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荒野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49536023
作者:[美] 加里·斯奈德
页数:240页

内容概要

加里·斯奈德 Gary Snyder,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禅宗信徒、环保主义者。他是“垮掉派”诗人中至今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曾出版诗集、散文集和访谈录等二十多本著作,多次获得重要奖项,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博林根诗歌奖、莱文森奖、古根海 姆基金奖及普利策诗歌奖等。他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喜欢沉浸于自然,将历史与荒野纳于心中。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和思考使他的作品更接近事物的本色以对抗我们时代的失衡与无知。
译者 陈登,哲学博士。出版英语方面的著作多种。谭琼琳,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威尔士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英国皇家亚洲研究会会员,英国威尔士大学荣誉研究员。斯奈德研究专家,出版研究斯奈德的英语专著一部,并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
自由法则
地方、区域和公用地
棕色语法
优良、荒芜和神圣
青山常运步
远西原始森林
道之上,径之外
和熊结婚的女人
生存和圣餐
致谢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主题涉及荒野对人们的意义,以及人类回归荒野的可能性。源于诗人的敏感,斯奈德对“自然”“野性”“荒野”等的不同概念进行了语源、语义上的考察,他深入美国的荒野,对当地与自然相和谐的土著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并结合自己早期的伐木工作及禅宗学习经历,探讨了现代社会如何从文化上接纳荒野的问题。


 禅定荒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加里·斯奈德是个全身都在发光的人,笼罩在他身上的圣洁光芒,来自于那些令“凡人”敬仰的身份——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禅宗信徒、环保主义者——并非蜻蜓点水的爱好,也并非随波逐流的信仰,他在荒野中行走,就如一场无休止的西游,加里.斯奈德一直都在修行的路上,并出版了很多与此相关的著作来传播荒野文化。可以看出,加里.斯奈德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踪迹。比如古典神话、龟壳占扑、毛笔、汉字、竹简、观音等等,很显然他喜欢沉浸于自然,将历史与荒野纳于心中。他的这部作品主题上涉及了荒野对于人们的意义以及人类在荒野中生存的可能性,他结合禅宗理念以实践角度探讨了现代文化与荒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问题,并对于一些荒野中多必须接触的“自然”、“野性”等词汇做出了精准的词义、词源考察及阐述,他的文章露着朴实无华的自然气息,并以这种形式默默的与真正无知野蛮的现代文明相抗衡。在本书的第一个章节,讲述了“契约”这一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更像是自然界中自然而然生成的“食物链”及“适者生存”等法则,书中提到:“一个人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得置身于最简朴的生存环境之中,经历痛苦不堪、迁徙不定、露宿野外、不如人意的生活,然后,面对野性赋予的这种变化无常和自由自在,还要心怀感激。”“我们都具有非凡的转化能力。在神话故事中,这种能力体现为由动物变人、人变动物、动物变动物,甚至更神奇的变化。”这样的描述很容易令人想起《西游记》的故事,历经艰险、披荆斩棘、荒野生存,求取真经。。。当真合了“禅定荒野”这样的题材。本书的翻译团队蔚为壮观,一水儿的高大上,与本书的意境相得益彰。在这个世俗的世界,能够耐心钻研并转换一本关于自然的散文书籍能量,本身就是一场成功的修行。
  •     2013年的一个夏日午后,我站在佛罗里达某个州立公园的凉亭里,四周阒寂无人,没有鸟鸣,也没有蝉声,只有阵阵风声从耳畔经过。面对着烈日下望不到边的湿地及灌木林,还有稀疏的高大乔木,我只想到一个词——荒野。它一点都不精美,只是广袤而安静,这巨大而逼人的安静让我只能凝视,内心的一切欲望顿时息止。二十多年前斯奈德对佛教信仰、荒野野性、神话以及人类文明的深邃思考,现在读来,其智慧的闪光依然夺目,其忧患与警醒之词更为惊心。所谓“禅定荒野”,是在荒野中的身体力行,而这种身体力行,从哲思到行走,无论是在日本禅修,还是在北美伐木场伐木,无不带着信徒修行的仪式感,它最终指引我们放下傲慢,心怀谦卑与感激,看到人类自己与野生生命的亲族关系,看到荒野无处不在并最终认识到——荒野就是万物一体。对于wild这个词的界定,斯奈德给我们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方式。《牛津英文词典》对wild的解释如下:有关动物的:不被驯服的、未经驯养的、不受约束的。有关植物的:非种植的。有关粮食作物的:非种植或生产所得的。……另一种界定如下:有关动物的:自由主体,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殊异禀赋,生活在自然系统中。有关植物的:自我繁殖、自我维生、随性滋长。有关粮食作物的:因自然资源充足,食物供应无虞;野生植物,四处繁衍,其果与籽十分丰富。……毫无疑问,对照着看,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第一类定义,竟然是如此的傲慢,它的前提是一切都该为人类所服务,后者则让我们看到另外的可能性。那么,该如何认识和对待荒野?在斯奈德看来,“‘荒野’这种地方能让潜在的野性充分发挥,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在这里依自性,繁衍生息。……荒野就是万物一体。人类原本来自于这个整体,故而考虑重新回归其中成为一员绝不是一种退化现象。” 《和熊结婚的女人》中有一个古老迷人的故事,它暗示着人与其他生物的连结。熊变成男人,带走女人,结为夫妇,繁衍后代,而女人最终也成为熊。这个故事提醒了我们,在远古时期人类与动物多么亲近。“一些动物和人类少部分可以变换外型,改头换面。”而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渐行渐远,彼此忙碌不停,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自己身上。于是,他们放弃了聚会,变得越来越吝啬,学了很多小技艺,却忘了自己来自哪里。”美国当代自然诗人玛丽•奥利弗在一首诗歌中这样描写熊与人的亲缘关系,“它们是我们的兄弟。/它们属于/我们已经逃离了的家族。”斯奈德这样说,“它们对地球的环境十分熟悉,喜欢人类,很久以前,它们就决定让人类与它们一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这里既有鲑鱼游动的河流又有长满浆果的土地。”然而,事实是,人类背叛了它们,又一次次侵入它们的领地,让它们无家可归。在人类短浅的目光触及之处,是可以被改造的荒野,城市文明的扩张彰显人类膨胀的危险野心。斯奈德提醒我们,在所见世界的背后,还有另一个世界。“虽然是同样的世界,却更开放澄明,就像在宽广的心灵里,动物与人类可以交谈,途经此处的人会变得健全,得到救助。”怀着庄重的谦卑,斯奈德说,“每一个物种都像朝圣者一样,经历了四十亿年的进化。”死亡是自然法则,然而生命血脉的断流却不是自然。关于生态、环境的种种问题,人类已经看到其危险处境,然而,更重要的危险在于心灵层面。如果我们失去灵魂,对自己的本性愚昧无知,我们将无法理解、拥抱和爱护这个世界。荒野就是万物一体,斯奈德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即像接受自己一样去拥抱他者。在这里,他者,包括所有荒野生命,动物和植物。这不是简单的融为一体,也不是简单的混杂,而是在内心深处,坚持事物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荒野不会消失,我们的身体具有野性,眩晕、心跳,这些反应都和动物一样,而无意识则是我们内在的荒野之地。无论人类文明发展到何时,我们都在荒野之中,那么,对于这广袤的宇宙荒野,我们应秉持何种态度?禅定荒野的最初也是最后的修行,便是:感恩。在《生存和圣餐》中,斯奈德指出,数百万粒谷物种子没有能发芽生长,无数油炸的鳕鱼不会长大成熟,对于我们盘中的食物,我们能否像原始人一样,对它们心存感激和怜爱? 此时,我想起,在佛罗里达那个州立公园,一个头发花白的工作人员提醒我,这里很多蛇,不过大多无毒,常常,他在公园里走着走着,就看到一条蛇从脚边经过,偶尔,把他的脚当作一段木头,若无其事地从脚背上滑过去,他呢,也就是那么站着。他笑眯眯地给我讲着,当时我被这个故事所惊吓,此时想来,心头竟涌起一种莫名的温暖。
  •     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禅宗信徒、环保主义者,这些都是加里•斯奈德笼罩在头上的圣洁的光芒,能获得如此殊荣,不是一般人所能具有的,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执着的人,对事业,对喜爱的事物全身心地投入。他并非蜻蜓点水的爱好,也并非随波逐流的信仰,他在荒野中行走,就如一场无休止的西游,加里.斯奈德一直都在修行的路上,并出版了很多与此相关的著作来传播荒野文化。他的文字内涵是非常深奥的,读他的文字,你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当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自然的敬畏。那是人类潜心而行后的一种深入思考。这样思考的人太少了,所以,让我对作者更多一份敬仰。可以看出,加里.斯奈德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踪迹。比如古典神话、龟壳占扑、毛笔、汉字、竹简、观音等等,很显然他喜欢沉浸于自然,将历史与荒野纳于心中。他的这部作品主题上涉及了荒野对于人们的意义以及人类在荒野中生存的可能性,他结合禅宗理念以实践角度探讨了现代文化与荒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问题,并对于一些荒野中多必须接触的“自然”、“野性”等词汇做出了精准的词义、词源考察及阐述,他的文章露着朴实无华的自然气息,并以这种形式默默的与真正无知野蛮的现代文明相抗衡。在本书中,他讲述了很多我们似乎熟悉,但其实却很陌生的概念,如食物链,适者生存,如关于“野性”是思考,关于动物,关于植物的一些观点,能把对自然的敬畏如此表现出来,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应该去实践的体验。书中提到:“一个人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得置身于最简朴的生存环境之中,经历痛苦不堪、迁徙不定、露宿野外、不如人意的生活,然后,面对野性赋予的这种变化无常和自由自在,还要心怀感激。”禅定荒野,我们需要如此的历练。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被钢筋水泥电子产品包裹的人们,早已忘了自然,更别提可能根本没接触过荒野,而荒野才是原始的自然
  •     一本易读且能强烈调动你走向森林积极性的书。
  •     似乎这是中国目前很需要的书呢!关于环保......
  •     荒野给了人类更大的自由天地。
  •     是一本让心灵沉静的好书。
  •     毫无逻辑,很多推论相当偏面,建立在纯粹的经验上而没有说服力。有些看法相当先入为主。是人类学和field research不错的补充读物,但并不伟大和有力。能打三星是因为文字的诗意和高水准的翻译。在我们还迷恋跨派的时候,我们都爱灵光乍现的美好。但文学的根本并非改变世界的理论基础,个体的感性认识也不足以撼动这个严酷的世界。
  •     文明不能容忍的荒野呈现天地法则,反而能来教育文明世代的蠢人
  •     when you find your place where you are,practice occurs. 行始于所悟之所在。道元的这句话译的超赞
  •     因为是自然文学,以为会很难读,就用早上在图书馆门外排队的时间看起。其实不难读。
  •     Gg
  •     不去经历这样一种Practice of wild,没办法评价斯奈德究竟从诗化的人生体验和价值中升华出了多少真正对人类社会和自然文明有益的箴言。但就这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来说,已经是同《瓦尔登湖》并行相承的荒野实践了。
  •     偏社会学,不知道怎么分类
  •     一个有道德的人生是喜欢思考、讲究礼节、富有品味的人生。在所有道德缺陷和人格缺点中,最恶劣的就是思想贫乏,包括各种各样的卑劣方式。对他者、对自然的所思所为表现得粗蛮无礼,就会减少生活的乐趣和种群间交流的机会,而这些对身体和精神的发展极其重要。对那些想要直接探寻的人而言,当他们走进原始的殿堂,荒野成了一位残酷凶狠的老师,迅即将心智幼稚之人或粗心随意之人的外在之物一一剥除。这样做容易犯错,会将人推向极端。但实事求是地说,立志过这样的生活——简单朴素、适度冒险、乐观幽默、感恩图报、尽力工作、纵情娱乐、徒步旅行——这会让我们贴近真实存在的世界,把握世界的整体。青山常运步。
  •     没找到要的,标签多了,其实。。。耽误时间
  •     生态哲学这个命题,以自身现阶段所处阅读水平来说有点桀骜难懂。禅宗、山林生态知识点多,唯一能体悟的是,我们的人性中发掘出来善的成分,善待一花一草,与山水间游弋心灵,启迪超脱。
  •     不论是横向的跨学科还是纵向的深度思考都有很大收获,超出预期。
  •     "科学爬得这么高,"年老的男人说,"是时候回落了。我们正凭借着古老的知识向上爬,很快我们就会碰到正在走下坡路的科学了。"
  •     正在看啦,有点难懂的赶脚,
  •     自然,这是自然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品。
  •     人与自然,世界本为一心。
  •     soso
  •     行即道,去实践吧~
  •     完全没垮掉派的影子
  •     关于《道之上,径之外》一章实在精彩,读了好几遍。其他部分择优精读。
  •     作者对荒野,对自然深入的思考。但逻辑很分散
  •     喜欢<和熊结婚的女人>
  •     青山常运步。
  •     荒野不荒,不野,平行的文明轨迹越来越交错,许多荒野走向城市化,许多城市化逆流走向荒野,也不知道这到底能不能回到过去。就算能够回去,也必定是独一无二的荒野之旅了。
  •     书名译的好。行始于悟之所在。文明到超越荒野。文明到打造荒野。
  •     Snyder传奇的人生真是可望不可即啊,亲近过自然又深入过那么多种精彩、神秘、快要消失的又或传统深厚的文化。但即便是主修东方语言,娶了东方妻子,访问过无数亚洲国家,我还是举得他有一些误读。而且对翻译不太满意,“禅定荒野”这个题目的翻译就太矫情了。无论再怎样深切向往荒野,而今也已是不可再追,只能在梭罗,艾默生,斯奈德和阿恩·内斯的书里去缅怀了。
  •     希望很多人都能读一读的书。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感恩。
  •     前面讲得太刻板枯燥了,有点失望。加里.斯奈德,还是慕名而读的呢。。
  •     东拉西扯忽东忽西看不懂=_=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