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紀回味

出版社:h流出版事I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2
ISBN:9789573268130
页数:168页

章节摘录

  一百年來,台灣人如何學習成長、放寬視野?  一百年來,台灣人如何保存傳統、創造文化?  不同政權的不同制式教育,能夠箝制台灣人的思維嗎?  不同時代的不同文化潮流,能夠影響台灣人的品味嗎?    1999年春,節氣驚蜇,大地甦醒之時,我與遠流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台灣鳥瞰圖》、《台灣醫療史》之後,再和出版社視覺書編輯部商議製作「本土視覺書」。彼時世界各地正費盡心思準備迎接千禧年,而台灣人民也為當年底的「世紀總統大選」在摩拳擦掌,思及時潮之衝擊,我們開始討論如何為20世紀的台灣,留下可供當代及後世參照的歷史視覺書。  英國近代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J.Hobsbawn)曾說:「我們的一生,是這個時代的一部分;而這個時代,也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時代綿亙,人生有限,見證20世紀台灣過半的年代,能將自己成長的閱歷和聽聞上一代的經驗,留存於「歷史」,這當然是我期待的工作。因此我擔任本書總策劃,不僅與有榮焉,也有使命加身的感覺。    當世紀更替、新舊交接的各項慶祝活動,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究竟有多少「畫面」還留存於我們的記憶?  2000年1月1日,台灣第一道曙光破曉的時刻,不少人群聚在台東太麻里海濱,目睹著將黑暗從台灣驅走的光芒,他們成為台灣邁進千禧年的見證人。  2001年1月1日上午6時33分,21世紀台灣第一道朝陽的光線灑在台東蘭嶼島上,而台灣本島南端的鵝鑾鼻也在2分鐘後的6時35分出現日光。在此珍貴的時刻,有無數人前往觀賞,見證「世紀交替」的瞬間。  日出日落,本是自然規律,然而為什麼有人會懷抱著興奮的心情,爭看「一時」,用以見證千秋?我錯失了迎接「千禧年」台灣第一道曙光的機會,也無緣和新世紀降臨台灣時的第一道曙光交會;和這二次「台灣第一」都未能正面接觸,是不是很可惜?  然而,走出「千禧年」,告別舊世紀;在21世紀,我想不僅要見證「光」,也要捕捉「影」。    在20世紀生活了半個世紀的我,和地球上的60億人一樣,都是「跨世紀的人物」。但做為一位台灣文史的研究者,對於台灣的「光和影」,我留下了什麼見證?  做為一個「蕃薯囝仔」,面臨幽微難明、觀點雜遝的台灣史,有幾個問題經常在腦海中思索著:  台灣人有過的是什麼?台灣人失去了什麼?  台灣人希求的是什麼?台灣人創造了什麼?  台灣人嚮往的是什麼?台灣人忘掉了什麼?  台灣人在生命長廊中,如何度過悲歡歲月?  台灣人在生活長巷中,如何追求品質品味?  台灣人在生命旅途中,如何擴展視野境界?  台灣人在生活方式中,如何選擇汰舊迎新?  其實,我的問題,本就是台灣歷史應該探索、討論的題目。長年來,我勤於收集各種證書、收據、郵票、車票、發票、照片、入場券、電影本事、明信片……,目的無它,因我視其為史料。  「史料」是能夠檢驗歷史的重要證物,然而什麼才稱得上「史料」?史料,僅只是政府文書、官方檔案嗎?應該未必吧!無所不在、無所不有的生活「跡痕」,難道是「非史料」嗎?  執政者往往對史料採行選擇性的保存,政治立場常常會影響「史觀」,於是「修史」是各說各的話,各唱各的調,歷史好像不容庶民的存在,難道「統治者」才能做「歷史」的主角嗎?    台灣研究由「險學」轉為「顯學」,從非主流成為主流;在「台灣學」當道的今天,如果還是以統治者為中心的史觀,鋪天蓋地做台灣史的詮釋,是不足以了解整體脈絡的,用小物件看大歷史是我們的心志,《台灣世紀回味》可以說是「以民為主」的歷史書。  人民的生活史必成為未來歷史的主流,此為可以預期的觀點,也因此我相信多年的收藏物件與文件,可以「回味世紀台灣」,藉著這些斑駁碎物,做歷史片斷的追憶,更重要的是--突顯台灣人民的「主體性」!  個人的收藏,必定有所不足,況且「藏史於民」的數量是成千累萬,所以也藉他人珍藏來共同完成此龐大計劃。更重要的是撰述、編輯團隊的全力投入,始能締造成績,因此《台灣世紀回味》是「群策群力」的作業。  《台灣世紀回味》這套書分別為:政經篇「時代光影」、生活篇「生活長巷」、文化篇「文化流轉」三冊付梓,是以全視野、全方位、全思考來探討1895年至2000年的台灣歷史。    文物有靈,歷史有憑,歲月舊痕必能喚起記憶。千禧年前夕,世界各地都有人埋下「時光錦囊」(時代儲存器,TimeCapsule),希望後代子孫挖掘重見天日後,來解讀我們今日的生活。也因此,我們決定出版《台灣世紀回味》,因為文物「入土」不如歷史「出土」重要。  這套《台灣世紀回味》,不止是以「政權移轉,政黨輪替」來記錄台灣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重拾褪色的記憶,尋找失落的鄉愁,勾起疏淡的感情,傳遞斷絕的信息,讓不朽的「影」和永恆的「光」,留存於福爾摩沙,留存於世世代代!

前言

  (本文出自《新新聞》914期〈2004年9月9日~9月15日〉  向來,有關台灣的面貌與詮釋始終岐異不斷,卻也非常一致。怎麼說呢?所謂岐異,指的是因為統獨立場不同,所以對於歷史事件的定調不免各說各話;而一致者,就是統獨雙方儘管存著你死我活的聖戰信念,但都不約而同地把台灣推入「宿命」迷宮。  統左如陳映真,直把台灣看做孽子稚兒,若不投入母親--中國的懷抱,命運必是夭折難產;而向來鄙夷輕蔑台灣不遺餘力的李敖,則全然把台灣的一切視若南朝煙花,毫無價值可言;至於八○年代初詹宏志關於「邊疆文學」的話語,二十多年來也始終迴繞在不少人腦海。統派眼中的台灣,總不脫邊陲、小朝廷格局。反觀獨派光照下的福爾摩沙,雖然偉岸的主體性不斷堆疊上去,但無所不在的悲情、孤兒意識、分類械鬥曲調,卻讓人深陷無間道的夢魘中。  台灣開闢庶民文化史的時間短淺  於是,統獨看待複合多變的台灣,竟都顯露相同的死角:台灣是悲憐、強權操弄下的存在體。原因很簡單,因為統獨多由上層菁英的眼光著眼,少了庶民生動靈活、色彩繽紛的身影,難免就一廂情願、孤注一擲。準此,遠流出版社一套三冊的《台灣世紀回味》,就有著打開另道視窗,呼吸新鮮空氣的澄淨作用。  其實,捕捉台灣庶民生活的紀事影像,我們還是得佩服日本人。從早期官方田野調查而來的《台灣慣習記事》、《台灣私法》,到伊能嘉矩的《台灣文化志》確立出嚴謹的學術標竿,其後片岡巖的《台灣風俗誌》、鈴木清一郎的《台灣舊慣習俗信仰》,直到金關丈夫、國分直一諸民間學人主其事的《民俗台灣》,這些豐碩的成績往後好長一段時日始終庇蔭著相關的研究者──這也顯示台灣本土的研究工作者怠惰良久。  可是,日本人的研究終究有其本位,能實事求是、客觀陳述就夠專業,遑論同情理解台灣人;況且這些文本的年代都已逾一甲子,從農業社會躍入工業社會,再到瞬息萬變的消費社會,庶民步調、影像的變異豈能以道里計。同時,直到九○年代以後,台灣史的鑽研才得以「正常化」,至於跨越意識形識的高欄,開闢庶民文化史的新取徑,時間更沒超過十年。也就因為時間短淺,若能和時間賽跑進行田野調查,把耆老、文物、影像搶救出來就屬萬幸,此刻我們對庶民文化史尚無力提出完整有力的論述出來。理解這樣的主客觀限制,我們再進入《台灣世紀回味》的世界,就較容易看清它彌足珍貴之處,以及有待進一步探勘之所在了。  歷史相簿是鄉愁懷抱之所在  《台灣世紀回味》依政經篇「時代光影」、生活篇「生活長巷」、文化篇「文化流轉」三部曲,將政權更迭、選舉、產業、金融貨幣、交通、旅遊、流行時髦、商品買賣、建築、醫療保健、傳播媒體、出版、戲劇、歌謠、教育、體育、生態……等二十類範疇納入歷史舞台。這嶄新的舞台使帝王將相、貴冑富豪讓位,或左或右的悲劇英雄也不能獨領風騷。本是瘖啞的庶民似乎緘默依舊,實際卻像默劇,卓別林的肢體動作遠勝萬千演員的嘶吼,《台灣世紀回味》的舞台搭景不錯!  不須言說,透過各式證書、收據、郵票、車票、發票、入場券、電影本事、明信片、廣告、照片……的蒐羅排列,這套書呈現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視覺驚喜。藉著系統分類以及精練的文字補述,百多年來台灣具象的庶民史,就活生生地展露於眾人面前。這些視覺影像或是已列經典的歷史相簿、或是你我鄉愁懷抱之所在、或是依然璀璨光照的流行物事,也可能是人們向來習以為常,經由系譜排比後赫見新義。鮮明的視覺呈現,既是總策畫者莊永明先生個人嗜好,也是新世紀台灣人要和世界同步的必備精神食糧。  猶如台灣這二十多年的政治社會轉型,是不斷壓縮、速食成長的結果,主客位移帶來的變異、適應問題總讓人喘不過氣來。同樣地,本套書就像庶民文化博物館的平台化,每一幀影像都滿載著故事傳奇,可以代代傳頌;但,太盈飽耳目、太綺麗風華,對多數人而言,竟成為負荷!因為文化的反思與再造,是需要時間的沈澱與群己的對話辯詰,而這些條件在台灣都還屬奢侈品!所以,這套書固然得到極熱切的好評與掌聲,具體閱覽與回應卻還有極大的成長空間。  其實,這套書該如大河劇潺潺而流,不能急於囫圇吞棗。五顏六色的視覺呈現確實會讓人目為之一眩,此時最需要的是凝視!尤其,是凝視斑駁、模糊的黑白影像。關於視覺影像的凝視,不得不提上個月甫行過世的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我的意思並非要拿《台灣回味》和布列松作品一較長短,而是大師作品早已逾越時空的限制,凝視良久之後會讓我們頓悟黑白照片在歷史詮釋上的驚人效用。  眾所周知,享有「新聞攝影之父」美譽的布列松,一生以手動的萊卡相機,用著「決定性的瞬間」的理念拍攝出無數黑白經典照片。他排拒官式場合,流連於街弄市集間,捕捉最自然的庶民寫真。從西班牙內戰、二次世大戰到國共內戰,布列松都以同情、旁觀的手法忠實記錄庶民觀點。例如:一九四八年於南京攫取小孩懼怖神情的〈苦難的眼睛〉,四九年上海〈軋金子〉狂潮、北京〈門裡門外〉的貧富對比,較之千言萬語更能道出國民黨潰敗之因。布列松鍾情層次分明的黑白照,不僅於形式美學的嗜好;更因為自然、無飾的黑白照如同版畫一樣,最能翻轉菁英史觀,讓庶民意識可以轉化為時代的革命力量。  黑白影像是台灣文化困境的解咒祕語  《台灣世紀回味》也有多幀傳神的黑白照片可供我們凝視!像傅良圃攝製的小孩獨對行軍隊伍的畫面,疏離無助的庶民/流動的軍事集團之對比,完全把台灣人的無奈與希望〈小孩終會長大成人〉流露出來。所以若能凝視令人印象深刻的幾楨黑白影像,歷史的縱深和橫向的社會經濟布景瞬間就會在腦海重組,透視未來的信心也會慢慢形成,所以當喧囂漬味已然入侵的八○年代,捕捉社會底層的《人間》雜誌何以捨彩色就黑白,其因在此。我們總期待人生「由黑白變彩色」,但就歷史詮釋的角度,則是「由彩色轉黑白」才是識途老馬。  其實,《台灣世紀回味》本不該止於三冊,因為就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觀之,飲食作為生活大宗,是絕不能置若罔聞。特別是台灣的飲食文化集中國大江南北之大全,綰合歐美日中之精華,小吃尤其名聞寰宇,所以要談族群融合,談文化自創與全球化,捨飲食就不免緣木求魚了。如今,在飲食文學、文化稍植厚基的今日,要煉石補台灣庶民史之漏缺應非難事!  因三一九而藍裡藍氣、瘋魔不止的羅大佑說「不管藍綠,祇問黑白」,若我們平心靜氣不鑽牛角尖,真把心思轉移到庶民文化的探勘經營,那麼,凝視百年來的黑白影像,台灣路總會柳暗花明又一村。沒錯!「不管藍綠,祇問黑白」當真是解台灣文化困境的解咒祕語;瘋魔由他,我等就攜手前進陽關道。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

内容概要

  遠流台灣世紀回味編輯組
  ■總策畫者
  莊永明
  1942年生於台北市大稻埕,國內知名台灣文史專家,公認是蒐集台灣史料最豐富的少數人之一。初中就讀建國中學時,即開始收集台灣文史資料,集郵與收藏書籍成了嗜好。
  1970年代,陸續發表文章。1980年,應中國時報之邀,撰寫「台灣第一」專欄,每周一篇,前後一整年。自1984年起,專注於田野調查、記述俚諺,收錄在《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警世良言》、《台灣好言吉句》……等十書中,並為廣播、電視節目所常引用播出。
  1989年,出版《台灣紀事》上、下冊,被奉為研讀台灣史的「入門書」。1991年出版《台北老街》,此書曾獲時報開卷版十大好書。1994年製作有聲書《台灣歌謠尋根》,獲新聞局舉辦之優良唱片金鼎獎。1995年《台灣第一》獲該年度聯合報讀書人版推薦非文學類好書。1996年出版《台灣鳥瞰圖》,獲本土十大好書。1998年出版《台灣醫療史》,獲巫永福文化評論獎。2000年策畫《台灣放輕鬆》系列和《台灣世紀回味》系列,更為國人打開另一扇閱讀台灣史的門窗。1999年《天下雜誌》以「有系統的整理台灣歌謠、俗諺語以及獨家珍藏共同記憶珍貴的史料」選為「影響200跨越2000」的重要人物之一。
  現任: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
  ◎台北市七星田園文化基金會監察人
  ◎保生文教基金會董事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书籍目录

【總策劃序】
文物有靈,光影不滅莊永明
【出版緣起】
黑白的印象,彩色的回味 王榮文
編輯室萬味報告
如何回味本書--編例說明
萬變訊息傳世紀
【導言】傳媒電訊通聲息林麗雲.程宗明
一張紙四條腿
電訊萬里通
為世紀寫日誌
異議傳聲筒
用聲音來傳真
箱子裡的世界
媒體管制面面觀【新辭彙.舊時語】
翻前翻後看出版
【導言】出版原野的開拓吳興文
吟漢詩.寫白話
禁忌中求發展
暢銷三十年
筆端的文心
此起彼落的文化浪潮
雜誌的大千世界
奇想世界
印書、賣書、買書,大家來看書【新辭彙.舊時語】
從野台到舞台
【導言】台上台下林青萍
人偶爭鋒
京劇.北管.採茶戲
舞台風雲錄
映畫.影戲.電影
看電影好時光
四方框裡的家庭演出秀--電視
舞蹈展新姿
表演「獎」不完
明星大觀園【新辭彙.舊時語】
歌謠傳唱一百年
【導言】唸歌唱曲解心悶莊永明
在地的聲音
台語金曲年華
從黑貓到愛拚才會贏
群星在閃耀
唱自己的歌
百家爭鳴
懷念的歌聲.禁唱的歌曲【新辭彙.舊時語】
百年樹人
【導言】清早上學去,走路守秩序許佩賢
學校第一章
修身.勞動.新生活
我不說方言!?
讀書不忘救國
當我們同在一起
劍道.體操.運動會
考生歲月長
民主多元新氣象
課本.文具盒與學生服【新辭彙.舊時語】
更高更遠更快
【導言】猛虎蛟龍,場上生風晏山農
棒球遠征軍
壘上風雲
動手動腳好風光
追趕跑跳碰
終點線上
體壇之星
啦啦隊俱樂部【新辭彙.舊時語】
土地家園
【導言】土地.生態.人劉克襄
啊,福爾摩沙
開山闢土
受傷的土地
天災地變
好山好水留子孫
山海的子民
家園夢土
守護家園【新辭彙.舊時語】
拼貼台灣
圖騰的腳印
故鄉客與異鄉人
口號.台灣
台灣.表情.符碼
看見時間
感覺時間
聲色.台灣
外國人看台灣 
情調台灣
參考書目
感謝頁

作者简介

  與行動電話形影不離的你,知道一百年前台灣人是如何互通聲息?身處在資訊爆炸時代的你,知道1930年代台灣人的生活裡才出現廣播、1960年代電視機才慢慢走入客廳? 除了20世紀台灣人的通訊生活,你還可以在《台灣世紀回味Vol.3文化流轉》書中,看到台灣的出版、戲劇、歌謠、學校教育、運動體壇、生存環境等主題的百年變貌。我們準備了1000多件歷史文物及影像、搭配上說明文字,為你舉辦一場紙上的時光展覽會。 從1999年春「台灣世紀回味」發想,2001年陸續出版《台灣世紀回味》政經篇「時代光影」、生活篇「生活長巷」,到2002年文化篇「文化流轉」出版,我們用3年光陰與3本書,陪你一同回味百年。


 台灣世紀回味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内容还可以,但价格高了一点.活动期间没,还可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