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玩具铺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1
ISBN:9787533935320
作者:[英]安吉拉·卡特
页数:222页

章节摘录

这年夏天,十五岁的梅拉尼发现了自己的血肉之躯。哦,我的美利坚,我的新大陆。她心神恍惚地启程探索这具身躯的全部,攀越她连绵起伏的山脉,深入她多湿的隐秘峡谷,一位生理学探险家,是科特斯,达·伽马或者曼果·帕克。她光溜溜地站在壁橱前照镜子,连续照几个小时;手指滑过构造精致的胸廓,心脏在身体里面扑扑跳动像只蒙在毯子里的小鸟,继而,指尖顺着胸骨划出一条长线,向下直抵肚脐(它是神秘的天然溶洞或是壁穴),她双手的掌心磨锉着那两块伸展如花苞翅瓣的肩胛。她双臂紧抱,扭着身子笑起来,有时她会在掺杂着惊奇的欢心激动里双手倒立,或是打个侧手翻,她不再是个小女孩了。    她也有意抓握物品,摆出各种姿势。她冥想自己是前拉斐尔派的画中女郎,她把长长的黑发中分,梳松,瀑布般披散,双膝并紧,她幻想自己正手握一束从花园摘来的虎皮百合,百合花紧贴颔下,她陷入沉思。或是图卢兹一罗特列克的风格,把发缕扯开,邋遢地盖住脸,她坐在椅子上,双腿分开,脚边摆上一只水碗和一条毛巾。这样假装是在为图卢兹一罗特列克摆姿势,时常让她感觉自己有点过于邪恶,不过,她设想“这个梅拉尼”正在图卢兹的时代生活(她是个歌剧女演员或者是个职业模特,经常趴在她位于巴黎的阁楼窗前用面包渣喂麻雀)。在那些白日梦里,她帮助他,爱他,因为她为他感到难过,他是个侏儒可同时又是一个天才,她太瘦,不适合提香和雷诺阿,可她给自己设制卜个克拉纳赫…的苍白、神情得意的维纳斯——用一小块窗纱包扎头顶,脖子上挂着她行坚信礼时收到的养珠项链。自她读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她就悄悄采来一些勿忘我,把花朵粘在阴毛上。    此外,她还用窗纱做材料给自己弄了一系列的新娘睡袍,她设想新婚之夜是必定要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她把自己包裹得像一件礼物,赠送给她幻想出的幽灵新郎,他正在一问面积超大属于未来的浴室里冲浴、刷牙,他们是在度蜜月,在戛纳、威尼斯或者是在迈阿密海滩上度蜜月。她像念招魂术咒语一样热切地呼唤他,他来了,跨越了他俩之间的时空障碍,他的呼吸吹着她的脸,他用干燥嘶哑的声音说“亲爱的”。    她愿意随时向他显露自己洁白光滑的长腿,毫无保留,—直到大腿(她反复地绷紧双腿然后放松,凝视着镜子里由此引发的肌肉活动,她沉溺其中,甚至会忘掉开始时的幻想);然后,她将窗纱裹紧,察看那对小而坚实的乳房在包裹下的轮廓,它们目前的尺寸让她沮丧,但她想它们会惹人喜爱的。    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梅拉尼那间色彩柔和、清白无辜的卧室里。在锁好的门后,一只爱德华小布熊…(胖肚皮藏在条纹睡衣里)一直在枕头上冲她眨着明亮的小圆眼睛,《罗娜·杜恩》的脸在床下倾斜着伸展开,脸贴着地面,沾满了尘土。在梅拉尼十五岁那年夏天,她忙碌着帮助洗涮,还要到花园里照看她那个有可能在玩耍中误杀掉自己的小妹妹,同时,她做了所有前面提到的事。    兰道太太以为梅拉尼—直都关在房间里学习,用功。她劝梅拉尼多出来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不然她会憔悴的。梅拉尼说,她为兰道太太跑腿干活的工夫就已经呼吸到足够的新鲜空气了,再说,她都是敞着窗户学习的。听了这些,兰道太太就完全放心,不再多说了。    兰道太太肥胖、衰老、丑陋,并目实际上从未结婚。兰道太太的婚姻是一个单方契约,是她送给自己的五十.岁生日礼物。毕竟,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被称为“太太”比较体面,另外,她也一直都很想结婚。人到老年,记忆和幻想会混淆在一起,兰道太太精神上的分界线模糊了。安顿孩子们上了床,兰道太太时常坐在炉边小憩,想那位她不曾拥有的丈夫,她用幻梦创造他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到后来,他那张真切的脸就会在睡前茶的热汽里浮现出来,她会亲热地问候他晚安。    兰道太太长有一些带毛的痣,装着巨大的假牙。她说话的腔调像宫廷滑稽戏里的公爵夫人,有一种来自古老的幻想世界的威严。兰道太太是他们的管家,长年住他们家,她把她的猫也带来L兰道太太负责照顾梅拉尼、乔纳森和维多利亚,妈妈和爸爸去了美国。妈妈是陪爸爸去的,爸爸在作一个巡回演讲旅行。P1-3

后记

维基百科上有一段描写安吉拉·卡特的文字,客观中又带几分敬意,能帮我们较好地认识这位女作家。    安吉拉·奥利弗·斯达克,1940年生于南部的海滨城镇伊斯特本,然后迁徙至北部的南约克郡乡村,在外祖母身边长大。少女时代,她饱受厌食症之苦。而后追随父亲的脚步到克莱伊登广告公司任记者,并进布里斯托大学专修英国文学。    卡特的作品是极富互文性语意交织的密网。这一点由她因为多处引注影射莎士比亚作品而著名的小说《明智的孩子》就可见一斑。卡特也饶有兴致地处理、利用、改写或者影射其他作为文学前辈的男作家的作品,如萨德侯爵(见《萨德式的女人》)和波德莱尔(见她的短篇小说《黑色维纳斯》)。但她也着迷于口口相传的老祖母讲故事的传统,在她的短篇小说集里有很多改写的童话和民间传说,她的短篇小说集《染血的房间》涵盖了对《小红帽与大灰狼》、《蓝胡子丈夫》和另外两个对《美女与野兽》的改写版本。    她有两次婚姻,1960年她和保罗·卡特结婚。12年后离婚。1969年,安吉拉·卡特用毛姆文学奖奖金离开她的丈夫去日本,并在东京旅居了两年。她说,在东京,她“知道了对一个女人来说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并且成为一名激进分子”。她为《新社会》杂志写文章讲述有关在东京的生活经验,并在1974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烟火,九个世俗故事》,此外在1972年出版的《霍夫曼博士的地狱欲望机器》里也有关于这段日本生活经历的痕迹。她在东京的居留起止时间同那位用《符号的帝国》表述自己的日本生活经验的罗兰·巴特是平行的。    此后,她游历美国、亚洲和使她的法语和德语更加纯熟的欧洲。在70年代后期和整个80年代,她历任多所大学的驻校作家,这些大学包括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美国布朗大学、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大学和位于北爱尔兰的东英吉利大学。1977年,安吉拉·卡特和马克·派尔斯结婚。    卡特是一名极为多产的小说家,同时她也为《卫报》、《独立报》及《新政治家》杂志撰写了大量的文章,结集为《赶快走》。她曾把自己的很多短篇小说改编为广播剧,并以画家理查德·达德和作家罗纳德·弗班克的生平原创了两部广播剧。她有两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与狼为伴》及《魔幻玩具铺》。她全力参与了这两部影片的改编。一本名为《新奇的房间》的书,包揽了她编写的电影剧本以及她的广播剧剧本和她为基于维吉尼亚·伍尔夫的《奥兰多》的歌剧撰写的歌剧台本,一部名为《基督城谋杀案》的未拍摄的电影剧本(此剧的故事底本为真实事件,后来1994年导演彼得·杰克森用这一真实事件拍摄了影片《天国的造物》)。2003年出版的《欲望的易位构词游戏》是夏洛特·克罗夫茨对《新奇的房间》以及她另一部极具争议的电视文献片脚本《圣家族的相册》的研究专著。    她的小说《马戏团之夜》1984年获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    1992年,51岁的安吉拉·卡特患癌症去世。    刊登在《卫报》周刊《观察家》的她的讣告里有这样一段话:    她反对狭隘。没有任何东西处于她的范围之外:她想切知世上发生的每一件事,了解世上的每一个人,她关注世间的每一角落,每一句话。她沉溺于多样性的狂欢,她为生活和语言的增光添彩都极为显要。    安吉拉·卡特在人们心中所占有的位置,是她最应得的荣耀。1992年,萨尔曼·拉什迪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名为《安吉拉·卡特:一位善良的女巫,一个亲爱的朋友》的悼文。他是这样说的:我要重复一遍:安吉拉·卡特是位伟大的作家。我要重复这句话是因为尽管她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但在英国本土,在某种程度上说,她从没得到该是她的那份儿。当然,和很多对她着迷,从她那里蒙受启发的读者一样,很多作家都清楚她是真正罕有的人物,她是真正的独一,这个行星上再也不会有任何能与她相像的东西了。    2008年初,《泰晤士报》排了一个“战后50位英国最伟大作家”的座次表,安吉拉·卡特位居第十,但以出生年月论远近的话,她年龄最小,其余的几位泰斗都是在青年时代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作为当代最具独创性、最富争议的作家之一,在英国本土以及全世界都有大量的关于安吉拉·卡特的学术论文,它们是更加翔实、权威的。不过,翻译这本书的直接的特权就是成为自己译本的第一读者,所以就厚着脸皮写个读后感,也算是介绍。    1。关于故事    安吉拉·卡特的作品里总是充满了隐喻、暗喻、借喻、指代、借用,她是从不肯以平淡白描手法老实地顺着时序讲朴实故事的。这本书也一样,它是传奇。    少女梅拉尼偷穿了母亲的婚纱的隔日清晨收到了父母双亡的死讯,收养她和弟弟妹妹这三个孤儿的舅舅是个体型庞大、性格粗暴的“蓝胡子”,他有精巧的双手,被称为制造玩具的“大师”,但他粗暴、残忍,他宠爱自己那些可用提绳操控的木偶,命令自己的妻子和家人“崇拜”它们。瘦弱的舅母像是用鸟骨头和软纸做成的假人,她在自己的新婚夜突然再也无法开口说话,是一个健谈的用纸和笔说话的“雌性行星”,每天忙碌地围绕着“雄性恒星”旋转。梅拉尼的弟弟乔纳森则着迷于做帆船模型,他高度近视,也不看现实世界,他总是感觉“咸味的海水冲洗着他站在甲板上的双脚”,他走路的姿势是海员的圆规步。作为三位孤儿里岁数最大的一个,梅拉尼要照顾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家破而去职的老管家兰道太太嘱咐她“要做一位小母亲”,可是寄居在舅舅家的梅拉尼发现,五岁大的妹妹被“渴望孩子但自己没能有孩子”的舅妈收养了,而弟弟则拥有自己的世界,只要求她“请你走开,我想接着做我的船”。不过,她并不是孤身一人,她发现了舅妈的小弟弟——红头发、脏乎乎的费因的“雄性吸引力”。十五岁的梅拉尼一直都在幻想“做爱”,然后她发现了“他”,虽然似乎直到最后她的自我——那个“她”还在莫辨里挣扎,但“她”和“他”还是相爱了,“命运把他们推入了彼此的怀中”,可是他们却并没有“做爱”。是另一种比未成年人性爱更危险的生活方式——姐弟乱伦,引发了一场烈焰熊熊的火灾,而逃出灾难现场的梅拉尼和费因,对身陷火海的亲人和他们自己的未来都只有“慌乱的揣测”。    可是,我又觉得说是“传奇”不恰当,因为“传奇”这个词太陈腐,太红尘男女,太有关本土侠女的包头巾和张大小姐的绣屏金鹧鸪了。对舶来的作品还是规矩地用舶来的说法,这是一部“哥特式的成长童话”,一曲“属于60年代的自我发现的欢歌”。    2。关于人物    十五岁的梅拉尼脱光光了照镜子,她看自己,发现自己很美,但她爱自己吗?并不十分爱,至少不是直接地、毫无保留地认同。她害怕自己变胖,没人要,然后到死都是处女。她摆姿势,穿窗纱,穿母亲的婚礼服,每时每刻她都在假想一个“丈夫”,是想到这个身体会讨“丈夫”喜欢,她才爱自己的,不完整的自我,必须要通过别人来爱自己。她的性幻想是奉献性质的,她愿意向未来的丈夫“展示她的腿”。    后来在荒废的游乐场,她真的得到了亲吻,不过,她仍在观看,她幻想自己是站在远处的草地上,观看“费因亲吻他的小女孩”,然后她用电影的画面盖住了真实发生的事情,“那样的话,好像会很浪漫”。杂志、电影和小说所提供的大于在生活里真实发生的。虽然这份美是用妇女杂志的“浪漫”来定义的,并不纯粹,但她仍然是个天生的唯美主义者。真实的舌头让她恐惧、恶心,她感到这是羞辱,这是对她的入侵。她逃脱了,发誓再也不和费因说话,可孤独又让她不得不背叛自己的誓言,然后幻想又盖过了现实,她想,“可能亲吻是我幻想出来的,他并没有真的吻过我”。    她是个天真的勾引者。在费因的卧室里,他们险些越轨,是的,“越轨”,用这个小报词汇形容他们那场纯洁动人而又危险的闹剧再合适不过了。在费因发现他们是被操控的(是舅舅操控木偶的拉绳,也是欲望的拉绳)躲进了壁橱以后,“没人要”的梅拉尼手足无措地躺倒在地板上,想到他不要她,大概是因为她没给他擦鞋!唉,可爱的梅拉尼,我是被她弄得哭笑不得。费因不得不纠正她,说这些你还太小,这是妇女杂志教你的!    只有在安慰哭泣的舅妈的时候,少女梅拉尼真正爱上了自己的身体,她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她要好好给她喂饭,让她健康、有力,这是少有的欢欣时刻。然后是又一场灾难。舅舅逼迫她扮演被天鹅强暴的琳达。可怜的小女孩又一次分裂了,因为分裂是她唯一的出路,即使是在扮演,被天鹅强奸也过于恐怖。而这个恐怖故事却是强大的深入人心的神话,是绘画和史诗的题材,是人类自我讲述的堂而皇之的历史。这是女作者的嘲讽和揭发,也是有史以来的女人的处境。    到了小说的结尾,又换上了裤装的梅拉尼和洗得干干净净的费因真正相爱了,“莫名其妙地,她感觉他们的经验并行了”。两个纯洁的孩子幸存了下来。梅拉尼终于直面生活,但却并不轻松——家务和孩子,普通人的生活。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和一位朋友的争论,我们说到塞林格一篇小说的题目,“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他说,这个题目翻译得有问题,怎么能是污秽的呢,现在我好像又有了一项证据,想跟他说,你看,你看,就是污秽的。可以是污秽的,但也有爱。    当然,一味强调是女人这样好像不太厚道,其实无论男女,真正自由的灵魂对于性别、年龄,乃至种族的界定都会感觉不安。卡尔维诺想听到“分子的雷鸣”,兰波说“生活在别处”,他要“过一切人的生活”。分裂或许像失眠一样是专属于发明了语言又被语言控制的人类的疾病,是我们摆脱了刀镰火种的原始进入了文明世界的标志。    3。关于风格    最直接的感触是坦率,卡特是用比喻的高手,但比喻只用来形容状态,乳头、阴毛、阴茎,所有真实的,热乎乎存在着的器官,都一概直呼其名,但读来既无解剖学意义上的突兀,也没有任何“细腻感官撩拨”的色情,甚至,在我个人的感觉,那充满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喜庆色彩,好像是专为打破“哥特式”阴鸷的小手段。其他的还有细腻、繁复而动人的比喻;观看、嗅闻、品尝,全方位的感官体验。神秘,梅拉尼的幻想无时无处不在,荒废的游乐场以及让人总想加注解的那些引言和改写,这是英伦风格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家常童话,故事都是发生在厨房、卧室,少有的几次外出,家庭故事,食物和服装有非凡意义,没有礼物的圣诞节确实是残忍的。等等。    张静

内容概要

安吉拉·卡特(1940-1992),英国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个人风格突出,魔幻现实、哥特风、女性主义等色彩摇曳其中。作品深受童话与民间传说的影响,诡谲精致。著有《魔幻玩具铺》《新夏娃的激情》《马戏团之夜》等长篇和短篇小说,亦翻译、编辑童话和民间传说选集,出版有《歪道女孩和邪门女人:颠覆故事选集》,另著有新闻性作品和电影剧本。卡特于1968年获得毛姆奖,1983年担任布克奖评委,《时代》杂志将其誉为1945年以来,英国最伟大的50位作家之一。

书籍目录

魔幻玩具铺译后记

编辑推荐

魔幻玩具铺,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难以定义的诡秘,是魔幻童话的鬼屋?还是女性主义的神秘森林?抑或是一场蓝胡子和洛丽塔的邂逅?安吉拉·卡特,英国最富独创性的作家之一,被选入中国高等院校英文专业教材的实力派人物,《魔幻玩具铺》被拉什迪称为“善良女巫”的安吉拉·卡特的青春时代力作。

作者简介

遇见安吉拉·卡特奇观和魔法般的小说,你必然会得出一个结论:它必然会流传,会被阅读,被膜拜。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安吉拉·卡特擅长使用魔幻写实的技法,以童话故事为基底,描绘出一个又一个色彩华丽斑斓的情欲场景;另一方面,她也承袭英国哥特式的观察方式,利用偏斜的光线,膨胀所有事物的阴影,将微小的黑暗孕育成充满暴戾、令人惊惧的邪恶意象。阅读此书的经验便是如此:华丽明亮却又鬼影幢幢。安吉拉·卡特一向以女性主义作家自居,经常以女性情欲作为小说主题。在这本书中,她将焦点置于女性对自己肉体的最初觉醒上:“这年夏天,十五岁的梅拉尼发现了自己的血肉之躯。哦,我的美利坚,我的新大陆。”故事以此为开端,接续一连串外在环境的急遽改变,描写了一个女孩由首次经历情欲与邪恶,而后又历经种种情感历练的心理成长故事。


 魔幻玩具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十五岁的梅拉尼——当她站在壁橱前照着镜子探索自己的身躯,披散海藻般的长头发,相像自己握着一束虎皮百合紧贴颔下,学《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悄悄采来勿忘我粘在自己的阴毛上,我想起了九口走召摄影作品里笑靥如花的佚名少女,安吉拉·卡特描写器官的文字不有含蓄,也不散发撩拨的情欲,只让人升腾对美的沉溺,狠狠嗅了一把自己还年轻的肉体。很早以前看过一篇小说《空空如也》,在同龄人眼中有稳定工作和安定婚姻,还有一个可爱女儿的男主人公厌倦了自己的妻子,松弛的赘肉,瘪黄下坠的乳房就像两个冗余的肉瘤,彻夜打麻将,放屁打嗝从不掩饰,他能从他妻子身上闻到中年妇女专有的糜烂味道。最近他老是梦到他高中时代的女同桌,他要求他妻子穿上海军蓝的校服,扎起双马尾,就像负气的孩童得到一颗糖果,他唤回了久违的欲火。他妻子却尴尬地给了他一巴掌,骂他变态。他觉得他并不是喜欢那个默默无闻的女生,这是荒唐的,这么多年她一定也变成了和妻子一样的女人,或者,更不济。不久后的同学会,一切如他所料,她过的很不好。他横生一种优越感,他揶揄她,肆意地羞辱她。他以为可以就此可以摆脱梦魇,却依然如故,落得空空如也。他只好一天天在放学的校门口窥探一个个嘻笑的少女。主人公并不是有特殊的癖好——那只是一种缅怀青春的不同寻常的方式,哪怕就算是,那又怎样,少女情怀本就如诗歌般迷人。这说的自然不是情欲,不是菲利普舅舅不怀好意浑身上下色迷迷的打量,小说中费因对梅拉尼说:“我一定会尊重你的天真和年幼,别害怕。”这句话就给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当然菲利普并不喜欢梅拉尼,显而易见。事实上他不喜欢所有人,他只喜欢他的木偶,他把所有人都当作他的傀儡,编排出古希腊神话宙斯变成天鹅诱奸梅拉尼饰演的琳达一幕,命令所有人崇拜他的作品,毋庸置疑他是个暴君,是条“会叫也咬人的狗”,他不容忍穿裤子的女人,会追她们到街上骂她们为娼妓,我也实在难以理解这种刘易斯·卡罗尔式的逻辑。他不喜欢女人说话,动辄骂出“母狗”这样的字眼,也难怪玛格丽特自新婚夜就变成了哑女,这样的婚姻当然是一种桎梏。更是一种牺牲,是不平等的,是交易。正如译者说,玛格丽特是雌性行星围着雄性恒星转。她和她真正爱的人只有在夜晚一起奏响小提琴和乌木长笛互相凝视的时候,才能找回慰藉的栖处和旧有的声音。不论是引用的神话还是娓娓道来的故事都体现了女人的处境。当然中国封建社会自不必说,裹小脚满足的是男人的一己私欲,立贞节牌坊维护的也不过是男权社会的虚荣。看了《沙漠之花》,更觉得越落后的时代,越闭塞原始的地方女性的地位越低,因为只会从器官论高下,不论是性器官还是上帝造人时那根肋骨。我初中的一位室友说,女人是穴,男人是探索者,所以女人是被动的,驯从的,男人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从生理上无法反驳的事实,所以应该遵从三从四德,应该小鸟依人。看《伍尔夫读书笔记》杰拉尔丁·朱斯伯里也有一套奇怪的观点:我们女人被造就成这个样子,也许是为了让他们以某种方式使世界丰饶。我们应继续去爱,而他们(男人)则继续争斗和劳作,而一段时间过后,我们都将同样被仁慈地准许死去。这说得女人仿佛天生就是花瓶坐享其成似的。我并不乐意伸张什么女权,或尊崇伟大的女性作家——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和乔治·艾略特——不曾生育子女,其中两人从未结婚,我只是觉得女人应该被予以尊重,自己也给自己足够的尊重,热爱独立和自由。初中的科学老师是个很强势的女人,开学第一课就对我们直言不讳她重男轻女,她曾经对一个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女生说:“你不用和我争辩,女孩子读书读得再好,最后还是得嫁人。”没错,男生在理科方面本来就有优势,她偏爱班级里的一个男生,本来老师喜欢自己的得意门生无可厚非,可是以偏概全到溺爱的程度那真就让我们这些一无是处的旁观者十分困窘了,这个男生莽撞,经常发生争端,甚至打人,但她依然说他从她手上接过表扬卡的时候两手奉上的动作有礼貌,果然教师子女就是和别人不一样,有家教。听起来不知道指哪棵桑骂哪株槐,刺耳得很。这个以小见大的视角非常微妙,我不知道心理学有没有类似的观点,或者是她半生的经验给她平添了神秘色彩,但我总耿耿于怀一只手和两只手的区别,这没有危险的隐患,并不是向别人递把刀刀柄要朝向别人刀刃向着自己,可能这只不过是冗余的礼教,你想,这难道不和古代宦官接圣旨有异曲同工之处吗?我敬重我的老师,但打心底反感她这种出身论和重男轻女的观念,也许这种敬重有部分是源自她的严刑和威怒,我也是貌恭而不心服。言归正传,小说里我最喜欢费因,也许是因为他是梅拉尼唯一真正接触的男人,身上有逼人的雄性气息。虽然他身上还有着冲人的涂料和松节油臭味,以及难以掩盖的贫民窟味道,让她想起买衣服夹的流浪小贩,可命运把她推进了他的怀里,他为她埋了那只强壮的天鹅,即使他怕得牙齿哆嗦,说话不连贯,因为菲利普会杀了他,但为了消灭菲利普,一个下流胚的投影,他甘愿犯险。这本书我最喜欢梅拉尼和费因间的故事,让我想起了电影《怦然心动》。美好的感情总是共通的。他们互相凝视。他是要催眠她吗?就像在游乐场,她从他斜视的黑色瞳孔里望见了自己。约翰·邓恩说,灵魂能够彼此交融,就像目光交缠在一起,交缠得像是摔落之夜的木偶拉绳,她就在费因的眼中,她在那儿,映现了两次。我愿意相信,在他们相互凝视的时刻,世界暂停了一下,微笑地,看着。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故事描写,情感,细腻且熟稔,情节也是猜得到的,强权之下面临狰狞,挣脱,自由,爱,和惶恐,命运,这些元素一如既往让人有点儿受虐,迷茫,如果说收获了什么,那就是人性复杂
  •     我与你吻别,在无人的游乐园~
  •     好压抑,好吓人。。。开头就猜到姐姐肯定有点猫腻,没想到是这种结尾。
  •     写的很好,但是对各种哥特元素还是接受无能⋯
  •     哥特式的少女成长记录。安吉拉卡特的想像力细腻敏锐。
  •     可能是卡特最不魔幻的小说了吧
  •     句子哭起来像神仙鱼, 一颤抖便会有一小串苹果香的铜钥匙从裙摆里掉下来。
  •     写实中见诡谲艳丽。赞美作者。
  •     世界,世界上只存在着这座花园,天空一样的空,像永生一样的永无止境。
  •     命运,能不再受操控
  •     这种风格以前一直比较喜欢 现在读来仍然有意思 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 封面腰封插图很丑不得不说
  •     想拉娘,洛 x 梅拉尼
  •     第一次看安吉拉·卡特的书就迷上了她。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比喻,童话般的结构,活跃的内心,沉重的真实,全部交织在一起,一路奔跑着冲向故事的高潮也是结尾。
  •     夸张并且令人心惊,哥特风却很童话。暗喻隐喻是想不到的,读了之后觉得妥帖契合。被脑洞折服,大概要变作者脑残粉。打算把她所有作品都读过去!!
  •     诡谲的暗喻和那些对肮脏的执意描写看得我头晕,作者果然是黑童谣的爱好者
  •     故事展开之后整个就混乱了起来,结尾的时候好想掀桌这都是什么玩意……
  •     重读一遍,依旧喜欢里面的配角乔纳森,与现实隔绝,沉迷于海洋与船。
  •     是翻译的问题吗?感觉无法进入
  •     既然是最后一本卡特就说点不好听的吧,语言风格明显作家,擅长用浪漫的笔法描写现实,形容词够多,氛围够诡异,但是人物个性不够明显,故事性也不够强,整部小说完全是文笔撑起来的,看到后面稍微有点入戏的时候感觉卡特老师的内心深处是逗比吗?主角之间的对话为什么那么喜感?有些还是很感动的啦,结局太潦草,感觉冲突来的太快没办法接受,加上译者的文字功底真不怎样,嗯,最后就是,每章节的不知名者的全页插图,拆开书就果断全撕了,不仅丑,恩,就是太丑。
  •     所有的成长都伴随着“失去”,伴随着“改变”。安吉拉卡特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太早失去了她。
  •     只在2个房子和1个墓地之间徘徊的故事,语言总是恰到好处。偶尔用词直接但不显突兀。
  •     适合做哥特式影像
  •     封面是天鹅啊。。 我感到了深深的恶意
  •     哥特式阴暗,让人喘不过气来
  •     西方少女的成长 卡特的精怪故事集更有趣
  •     喜欢她的描写 是闪着光的暗绿与暗金的颜色
  •     CD·YJT`PZ`
  •     easy推荐,感觉一流。读完有种在敞亮宽阔的殿堂里面读黏糊糊的黑童话之感。情节没有想象中的庸俗反而非常高潮迭起。真棒。要成为安吉拉·卡特的脑残粉了。
  •     女孩视角版的、伦敦郊区的《别的声音,别的房间》。更从容,更冷静,也更残酷。
  •     安吉拉卡特的书比马尔克斯少一点魔幻,多了一点现实,但这不影响那种字里行间的哥特感,而且小主角前后生活环境的对比让人想起《大鱼》的色调
  •     读的稀里糊涂
  •     特别。不过和马戏团之夜比起来,这本书的人物内心独白更多,故事的高潮在最后汹涌而来!情节上没有马戏团多变,但故事烘托的阴暗绝望的基调比麦克尤恩暗黑多了!
  •     哥特味十足,关于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隐喻明显。故事满溢的黑暗和压抑使得阅读过程很揪心。惊天动地的结局既荒唐又潇洒。
  •     没感觉怎么魔幻,顶多是奇怪。
  •     几幅孔雀插图深得我心,值得一颗星。15,16岁的懵懂少女遭遇母亲变故,沦落到亲戚家里寄养。亲戚的儿子又是青春期,于是碰撞在一起……不太美好。
  •     扑面而来的语感,鲜活的感触。卡特27岁的时候就已经是那个卡特了。
  •     打开这本书,真的被惊艳到了!马上让我想到必然是一个天赋型作家才可写就的书。开篇写得很妙,少女梅拉尼真是迷人啊!安吉拉卡特精准地把握住了少女成长为女人过程中细腻、浪漫的小心思。文笔更是优美又独具特色,让我深陷其中,赞叹不已。然而往后走,劲道稍减,各方人物都不再那么贴合了。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过于明显,隐喻暗讽穿插其中,她的博学多识亦凸显无误。结尾和开头相差悬殊,我竟感到有点可惜。
  •     为什么台湾版的打分高那么多呢,大约会标台湾版的都是脑残粉吧。看的第三本卡特长篇,却是第一本体会到她在短篇中表现出的那种乐趣。夏娃太过愤恨,明智的孩子太过粗俗,这本依旧是浪漫的想象力,但是精致得正好。//读完,好喜欢!!
  •     一直期待最后的舅妈和她的两个弟弟是舅舅做出的赋予生命的玩具,不过并没有,只是写成了哥特式少女成长日记。
  •     少女成长于现实与想象的缝隙中,妄想照进现实,抑或现实超越想象,终于长大。
  •     青春小说啊 略好看
  •     “这年夏天,十五岁的梅尼拉发现了自己的血肉之躯。哦,我的美利坚,我的新大陆。” 开头一句让我彻底沦为卡特女巫脑残粉。
  •     做作:像依照文学研究的本科论文一样设计出的题材、结构安排、不能更清晰的隐喻和双关。
  •     翻译很糟糕
  •     一部分即我的青春期
  •     美到爆炸。青春期就是着火的房子with angry machine。
  •     女巫笔下哥特式的成长童话,关于绝望和爱,15岁的梅拉尼以为自己失去了一切,可毕竟她在这灰暗残酷的地方遇见了费因。于是,虽然灰暗仍未消弭。
  •     这本一般。
  •     翻译腔⋯⋯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