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子》章节试读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301228654
作者:[英] 沈艾娣
页数:172页

《梦醒子》的笔记-第39页 - 儒生

乡试时,人们誊录考卷以防止阅卷官对可辨认自己的考生徇私舞弊。尽管在会试中依旧如此,但是在殿试中并不力行誊录制度,而殿试正是决定官位授予的考试。这意味着考试非常强调书法。他满心痛恨地写道:“京都习尚写字为先,字好者人皆敬重。字丑者人都藐视,故为学之士,写字为第一要紧事,其次则读诗文,及诗赋,之余翻经阅史,则为余事也。”
哈哈哈

《梦醒子》的笔记-第3页 - 中文版序言

P3 他们作品的另一大特点在于他们对叙事的运用。史家通过档案来展开特殊事件背后的故事,或是考察原本籍籍无名的个人的生活,而读者跟随着作者的笔端。这些书读起来很有趣,将读者带入故事之中,但它们也处理更广阔的主题。它们不是案例研究——通常是用一个例子证明、证伪或推演一个更大的理论。相反,它们通过对人类生活和动机的具体分析来颠覆已经被接受的历史,揭示理解过去的别样途径。

《梦醒子》的笔记-第53页 - 孝子

“他清楚自己多年来一直接受父母经济上的资助,他既没能赚钱,也没能通过科举致仕”……致仕两字有误,这个真是用错最多得几个词之一……

《梦醒子》的笔记-x - x

1.外蒙古独立、俄国革命、国防中心转移和贸易中心由内陆转向东南沿海——所有这些因素将山西从一个贸易主干道变为一个孤立的、交通不便的省份。
越来越多俄国贸易通过海运去往天津,自1905年起,通过新建的横跨西伯利亚的铁路到俄国,山西的贸易正在衰落。
1912年,回应辛亥革命,外蒙古宣布独立,并且颁行歧视境内华人的法律,推行和俄国的自由贸易。
1917年,十月革命实质上结束了中俄之间的陆路贸易。
2.梦醒子益知为非常人,乃告之曰:“子欲学为圣贤,从事诚敬足矣,无庸他求。古圣先贤无一不是从诚敬来者。”
!3.晋商出售从汉地运来的茶叶、丝绸和其他日用品给蒙古人,经常借款给梦过故人让他们购买这些东西,并将蒙古的牲畜转手销到内地。18世纪早期,清朝在俄国边境城市恰克图签订贸易协定,允许边境贸易,很快就为晋商所垄断。
!4.教育作为社会流动手段和作为道德教化的两种功用之间的紧张关系,困扰了刘大鹏很久。
5.干旱不会导致饥荒。事实上,山西的商业财富让人口的扩张超过了当地农耕所能支持的程度;至少19世纪20年代以来,晋中和晋南都已依靠来自陕西及其以西地区、蒙古及其以北新开垦的大量进口农作物。
6.孝子对父母的孝行正是臣下忠君的模范。

《梦醒子》的笔记-第74页 - 第四章议士

现代教育提供了新的社会流动方式,但是不同于旧式教育的是它需要更多的资源,即使最富有的山西商人都不能为本村提供。事实上,将孩子们送到天津和日本的富户们暗示了山西根本提供不了一个成功的现代教育。

《梦醒子》的笔记-第14页 - 第一章

内不汩于利欲,外不婴于世故,随所处而足,随所至而安,随所遇而乐。

《梦醒子》的笔记-第139页

赤桥村民在别人眼中和自己眼中都是农民,但是这正误解了他们极其村庄的过去,那里几百年来都是商业和工业而非农业占更主要的地位。乡村作为农业空间的观感,并且是需要国家将工业和商业引入的地方,这是源自欧洲的意识形态,被现代化者所接受。

《梦醒子》的笔记-第5页 - 序言

P5 因为在西方的语言里任何政府政策都可能是新的,而刘大鹏所看到的则是一种构建在西化的未来图景之上的特殊政治进程。他将此与儒家思想对立起来,因为儒家追溯的是古代的圣贤。

《梦醒子》的笔记-第87页

即在一个众人抛弃经典的时代,道家仙人用儒家经文所作的有效的预测揭示了这些经典普世而永恒的价值。刘大鹏这种对民国政治混合了儒家典籍、上天的凶兆、道家仙人效力的诠释,对于常端着碗、蹲在屋后河边大树下边吃饭边闲聊的村里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

《梦醒子》的笔记-第11页 - 第一章 写作

P11 在一个珍视文字的社会里,尤其如此。因其敬惜字纸,如今村里人依旧记着他:在门外,他看到一片纸,或者有字的东西,就捡回家,恭敬地烧掉。把单调的日常生活写下来,他给原本普普通通的生活赋予了一种特殊的价值。通过将个人置于国家和地方事件的语境之中,他将自己从湮没无闻中拯救出来。

《梦醒子》的笔记-第6页 - 序言

这些都是宏大的主题,但是我将通过个人的故事来展现它们,因为这正是我感知这些宏大主题的方式。这一取向也让我能够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到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如何在实践中互相影响。只有在个人层面上,我们才能看到孝道如何被践行、如何被政治变革影响;假如我们冒进到集体层面,我们将错过很多有趣的故事。

《梦醒子》的笔记-第132页

吸烟者一直在陕西各阶层人中比比皆是,但是彩图设计烟纸的香烟却属于新的消费文化的一部分。捡起烟纸,尊敬地携带回家,这位老人所做的仅仅是遵循古训,也是对文字及文字所承载的道德教化的尊敬。刘大鹏一生践行此教化,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些教化对她周遭的人们已经不复有任何意义。

《梦醒子》的笔记-第10页

儒家思想的论说失去了政治上的流行性,以至于官员们不再听取基于儒学理念的论说,刘大鹏也失去了他所接受的教育曾经赋予的公共话语权。但是儒家思想深深地根植于地方社会,并没有简单地消失。对于刘大鹏来说,努力像儒家士绅一样处世构成他身份认同过的重要部分,即便他的教育资格已经不具政治实用性,这种努力依然标志着他的身份。他试图将自己的这种身份化为家庭收入的各种方法表明了国家放弃儒家思想之后很久,儒家思想在何种程度上依旧是地方制度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强大额法律框架缺失的情况下,儒家价值观念继续在商业领域扮演重要角色。这种将事件置于道德框架的倾向一直持续。这绝非仅是写日记的习惯,这种道德框架是刘大鹏理解自己及周遭一切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这么说,日记是他实现自我期许的一种方式。罗聘,净名居士像

《梦醒子》的笔记-136 - 136

刘大鹏的一生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其所受教育和他那明显的对儒家的坚持让他在地方事务上有发言权。如今他却被忽视了,因为世界改变了:他的教育和行为不再 标志着他是个正直的人,仅是历史存留的古董。

《梦醒子》的笔记-第123页

对作为正统儒生的刘大鹏来说,祈雨者倚赖官方祈祷的道德的有效性。由于民国官员被视为叛徒,他们的祈祷似乎不会奏效。访问晋祠、看龙头的村民们也很怀疑,他们想将其抬出水面看看是否真的有龙头。当他们一起去庙里祭拜龙王,真诚地祈雨时,他们也强调祈雨者的道德。

《梦醒子》的笔记-第3页 - 序言

P3 本书的一个目的就是质疑我们对中国社会的划分:士绅、商人、农民、精英。我们使用的这些术语究竟有什么含义?遑论家庭,又有哪一个人能够完全归于其中一类?如果身份认同是多重且变化的,那么这又将对我们所讲述的历史叙事有怎样的影响呢?

《梦醒子》的笔记-第74页 - 第四章议士

在晋祠,新学校由庙宇改建,此地之前一向被地方的儒生们使用。学校运作由来自本地区水磨坊的税收支持,但是这并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因此学校也不得不向学生收费。结果导致学校不受欢迎,且在经费方面无休止地捉襟见肘。学校也没有为学生提供特别现代的教育:刘大鹏1913年曾受雇于该校,教授国文和伦理,他坚持用传统的方式授课。结果,六个月后他辞职了,因为学校一直欠薪。像这样提供廉价现代教育的学校,资源匮乏就意味着它们无法和省级政府资助的学校相竞争,而后者几乎全都坐落在城市。

《梦醒子》的笔记-第35页

在全家的各个城市,是全国吧?
P37,倒数第五行,写并了一篇围绕此梦的自传,应该是“并写了一篇”。

《梦醒子》的笔记-第142页

正如20世纪前十年以后所发生的一切,现代化国家强势推进改革,而很少考虑到被卷入其中的普通百姓的感受和经历变革而付出的巨额代价。

《梦醒子》的笔记-第2页 - 序言

P2 阅读这类已有研究给我一个印象,即绅士们生活得富裕,诗书之家生活在宽敞的房间里。当然,传统中国也同时存在着另一种有功名之人的生活景象——贫寒的塾师。
尽管饱读诗书的贫寒之家也曾在英文的中国研究文献中,但是他们的声音多在精英和大众的简单划分中失语。

《梦醒子》的笔记-第13页 - 第一章 写作

P13 从刘大鹏编入方志中的两篇自传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怎么关心要搞明白自己是谁,相反他更关心给自己赋予一个特定的角色,并克服个人情感和经历与这个自我设定的角色之间的张力。在这些传记里,一如他日记里,刘大鹏不仅仅是在写作,而且也在给自己创造一个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的身份认同。

《梦醒子》的笔记-第10页 - 第一章 写作

P10 这种事件置于道德框架的倾向一直持续。这绝非仅是写日记的习惯,这种道德框架是刘大鹏理解自己及周遭一切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这么说,日记是他实现自我期许的一种方式。

《梦醒子》的笔记-第139页 - 尾声

自从20世纪初开始,人们已将现代化等同于大规模城市工业,实际情况是乡村有大量人口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这渐渐让城乡人口分离。但是共产党掌权之前,刘大鹏的儿孙们能很容易地在城市找到工作。土改结束了这一情况。土改后,所有的村民至少都有一部分土地,国家希望他们生产谷物和其他粮食。政府不允许他们进城,除了政府控制的招工渠道,只在不多几次有窗口打开身份证上户口本上(?)“农民”的成分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新的管理。国家补贴的农产品和其他特权被赋予注册为“工人”的人们,但是只有大规模、机械化的现代工业从业者才被看做工人。大煤矿继续运行,但是太原县大多数非机械化的浮矿纷纷倒闭。为什么?发生在哪个时间段?1957年前还是后?晋祠背后的山区展示了这样的画面:农耕可以继续,但是煤矿不能继续作业。如今,几乎所有的煤矿都已化为乌有。土改后,赤桥的造纸被批准,但是被称为“手工业”和“副业”,这些词语暗示了其原始性,并且被限定为对农业的补充。因此,像其他村民一样,造纸工也需要生产自己所需的粮食,为国家缴纳谷物税。因为身份是农民,一定要缴纳谷物税,所以必须自己生产粮食。村庄里分工被抹平,这是一种“现代”的治理。可以参考孙飞宇对皖南农村的“人文生态学”研究赤桥曾长期吸引着外来移民从事造纸业,拥有比其土地可以供养的更多人口。土改在个人之间重新分配了徒弟,但是并非在村庄之间分配土地,因此百分之七十曾经造纸赚钱、买粮度日的村民,现在需要让村里有限的土地供养。经营副业,买粮度日在乡村中普遍存在,只是比例不同。在靠近大城市和有水运交通的乡村可能比例更高。当整个国家在“大跃进”后的灾荒中挣扎时,赤桥的境况尤其悲惨,很多村民饿死了,因此如今村民对19世纪70年代大饥荒的描述总是参考了1961年的饥荒。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一直被用作厕纸的手工粗纸被视为不卫生,因此造纸业也被废弃了。最近,很多村里的老人在过世时同他们造纸曾经使用过的模具一起下葬,这些工具曾是他们因技术而获得荣耀的标志,而此技术不再有用了。技术的进步也是乡村手工业衰落的重要原因。
赤桥工业的衰落不仅是将村民划归为农民的过程的一部分,也是把农民看做过时的“封建”生活方式的代表的过程,而这种生活方式将被现代化的工业时代取代。农民被认为是“落后的”(事实上整个山西也被认为如此),在大众思想中,农民和儒家的封建道德一样落后。到1950年代,几乎再也没有人从根源上批评现代化的意识形态了,而刘大鹏在1900年的梦里就曾以其悖于儒学而批评过它。大多数人变得认同现代化和工业化是提高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高生活水平的核心。这一模式的问题是,对村民来说,作为农民,他们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了,甚至被抛弃。直到今天。

《梦醒子》的笔记-第1页

“曾经富足的山西乡村在1949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日渐贫困,这要归因于一系列改变了山西地理的政治变革。外蒙古独立、俄国革命、国防重心和贸易中心由内陆转移到东南沿海——所有这些发展将山西从一个贸易主干道变为一个孤立的、交通不便的省份。”山西在清末的繁荣,归功于区位(作为中俄贸易的中转站)及票号,等到清政府倒台,也就无可避免地衰落了。“同时,一贯能给山西省带来滚滚财富的贸易网络在太平天国运动及之后的地方性叛乱的余波中衰落——太平天国已经让中国中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此前十多年中遭到破坏。”
维新变法废八股,不久即因政变告复。受自身发展障碍及西方冲击,清廷不得不废除科举。张之洞、袁世凯于其事出力甚多,至主张办新式学堂以渐渐代替旧式教育。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讲,此类尝试并不成功,新学的代价要比旧学高很多。“和旧式学堂想必,新学堂的普及率更低……接下来的几年里,就读新式学校的人数逐年上升,但即便如此,教育——尤其是初级阶段之上的教育——仍旧是少数人的特权。事实上,和古代书院相比,新式高等小学在贫寒子弟中的普及率更低,因为县政府曾经给参加书院的学生以廪食,而新式学堂则不但不给廪食反而要收费。”
“在山西,政府资助的现代化在其最初阶段花费甚大却收效甚微,而且它与征收庚子赔款同时进行。因此不可避免的结果是新政给人们的第一感觉成了赋税加重。”书中以经营煤矿为例,讲述现代投入最终失败了的结果(因为资本不够,如铁路国有政策)。
“现代化进程重写了道德秩序,也重塑了地理空间。在政府优先的基础上,政策决策制造、发展和改变了边界、公路、铁路、工业和城市。正是这些政治决策,而非实际地理,使得一些地区变成重要的重心,而一些变成边缘地区。正如彭慕兰指出的,作为现代化事业核心的政治决策重新塑造了中国地理。”

《梦醒子》的笔记-第1页 - 中文版序

P1 我的目的是用刘大鹏的故事向西方的大学生介绍近代中国的乡村,为他们展现20世纪前期一个中国乡村生活的鲜活面貌。反思现代性所带来的悲剧

《梦醒子》的笔记-第1页 - 序言

“如今人们可以乘公交车到赤桥村。1996年我第一次到这儿,穿越稻谷地,到了村庄,司机让我在路的尽头下车。”
为什么我读到这个开头觉得特别诗意?!
如果可以,这会是一个好小说的开头吧:)

《梦醒子》的笔记-第19页

陶渊明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而他把自己想象成农民。人们极有可能也以这种方式读刘大鹏的日记,但我想是否可以更准确地说刘大鹏本身是农夫,却将自己想象成统治阶级的一员。正像传统的隐士,陶渊明有意识地拒绝官位;然而刘大鹏在会试中名落孙山,因此他并没有机会入仕。对他来说,卧虎山人的形象是一种安慰,一种对地方社会地位的要求,一种面对失败保持体面的方式。
在面临失败或无力竞争却因有不甘之时,转而以“退出者”或“旁观者”的清高来自我认同,是一种安慰。有时,也是一种谋求晋身的另一种途径。正如那些以隐求名者。

《梦醒子》的笔记-第162页 - 译后记

《梦醒子》的笔记-国力 - 国力

(光绪三十四年,1908)他痛恨学校讨论时务:“全在富强而伦常至理并置不言。凡所措置者一意嘉国害民,无非用夷而变夏。可慨也已。”他意识到问题的核心:政府的目标已从维护儒家社会转移到动员社会财务以便国家能应对国际上的竞争。这对刘大鹏以及诸多他的同代人而言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意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刘大鹏总是将普通人理解为受名利驱动,但是国家的论调则反对那种趋名逐利的倾向。相反,官员们应该为官刚正,替百姓谋福祉。
“国富民弱”的社会状态一直持续至今。

《梦醒子》的笔记-第120页

农业和耕作也是新儒学的中心暗喻之一,而刘大鹏正是接受了此学派的训练。在这个传统里,重要理念通过农业术语来阐释:决心立志像是播种,修身需要的正心诚意就如同给植物浇水和不断保护根部一样。刘大鹏自己尤其喜欢用除杂草来比喻养心。

《梦醒子》的笔记-第15页 - 写作

他做了一个特别的梦,一个导致他态度转变的梦,此后他就使用梦醒子作笔名:
“癸巳冬至月,梦醒子于延庆节前一日,夜梦一人,形容甚古,眉分八采,目有重瞳,耳大准隆,口方须紫,面肥色润,身体魁伟。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年可六十余,不知何许人也。”
此后沈艾娣分析“在梦里,老人的奇特外表让他看似神仙,可能是道家神仙吕洞宾。”
长成这样怎么能是吕洞宾呢……= =
然后接下来沈分析了这个圣人与黄粱梦的关系:
数行之后,刘大鹏提及了一个有名的传说,……吕洞宾向试子解释说任何世间的成就全是一场空梦,这是典型的道家观点。刘大鹏领会了这个观点,并将此嵌入儒家的价值观里,因为在他的梦里,仙人教给他的正是儒家道德的核心理念,也是清代官方宣扬的道德:“汝所需不外诚敬。” 得到这样的忠告,刘大鹏感到如被冰水浇背。梦醒来后,他已领悟儒家伦理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明白了尘世功名的虚妄,然而儒家道德秩序却是建立在道德和权力的联结之上。当他把自己称作梦醒子时,刘大鹏说的正是自己同政治权力的疏离,但是他也指出了儒家道德秩序的脆弱和复杂。
结合前面那个错认(梦中描绘的是圣贤像而非神仙像),说此处是将道家观点“嵌入儒家的价值观”,甚至体现出“儒家道德秩序的脆弱”似乎不妥。

《梦醒子》的笔记-第3页 - 中文版序言

P3 本书借鉴运用了微观史研究方法的一些基本元素——对个体生命和观念的具体研究、一种叙事的结构,尝试针对20世纪初山西农村生活的本质,提出更深的问题。

《梦醒子》的笔记-第14页 - 写作

内不汩于利欲,外不婴于世故,随所处而足,随所至而安,随所遇而乐。

《梦醒子》的笔记-第72页 - 第四章议士

他意识到问题的核心:政府的目标已经从维护儒家社会转移到动员社会财富以便国家能应付国际上的竞争。(原注: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刘大鹏读书时知道,“天下之大患莫甚于舍仁义而讲财利”。

《梦醒子》的笔记-第139页

赤桥村民在别人眼中和自己眼中都是农民,但是这正误解了他们及其村庄的过去,那里几百年来一直是商业和工业而非农业占更主要的地位。乡村作为农业空间的观感,并且是需要国家将工业和商业引入的地方,这是源自欧洲的意识形态,被现代化者接受。
很多中国早期现代化者对外来观念的接受太仓促,很多时候并未考量现实和历史情况,便自以为是那样。


 梦醒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