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水蜡烛去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8720811618
作者:石三夫
页数:265页

内容概要

石三夫(1963—2012)浙江新昌黄坛人,这个可以上溯唐代的千年老村,三十多载前因修建水库而没入波涛之下。多年来,作者以当地方言入文字,试图在纸上重现已然不再的旧时人物与场景,积多年努力而蔚为可观。

书籍目录

序  卢敦基
卷一
大木狗
梅洲叔
小三洞
龙疙瘩
石伯兴
“他妈的”
家安老师
伯安长子
伯昌胡度
相升黄胖
草头才子
文生矮子
怅望寥廓
马士敏先生
旧信读如对故人
卷二
故乡的冬
过年
十四夜
二月二
扼猪草
钓鱼
得宝
撑排
卖柴
渔事
打水糕
麦作
苞芦
山粉
看电影
雅奏
乘凉
雨中的儿戏
难忘溪山一段情
怀念麻雀

老树
最后一夜的月色
青山长在
重到三十六湾
黄坛石氏宗谱序
卷三
不惑之忆
集外
说通
记施蛰存先生
偶过报国寺
记忆
重到潘家园
买书琐记
林氏世堂
字条集
苍岩一瞥
水帘片记
王舍清流
独游张家界
黄游六记
后记 赵健雄

作者简介

《敲水蜡烛去》收录了作者石三夫以新昌方言写就的数篇文字成集。文字分为三卷及一集外,将作者的故乡黄坛的风土人情以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字徐徐展开,说的是人是景是习俗是生活,却蕴含了深刻的思乡之情与对那些纯真美好的怀念。作者以故乡的方言写作,文字虽为俗却不粗,词句虽为口语的表达却组成了文言的雅致,颇值得品味,短短篇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坛,一个百年老村的风土人情,也保留了一段值得好好收藏保护的地方文化。


 敲水蜡烛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此石三夫遗作集,由其生前好友方勇先生等收集编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前有浙江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卢敦基先生序,后有浙江著名作家赵健雄先生后记。此书设计装帧朴素美观大方,赏心悦目,三夫在世,当亦为之首肯。三夫文章,可称文学园地中的奇葩,如果这些作品,出自那位著名大作家之手,一定会引起赞叹,乃至轰动,三夫,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的作品侧身于名人名作之林,亦当毫无愧色。在重读《敲水蜡烛去》一书以后,我更有如此信念。乡土情结,而且是那段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很贫困的岁月里所凝结的乡土情结,是他作品的灵魂,是他拂之不去的梦幻,也是他笔下汩汩泉涌的文思,他的笔是浸润着这些情结而游走于纸上的,少年时代的生活,四时八节的风俗,群山包围的山村风景,在其笔下异彩纷呈,寥寥数笔,境界氛围全出,人物个性立现,有如身临其境,有如状在目前,如《打水糕》一文,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当时岁月中黄坛农村打水糕的场景和全过程,这且不说,他还这样写道:“前面大人担去,后面小孩跟着,一路上有人相逢,都会招呼,且招呼得比平时热着,那两箩白米便是一担喜气,逢人便沾,见者共享,这也可见当年乡俗之醇厚也。”农人丰收后的喜悦,于打水糕见之。《最后一夜的月色》则写作者少年时经历的因建造沃洲湖水库而从故乡搬家撤离时的情形,在凄清的月色下,在掀了半间屋顶的楼阁板上,他与大人们裹着棉被淋着露水睡了最后一晚,耳闻目睹,残垣断墙,一片狼藉,深夜还传来了隔壁王平阿娘哭声,在这拆家离散之际,她一时无所适从于到底跟哪个儿子去养老,又看到生于斯养于斯的旧屋被拆,百感交集,便放声痛哭,哭声传来,为凄清的月色更添凄然惆怅,最后荡开一笔,说:“哭声渐息,良夜尚永;墙头明月,为谁临照?试想,此后的日子将不再下郎坑,穿细茅洋,过石佛前,上吟诗上岭,绕灵柘坂而归黄坛,那么这样的月色还有什么意义呢?”这诚如柳永《雨霖霖》词中所言:“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样景情交融的文章,真够得上入选于中学教科书中。方言土语,又是它的亮色。相对于普通话写作,三夫更擅长于乡土语言的运用,而且往往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是普通话所无法比拟和表达的。如写卖柴之艰辛:“羊角湾是壁岩壁势山兽也难得过路。柴挑下来,柱不能拗,一手挡柴把,一手抓岩胡须攀岩头,脚骨弹弹动,一步步由到山脚是禁(惊)得替里布衫也打湿.”这里用了一连串的土语,但画龙点睛的还是一个“由”字,大概是指山路陡峭,背脊贴着岩沿一步步往下挪步。如写文生矮子一文,文生自作聪明与马士敏先生作对联斗嘴,一时被他占了上风,见他得意远去的背影,马先生骂道:“触娘打介文生矮子会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三夫文章以土语写来,与当地生活习俗水乳交融,融为一体,顺汤顺水,风生水起,生动形象,令人拍案惊奇。他于观察事物的仔细,描摹的精当生动,又是其文章一绝。《怀念麻雀》一文,他这样写麻雀:“麻雀虽小,胆子倒大。有时居然落在草人的笠帽上踱步,嘴夹一啄,尾巴一翘,挺悠闲的。”《得宝》写九太木鼓抓捕老母鸡情形:“九太倏地掠过去便捕,呱啦啦,鸡娘婆拍翅便逃,几只小鸡也雉鸡犁一样射去,捏得一只牢,九太又腾身去扑,草籽田滑,一脚踏否着,随势闷去,看看便把鸡娘婆揿牢,不料它回身一钻,扑空了,连忙伸手去托又滑去,自冲扑成了仰抛天。”生动有趣,栩栩如生,令人会心一笑。罗丹说,什么是雕塑?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巴金评契科夫小说时也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姐妹,这些评论,用在三夫的遗作集上,也当之无愧。此书卷一为人物,卷二为风俗,卷三为集外,薄薄一册小书,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它昭示着,民间尚有高手大家,也尚有佳作杰构,高居庙堂者也不可等闲视之吧。看到集外之《不惑之忆》,往事历历,如在目前,而忽然想到作者竟去了另一个世界,不禁黯然神伤,人生如梦,有如此者,掩卷不胜人琴之痛,愿以《敲水蜡烛去》祭奠于三夫灵前!2013、11、15周五晚上于家中
  •     中国人很早就讲雅俗。《论语》有“雅言”。至于“俗语”,我没好好查过,但两汉的书中,已多了去。雅俗之别,多以为是上层阶层与市井百姓的区别。在文化层次上固然。然而有一点较少有人提起,那就是:它不仅是书面上的区别,更是声音上的区别。“雅言”是官方通用的,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话。而“俗语”是百姓说的。写到竹简、丝帛和纸上,已经不是原始的俗语了。雅言通用,在全国、在全球。而俗语活泼、生动、有力,非雅言所能取代!电影《让子弹飞》非得有川话版。浙江人拍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不用温州话说,没人说他像温州人。中国上古和中古,都以北方为中心。今天的普通话,以元朝形成的北京话为基础,其实已搀进不少更北方来的语言,已有大变,而仍占统治地位。而原来的北方话,以避战乱,逃进南方的深山老林,变成部分的活化石。南方的新百姓,说着古今杂糅的方言,只是不能变成雅言,登堂入室。清朝有用吴语写的长篇小说,终未成气候。地域文化,最根本的是方言。今日雅言盛行,地域文化的衰亡是趋势。这更促使我们去欣赏残花剩草,于一罅间追想昔日的绝世风华。我与此种文字的作者三夫君,认识,但也不算很熟。只是我极喜爱他的文字。他是把俗语写进书中去的。将俗语入文,可表达出生活的原味,也须反复揉熟,以免突兀和硬气,其间分寸,着实难以把握。今日遍观浙地,三夫可以说不作第二人想。他突然得病,尔后辞世,其间我也来不及去看。但是我相信,他这册书是不会辞世的,比起今天得什么什么奖的那类文学。他不会风行,但他会顽强地存活,隔几百年,突然从故纸堆里探出一头,让人家诧异惊艳。今天来写这个序,真正是班门弄斧。只是按不下一颗照看寂寞的心。卢敦基2013年3月31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