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随笔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10-01
ISBN:9787532112623
作者:王元化
页数:374页

书籍目录


一文化传统构成四要素
二态度与思想
三功利主义之争
四道德继承
五时代与理念
六游民与游民文化
七抽象继承法
八再谈“五四”
九中体西用
一○知识结构的整体
一一体改与启蒙
一二尚同
一三鸦片战争时的抗英人物
一四毛泽东与文化传统
一五鲁迅与太炎
一六再谈鲁迅与太炎
一七胡适论清学
一八谈胡适之学
一九鲁迅与周作人
二○摆脱依附找回自我
二一“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
二二把病“表”出来
二三“文革”批孔
二四曲笔构陷
二五理论准备不足
二六中国农民特殊论
二七“横以孤”
二八不拘一格降人材
二九“蛆虫儒”与“蛆虫僧”
三○阴鸷反噬之术
三一“告奸”与“除阴奸”
三二牛马、豺狼、鹰犬
三三权术举例
三四书狱妙喻
三五嚼饭与人徒增呕秽
三六南朝的士族与庶族
三七奉朝请
三八扶桑不是日本的旧称
三九扶桑为东方理想国说
四○《中国通史简编》的误译
四一达巷党人
四二释“无所成名”
四三孔子与射御
四四子见南子的行为准则
四五子见南子合于礼说
四六释孔子矢词
四七释物
四八达名、类名、私名
四九三才说
五○矛盾论与治不逾官说
五一三教治道说
五二玄学再估价
五三早期传入的因明学
五四译经理论
五五钟会四本论
五六驳己亥出都仓皇可疑说
五七佛窟寺为梁徐庆造
五八《学隶图跋》钩沉
五九《纵难进曹生序》
六○对观众的虚伪的服从
六一狗儿爷与农民意识
六二学术良心
六三谈浮躁
六四文化交流
六五需要纠正的一种学风
六六综合研究法
六七研究方法与说明方法
六八原则与原则的运用

作者简介

哲学是思辨的科学,真理愈辩愈明。我们不仅在思索一些大的有关世界观、方法论的根本问题,也要思索一些看似平常却并不简单的现象。要学会透过现象看问题,看周围的世界和自己。


 思辨随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近日,读王元化《思辨随笔》。1994年初版,这是单位图书馆藏书,我可能是十几年来第一位读者。(吐槽一下我们单位图书馆的书,虽然书不多,但凡是我认为有价值可阅读的,不管放了十年二十年,九五成都是崭新崭新的)中学与本科时曾读过一点王元化的书,印象不深,而且是因为写《文心雕龙》论文的缘故去读的。实话说,当时就觉得他谈《文心》一不训诂,二无的论,不知道独创性在哪里。不过这多年之后的重新接触,算是对他有了完整的认识。总的来说,就是思想僵化。何谓思想僵化?最常见的表现方式就是套公式处理一切问题,我们很熟悉教科书的逻辑,不解释。但王老等人的僵化不仅如此,他是不论看到读到任何现象都会不经过严密的逻辑就到达一个普遍的结论上。就《思辨随笔》中的近两百篇文章来看,颇有如此。最典型的就是似是而非、毫无历史感的中西对比、古今对比。不必举例,今天微博上到处都是这种从一个社会现象同时看出中西两大文明根本差异的段子。要知道,这个地球上哪里有“西”这样一个真实的概念呢。某人倒是说过一句很正确的话:凡是张口中西如何如何的,肯定既不懂中,也不懂西。我记得从前有段日子读比较文学的书,起初很有兴趣,到最后只能放弃,因为想的越深,就发现在所谓的“比较”中,到处都是不同,而且是深刻的不同,求同太难了,难到你煞费苦心求来的同,似乎都没意义了。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浪漫主义”这个词,从李白杜甫追到苏联,又追到英国,追到德国,从文学追到施米特,最终折磨的我放弃了任何东西方或中外文学的比较,因为我个人觉得“没法比”。就算我极端了一点,可王老对中西古今的比较,随手拈来,细究皆可推敲,这正是思维僵化的典型特征,因为这说明他对中西古今的“印象”是粗糙单薄的。为何如此呢?为什么他讨论任何问题,都会自然而然跑到同一个终点?是逃不出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还是逃不出年轻时形成的固有观念?如果只是因为这些,为什么像陈寅恪这些人就不会让人觉得思维僵化呢?为什么有的学者给人感觉思维不僵化反倒是所谓的“思想家”往往容易僵化呢?为什么李泽厚这样的老朽看似已经不合时宜,读他的书却发现他仍然在思考而不是在重复呢?我想原因可能在于,一个人是否学有根基。学有根基的人不太容易僵化,因为一来对自己专业,他有根基自然能找对思考的路径,而不是胡乱联想;二来,也是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专业之外的话题谨慎发表意见,这后一点,让他们“显得”不僵化。也就是说,任何人对自己不熟悉的话题发表意见,只能根据表象来做结论,个中逻辑和历史演变等等皆不知晓。就算一时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时过境迁,就会显得捉襟见肘,后之读者览之,自然觉其“思想僵化”。《思辨随笔》里的文章大都和书籍有关,显然王老是博览群书的,并不是束书不观那种。但是仔细读他对龚自珍、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等写下的文章。会发现他达到了标准本科生的水平:先是自己制造出一个问题(不管问题是否是伪问题),再寻找只对自己有用的材料作为论据,然后大量引用别人的结论,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就拿最看功力的考证来说,他考证龚自珍“出都仓皇可疑”之事,我从头读到尾,才发现他的逻辑是:甲的说法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乙的某著作已经证明甲错了。我就想,那你还写这篇干嘛呢?以广见闻么?(《驳已亥出都仓皇可疑说》,p90)简单的说,王老并没有较好的学术训练,没有扎实的根基(尤其语言和古典这两门学问)。所以读书虽然多,但看不出问题,对别人的结论又无法判断,故而如此。其实我也常有这种毛病,这就是根基不扎实导致的,需要时时警惕。王老自称最初是学文学的,而且曾被郭绍虞介绍到复旦教过书。我一想到他是学文学出身的,就想这要了命了,学了文学如果跳不出来,又不会写小说写诗歌,那八成就会思维僵化。文学青年啊,天马行空,一旦面对社会问题、政治现象、思想变迁等等,特别容易联想。可叹王老因为时代原因,没有时间精心夯实基础(哪怕马恩啃的烂熟都好),错过了从文学青年摆脱出来的机会,成了文学中年,文学老年,后来还被成为思想家,以至于暴得“南王北李”之大名。实则是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无法发声,他身在体制内,又多受俄国文学影响,因而表现出某种自由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征象,实则是思想界之老干部,其思想家之名亦相应为老干部思想家也。不过这是时代造成,与王老本人无关。《思辨随笔》里,王老本人在对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以及果戈理、契诃夫等俄国文学的品评上,倒是非常敏锐,思想也活了很多;对郭绍虞、熊十力等人的追忆文字,也隽永可读,这充分说明,王老虽然不是合格的思想者,但却是合格的时代记录者和不老的文学青年。而这,其实本是他最该珍视的幸福。Ps:《思辨随笔》中,王老提到了在文革时迫害他的人:“一直到1960年,他仍在文章里责骂胡风分子方典,用的仍是与《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中的“按语”同样的语言。那时反胡风斗争早已结束了,没有任何政治原因促使他这样做。……他于1980年刊印的《论罗曼罗兰》,传说他自诩此书曾得到某公的赏识。”(315、316,《批判者》)案:方典是王元化,此人是罗大冈。他俩还有这么一桩公案呢。某公不晓得是谁。有哪位治法国文学史的朋友可以透露一下?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删汰一半,始为可读。
  •     七年后重读,难道我又要到整理自己的时候了?
  •     只挑了感兴趣的几个专题看了下,觉着没啥大意思,作为随笔而言,也就是这个样子了。有几篇结末还不忘抛出一两个课题,感觉就像是博导在布置研究课题
  •     高中时买的书,没看懂,十年后重读,才惊觉错过了什么
  •     不敢冒言。。
  •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有人评王元化思想僵化,但试看此书的增订本《思辨录》,起码他对五四的认识和评价是天翻地覆了。王的长处本不在见解深刻,那在于什么呢?我感觉既有相当扎实的传统治学的考证功底又有不凡的西学素养的学者,他恐怕是最后一人。可惜,已故。
  •     很好
  •     没看完
  •     有点鲁迅风的味道,可惜没有江浙刀笔吏的毒,最终流为泛泛之论。
  •     很佩服!
  •     27岁再读7岁时候读过的书。
  •     有许多精美的笑篇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