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会

出版日期:2016-10
ISBN:9787532161706
作者:自然
页数:204页

内容概要

自然,生于70年代,现居天津。从2015年11月起在豆瓣阅读写作,迄今已发表作品《白事会》(9.0分)、《凡人皆有一死》(9.4分)和专栏《白事会:第二季》(9.4分)。

书籍目录

大了
寿衣不能提前做
包子是谁吃的呢
给我每人两头牛
后备箱的铁锨
结婚第三天
屋子大有什么用
哭了看不清
大师也怕呛
一天之内
一个老党员的情操
斑马线
司机师傅都长点心吧
穿寿衣发个朋友圈
奶奶的白头发
猴子派来的狐狸精
你恨我吗
别闹,我们正办丧事呢
白色生死恋
参加白事的基本素质
如果可以飞檐走壁找到你
泰森的葬礼
耳语
哭丧女高音《我的太爷》
我不让你死
这个路口是我爸的
死神,你好
除夕夜的钟声
岁月是个好裁缝
好像身体少了一部分
阳光
当爱已成往事
抑郁症患者
太平间的婚礼
好吧我们也讲一个鬼故事
对不起,买不起
回家
走在人群中才发现
也是为了你好
泪光里的妈妈
一生有多快取决于你有多快乐
意志控制死亡的时间极限
亲,你死给谁看
熊老太太
娃娃
掰不开就在一起
美丽的姑娘
资深大了的一生
尾声

作者简介

”死让任何人安静,我把他们整理整齐,就好像把一盆花草摆弄得更好看。“
☆ ☆ ☆ ☆
天津人口中的“大了”,更体面的说法是入殓师,
他是嘈杂的白事中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的总指挥,
帮人们把死,这件人生最困难的事,打包了结。
本书收录47篇大了亲历故事,
他讲死亡,更是在讲由此折射出的最真实的人生,
有哭,有笑,也有哭笑不得,
这里所有的文字,你就当用眼睛看一场相声吧……
------------------------------------------------------------------------------------------
【作品看点】:
★第三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非虚构组优秀奖,长期盘踞原创榜单首位,一部总评分高达9.0的奇怪作品!
★作者自带特有的诙谐,以超脱的姿态讲述了那些由死亡折射出的人间百态,背后却是深深的悲悯。
------------------------------------------------------------------------------------------
【读者评论】:
“白事是个严肃而又沉重且相对禁忌的话题,但作者通过几十个故事,展现了或荒诞或温情的一面。”
“相对蛮口语化的,没有刻意地煽情,这一点很好;另外就是自嘲精神,有贫气的气质。明明很煽情、很伤感的时候,为啥突然犯扯、贫气一句呢?这就是天津人的自娱精神。”
“故事讲得格外接地气,却很难得的不带流气。立意自然,不鸡汤。用词精简,不罗嗦。比有些做作的文字清新太多。大了简直是人形故事库,民间宝藏啊。请再接再厉,继续挖掘。”
“很短小的故事,本以为会有点吓人,没想到看完了之后不仅对一个特殊的职业有了浅显的了解,更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白事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奇葩说里面很喜欢黄执中,沉稳自信,当初一下子被圈粉就是因为他在辩论死亡的一集里说的“我去的地方不需要勇气,留下的人们才需要”。从小就很惧怕死亡,但我并没有经历过痛彻心扉的亲人去世,或是什么生死别离,却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常会因为想到死后的虚无和无助而睡不着,再也感受不到自己的手了,身体也不是自己的了,连天花板都感受不到,然后惊恐地闹着找妈妈安慰。后来因为妈妈说失眠会让头发早早地变白而吓的不敢再想。大概八岁的时候,有一天坐在马桶上突然就顿悟了,人世间这一遭,什么都留不下,但是伟人却可以被后人永远记住敬仰,才能算是不白费这几十年的光阴,现在想想虽然没有什么错,但还是挺好笑的,因为当时脑海里的标杆是雷锋叔叔。爷爷走了两个月了快,才第一次经理了死去亲人的实感,很难受。从那天早上莫名的胃痛,两个月。当天晚上经历了人生第一次梦游,半夜在客厅醒来,冻醒的,给自己和妈妈都吓的够呛,那时候爷爷大概来看我了吧。老人去世的很安详,寿终正寝,算是老喜丧。但是很心疼爸爸。整理豆瓣读书列表的时候偶看到看这本书的推荐,看到简介就知道一定会读。书很薄,很小,字数超级少在车上看了一大半,刚遛商场累了坐咖啡厅把剩下的读完了。最后有个不为死者流泪的奶奶还是给我挺大触动的。因为害怕死亡,害怕亲人离开也害怕孤单,总是会患得患失,最近甚至严重到会产生亲人离开的幻想,幻想自己孤苦伶仃的悲怆和无助。就是自私吧。能知晓自己的死亡,少留遗憾,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就像作者说的,看了这么多白事儿,更应该懂得如何活好这一生。
  •     对于死这件事情,基本在上中学之后就不再被欣然谈论。越是长大越是敬而远之越是避而不谈。和书里说的一样,就好像不去提死可能我们就不会死了。传奇的职业,娓娓道来的叙事,就像一篇篇故事会串联起来,还原了发生在自己身边一幕幕的分别和死亡。读毕回忆,其实和人生其他冷暖悲欢秋去春来一样,我们依然感动于爱情,感叹于亲情,不过一个死字,把所有感情都放大了几倍。记得还小的时候,班上的班花有一天很晚来学校,手臂别着一个大大的“孝”字黑纱,眼睛红红的,同学们暗中传话,说是她爸爸死了,这是我第一次那么近地接触到死。满脑袋都是不可思议和同情,但毕竟天真,不过几周功夫,又重新打闹到一块儿。第二次是我的外婆,外婆的去世很像是意料之中。很早之前她就一直心脏不好在家静养,赶过去看最后一面的时候我正在背高考单词书,赶到的时候只见到妈妈哭做一团,外婆已穿上寿衣。第一次守孝,第一次站在前排的追悼会上,第一次感受到死亡带来的分别。第三次是奶奶。清楚地记得她是怎么从一个好好的老人摔倒中风,被送去老人院,被爷爷照顾着,等我放寒暑假的时候给我唱茉莉花的场景。那一次哭得很伤心,满满是悲伤的回忆。只是因为失去了,不会再有了。两年之前是爷爷。对于我爷爷,我更愿意相信死亡是他自己的选择。面对癌症折磨选择结束生命,选择一个人面对一切,是他最伟大的时刻也令人最心酸的时刻。第一次体会到身为子女孙辈的无力。第一次知道能够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死是一个人最后一次尊严。念悼词的时候我只想让所有人骄傲于认识我爷爷,深深地认为这是我能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了。最近的是我婶婶。活生生一个人在3天里就没了。突然到让所有人诧异,诧异我90后的妹妹是怎么渡过这段时间。世事无常生死有命,死本来就和生一样平常,只是我们刻意避免。越避免反而越觉得不知所措和惊恐,以至于忽略了我们在死之前应该的态度。每一次贴身而过,对生命的认识就更敬畏。我们怕亲人的离开,怕抽去自己赖以支撑的“脊骨”,怕无法面对以后的生活,但其实死亡也把我们推向新一段生命,去认识体会必然的苦痛,就像暗夜黎明。
  •     那是寻常的一天,我已起床,在小卧室写文章,先生还未起床。到了8点,我来到厨房做早餐。先生接到一个电话,我很好奇,平常,在清晨,几乎没有人打电话过来。先生接完电话,沉默不语,我觉得气氛不太对。来到卧室,看到先生哭红的眼眶,我问怎么了?先生说:大姨走了。我一下子愣住。大脑高速运转,处理这句话:“大姨走了。”看着先生的眼睛,我知道,这不是开玩笑,这是真的。“发生了什么?”这句话,仿佛不是出自我口,是天空中飘来的一句话。“出车祸了。”“什么时候?”“今天早上四五点。”“大姨怎么这么早就出门了?”对话结束。而后,我们快速收拾衣物,购买了汽车票,回家。出发之后,才各自发邮件向老板请假。大姨种的花生,还晾在阳台。此时,她却离开了人世。去年,她来上海,曾来我家,她做了丰盛的晚饭,而当时我忙着写网课作业,当她与我聊天时,甚至有些不耐烦。而此时,她却驾鹤西去。大姨去世时,她的丈夫和三个孩子都不在身边,她就这样意外去世了。没有留下任何遗言,甚至来不及和亲人说一句道别。亲人们的嚎啕大哭,她也听不见了。表姐们一边忍受着丧母之痛,痛哭不已,一边还要照顾幼小的孩子。四五岁的孩子,还不知道外婆去世是一个什么概念,在院子里游戏。我看着表姐们的挣扎,前一秒还在大姨的遗体边哭泣,下一秒,孩子哭闹,又需要泡奶粉喂孩子。离世与孕育就在同一时间发生。我看着大姨的遗体,铁青的脸,一动不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遗体,死去的脸,没有任何生气。而那张脸看起来又是如此陌生。与生前完全两样。我甚至有些认不出来。人活着是为什么?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离世了,你会有遗憾吗?大姨在2016年的4月份逝世。而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很怕黑,怕看恐怖片,从不看鬼片,因为我害怕晚上起夜,脑海中浮现恐惧的镜头,把自己吓到。而看了大姨的遗体,我却没有害怕。那个场景我也常回忆起来,却没有感到害怕。也许,是我成熟了一些。人真的很难预料自己的生命会在何时终结。大姨家刚造了新房,她一天未曾入住。她满怀希望地要给二女儿准备婚礼,要给儿子筹备订婚。而如今,只留下满满的遗憾。她自己的一生,为了孩子操劳,未曾过过一天舒坦的日自己。就这样赤裸裸地来到世界,又赤裸裸地离去。我们永远也不会准备好死亡。阅读《白事会》,看着有些恐怖的场景,我居然也不害怕,看完了。书中有几个句子,挺有哲理的。如果死不能选择只能有一种样子,那活着可以有无数种选择。不是只有像一块钟表一般在忙忙碌碌中活着。大家不是怕死人,是害怕死,怕和死人一样。觉得离死人远一点,就能活的时间更长一点。几次泪目,也几次笑出声,直面死亡时,恐惧往往会大于悲伤,那是对未知的不安,一个有去无回的世界,没有任何过来人可以给你经验,告诉你要往哪个方向才会抵达,跟着书中大了,看看生死百态,也许能让你有一丝宽慰,死亡并不独此一家,在它来临前,好好活着。我的人生也亲历过好几次死亡。第一次是五年级的暑假,妈妈突然对我们说,外公去世了。但去世的细节,我一点都不记得了。好像,我们有在守灵,外婆会来灵堂看外公。初中的时候,伯父去世。那时候,我好像是亲身见证了死亡。伯父从小双目失明。那次好像是摔了一跤,身体不行,就去世了。我记得,那天,我们都在床边,二伯母也在,她在打扫卫生,一边打扫一边说:哭什么哭,还不如把地扫干净。我们在屋里看着伯父,而她在外面扫地。我不知道伯父在去世之前说了什么,只记得,那是一个傍晚,他去世之后,在漆黑的夜晚,爸爸用草席裹了伯父,背着伯父放到村里的灵堂。伯父的后事是爸爸一手操办的。再一次,是高三的时候,外婆去世。外婆去世之前,我和弟弟去看望外婆,外婆的意识已经开始模糊。她一直问我:爸爸对妈妈好吗?爸爸会不会打妈妈。她翻来覆去问我很多遍。我那时候就明白,父母最放心不下的,是生活过得不如意的孩子。外婆的那么多孩子中,母亲是她最放心不下的。作为一个母亲,想要做到公平,真的很难。奶奶去世的时候,我没有在身边,只是去磕了头。我跟奶奶挺亲的,小时候是她带我长大的。我也经常在爷爷奶奶家蹭吃的。那时候,奶奶家里总是有很多好吃的。而奶奶经常会给我好吃的。爷爷和奶奶一样大,奶奶在80多岁去世,爷爷一个人又活了十多年。每年都有去看望爷爷。有一年,去爷爷的老房子看他,他一个人躺在床上,屋里有一股臭味。后来,爷爷就住到她的小女儿家里了。爷爷的孩子都比较孝顺,至少没有出现没有人照顾的情况。爷爷快90岁的时候得了癌症,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我有一次去看他,他握了握我的手,他的手很粗糙,也很有力。在2014年,我刚工作不久,爷爷就去世了。我从上海赶回家参加爷爷的葬礼。虽然我们都知道,死亡终将会来,谁都有这样一天。内心里,却一直认为死亡很遥远。即使是见证了亲人的离世,过了一段时间,痛苦的记忆会淡去,日子又开始日复一日地循环。把每一天都当作人生最后一天,话虽这么说,但自己是做不到的。因为,内心里认为,死亡还很遥远,日子像海水一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时常拿起《白事会》读一读,看看那些死亡,也许,会让自己更加珍视现在的生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文笔很报流水账,但是你没有办法拒绝死亡带来的恐惧和那份失去爱人的悲伤啊。看着看着就哭了,想起已经失去的人,想起自己身边的人。
  •     编,接着编
  •     直面死亡之人,会比其他人更懂得活着的意义。
  •     在生死面前,一切都变的没那么重要了。
  •     评分虚高,文笔有点糟糕。所谓“糟糕”就是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晒自己翻过这本书。两分。
  •     阅尽无数的死亡故事,是为了我们更好地活着
  •     非虚拟类,我是用了半宿时间读,读完整个人的情绪不太好,调整了一会儿才入睡,第二天早上起来情绪恢复了些,但脑子里还在不时过着这本书的残缺的章节。“知死方知生”,历史的车轮在狠狠地碾过我的脑神经。 人一生,将轮到一次次的悲伤,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前行?还是为了反复确认宿命?在一个大了(比入殓师还高级的职业)眼中,从这本书里,用一个个他经历的死亡事件,他会告诉我们许多,珍惜情谊、珍惜眼下、珍惜自己,如果你觉得最终谁也逃不过死神的召唤,不如及时行乐、放纵自己,也没有人反对。一切的一切,有意义还是无意义,没有答案,唯有:活着,才是好。鼻子看酸了好几次的一本书,不会再去看了!
  •     天津白事大了随笔,文笔谈不上,内容很一般。阎王面前人人平等,该活的死不了,该死的也救不活,人之痛苦来自七情六欲,情感丰富,俗语想的太多。
  •     让我们更加珍惜活着。
  •     尘世有终,生死无常,惟有不挂碍。
  •     不错
  •     这文采能出书我也是醉了 网上看看得了,
  •     读了两篇挺有意思,后面越来越玄乎……文笔也不行
  •     翻了几页,实在看不下去,这是什么东西能出成书,逻辑混乱,语言粗糙,满口瞎话,就是因为豆瓣出品吗?仔细一看漏洞百出,感觉给一分都多。
  •     身边的人对待亲友的死亡就是最普通的类型,所以面对书里所写的做不到完全相信。不过拿来作自身的参考也不赖,面对死亡的态度也不一定都要那样,人走了,自己还得接着活。
  •     文笔不太行,就是絮叨。但是故事很好。
  •     怕死又不怕死
  •     感动和难受混杂着的阅读体验
  •     死神视角
  •     三月第一本。开始觉得作者文笔不好,真的是朴实朴实无华无华啊,后面看着看着发现,故事的核心真的才是最感人的。死亡以及人们对待死人的态度,不仅是新奇,也引人思考。话说自己真的很怕死。
  •     一口气在动车上看完的 看到后面躲在座位的一角偷偷抹眼泪 死亡应该是件好事的
  •     眼泪流稀里哗啦的呜呜呜~
  •     看了一点不想看了
  •     作者只是个大了,为什么有那么人多苛求文笔???
  •     买来一直不敢看,直到有个小盆友说自己哭着看完这本书。这是一本温暖的书,一个从事白事活动的人在白事中遇到的各种感人的、奇怪的、搞笑的、啼笑皆非的、让人感悟、叹息的故事。正如作者说的,如果死不能选择,只能有一种样子,活着却可以有无数种选择,不必只像一块钟表一般,在忙忙碌碌中转动。
  •     阅读死亡 就很想哭
  •     三颗半星。最近研究死亡。作者情商厉害,书笑点多,有两篇文章把我看掉两次泪
  •     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包容万象,形态万千!人该怎么活!
  •     大了,天津人对婚丧嫁娶组织者的一个称呼,现在专指从事白事的组织者。作者通过这本书,向读者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工作性质,及在工作中遇见的各种故事,还缅怀了自己的父亲,一位资深的大了。我几乎是半湿润着眼眶看的这本书,没办法,我哭点一向低。通过这些故事,作者阐述了死亡并不可怕,死亡是人最终将经历的事,但是重要的是人应该怎么好好的活着。
  •     类似故事会,讲述的都是白事中的见闻,有搞笑有感动。写作手法欠佳
  •     看到后面。莫名的内牛满面。
  •     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也只能死一次。
  •     只有经历生死,才会明白当下的春暖花开是何等弥足珍贵。语言朴实到极致,无懈可击,无可挑剔!
  •     哭了笑~笑了哭……大抵是因为天津土著~感觉坐着就坐我对面给我讲故事……
  •     文笔太差,故事也没意思。读到第23页已是极限。
  •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     三星-。笔法一般,故事其实并无新意,但有些还是触痛。个人对这个题材其实有更高的期待,略可惜。
  •     故事感动了我,虽然只是平铺直叙的文字,源自身边的故事,但的确很感人
  •     一个一个平实朴素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我们平时忽略的世界角落。
  •     一开始喜欢大概是因为新鲜感吧,到后面也就无味了,
  •     第三本。如果死不能选择,只能有一种样子,活着却可以有无数种选择,不必只像一块钟表一般,在忙忙碌碌中转动。
  •     文笔奇差
  •     可能是经历过刻骨铭心,所以有共鸣,总想起那些事。
  •     在飞机上看得偷偷哭。生,确实可贵;死,却并无可畏惧。感动的不是生死而是人情。但也有一点,即使知道生命的脆弱也不能否认生活的不易。纵使总有比你更加艰难的,但你的艰难并不因此就变得容易。从不敢妄加评论自杀的人。每个人的承受也不一样。自己找一个进退的平衡点吧。
  •     【在 @雨枫书馆 翻书562】当初看《殡葬人手记》时就期待国内有人也写一本类似的书,终于有一本跟死亡相关的职业者写的书了。稍有遗憾的是,感觉书只是简单把豆瓣的连载转变成了印刷体,如果能再精炼些就好了。不过这书还是好,不论手感还是内容,几度泪崩。
  •     国人对于往生还是有些忌讳的,如果我们在健在的时候为自己打点好后事儿,也不乏是一种思想上的进步。
  •     就是这本书让我在飞机上泪流满面的一本小薄书,讲的是一个中国入殓师的一个个关于活人如何面对死亡的小故事,不知道为何,我以为,这个主题才是最贴近这个节日的主题。死亡,一直是中国人的禁忌之一,却无可否认的,这个禁忌就是每个人的终点。如果能够郑重其事的看待死亡,相信你我的人生会更加持重有意义一些。
  •     朴实的文字风格,口语性的语句,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慢慢去体会生活中的细节,细节中的生活
  •     大了可能不是一个很愉快的职业,这位大了作者却用诙谐的文字把那些感人肺腑或伤心欲绝又或啼笑皆非的送葬过程描述出来,让我读来没那么痛苦但是又被深深震动。
  •     這是我近期以來最好看的一本書 !儘管說的是白事,但是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潸然淚下,真真切切的敘述了每一個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故事。 這本書大多情景都免不了想起我的母親。 生離死別。難受,悲慟,遺憾,更多是悔恨。 悔恨当初沒有好好珍惜她還在的時候,沒有好好撫慰病魔纏身的她,也還沒有好好回報給予我一切的她。 我们都应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人死了,就沒了。對自己好點,也对我們愛的人也好點,瑣碎小事,繁雜事務,愛的人之外,不過都是過眼雲煙。不必對自己苛刻至極,因为沒有什麼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