的忧愤,苦痛因隐忍而变得更为深沉,那是另一种形式的美,因美很多时候并不是纯粹的,它总是和苦痛交织,重生后才会迸发出更为灿烂的生命力。也许是因那个时代已逝,所以如今,那般洒脱的风度怕也难寻了吧。

求书~~二手的,保存的比较好的也行~~价钱好商量~~

求书~~~求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美的历程~~二手的,保存的比较好的也行~~有不要的就卖给我吧~~价钱好商量~~953352399(扣扣~~)

美在未来

美在未来——重读《美的历程》  现时的年轻人中大概很少有知道李泽厚的,也很少知道有一本书叫《美的历程》。若时光退回到20多年前,情形却恰恰相反——这是一本红得不能再红的书、一个红得不能再红的人。而现在,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毕竟少了。  冬日风冷,既然不能忍受严寒去自然界寻找美,不能外师造化,那么仍须走到书斋中去,内法心源。在书架上,我重新拾起久违了的《美的历程》,所收获的,比第一次看时要多得多。  李先生的《美的历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中国美学史,其并非是于某种意识形态下、某种规范语境内严谨客观的总结,而更是一种心灵的独白、自我的解读,是作者“自性”的外在表现,显然,这是符合美的本质的。读完《美的历程》,能体会到中国古代艺术或动荡或延续的美学内涵,更能领略李先生作为美学大家的那一份超然的情怀——对我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依循着李先生的脚步,上启远古大荒的图腾,到下至感伤文学《红楼梦》,一路背负的思考,是那样严肃、深刻、繁复、艰难。在此,且分三个议题,即“楚汉烟云”、“魏晋风度”、“唐音宋意”,结合《美的历程》带给我的启示,加以论述。楚汉烟云  《美的历程》中,李泽厚专门辟出一章“楚汉浪漫主义”,来论述楚汉烟云。这里包括三个部分:屈骚传统(以屈原为代表的湘楚文人及其文学传统);琳琅满目的世界(汉赋、画像石、壁画所呈现的现实世界与神仙世界);气势和古拙(汉陶塑、画像石、铜雕等表现出的古朴、稚拙、具有力量美的艺术形式)。  楚、汉两代的浪漫主义形式,确有很大的不同。楚以屈骚为代表,主要由骚体文学表现。这种表现方式,很大程度上基于南方荒蛮之地区别于中原地区的、特殊的、保留着远古生命活力的社会传统及巫觋文化体系而产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芰荷芙蓉,《九歌》中的山川神祗、自然风物,《天问》中的天地日月、神灵星辰等,无不是这种表现的直接结果。当然,这是抛却了屈原颓废的政治抱负和心中的怨而论。  汉代的浪漫则显然不是这样。汉时生产力发达、政治体制强大、社会安定统一,决定其浪漫是征服自然、超越自然时生发出的优越的浪漫。艺术精神上,汉代的浪漫不再关心飘渺的、神秘的天与地,而是逐渐转向现实生活。现实生活要表现为浪漫,是一件很难的事,优伶歌舞、战马沙场,这些当时普见的事物,于今看来,都带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在艺术形式上,汉代艺术是稚拙的、古朴的、大气的。古拙之中,藏着力量与速度的美,这只有在尚武的、儒家思想尊于一统的汉代,才能完全表现出来。由此伸发,足以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文学样式——赋,也深深烙上了现实主义夸张的印痕。以司马相如《上林赋》为例,虽是夸张的想象、天上人间的形容,却无一不是经现实世界放大成百上千倍后的再创造。同时可见,汉代蹈厉的国家精神,散播在了当时艺术领域的各个角落。  故而,个人以为,楚与汉的浪漫主义,其实是两个概念。楚的浪漫归于神秘,汉的浪漫归于现实;楚的浪漫借助文学文字诚挚的手法来表现,汉的浪漫依托雕塑实体的古拙形式来传达;楚的浪漫是神奇的,汉的浪漫是恢弘的。魏晋风度  在“魏晋风度”一章,李先生同样分出了三个部分: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陶潜。   人的主题上,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玄学(哲学范畴),以三曹、嵇阮为代表的诗歌(文学范畴)、以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为代表的书法(艺术范畴),虽然表现形式不同、方式各异,却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人的觉醒。这些都完全有别于汉及汉以前的艺术内涵,在这之前,一切都带着鬼神迷信、伦理道德、经术、谶纬、国家、天下,这些价值标准,从前都毫无可疑,现在看来却是虚假的、不可信的。在体味生命短暂、世道混乱、家国流离后,人们不再相信这一切,反而转为关注人作为生命个体的本身。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王逸少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桓温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世说新语》引),以及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当时所谓“名士”各种怪诞不经的表现,都表现了这样一种自我的觉醒。  自我的觉醒,就是人作为“人”的觉醒,反映于文学上,即是文的觉醒。这些文字里表现出来得悲观、苦痛、消极、颓废,换个角度来看,却恰好是它的反面——对人生、生活、命运的强烈欲求和留恋。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放浪形骸的后果,不是被当权者所杀,就是死于药酒,再不然只能违背本心,苟活下去——总之,没有什么好下场。以喝药为时尚、以纵酒为嗜好,当然,这些不足为今人所效仿。但魏晋时代的风神、风貌、风度、风雅,及其透露出来的生命主题,在美学层面,却远远凌驾于前代僵死的、固定的、虚假的道德艺术之上。此外,以“气韵生动”为最高标准的绘画理论(谢赫论绘画六法),也同样是美学的最高原则。  李先生说得好:“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它们同样展现为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的过程。”可见,艺术的精神是共通的。唐音宋意  唐和宋的部分,内容较多,李先生分了“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三个章节讨论,而每个章节,同样各包含三个议题。关于唐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李白、杜甫、苏轼,因有太多前人讨论过,李泽厚再要超越那些桎梏,不是件容易的事。当然,《美的历程》之所以成为《美的历程》,必是它做到了。  唐音是盛唐高傲之音,是青春、李白、时空、宇宙。唐音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奇花初胎,紧接着,陈子昂、王杨卢骆、高岑、王孟,纷至沓来,直至李白,到达巅峰。个人、民族、家国,在这个时代蒸蒸日上,社会世俗的胸襟,也随之变得无限包容。蔑视世俗、笑傲王侯、饮酒纵情、引吭高歌,一切最积极的人生都能在这个时代发现,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盛唐。诗仙只能是盛唐的产物,毫无拘束,毫无规范,不可模仿、不可预料,他包容了时空,包容了宇宙,当然也包容了人间一切的不可思议。  宋意则是平淡之趣,是萧简、永恒、山水、自然。“豪华落尽见真淳”,经历盛唐的“气”,至宋便转而为“理”。宋诗讲理,宋文讲理,宋代的哲学讲理,宋代的书法、绘画艺术也都讲理。虽然理趣各不相同,平淡天真却是其共同指向。宋诗方面,“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历经动荡的唐末五代,宋诗的开篇之作,静得让人惊讶,甚至于让人怀疑。绘画方面,范宽、李成、关同、郭熙,体悟了自然造物之妙,将其用笔墨的形式,较少夹杂主观情绪,直接呈现于纸张,表现瞬间与永恒的关系,何等艰难,又何等高妙。书法方面,黄庭坚讲究佛理、禅理(如《花气薰人帖》);宋词方面,苏轼又以诗入词,同样讲究平淡的理趣(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工艺方面,宋瓷清雅素淡,与天同色,也是同样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理。到了程朱之理风行的南宋,更是如此。艺术家们抛开自我,回归自然,创造了无我之境——与前述楚汉风云、魏晋风度、盛唐之音相比,这是一种更加远离社会世俗烦扰的精神境界。后人希望法效张狂、力量、激情、生动或许简单,法效平淡却很难。     在这个美育缺乏、美学凋零、美的本身和美的载体不被人们关注的时代,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对待艺术、对待生活、对待美,值得人们思考。毫不客气地说,当下文盲很少,“美盲”却遍地皆是。  那么,让我们寄希望于未来吧。正如李泽厚先生自己所说:俱往矣,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不可多得的中国艺术评鉴

李先生的这本书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拿到手以后,一口气就读完了,受益匪浅。原来中国文化可以如此流畅、精明。在我们的历史当中,文化交融,艺术美学一直都是和生活和政权如此的联系紧密。我所热爱的正是中国一家的艺术原则,中国文化从本土的儒道,到外来的佛,他们都不是单一的中国化或者是单一的外国美学与思想,他们来到中国,并在这里生根发芽。我们的民族,消化发展了这样的文明,这样的文化才是兼容的中式文化,他独立于世界,但却又和世界密不可分。

结晶、结晶!

泱泱中华几千年,就留下这些艺术的珍品恐怕是这个文明的结晶能传之后世、展于外人的了,严歌苓说中国艺术很早熟,而且到了现在的样子,已经是非常老道的艺术体系了,很早就懂得留白、高度提炼、缺陷美等等,我认为读了李先生的这本书后很真切的体会到我们祖先的艺术造诣艺术理念早就达到很高的水平了,就像看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从商周的烂漫到秦汉的拙朴,再到魏晋的求索、到唐宋的繁华、元明清的抽象超脱之意境......石康认为人类唯一的成就只有数学,是人类灭亡前应该保留下来或发到宇宙中的唯一遗产,我认为艺术亦是遗产

热爱艺术的都应该看看

断断续续看了好久,今天才基本看完了。好多东西还没能理解消化透,还能记得下午看的是讲宋元山水画的,之前也学过国画,也很纳闷,为什么那么注重意境、线条,看了之后还真是长了见识,从南宋、北宋、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到线条的讲究对意境内心表达的越来越看重,讲的详细,而且会联系到文学、社会环境,还会联系到之前讲的内容,理解起来就不会很难了。总之,写的很严谨,考证很多,但也不会呆板,比历史书是写的好多了,也有意思多了。诗词、文章还有一些历史上的美学方面的著作都有提及,插图也还多,个人觉得他讲的还是蛮客观的。看完觉得自己还真是很无知的,很多东西都不知道,真是愧对这么优秀的文化。这样的好书得看第二遍的。特别是学艺术的,热爱艺术的,推荐读一下。

美的巡礼

美图美文并茂,文采卓见并存,读来乃觉相见恨晚。有的时候我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缺乏共鸣,并非是由于时间的久远消弭了意境的深入。而只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文化史的了解,使隐藏于作品背后的审美的变迁以及人的觉醒无法得到系统的观照,从而使多数人的审美仅仅停留于单纯的艺术作品本身。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与朱光潜老先生的平易近人的娓娓道来相比,李泽厚的语言似乎一方面追求华丽和气势,一方面又带有科普教育的味道。同时其观点又带有一定的个人特色。虽然因此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偏见,但对于一本重在对美的历史进行回顾的文艺理论著作而言,这已实属难得。

没有最美,只有更美

一直静不下心来去看关于美学的书,李泽厚先生的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让我静下心来看的书,没有生涩难懂的概念,有的只是朴实无华却让人恍然大悟的语言。确实值得去一遍一遍的品味,细读!力荐啦!

除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其余部分堪称经典

除了受到意识形态侵染的主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缺点之外,此书能算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入门书。从青铜器,到雕塑,到诗歌,书法,建筑,绘画,园林,瓷器,这是对包罗万象的中华文化精粹的一次集体打包。李泽厚去了美国,现在又回来了。 敢言的赵士林教授是他的博士生。

《美的历程》vs《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人类对于艺术的追求从古至今不曾止息。流动的艺术,正如同流动的光影一样,在时光的洗涤之后,更加璀璨夺目,熠熠生辉。————题记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史前艺术就早一步产生了。回首漫漫的艺术长河,星光璀璨,光彩夺目。《美的历程》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两部作品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带领着我们开启探索艺术的旅程。《 美的历程》一书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李泽厚的作品。作者以时间为图轴,将华夏艺术作为讲述的主线,我跟随着李泽厚先生讲述的步伐,大体上领略了中国数千年来波澜壮阔的艺术风貌,了解到了中国人随着历史朝代的不断更迭,文明历程的不断进步,对于美的认识和感觉上所产生的变化。作者以平易近人的口吻将华夏艺术之美的发展历程向我们娓娓道来,一扫我往日里对于艺术心生的敬畏之感,朴实亲切的讲述,拉近了读者同“艺术”的距离。当然,《美的历程》不仅仅为我们讲述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还阐释出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上的变化与发展。它将人类思想层面上的对于美的理解动态的描述出来。整本书读下来,思路十分清晰,我的心中也浮现出对于华夏艺术发展史的整体观感。正如作者在书的结尾处所说: “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不知鸟瞰式的观花,能够获得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否?”正是这小小的一册书,它承载的却是对于一个民族几千年来艺术结晶记述,不得不说,《美的历程》这本书是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一本佳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则是德国作家瓦尔特•本雅明的著作。同样的,这本书的篇幅也比较短小。但是书中所积淀的深刻内涵却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光韵”一词一样,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是介绍了西方在技术革命之后,针对传统“艺术”所受到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机械复制艺术对于传统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每当新事物的生成,总会对原有事物的存在产生相应的冲击。原有的传统事物要想继续存在就要“变”,因时而动的转化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这本书所讲述的就是在技术变革的大时代下,作者对传统艺术将何去何从阐明自己的观点。那么既然如此《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也就与《美的历程》一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本是以美学鉴赏的角度对于东方古国艺术发展史的结晶进行总述和分析,而另一本则是以西方的技术革命作为探讨的切入点,探讨技术革命给传统艺术带来的改变。先弄清楚两本书主要内容的不同之处,也将有助于接下来对于这两本书其他差异的比较。内容上的差异显而易见,两位作者在写作手法上也相去甚远。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以优美隽永的文字,绮丽丰富的远古想象以及寓意深刻的解说来为我们讲述着中华民族的“美的历程”。整本书读起来还能体会出作者感性温情的笔触,那是他对于自己祖国悠久的艺术历史所流露出的浓浓爱意与自豪之情。而瓦尔特•本雅明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作者以客观的态度,对于传统艺术面向未来的走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书中不难看出本雅明的矛盾与纠结感,这也源于身处于技术变革之际,尽管意识到革命的发生,变化之必然,但是又出于对传统经验的眷恋之情,一时难以取舍,便陷于矛盾之中。东方美学,以中国的古典美学为例,他所讲求的是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相生相依。这种美学思想与中国自古以来的经济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的中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形式的小农经济模式。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在男耕女织的传统模式之下,讲求的是取之于自然。也正因为如此,古时候人类对于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正因为这份特殊的感情,才催生出众多赞美自然的美学佳作。正如《美的历程》中所讲到的巫术活动,那些狞厉怪异的动物象征符号,就表现出人类对于自然生灵的崇敬与畏惧。后来,更有陶潜闲居田园,“种豆南山下”,“复得返自然”的自然山水之乐。随着复制时代的到来,西方世界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在本雅明看来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所谓“光韵”,就是在一定距离之外,感觉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站在历史变革前沿的本雅明,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变革大势那不可阻挡的气势。他在充分肯定了机械复制对于艺术的广泛传播有着无可比拟了巨大助力。他使得艺术从高不可攀德圣架上走向大众,使得艺术的分享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们可以通过影像的记录随时随地的获取美的享受,本雅明以电影作为论证的对象。然而,他毕竟是一位在脑中驻扎过传统艺术体系的人,对于复制品的大肆传播,还是引发了他深深地忧思。在他看来,艺术品所具有的原真性大受打击。“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艺术品的光韵消失,让成长于传统艺术思维结构里的本雅明感到彷徨与无措。其实,从客观上来讲,本雅明在当时能够给予复制艺术相应的认可已经是实属不易的。我们都知道,一种新的思想从产生到让人们普遍接受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他是需要同传统理论作斗争的。这种新思想从萌芽而始,逐渐壮大,最后成长到压过传统思想,得到多数人的认可,这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在当时,人们对于艺术的传统思想也是十分保守坚固的。而本雅明却能够较早的给予复制艺术一些认同,已经实属难得了。总体上讲,《美的历程》主要是以时间为线,串述了华夏民族自古以来的美学观念。它主要立足于“精神”这两个字。讲述的是人们对于艺术的精神层次上的追逐。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书则是立足于“技术”这两个字,作者在传统与进步中矛盾着,他在肯定技术进步中,又不断的留恋着传统的艺术模式。给我们展现出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双刃磨合的过程。书页已合,然而书香仍留驻于掌心之中久久不能退去。通过这一次的阅读之旅,我把从书中所学到东西深深地记在了心里,那里有着对于中华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有着对于复制艺术更多地了解。我体会到了艺术的发展程度是同时代的大环境息息相关的,艺术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去粗取精,筛选优化,淘尽优秀的艺术作品。殊不知艺术的发展是面向未来的,我们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更要在今后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后记

溯 源

如果一切有因果的话 那一切就有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每个理所当然后面 有他漠化的情感 祈求 追寻 在崇尚西方的今天 我们是否忘记 我们民族的骄傲 情感 悲伤……

权力的分散演化与美学观念的流变

《美的历程》这部书大致从结构主义的视角解读了中国美学的流变历程,在分析中国美学的价值观变化时,作者力图从历史、政治与社会的变化来解释文人学士价值观的变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一样,中国美的发端来源于巫祝祭祀,而后在先秦时期便和先秦的诸子百家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无法单独分开讨论。真正的独立美学的发端要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族门阀制度为美学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制度的基础。世族门阀制度使大家族的子弟能有充裕的物质,而稳定不变的大家族操控政治使士族文人能够更多地关心人心气度、玄学宇宙的思考。然而此时的思考是幼稚而浅嫩的,士族文人虽然崇尚“任性自由”无处不尊崇享乐主义,然而这正是对之前对圣明之学生命无穷之说的怀疑与批判,其骨子里透露出的是对生命的渴望。正因为渴望,所以要放浪形骸,所以要“任性自然”,所以要享乐无穷。想要超脱而不能超脱的痛苦正是魏晋南北朝发展到唐代,中国的美学则开始展现出蓬勃的气派来。魏晋时期对生命短暂的玄学思考最终没有产生什么结果,当北方军团席卷全国,对内在生命的探索转变为对大千世界进行征服的蓬勃气派,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各阶层之间流动性增加,一般的地主和文人学士为美学带来了一股新的风尚。边塞诗正是此时中国美学观的体现。再到之后宋代时期开始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转换,实现了审美者从外在转向内在的又一次尝试,此次尝试中,审美者从一个纯粹的外在品赏者转变为一个内在的参与者,画风也从工笔的风景人物画转变为意境的山水画。这与魏晋时期的玄学大大相异,仅在于在魏晋时期对生命的思考仍旧将生命当作一个客体,而到宋朝已经把生命和“我”融合在一起进行思考。之后美学进一步向民间发展,市井俚俗化发展,人性解放在明朝的时候发展的势头尤其强劲。而到清朝入关后,则整个中国文化出现了感伤的情绪,美学向人性自由解放发展的势头也戛然而止。


 美的历程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