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札记》章节试读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6-30
ISBN:9787564913496
作者:穆宏燕
页数:360页

《波斯札记》的笔记-第63页 - 佛从东方来

东伊朗人指生活在祁连山以西至里海北岸乌拉尔河的广大中亚地区的塞族人。其中中亚地区南部即帕米尔高原以西到里海东岸、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因长期属于伊朗的势力范围,并且生活于此的民族在文化和民族上与伊朗不仅同源而且同流,因此该地区被成为东伊朗地区。
东伊朗地区随同整个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征服。公元前三世纪中期,东伊朗地区两大行省巴克特利亚(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和帕提亚(今天伊朗霍拉桑省北部和土库曼斯坦)相继宣布独立。帕提亚首领安息克建立了安息帝国,巴克特利亚虽然宣布独立,但统治者仍未希腊人。
东部的巴克特利亚这个希腊人统治东伊朗人的小王朝从公元前250年一直存活到公元前50年,我国史籍称为“大夏”
巴克利特亚人的东邻是印度著名的孔雀王朝,阿育王在公元前260年立佛教为国教,佛脚迅速传入巴克特利亚。佛脚在该地区的盛行还波及到希腊统治者上层,国王米兰陀(公元前180-130)信奉佛教,他与高僧那先讨论佛理的语录被编辑成《弥兰陀王问经》,也被称为《那先比丘经》,是小乘佛教的经典。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大月氏人在为汗所败而西迁的匈奴人挤压下,南下攻取了巴克特利亚。大月氏人共五部,贵霜王丘就却击败了其他四部,建立了贵霜王朝。贵霜王朝在第三位国王统治期间达到顶峰,通知了东伊朗大部分地区和印度西北地区。第三位国王原信奉琐罗亚斯德教,后改信佛教。他在喀什米尔的色利耶加召开了佛教历史上著名的第四次大结集,对佛教教义进行修订,由此形成大乘佛教。
贵霜王朝另一重大佛教事件,是产生了佛像艺术。在印度早期的佛教艺术中没有佛的形象,因为早期佛教思想认为,佛陀具有神圣性,不能表现其具体的相貌。由于贵霜王朝的中心巴克特利亚曾长期受希腊人统治,希腊的艺术思想在改地区影响深厚,佛教思想和用人体来表现神的希腊艺术精神在该地区结合,诞生了佛像艺术。

《波斯札记》的笔记-第185页 - 波斯细密画

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军队攻占伊朗,结束了花刺模人对伊朗的统治,建立了伊尔汗王朝。伊朗十三世纪之前的艺术品大量被毁,所以细密画不是在之前的塞尔柱王朝的某个绘画种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细密画是一个新的绘画品种。
伊朗伊尔汗王朝的开国君主和元匆必烈是兄弟,所以和中国往来密切。伊尔汗王朝的的合赞汗信仰伊斯兰教,现存最早的细密画-波斯古代寓言故事《卡里莱和笛木乃》正是在合赞汗的指示下,在1298年绘成,图中的线条明显有中国南宋绘画艺术的特点。
伊朗画家还受元代山水画中配图诗的其睇,把波斯文书法艺术和细密画艺术结合在一起。
细密画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14、15.16世纪达到顶峰。也在这个时期,细密画艺术相续传到奥斯曼帝国、印度卧莫尔帝国和阿拉伯地区。
细密画的空间概念
欧洲画家重视研究三度空间,才去立体透视法。立体透视法有三种:一、几何学透视法,即在一幅画上只能有一个焦点,不能随意移动。二是光影透视法,即根据物体受光的明暗阴阳,烘染出立体空间。三是空气透视法,即地面山川因空气的浓淡阴晴和色调的变化显示出远近距离。中国的空间表现法与欧洲绘画不同。一中国采用的是散点透视,而不是定点透视,即一幅画中有几个焦点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焦点。第二中国画没有光影透视法,不画光和影,所以不表现立体空间。第三,中国画有空气透视法,由此表现出山川等被画物体的远近。波斯细密画的独特就在于以上三法皆无。一、画家的视点是流动的,有多个焦点。画家画某处就把焦点落在某处,所以远处的人物和进出的人物一样大,墙外和墙内的被画物处在一个平面上。细密画和中国画都不表示立体空间,但中国画有远近之分,而且中国画一般不同时表示处于不同空间的事物,而细密画酷爱表现同时处于不同空间的事物,而且没有远近里外之分。因此,细密画更具平面色彩。二、没有光影透视法,不表现黑暗,不画阴影。细密画画家是用心灵之眼去描绘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非肉眼所见的事物,远处的花本来就和近处的画一样大,只是肉眼的错觉让他们看起来不一样大而已。同样,人的美貌、衣服和美景是本来就存在的,只是肉眼受夜色遮蔽看不到而已,所以细密画拒绝表现黑夜,拒绝表现阴影。
细密画的普遍性和共性特征
细密画着重被画对象的普遍性和共性而不是特殊性和个性,这是因为人的肉眼只能看到个性和特殊性,看不到共性和普遍性。人对普遍性和共性的认识是从众多个性和特殊性中概括出来的,是人的心灵觉悟到的,这种觉悟来自于真主的赋予。这一点也和中国画不同,中国画不讲究逼真,但是讲究神似,神似正是特殊性。
细密画的色彩运用
欧洲绘画的发展,各个画派的特点,以及与其他画派的区别都主要表现在色彩和光的运用上。中国画喜好墨色,但也有色彩的渐变、递减和递增的过程。细密画几乎没有色彩的变化,它强调色彩的鲜艳、和谐和悦目。在细密画中几乎没有过渡色。

《波斯札记》的笔记-第58页 - 安息王朝

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以后(前330年),希腊人维持了80余年的统治。公元前247年,伊朗东北部行省帕提亚首领安息可宣布独立。从此伊朗人民与希腊统治者展开了近100年的光复运动。此王朝中国称为“安息”,西方则称为“帕提亚王朝”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正是安息王朝美赫尔达德一世统治时期,他公元前141年攻克了希腊人的首都-位于两河流域的塞琉西亚,收复了整个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第二次出使西域,安息王朝美赫尔达德二世派“两万骑迎于东界”。公元前1世纪左右,罗马如日中天,庞培、凯撒和克拉苏同时登台,称为罗马三巨头。公元前53年,克拉苏用兵东方,与安息王奥罗德斯二世交战,最终克拉苏兵败身亡。公元前36年,安东尼再度对安息用兵,同样遭遇惨败。

《波斯札记》的笔记-第21页

摩尼教创始人摩尼公元216年出生于波斯安息王国统治下的巴比伦,幼年随父母信仰基督教聂斯替诺教派中的浸礼教派,后受“推恩”(twin,即明暗双生子)神的启示创立新的教派,摩尼教。摩尼教虽然融合了聂斯替诺教派和佛教的一些因素,但在精神实质上是与波斯传统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脉相承的。
琐罗亚斯德教产生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传有经书《阿维斯塔》。该教主张明暗善恶二元论,即大千世界由以光明天神阿胡拉马兹达为本原的善界和以黑暗魔王阿赫里曼为本原的恶界组成。明暗善恶二界彼此对立,不断斗争,最终是明战胜暗,善战胜恶。琐罗亚斯德教将三善——善思、善言、善行作为人的道德准则,在教义上崇尚光明,膜拜光明的象征一―火,修建了很多祭拜火的神庙,庙中供奉的火焰长年不熄灭。由于琐罗亚斯德教崇拜火,该教在中国史书上被称为“拜火教”、“祆教”或“火祆教”。该教于唐代传入我国,在我国有一定的发展,后来消亡。由于琐罗亚斯德教是人类走出原始巫术崇拜之后第一个由某个具体的人自觉创立的具有明确教义的宗教,而不是一种在民众长期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宗教信仰,琐罗亚斯德因此被称为人类的第一位先知,早于中国的老子、孔子、早于印度的释迦牟尼。
尼采有篇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名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查拉图斯斯特拉就是“琐罗亚斯德”的另一种译名。尼采的这篇著作与琐罗亚斯德教没有关系,尼采只是在自己的著作中借这人类的第一位先知之口,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琐罗亚斯德教是伊朗在伊斯兰化前的国教,贯穿阿契美尼德(前550—前331)、安息(前230—224)和萨珊(224-651)三个王朝,尤其以萨珊王朝时期最为兴盛,它对整个伊朗文化、对伊朗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的铸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摩尼教在根本信仰上与琐罗亚斯德德教一脉相承,主张明暗恶二元论,一如琐罗亚斯德教崇拜光明,膜拜光明的象征——火,在中国被称为“明教”。二者的区别在于琐罗亚斯德教中光明神为主神,而在摩尼教中光明神与黑暗神是佐尔万(时间)的双生子,在初际时间,明归明,暗归暗,互不缠绕;在中际时间(即大千世界)暗入侵明,明暗相互缠绕争斗;在后际时间,经过一番争斗,明赶走了暗,明暗又再次分离,各归其位,而非琐罗亚斯德教的明最终战胜暗。因此摩尼教的学说又被称为“二宗三际说”。在具体教义上,摩尼还把明暗善恶二元论从大千世界搬入了人体本身这个小世界,认认为人体也是由明暗善恶二元素构成,即灵魂为明为善,肉体为暗为恶,人必须修身养性,才能将体内的明与善从暗与恶的禁锢中拯救出来。
摩尼教使神秘主义的修道方式在伊朗流行起来,为后来伊朗伊斯兰化后苏非神秘主义的盛行埋下了基础。摩尼教得到萨珊国王沙普尔一世(240―270在位)的扶持,在波斯境内迅速兴盛,但因其主张苦行修道,又将光明主神降格为与黑暗神对等的神,终被琐罗亚斯德教视为异端。巴赫拉姆一世(271——274在位)登基后即开始压制摩尼教。巴赫拉姆二世(274—293在位)将摩尼投入监狱,277年摩尼死于狱中,传说死后身体被剥皮填草,挂于城门上,该门因此被称为“摩尼门”,在今伊朗卡泽伦附近。摩尼教在波斯虽被灭绝,却远播东西方,一度成为世界性宗教,但终至销声匿迹。
摩尼教在东方的传播以西域地区为盛,粟特人、回鹘人皆信奉摩尼教,八世纪时,西域高昌国以摩尼教为国教。唐时,摩尼教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度兴盛,后被遏制,逐渐转入秘密结社。两宋时期,明教在江浙东南各省流行,并时有教民举事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方腊起义。统治阶级深恶之,谐音“摩尼”的摩”为“魔”,诬称明教为“魔教”,又因明教信徒喜素食(认为植物富含光明因子),诬之为“菜魔”。元末义军以明教为号召起事大概是摩尼教在中国最后的绝响。之后,朱元璋登基称帝虽仍以“明”为国号,但一待国基稳固,便开始大肆翦灭间翦灭明教,终致明教在中国绝迹。

《波斯札记》的笔记-第43页 - 渡尽劫波兄弟成仇-波斯和犹太

公元前597年,巴比伦国王攻破耶路撒冷,将几千名犹太人俘虏到巴比伦。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国王再次攻破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将包括王室、祭司、工匠在内的几万犹太人掳到巴比伦做努力,即著名的“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38年,居鲁氏大地征服巴比伦,让犹太人重归耶路撒冷,居鲁氏大帝还归还了巴比伦王从耶路撒冷圣殿劫掠的金银祭司器皿,让犹太人重建圣殿和耶路撒冷墙。然而圣殿尚未建成,居鲁氏大帝去世,冈比西斯继位,冈比西斯听信谗言,下令停建。大流士继位后,犹太人上书请求查看先王居鲁氏大帝关于重建圣殿和城墙的诏书。大流士翻看居鲁氏的诏书后,下令重建。公元前516年圣殿终于建成,是为第二圣殿。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统治期间,又有一批犹太人蒙波斯王恩准,得以从巴比伦返回耶路撒冷,并重新修筑了耶路撒冷城墙,犹太民族得以安居乐业。公元70年,罗马人攻破耶路撒冷,第二圣殿被毁,犹太人四散各地直到以色列建国,现在的以色列自称为第三圣殿时期。

《波斯札记》的笔记-第19页 - 小昭的惆怅

琐罗亚斯德教产生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传有经书《阿维斯塔》、该教主张明暗善恶两元论,即大千世界由以光明天神阿胡拉 马兹达为首的善界和以黑暗魔王阿赫里曼为本院的恶界组成。明暗善恶两界彼此对立,不断斗争,最终是明战胜暗,善战胜恶。琐罗亚斯德教将“三善”-善思、善行、善言作为人的道德准则,在教义上崇尚光明,膜拜火。
由于琐罗亚斯德教是人类走出原始巫术崇拜之后第一个由某个具体的人自觉创立的具有明确教义的宗教,而不是一种在民众长期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宗教信仰,琐罗亚斯德因此被称为人类的第一位先知。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查拉图斯特拉就是琐罗亚斯德。
琐罗亚斯德教是伊朗在伊斯兰化之前的国教,贯穿阿契美尼德、安息和萨珊三个王朝,尤其以萨珊王朝最为兴盛。
摩尼教在根本信仰上与琐罗亚斯德一脉相承,主张明暗善恶两元论,也崇拜火。两者的区别在于琐罗亚斯德教中光明为主神,而在摩尼教中光明神与黑暗神是时间的双生子,一开始,明归明,暗归暗,在中际时间(大千世界)暗入侵明,明暗相互缠绕争斗,在后际时间,明赶走了暗,明暗又再次分离,各归其位,而不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明最终战胜了暗。摩尼教认为人体也是由明暗善恶两元素构成,灵魂为明为善,肉体为恶为暗,人必须修身养性,才能将体内的明与善从暗与恶中拯救出来。摩尼教使神秘主义的修道方式在伊朗流行起来,为后来伊朗伊斯兰化后的苏菲神秘主义的盛行打下了基础。
摩尼教得到萨珊国王沙普尔一世(240-270)的支持迅速兴盛,但因其主张苦行修道,又将光明主神降格为与黑暗神对等的神,终被琐罗亚斯德教视为一段。巴赫拉姆一世(271-274)开始压制,巴赫拉姆二世(274-293)将摩尼投入狱中,传说277年摩尼死于狱中后身体被剥皮填草,挂与城门上,该门因此被成为“摩尼门”,在今伊朗卡泽伦附近。

《波斯札记》的笔记-第71页 - 波斯和东罗马帝国的丝绸技术之争

公元420年,据说汉公主将蚕和丝绸生产技术带到中亚,波斯垄断了丝绸贸易。公元330年,东罗马帝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口丝绸原料,在叙利亚地区加工生产。结果惹怒了萨珊国王沙普尔二世,他出兵将叙利亚地区并入国内。
公元550年,查斯丁尼大帝让修道士从中国绕开北高加索取得蚕种,将丝绸厂建在君斯坦丁堡。


 波斯札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