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

出版日期:2015-11-1
ISBN:9787544279979
作者:[美]唐纳德·巴塞尔姆
页数:280页

内容概要

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1989)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曾任新闻记者、杂志编辑,也曾在纽约城市大学等高校任教。一生创作大量短篇小说,著有《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亡父》《天堂》等中长篇小说,获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被誉为“今日众多年轻作家的文学教父”。

书籍目录

序(戴夫•埃格斯)
夏布利
在甲板上
天才
开场
辛巴达
解释
有关保镖
裁员
凌晨四点的宫殿
双颚
歌德谈话录
感情
工程兵保罗•克利将一架飞机错置于米尔伯特肖芬和康布雷之间,1916年3月
新房东
终点站
教育经验
蓝胡子
启程
访客
伤口
在托尔斯泰博物馆
鸽子飞离宫殿
睡与醒的几个时刻
圣安东尼的诱惑
句子
意式辣肠
我们有些人一直在威胁我们的朋友科尔比
闪电
传道师
豪猪上大学
沙克莱特
血舰长
西六十一街110号
电影
一夜抵达众多遥远城市
建筑
致Editore的信
伟大的日子
宝宝
一月
如何翻译巴塞尔姆(陈东飚)

作者简介

★有人向沉闷的世界开枪,有人写下40个故事
★上一分钟是卓别林,下一分钟是卡夫卡
★所有正能量都荒唐可笑,所有负能量都激情四射
★读完《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读《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100个故事,读懂后现代
本书是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结集,是《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姐妹篇。本书中40个简洁、犀利耀目的篇章,也是40种讲故事的方式,它们充满戏谑和颠覆,提出未解的问题,挑战日常语言在此前未经探究的一面。巴塞尔姆的短篇往往在纵情戏谑的荒诞喜剧中,潜藏着灵光乍现的深沉哲思和复杂微妙的情感,既轻盈欢快而又针针见血,指向现代人的生活处境中的荒诞与无奈,又以幽默的文字达成对这一处境的救赎。


 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文/绮心当我们涉猎新的领域,疑惑和期待会占据内心。一开始,读者往往会怀着崇拜的心理试图对后现代主义代表大师巴塞尔姆的写作世界窥探一斑。戴夫·埃格斯在序言中写道:“这是你今年会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所以请开始吧。”如此笃定的推荐在书籍里并不多见,早在前一本《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里,大卫·盖茨出色的序言已然将巴塞尔姆的特性铺陈开来,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读下去,尝试理解属于后现代主义的世界。这本《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延续了巴塞尔姆的写作风格,从不拘泥于形式,甚至是语言。有可能读过一篇故事,你并未察觉故事的意义在哪里,或许你还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巴塞尔姆总是在玩一种游戏,一种试图摆脱常规和传统的创作方式来掌控创作的游戏,读者越是一下看不懂,文字背后的他似乎会越洋洋得意。我们处在蛋壳之中,打破它之后才会看到新奇的世界,巴塞尔姆的笔在这个蛋壳的一处戳开了小小的洞。你要寻找,去思考,去接受他的指引,然后才能借由这个洞进入后现代主义充满戏谑、创新、微妙和美丽的世界。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巴塞尔姆与众不同。剧本式的《裁员》,一问一答采访式的《解释》,全对话式的《传道师》,图片式的《各自飞离宫殿》等等,无不向读者证实了巴塞尔姆广阔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在这本著作中,我们可以同时看见如此多种的写作方式,似乎已经是一种令人欣喜的馈赠。然而巴塞尔姆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所以他在叙事内容上也别具一格。初读巴塞尔姆,多数人都会不知所以,因为他为读者留出足够多的空白。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独立创作的个体,在巴塞尔姆已写内容的前提下。正如看电视剧一样,越是那些没有结局的故事越能让观众抓耳挠腮去猜想,去假设,去再创作。偶然和片段是巴塞尔姆式的光彩,你在读某个故事前一段的时候无法预测他下一段会写什么,因此可以说,巴塞尔姆既有可能为读者带来惊喜也有可能为读者带来晦涩。在《夏布利》开头即写,“我妻子想要一条狗。她已经有了一个宝宝。宝宝快两岁了。我妻子说宝宝想要狗”。这样简短独立的四个单句,在其他作品中并不多见。而它却可以吸引你读下去,因为你想知道妻子、宝宝和狗究竟有什么关系。但是往下读,你会发现,你并不太清楚主题。《新房东》里,对于新房东的哀怨情绪四溢,“新房东夜里偷偷溜进屋里把热量随身带走”、“租金将会像蒸汽一样升到半空”······新颖的写法和比喻在文中总能捕获我们的眼球。四十篇故事,会带给我们不同于以往的阅读感受,这就像是“每一篇都在用自己的声音唱着自己的调子”。
  •     唐纳德•巴塞尔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代表作《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在《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和《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之中收录了其大部分短篇作品。这些故事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巴塞尔姆是如何将后现代主义带入小说领域,并将“解构”这一手法发挥到极致的。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父亲是一位著名建筑师,据说设计风格十分现代。如果把巴塞尔姆的小说比作文字的建筑,那么在《四十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戏谑的古典主义”(《辛巴达》)、“比喻性的古典主义”(《歌德谈话录》)、“解构主义”(《解释》、《裁员》)、“奇异建筑”(《在托尔斯泰博物馆》、《鸽子飞离宫殿》)等许多风格多样化且颇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作品。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在巴塞尔姆小说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没有完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传统小说要素。例如《在甲板上》,叙述的内容全部集中在墙上的一幅画里,只有结尾处将镜头拉回现实,而整个小说其实只是“我”精神游离的短暂瞬间。更多的篇目,如《解释》、《感情》等则采用了不连贯、分离、脱节、错位的叙述方式,将调侃和讽刺融入人物和叙述者本身的话语交错之中,用各种态度、情绪、观点的杂糅表现出对意义的消解、对形式的不屑和对语言的戏谑。《解释》的全篇都是问答,并且插入了不明所指的黑色色块;《有关保镖》用选择性问句构成了整篇小说;《句子》通篇只有一个段落,且没有句号,甚至连结尾处也没有句号。《在托尔斯泰博物馆》和《鸽子飞离宫殿》中图画成为文本的一部分,而非为了配合文字的附属内容。语言,段落,结构,但凡触及形式的方面,巴塞尔姆都做了大胆解构,极尽“玩耍”之能事。设想如果这位作家活在当今社会,也保不准会在小说里时不时加入各种网络链接和视频片段,或者干脆自己出镜对着读者讲小说才觉得过瘾吧。形式上的解构令巴塞尔姆的小说标新立异,狡猾得像条怎么也捉不住的鱼,而内容上的解构则造就了更为强大的叙述空间,如同一张网把一切纳入其中。无论是妻子想要一只狗、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纠缠等司空见惯的生活题材,还是诸如歌德对谈、豪猪上大学类的幻想、童话题材,甚至往来书信、新闻采访、育儿记录、奇闻异事等等,都被巴塞尔姆信手拈来写成故事。然而,正常、和谐、顺畅这些都和巴塞尔姆无关,他的故事最终呈现出的只有荒唐、杂乱,破碎得奇形怪状、奇怪得一塌糊涂,让人不知所云、晕头转向的文字。不过,也有一部分人会惊奇地发现,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当代人日渐丧失自我、盲目而狼狈地应付生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无奈、滑稽、悲苦仿佛渐渐挣脱了巴塞尔姆毫无温度的叙述,忽然间变得异常鲜活。(但,绝对只是一少部分)。男人、女人、孩子、天才、神话传说中的主人公、新房东、传道士、被闪电击中过的人,不管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是真实还是虚构,这些都已不再具有参考意义。翻开《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绝大部分人只是吃惊地张大嘴巴,茫然注视着文字,等待意义掉落。然而,并没有。因此,他们始终读不懂巴塞尔姆在说些什么,就像一个人总是无法读懂另一个人的生活。其实,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这,就是巴塞尔姆,这,就是后现代。
  •     巴塞尔姆的一百个不确定游伟作为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唐纳德•巴塞尔姆一生共发表了5部长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集,4个限量本和18个未收入其他集子的短篇小说(《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详解》,陈世丹),其中不乏被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经典的篇章。更有论者将巴塞尔姆评为“对后现代艺术和文学批评做出重大贡献的作家”,“后现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足见其人其文在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地位。不过,有趣的是,对巴塞尔姆的评论大都出自美国批评家与作家,中国的文学研究者无非是转述,研究者本身的态度从未彰显。至于中国作家,更是鲜见自认巴塞尔姆影响了自己的创作。而在文青聚集的豆瓣,对《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与《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的评价就像是国内最著名的绍介当代外国文学的杂志《外国文艺》介绍巴塞尔姆时所使用词语的一次重复:“怪异”,“各种态度、情绪、观点杂合在一起”。一方面对两本书评分极高(前者为8.2,后者更是高达8.7),一方面在评论中则甚至出现了认为这两本书毫无出版必要的极端言论。不管对巴塞尔姆的小说是褒是贬,不得不承认,阅读巴塞尔姆不是一件容易事。在《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封底,编辑甚至建议读者在阅读之前“把你的脚放进冷水里。……水冷得刚够纯洁心灵”。这确实是个极好的建议。巴塞尔姆将自己“怪异”的小说称为“故事”(story),然而现代主义小说中关于对情节完整性的追求从未出现在他的这些“故事”中。在巴塞尔姆的小说中,场景,人物,对话,一切都可以随意的变化甚至突然如断崖般中止、转换,《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腰封所宣称的“什么事后现代?读完这本书,就明白了”因此绝非虚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切特征在巴塞尔姆的小说中都能找到,而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不确定性,则被巴塞尔姆无上升至创作的原则审美的基石,“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这一切,也只有“纯洁的心灵”才能从容面对。巴塞尔姆小说中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小说要素的所有环节,营造出一种奇特的效果。40个故事中收录的《解释》,开篇便是一张突兀出现的黑色正方形图片,三五个白色的小圆环散布在图片上(不知识印刷原因还是作者的刻意),为什么要有这样一张图片,这张图片对全部小说有什么意义?作者没有任何解释,阅读全篇你也不太可能确定它的具体所指是否就如你的猜测——指代那台机器。恐怕也就是这种使用在传统小说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指代不明的数字、图片、符号,才使得批评家对他的小说产生了争议,使得部分读者甚至认为小说“毫无出版的必要”。但是也就是在这篇《解释》中,问:……给你看一张我女儿的照片。接着就是一张全黑的正方形图片。答:很不错。这张夹在一问一答中的图片,却产生了一种让人解颐的黑色幽默。如果局限于现代小说的表达方式,这种效果能否如此有效地表达出来,尚成疑问。而在《鸽子飞离宫殿》等篇章中,指代与意义不确定的图片,同样能起到拓展解释空间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算是作者对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的解答。但是巴塞尔姆说的话是不可信的。《工程兵保罗•克利将一架飞机遗失在米尔伯特肖芬和康布雷之间,1916年3月》一篇中,作者刚刚细致入微地揭示秘密警察对保罗•克利的一切无所不知,随即告诉读者保罗•克利押运的一架飞机在秘密警察的眼皮子底下消失不见。这算是一种对叙述者的反讽,对叙述者权威的解构,我们当然可以接受,何况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无疑是给读者带来了一个通俗小说中惊心动魄的情节点,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拥有无限可能向作者与读者敞开,然而巴塞尔姆的选择出人意料也如人所料。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平淡无奇,保罗•克利凭借自己的美术功底修改了运货清单,对这一切了如指掌的秘密警察丝毫没有追究,只是记录。这种叙述上的不确定,简直就是在与读者玩益智游戏,启发读者接受叙述与小说创作上的无限可能。为了实现这种(我猜的)益智效果,巴塞尔姆革命了福楼拜的“场景革命”,他有不少小说完全不对场景做任何描述,全篇都是对话,而且是没有提示对话者姓名性别等信息的对话(《伟大的日子》等),你甚至不知道这些对话是否只是自言自语。这种不确定,却使得小说有了更丰富的意义,阅读时有了更多的猜测,更广阔的解释空间——巴塞尔姆也许会抗拒读者的解读,也许会欣然接受,也许根本就不在乎。不确定性能带来的无限可能,也许才是巴塞尔姆带给我们的最大教诲——作者不需要封闭自己,读者也没必要封闭自己,甚至人本身就不应该封闭自己。当然,对于一个读者能从巴塞尔姆的100个故事中获得什么,只有读了才知道,不管是巴塞尔姆还是读者自己,一百个不确定。发表在《安庆晚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简洁,犀利,似懂非懂又好像读到了很多其他的东西!爽~!
  •     脑洞大开的荒诞故事集,更多是调侃、讽刺以及没有意义的想象力释放,大部分没有看懂,只能归结于翻译的缘故吧,要不就是对文学的理解力差强人意吧,也直接放弃那其他的60篇。
  •     有些地方翻译的确不好,但是巴塞尔姆写的东西是非常好的,强推
  •     受不了这个翻译
  •      “国王的自传,汉娜贝拉,将延伸许多卷帙,但他无法逼自己写下,没有您的故事结尾。”《凌晨四点钟的宫殿》
  •     比前一本好读。算读过了吧
  •     老实说,除了一篇记叙参观托尔斯泰博物馆的文章,别的真没看懂,都什么和什么啊?是天才,亦或是怪才?反正我智商不够,不是太能理解。尝试各种叙事方法?讲故事?可是总应该稍微让人好理解一些吧,我都成人了,也不是小孩子了,可是理解起来也是那么困难。虽然读得很仓促。
  •     有点难找到自己喜欢的…干脆不找了= =
  •     阅读如此快速的今天还有多少耐性去读这种先锋小说或者后现代主义,特别是渊博的、直抵人心的、各种叙述形式手到拈来的巴塞尔姆。一度读不下去——这分明是个神经病。耐下心来的今天,读进去了就是读进去了,享受着他的黑色幽默,各种光怪陆离又看似平常的人。读巴塞尔姆,大脑必需随时运转,虽然是短篇小说,但是内容饱满充盈——他博学到你觉得透着深刻。问我会不会再读巴塞尔姆?需要勇气但是无法拒绝:D
  •     初中时看的话会很喜欢
  •     get不到点
  •     什么是后现代?读完这本书,也不明白!
  •     就像序里说的,每看完一篇都得上岸缓缓劲儿。
  •     尚未看出经典之处,也许以后有机会再看能看出不同
  •     ECNULIB#056 EXCERPT完全看不懂啊,阅读建议中的“把脚浸在水里”也没明白。
  •     魔性
  •     超凡想象力与费解并行,饱含不经意间的嘲讽。 多半没读懂,另类之美。
  •     完全看不过眼。
  •     爱的很会很爱,恨的人也会超恨吧
  •     豆瓣评分不能光看分数不看人数…乱七八糟的句子和词组,每句话都是把英文字母硬生生翻译过来,没有中文的逻辑加工,毫无可读性。嘿,译者你能上点心吗,这书是怎么能出版的:)
  •     巴萨尔姆解构文字就像顽童拆卸乐高积木,他就是能做到把一堆冗余的描述强行证明为通向诗意的充要途经。更有趣的地方在于对这40个(以及另一本的60个)故事进行二次拆解及重组,那一定是超凡卓绝的经验。
  •     ?
  •     托尔斯泰博物馆
  •     调皮的混蛋
  •     荒诞又精彩,似懂非懂,欲罢不能
  •     脑洞太大,很值得玩味。
  •     厉害的文体,以至于风格太强烈我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处理的主题上。
  •     我承认巴塞尔姆在文学阻拒性这种修辞的使用上具有天才的征兆,就是几个短句的意外组合,横跨几个学科,甚至语义层级上的跳跃,然而,如果你是个善于利用便笺纸和作笔记的“摘抄派”,你会发现把一堆词语堆在一起只需要审美情趣而不是你的文学天才,没有故事,没有灵魂,说在模仿纳博科夫、普鲁斯特,我可不同意。
  •     最喜欢第25篇小故事~!
  •     看到封面就觉得激动人心啊!
  •     有感觉的只有一篇:“工程兵保罗·克利将一架飞机错置于米尔伯特肖芬和康布雷之间,1916年3月”。最后一句是“战争是暂时的,但绘画和巧克力会延续到永远”。
  •     有几篇很喜欢了
  •     初读:老是会跳戏到《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不说看不看得懂 《建筑》之前所有的感受只剩下奇怪 不是好奇的奇怪 有点索然无味的奇怪 《建筑》开始 每一篇我都读出声来 感觉又不一样 不知是每一篇的叙述方式不一样还是我出声朗读起了作用 后面的这几篇我觉得很享受甚至喜欢。。。。不过 这样的直译看来我还是不太适合 以后有机会还是读原著吧
  •     翻译太差了,完全没语感!
  •     奇特的语感,会在昏昏沉沉中找到亮眼的句子,适合随便翻阅而不是剖析。疯狂掉书袋并且装逼,有点诗意又恶趣味,总的来说还是丧,丧得理所应当。喜欢和讨厌的故事一半一半,有时觉得引人入胜有时候又想翻白眼。翻译这种小说要折寿的。什么“后现代”“实验派”都拉倒吧,作者就是,放,飞,自,我。
  •     我表示看不懂
  •     我是真的看不懂,谢谢
  •     拼贴的高手
  •     翻译辣鸡【【【
  •     实在读不下去
  •     。
  •     本月俗事缠身,40个故事聊以慰藉
  •     貌似从来都没有读过后现代主义恩学的作品,初次看起来实在是费事儿,一个故事反复阅读很多遍,但是依旧不明白其中的意味。后来想明白,为什么偏偏要刨根究底个明白呢,看起来毫无关联、读起来费事儿,这不正是其中的魅力所在么。渐渐的我发现,巴塞尔姆的小说真的是慢慢的将你引入他的精神世界,这就像一个喝醉酒的人再跟你天马行空、胡言乱语,但是你还依旧听得津津有味,因为我就是喜欢。世间充满了煮在锅上的心灵鸡汤,我们每天也努力的装扮着小太阳、小坚强,但是这一本厚重的负能量,荒诞又极其的幽默——一个不爱女儿的爸爸,一个崇拜天才的社会,反思起来这不都是周遭的故事么。
  •     还可
  •     看到第十篇决定放弃,标记防雷。应该叫“巴塞尔姆的四十个碎碎念”,都是意象与意识的堆砌。偶尔拼出意外的哲学性与诗意,但不足以吸引我读完全书。译者强调直译,所举例子当然也是需要直译的部分,但直译绝对不是生搬硬套的代名词,“高贵而空虚的区域对于我们的宗旨是完美的”这种句子真不是机翻?
  •     是我读不了后现代?还是翻译的问题,读了五篇完全无感!
  •     只看了一半,大多数的时候都云里雾里我觉得这个一般要归功于翻译——翻。的。太。烂。了。可惜了这么好看的封面。
  •     读完觉得原本荒诞的生活好像没那么荒诞了。但。转念一想好像越发扯淡。
  •     get不到后现代的点……
  •     谈论巴塞尔姆是困难的。他不断变化叙述,而且似乎总是在谈论许多东西,他的文本摆满了各种名词,句子-文本看起来非常圆润,也就是,丰盈和完满,但是他真的谈论那些东西了吗?他沉迷,他呈现,但是他追寻了吗?另一个问题是,在今天,这种(些)叙述方式——如同序言所论及的那样——还能出版吗?甚至是在《纽约客》这样的杂志上?这个问题的另一个问法是,在没有任何耐心的今天,我们还有人去读先锋小说吗?这或许无关紧要,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最好地写出,而不是考虑它是否会被及时读到,他更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今天我们还需要成为他的同代人吗?为什么,或者,为什么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