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知道答案》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身体知道答案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45905311
作者:武志红
页数:229页

读书摘要

“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你最容易听到的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别太把你自己当回事,要好好听大人的话,好好听权威的话…… 本来,我们还有极好的传承——体验、体察、体会、体证、体悟等词汇中所藏着的重视身体的智慧,但近几十年来,身体也沦为了一个鄙俗的存在,仿佛身体只是用来吃喝拉撒睡的一个所在,而忘记了一个事实——身体是灵魂的居所。 更准确的说法是,你的身体是你的灵魂的居所。 比忘记了这个事实更糟糕的是,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强烈的倾向:将你的灵魂赶出你的身体,而让别人的灵魂寄居进来。 你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否则,你就白活了。都必然要有身体的参与。如果人生有很多欢乐,你不会愿意切断与身体的链接;但如果人生有很多痛苦,你就容易想切断与身体的链接。==========太依赖认知的智慧,我们就会被割裂在一个个孤独的世界中,这也正是自恋幻觉的关键所在。我们沉浸在自己头脑所想象的世界中,而且还希望将这个想象的世界强加给真实的世界,结果我们越是在乎一个关系,我们就越容易将自己的幻觉强加给对方,于是爱的渴望反而导致了伤害。 那么,抱怨是针对别人的,我们之所以向别人发出负面的信息,其实是在逃避自己内在的痛苦,而内在的痛苦总是会先表现为身体上的不舒服,假若我们觉知到了身体的这种不舒服,我们就与自己的内在建立了一定程度的链接,那时我们就不必再向外寻求链接了。==========如果只使用头脑,人与人之间就有一个《圣经》上所说的巴比伦塔,在这个塔上,每个人说的语言都不同,而真正的合作就不可能产生,这时不管我们多么渴望与别人亲近,我们最终只能陷入孤独。==========头脑是孤独的,如果在人际关系中,试图通过头脑去了解对方,那么这种了解必然是非常局限的,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是一种自恋幻觉。譬如我在咨询室中试图只用头脑去分析时,无形中就会营造出一种我是权威而来访者依赖于我的气氛来。也就是说,这个咨询室中,我占了主导地位,尽管我意识上特别想做到以来访者为中心,但结果往往是我做了主导。==========假若我们最终能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处在任何位置,那么我们就破掉自己心中的种种障碍,而获得充分的自由,那时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很多人期待着一些神奇的体会,期待着让改变从神奇开始,但在我的经验中,我发现,改变经常是从细节开始的。当一些不同于以前的细节发生后,当我们有了一些新的细小的体会后,如若我们信任它,充分吸纳它带给我们的收获,并将这一收获扩展到生命中的其他领域,好的改变就会发生并逐渐巩固下来。==========你对身体投入越多的觉知,你的免疫系统就变得越强,好像每个细胞都被激活并欢跃一样。你的身体喜欢你的注意力,它同样也是一个很强的自我治疗体系。当你不进驻你的身体里时,大部分疾病就会乘虚而入。如果主人长期不在,各种角色将会入住。当你进驻你的身体时,一些不受欢迎的“客人”就会很难入侵。关注身体并不是帮助你设立屏障,而是加强你的能量的振动频率,所以任何低频率振动的东西,比如害怕、愤怒、抑郁等,会完全在一个与你不同层次的现实之中。它们不会再进入你的意识领域。即使这种情况发生了,你也没有必要去拒绝它们,因为它们很快就会穿越你而消失。保持一个舒服的姿势,然后从头到脚,或从脚到头,缓慢地、逐步地去体会一下自己身体每一部位的感受。只是去感受就可以了,不必分析,也不必想象,只有当有些部位,譬如脚趾,体会不到时才想象一下。==========没有做过类似练习的人,可以先从手指开始体会一下。先伸出你的一只手,把注意力转移到这只手上,然后呼吸,就好像你不是通过口鼻,而是通过手来呼吸似的。在这个练习中,你能很容易感受到一种能量在你的手上流动。==========卓越的人和普通的人之间的差异,首先是心理评价机制的差异。卓越的人有一个内在的心理评价机制,普通的人有一个外在的心理评价机制。卓越的人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答案,时刻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直觉的指挥。普通的人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或忽略自己内心的体验、感觉,作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既然内在评价系统最健康,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却形成了外在评价系统呢?舒俊琳引用他最推崇的罗杰斯的观点说,这是因为在成长中,人们得到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平等心,换成我自己喜欢的话语,就是尊重自己当下的境界,尊重自己内心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外界有何等压力,都不远离自己的内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幸的是,我们多数人通常既不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也不尊重别人的真实存在,而是生活在想象中,不仅希望自己生活在想象的世界,还希望别人也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假若和想象不同,就不仅想对自己行使暴力,也想对别人行使暴力。 第一板斧是“体谅”。我很善解人意,很容易为别人考虑。当别人对我好的时候,我会体谅对方的处境;当别人对我不好的时候,我也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体谅对方的处境(其实很多时候是幻觉,是自以为体谅)。所以,别人对我好时,我感激;别人对我不好时,我也很少觉得太难受,更不用说发脾气。我在那一刻突然明白了我的保护方式,那真是一个绝招,一个由“三板斧”组成的连环套。第二板斧是“忧伤”。当我的体谅不能发挥作用时,当我的体谅不能换到对方的理解与同情时,我会感觉到忧伤。 第三板斧是“拖延”。当忧伤也不能令对方明白我的处境时,我就使出拖延的绝招,最后一直拖到对方失去耐心。所以,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想和自己的恋人建立真正的链接,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一个心念的产生,无非贪和嗔。贪,是希望重温某一种特定的快乐;嗔,是希望再也不要经历某一种特定的痛苦。这个世界上的许多愤怒或攻击行为,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愤怒或攻击行为,是一种假象,是用来防御恐惧得不到爱而制造出来这也是传统的心理治疗的核心功能。至少在我看来,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帮助来访者明白,自己的心是如何制造这个问题的,自己的心又如何展现在这个问题中,当来访者比较敏锐地发现自己的心与这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后,这个问题就化解了一大半。我愈来愈相信一个说法——每个人都是本自俱足的。 这句话的通俗理解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具备了成长的一切资料,我们不需要向外寻求力量。但这时他记起我曾经讲过的一个比喻:一本书处在桌子边缘,摇摇欲坠,它心里害怕极了,害怕掉下去。但真掉下去会发生什么呢? 它会跌落在无限宽广的大地上。罗区的回答是,去你的内心中。如果你想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伴侣,先要在你的内心中种下相应的种子,“你那个完美的伴侣是你由你自己的内心所创造出来的”。不仅如此,甚至周围所有事物“都是经由你的铭印制造出来的;你周遭的世界,周围的人,甚至你自己,都是过去或好或坏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心中有什么种子,别人就会怎样对待我们,而且不需要意识上知道我们有什么样的种子。很多读者给我写信说,他们很担心,如果自己改变了,但自己身边的人就是不改变,那怎么办?这个女企业家的故事是最好的答案,她的故事显示,我们自己改变了,别人也会自动改变,而且他们都不需要知道我们发生了什么改变,就会改变对我们的方式,这一切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种子发生了改变。通常,我们过于关注别人,并且无意中会认为,别人才是我们的答案,但真正的答案永远在我们心中。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一直以来,我对于控制、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其核心在于,普通人被卡在自我中,而天才们的自我和灵性是合一的,他们一直保持着灵性的通道。普通人对自我很恋栈,会常说“我”创造了什么,而天才们都知道,重要的是将自己投入到一个更大的存在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将灵性的通道打开。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由你而实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存在。世界会失掉它。它有多好或与他人比起来如何,与你无关。保持通道开放才是你的事。在采访迪尔茨时,我特地问了一个问题:“你现在如何看待身体的疾病?” 他回答说,疾病的英文“disease”的意思即“不自在”,其本意可以理解为,身体的疾病就是“内在的不自在”的一种反应。 他说:“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表达,当我们压抑一些东西,不允许它在心理和灵性层面表达时,它会通过身体而表达,这就是身体的疾病。可以说,每一种症状,都是一部分自我在说‘不’,但我们不倾听这种讯息,最终它不得不通过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 关于妈妈的疾病,迪尔茨说,他后来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很深层次的内在矛盾,是自我和灵魂的矛盾。一方面,她的灵魂想做自己,另一方面,她的自我担心这样会失去别人的爱与认可,这种恐惧迫使她按照别人的意志而活。于是,她的生命的最根本动力就被严重压抑了,最终,她的身体用极端的方式向这种活法说“No”。并且,当她通过这次疾病,终于聆听到自己内心的呼唤,并尊重了这种呼声而做自己后,身体就不必再通过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这一动力了。 迪尔茨说,他妈妈的这一对矛盾,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矛盾。生命不断用各种方式呼唤我们,聆听并尊重你的灵魂,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都可以成为天才。==========杰斯说,真诚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所说的和所想的是一致的,这叫不欺人,一层是所想的和所体验的是一致的,这叫不自欺。能做到前一层真诚的人是相当多的,但能做到第二层真诚的人就很少了。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或许是我们太依赖于头脑了,而头脑很容易自欺。 一旦出现自欺,头脑和身体就会陷入分裂状态,头脑朝这一边走,而身体则走向另外一边,一些身体疾病随之出现。这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去对付身体的症状,试图消灭它。假若我们这样做,就是忽略了身体症状所传递的信息,而未必会得到消灭疾病的结果,甚至会被疾病所消灭,或者说,头脑最终被身体所消灭。 我想,这句话在很多时候也可以用到我和你身上——“你很快会好转,只要你能尊重你的这些症状背后的一些信息。”==========这种将胎儿视为一件没有生命的物品的看法真是可怕,我在工作坊中多次看到,曾经数次流产的女子对胎儿是何等内疚,她们会因为这种内疚而毁掉自己的生活,她们用这种自毁的方式对胎儿说:“我杀死了你,我对不起你,我现在也杀死了自己的生活,我和你扯平了,请你原谅我。”==========真正要活出自己,至少需要穿越别人塞到我们头脑中的无数纸条,需要穿越心口那些对爱与不爱的忧虑,最后抵达一种“我是一切,一切也是我”的这种包容一切的力量感。 这样说,显得很==========关于人性的理论和看法有无数种,其中任何一种,假若有人对你说,这是唯一的真理,这是唯一的路。那我的理解是,这是一种强加,而且这会损害你自己的觉知力。其实,很多思想之所以能控制很多人,关键就在于这种强加,那时这种思想就是一种极端主义。相反,一旦允许对这种思想进行反思,信奉者都是自由地接受,不信奉者也不必被排斥甚至被杀死,那时自由和宽容就会产生,而信奉者也会是真正的信奉者。==========任何一个理论都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框架,它的价值就在于,能不能引出你的一些感受,而每一个感受都会打开你的一扇门,让你更深地发现自己。 所以,千万不要迷信任何理论,一个好的理论自然有一个体系,但这个大厦是靠不住的,它的价值不是让你膜拜,那样你会迷失自己,它的价值在于帮助你唤醒自己的感受,而每一个感受都会点燃你自己。==========向内打开一个通道 尊重自己目前的境界,尊重自己当下的感受,这是我一再强调的。但有意思的是,感受真的是靠不住的,因为当你真正做到尊重一个感受时,这种感受就会融化掉,接着更深一层感受就会产生。并且,这似乎会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最终你会抵达非常神奇的境界。==========听过很多故事,从中发现一个共同的道理:假若一个人对本应该挚爱的亲人有着不满、愤怒甚至仇恨,那么,允许不满、愤怒甚至仇恨在心中涌动,允许它们在一个不被批评的空间内存在,这些所谓负面的情绪会融化消解,最终爱意会再次流动,而那时的爱,就是真正的爱。==========收获。自己未必能在持续12天的课程中成为一名催眠师,而且自己也未必想成为一名催眠师,因为很多人来到这个课上,初衷不是为了助人,而是为了自助,仅仅能养成这样一个意识——时刻保持与自己的链接,就已经可以令自己受益匪浅了。 其实,这也是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的关键所在。因为,假若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的链接,我们就会拼命与别人去链接,别人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将远远胜于自己。对于这一点,我们很容易会说“因为我爱你”,但这种爱常是幻觉,是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的链接后,将爱人当成了自己,失去爱人,就意味着失去自己,所以我们会对爱人特别执着。 这个道理,一切社会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你或许会有感觉,那些一心想讨好你的人,你反而会讨厌他,想远离他,其中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人好像是扑上来与你交往,但他那一刻失去了自我,他是一个没有自己的人,而且他还将你当成了他自己,他将自己的生命重量挂在了你身上。==========首先,我们需要将焦点调回到自己身上。很悲哀的一点是,多数人的焦点都不在自己身上。多数人找心理医生,一开始在心理医生面前谈论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亲人,最常见的如配偶、孩子或父母等。==========心理医生需要首先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出自己,对自己的感受有很好的觉察能力。心理医生对自己的感受的觉察能力越好,他就越能细致入微地体会来访者的感受,或通过自己的感受,而能理解来访者对他的一些投射和欲求。==========在我看来,宣泄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通过宣泄,来访者和被自己一直忽略的情绪取得了一个链接,这时就有一个机会,从各个角度去体会、理解和认识这个情绪,和自己的体验有更完整的链接。=========罗杰斯说:“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所以,远离自己的体验,也即远离自己,而与自己的体验取得链接,也即意味着开始回归自我。==========回归自我,听起来是一个很伟大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听到回归自我时,会想到自己该做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其实,不必非要去做一些重要的事,一开始只需要留意自己在生活中一些细节的感受就可以==========吉利根老师另一个重要的建议是,当我们和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时,要保持身体的中正。 保持身体的中正,是太极拳的一个原则,也是吉利根所修习的日本合气道的一个原则,即自己的注意力时刻都要保持一种柔和的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将注意力放在丹田部位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 当保持身体的中正时,那些难受的体验最容易发生转化。 和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和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也是一个很长==========化解这个矛盾的一个原则是我常提到的“温和而坚定”。首先是坚定,即我坚守我的立场,无论如何都不改变;其次是温和,无论对方有什么情绪或做什么事情,我的情绪都是温和的,不会失控。 温和而坚定,对这个原则,美国心理学大师科胡特有另外一个术语可以描绘——“不含敌意的坚决”。这个术语突出了“非敌意”,即无论你怎样,我都不会有敌意产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三部曲,譬如有人的三部曲是“我很优秀,你不能指责我,否则我会离开你”,有人的三部曲是“我很性感,你要为我激动,否则你就不是真男人”,有人的三部曲是“我很强大,你得服从我,否则你会很惨”,等等。==========概括起来,这个游戏是一个三部曲:我做了A,你要做B,否则会有C。这个C,是怨气,是威胁性的信息。 有时,这三部曲会简化成两部曲——我希望你做B,否则会有C。当一个人大权在握,而且又有极强的控制欲望时,这两部曲会出现。但在大多数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更常见的是三部曲。==========科胡特说的是拒绝时你可以没有敌意,而海灵格说的是,假若你似乎不得不顺从,那你也可以没有敌意地去顺从。 他们两人==========但有些时候,对方会极力坚持自己的做法,已经达到了似乎绝对不能沟通的地步,那该怎么办? 对此,海灵格的建议是,如果你必须顺从,那么你可以告诉对方,我不是因为你的压力而顺从你,我是主动选择了顺从你。==========王阳明有一句名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时此刻没有欲念,而你的心一动,我会知道,我会理解,而同时我会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虚妄,于是我可以对此做出行动。==========别人向你投射敌意之所以会成功,根本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心中埋藏着很多敌意。如果你心中彻底没有了敌意,那么敌意的投射就会彻底无效。 所以关键就是要化解自己心中已有的敌意。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我们之所以会埋藏着很多敌意,关键不是人性恶,而是人性被压抑得太厉害了。==========具体就是,我们将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可以接受、可以表达的,而将另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不可以接受、不可以表达的。于是,我们心中就淤积了太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会藏在潜意识中。结果,一旦有些信息刺中了藏在潜意识中的这些东西,它们就会被激活,于是我们就会失控,而表现出自己无法控制的敌意来。所谓失控,就是潜意识暂时控制了自己。心理学家会说,每一个被严重压制的情绪都是一个情结,而每一个情结都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盲点。这个盲点一被触动,我们就会失控。但假若这些盲点得到了觉察,也就自然化解了,那时别人再去触碰这个地方,就不会激发自己严重的情绪。久而久之,最终就会达到王阳明所说的“此心不动”。==========空境中,没有了任何对比。 一杯淡茶中,对比是微弱而微妙的。 一杯浓茶,对比是强烈的。 要品出清水的味道甚至爱上这味道,需要心先空下来。要品出一杯淡茶的美妙来,也需要心做到一定的宁静。 做不到这些时,我们才会追求浓烈的味道。==========我们之所以不敢进入空境,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会以为,一旦进入空境,就会碰到这个要命的感觉——我不值得爱。 也因而,我们的无数种行为,都是围绕着逃避“我不值得爱”的这种痛苦而建立起来的。我们的无数种破坏性行为,都是为了将“我不值得爱”的这种感觉转嫁到别人身上。 这是通向空境的一个必经点。 无论如何,你都值得试试,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也许你可以在一瞬间抵达“此心不动”的境地,也许你会在这样做时碰到“我不值得爱”的痛苦,但这都远胜于将时间都耗费在逃避上。==========哦,那一刻我想,到底是手里拿着一套昂贵的相机但觉得自己是个恶魔舒服呢,还是手里拿着一个小数码相机但觉得自己是个圣人舒服呢? 我想,无数中国家长会选择后者,自己省吃俭用,非常节俭地活着,而花重金在孩子身上。如此一来,自己就会享受到一种圣人感。但是,这样的圣人基本上都是绝缘体。==========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幅用来描绘自己的精神蓝图或“心像”。对我们的意识来说,这幅图像可能模糊不清、朦朦胧胧、不甚分明,甚至一个人的意识根本没有觉察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确就在那里,完完全全,纤毫毕现。 这个自我意象就是我们自己对“我是什么样的人”的看法,它是以我们的自我看法为基础形成的。 这些关于自己的看法,大多数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历、我们的成与败、我们的荣与辱以及别人对我们的反应,尤其是童年时代的早期经历,而无意识地形成的。 对于一个人而言,一旦某种对自己的想法或信念进入这幅图像,它就会变成“事实”。我们并不质疑它的正确性,而是头也不回地按照它去行动,就像它是真的一样。 自我意象会控制你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哪些事对你来说很难,哪些事很容易,甚至会决定别人对你有何反应。其确定性和科学性,就像一支温度计控制你家中的室内温度那样无可辩驳。==========尔茨关于潜意识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反对“潜意识思维”这样的概念,他认为潜意识是一个纯自动机制,没有思维能力。但是,潜意识有更神奇的能力——它可以自动帮助你实现目标,就像巡航导弹的目标追寻机制,只要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的制导系统就会帮助你接近并击中这个目标。 但为什么很多人并没有击中自己的目标呢?那是因为,你并不真正追寻它。或者说,这个目标与你的自我意象不相符。==========说明,只要你设定了一个目标,你就可以将其交给潜意识去工作,这时你甚至不需要努力,反而越放松越好。当然,为了更深地唤醒潜意识的力量,你需要通过努力去积攒一些素材,这些素材会是线索,可以更好地激活潜意识,这样潜意识可以更好地帮你实现这个目标。有意思的是,这时你越是刻意思考或满腹担忧,你越难以实现目标。所以,我们会看到,那些只知道一味努力的学生,未必会取得好成绩。因为,刻意努力可能会切断我们与潜意识沟通的渠道。==========努力,但同时要学会放松。放松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努力藏着一个逻辑“我能找到答案”,而放松是“我要松弛掉紧张的神经,打开通向灵性层面的潜意识之门”。也就是说,答案不是我找到的,而是因为我打开了通道,答案自动来到身边。因此,爱迪生才说:“思想就在空气中。”==========设立目标后,除了寻求潜意识的帮助外,我们可以自己做些什么吗? 当然,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马尔茨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人,他建议,我们可以多在想象中看“精神电影”。如果你设立了一个目标,那么你可以在想象中进行相关练习,而且越详细越好。==========

读书笔记

1、 普通的人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或忽略自己内心的体验、感觉,做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2、 带着对问题的觉知去行动3、 真正的亲密感是真我与真我的链接感。4、 按照印度古老的传说,每个人临死前最后一个信念,就是这个人下一辈子的使命。5、 痛苦究竟是什么?譬如,失去一个亲人,这是痛苦吗?不是。这只是一个事实,围绕着这个事实所产生的体验才是痛苦,不是事情导致了体验,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导致了体验。6、 反映了我们为什么爱用“你……”的句式。因为,当用这个句式时,就意味着,不是我,而是你,要为发生的一切负责。7、 他之所以这样对你,是因为可以这样对你。8、 人生就是一幕戏,每个人都是主角。然而,我们不只在演出,更是这幕戏的创作者。因为一般戏剧总有个既定的结局,人生则不同,结果往往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9、 目的不是去了解问题,而是了解如何制造问题的。10、 认识你自己,觉察你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不要迷失于自己的外部世界中11、 我们所坚持的东西一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否则我们早放下了。12、 我们自己改变了,别人也会自动改变,而且他们都不需要知道我们发生了什么改变,就会改变对我们的方式。13、 不要将“问题”视为敌人,试图消灭它,要用更优雅的方式去和“问题”开舞。14、 当你不知道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15、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是谁的感受。16、 偏执狂普遍惧怕失败并习惯归罪于人,而最容易被归罪的对象就是他们最在乎的妻子和朋友17、 “给别人”是种子,种子会开花结果18、 优雅地表达自己的任何意愿19、 孤独,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人类通病20、 内就是对自己的攻击,内疚太重了,自己承担不起,就会攻击转向外部,于是愤怒产生了。21、 别人领悟到的真理,只是他自己的真理,而不是你的真理22、 任何理论都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框架,它的价值在于,能不能引出你的一些感受,而每一个感受都会打开你的一扇门,让你更深地发现自己。23、 不含敌意的对决24、 有太高对比度的情感的电影,都被纳入了垃圾片的范畴25、 如果没有身体的佐证,一个道理对你而言就可以说是一个谎言。26、 在这个教化的历程中,我们最后身下了僵硬的秩序与礼教,而失去了自己的心。27、 努力,但同时学会放轻松。放松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

你是否要入门取决于你自己

武志红的这本《身体知道答案》我认为可以作为一个灵性学习的入门书籍,书中提到了很多的相关书籍,如果有兴趣在这个领域做些学习和涉猎,都可以找来看看,比如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埃克哈特的《当下的力量》、路易斯的《生命的重建》、麦克斯韦尔的《心理控制方法》等。武志红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思想都来自他引荐的这些书,而他的特点在于特别强调身体感觉,他认为身体的感觉比意识更值得信任,更直接,而回归身体的感觉则是开启灵性大门的钥匙。我觉得这本书总体启发性比较强,而可实践性比较差一些。现在的人们大多是他书中所说的“绝缘体”,我们大都极其依赖思维和五种常见感官,对于身体和内在的关注很少,这是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所导致,我们一直被教导要遵守规则,而遵守规则确实会给我们带来好处,正如《影响力》一书中所说的,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但是这样的成长过程会让我们习惯于忽视内在的感觉,而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在于我们的感觉。武志红说,我感觉故我在,他认为感觉因为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和其他事物的通道。而有多少人在读这本书以前有过这样的认识?这就是“绝缘体”的来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本书能够真正带来的改变我觉得会有限,但是他会打开你关于灵性世界认知的大门,是否要入门,取决于自己。2015.07.25

洞察你的身体

作者从一名心理学者的角度,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分析了身体与心灵、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指出了我们的心是如何构建了自己的世界的。我们身体的很多反应,其实都是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的,因而作者提倡回归身体,将身体与心灵链接起来,“成为真实的你自己”,做到这一点后,你将发现,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

很多奥秘我们还不清楚

很多奥秘我们还不清楚《身体知道答案》前几天哥哥在北京病故,当天我的大脚指头就开始特别疼,最厉害的时候走路都一瘸一拐的,等事情处理完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脚就不疼了。本来我一直不相信这些身体和心灵感应的事情,不相信《水知道答案》这样的书,水怎么会知道对它说的话呢?它怎么知道你说的是英语还是汉语,怎么知道你的语言环境,怎么知道你是对它说还是正好在念一篇课文。还有心灵感应,还有各种灵异的事情,我都觉得那不过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反映到了自己的身体上面,根子在自己。这本书是武志红的作品,从《为何家会伤人》开始,我读了他几乎所有作品,这本书里面写的多数都是心理和身体相互作用的内容,比如催眠,比如身体的感觉,比如灵修,比如打坐。人的身体真的很玄妙,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个身体里竟然可以产生思维。关于人本身真的有无数个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有无穷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书里面不仅有很多很多案例,更有很多很多精彩的引用和论述,这是偏好理性的我最喜欢的内容。比如罗杰斯所说的“我就是过去的一切的总合。”是过去的一切造就了我们自己。而“绝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所造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拒绝我们自己,往往按照我们心中想像的样子去塑造和要求自己。这样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人生其实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时候我们的命运并不由我们所掌控,我们能够掌控的仅仅是我们面对这个时间的态度,我们能够掌控的仅仅是我们的心灵,甚至多数时候我们连自己的心灵都控制不了。

看过,不错的

之前看过武志红老师的书,很好。原来身体真的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非常喜欢。 以前一直觉得身体不舒服就连带着心情也变坏了,现在才知道,原来这就是身体给出的警示,知道痛比麻木要好多了。 里面有很多关于身体的细节描写,很细致的展现了身体想要传达给人的秘密,现在都知道了。支持武志红老师,的确写的很好,。

给大家展示一下目录,你就知道值不值得读了

回归身体,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Part1  回归你的身体感觉1.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2. 身体呼应的美3. 身体知道心灵的答案4. 感觉:破除内心藩篱的钥匙5. 哺育你的内在保护空间6. 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7. 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8. 穿越心灵的保护层Part2  破解你的思维游戏9. 不要成为自己心念的囚徒10. 突破思维的心魔11. 对抗痛苦才是痛苦主源12. 抚平你内心的钩子13. 警惕可怕的心想事成14. 认识你的生命游戏15. 心理问题是一种选择16. 想要什么,先给什么Part 3  深入你的潜意识之井17. 艾瑞克森:疼痛铸就的催眠大师18. 借天才的策略唤醒你的心灵19. 问问你的疾病想说什么话20. 修炼你的第六感21. 心灵感应:超越距离的心灵共振22. 流产的胎儿还在怨恨吗?Part 4  让你的身心重归流动23. 聆听你内在的声音24. 寻找属于你自己的真理25. 找回失去的自我26. 不含敌意的坚决27. 每天给心灵片刻宁静28. 清空心灵深处的噪音29. 让你的身心重归流动30. 重塑自我意象改变人生

不错

在当当上买的,价格还不错,主要是感觉内容挺管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特别容易被人忽视的小细节,作者观察的可真仔细,而且还十分管用。妈妈身体不好,我买了这本书以后教妈妈养生方面的东西希望妈妈的身体能够一直好好的。

头脑可能是傀儡,身体最懂你自己

头脑里的声音,常常不是自己的,它们更可能是来自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声音。身体比思维更直接,更诚实。尊重你自己的感觉。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关《身体知道答案》图文排版评论原址听说身体知道答案,心被思绪搅地快窒息的关头,抓起这本书,虔诚地读起来。★ ★ 角度很赞,说到的很多观点都能点拨到人。但整体读起来一般,观点和例子之间缺乏足够逻辑说服力,阐述不深刻,体系略凌乱。感觉和《秘密》《遇见未知的自己》之类,内容重叠部分很多。★ ★ ★ 核心内容总结起来大概是:不要习惯性地用思维去思考,思维多是别人教给你的东西,且思维和语言能整理表达的内容其实是很局限的;学会用身体去感受,去认知,这种直觉更准确、更来自你自己。任何时候,不要失去与自己的联系,觉知到自己,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有答案可能都在自己。好像有点道理。有一些有感受,大部分没经验,一些读得目瞪口呆很向往,比如“感人所感”、“心灵感应”之类。灵修类内容我是喜欢的。阅读的话,看你自己需要,并不很推荐这一本。再者,道理知道再多,不会用也枉然。但灵修光凭自己看书,好像有点难。——HANA今天摘了一篮子语录有需要的可以拿回去凉拌、小炒、炖汤,随你。别忘了,你的身体会表达◆ 当我们心中升起某种情绪或某种念头时,我们常不愿意接受它们,并试图压制它们,这种压制常常成功,我们果真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了。然而,它们并未消失,只是被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了。并且,它们还一定会寻求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通过身体来表达,是最常见的方式。(生病ect...)◆ 我现在身体越来越敏感,才明白了什么叫感人所感,想人所想。◆ 佛教说慎用三宝,所谓三宝,即眼睛、耳朵和嘴巴,这三者看似让我们很容易交流,但仅仅这三个层面的交流就是巴比伦塔,你不可能听到对方,对方也不可能聆听到你。必须放弃对三宝的依赖,你才可能达到共情,你才可能走出要命的孤独。◆ 认知的链接常是幻想中的链接,而身体的链接则是真实的链接。所有的答案你能给自己◆ 抱怨是针对别人的,我们之所以向别人发出负面的信息,其实是在逃避我们内在的痛苦,而内在的痛苦总是会先表现为身体上的不舒服,假若我们觉知到了身体的这种不舒服,我们就与自己的内在建立了一定程度的链接,那时我们就不必再向外寻求连接了。◆ 在某些场合中,当我感觉到有些不自在时,我就去觉察自己的身体,那时身体总有一个部位不舒服,然后带着对这个部位的不舒服份的觉察去和这些场合中的人相处,立即便恢复了镇定。◆ 获得神奇直觉的一些简单办法:一、当你的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时,觉察它,只是觉察它,而不做任何分析和想象。二、每天早上 ,花15分钟,细细觉察你的身体,从脚到头,再从头到脚,不用急,要试着去觉察每一个细微的部位。一开始,很多部位你只能想象而觉察不到,但这个练习做到最后,你就可以觉察身体每一个细微的部位。◆ 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做自由、有力量的自己◆ 卓越的人和普通的人之间的差异,首先是心理评价机制的差异。卓越的人有一个内在的心理评价机制,普通的人有一个外在的心理评价机制。卓越的人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答案,时刻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直觉的指挥。普通的人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或忽略自己内心的体验、感觉,做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 既然内在评价系统最健康,为什么大多数人却形成了外在评价系统呢?这是因为在成长中,人们得到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修正自己“应该如何部分地表露”的过程,最终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评价系统。久而久之,一个人会逐渐忽略乃至压抑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觉,只去关注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自己怎样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成为自己”意味着更健康,意味着自由,但也意味着完全的自我负责。三点努力帮助你“成为自己”:一、远离人格面具;二、远离“应该”;三、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我们的团体很重要,但比我们团体更重要或至少同等重要的是你们每一个自己。我希望,你们不是被团队的凝聚力给吸进来,而是你们稳稳地站在大地上,细致地感受你们的感受,逐渐靠拢团体。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我们的心有三层:保护层、伤痛和真我。亲密关系、爱与被爱的关系,是真我和真我的链接,只有穿越保护层和伤痛,才能抵达。◆ 心念产生,无非是贪和嗔。贪,是希望重温某一特定的快乐;嗔,是希望再也不要经历某一特定的痛苦。我们会把幸福和快乐与相关的附加条件等同起来。结果,贪就成了对很多条件的执着,嗔就成了对很多条件的抵触。◆ 心魔是虚的,身体是实的。当我们将注意力从思维转移到身体上时,其实就是离开了虚妄的世界,而进入了实在的世界。◆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既不与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对抗,也不被情绪和思维控制,情绪和思维来了就来,走了就走,随它去。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思维,该做什么还要做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产生了某种情绪、感受或看法,认为事情就是那么一回事,但假若试着去觉察的话,便会发现在这一情绪、感受或看法产生前,还有其他的感受产生。那个在第一时间产生的感受可以称为“原初感受”。找到它,就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而其它的感受、情绪或想法,多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防御这个“最初感受”的。命运是你给自己的投影◆ 所谓命运,依照心理学的经典解释,就是我们将自己童年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成年的人际关系中,结果命运就成了一个无聊的轮回。但轮回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制造同样的机会,让自己处在同样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好从中修炼自己的心性。◆ 认识你自己,觉察你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不要迷失于自己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你看到的外部世界,其实是你自己内心投射出来的一个心理游戏。◆ 你那个完美的伴侣是你由你自己的内心所创造出来的。不仅如此,甚至周围所有事物“都是经由你的铭印制造出来的;你周遭的世界,周围的人,甚至你自己,都是过去或好或坏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的产物”。我们在更大的存在里◆ 一个人是被我们称为所谓“宇宙”的一部分,受时空限制的一部分。你会觉得他的思想与感受和世界其他部分是割裂的,这是他的意识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是我们的牢笼,将我们的欲求和情感限制在少数和我们亲近的人当中。我们必须将自己从这个牢笼中解放出来,拓宽我们的胸怀,去拥抱所有生灵和整个世界的美,这是我们的使命。◆ 普通人被卡在自我中,而天才们的自我和灵性是合一的。普通人对自我很恋栈,会常说“我”创造了什么,而天才们都知道,重要的是将自己投入一个更大的存在中。如同莫扎特说,音乐不是由我而来,音乐是透过我而来。◆ 那些所谓的第六感以及未被思维加工过的五种常见感觉的信息是没有障碍的,思维可以意识不到它们,但它们却无时无刻不在发出信号,并被我们彼此所感应。假若我们能尊重、聆听并觉察这些信息,那么我们会发现,心灵感应不再是什么神奇而玄妙的事情,而是再平凡不过的。◆ 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界,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地随之转变。真理◆ 别人证悟到的真理,只是他自己的真理,而不是你的真理。◆ 真正的思考能力,总是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缺乏感受的思考,并不是独立思考,而是重复别人灌输来的教条。希望这一篮子菜,正合你胃口嗨呀sharelife521书影音人事物吃喝玩慢慢写一份文艺生活地图路途遥远,我们一起走吧

以现世生命证悟自己的真理

这本书读起来暖暖的,既与暖色系的封面及内里有关,也是内容给人的感觉。作者是资深心理咨询师,里面穿插着很多小故事,这些故事在本书中的比重较大,如果抽出了这些案例故事,这本书便失去了大部分的光彩。正是从这些实例中,作者生发了真实的体验,他所有的结论均是源自真实的体验,并因此而可信。故事的穿插,让这部书读起来有趣得多,但故事并不是主线,而是在作者表达节奏的律动中,随手拈来,像串珠帘一样就串成了一串,它们是随表达的节奏而自然流动的。思维会说谎,但身体是诚实的,所以,读此书时暖暖的感觉便是对这本书所传达的信息的感受与呼应。对身体的觉察也是我需要练习的功课,受书所启发,可以从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开始,学习觉察身体与内在,觉察情绪流动。作者一再强调,理论的价值在于引起感受。否则理论对你而言是没有真实意义的。别人的真理,如果未经你的证悟,那也只能是别人的真理。这些也正是我要提醒自己的,我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之中,能引起我较深的感受的,我也可以从中受益很多,这是一个我发现自我、探寻自己的真理的契机,所以,要尊重自己的感受,让身体、直觉、感受来引领我,打开那条灵性的通道。尊重自己现在的境界,尊重自己的感受,听听身体在说什么、症状在说什么,时刻保持与自己内在的链接,保持觉察,打开通道,让莲花瓣瓣绽开。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学习不投射,也不接受他人的投射,不玩自恋游戏,也不参与别人的自恋游戏。像王阳明一样,“我心不动,随机而动”。放空自己,宁静,而流动。这都是我所接收到的从作者那里传递过来的信息,对此我有共鸣,同时记在心里,提醒自己,在生活中去践行、去体会、去感受,如此才能有更深的体验,如此它才可能会成为我的真理。让我去证悟它吧,或许证悟出来又是另一面貌,但我见证的将是属于自己的真理。

身体知道答案---心灵的家

最近又感冒了,每次感冒除了季节更替的原因,更多是心理的劳累。每当忧虑过多,想事情太多,身体总爱生病。一直以来就发现自己的身体与感冒有某种相关关系,读了身体知道答案理解的更清楚了。这本书是奔着武志红的名字寻得,从微信上看了他的一篇文字,截取自为何家会伤人。字字深入我心,遂去图书馆检索搜到一并搜到此书。也许此书的印刷相比为何家会伤人,更洁净,用纸更好,所以比较偏爱这本书。文章的大多情节,都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或者心理咨询的当事人有关,感受真实,内容真实,唯有真实才能最打动有相同经历的人,某些事情仿佛说的就是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一节中,告诉了如何成为自己的方法,而不是为了大家塑造一个模板的自己。你是一个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有权利改变你的生命,或者强加塑造你的生命。一,远离人格面具,二,远离应该,三,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小时候发现自己一直活在别人的模版里面,别人夸赞的就是正面激励,会积极往那个方向发展,其实是丧失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太以外在的标准评价内在的自己,所以做很多事情是迎合别人的对自己的期待。这有背自己的内心,但是那会儿的教育存天理灭人欲好像是正常的。穿越心灵的保护层一节中,告诉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保护方式,比如,愤怒,指责别人,哲学思考等都是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我的自我保护是笑和易愤怒,比如对有些尴尬或者矛盾,我就是笑,以掩饰内心的不满或者不让对方察觉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另外还特别爱愤怒,就如书中的一个例子,晚上十点多,朋友问吃了吗,这样的情况我也会愤怒,因为对朋友这种关系,晚上十点明明吃饭的情况下还这么寒暄,自己就会认为对方虚伪,会有莫名的愤怒,以前这种情况经常发生,现在好多了。书中很多情节,都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很有启发,唯一不足的地方,似乎是逻辑性不强,每个独立的小节内容都很好,犹如一颗颗珍珠,可是整体看总觉得少了一根穿起珍珠的线。每篇文章可以独立成文,或许这是作者专栏集结的结果-----自己乱猜得。很感谢武志红先生,正是有了这本书,才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以前总是不喜欢自己的身体,老是游离之外,现在要好好爱惜它,它是心灵的安身之地,是心灵的家。一直也想学习心理学,但是总有些担心,担心自己走火入魔,毕竟正常人离天才和精神病就差一步,总是担心自己的问题没解决,反而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身体知道答案

我们的生命之旅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在花园中,和美好的环境幸福地融为一体,这是生命最初的2~3年;第二阶段,被放逐在沙漠里,体制的教育会发生在你身上,你被教育要用头脑思考,你的头脑和身体开始分离。每个人的一生都一定会经历被放逐。但这不完全是坏事,因为人在放逐中会学到很多生存技巧;第三阶段,越发感受到要回到花园的使命感,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召唤你。在催眠中,我们带个案回到花园,第一个家在自己的身体里。你的第一个家在你身体环绕的能量里。每当你真的想要回家,你的身体值得信任,你可以聆听,可以和它做朋友,这是第一种智慧的意思。其次是认知的智慧,也即自我。这种智慧中,“我”和其他事物是分开的、独立的,这是人类一切问题的来源。我们须找到第一种智慧和第二种智慧的链接,如果认知的智慧能和身体的智慧相通,就是和谐的,这一定是非常令人称羡的。如果切断了,认知的智慧就会左右我们,而身体的智慧就被忽略了,几乎所有人都发生过这种事情。最后是场域的智慧。这是在你之外的智慧,你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所围绕着的智慧,不论你怎么想,永远有一个比你更伟大的存在。你的想象是无限的,但这个伟大的存在更无限。试着去接纳这三种智慧,达到三种智慧的统一。最初可以探讨的是,怎样和身体的智慧取得链接,如果没有和身体取得链接,身体会痛,而头脑则会一直在矛盾中思考。

杀气

现在,我也试着在和别人相识时,先去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结果发现,每个人发出的能量都是不一样的,最常见的维度是冷与热。有的人接近我时,我会感到一种热的能量,这种热有时很舒服,有时不舒服;有的人接近我时,我会感觉到冷,而冷一般都是不舒服的。

用心体会身体的感觉

开始关注武志红老师,是在十点读书会听了他的一次演讲《解读梦的力量》。里面对于梦的解释非常玄妙。记得他说过人的两大欲望——攻击和性,所有的梦都可以归结为这两点。武老师用自己咨询过的例子进行解梦。记得他说他现在不再接新的咨询案例,因为都已经排满了。呵呵,武老师的魅力很大啊!其实这本《身体知道答案》,之前就听说过,但是没静下心来读。正好从懒人听书里面看到了这本书,就索性在上下班路上听起来,然后就慢慢喜欢上了这本书。身体确实是你心理的反映,像是作者举得例子。有个人虽然答应了去看心理医生,但是去之前的晚上却被劫匪抢劫,身无分文,所以无法去了。其实,这个人从心底里是抵触看心理医生的,而劫匪只是顺应了他的心理。还有那种要参加什么活动,突然发烧感冒的,都是身体的如实反映。作者经常参加心理学工作坊,有一次不能用眼睛、耳朵、嘴的感官去感知,只能凭着心灵感应来判断对方是高兴还是悲伤。对于初次进行的人非常难,但是经常练习就能感应到对方的情绪。我想作者出这本书的关键是让我们重视身体的作用,用心体会身体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心灵,也才能向自己向往的生活迈进。最近就是心情不太好,讨厌每天上班8小时,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牢笼里面被困住了。想出来但是却找不到出口。现在的生活是我之前向往的吗?我想不是,虽然薪资还可以,但是毫无成就感,人际关系差,工作环境压抑。关键是这种状态也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晚上睡觉的时候也绷着根弦,下班回家也不能恢复往日的开心。周末似乎成了庆祝的节日,为自己终于又熬到周末开心不已。最近这段日子肯定憔悴了不少,起码心底的怨愤无处发泄,长此以往,我将不再是我,而是一个可怜的受气包。身体的感觉在哪呢?快告诉我该怎么办?放弃还是继续?

好书

   这本书的宗旨,就是与大家分享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让大家看到,我们是如何与身体取得链接的,而那是多么美的故事。   同时,特别重要的是,这本书也写出我们的心是如何构建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我们绝对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   这句话,从积极的角度看,意思是,你可以使你的生命变得丰盛。   这句话,从消极的角度看,意思是,如果你人生失败,那你并非别人的受害者,你是你自己的受害者。   要使你的生命变得丰盛,要破解你生命游戏的规则,你必须重新与身体建立链接,在头脑与身体之间打通一个通道。做到这一点后,你将发现,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

《身体知道答案》笔记

《身体知道答案》 - 武志红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强烈的倾向:将你的灵魂赶出你的身体,而让别人的灵魂寄居进来。我们多数人通常既不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也不尊重别人的真实存在,而是生活在想象中,不仅希望自己生活在想象的世界,还希望别人也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假若和想象不同,就不仅想对自己行使暴力,也想对别人行使暴力。假若我们最终能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处在任何位置,那么我们就破掉自己心中的种种障碍,而获得充分的自由,那时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觉知身体的办法: 一、当你的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时,觉察它,只是觉察它,而不做任何分析和想象。 二、每天早上起床前,花15分钟,细细觉察你的身体,从脚到头,再从头到脚,不用急,要试着去觉察每一个细微的部位。一开始,很多部位你只能想象而觉察不到,但这个练习做到最后,你就可以觉察身体每一个细微的部位。巴甫洛夫的狗:我们都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的那条狗一样无知,我们会把幸福和快乐与产生幸福和快乐的附加条件等同起来,结果,我们的贪就成了对很多条件的执着,而嗔就成了对很多条件的抵触。庄子:庄子,他在妻子逝世后鼓盆而歌,即一边把瓦盆当鼓敲一边唱歌,友人惠施前来吊唁,看到庄子这样做很不满,于是指责他说:“你的妻子和你同居,为你抚养子女,如今老死,你不哭就罢了,反而鼓盆唱歌,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是这样的。她刚死时,我何尝不悲伤?但后来想,起初她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没有气息,而后在若有若无的自然变化中,气息、形体、生命渐渐成形,如今她死亡,就如四季运行般自然。她已安息在大自然的房间中,而我却在旁边大哭,这样就显得太不通达自然的命理了。”思维:思维永远不会找到解决方案,它也不会让你找到解决方案,思维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每一个思维都有生命力,而这些有生命力的思维其实可以称为“心魔”,它们一旦生成就不甘心死去,所以会用种种花言巧语诱骗你听从它。如果你只是去思考,那么你就会陷入心魔中,无法找到答案。心魔是虚的,但是,身体是实的。邓老师说,当我们将注意力从思维转移到身体上时,其实就是离开了虚妄的世界,而进入了实在的世界,这时,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了,你每走一步都很扎实。心很擅长编恐怖故事。觉知:抱怨是针对别人的,我们之所以向别人发出负面的信息,其实是在逃避自己内在的痛苦,而内在的痛苦总是会先表现为身体上的不舒服,假若我们觉知到了身体的这种不舒服,我们就与自己的内在建立了一定程度的链接,那时我们就不必再向外寻求链接了。一份体验,不管它带给我多大的痛苦,只要不做任何抵抗地沉到这份痛苦中,体会它,看着它,那么它最多半个小时后就会融解并转化。痛苦来了,只需自然而然地感受它就可以了。思维和痛苦就成了“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了,思维是用来对抗痛苦的,而思维又产生了新的痛苦,新的痛苦又导致新的思维……问自己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到底是那个原初痛苦更痛苦呢,还是想消灭这个原初痛苦的努力令我们更痛苦?当一种痛苦的感受产生时,我会坐下来,或躺下来,感受我的身体,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从这个部位开始感受,然后一点点地转移注意力,感受整个身体。如果某个部位的感受很强烈,尤其难受的感觉很强烈时,我就会把注意力放在那里一段时间。当感觉到混乱时,常常就是脑子里声音太多,而且它们还有矛盾。这时,如果我们希望通过想明白而理顺这些声音,那只会加剧这个冲突,令自己感觉更混乱。相反,假若我们将注意力从头部拿走,而转移到身体上来,那么这种混乱很容易平息。当你的情绪被触动的时候,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触动了你情绪的那个人身上,就是累积内在力量的开始。真理:头脑里的声音,常常不是自己的,它们更可能是来自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声音。别人证悟到的真理,只是他自己的真理,而不是你的真理。千万不要迷信任何理论,一个好的理论自然有一个体系,但这个大厦是靠不住的,它的价值不是让你膜拜,那样你会迷失自己,它的价值在于帮助你唤醒自己的感受,而每一个感受都会点燃你自己。获取:如果你想要任何东西,你先把这个东西给出去,给别人。”真爱的密码是“你希望伴侣做到的,你自己首先去做”。

我们常被自已的大脑欺骗,但身体不会。

读武老师的书总能引起内心的共鸣,这本书讲了我们的各种身体感受、情绪。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各种负面的情绪,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不接受与逃避,这样就产生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越大我们的情绪也会越强烈。而且情绪产生的过程很短暂,似乎是一下就有了某种感觉(比如别人嘲笑你,你立刻就产生了愤怒,这中间没有任何的主动思考的过程,更像是一种应激反应),很多情况下我们就被这种情绪带着走了,缺乏对这个过程的“觉察”能力。人类在地球上存在了200多万年,我觉得人类之所以会有这种情绪变化过程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进化出了各种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从某种角度上去看,情绪能给我们提供一种保护,比如愤怒能明确的告知别人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请停止。我们经常被自己的大脑欺骗,但身体不会,身体的种种反应是对你潜意识的回应,很可惜的是我们缺乏对身体这种反应的“觉察”能力,或者说是习惯,因为这个过程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被去简化掉了。一些粗浅之见,总之很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书。

武志红老师的书都挺好的

同事给推荐的一本书,写的非常好,就是关于身体方面的书,建议大家看看,原来身体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身体的健康,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到的,也不能仅在身体层面上追求,因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呼应的,真正的健康应当做到心灵和身体的和谐。

对自己的身体说句抱歉

很幸运自己能够看到这本书,很幸运能在2016年的时候下定决心改变。以前也读过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那时候的脑子特别混乱,也是想从那本书中得到治愈,想让脑子冷静下来。但是我也只是粗略的阅读,基本属于看完就忘的状态。阅读的时候也没有太积极的思考,一切只追求速度。现在我的阅读习惯有所调整,不再追求一天看完一本书,而是在看书的时候记下重要的,记下以前从未接触的,记下能理清全文关系的东西。而且不再有半途而废的情况发生,阅读的全程也是比较愉悦的。接触武志红是因为有人推荐了他的《为何家会伤人》和《梦知道答案》,于是去图书馆借阅,看到了《身体知道答案》,勾起了我的兴趣。因为目前身体的状况跟以前大相径庭,为什么我作息规律,不熬夜,不吃辣也会长痘。刚开始以为只是一本普通的健康科普书,无非就是注重身体什么的,一翻阅才知道是跟心理有关的科普书,还是耐着性子慢慢翻阅,看下去就停不下来了。以至于一本229页的书我花了一整天也才只看了102页,却有差不多快20多页的笔记。整本书主要从与身体的链接出发,呼吁我们注重身体发出的信号

没有想象中深入

这是武老师一贯的写作手法,通过案例讲述道理,但里面的案例分析感觉是浅尝辄止,没有触及血肉。整本书看完还是有收获的,对于中国文化中的身体文化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之前看完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之后对于中国的身体文化有些排斥。如今看完这本书,意识到中国文化的所谓身心合一实在是非常美丽的境界。
看完这本书在对自己的身体的反应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一些方面得到了治愈

武志红老师的书看过好多咯,都挺好的

在某些场合中,当我感觉到有些不自在时,我就去觉察自己的身体,那时身体总有一个部位不舒服,然后带着对这个部位的不舒服的觉察去和这些场合中的人相处,立即便恢复了镇定。现在,我也试着在和别人相识时,先去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结果发现,每个人发出的能量都是不一样的,最常见的维度是冷与热。有的人接近我时,我会感到一种热的能量,这种热有时很舒服,有时不舒服;有的人接近我时,我会感觉到冷,而冷一般都是不舒服的。

身体会告诉你很多你不知道的秘密

以前总以为对自己的身体已经够了解的了,但是实际上还是差太远。 比如说,自己经常睡觉的时候突然身体抖一下就醒了。于是去百度“睡觉时身体突然抖一下的原因”,然后一个医生给我的答案是“ 睡觉状态下忽然的抖动是神经系统发现你忽然陷入睡眠,很久没有活动,它以为你死了,所以它就动动,想试试你死了没有,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正在读,不错,推荐给大家

身体的健康,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到的,也不能仅在身体层面上追求,因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呼应的,真正的健康应当做到心灵和身体的和谐。据我的医生朋友说,癌症病人多有一个共同特点:特别压抑自己某一方面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愤怒,可能是悲伤,可能是内疚,也可能是其他情绪。我想,这或许是这样的道理:某种重要的情绪产生了,你拒绝接受,绝对地拒绝接受,并把它极力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你成功了,你似乎不再受这一情绪的困扰。然而,这一被压制的情绪通过身体表达了出来。或许,癌细胞便是身体对这一被彻底压制的情绪的表达。

梳理一下

梳理一下脉络:身体的感觉是潜意识的反映。要尊重身体的感觉,就是不要让意识对抗潜意识。意识只是表面的东西,要听到内部的声音就要靠身体感觉。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了。潜意识是本我,要高于意识,那么就要尊重身体的声音。具体地,怎样不与身体的感觉即潜意识对抗呢?先要尊重身体的感觉,多听它的声音,多去感受。只要去感受,各种思绪都会化解,帮助理清。另外,要了解思维是有生命力的,即所谓“种子”。也可以自己播种想要的东西的“种子”,长久让意识与潜意识合一。愤怒的真相往往是恐惧。要了解背后的原因。这还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投射。愤怒引起他人的愤怒,反过来又加强了投射。还有“共情”,就是体会别人的感觉,像心理医生的工作。要尊重身体的感觉,就要尊重自我评价体系,要重于外在评价体系。感觉,生病、发热、疼痛之类是身体的感觉。其它的是否属于身体感觉要分析。这样去分析好像不符合作者的目的。但自己就是这个习惯了。书里并没有多少理论,就是要你去感受。说不好的情绪等,只要去感受,都会化解,帮助理清。没有多讲怎样操作。就是讲身体的重要性。第三章就讲身体的呼应之美,以引起兴趣。然后就举了大量的例子讲尊重身体感觉后的好处。我参照书上的说法,在睡前想要梦里展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结果两晚都没有做梦。难道我已经达到了意识与潜意识的融合?另外,名人自传里的话是难以作为证据的,像MJ、莫扎特之类的。别人写的认真的传记还好说。

了解自己的身体

你可以离开任何人而活着,但是你永远也不能离开自己的身体。以前总以为对自己的身体已经够了解的了,但是实际上还是差太远。比如说,自己经常睡觉的时候突然身体抖一下就醒了。于是去百度“睡觉时身体突然抖一下的原因”,然后一个医生给我的答案是“ 睡觉状态下忽然的抖动是神经系统发现你忽然陷入睡眠,很久没有活动,它以为你死了,所以它就动动,想试试你死了没有…

很好

刚刚到手的书,最近看了一些,试着放松,有一两秒钟眩晕的感觉。差点睡着了。。。刚刚到手的书,最近看了一些,试着放松,有一两秒钟眩晕的感觉。差点睡着了。。。刚刚到手的书,最近看了一些,试着放松,有一两秒钟眩晕的感觉。差点睡着了。。。

不做心灵的囚徒,接受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

“不做心灵的囚徒,接受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我是被这本书封面上的这句话吸引了,很喜欢这样略带治愈系的唯美小句子。在这个充满抱怨的世界里,能如此唯美的发出这样正能量的话语,让人十分感动。书中没有苍白无力的哀怨,没有轰轰烈烈的激励,只有简单而唯美的鼓励和倾诉,读起来很舒服。喜欢这样的好书。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

自愈是解脱

如果将自己所有的缺点都归结于原生家庭及环境的话,我不赞同,因为人是灵性的,有自愈能力的,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然后扬长避短,这是解决之道。父母在人三十岁前影响大,可是三十岁后就是自己的问题了,再如果不负责任的说是别人造成的,不否认别人是有影响,可是你自己是白痴吗?不会反抗不会动还是生活不能自理?所以人只有敢于面对对自己负责,这样才是解脱。

写的挺好的

   我们绝对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   这句话,从积极的角度看,意思是,你可以使你的生命变得丰盛。   这句话,从消极的角度看,意思是,如果你人生失败,那你并非别人的受害者,你是你自己的受害者。   要使你的生命变得丰盛,要破解你生命游戏的规则,你必须重新与身体建立链接,在头脑与身体之间打通一个通道。   做到这一点后,你将发现,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

Know myself, not only know me.

当刚刚开始琢磨如何正确思维的时候,这本漂流书却阴差阳错的插进了书单。在没有消化思考力量的时候,却更进一步上升到自我感受的层面。当然,这应该是统一的。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思考,的确会存在很多问题。因为自我是对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期间有许多教育的烙印,或者说是无客观逻辑的投射、反射在里面,也会存在许多既定假设。经过时间的积累,我们慢慢只会接受我们可以接受的世界,而这世界往往是我们认为正确的世界,我们简单的思考只能局限在这个范畴之内。但如果接受二元性价值观的话,事物的正反面是同时存在的,如果我们只接受认为正确的一面,那另一面将会自动的压抑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虽然我 们“看”不到,但终究会影响我们。所以要正确的思考,发掘最深刻最本质的真 相,而这种真相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就是我们的“身体”,潜意识中的自我。我们有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去觉察过我们真正的需求? 剥开那一层层的洋葱皮,虽然过程很痛苦, 但如果“看”到了真实的自己,那将是完全不同的美妙世界。而且,我们所有痛苦、迷 茫、纠结、包括所有欲望的根源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基本上都可以说这些都是自己 强加给自己的。如果通过觉察去发现其根源了,然后欣然的接纳它,就可以彻底消除我们所有负面的能量。这个逻辑也许听上去很怪,坏东西一直在使坏,但只要我们找到它,而且不用去改变它,它就不再使坏了。 类似于见光死的逻辑。但的确就是这样,不信我们可以实践下,不要怕会自以为是,其实真相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幼稚。当然 你要觉察到的是真正潜意识的自我。就像克爷爷也说过,我们不一定要强迫自己禁欲,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你越是强迫反而欲望越强。所以要觉察,觉察欲望的根源, 发现欲望,接受存在欲望的事实。这样就可以了。觉察到了就不存在了。当然我认为还有更高的修为就是“空”,如果觉察到所有的本我,那就是“空”了。这个世界对于你来说已经是“空”的存在。如果说人是原子组成的,而这些原子也许是从宇宙大爆炸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这些千古的原子组成个人当然能看成是一个小宇宙,只要能觉察出这个小宇宙的真谛,那大宇宙岂能不成为“空”。当然如果进而发展到量子理论,如果感受到个体量子的存在,那绝对能联接到整个宇宙。 这段感想会比较玄乎些,但如果在觉察和接纳的层次上如果再要精进的话,也许就是这条路,成佛之路。这本书总体而言感觉就是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第一部分联结身体的扩写,加入了许多具体的心理治疗乃至催眠的方法和诸多现实的个案。有些方法我们还可以借用, 我觉得可以结合坐禅一起修炼下。当然看书看的再多也没用,如果觉得好就改去做,平时会向外思考的比较多,的确应该多向内去觉察。当然书中还有不少《当下的力量》和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影子,有点遗憾没有先看《当下的力量》,一本已在书单上排了许久的书。努力把其尽快提拔起来......

身体知道答案

还算不错的一本书,如果案例能够多一些就好了,讲到一些心理治疗,还有一些方法但是不够具体深入,最重要的观点是要跟自己的身体沟通,很多疾病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遵从自己意志引起的,经常提到吉利根的催眠,对这个比较有兴趣,觉得很神奇

身体知道答案

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一个只生活在头脑中的人,身体将逐渐干枯,情感变得简单而僵硬,难以感染别人,总之,它将生活在一个头脑构筑的囚笼中,感到无比孤独。意识上不能沟通的,用身体沟通。身体是心灵的镜子。癌细胞或是被压抑的情绪,癌症病人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特别压抑自己某一方面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愤怒,可能是悲伤,可能是内疚,也可能是其他情绪。共情:感人所感,想人所想。需要打开身体的一个通道。认知的链接常是幻想的,身体的链接则是真实的链接。去你的心中,如果你像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伴侣,先要在你的内心中种下相应的种子,你那个完美的伴侣是由你的内心所创造出来的。我们改变了,别人也改变了,而且他们不需要知道我们发生了什么改变,就会改变对我们的方式,这一切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种子发生了改变。身体的疾病就是内在的不自在的一种反应。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表达,当我们压抑一些东西的时候,它就会通过身体而表达,这就是身体的疾病。可以说,每一种症状,都是一部分自我再说不,但是我们不倾听这种讯息,最终它不得不通过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所以,远离自己的体验,也即远离自己,而与自己的体验取得链接,也即意味着开始回归自我。

那些简短有力的震撼

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我们沉浸在自己头脑所想象的世界中,而且还希望将这个想象的世界强加给真实的世界,结果我们越是在乎一个关系,我们就越容易将自己的幻觉强加给对方,于是爱的渴望反而导致了伤害。如果没有和身体取得链接,身体会痛,而头脑则会一直在矛盾中思考。抱怨是针对别人的,我们之所以向别人发出负面的信息,其实是在逃避自己内在的痛苦,而内在的痛苦总是会先表现为身体的不舒服。平等心就是如实地看待并尊重你自己当前的境界,即便很好也不骄傲,即使一般也不自责,总之不和别人的境界去作比较。有时,在一些极端情形下,为了自保,我们可能要欺骗一下别人,但无论如何,都不要欺骗自己。穿越保护层,去面对痛苦,这一开始需要勇气,但最后就会获得巨大的好处。因为对A 不满,于是走向-A;因为对-A不满,于是又走向A。这是一种常见的轮回。另一种常见的轮回则是,因为没有得到A或失去了A,所以不断执着地寻求A。所以我要强调的是,一个理论——理论也是思考的一种——不管多好,它的价值在于引出你的感受,而不是它有多正确多伟大。很多人会想,等自己变好了再去好好生活,但也许更可取的是,带着心理问题去好好生活。我认为,这个世界上的许多愤怒或攻击行为,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愤怒或攻击行为,是一种假象,是用来防御恐惧得不到爱而制造出来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对你,是可以这样对你。我深信,我们每个人的灵性都是相通的,当我们很投入地想象自己是某个人时,我们真的会体会到这个人的感受。内心的格局决定了事业的格局。我的治疗经验也显示了这一点,经常,似乎没有发生任何明显的变化,只是来访者逐渐了解了自己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的内心变化,结果他们觉得事情完全不一样了。有时会解决问题,有时问题还在,但他们对自己的觉察令他们觉得更宽容、更从容、更灵活、更信任自己和别人,所以可以和那个问题共处,甚至那个问题已不再是问题,虽然事实看上去还是一样。沉溺在陷阱中是有很多好处的,这些好处令我们舍不得。这一点必须得到尊重,所以无论一个习惯性言行看起来多么不好,都不要恨它,因为它最初保护过你。罗区说,真爱的密码是“你希望伴侣做到的,你自己首先去做”。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疾病常是灵魂和自我矛盾的体现。并且,思维很容易自欺欺人并导致“布里丹的驴子”的困境,而身体的智慧则是简单直接的,它从来不会骗我们。我们太依赖于头脑了,而头脑很容易自欺。一旦出现自欺,头脑和身体就会陷入分裂状态,一些身体疾病随之出现。这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去对付身体的症状,试图消灭它。假若我们这样做,就是忽略了身体症状所传递的信息,而未必会得到消灭疾病的结果,甚至会被疾病所消灭,或者说,头脑最终被身体所消灭。“你很快会好转,只要你能尊重你的这些症状背后的一些信息。”厌烦、讨厌和鄙夷这一类的感受之所以会产生,总是和头脑中先存在的一些评价有关,如果没有这些评价,这类对别人的抵触情绪也就不会发生了。结果是,你的头脑中同时有了一对非常矛盾的声音,这时,你就会头痛。她讲完这番话后,我让她坐端正一些,双脚踏在地上,并让她将注意力放到双脚上来,感受双脚的每一个部位。做这个小练习约花了两分钟,然后我问她感觉如何,她说,很舒服。头脑中的声音,常常不是自己的,它们更可能是来自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声音。时刻保持与自己的链接,当发现与自己失去链接时,要有意识地回来。假若你的心先抵达了一种空镜,那么随即而来的直觉会非常清晰、敏锐而且有穿透力,是非常值得信赖的。莫里森说,他的办法的关键是“在能够成功实践之前,你必须首先有一幅关于正确做法发清晰的心像”。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地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而绝望了。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活出自己

讨厌,厌烦,鄙视等包含对别人强烈批评的感受是从头部发出的。同情,包容,爱和悲伤等渴望爱又担心失去爱的情感是从胸口发出的,集中部位是心口。力量,宁静,与某一事物,某一人乃至整个世界合为一体感产生时,注意力集中在小腹。在我们生命的早期,都有一个阶段,是想用肚子与别人建立连接感,但逐渐地有了改变,先是变成通过心与别人建立亲密感,最后变成了通过头脑与人交流。头脑中的“险夷”,是养育者,老师,文化和社会塞给我们的。心中的“险夷”,是对不能获得爱的恐惧感。而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活在头脑的“险夷”中,关键并不在头脑,而在于发生在心口位置的对不能获得爱的恐惧。

武志红老师的书

先去发展自己的身体智慧,试着用身体去聆听别人发出的信息。认知的链接常是幻想中的链接,而身体的链接则是真实的链接。与身体的链接并不难,它一直存在着,我们只需给予它足够的注意,它就会逐渐发展起来。首先是身体的智慧。它一直在运作,最多只是和意识分离而已,健康和快乐都跟身体有关。

总结书上提到的,我们可以去实践的点

1. 越难受,越要去体会它。了解深层情绪。2. 看看身体哪里有感受,将手放上去,感受它们,看看它们想表达什 么3. 当感觉不自在时,就去觉察自己的身体。《当下的力量》提供的办法:※4.1)当身体某部位不舒服时,觉察它,只是觉察它,不做分析和想 象。2)早上起床前每天,细细觉察身体,每一个细微部位,从脚到头,从头到脚,一开始觉察不到,没事,坚持。坚持!!!5. 对某事感到困扰,可晚上睡觉前对潜意识发出请求---------我有困惑,请梦告诉我,这是为什么。6. 不习惯某种境界/位置/状态,可强迫自己尝试这种境界/位置/状态,并试试体会这种感受(所有感受)7. 有障碍时,可1)探索形成历程2)迫使自己跳跃到那状态,感受下8. “带着对问题的觉知去行动”※9. 通过手指来呼吸(感受练习)(其它身体部位)执着表面,不可取,我们要去觉察它,看看它是如何产生的。真正的觉察,是带着真切的体会,是一种很深的体验,但很多时 候,追求觉察更像是思维在打架。10. “森田疗法”:不管有什么样的情绪,思维,该做什么还要做什么。(不与情绪,思维对抗,也不被情绪,思维对抗)11. 痛苦来临时,保持不动,注意内心的种种变化,感受身体。让感受,画面,想法自然发展变化。12. 无论身处任何情景,首先找到自己的“中正点”13. 重塑信念1) 找到困扰自己的一个信念2)发现这个信念的坏处和好处3)将信念放到治疗者手上,治疗者用EMDR拿掉信念4)形成新信念并大声念出来。14. 如果你想要任何东西,你先把这个东西给出去,给别人。15. 接纳“问题”,同时以更优雅的方式去和”问题“共舞。16. 模仿天才策略,具体看原文(豆瓣阅读 56%)17. 迪士尼策略(57% ) , 梦想家,现实主义者,批判家,最重要的是梦想家。18. 美国一企业家,每当他想找出一个答案或做出一个决定时,而是出去跑步。19. 亲密关系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距离,若担心被吞噬,怎么办?时刻保 持与自己的链接。若发现自己有些失控,可把注意力拉回来,把注意力放在小腹部的丹田位置,或心口位置。20. 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也许可一瞬间抵达”此心不动“的境地,也会碰到”我不值得爱“的痛苦,但远胜于”逃 避“21. 1) 目标单纯,无矛盾。2)努力去积攒些素材3) 放松,放下努力,交给潜意识答案不是我找到的,而是因为我打开了通道,答案自动来到身边。22. 精神电影(体育项目训练)

Know myself, not only know me.

当刚刚开始琢磨如何正确思维的时候,这本漂流书却阴差阳错的插进了书单。在没有消化思考力量的时候,却更进一步上升到自我感受的层面。当然,这应该是统一的。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思考,的确会存在很多问题。因为自我是对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期间有许多教育的烙印,或者说是无客观逻辑的投射、反射在里面,也会存在许多既定假设。经过时间的积累,我们慢慢只会接受我们可以接受的世界,而这世界往往是我们认为正确的世界,我们简单的思考只能局限在这个范畴之内。但如果接受二元性价值观的话,事物的正反面是同时存在的,如果我们只接受认为正确的一面,那另一面将会自动的压抑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虽然我们“看”不到,但终究会影响我们。所以要正确的思考,发掘最深刻最本质的真相,而这种真相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就是我们的“身体”,潜意识中的自我。我们有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去觉察过我们真正的需求?剥开那一层层的洋葱皮,虽然过程很痛苦,但如果“看”到了真实的自己,那将是完全不同的美妙世界。而且,我们所有痛苦、迷茫、纠结、包括所有欲望的根源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基本上都可以说这些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如果通过觉察去发现其根源了,然后欣然的接纳它,就可以彻底消除我们所有负面的能量。这个逻辑也许听上去很怪,坏东西一直在使坏,但只要我们找到它,而且不用去改变它,它就不再使坏了。类似于见光死的逻辑。但的确就是这样,不信我们可以实践下,不要怕会自以为是,其实真相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幼稚。当然你要觉察到的是真正潜意识的自我。就像克爷爷也说过,我们不一定要强迫自己禁欲,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你越是强迫反而欲望越强。所以要觉察,觉察欲望的根源,发现欲望,接受存在欲望的事实。这样就可以了。觉察到了就不存在了。当然我认为还有更高的修为就是“空”,如果觉察到所有的本我,那就是“空”了。这个世界对于你来说已经是“空”的存在。如果说人是原子组成的,而这些原子也许是从宇宙大爆炸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这些千古的原子组成个人当然能看成是一个小宇宙,只要能觉察出这个小宇宙的真谛,那大宇宙岂能不成为“空”。当然如果进而发展到量子理论,如果感受到个体量子的存在,那绝对能联接到整个宇宙。这段感想会比较玄乎些,但如果在觉察和接纳的层次上如果再要精进的话,也许就是这条路,成佛之路。这本书总体而言感觉就是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第一部分联结身体的扩写,加入了许多具体的心理治疗乃至催眠的方法和诸多现实的个案。有些方法我们还可以借用,我觉得可以结合坐禅一起修炼下。看书看的再多也没用,如果觉得好就改去做,平时向外思考的比较多,的确应该多向内去觉察。当然书中还有不少《当下的力量》和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影子,有点遗憾没有先看《当下的力量》,一本已在书单上排了许久的书。努力把其尽快提拔起来......

梦中的答案

这本书是在迅速的扫视下看完的。但是并不妨碍它给我的种种启示。第一,我想我知道为什么从小到大我特别讨厌ktv了,不仅仅来源于嘈杂喧闹的声音让我无法忍受,还在于对父亲的认同感。我总觉得如果自己在ktv里唱歌,周围的人会嘲笑我五音不全,或者用唱歌的方式来发泄会让我变成父亲,一个我害怕的父亲。所以甚至在大学都从来没有唱过歌。直到最近,在一次聚会里,我想唱歌,不顾忌任何人,可是我的身体僵硬,无法扭动,我的喉咙像是被卡住了,发不出声音。为自己感到伤心,这样背负着不属于自己的负罪感。第二,当身体放松下来的时候,真的会非常享受,也会想通很多东西。但是我的潜意识一直在反对我意识想做的事情,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第三,心理感应。不知道,有些相信有些不相信。第四。难以说出的感受

2015-01-23《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垃圾书

读后实在忍不住吐槽----垃圾!真不知道豆瓣上分怎么这么高(8.3分),群体的智慧也不可靠呢。看那些打高分的人都是评价有限的几本书,估计都是水军。本书里全是些 灵修、心灵感应等怪力乱弹,都是主观的玄学布道,没有像西方心理学书里那样有充分详实的实验数据做论证,这哪是一个真正的心理学者啊?让人怀疑作者是不是真的北大心理学系毕业的。以前看豆瓣上作者有书的评分还蛮高,还以为这个作者有2把刷子,这下彻底掉眼镜。让人不得不感慨:看来在这个“大师”横行的世界,得擦亮自己的眼睛才是王道。

喜欢武志红老师的书

以前看过武志红老师的《为何爱会伤人》,看过之后真的很感动,武志红老师写的非常深刻,感觉简直写到骨子里了,那些缠绵的文字,让人从心地感到触动。这次的书是有关身体与灵魂的,当我看到封面上“不做心念的囚徒,接受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这样的文字时,就觉得很是温暖。喜欢此书。

让身心重归流动的法则

最近刚刚毕业,从校园到职场的冲击有一种钝涩的感觉:并不像突然失恋的痛彻心扉,但也不像高考结束后的酣畅淋漓;只是觉得内心像是少了一块,然后突然被什么不熟悉的事物大意地填补。于是在迅速调整后,就开始到书里寻找答案了,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心理学书籍。于是这本在电子书单里躺了好久的《身体知道答案》就成为每天能下班后的一点精神食粮。作为武志红老师的又一本大作,在看到书名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本不骗人的书。书的作序——回归身体,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讲的是“肉麻”这种感觉。刚好最近还在看王小波的书,里面也提到了肉麻:指的是人们为了追赶潮流顺应时势而做出的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而大家通常了解的肉麻,可能多与男欢女爱有关。本书中的肉麻,却是讲到了这个词的字面意思:身体发麻。当我看到这篇序的时候,还没有很深刻的体会,觉得这些经历也许只有细腻的心理咨询师能够发掘;然而几天后自己就体会了一次“肉麻”。向领导咨询问题的时候,发现自己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薄弱,于是没办法把问题的深层提炼出来;这时刚好有另一个杂事需要即刻处理。突然内心升腾起一种感觉,心口堵堵的,心跳加快,然后,脸开始发麻!这可能是第一次自己明显意识到“肉麻”了吧,所以对这本书更加深信不已,决定认真阅读。这本书的总体,按照四个部分来介绍:回归你的身体感觉,破解你的思维游戏,深入你的潜意识之井,让你的身心重归流动。如果我们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时时安抚照顾它的话,很多疾病就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遇见未知的自己》 第一部分中,介绍了癌细胞、梦游、失意表现、颈椎病、异常发冷等身体状况,其实这些表现都是身体在向我们呼唤,也许某个方面的压力已经超过了自我的承受能力,开始通过自我损耗的方式来抗争了。身体、意识、思维——对应着三种智慧:身体的智慧、认知的智慧和场域的智慧。认知的智慧,可能会让我们产生自恋幻觉;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所以,如果能做到这三种智慧的平衡统一,也许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就更容易了。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从成语释义上讲,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王先生之所以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是因为内心没有矛盾,每一件事情,有一个坚定的动力和方向;只需要按照这个指导执行即可;而普通人思维有过多的矛盾,所以行动时才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当我们努力向外寻找答案的时候,通常切断了与自己内在的联系;这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和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先找到自己的中心,然后带着链接和察觉思考问题。昨天晚上,男友看我没吃饭,把半块蛋糕拿来让我吃,吃完后觉得肚子胀,身体也更燥热。后来走路回去,我觉察到自己其实不愿意吃这块蛋糕,却不愿意拒绝他的好意所以接受;深层来看就是又一次压抑了自己的本意委屈自己。晚上躺在床上,想起李老师曾经跟我说过的话,经常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在走老路,是不是继续委屈自己;内心有一点怅然,流了几行泪之后做了治疗密码,并祈祷自己可以时时觉知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且没有矛盾地去说,去做。建立内在评价系统,成为自己——远离人格面具,远离“应该”,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这三点,短短十几个字,却很难做到;所以才可能成为卓越人类的特质。永远不要欺骗自己,尊重自己当下的境界,尊重自己内心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外界有何等压力,都不远离自己的内心。“不幸的是,我们多数人通常既不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也不尊重别人的真实存在,而是生活在想象中。假若和想象不同,就不仅想对自己行使暴力,也想对别人行使暴力。”思维永远不会找到解决方案,它也不会让你找到解决方案,思维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活在当下》 破解思维游戏,关键就在于破解心念。“贪”和“嗔”,一个希望重温某一种特定的快乐;另一个希望再也不要经历某一种特定的痛苦。心魔或者思维是虚的,而身体是实的。当我们将注意力从思维转移到身体上时,就是离开了虚妄的世界,进入了实在的世界。“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痛苦来了,只需要自然而然地感受它就可以了。否则,消除痛苦的思维可能会比痛苦本身带来更多的困扰。“如心存斗志,也会激起对方的斗志;如大发脾气,对方也不会冷静,所以必须向对手示好。一旦坦诚相待,对方就不会存有戒心,就能听你说话。”我们希望健康、幸福和快乐,但我们更希望世界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健康、幸福和快乐是鱼,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这个世界就是熊掌。认识你自己,觉察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不要迷失在自己内心投射出来的一个心理游戏中。正如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里面说的,答案都藏在你的心中,当你真心想要的时候,全宇宙都会合力帮你实现。对潜意识的信任,有力表达,力透纸背,但同时不会破坏纸张;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如果我们用“天才的策略”指导行动,就要将灵性的通道打开,正如现代舞大师玛莎•格雷厄姆所说: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由你而实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存在。世界会失掉它。它有多好或与他人比起来如何,与你无关。保持通道开放才是你的事。在自己的内心中,建立起三个独立的角色: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让他们能够独自的表达。尊重自己当下的感受,然后向内打开一个通道,去发现感受深层次的原因。“当你的情绪被触动的时候,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触动了你情绪的那个人身上,就是积累内在力量的开始”。——《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体验,是存在的证明;所以体验当然有快乐也有痛苦。体验痛苦时,保持身体的中正,这样更能够取得和身体的链接。觉察和接纳,是消除负面情绪冰山的最好方法。——《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不含敌意的坚决,其实换句话就是温柔而坚定。这是木槿花的话语,也是我用来评价表姐的话。因为在我心中,她是个有自己想法和原则、却能保持温柔宽厚的姑娘。王阳明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在心中不放置对抗敌意的钩子,同时保持自身的中正。人是软弱的,所以要觉知,让自己定下来。问题在自己处,不在别人——《好好爱自己》 给自己一点平静的空间,消除内心中的噪音,然后让自己的身心重归流动,最后重塑自己意象改变人生。我们的人生,都是由我们的自我意象所决定的,如果改变了自我意象,人生也会随之改变。把目标交给潜意识,宇宙一定会帮助我们实现;但问题是,我们是否清楚目标是什么呢?其实,只要设定了一个目标,然后学会放松自己,避免刻意思考或担忧,就能打开通往灵性层面的潜意识之门,然后在想象中观看“精神电影”,跟随灵性的牵引去工作,也许答案会自然而然出现在我们面前。

身体知道答案

作者从一名心理学者的角度,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分析了身体与心灵、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指出了我们的心是如何构建了自己的世界的。我们身体的很多反应,其实都是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的,因而作者提倡回归身体,将身体与心灵链接起来,“成为真实的你自己”,做到这一点后,你将发现,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

身体真的很奇怪

最恐怖的感觉源自妈妈?那是约十五年前,小郑刚工作。一天中午,开饭了,他去打饭,饭堂在一栋正在修葺的大楼的五楼。打完饭后,大家会挤在五楼的走廊上吃饭。正在吃饭的时候,突然间,距小郑仅一米远的一个工友跌了下去,小郑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一幕,他看到那个工友面朝向他,嘴巴张开,好像有什么话要说似的。小郑的这次经历,让我第一时间有一个判断——这是一个创伤事件,小郑现在的反应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的症状和反应,而处理PTSD的一个常用办法是让当事人完整地回忆此事。所以,我很详细地问小郑,事发时有什么细节,例如,当时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身体有没有一些鲜明的感受,当时还有什么想法吗,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开始,小郑只能记起男子掉下去的那一幕,但慢慢地,他回忆起了一个又一个细节,他记起,他后来回到了同在五楼的宿舍,一个室友还质问他:“那个人是你的属下,你为什么回来了?你应该去处理这件事!”我让小郑一遍遍从头讲这件事,讲了三遍后,事情越来越清晰了,但好像小郑仍没有一点解脱感,我也感觉,事情好像卡住了,再继续追问工友坠楼而死的事情,对小郑并没有什么帮助。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我问小郑:“现在你想讲什么?”小郑说,他想起了另一个噩梦,比刚刚讲的梦恐怖得多。“很好”,我说,“请讲这个梦吧。”小郑记不清这个梦是什么时候做的,但梦中的情景历历在目。梦中,他和一个工友睡在一间约五平方米的房间里,突然一只老鼠爬进来,爬到他的胸口后不见了,他极度恐慌,从床上跳了起来。工友也醒了过来,他问工友:“你看到老鼠去哪里了吗?你看到老鼠去哪里了吗?”工友说没看见。显然,这个梦的关键是,那只老鼠爬到小郑的胸口不见了。所以,我让小郑闭上眼睛,放松,然后回忆这个梦,并细细体会那只老鼠爬到胸口不见后的感觉。很快,小郑进入状态,而我也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电流一般的感觉流遍我全身,我觉得毛骨悚然。我问小郑:“那种感觉又来了,是吗?”小郑拼命点头。我接着问:“这种感觉,让你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我妈妈!”小郑说。不为妈妈争气=死?小郑的这个回答让我一时有点晕,我本来有了一个判断,以为这种感觉和那个工友的死有关,但没想到小郑居然想到了他的妈妈,这真是有点儿出乎我的意料。不过,这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经常出现的情形,每当这种情形出现,一个合格的治疗师会在第一时间放弃自己的判断,而去关注个案发出的信息。于是,我问小郑:“请具体讲,你想到了妈妈什么?”一开始,他说:“我不知道,我只是感觉妈妈站在了我面前,我很有压力。”“没关系,”我说,“这时你可能想逃走,想远离妈妈,但试着不逃,试着去面对妈妈,然后看看,妈妈在对你做什么。”他试了一会儿说:“我听见妈妈在一遍遍地对我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我请他睁开眼睛,在我们的学员中选一个像他妈妈的人上来,他选了一个精强能干且颇有些强势的女学员。我请那个学员想象自己就是小郑的妈妈,然后一遍遍地对小郑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小郑的选择很到位,那个女学员一上来,就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小郑,用很大的声音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听到这个声音,小郑一下子泪流满面,身子也从椅子上瘫软了下去,并喃喃自语:“不要这样子,你不要这样子说。”我问小郑:“老鼠爬到胸口不见后,就是这种感觉吗?”小郑点点头,说:“是,百分之百就是这种感觉。”“很好!”我说。我请那个女学员下去,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回到自己的角色里。接下来,我再一次请小郑回忆工友坠楼而死的细节。虽然小郑已经回忆了三遍,但有些关键的细节他忽略了,而我也没有逼问他,这一次,我想适当地逼问他。当回忆到那个工友坠楼的细节时,我对他说:“认真看着这个工友的脸。”他这样做了一会儿后,我继续问:“他是谁?”这时,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他是谁了,他是我现在的上司!”听他这么说,我又晕了,而这一次晕得尤其厉害。难道那个男子没摔死,而且现在又做了小郑的上司?我问他:“真的是你现在的上司吗?你是说,他没有摔死?”他愣了一会儿后说:“不,不,我现在的上司不是那个工友,那个工友肯定是死了,我只是现在想起了上司的脸,你让我看着那个坠落的工友的脸时,我看到的是现在上司的脸。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为什么会看到他的脸?”我解释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联想,我让他继续看着这张脸,问他这又让他第一时间想到什么。他说,他想到了这个上司最近一次调动,总公司升了这个上司的职,他当时预言说,这个上司的能力与那个职位不匹配,他肯定还会掉下来的。果然,几个月后,他掉了下来,又回到了以前的位置上,还是继续做小郑的顶头上司。我提醒小郑说,我注意到,他谈到上司时,用了“掉下来”这个词。小郑一开始有点不明白,反问说,用了“掉下来”这个词又怎么样?但他接着又一次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这一次小郑真正而彻底地明白了,他那一刹那发现,工友“掉下来”摔死的事之所以对他有那么大影响,他之所以那么怕坐过山车时“掉下来”的感觉,和之所以对上司“掉下来”这么敏感,都是因为,他惧怕自己果真成了妈妈所指责的“不争气”的男孩。尤其是工友摔死的事情,就好像是在告诉他,“不争气”而“掉下来”就会死掉,所以对他刺激极大。小郑的故事很经典,它充分说明了我们为什么会惧怕一些事情。其实,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并且,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唤起了我们以前的某种感觉。你可以站在任何位置上不过,如果真想训练自己,希望自己能从某种状态中解脱出来,而抵达一种新的境界,那也可以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强行令自己处在新的境界中,感受其中的感受。譬如小郑,前面的那番对话,相信会对他有很大的帮助。明白他之所以惧怕“掉下来”的感受,是因为妈妈总质问他“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他会获得解脱。但是,等再次处在高位而有“掉下来”的危险时,他仍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恐惧。这时,他假若想化解这种恐惧,可以迫使自己处在高位,而细细地体会所有的感受。

好书

当我们心中升起某种情绪或某种念头时,我们常不愿意接受它们,并试图压制它们,这种压制常常成功,我们果真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了。然而,它们并未消失,只是被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了。并且,它们还一定会寻求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通过身体来表达,是最常见的方式。

共鸣体验

对于一本书是不是好书,很多人的看法都不一致。因为每个读者的生活经历、自身经验都是不一样的,一本书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带来的作用程度深浅不一,自然读者评价高度也就不一样。读书,最美好的体验就是与书中产生了共鸣。在我看来,能与自身产生共鸣的书,就是一本好书。生活中有一种人,是脑子一直都停不下思考的,有些是有意义的思考,有些是无意义的思考。正因为想得太多,所以忽略了“感受”。比如说我。在读这本书的前两天,我感冒了。感冒经历时间很短,两天就痊愈了。当时有一件事情非常纠结,不知道该不该去做,我记得当时的情绪对这件事情非常抵触。我还记得感冒之前自己想到过,如果我生病了,那么我就可以不做事情的理由了。隔了一天,我想开了,觉得还是要去做,下定决心后,感冒就好了。感冒时,身体非常不舒服,但当时觉得是换季因素影响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才领悟到我那次的感冒,完全不是身体因素,而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有想过,心理上的抵触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我觉得自己和身体的联系缺失太久了,听不到身体发出来的声音。在整个2013年,自己过得非常糟糕,感觉缺乏了内心的指引,找不到该行进的方向了。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印证着自己整年的经历,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如何解决问题,书里给出的建议很少,但至少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年末读到这本书,我觉得非常幸运,让我在浑噩中看到了一丝光线,知道自己该如何自救。

我很爱这本书

感觉像我的工具书一样,每当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想拿出来,按照里面的方法温习一下自己的身体感受。因为我总是会把自己丢了,里面很多方法论的东西,对我很实用。和身体的链接就是身心合一,我总是处于分离的状态,不自觉的就会分离,有意识时才会合一……推荐给过好多人,自己也尝试了用里面的方法治疗胃痛,确实有效果。我觉得我是那种潜意识很强大的人。

身体和理性思维的对抗

《身体知道答案》里讲,很多疾病是身体(潜意识)对意识的对抗。身体不舒适很多时候就是感到不快乐感到压抑。才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有多么轻视,对自己的内心真实有多么不了解。总以为思维、理性就是成熟的表现,可以通往幸福,实在是大错特错。有时候会想,自己得了重病快死了,或者爸妈死了,我就可以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全球旅行、做一个坏女人,等等。太可怕啦,幸好。

只谈谈科学心理学的遥不可及

武志红老师北大心理学硕士科班出身,但最终成名于客体关系心理学的论述和著作,成名于对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学原因解读。从科学心理学的用处上来说,这是一种讽刺。相信许多学习心理学的同学有所感受,学校里教的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等这些能被称为心理学的事物,与自己理解的心理学及社会需要的心理学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科学心理学强调可证伪和实证主义,自1879年德国人冯特创立地球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以哲学为父、生理学为母的现代科学心理学诞生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取得了实足的进展,尤其对于脑与认知的关系等有了明晰的关系。心理学家们以科学为武器,披荆斩棘,不断探索着心理学的一个又一个知识。但心理学诞生到如今,似乎已经跑偏了。但凡学院派心理学,都强调实证主义,甚至连fMRI这种技术都被用做心理学研究之用,变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技术手段越来越丰富,而心理学家们则更像生理学家、更像计算机科学家……心理学就像一个迷茫的小孩,只认识自己生理学的母亲,而且处处学着生理学母亲的做法,而忽略了自己同时有个哲学父亲。只注重实证而不注重思辨,让心理学扛起了“科学”的大旗,但所谓科学本身就没有太鲜明的标志,实证只是科学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科学的全部,科学同样需要思辨,同样需要直觉思维。因为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取向,使武志红之流甚至精神分析之流都成了异端,明明普通读者都读着有道理的书和理论,却因为没有实证而得不到心理学界的认同。现在的环境下,科学心理学越来越远离大众,心理学家们,是时候反思了

绝缘体们,快启迪你身体的智慧

绝缘体是缺乏感受能力的人。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割裂自己的头脑与身体的联系,不能体会自己的感觉。“体会”,如作者所言,就是“通过身体去领会”。像这样的割裂,甚至是许多问题的来由。在把理性思维推崇至前所未有的高位的时代,唯物主义和科学主义仿佛就是答案的时代,作者却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困惑,绞尽脑汁反而让自行增殖的思维迷局围困自己时,应该放下它来。寻找朴素的智慧更容易得出答案。似乎这样古老而朴素的智慧,往往是属于东方的。与他人,与自己头脑层面的交流,那就是全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平时说的身心合一,我们真的能懂它的内涵吗?不要急着想它的含义,因为只有体验到的道理才是真的,否则它不属于你。那是一种美妙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害怕不被爱,不被接纳,就是这样,我们背叛了自己。我们有太多的原因和理由去成为一个绝缘体了。就谈体验吧。比如说我看这本书,我收获了什么?当然有一些知识。读毕作者的微言大义,甚至为作者叫好。知道了一些正确的看法之后,会有一种比起以前更有力量的幻觉。愉快地决定了,就此改变吧!但是,实际上遇到需要按照自己认为的正确想法去表现的情况,仍然会有一种非理性的恐惧,走上了老路子。我喜欢这样的说法,每个人都有希望唤醒自己的小宇宙,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力量。至少我学到了一种方法,当有一种不好的感觉的时候,就停留在这里去观察它,因为我们认为的愤怒的深层,却是恐惧。现在很多人学禅宗,学灵修,学……还有西方人到东方学习瑜伽的潮流,恐怕这些学习,和我们以往只靠头脑就可以通过的基础教育不一样。中学的课堂里,学生们几乎只需锻炼自己的思维技能,积累考试经验,被压缩无几的艺术课似乎也只是技巧的练习。忠实自己达到自我实现,展现心灵的高度,批判人性的被机械化,也是许多现代文学影视作品的题材。而往往这些题材,演绎得精彩的话,很容易就被认为革新与深刻。这就是讽刺我们的自欺欺人而不知,在复杂中往往失却了很简单的东西?看来开启觉知的通道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再说这本书的结构,像是由数十篇咨询随记整理起来的合集。每一篇并不很长。因为是林林总总的记录,涉及的内容庞杂,对于每个案例的彻底分析不会有,但作者抛出的许多方面的内容,都值得深入去了解。吸引普通读者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者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似乎是在和你真诚地分享一些体验,加上分析,引导读者去发现自己失落、困惑的那些东西,似乎我们心里长久的想法,被一个陌生人道破。这就是所谓的共鸣吧。走的也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路径,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不由得感慨心理咨询师是一个阅人无数的职业,他们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以一个方便而特殊的身份,深度参与过那么多人的人生故事、离合悲欢。他们也许年轻,却有着老灵魂。最后对和我一样的那些绝缘体们说,读了书深有感触,像这样在这里总结思索一番,还是思维上的玩花样。过段时间放下书,书是书,我是我,该糟糕的自我意象还是那么糟糕,一切都没有改变。书本里谈到的功课,只能在书外修炼。一句话回应作者的主旨:因为绝缘体们紧缺的不是知识,而是真正震撼我们的体验。

好书

看完之后才知道,原来身体真的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非常喜欢。以前一直觉得身体不舒服就连带着心情也变坏了,现在才知道,原来这就是身体给出的警示,知道痛比麻木要好多了。里面有很多关于身体的细节描写,很细致的展现了身体想要传达给人的秘密,现在都知道了。好书,值得一看。

同事推荐的

一直以来,因为唯物主义与科学思维的双重影响,在所谓身心灵三个范畴中,身体日益降格为一个纯粹的物质机器。譬如我自己,一直到2008年,对身体的价值无形中是有些鄙视的,但现在越来越确信,身体是一个了不起的存在,一个了不起的通道,而且远比被别人的语言所填充的头脑可靠。佛教说慎用三宝,所谓三宝,即眼睛、耳朵和嘴巴,这三者看似让我们很容易交流,但仅仅这三个层面的交流就是巴比伦塔,你不可能听到对方,对方也不可能聆听到你。必须放弃对三宝的依赖,你才可能达到共情,你才可能走出要命的孤独。当然,头脑是深具价值的,这一点也毋庸置疑。我渴望自己的身体能有更深更全面的打开。看了长隆大马戏后,我对女友说,如果有下辈子,那么下辈子就做一个身体无比自由的艺术家吧。如果这辈子能做到,自然更好。


 身体知道答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