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知道答案》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 > 身体知道答案章节试读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45905311
作者:武志红
页数:229页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57页 - 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

6.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马丁·布伯
卓越的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异,首先是心理评价机制的差异。卓越的人有一个内在的心理评价机制,普通人有一个外在的心理评价机制。卓越的人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答案,时刻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直觉的指挥。普通人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或忽略自己内心的体验、感觉,作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我们为什么不敢做自己?
因为在成长中,我们获得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逻辑是:你先达到A,我才给你B。B可以是物质或精神奖励。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作用下,一个人会形成这样的经验:只能显露“好的,或可以接受的,否则就会被否定被排斥被拒绝被伤害”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修正自己“应该如何部分地表露”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一套外在评价机制,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绝缘体。
因为“表露”经常违背内心,你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但你的体验和感受却是另一回事,久而久之,一个人会逐渐忽略、压抑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觉,只去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自己怎样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关注。体验的扭曲是问题之源只有活生生的体验才能改变一个人的潜意识。三点帮助你成为“你自己”成为你自己,也意味着自我负责——我选择,我负全责
一、远离人格面具
因为只能表露“好的,可被接受的”,由此形成了很多人格面具。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一个人会逐渐远离这些不真实的自己,尽管会有不少踌躇和顾虑。原以为带上这些面具,会更适应社会、家庭,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二、远离“应该”
应该越多,一个人的心灵自由会越小。
做你想做的事,而不是你应该做的事
三、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
不要成为被他人从外面界定的人。
7.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所有造就我们与真我隔绝的东西都像黑暗一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觉知之光去照亮他们——《遇见未知的自己》平等心——就是如实地看待并尊重你自己当前的境界,即便很好也不骄傲,即使一般也不自责,总之不和别人的境界作比较就从你的真实存在出发,尊重自己当下的境界,如实地看待并尊重你的内心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外界有何等压力,都不远离自己的内心。
不幸的是,我们很多人通常不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也不尊重别人的真实存在,而是生活在想象中,不仅希望自己生活在想象的世界,还希望别人也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假若和想象不同,就不仅想对自己行使暴力,也想对别人行使暴力。——如实地看待这个纷争,并实事求是地解决这场纷争。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14页 - 回归你的身体感觉

以前,我可以通过分析发现来访者的问题,这可以非常准确,但这时没有连接感产生,好像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与来访者有着相当的距离感。现在我明白了,如果只是用头脑,人与人之间就有一个《圣经》上所说的巴比伦塔,在这个塔上,每个人说的语言不通,而真正的合作就不可能产生,这是不管我们多么渴望与别人亲近,我们最终只能陷入孤独。
然而,当同时是用头脑和身体是,头脑会变得更敏锐,原来那种距离感也减轻了很多,我和来访者也更加平等,更加亲近。本来,我从不希望自己有什么身份感,不想以专家自居,但当我主要是用头脑时,我发现,来访者很容易将我放在专家的地位上,而当我学会同时是用头脑和身体时,来访者自然就不太把我视为专家了。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1页

别人悟到的真理,只是他自己的真理,而不是你的真理。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41页

无条件积极关注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18页 - 身体知道心灵的答案-神奇的直觉源自简单的练习

一、当你的身体某每一个个部位不舒服时,觉察它,只是觉察它,而不做任何分析想象。二、每天早上起床前,花15分钟,细细觉察你的身体,从脚到头,再从头到脚,不要急,要试着去觉察每一个细微的部位。一开始,很多部位你只能想象而觉察不到,但这个练习做到最后,你就可以觉察身体每一个细微的部位。这个方法和我之前了解佛教修行的白骨观有些许共同点,但也有很多不同。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33页 - 身体知道答案

身体知道答案
  更准确的说法是,你的身体是你的灵魂的居所。
 
  一个只生活在头脑中的人,身体将逐渐干枯,情感变得简单而僵硬,难以感染别人,也很难被别人感染……总之,他将生活在一个头脑所构建的囚笼中,感到无比孤独。
 
癌细胞或是被压抑的情绪
  身体的健康,应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的,也不能仅在身体层面上追求,因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呼应的,真正的健康当做到心灵和身体的和谐。
最后自己思索,想出一个结论——共情就是,当别人说了什么话,我就不断地去澄清——“对于你刚才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你觉得对吗?”
作为一个催眠师,你先和自己连接,再和个案连接,这样他好像可以透过你的身体呼吸。
  让你与个案的连接左右一切,引导一切。一定首先是身体的连接,意识或思维是不能连接的,意识和思维是孤独的片段,它会四处乱跑。
  ——美国著名催眠治疗师斯蒂芬•吉里根
  非常幸运的是,身体的连接并不难,它一直存在着,我们只须给予它足够的注意,它就会逐渐发展起来。
抱怨是针对别人的,但我们之所以向别人发出负性的信息,其实是在逃避自己内在的痛苦,而内在的痛苦总是会先表现为身体上的不舒服,但假若我们觉知到了身体的这种不舒服,我们就是与自己的内在建立了一定程度连接,那时我们就不必再向外寻求连接了。
抱怨别人是为了逃避自己身体的感觉。
  1)当你的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时,觉察它,只是觉察它,而不做任何分析和想象;
  2)每天早上起床前,花15分钟,细细觉察你的身体,从脚到头,再从头到脚,不用急,要试着去觉察每一个细微的部位,一开始,很多部位你只能想象而觉察不到,但这个练习做到最后,你就可以觉察身体每一个细微的部位。
  这些办法很简单,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也正如吉里根老师所说:
  不要把催眠当成万灵丹,很多人在催眠时,好像就等着一句话,然后所有问题烟消云散,这是孩子式的幻想。不过,如果我们每天练习一点点,以很诚恳的态度,那么这些练习会让你快乐,这些和深层自我的连接会让你快乐,让你更健康。
  如果你学到让有意识的我和潜意识连接起来,你会睡得更好,更有精力,身体也比较轻松。
  

而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一个常用办法是让当事人完整地回忆起此事。所以,我很详细地问小郑,事发时有什么细节。例如,当时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身体有没有一些鲜明的感受,当时还有什么想法吗,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它充分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惧怕一些事情。其实,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并且,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而唤起了自己以前的某种感觉。

觉知会带来改变,而全然的觉知会导致全然的改变。假若我彻底觉知到为什么会畏惧虫子,那我就可以彻底不惧怕它们了。但这很难。
焦虑的时候,我们是切断了与自己内在的连接。

仅仅深呼吸就可以创造一个保护空间。
治不好的身冷或源自可怕的心冷
  你对身体投入越多的觉知,你的免疫系统就会变得越强,好像每个细胞都被激活并欢跃一样。你的身体喜欢你的注意力,它同样也是一个很强的自我治疗体系。当你不进驻你的身体里时,大部分疾病就会乘虚而入。如果主人长期不在,各种角色将会入住。当你进驻你的身体时,一些不受欢迎的“客人”就会很难入侵。
  不仅你的身体免疫系统会得到加强,你的精神免疫系统也会得到提升。后者可保护你不受他人消极的心理——情绪力量的影响,这种消极力量是具有传染性的。关注身体并不是帮助你设立屏障,而是加强你的能量的振动频率,所以任何低频率振动的东西,比如害怕、愤怒、抑郁等,会完全在一个与你不同层次的现实之中。它们不会再进入你的意识领域。即使这种情况发生了,你也没有必要去拒绝它们,因为它们很快就会穿越你而消失。
他赞同罗杰斯的看法:绝大多数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内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当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时,我们就丧失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弱,最后变得对外界的变化过于敏感。而他对Anne所做的,就是要让Anne丢下外在评价系统,重新去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声。

譬如,日本动画片导演宫崎骏说,他不写剧本,“在开始拍片前,我并没有一个已完成的故事……我们从不知道,我们的故事会走向何方……(故事)有一个内部的秩序,就是故事本身的需要,它可以把我带向结局……不是我制作了影片,而是影片自己完成的,我没有选择,必须服从。”
并且,宫崎骏从不考虑观众,也从不考虑市场,他只是听从内心的指挥去编故事,但是,他的动画片又是最有市场最受欢迎的。这证明,那些真正“成为自己”的人,他的世界其实是和别人最息息相通的。

不幸的是,我们多数人通常既不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也不尊重别人的真实存在,而是生活在想象中,不仅希望自己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还希望别人也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假若和想象不同,就不仅想对自己行使暴力,也希望对别人行使暴力。

穿越保护层和伤痛,可抵达真正的亲密

我们的心有三层:保护层、伤痛和真我。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接下来是伤痛,而最深处是真我。
因为有伤痛,所以有保护层,但是,因为有保护层和伤痛组成的墙,所以真我深藏着,令我们自己碰触不到自己的真我,别人也碰触不到。
我们之所以想组建亲密关系,之所以想爱与被爱,就是想一种亲密感。真正的亲密感是真我与真我的链接感。但是,因为保护层和伤痛组成的墙太厚,两个人的真我就不可能相遇了。


一般而言,将注意力在这些难受的部位多停留一会儿,转化就会发生,这些部位会开始发热。但这是我自己的体验,每个人的体验会有不同。
不仅如此,同时我也会观看我的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和想法。
很重要的一点是,不管是感受、画面还是想法,我尽可能不做任何努力,不做任何引导,而是把自己交出去,让这些感受、画面和想法自然发展变化。
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譬如一次这样做时,我感觉大腿一个地方似乎被什么东西叮了一下。平时,我肯定会拍一下这个部位。但这次我仍是保持不动,接着发现脑海里出现了一系列画面:一个色彩斑斓的马蜂爬在我腿上叮了一下,它将一窝卵注入到我腿内,这窝卵迅速长大,变成一窝马蜂……
这一系列画面立即让我明白,思维是这么可怕,仅仅是疼痛一下而已,但我的思维立即发展出了一堆故事,并暗示我,很恐怖的事情就要发生了,如果你不拍一下大腿不对抗一下,你的大腿上就会长出一窝马蜂。
多做这样的练习,你的觉察力会越来越敏锐,你会发现,你的思维是何等疯狂,而思维又是如何利用你的恐惧而控制了你,令你对哪怕一丁点的痛苦都无比惧怕。
如心存斗志,也会激起对方的斗志;如大发脾气,对方也不会冷静,所以必须向对手示好。
一旦坦诚相待,对方就不会存有戒心,就能听你说话。
这是我花了15年才悟出的道理,以后无论我如何多嘴,也不会激起人的反感了。
——摘自日本小说家山冈庄八的著作《德川家康》

我们常带着面具,愤怒就常是恐惧的假面具。
这是我在谈话中常用到的技巧,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产生了某种情绪、感受或看法,认为事情就是这么一回事,但假若试着去觉察的话,便会发现在这一情绪、感受或看法产生前,还有其他的感受产生。那个在第一时间产生的感受可以称为“原初感受”,找到它,就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而其他的感受、情绪或想法,多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防御这个“原初感受”的。

因为我们心中有钩子,所以别人可以在上面挂东西。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天海既不投射愤怒,也不认同愤怒,所以他既不会在北条氏政心中挂愤怒的衣服,北条氏政也无法在天海心中挂愤怒的衣服,愤怒也就无从生起了。


随时保持与身体的联接
他的意思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首先要保持和自己内在的联接,具体而言就是,你首先要把注意力抽回一部分放到你自己身上,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并保持一种身体和内在的平衡。

  可怕的心想事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当事人有了一个愿望,但这个愿望当事人认为不能直接表达,于是营造了很可怕的事情,通过这件可怕的事情实现了那个不能表达的愿望。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通常,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两种动力,某一种动力看起来是好的,而另一种动力看起来是不好的,而我们不愿意做一个道德错误的人,所以只表达那个好的动力,甚至完全意识不到那个不好的动力的存在。但是,这个貌似不好的动力仍要寻求表达。并且,因为这个动力被视为坏,所以我们也会用坏的方式去表达,最终导致了可怕的心想事成。
 

但轮回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制造同样的机会,让自己处在同样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好从中修炼自己的心性。
怎么修炼呢,这涉及到心理学两个核心的概念——投射和内摄。
所谓投射,即将自己的内心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具体而言,即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关系中。
所谓内摄,即将外部世界吸入到自己内心中,具体而言,即将外部关系吸入到自己内心中。
我们每玩一个轮回的游戏,都是在制造一个机会,先将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外部世界中,然后再将外部世界的样子吸入到内心中,假若我们发现,这个外部世界和自己的本心似乎有些不同,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心改变了。
当然,改变有可能是朝着好的方向而去,也有可能是朝着坏的方向而去,我们有可能通过一轮的投射和内摄后,变得更宽容更从容更灵活更信任,也有可能变得更狭隘更焦虑更偏执更怀疑。
决定我们去向何方的关键因素是觉察。

关键是,我们要明白,自己看到的一切外在,都是自己内在投射的结果,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意识。有了这个意识,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埋怨别人,并将事情的责任一味推到别人或其他事物身上,而知道首先要看自己。
这也是传统的心理治疗的核心功能。至少在我看来,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帮助来访者明白,自己的心是如何制造了这个问题,自己的心又如何展现在这个问题中,当来访者比较敏锐地发现自己的心与这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后,这个问题就化解了一大半。

 
  在第三步中,我将一个手指举起,而他要将这个信念放到我的手上,然后我不断移动这个手指,一会儿从左到右又从右到左,一会儿又上上下下,一会儿又画圆圈,当我做这些动作时,他的头要保持不动,而眼睛一直跟着我的手动。
  这个工作的道理是,我们的左半脑和右半脑经常是割裂的,尤其是一些创伤性的经历,我们会用分裂的方式处理它,把情感压抑到右半脑,而意识所控制的左半脑留下的则是一些信念和想法等理性认识,但通过双眼的移动,左半脑的情感会和右半脑的理性认识重新取得联系,这就是整合,达到这一步后,就可以告别这些创伤性经历了。
  然而,等我将左手举起后,小邓迟迟没有任何动作,他只是僵站着,两个胳膊仿佛被绑住了,根本不能抬起。
  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他回答说:“我怕伤害你,我怕把这些信念传递到你身上后会留在你身上,这会伤害你。”
  他说了这句话后,我问他,这个信念看来还有一个好处?

允许自己掉下去
  他回答说,是的,可以保护他喜欢的人,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垃圾,所以他越喜欢一个人,就越要远离这个人,这是对这个人的保护。
  他说这番话时,禁不住泪如雨下,而我也感受到一波波的电波一样的能量在我的身上流过,眼眶也禁不住湿润了。
  
  并且,他还说,他的胳膊向上抬的过程中,经常觉得舍不得,也觉得有些心慌,如果那些好处随着“我是垃圾,我很糟糕”这个信念一同消失,那么他还怎样去适应外面的世界?但这时他就记起我曾经讲起的一个比喻:
  一本书处在桌子边缘,摇摇欲坠,它心里害怕极了,害怕掉下去。但真掉下去会发生什么呢?
  它会跌落在无限宽广的大地上。
  对此,我的说法是,桌子这个水平就是我们的自我层面的东西,处于这一层面的边缘时,我们会非常害怕,害怕失控。然而,一旦我们听任自己跌落,我们就会跌落到灵性的层面,这是无限宽广也无限安全的领域。
  果真如此,小邓说,当我帮助他将那个信念拿掉后,那一刹那他有跌落的心慌感,但随即感觉到一股能量从内心深处升起,而“我很美,我充满力量”这句话随着这股能量自动涌出。

真爱密码:想要什么,先给什么
你希望伴侣做到的,你自己首先去做。
  ——摘自美国作家格西麦克•罗区的著作《真爱密码》

  “给别人”是种子,种子会开花结果,而这就是“我整个人生,我所实行的一切的事情,就是这里面所谈的一切事情,就是这一条最有效的规则。”
  具体而言,就是:
  你想挣钱是吗?那么你就要把钱给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就种下了挣钱的种子。
  你想健康是吗?那么你就要去照顾病人,这样就种下了健康的种子。
  你想拥有理想伴侣是吗?那么你就要去和寂寞的人交朋友,这样就种下了和谐关系的种子。
  这是好的种子的道理,而放在我的那个亲戚身上,就是坏的种子的道理,因为他“给别人”的是“碰瓷”,所以,他也吸引了同样想占别人便宜的人。当他的力量或资源胜过一些人时,他就有可能占别人的便宜,但当别人的力量或资源胜过他时,他就会被别人占便宜。
  如果你希望你的伴侣不再生气的话,你自己首先要停止生气,你自己先要停下来,不要等他停下来,他是你自己的一面镜子。你首先要停止愤怒。不要跟你的伴侣生气,也不要去求他,说你别生气,别生气,千万别生气。
  你只要熄灭你内心的愤怒。就这样子,你坚持做一两个礼拜,你的伴侣的愤怒就会消失,这就是阻止你伴侣愤怒的唯一方法。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最好的道理总是最简单的。
强迫症的真正核心内容是,“内在的父母”的声音拼命打压“内在的小孩”,而“内在的小孩”的声音微弱到似乎听不见了,这时思考就会脱离身体成为一种纯粹的思考。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这时思考就是一种打架,A似乎有道理但有不对,-A也似乎有道理但也不对,结果哪里也去不了了。

尊重自己目前的境界,尊重自己当下的感受,这是我一再强调的。但非常有意思的是,感受真的是靠不住的,因为当你真正做到尊重一个感受时,这种感受就会融化掉,接着更深一层的感受就会产生。并且,这似乎会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最终你会抵达非常神奇的境界。
一位来访者的问题是,她太容易愤怒了,她希望改变但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那么,她首先可以尊重这个愤怒的存在,然后看一看,这个愤怒是什么。
这样做时,她发现,愤怒并不是全部。其实,愤怒产生前,先有一份悲伤发生,这个悲伤是更深的存在,而愤怒是为了防御这个悲伤的。
再接下来,就可以去尊重这份悲伤的存在,并去觉察它。但是,这样做的时候,她会非常的痛苦,非常的恐惧。那么,这种痛苦和恐惧也要尊重,不必非得说,“觉察悲伤”就是真理,你必须要这么做才对。

假若一个人对本应该挚爱的亲人有着不满、愤怒甚至仇恨,那么,允许不满、愤怒甚至仇恨在心中涌动,允许它们在一个不被批评的空间内存在,那么,这些所谓负性的情绪会融化消解,最终爱意会再次流动,而那时的爱,就是真正的爱。
找回失去的自我
那一天将会带来
带着喜悦,你问候自己
到达你自己的门口,看着你自己的镜子
你们彼此向着对方微笑,说,请坐,请吃吧
你将再一次爱上这个陌生人,他,就是你自己
给他美酒、食物
将你的心再度交还给他自己
给这个爱了你一生的陌生人
以前,你忽略了这个陌生人,为了其他人
——英国佚名诗人
因为,假若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的链接,我们就会拼命与别人去链接,别人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将远远胜于自己。对于这一点,我们很容易会说“因为我爱你”,但这种爱常是幻觉,是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的链接后,将爱人当成了自己,失去爱人,就意味着失去自己,所以我们会对爱人特别执着。
这个道理,也一切社会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你或许会有感觉,那些一心想讨好你的人,你反而会讨厌他,想远离他,其中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人好像是扑上来与你交往,但他那一刻失去了自我,他是一个没有自己的人,而且他还将你当成了他自己,他将自己的生命重量挂在了你身上。
那么,什么是与自己取得链接呢?怎样可以与自己取得链接呢?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吉利根认为,我们之所以拼命去和别人链接,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我们这时自己身体有很难受的感受,为了逃避这种感受,我们把注意力放到了别人或事物身上。但其实,在多数时候,我们若和自己的感受取得链接后,不需要太长时间,这些难受的感受就会发生转化。
吉利根老师另一个重要的建议时,当我们和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时,要保持身体的中正。
保持身体的中正,是太极拳的一个原则,也是吉利根所修习的日本合气道的一个原则,即自己的注意力时刻都要保持一种柔和的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将注意力放在丹田部位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
当保持身体的中正时,那些难受的体验最容易发生转化。
和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和自己内在取得链接,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也是一个很长的旅程。本文中只写了一些简单的方法,一些简单的故事,假若你开启了这个向内的历程,你会发现,生命反而会像莲花一样逐渐绽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三部曲,譬如有人的三部曲是“我很优秀,你不能指责我,否则我会离开你”,有人的三部曲是“我很性感,你要为我激动,否则你就不是真男人”,有人的三部曲是“我很强大,你得服从我,否则你会很惨”,等等。
我自己推测,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坡贡镇一个警察之所以将两名村民开枪打死,很可能是因为他深陷“我很强大,你得服从我,否则你会很惨”的自恋幻觉的游戏中。
如果你遇上贵州这样的警察,或遇上一个“我很可怜”的女子,你该怎么办呢?到底是应该尊重自己的难受而拒绝他们,还是为了维持这个关系,或保护自己的安全,而顺应他们呢?
听上去,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拒绝他们,要么顺应他们。并且,如果仔细地去体会的话,我们会发现,当拒绝时,会有愤怒产生,而顺应时,会有压抑感。
这种愤怒,这种压抑,其实都是敌意。
所以才会有科胡特的解决办法——“不含敌意的坚决”。这个术语,我自己的理解是,主要说的是拒绝别人的投射时,你很坚决,但同时,你又没有一点敌意。
敌意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对方投射的威胁性信息C刺中了自己,而不产生敌意,是因为这个C没有刺中自己,自己没有对它产生任何反应。


王阳明有一句哲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不含敌意的坚决” 别人向你投射敌意之所以会成功,根本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心中埋藏着很多敌意。如果你心中彻底没有了敌意,那么敌意的投射就会彻底无效。

心理学会说,每一个被严重压制的情绪都是一个情结,而每一个情结都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盲点。这个盲点一被触动,我们就会失控。但假若这些盲点得到了觉察,也就自然化解了,那时别人再去触碰这个地方,就不会激发自己严重的情绪。久而久之,最终就会达到王阳明所说的“此心不动”。
有太高对比度情感的电影,都被纳入了垃圾片的范畴,它们看起来会让你觉得很过瘾,但它们不会帮助你更深地理解人性,不会让你更爱这个世界,它们只是让你继续在这个世界上打转而已。
学习催眠时,我的老师斯蒂芬•吉利根说,他去过世界各地办工作坊,惊讶地发现,原来全世界各地的电视剧都是一样的。
在课上,吉利根老师用哑剧与舞蹈的方式表达了这种“一样”,如果翻译成语言的话,那就是“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还是要伤害我,你这个坏蛋,我要复仇……”
这也是我屡屡提到的自恋幻觉的三部曲——“我做了A,你要做B,否则就会有C发生。”
自恋幻觉是我们的期望,而我们以为的事实却常常是“我做了A,你偏偏做了B,我要做出C”。
在后面这个公式中,A与B的对比度越是强烈,我们产生C这种威胁性的情感与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空境中,没有了任何对比。
一杯淡茶中,对比是微弱而微妙的。
一杯浓茶,对比是强烈的。
要品出清水的味道甚至爱上这味道,需要心先空下来。要品出一杯淡茶的美妙来,也需要心有一定的宁静。
做不到这些时,我们才会追求浓烈的味道。

太多太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是在主动追求这种感觉,譬如,你对一个人极度付出,而有意无意地拒绝掉对方任何回报,如此以来,你看起来绝对是正确的,而对方绝对是错误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你才可以有理由迸发出强烈的愤怒、憎恨乃至仇恨。
许多来访者会对我说这样的话:“我发现,好像我在追求一种感觉……”
譬如,一位女性来访者说,她发现自己在追求一种“我好可怜”的感觉。并且,先是有这种感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现对方不够爱自己,然后就觉得自己有了一种底气,可以理直气壮地痛恨对方不爱自己。
譬如,一位男性来访者说,他发现自己在追求一种“我被抛弃”的感觉。一样,也是先有这种感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现对方不够爱自己,随即就有了一种底气,可以决绝地做一些“报复”对方的事。
无论是“理直气壮地痛恨对方不爱自己”,还是“决绝地做一些‘报复’对方的事”,其实都是在为“我不值得爱”这种感觉寻找一个出口。

我们之所以不敢进入空境,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会以为,一旦进入空境,就会碰到这个要命的感觉——我不值得爱。
也因而,我们的无数种行为,都是围绕着逃避“我不值得爱”的这种痛苦而建立起来的。我们的无数种破坏性行为,都是为了将“我不值得爱”的这种感觉转嫁到别人身上。
这是通向空境的一个必经点。
无论如何,你都值得试试,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也许你可以在一瞬间抵达“此心不动”的境地,也许你会在这样做时碰到“我不值得爱”的痛苦,但这都远胜于将时间都耗费在逃避上。
在这样做时,我想,你一定会发现,你真的是在追求分裂,追求一个爱憎分明有强烈对比的爱恨情仇的世界。也正是因为这样子,这个世界真的看起来是爱憎分明、充满着强烈对比的爱恨情仇,我们有无数被浓烈到毒药般的浓茶可以大喝特喝。
但你可以从你自己开始,至少先将你的心、随即是将你的生活,尤其是你的亲密关系,变得不是非得那么浓烈,而是真的可以和你爱的人一起喝一杯淡淡的茶,品出其中非凡的味道,那时你会感叹:
这就是生命!

“如果没有身体的佐证,一个道理对你而言就可以说是一个谎言。” 她说,她接受的教育,首先是家教,而后是学校教育,没有一个人对她说,尊重你自己的感觉,要通过你的感觉去认识自己、其他人、万物乃至世界。相反,几乎所有人都对她说,你要遵守这个规则,你要遵守那个规则,你要这样生活,你要那样生活…
她比喻说,一直以来,她感觉自己的脑子就像是一个椰子,椰子里塞满了纸条,每一个纸条都有父母给她的一个道理。当遇到一件事情时,她会从椰子里调出一个相应的纸条来,然后按照这个纸条去行动。几乎没有哪个纸条是自己写的,主要都是父母灌输的看上去很好的道理。
假若你的“椰子”中塞满了“纸条”,那么,任何一个令你有所触动的时刻都是一个机会,可以让你发现那些自觉不自觉冒出的“纸条”,同时,觉察到“纸条”下面的真实感受,一旦发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可以有机会尊重这个真实感受了。每当你做这样一个努力,就意味着你更进一步接受了自己。随着你对自己的接受越来越多,你会离自己越来越近,而晓枫品尝到夹心饼干味道的奇迹般的体验就可能会降临到你身上。
对于阿玲而言,她发现了一个纸条——“要忍让”,也发现了这个纸条下隐藏着的感受——“我也想吃这个蛋”。假若她继续深入下去,她会完整地发现这个纸条是“你要忍让弟弟”,而她的完整感受或许会是,她很委屈,她也爱弟弟和父母,同时她也想爱自己,她不愿意只是按照父母塞给她的纸条生活。
在我的经验中,晓枫那两个瞬间是无比美妙的,我的言语能力实在难以描绘它,这种瞬间一生中哪怕只有一次,生命就会被点亮,你会感觉到,活着是这么美好。
试试看,从任意一个触动你的瞬间开始,试着向内看,你或许会开启真正属于你的人生。
绝缘体是没办法歌舞的,要能歌善舞,就必须是允许自己的感受在身心中自然流动。
这个管道是如何堵塞的呢?解释起来,这会比较复杂,在我目前的理解中,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点,一个是,感受是痛苦的,所以要堵塞,一个是,感受是有罪的,所以不能让它在身心中流动。

 在这个地球上,不经你允许,任何人都无法让你觉得低人一等。
  ——美国推销员培训师齐格勒

  马尔茨关于潜意识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反对“潜意识思维”这样的概念,他认为潜意识是一个纯自动机制,没有思维能力。但是,潜意识有更神奇的能力——它可以自动帮助你实现目标,就像巡航导弹的目标追寻机制,只要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的制导系统就会帮助你接近并击中这个目标。
  但为什么很多人并没有击中自己的目标呢?那是因为,你并不真正追寻它。或者说,这个目标与你的自我意象不相符。
  或者更精确的说法是,你的意识不仅输入了目标,还输入了你没有觉察到的目标。例如你可能一方面说“我要挣钱”,另一方面自我意象却是“有钱人是坏蛋”;一方面说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却说,我低人一等;等等。
  只要你的目标很单纯,或者说,你真的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就自动会帮助你实现它。
  例如,植物学家路易斯•阿加西一直致力于搞清一个石块中镶嵌的鱼化石。由于百思不得其解,他将工作放在一边,试图从头脑中摒弃这一切。他在晚上反复对自己说:我明明白白看到了那条鱼,如此这般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在睡觉前拿了纸和笔放在床边,快到早晨时,那条鱼出现在梦中,一开始很模糊,但它的动物学特点最终变得十分清晰。天仍然伸手不见五指,他在半梦半醒之间将这些特点写在床边的纸上。第四天早上,他惊奇地看到自己的草图,以之作为指引凿开化石的表面。当鱼完全显露出来时,竟然与草图完全一致,于是他很快判定了它的种类。
 
  这些技巧都有着同样一个道理——先去塑造一个自我意象,而后这个自我意象就会在现实中展现出来。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42页

只有活生生的体验才能改变一个人的潜意识,而再完美的理论说教,如果没有活生生的体验做支持,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24页

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而且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某件事很像,唤起了我们的某种感觉。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8页

我们很快发现,烦,其实仅仅是一个表面的情绪,而深层的情绪,是羞耻。
肉麻,就是你的肉真的麻,而且情绪上伴随的,是强烈的羞耻感。
由这个小小的明白,我继而想到,我们许多词汇,其实都是在强调,身体在学习和觉知方面的重要性,譬如体会,体验,体证,体悟,体察等。
但是,你可以问问你自己,在你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有谁告诉过你,学习与觉知必须能与你的体验相结合,否则,你学到的就只能是别人的知识,而非你自己的。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42页

只有活生生的体验才能改变一个人的潜意识,而再完美的理论说教,如果没有活生生的体验做支持,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39页

哭是最好的一种治疗,可以宣泄不良情绪。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29页

在遇到焦虑和挑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难受,把注意力放在外面,试图抓住一些别的东西,希望这些外在资源能帮助自己去面对暂时似乎超出自己能力的挑战。越这样越容易失控的原因是:外在的无法被掌控,反而会增加焦虑。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2页

这种替别人承担问题的做法也称不上伟大,。甚至是一种自私,不能剥夺别人从受苦中获益的权利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24页

其实,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并且,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唤起了我们以前的某种感觉。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3页

与自己的身体的链接
1当你的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的时候觉察它只是觉察它,不做任何的分析和想象,2每天早上用十五分钟时间细细觉察自己的身体,从头到脚,从脚到头,不用急,试着觉察每个细微的部位,一开始你可能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2页

真诚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所说的和所想的是一致的,这叫不欺人,一层是所想的和所体验的是一致的,这叫不自欺
反映了我们为什么爱用“你……”的句式。因为,当用这个句式时,就意味着,不是我,而是你,要为发生的一切负责。
我们沉浸在自己头脑所想象的世界中,而且还希望将这个想象的世界强加给真实的世界。
认识你自己,觉察你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不要迷失于自己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你看到的外部世界,其实是你自己的内心投射出来的一个心理游戏。
三点努力帮助你“成为自己”
   一、远离人格面具
  因为在有条件积极关注中长大,我们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一面,并由此形成很多人格面具。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一个人会逐渐远离这些不真实的自我,尽管会有不少踌躇和顾虑。
  二、远离“应该”
  “应该”越多,一个人的心灵自由会越小。一个人内心的声音越强大,就越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
  三、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
  罗杰斯说,许多人试图通过取悦他人来形成自我,但如果他们得到了自由,他们就会远离这种方式。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26页

不含敌意的坚决
温和而坚定,首先是坚定而后温和。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3页

身体是灵魂的居所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47页

平等心,就是尊重自己当下的境界,尊重自己内心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外界有何等压力,都不远离自己的内心。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35页 - 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用简单的练习提升你身体的能力

这一办法,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升级,就是加进呼吸。没有做过类似练习的人,可以先从手指开始体会一下。先伸出你的一只手,把注意力转移到这只手上,然后呼吸,就好像你不是通过口鼻,而是通过手来呼吸似的。在这个练习中,你能很容易感受到一种能量在你手上的流动。
  接着,你可以更细化一下这个练习,把注意力放到你的一个手指,譬如大拇指上,先放松,然后呼吸,好像你是在通过这个大拇指呼吸一样。这一点也是很容易感受到的。
  接下来,你就可以做全身练习了。你可以从头到脚练,也可以从脚到头练,让注意力按照次序不断移动到身体的某一部位,同时呼吸,就好像你是通过这一部位呼吸。这一部位分得越细越好,不过一开始你可能很难感受到一些比较细的部位,那没关系,随着练习的增多,你的感受会越来越精细,并且会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能量在这一精细部位的流动,它可能是一种麻痹感,也可能是一种热感,或者可能是其他一种感觉,总之你会清晰地体会到这一部位切实地属于你。
  一般而言,你可能只须做完一次完整的练习就会睡着。这时的休息效果很惊人,只须睡上几分钟就会有好像无限的精力恢复。如果你有失眠,这是一个很值得尝试的练习。
  但或许,你的身体的某一部位很不舒服。那么,你可以先让身体的其他部位放松,然后再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一部位上,不断地做这一练习。即便你的经验很少,一般程度的不舒服都会在这种练习中得到化解。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练习,试试看,你或许会很快发现它的威力。不过,不要太看重这一练习的治疗效果,因为比它更重要是对身体更细致的觉知,这才是根本。这个和道家修炼的方法也很像,也许比起佛道修行的神秘不宣,看看心理学方面的东西反而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42页

"成为自己"意味着更健康,但"成为自己"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它意味着自由,但也意味着完全的自我负责---"我选择,我负全责"。在这条路上,一个人的内在评价系统经常会发生动摇,要鉴定地走在这条路上,需要克服一些最常见的障碍。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26页

王阳明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知行合一",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原因是他内心中没有矛盾,而我们普通人之所以做不到"知行合一",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因为这些矛盾,我们在行动时就有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动力,所以行动力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也就做不到知行合一了。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2页

1、内疚是对自己的攻击,内疚太重了,自己承担不起,就会将攻击转向外部,于是愤怒就产生了。
2、关键是要化解自己心中已有的敌意。我们埋藏着很多敌意,关键不是人性恶,而是人性被压抑得太厉害了。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39页 - 你的身体是你灵魂的居所

聆听身体的声音,打开进入潜意识的大门。身与心的合一,是做你自己的真正开始。
学习与觉知必须与你的体验相结合。若是没有,你就学到的就只是别人的知识,而非你自己的。
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都是次要的。
你的身体是你灵魂的居所。
一个只生活在头脑中的人,身体将会逐渐干枯。情感变得简单而僵硬,难以感染别人,也很难被别人感染…总之,他将生活在一个头脑构建的囚笼中,感到无比孤独。
我们绝对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你可以随时使你的生命变得更丰盛。
1.身体是心灵的镜子如果我们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时时安抚照顾它,很多疾病就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遇见未知的自己》
身体的健康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到的,也不能仅在身体层面上追求,因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呼应的,真正的健康应当做到心灵与身体的和谐。
某种重要的情绪产生了,你拒绝接受,绝对地拒绝接受,并把它极力压制到潜意识中区,你成功了,你似乎不再受这一情绪的困扰,然而,这一被压制的情绪通过身体表达了出来,或许,癌细胞便是身体对这一被压制的情绪的表达。
2.身体呼应的美跟你的身体对话,倾听你身体的讯息。——《遇见未知的自己》
与自己的身体有全然的链接时,我们才真正走出了孤独。
3.身体知道心灵的答案三种智慧:身体的智慧、认知的智慧、场域的智慧。太依赖认知的智慧,我们就会被割裂在一个个孤独的世界中,这也正是自恋幻觉的关键所在。我们沉浸在自己的头脑所想象的世界中,而且还希望将这个想象的世界强加给真实的世界,结果我们越是在乎一个关系,我们就越容易将自己的幻觉强加给对方,于是爱的渴望反而导致了伤害。我的感想:因为每个人头脑中想象的世界都不同,难免会有不一致甚至冲突的地方,当你太过在乎一段关系一个人,你就越想把自己的想象强加到别人的想象中,让别人会产生冲突以至于不舒服的感受,所以会因此而引发伤害。
抱怨是针对别人的,我们之所以向别人发出负面的信息,其实是在逃避自己内在的痛苦,而内在的痛苦总是会先表现为身体上的不舒服,假若我们觉知到了身体的不舒服,我们就与自己的内在建立了一定程度的链接,那时我们就不必再向外寻求链接了。
觉察到身体的反应,就会多一份从容。身体永远比头脑可靠。
身体的智慧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关键是我们认知的智慧要与之共舞。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也会逐渐形成场域的智慧,并拥有不可思议的直觉的能力。
《当下的力量》教我们一些方法:
1、当你的身体某个部位感觉不舒服的时候,觉察它,只是觉察它,而不做任何分析或想象。
2、每天早上起床前,花15分钟,细细觉察你的身体,从脚到头,不用急,试着去觉察每一个细微的部位。一开始,很多部位你只能想象而觉察不到,但这个练习到最后,你就可以觉察到身体每一个细微的部位。
3、每天练习一点点,以很诚恳的态度,那么这些和深层自我的链接会打通你的身体与心灵的通道,让你更健康。
4.感觉:破除内心藩篱的钥匙痛苦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遇见未知的自己》
ABC法则:发生了一件事件A,在事件A中你产生了看法B,在看法B中你选择体验了感受C。
例如,你的一位亲友去世是事件A,你感觉从此以后你失去了这位亲友是你的想法B,因为你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位很重要的人,于是你感受到了悲伤C。
你可以站在任何位置上。如果你真想训练自己,希望自己可以从某种状态中解脱出来,而抵达一种新的境界,那也可以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强行令自己处在新的境界中,感受其中的感受。
例如,庄子的夫人去世后,庄子认为妻子化做了全世界,在他的周围,所以他不但没有感到沉痛,反而是欢歌载舞。
假若我们最终能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处在任何位置,那么我们就破掉了自己心中的种种障碍,而获得充分地自由,那是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5.哺育你的内在保护空间当你深深地扎根于你的体内时,成为你思维的觉察者,你会很容易进入当下。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任何事情都不会动摇你。——《当下的力量》
当遇到挑战时,我们很容易焦虑或难受,那时我们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外面,试图抓住一些什么东西,希望这些外在的资源能帮助自己去面对暂时似乎超出了自己应对能力的挑战,然而,我们越这样做,就越容易感觉到失控。因为外面的资源,尤其是别人,是很难被我们掌控的,无论我们多么信任那个人,这种不确定感都会令自己更焦虑
这时最有效的办法是:先去和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找到自己的重心,然后带着这种链接去考虑问题。这时,或许你还会做出和之前同样的选择,但因为有了和自己内心的链接,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是踏实的。
当我们有了一些新的细小的体会后,如果我们信任它,充分吸纳它带给我们的收获,并将这一收获扩展到生命中的其他领域,好的改变就会发生并逐渐巩固下来。
带着对问题的觉知去行动。
你对身体投入越多的觉知,你的免疫系统就会变得越强,好像每个细胞都会被激活并欢欣跳跃着。你的身体喜欢你的注意力,它同样也是一个很强的自我治疗体系。当你不进驻你的身体里时,大部分疾病就会趁虚而入。如果主人长期不在,各种角色就会入住。当你进驻你的身体时,一些不受欢迎的“客人”就很难入侵。
不仅你的身体免疫系统会得到加强,你的精神免疫系统也会得到提升。后者可保护你不受他人消极心理和消极情绪力量的影响,这种消极力量是具有传染性的。
关注身体并不是帮助你设立屏障,而是加强你的能量的振动频率,所以任何低频振动的东西,比如愤怒、恐惧、忧虑等,会完全在一个与你不同层次的现实中。他们不会再进入你的意识领域。即使这种情况发生了,你也没有必要去拒绝他们,因为他们很快就会穿越你而消失。
觉知从根本上提供了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其实是将自己与那些貌似消极的能量拉开了一个距离,所以越有觉知的能力,保护空间就越大。
练习觉知的方法:1.保持一个舒服的姿势,然后从头到脚,或者从脚到头,缓慢地、逐步地体会一下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感受,只是去感受就可以了,不必分析,不必想象,知识当有些部位,譬如脚趾,体会不到时才想象一下。
2.先伸出你的一只手,把注意力转移到这只手上,然后呼吸,就好像你不是通过口鼻,而是通过这只手来呼吸似的。在这个练习中,你能很容易感受到一种能量在你的手上流动。
3.接着,你可以再细化这个练习,把注意力放到你的一个手指上,譬如是大拇指上,先放松,然后呼吸,好像你是在通过这个大拇指呼吸一样,这一点也是很容易感受到的。
接下来,你就可以做全身练习了,你可以从头练到脚,或从脚练到头,让注意力按照次序不断移动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同时呼吸,就好像你是通过这个部位呼吸的。这一部位分得越细越好,不过一开始你可能很难感受到一些比较细的部位,那没关系,随着练习的增多,你的感受会越来越精细,并且会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能量在这一精细的部位的流动,它可能是一种麻痹感,或是一种热感,或者可能是其他感觉,总之你会清晰地体会到这一部位切实地属于你。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44页

受外界评价系统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理性的,是缜密地去计算成败得失。但受内在评价系统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凭直觉,是倾听并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24页

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 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 并且 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 经常是因为 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 唤起了我们以前的某种感觉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13页

抱怨是针对别人的,我们之所以向别人发出负面的信息,其实是在逃避自己内在的痛苦,而内在的痛苦总是会先表现为身体上的不舒服,假若我们觉知到了身体的这种不舒服,我们就与自己的内在建立了一定程度的链接,那时我们就不必再向外寻求链接了。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29页

当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焦虑或难受,那时我们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外面,试图抓住一些什么东西,希望这些外在的资源能帮助自己去面对暂时超出自己应对能力的挑战。然而,我们越这样做,就越容易感觉到失控。••••••
不过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我们努力向外寻求答案时,我们通常切断了与自己内在的联系,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重心,令自己的心像浮萍一样处于飘忽的状态,这时无论怎么做都是消除不了焦虑的。
可以说,这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去和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找到自己的重心,然后带着这种链接去考虑问题。这时,或许你还会做出和以前同样的选择,但因为有了和自己内在的链接,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是踏实的。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44页

罗杰斯认为,真正"成为自己"的人,不希望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无论那些规则是由父母制定的还是由文化制定的。他们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种纯粹是为了取悦他人的形势。换言之,他们不选择成为任何矫揉造作的人或者任何被强迫的人,或者任何被他人从外面界定的人。他们认识到,他们并不重视这样的目标或目的,尽管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按照这样的目标度过了他们的大部分生活。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51页

我们多数人通常既不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也不尊重别人的真实存在,而是生活在想象中,不仅希望自己生活在想象的世界,还希望别人也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假若和想象不同,就不仅想对自己行使暴力,也想对别人行使暴力。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1页

梳理一下脉络:身体的感觉是潜意识的反映。要尊重身体的感觉,就是不要让意识对抗潜意识。意识只是表面的东西,要听到内部的声音就要靠身体感觉。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了。潜意识是本我,要高于意识,那么就要尊重身体的声音。
具体地,怎样不与身体的感觉即潜意识对抗呢?先要尊重身体的感觉,多听它的声音,多去感受。只要去感受,各种思绪都会化解,帮助理清。另外,要了解思维是有生命力的,即所谓“种子”。也可以自己播种想要的东西的“种子”,长久让意识与潜意识合一。
愤怒的真相往往是恐惧。要了解背后的原因。
这还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投射。愤怒引起他人的愤怒,反过来又加强了投射。
感觉,生病、发热、疼痛之类是身体的感觉。其它的是否属于身体感觉要分析。
这样去分析好像不符合作者的目的。但自己就是这个习惯了。
书里并没有多少理论,就是要你去感受。说不好的情绪等,只要去感受,都会化解,帮助理清。
没有多讲怎样操作。就是讲身体的重要性。第三章就讲身体的呼应之美,以引起兴趣。举了大量的例子讲尊重身体感觉后的好处。
我参照书上的说法,在睡前想要梦里展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结果两晚都没有做梦。难道我已经达到了意识与潜意识的融合?
另外,名人自传里的话是难以作为证据的,像MJ、莫扎特之类的。别人写的认真的传记还好说。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4页

一个只生活在头脑中的人,身体将逐渐干枯,情感变得简单而僵硬,难以感染别人,也很难被别人感染......总之,他将生活在一个头脑所构建的囚笼中,感到无比孤独。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3页

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27页

不含敌意的坚决
不要认同对方的投射
也可以没有敌意的顺从
关键是觉察,化解自己心中已有的敌意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1页 - 1

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身体是灵魂的居所。
欢乐与痛苦,都必然要有身体的参与。如果人生有很多欢乐,你不会愿意切断与身体的链接;但如果人生有很多痛苦,你就容易想切断与身体的链接。
如果我们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时时安抚照顾它的话,很多疾病就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
作为一个催眠师,你要先和自己链接,再和个案链接,这样他好像可以透过你的身体呼吸。让你与个案的链接左右一切,引导一切。一定首先是身体的链接,意识或思维是不能链接的,意识和思维是孤独的片段,它们会四处乱跑。---美国著名催眠治疗师史蒂芬.吉利根
太依赖认知的智慧,我们就会被割裂在一个个孤独的世界中,这也正是自恋幻觉的关键所在。我们沉浸在自己头脑所想象的世界中,而且还希望将这个想象的世界强加给真实的世界,结果我们越是在乎一个关系,我们就越容易将自己的幻觉强加给对方,于是爱的渴望反而导致了伤害。
抱怨是针对别人的,我们之所以向别人发出负面的信息,其实是在逃避自己内在的痛苦,而内在的痛苦总是会先表现为身体上的不舒服,我们就与自己的内在建立了一定程度的链接,那时我们就不必再向外寻求链接了。
《当下的力量》---
一、当你的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时,觉察它,只是觉察它,而不做任何分析和想象。
二、每天早上起床前,花15分钟,细细觉察你的身体,从脚到头,再从头到脚,不用急,要试着去觉察每一个细微的部位。一开始,很多部位你只能想象而觉察不到,但这个练习做到最后,你就可以觉察身体每一个细微的部位。
知行合一的前提是内心没有矛盾。
假若我们最终能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处在任何位置,那么我们就破掉自己心中的种种障碍,而获得充分的自由,那时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
卓越的人和普通的人之间的差异,首先是心理评价机制的差异。卓越的人有一个内在的心理评价机制,普通的人有一个外在的心理评价机制。卓越的人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答案,时刻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直觉的指挥。普通的人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或忽略自己内心的体验、感觉,作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
绝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所造成的。
一、远离人格面具
二、远离“应该”
三、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
不幸的是,我们多数人通常既不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也不尊重别人的真实存在,而是生活在想象中,不仅希望自己生活在想象的世界,还希望别人也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假若和想象不同,就不仅想对自己行使暴力,也想对别人行使暴力。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遇见未知的自己》
更专业一点的说法是“习得性无助”,即你认识到,你对痛苦一点办法都没有,你是彻底无助的,那你就不如顺从。
穿越保护层和伤痛,可抵达真正的亲密。
一个心念的产生,无非贪和嗔。贪,是希望重温某一种特定的快乐;嗔,是希望再也不要经历某一种特定的痛苦。
思维永远不会找到解决方案,它也不会让你找到解决方案,思维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活在当下》
当我们的生活朝不保夕,完全无力控制我们的生存环境时,就会执着于熟悉的生活方式。我们通过把生活模式固定化去对抗深深的不安全感。借此我们给自己制造了一种幻象:不可预测性已为我们所驯服。
通常,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对现状的抗拒,也就是无意识地去抗拒本然(what is)的某种形式。从思维的层面来说,这种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从情绪的层面来说,它又以负面情绪的形式显现。痛苦的程度取决于你对当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对思维的认同程度。---《当下的力量》
对痛苦越敏锐,就越能承受痛苦。
如心存斗志,也会激起对方的斗志;如大发脾气,对方也不会冷静,所以必须向对手示好。一旦坦诚相待,对方就不会存有戒心,就能听你说话。这是我花了15年才悟出的道理,以后无论我如何多嘴,也不会激起人的反感了。 《德川家康》
多数愤怒的真相是恐惧。
佛学说,心的本质是攀缘。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的许多愤怒或攻击行为,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愤怒或攻击行为,是一种假象,是用来防御恐惧得不到爱而制造出来的。
心想事成的第一个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东西必须是命中注定该是你的,或是与你的更高目的是一致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潜意识和真我的层面,破除人生的模式,学好自己该学的功课,破解你的命运,否则心想事成只是纸上谈兵罢了!《遇见未知的自己》
人生就是一幕戏,每个人都是主角。然而,我们不只是在演出,更是这幕戏的创作者。因为一般戏剧总有个既定的结局,人生则不同,结果往往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活法》
你此生唯一的目的是净化你的灵魂。
轮回,是为了修炼自己的心性。
自我觉察可帮你远离轮回。
如果移除了障碍,人自然会发展为成熟的、充分自我实现的个体,就像一颗橡树仔成长为一颗橡树。
这个工作的道理是,我们的左半脑和右半脑经常是割裂的,尤其是一些创伤性的经历,我们会用分裂的方式处理它,把情感压抑到右半脑,而意识所控制的左半脑留下的则是一些信念和想法等理性认识。通过双眼的移动,右半脑的情感会和左半脑的理性认识重新取得联系,这就是整合,达到这一步后,就可以告别这些创伤性经历了。
“给别人”的是种子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一个人是被我们成为所谓“宇宙”的一部分,受时空限制的一部分。他会觉得他的思想与感受和世界其他部分是割裂的,这是他的意识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是我们的牢笼,将我们的欲求和情感限制在少数和我们亲近的人当中。我们必须将自己从这个牢笼中解放出来,拓宽我们的胸怀,去拥抱所有生灵和整个世界的美,这是我们的使命。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恐惧常是通向天才的钥匙。
拥抱内心深处那个恐惧的小女孩
迪尔茨将迪士尼的这个策略进一步细化,具体步骤如下:
一、在后设位置,和个案谈梦想。
二、进入梦想家的位置,培训师让个案充分表达他的梦想,并询问个案有什么体验。
三、回到后设位置,澄清一些问题。
四、进入现实主义者的位置,让个案制订实现梦想的计划。
五、回到后设位置,澄清一些问题。
六、进入批评家的位置,让个案从多方面去发现这个梦想和计划的不足。
七、回到后设位置,澄清一些问题。
八、让个案绕着“梦想家、现实主义者、批评家和后设位置”这个圆圈多走几圈,看看还会有什么感受和体验自动浮现出来。
疾病常是灵魂和自我矛盾的体现。
他说:“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表达,当我们压抑一些东西,不允许它在心理和灵性层面表达时,它会通过身体而表达,这就是身体的疾病。可以说,每一种症状,都是一部分自我在说”不“,但我们不倾听这种讯息,最终它不得不通过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
你的身体有一个症状,这个症状有没有藏着一个想法?你可以问它,如果它可以说话的话,它会说什么?---罗伯特.迪尔茨
对此,迪尔茨解释说,在辅导中出现的身体的每一症状都有意义,而这些症状都可以理解为被压抑或被忽视的内心的声音,这时培训师就需要抓住它们,方法就是假定它们可以说话,然后看看它们会说什么。当藏在症状背后的声音被表达出来后,这些症状就可以暂时消失了,而假若个案在生活中也能尊重这些声音,并将其中的精神活出来,那么这种症状就可以永久消失。相反,假若我们一直都不尊重它们,这些症状就会一直存在下去,最后还可能会发展成疾病。
头脑会骗人,身体很诚实。
心脏等器官也有记忆。
罗杰斯说,真诚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所说的和所想的是一致的,这叫不欺人,一层是所想的和所体验的是一致的,这叫不自欺。
你很快会好转,只要你能尊重你的这些症状背后的一些信息。
当你真心想要一件东西的时候,全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处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遇见未知的自己》
相同的命运会在一个家族中不断重复出现,一个经常发生的现象是,祖父母家有流产,而父母家也会有流产,而且流产的时间、次数经常有惊人的巧合。
每个人的第一个家都在身体里,每当你真的需要回家,你的身体值得信任,你便可以聆听,可以和它做朋友。---罗伯特.迪尔茨
讨厌、厌烦与鄙视登包含着对别人强烈评判的感受是从头部发出的。同情、包容、爱、悲伤等种种渴望爱又担心失去爱的情感是从胸部发出的,集中部位是心口。力量,宁静,与某一事物、某一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合为一体感产生时,注意力是集中在小腹部的。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我听过很多故事,从中发现一个共同的道理:假若一个人对本应该挚爱的亲人有着不满、愤怒甚至仇恨,那么,允许不满。愤怒甚至仇恨在心中涌动,允许它们在一个不被批评的空间内存在,这些所谓负面的情绪会融化消解,最终爱意会再次流动,而那时的爱,就是真正的爱。
当你的情绪被触动的时候,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触动了你情绪的那个人身上,就是累积内在力量的开始。--《遇见未知的自己》
罗杰斯说:“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所以,远离自己的体验,也即远离自己,而与自己的体验取得链接,也即意味着开始回归自我。
保持身体的中正,是太极拳的一个原则,也是吉利根所修习的日本合其道的一个原则,即自己的注意力时刻都要保持一种柔和的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将注意力放在丹田部位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
觉察和接纳,是消融负面情绪冰山的最好方法。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温和而坚定。
不含敌意的坚决。
威胁,人际关系中无处不在的毒药。
在香港学催眠时,史蒂芬.吉利根教我们做一个小练习:一个人向你打出一拳,你可以当面去感受这一拳打来,你也可以转身站在对方的后边,从这个角度感受他。
关键是先化解你心中的敌意。
王阳明有一句名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时此刻没有欲念,而你的心一动,我会知道,我会理解,而同时我会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虚妄,于是我可以对此作出行动。
具体就是,我们将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可以接受、可以表达的,而将另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不可接受、不可以表达的。于是,我们心中就淤积了太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会藏在潜意识中。结果,一旦有些信息刺中了藏在潜意识中的这些东西,它们就会被激活,于是我们就会失控,而表现出自己无法控制的敌意来。所谓失控,就是潜意识暂时控制了自己。
心理学家会说,每一个被严重压制的情绪都是一个情结,而每一个情结都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盲点。这个盲点一被触动,我们就会失控。但假若这些盲点得到了觉察,也就自然化解了,那时别人再去触碰这个地方,就不会激发自己严重的情绪。久而久之,最终就会达到王阳明所说的“此心不动”。
致虚级,守静笃。
但你可以从你自己开始,至少先将你的心,随即是将你的生活,尤其是你的亲密关系,变得不那么浓烈,真的可以和你爱的人一起喝一杯淡淡的茶,品出其中非凡的味道,那时你会感叹:这就是生命!
试试看,从任意一个触动你的瞬间开始,试着向内看,你或许会开启真正属于你的人生。
人是软弱的,所以要觉知,让自己定下来。问题在自己处,不在别人。 《好好爱自己》
在这个地球上,不经你允许,任何人都无法让你觉得低人一等。
他自创的心理治疗取向叫“心理控制术”:我们的人生,都是由我们的自我意象所决定的,如果你改变了自我意象,人生也会随之改变。
自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43页

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给我们安排了很多"好的模版",然而,这些模版与我们的健康成长并不一定相符,我们为了得到奖赏接受了它们,但它们仿佛是一张没有弹性的面具贴在我们的脸上,进而限制了我们内心的自由,也限制了我们的健康成长。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1页 - 全书

舒俊琳说,他赞同罗杰斯的看法:绝大多数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内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当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时,我们就丧失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弱,最后变得对外界的变化过于敏感。
==========
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极端的外在评价系统都是在童年形成。父母,最可能是父亲给的她一直是有条件积极关注,“你必须做一个听话的乖女孩,我才爱你”、“你必须做一个传统的女孩,我才爱你”、“你要围绕着家为核心,否则就不是好女孩,我就不爱你”、“家里就是男人说了算,所以一定要听爸爸的话,否则我不爱你”……
==========
很多人,因为父母给了他太多的有条件积极关注,最终形成了一些强烈的意念“我应该是好样的”、“我必须是好样的”,但他要在某一件事情做到“好样的”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赢得父母的爱,而不是享受这件事情本身的快乐。
==========
罗杰斯说,许多人试图通过取悦他人来形成自我,但如果他们得到了自由,他们就会远离这种方式。
==========
我们为什么会惧怕一些事情。其实,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并且,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而唤起了自己以前的某种感觉。
==========
小孩子会追求一种全能控制感,也就是一种能操控一切的感觉,而最能证明自己有全能控制感的,就是去伤害小动物。
==========
若想破掉这种潜在的心理,可以采取同样的办法,既可以去探究这种心理形成的历程,也可以试着迫使自己处在低位,而去感受其中的感受,那么最终也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很自由自在地处在低位。
==========
当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焦虑或难受,那时我们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外面,试图抓住一些什么东西,希望这些外在的资源能帮助自己去面对暂时似乎超出了自己应对能力的挑战。然而,我们越这样做,就越容易感觉到失控。
==========
这不仅是一个大原则,更是一个时时刻刻可以使用的技术。可以说,在任何时刻,当我们感觉到失控、焦虑或痛苦时,都可以使用这个技术,去觉知自己的不舒服的身体反应和不舒服的情绪,带着这份觉知,而不是逃避这些不舒服的东西,再去面对问题时,自己就会镇定下来。
==========
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面对问题的逻辑,当我们越是处于危机状态,我们对这套逻辑就越是执著。然而,这套逻辑总是从很有限的环境和经验中产生,当我们把这套逻辑使用在与以前的环境很不同的情景中时,就势必会遭遇挫折和失败。
==========
然而,当我们这时只是带着对内在的觉知沉浸在新环境中时,那些创造性的、全新的解决办法就会从心中浮起,作为一个副产品,我们对以前的逻辑的执著就会暂时被打破,我们的命运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
==========
这一办法,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升级,就是加进呼吸。没有做过类似练习的人,可以先从手指开始体会一下。先伸出你的一只手,把注意力转移到这只手上,然后呼吸,就好像你不是通过口鼻,而是通过手来呼吸似的。在这个练习中,你能很容易感受到一种能量在你手上的流动。
==========
一般而言,你可能只须做完一次完整的练习就会睡着。这时的休息效果很惊人,只须睡上几分钟就会有好像无限的精力恢复。如果你有失眠,这是一个很值得尝试的练习。
==========
在我看来,我前面所讲的平等心,换成我自己喜欢的话语,就是尊重自己当下的境界,尊重自己内心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外界有何等压力,都不远离自己的内心。 有时,在一些极端情形下,为了自保,我们可能要欺骗一下别人,但无论如何,都不欺骗自己。 如果你想学习心理学,或者你想了解人性或了解你自己,我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一切的基石。
==========
鲁迅所说的“仁义道德的字列行间,到处藏着‘吃人’二字”。
==========
这三板斧中,都有好人的特色,我不主动进攻,唯一主动时也是主动去理解对方。所以,当使用这个绝招时,我可以免于道德焦虑——“我没伤害谁”。
==========
我们的心有三层:保护层、伤痛和真我。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接下来是伤痛,而最深处是真我。
==========
这些体验让我确信,一份体验,不管它带给我多大的痛苦,只要不做任何抵抗地沉到这份痛苦中,体会它,看着它,那么它最多半个小时后就会融解并转化。
==========
现在,我多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办法,这是学来的办法。再当一种痛苦的感受产生时,我就会坐下来,或躺下来,感受我的身体,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从这个部位开始感受,然后一点点地移动注意力,感受整个身体。如果某个部位的感受很强烈,尤其是难受的感觉很强烈,那么我会把注意力放在那里一段时间。
==========
一旦坦诚相待,对方就不会存有戒心,就能听你说话。
==========
我自己认为,这个世界上的许多愤怒或攻击行为,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愤怒或攻击行为,是一种假象,是用来防御恐惧得不到爱而制造出来的假象。
==========
因为我们心中有钩子,所以别人可以在上面挂东西。
==========
通过这样的自我理解和理解对方,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宁静下来,就不会盲目地去攀缘或被攀缘,而且心中还会产生慈悲与宽容。这时,对方不仅无法投射愤怒,还可能会被感化。
==========
最近,美国著名的催眠治疗师斯蒂芬·吉利根在广州授课,在课上,他讲了一个可以应急的办法。用吉利根的话说,这个办法是,无论身处何种情景,你首先要找到自己的中正点。 他的意思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首先要保持和自己内在的联接,具体而言就是,你首先要把注意力抽回一部分放到你自己身上,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并保持一种身体和内在的平衡。
==========
通常,我们一遇到袭击这种剧烈的投射或愤怒等任何一种强烈的投射,我们的心一下子会缩紧,而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会被对方投射过来的巨大情绪力量所吸走,于是就成了一个自动反应机器,被对方的强烈投射所控制了。 要避免这种情况,极为重要的一点是,你不是去更努力地注意对方,而是先把相当一部分注意力放到你自己身上,感受你的身体和内在的感受,和你的身体与内在保持一种联接。这时,你就像太极拳高手一样,对方怎么用力你都不会失去平衡。
==========
所谓命运,依照心理学的经典解释,就是我们将自己童年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成年的人际关系中,结果命运就成了一个无聊的轮回。 但轮回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制造同样的机会,让自己处在同样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好从中修炼自己的心性。 怎么修炼呢,这涉及到心理学两个核心的概念——投射和内摄。 所谓投射,即将自己的内心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具体而言,即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关系中。 所谓内摄,即将外部世界吸入到自己内心中,具体而言,即将外部关系吸入到自己内心中。 我们每玩一个轮回的游戏,都是在制造一个机会,先将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外部世界中,然后再将外部世界的样子吸入到内心中,假若我们发现,这个外部世界和自己的本心似乎有些不同,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心改变了。 当然,改变有可能是朝着好的方向而去,也有可能是朝着坏的方向而去,我们有可能通过一轮的投射和内摄后,变得更宽容更从容更灵活更信任,也有可能变得更狭隘更焦虑更偏执更怀疑。 决定我们去向何方的关键因素是觉察。
==========
关键是,我们要明白,自己看到的一切外在,都是自己内在投射的结果,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意识。有了这个意识,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埋怨别人,并将事情的责任一味推到别人或其他事物身上,而知道首先要看自己。
==========
对此,我的说法是,桌子这个水平就是我们的自我层面的东西,处于这一层面的边缘时,我们会非常害怕,害怕失控。然而,一旦我们听任自己跌落,我们就会跌落到灵性的层面,这是无限宽广也无限安全的领域。
==========
真爱的密码是“你希望伴侣做到的,你自己首先去做。”
==========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种下的种子,常常是二元对立的。当我们种下种子A时,-A的种子同时也一并产生了。 譬如,当父母对高三的孩子说,你一定要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这时,“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但同时,“如果考不上一所好大学怎么办”的恐惧也产生了。 同样的,当你对自己说必须要成功时,“必须要成功”的种子种下了,但“如果成功不了怎么办”的恐惧也产生了。 我们需要对这种二元对立有所意识,否则,假若我们只意识到A,那么我们就会将-A投射到身边的人身上。
==========
这个女企业家的故事是最好的答案,她的故事显示,我们自己改变了,别人也会自动改变,而且他们都不需要知道我们发生了什么改变,就会改变对我们的方式,这一切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种子发生了改变。
==========
通常,我们过于关注别人,并且无意中会认为,别人才是我们的答案,但真正的答案永远在我们心中。
==========
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其核心在于,普通人被卡在自我中,而天才们的自我和灵性是合一的,他们一直保持着灵性的通道。普通人对自我很恋栈,会常说“我”创造了什么,而天才们都知道,重要的是将自己投入到一个更大的存在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将灵性的通道打开。
==========
几乎总是恐惧将我们卡在自我中,而不能打开灵性通道。在不同的问题状态中,恐惧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便是化解问题状态的钥匙,一旦发现这个钥匙,就可以打开那个通道。所以,“不是用拿掉‘坏我’,不是用‘好我’消灭‘坏我’,不是消灭与挣扎,而是接纳和转化。”
==========
达芬奇策略的核心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他既可以沉浸在整体的美中,同时也会保持对细节的惊人洞察。
==========
动画大王迪斯尼的策略和达芬奇的策略有些类似,他也是将创作过程切割,但不是一个简单的切割,而是切割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
==========
一个人的思考过程会有这种混乱,一个团队的集体思考过程也会有这种混乱,而迪斯尼的策略是,将这三个部分切割,给每一个部分一个单独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它可以不受干扰地充分表达。例如,迪斯尼公司专门有一个“梦想屋”,在这个房间里,工作人员可以尽情想象,而不允许有任何批评。
==========
迪尔茨所教授的这个办法非常简单,也非常有效,不仅咨询师或培训师可以对来访者使用,我们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当发现身体有些不对劲的时候,问一问自己,如果这种症状可以说话,它会说什么? 当然,不必拘泥于这一个办法,重要的不是这个办法,而是这种精神。
==========
这是一个很小但很重要的体会,通过这样的体会,我们会发现,当感觉到混乱时,常常就是脑子里声音太多,而且它们还有矛盾。这时,如果我们希望通过想明白而理顺这些声音,那只会加剧这个冲突,令自己感觉更混乱。相反,假若我们将注意力从头部拿走,而转移到身体上来,那么这种混乱很容易平息。
==========
对此,斯蒂芬·吉利根说,头脑里的声音,常常不是自己的,它们更可能是来自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声音。
==========
美国一个企业家,每当他想找出一个答案或做出一个决定时,他不是在办公室里苦苦思索,而是会出去跑步,经常,答案会在他跑步途中蹦出来。 我自己也发现,灵感都是蹦出来的,而不是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或者说,灵感很像是从肚子里跳到脑海中的,至少那一刻的能量中心不是在头部。
==========
简而言之,可以说,头部产生的感受总离不开思维的评判,心口产生的感受总离不开爱与不爱,小腹部产生的感受则与链接感有关。
==========
这个小例子也是一个经典的例证,当注意力放到腹部时,会有力量涌出,而来自头脑的自我贬低就消散了。 如果你也渴望“活出自己”的那种感觉,不妨多做做这样的尝试。
==========
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是传统心理学的三大流派
==========
我听到很多故事,从中发现一个共同的道理,假若一个人对本应该挚爱的亲人有着不满、愤怒甚至仇恨,那么,允许不满、愤怒甚至仇恨在心中涌动,允许它们在一个不被批评的空间内存在,那么,这些所谓负性的情绪会融化消解,最终爱意会再次流动,而那时的爱,就是真正的爱。
==========
化解这个矛盾的一个原则是我常提到的“温和而坚定”。首先是坚定,即我坚守我的立场,无论如何都不改变;其次是温和,无论对方有什么情绪或做什么事情,我的情绪都是温和的,不会失控。
==========
这种愤怒,这种压抑,其实都是敌意。 所以才会有科胡特的解决办法——“不含敌意的坚决”。这个术语,我自己的理解是,主要说的是拒绝别人的投射时,你很坚决,但同时,你又没有一点敌意。
==========
怎样可以做到不被影响呢?怎样可以做到“不含敌意的坚决”呢? 去年11月在香港学催眠时,美国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教我们做一个小练习:一个人向你打出一拳,你可以当面去感受这一拳打来,你也可以转身站在对方的后边,从这个角度感受他。 两种感受截然不同,第一种情形下,你会感觉到紧张,而且会有恐惧或怒气升起,而第二种情形下,你的身体是放松的,而且会对这个人产生一种理解甚至悲悯。 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解释起来可以说,假若你以为,对方的敌意是针对你的,那么你也会有敌意产生,这很难避免,但假若你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其所感想其所想,那么你很容易会理解他,那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
但有些时候,对方会极力坚持自己的做法,已经到达了似乎绝对不能沟通的地步,那该怎么办? 对此,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的建议是,如果你必须要顺从,那么你可以告诉对方,我不是因为你的压力而顺从你,我是主动选择了顺从你。
==========
王阳明有一句哲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时此刻没有欲念,而你的心一动,我会知道,我会理解,而同时我会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虚妄,于是我可以对此作出行动。
==========
别人向你投射敌意之所以会成功,根本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心中埋藏着很多敌意。如果你心中彻底没有了敌意,那么敌意的投射就会彻底无效。 所以关键就是要化解自己心中已有的敌意。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我们之所以会埋藏着很多敌意,关键不是人性恶,
==========
别人向你投射敌意之所以会成功,根本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心中埋藏着很多敌意。如果你心中彻底没有了敌意,那么敌意的投射就会彻底无效。 所以关键就是要化解自己心中已有的敌意。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我们之所以会埋藏着很多敌意,关键不是人性恶,关键反而是,人性被压抑得太过于厉害了。
==========
不知你是否体验过,假若你的心先抵达了一种空境,那么随即而来的直觉会非常清晰、敏锐并有穿透力,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
我们真正纠结的,其实就是这一种感觉——我不值得爱。 我们之所以不敢进入空境,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会以为,一旦进入空境,就会碰到这个要命的感觉——我不值得爱。
==========
为什么要犹豫呢?答案很简单——为自己花这么多钱感到不好意思。不好意识是比较轻的说法,而真实的说法是,这样做觉得自己有罪。
==========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幅用来描绘自己的精神蓝图或“心像”。对我们的意识来说,这幅图像可能模糊不清、朦朦胧胧、不甚分明,甚至一个人的意识根本没有觉察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确就在那里,完完全全,纤毫毕现。 这个自我意象就是我们自己对“我是什么样的人”的看法,它是以我们的自我看法为基础形成的。 这些关于自己的看法,大多数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历、我们的成与败、我们的荣与辱以及别人对我们的反应,尤其是童年时代的早期经历,而无意识地形成的。
==========
例如,假若父母在自己6岁前不断地否定自己,那么,不可避免的,我对自己会有一个消极的自我意象——“我不行”。 这个自我意象一旦形成,按照马尔茨所言,“它就会变成‘事实’。我们并不质疑它的正确性,而是头也不回地按照它去行动,就像它是真的一样。”
==========
所以,要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关键不是去做积极的暗示,而是重塑自我意象。马尔茨认为:“‘成绩或挣钱能力’建立在某种根深蒂固、甚至可能难以觉察的思维模式之上,它一旦改变,你就能从中解放出来,从而更有效地开发自身潜力,并得到与此前具有天壤之别的结果。”
==========
譬如,你爱一个人,很想和他共度一生,但真的吗?你是不是同时又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配他,你不配有幸福?如果是,你想和他共度一生的愿望自然很难实现,因为慷慨的宇宙同时也会帮你实现另一个想法。关键还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选择——我到底想得到什么。 马尔茨关于潜意识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反对“潜意识思维”这样的概念,他认为潜意识是一个纯自动机制,没有思维能力。但是,潜意识有更神奇的能力——它可以自动帮助你实现目标,就像巡航导弹的目标追寻机制,只要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的制导系统就会帮助你接近并击中这个目标。 但为什么很多人并没有击中自己的目标呢?那是因为,你并不真正追寻它。或者说,这个目标与你的自我意象不相符。 或者更精确的说法是,你的意识不仅输入了目标,还输入了你没有觉察到的目标。例如你可能一方面说“我要挣钱”,另一方面自我意象却是“有钱人是坏蛋”;一方面说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却说,我低人一等;等等。
==========
“精神电影”这一办法可以应用在很多地方。譬如,一名即将上考场的学生,可以在看了考场后,每天花几分钟时间想象自己如何在考场上答题,越细致越好,这会非常有效地消除考试焦虑。很多考生在中考或高考时丢三落四,这也可以通过想象来改变,具体就是想象自己带着所有必需品去考场,并在想象中进行检验。 这些技巧都有着同样一个道理——先去塑造一个自我意象,而后这个自我意象就会在现实中展现出来。
==========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1页

不含敌意的坚决
不含敌意的坚决:拒绝别人的投射时,你很坚决,但同时,你又没有一点敌意。(科胡特说 提出的术语)
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回想,即使亲人与你商量事情时,自己都总容易带着情绪地去反抗,那语气语境,给人感觉就直接是:你怎么这样?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我不要不要就不要!我讨厌你这样。。 全然忘了别人的初衷也只是解决问题、为大家着想,也极可能是为你着想。但自己却没有站在他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他这样说的背景是出于什么考虑的,他想出那样的选择肯定是有原因的;自己为什么接受不了,又是哪一点激起了自己潜意识的反抗与愤怒?
怎样做到“不含敌意的坚决”?
不认同对方投身来的敌意,最后化解了对方的敌意。
假若你以为,对方的敌意是针对你的,那么你也会有敌意产生,这很难避免,但假期你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其所感,想其所想,那么你很容易会理解他,那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在些时候,对方会极力坚持自己的做法,已经达到了似乎绝对不能沟通的地步,那该怎么办?对此,海灵格的建议是,如果你必须顺从,那么你可以告诉对方,我不是因为你的压力而顺从你,我是主动选择了顺从你。 (海灵格说的)
科胡特说的是拒绝时,你可以没有敌意;海灵格说的是,假若你以乎不得不顺从,那你也可以没有敌意地去顺从。 两人说得都很好,不过,最好的说法和处理的实例,是来自明朝哲学家王阳明。
关键是先化解你心中的敌意。
王阳明有一句名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这句话武志红的理解是,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时此刻没有欲念,而你的心一动,我会知道,我会理解,而同时我会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虚妄,于是我可以对此做出动。
别人向你投向敌意之所以会成功,根本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心中埋藏着很多敌意。如果你心中彻底没有了敌意,那么敌意的投向就会彻底无效。
所以关键就是要化解自己心中已有的敌意。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我们之所以会埋藏着很多敌意,关键不是人性恶,而是人性被压抑得太厉害了。
具体就是,我们将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可以接受,可以表达的,而将另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不可以接受、不可以表达的。于是,我们心中就淤积了太多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都会藏在潜意识中。结果,一旦有些信息刺中了藏在潜意识中的这些东西,它们就会被激活,于是我们就会失控,而表现出自己无法控制的敌意来。所谓失控,就是潜意识暂时控制了自己。
心理学家会说,每一个被严重压制的情绪都是一个情结,而每一个情结都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盲点。这个盲点一被触动,我们就会失控。但假若这些盲点得到了觉察,也就自然化解了,那时别人再去触碰这个地方,就不会激发自己严重的情绪。久而久之,最终就会达到王阳明所说的“此心不动”。
--有没有发现,爸妈的沟通方式,平时有不满从不说,总是压抑着,但一说就是带着非常重,就是他们的盲点被触动了,激起了他们严重的情绪,而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
一旦我们觉察到一个重要的心结,我们就会变得坦然了很多,宽容了很多。别人再在这个地方玩投射,就很难激起自己的敌意了,而自己在建立人际关系时,也就没有什么敌意了。
--其实这点,我也慢慢体会比较深了。像之前很反感对李明锋聊天或说事时他的冷漠态度,说不出的恼火。但后来当我很清晰地意识到:我跟他说话,他不看着你也不反应,我明确地告诉自己,他这样做让我觉得自己不受重视、自己无趣一样,我有些生气。当我清楚自己当下的感受时,倒真没有之前的恼火之类,当然更因为我知道他这样的态度,主要是他从小养成的性格使然,我也无须从别人的点点反应来定位自己的价值。
无论如何,你都值得试试,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也许你可以在一瞬间抵达“此心不动”的境地,也许你会在这样做时碰到“我不值得爱”的痛苦,但这都远胜于将时间都耗费在逃避上。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42页

我们都听到过“听从内心的呼声”“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的说法,然而,如果我们不去建立一些“我行我素”的新体验,那么无论我们多么赞同这些观点,都无法建立起新的内在评价系统来。只有活生生的体验才能改变一个人的潜意识,而再完美的理论说教,如果没有活生生的体验做支持,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12页

这是在你之外的智慧,你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围绕着的智慧,不论你怎么想,永远有一个比你更伟大的存在。你的想象是无限的,但这个伟大的存在更无限。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31页

重塑自我意向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36页

卓越的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异,首先是心理评价机制的差异。卓越的人有一个内在的心理评价机制,普通的人有一个外在的心理评价机制。卓越的人从自己身上寻找答案,时刻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直觉的指挥。普通的人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或忽略自已内心的体验、感觉、作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24页

其实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并且,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唤起了我们以前的某种感觉。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45页

罗杰斯认为,真正"成为自己"的人,不希望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无论那些规则是由父母制定的还是由文化制定的。他们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种纯粹是为了取悦他人的形势。换言之,他们不选择成为任何矫揉造作的人,或者任何被强迫的人,或者任何被他人从外面界定的人。他们认识到,他们并不重视这样的目标或目的,尽管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按照这样的目标度过了他们的大部分生活。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11页

太依赖认知的智慧 我们就会被割裂在一个个孤独的世界中 这也正是自恋幻觉的关键所在 我们沉浸在自己头脑所想象的世界中 而且还希望将这个想象的世界强加给真实的世界 结果我们越是在乎一个关系 我们就越容易将自己的幻觉强加给对方 于是爱的渴望反而导致了伤害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2页

美国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那样教诲说,
如果没有身体的佐证,一个道理对你而言就可以说是一个谎言。
股神巴菲特的父亲一直说,尊重你自己的感受。
或者乔布斯说的,最重要的事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9页

佛教说慎用三宝,所谓三宝,即眼睛、耳朵和嘴巴,这三者看似让我们很容易交流,但仅仅这三个层面的交流就是巴比伦塔,你不可能听到对方,对方也不可能聆听到你。必须放弃对三宝的依赖,你才可能达到共情,你才可能走出要命的孤独。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51页

不幸的是,我们多数人通常既不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也不尊重别人的真实存在,而是生活在想象中,不仅希望自己生活在想象的世界,还希望别人也生活在想象的世界。假若和想象不同,就不仅想对自己行使暴力,也想对别人行使暴力。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19页

每一种症状都是自我在说不。
生命不断用各种手段呼唤我们。
自我从恐惧而发的需要这不会发生,从自我层面说我害怕妈妈死他要妈妈活着也不会发生,关键是深入的从灵魂的深处,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被掐住了?

《身体知道答案》的笔记-第27页

假若我们最终能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处在任何位置,那么我们就破掉自己心中的种种障碍,而获得充分的自由,那时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


 身体知道答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