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上、下)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1-01
ISBN:9787020019939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目录

上册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下册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第八部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文学中希世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小说中有两条平行的线索,当时有人说它没有“建筑术”,有人说它是“两部小说”。作者委婉地拒绝了这些批评。


 安娜·卡列宁娜(上、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个月的时间,啃完了大部头——从未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去看一部小说,这是第二次借阅,之前因为没能安静地读下去所以作罢,总感觉俄国人的文章像它的国土一样绵长,当然也如它一般富饶肥沃,于是一月前充满勇气决定重新开始。翻过第707页,合上厚厚的封面,打开了一扇心门。我才发现它对于我的影响要远比我读书花费的时间还要长。每翻过一页都像是在生命的列车上同他们一同走过生命之旅。所以我决定记录一下,虽然总是有零星的思想火花狂妄的迸发,可是下笔却总要沉思良久,因爱生惧而不知所言吧,于是一次次放下的笔又一次次提起。列宁曾经说过:托尔斯泰是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我觉得,这面镜子不仅仅映照着当时俄国社会的善恶,也映衬出当时社会上人们的美丑,更重要的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性,从人性之中可以看到自己。据说列宁的名字就来自于这本书中列文这个人,列文之前便称为列宁,后来因何故改之则不知何因。也许你不曾读过它,但你一定听过这句著名的开篇词:幸福的家庭都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老托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他的主题在于家庭。安娜——托夫笔下一位美丽、善良、勇敢的女子,某种程度上的精神化身——是上流社会的贵妇人,每天游走于各种上流社会的宴会、说冠冕堂皇的话、抽莫名其妙的烟、喝冷言冷语的酒、相互夸耀门第,而作者无比讽刺地说:“你要是夸耀门第,就不应该仅限于提到留里克,而丢开你最初的始祖——猴子”如此的辛辣,像不小心侵入鼻腔的芥末,久久地缓不过来。对于安娜,甚至整个上层社会,他们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爱。安娜不爱她的丈夫,他们的结合是一场彻头彻尾、不加掩饰的政治婚姻,儿子谢辽沙是唯一的慰藉。而作为一个女人,在当时的社会,也只能做一枝“攀援的凌霄花”,安娜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都从未想过要改变,直到......斯捷潘,安娜的哥哥,因为偷腥而引发了与妻子朵丽之间的婚姻危机。斯捷潘并不爱她,但是从未想过离婚,因为有了孩子有了责任,而现实中有多少人在婚姻的路上渐渐丢掉了爱情而只剩下责任和将就,也许爱情就是一种奢侈品吧,像五颜六色的朗姆酒,对于许多人来说并非生活的必要,一杯廉价的开水甚至更能解决燃眉之急。斯捷潘感到错了,于是他对朵丽表现出友好、忏悔、顺从和关爱,但是行动的背后却是出于可怜,与爱无关。朵丽意识到这点而决心不原谅他,于是他请来了他所依附的卡列宁大人的妻子、自己的妹妹安娜来做救兵。斯捷潘的家庭让我感到一种寒冬的肃杀,没有一丝生机,事实上也正如此,不论是婚姻、地位还是财政,都显得那样捉襟见肘,可是他们无法逃离自己的圈子,还要在这条路上远行,其实他们也从未想过逃离。从圣彼得堡出发的火车驶过茫茫白雪到达莫斯科,安娜带着使命来到这里,一路上她和贵妇人、弗伦斯基的母亲谈的很投机,以至于下了车,她还在不停地夸奖安娜。弗伦斯基被美丽惊艳的安娜惊呆了,他还不知道这个开始意味着什么。“啊。。。”一生惨叫,人声鼎沸的月台陷入一片寂静,大家循着声音望去,原来是火车不小心轧死了一个工人,工人痛苦地呻吟了几声便再无反抗的力量,有时生命脆弱而短暂的连多一秒的挣扎都不肯给你。娇弱的安娜被这一场景吓坏了,她也慢慢释然,因为她被哥哥保护着,而且像她这样的贵妇从不会冒冒失失地被人推下月台。草芥生命、弃之何惜,月台又恢复了之前的躁动,安娜和弗伦斯基就这样分道扬镳了,虽然他们都在不停地回望彼此。。。谢尔巴茨基家的宴会。依旧名流如云。老爷和太太们穿着西装和华服,热情洋溢地跳舞、品酒、交谈。安娜和弗伦斯基再次相遇并互表爱意,但安娜却害怕这个让她心潮澎湃的结局到来,于是她决定挥剑斩情丝,她觉得等回到彼得堡一切都结束了,一支舞后,安娜拖着长裙逃离,她跑着,像一个羞涩的小女孩不敢面对这热情洋溢的爱;她跑着,好像一转身就可以忘掉这段露水情缘,而继续过她已经习惯了的生活。弗伦斯基注视着安娜的背影,如吉蒂伤心而渴望地注视着他一样。在回家的列车上,安娜心绪不宁,脑海里都是他的影子,她感到喘不过气决定下车走走。外面寒风凛冽、白雪纷飞,这一切都像极了她此时的心情,突然她发现他的身影就在她眼前,她不敢相信,于是走近他,是他,如此清晰而真实。那一刻四目相对,你默默微笑着,不对我说一句话,但我感觉,为了这个,我已期待很久了。爱是一场追逐,既然寻到就要至死不渝。弗伦斯基放下一切,都是为你——安娜,虽然这是一场结局不确定的赌注,但是他要倾其所有奋力一搏。后来两人自然地走到一起,并且诞下一名女婴。于是她开始思考接下来的路,她受够了卡列宁,渴望离婚,唯独放不下的是谢廖沙。经过漫长无果的谈判,安娜决定要与弗伦斯基私奔,去过她无数次憧憬过的生活。走吧,她要跟随他,无论他站在什么样的光线下,她都要成为他最忠实的影子......托尔斯泰总是注重矛盾的对比。所以他也塑造了吉蒂和列文这样有血有肉的角色。吉蒂是朵丽的妹妹,谢尔巴茨基家的千金,她美丽、善良、大方,对爱情充满渴望,一开始她深深地爱恋弗伦斯基而拒绝列文的求婚,舞会上,当弗伦斯基选择安娜做舞伴的那一刻,她像一个无处藏身的小丑,内心充满伤心和屈辱,在安娜无与伦比的魅力前败的丢盔弃甲。她还因此大病了一场。列文则是钟情于乡间的“有为青年”,托尔斯也借着列文的口说出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他深深地爱着吉蒂,因为被拒绝而伤心,他全心地 投入到劳动之中,似在汗水的挥洒中也将这些悲伤的情绪流走,后来他得知吉蒂生病和来乡间疗养的事,但是他没有再次主动,也许是因为真爱,所以生惧。最终命运的红线还是将两个人连在一起,一场聚会上,两人并肩而坐,每人只写出首字母便可以猜出整句话的含义,如果不是相爱如何会有这般默契。吉蒂为自己之前的拒绝而深深地懊悔 ,而结婚也自然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吉蒂被赋予了许多美德,给列文的哥哥最亲切的临终关怀、在风雨中保护弱小的孩子......这都是一个好妻子应该做到的事,列文也深感欣慰。俗话说:山不转水在转。他们的结局给我一种力量,有些事你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出结尾,如果老天没有给你想要的结果,那是因为时机未到。安娜和弗伦斯基游历各国,最终寓居乡间,这样的日子起初看起来岁月静好,但是毕竟他们的圈子应该属于上流社会,可是这个社会却不能接纳安娜这样的“荡妇”,甚至曾极力撮合两人的培特西夫人都表示不能让安娜来她家里,那样会影响孩子。弗伦斯基反驳道:谁都知道你是杜舒的情妇。就这一句话,让培特西目瞪口呆,随即恼羞成怒;夸奖过安娜的弗伦斯基母亲也认为她毁了儿子的前程。其实这些 高雅的上层人华贵的面具背后都是一副男盗女娼的嘴脸,真真实实的“沐猴而冠“。最终只有朵丽来看她。朵丽对她又爱又恨,她觉得安娜的选择过于唐突,但又幻想着如同安娜一样勇敢滴追求自己的幸福。其实从这二者的对比就可以衬托出安娜这种勇于反抗的精神。但是没有人能够永远的陪伴安娜,即使弗伦斯基也不可能,毕竟他要找些事情做。安娜脱离了她赖以生存的圈子和人,所以这只提线木偶便无力地倒塌下去,于是她心里产生巨大地落差,她开始不相信自己的魅力,不相信弗伦斯基对她的爱,甚至曾经败给她的吉蒂都那样幸福和高傲,她神经质一般不断地怀疑弗伦斯基,即使她心中充盈着无限的爱意,但是她无力把嘴角笑出最美的弧线来迎接他的爱。叔本华说:固执,是因为意志占据了理性的位置。安娜变得固执,像西伯利亚常年不化的积雪,冰冷而难以跋涉。没有人能够切身体会她当时的痛苦,无论你我。既然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那就真正地走向永恒的不归吧。她一如往常地雍容华贵、光彩照人,只是眼里再也找不到两人相遇时那柔情满赋的目光。她默默地来到车站、月台上,慢慢将身子倒下去,像小时候看着水中的倒影一般俯下身去,火车呼啸而来,一碾而过,呼应了故事开头那位工人被碾死的场景......这一幕让我想到了《长恨歌》里的王琦瑶,学生时代在片场看到的女主角惨死家中的场景到最后却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上。到底是人生如戏剧,没人知道这结局该如何。安娜用生命的代价战胜了所有人,”上帝给了人十字架,也给了人的力量来背它“,安娜已经背负了太久,所以她选择了回到上帝身边。我不知道安娜的结局到底是可喜还是可悲,因为最初她希望用死来唤起弗伦斯基的注意,确实弗伦斯基在得到噩耗之后顿时心灰意冷,决定将整个余生献给战争。悲的是除了弗伦斯基没有人,甚至她的哥哥,都没有为他感到过度的悲哀,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只不过世上又少了一个污染世风的荡妇而已。我还是相信弗伦斯基对她的爱,正如所有普通人的爱情一样,如果可以少那么一点猜忌也许情况就会变得不一样,但是在爱情的漩涡里,我们看不清自己,仿佛一点差池和失误都会夺走爱情的生命。安娜是森林,吉蒂是大树;安娜是海洋,吉蒂仅是一朵浪花。但是从某种角度说我更羡慕吉蒂,做一个平凡的女子,最后相夫教子,为丈夫对安娜的动心而伤心痛哭,从不掩饰自己的脆弱与敏感。我相信托尔斯泰是在赞扬安娜的反叛精神,但伟大的背后往往都带着横流的鲜血,让人触目惊心,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真正的勇士。你不是安娜,也遇不到弗伦斯基,所以还是做吉蒂吧,让丈夫每天做自己的工作,而在你的爱情中得到休息。正如叔本华所说:少女的伟大之处在于贞洁,妇女的伟大之处在于忠诚。有一点让我悲伤的是,故事的最后列文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也爱上了自己的孩子,更加爱着吉蒂。这一切看起来似乎很美好。但是列文就是托尔斯泰本人,也是男版的安娜,事实上,真实的老托在生养了13个孩子后,与惺惺相惜几十年的”吉蒂“成了仇人,最后离家出走惨死火车站,与安娜的命运如出一辙。人生,说不清道不明。这样的鸿篇巨著还描写了许多非爱情的东西,当然这些不是重点,也并非我之所关注。总是久久沉浸在书中的情节,而不愿去碰触其他的书,真的是爱上了吧!过于拖沓,有些东西记录下来还是蛮好的。
  •     忘了是高一还是高二来着,在书店刚买了本《复活》,哥几个轮换着看。哈,如果知道精装的网格本《复活》现在能有这么个行情,那时候肯定会珍惜点儿,坚决不给那些混蛋们看的——不久前才突然明白过来,那帮混蛋根本就不看书,抱着书当道具在美女面前装那个呢。话说有一天,小风同学满脸兴奋地跑进来,说是看到有个人手里拿着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说,咱们去借吧?——那帮混蛋总是找我出头到处借书看,因为我这儿书多,借不成还可以跟人交换看,成功率高的说——我说好啊,这正被老托弄得心里痒痒呢,恨不得把他的小说都找来看。于是就一起去借书。那师姐正在井台边跟同学说话,手里抱着一本《安娜·卡列尼娜》。小姑娘人长得挺漂亮,可俺那时候小,对书的兴趣比对人的兴趣大得多。借回书来,一口气看完。对安娜倒没什么感觉,满脑子都是列文挥舞着镰刀收割牧草的场景。那时候刚看完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着迷一样反复咀嚼“你已经与土地失去了联系”这句话,对农村生活和土地上的劳作充满神圣的崇敬和憧憬,所以很容易被列文通过劳作而获得的心理愉快的感觉所打动,很容易从托尔斯泰对乡村和春天如梦如幻的描述中获得难以言传的阅读快感,从而很容易走进去托尔斯泰精心营造的田园理想。即使过了这么多年,现在,拿起这个小说,仍然可以毫不犹豫地翻到第二部第十二节的末尾,轻轻诵读那关于春天的最美妙的文字,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春天写的这么美!那是真正的春天,田野的春天,每个人只看过一次就永不会忘记的强健而明媚的春天!然后,迅速地翻到第三部第四第五第六节,又一次跟随列文重温体力劳作的幸福和愉快。列文说:我需要体力劳动,要不然,我的性情一定会变坏了。这句话,要跟海明威的那句话放在一块看,才可以明白我们在机械文明中损失的东西永远不能弥补,我们失去的是内心的简单和安宁。与土地失去了联系,人心慢慢就变得不再柔软,变得凶狠、狂热、变形,人与人之间不再彼此信任,宁愿互相保持陌生也不愿坦诚交流。而这些,在一起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身上是不存在的。一起播种和收获,一起流汗和劳累,可以一下子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消除。这是上帝给人类的无形的巴比塔,而我们却不知珍惜,而且日渐远离,而且居然还是以文明进步的名义日渐远离。真是不幸。当然《安娜·卡列宁娜》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止于此,托尔斯泰的着眼点在整个人类的道德。对此他有着明确的责任感,他觉得他存在的意义就是给人们指出他们的救赎之道。他厌恶所有的虚伪和伪善,崇尚最简朴的道德标准,崇尚真实、坦诚、简单和克制的内心世界,他觉得他写作的目的就是宣扬这些甚至比宗教更朴素和严格的道德修养,以挽救世道人心的败坏。《安娜》和《复活》尤其如此。安娜的悲欢早已超脱于个人的悲欢离合之外,而是托尔斯泰用来警醒世人的道具,她的身上拥有最完美的世俗女人的理想,却在这个虚伪反复的世界上找不到容身之处,这个悲剧,就是托尔斯泰对俄罗斯和全人类敲响的警钟。《安娜》是一个关于错误的悲剧。可是,是谁错了?安娜错了吗?卡列宁错了吗?弗龙斯基错了吗?或者说,坚持爱错了吗?坚持伦理道德错了吗?坚持个人内心的自由错了吗?不,都没有错,错的是人心的不知克制,错的是人们抛弃了单纯的生活目的,为了追求更多表面的浮华而不断叛离自己,每一个人都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安娜错了,卡列宁错了,弗龙斯基错了,整个社会都错了。对的是被这个社会看做异数的列文。实际上列文这个人是不可能存在的,他也许是我们所有的人偶尔会在心底想想的理想的影子,托尔斯泰把他放大了,像一面镜子一样矗立在社会的对面,让人们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歧途。甚至,列文的婚姻里面的分歧和危机,也是强化他的理想性的手段。理想只能是虚幻的,现实中没有理想存在的土壤。列夫·托尔斯泰是个笨重的人。又严肃又笨重,像是一个巨大的严厉的阴影。读他的文字,会不自觉地感到羞愧,觉得他直盯着你的内心,你会因为内心的任何一点不道德的念头而感觉不安,觉得他严厉的目光已经穿过历史和空间,从他的书上站起来,就在你的对面,默默而坚定地看着你。你觉得他看透了你,所以会又不安又羞愧,而且会不自觉地跟随他的指引,让自己身心升华到高贵而无愧之境。十九世纪是小说的辉煌时代,伟大的作家们各有各的鲜明特征。巴尔扎克是激情的化身,狄更斯是温情的天使,雨果是人道的旗手,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苦难的代表,而托尔斯泰的作品,则是高贵本身在尘世的雕像。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很长时间以来,最受崇尚的观点是,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违背自己内心的坚持。清朝入关以后,最后的一批高贵的头颅不是被砍在地上,就是自生自灭在荒草残瓦之间。现在我们只能从托尔斯泰的小说中,而不是从活生生的生活中感知人的高贵了。贵族的真正品格是坚持内心。富贵、豪华和尊荣到处都是,我们缺少的是蔑视这一切的气度以及为了信念而放弃这一切的勇气,而没有这两种品格,不管多么豪奢,只能被叫做有钱人,而不是贵族。《战争与和平》给我们展示的是诗意的高贵,而《安娜》则是悲怆的高贵。眼看着内心的爱被无情的生活碾压得粉碎,安娜选择的是毁灭。即使毁灭,也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单凭这一点,安娜·卡列宁娜便足以傲视二十一世纪的每一个我们——谁不曾在诱惑和威胁面前违背过自己的内心,可以站出来,我向他道歉。说完了。至于描写的细腻,细节的真实,语言的精彩,结构的精巧,这些在别的小说家那儿非常重要的东西,在这儿是不被看重的,在托尔斯泰眼里,这些东西不值得一提。
  •     安娜为了爱情,放下了地位,放下了荣誉,放下了儿子。当爱情成为唯一,也成为了可悲。在拥有的这一切当中,爱情最难把控,因为他至少是两个人的事情,这也许也是爱情难得的地方,所以才有人为了爱情放弃所有。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这本书里囊括了各色人物,托尔斯泰在分析描写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对人的探究上堪称伟大
  •     如果还年轻就先别读了,如果无趣就不用读了,长长的勾勒,宛如苍老的匠人固执而坚定的雕刻;生活,家庭,声色男女,一百年后人们还在循环这一样的主题。清楚的时代烙印,又显然超越时代。
  •     怀念安娜自杀前的那段反思~
  •     之前看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里面的琦琦提起这本书 忽然想起来自己也看过很多遍 年少的时候总是不能理解 爱情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人们对于周遭事物并不过分的反应却造成了最终的悲剧 也许爱情只有在悬在半空中的时候 才是最美丽的 当一切幻想都着陆的时候 巨大的压力是爱情无法承受的
  •     小学的时候看的。当时 震撼于那个结局。。
  •     值得细细品读
  •     安娜死了
  •     高中时每天晚自习躲在角落里只为了看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发展。。。搞不好我到现在还一副水性杨花的德性谈恋爱不能持久就是被这本书毒害的。。。我自己的感觉是太拖拉,说了太多废话,不过大抵史诗级作品都如此,只是我太年轻到现在也还看不懂。
  •     一半的火,一半的水!
  •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决定找个男朋友
  •     读的就是这个版本,家里依然珍藏着,只是好像下册找不到了,甚是可惜! 大师经典名著,不必赘述,开头犹是如此:“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无一处不真实,无一处不伟大
  •     文著看起来还是少不了枯燥,但你真的看到些平时不知道的东西,所以还是挺好的。
  •     【2012.11】慢慢看了一个礼拜,欲罢不能的赶脚。第一次感觉到你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最后也不一定能长相厮守,但是在对的时间读到对的书,它就永远不会离开你。这本书对于现在的我意义挺大的。想到外婆,想到爱我的和我爱的,数度落泪,召唤出了不愿示人的INNER VOICE。
  •     重读。至今觉得安娜是个可怜的女子,她的心情自己多半可以体会。到头来,发觉谁也不是她的真爱,哪怕是后来有些惺惺相惜的列文。
  •     虽然看着安娜和弗龙斯基最后演变成那样觉得,这是不正常并且可以避免的,但是又想不出怎样去避免……能够简单说安娜的嫉妒是出于眼界的偏狭还是境况的逼迫吗?对弗龙斯基来说爱情真的就是战利品吗?继续写不出论文T T
  •     今年读过的最棒的书
  •     我永远也忘不了安娜第一次看到有人卧轨和她最终选择卧轨,为爱执着,可歌可泣。
  •     贵族的爱情
  •     没读完。。
  •     好书,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这样好!列文是其中塑造得最好的。
  •     已藏
  •     胖子送我的书,可惜丢了。
  •     弗龙斯基在火车站出现在安娜身边那幕,十分难忘。电影看的索菲版,美艳不可方物。
  •     可伶的女人
  •     补记。
  •     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看哪怕是英文版本,更别提有那个学问去看原著了,这很遗憾。这是我的第一次的大部头,看完了高兴得像是得到了自我救赎一样。我很喜欢列文和卡列宁,可能这两个人物并不像。托翁对人的心理描写实在是深入得很,只可惜译本太过生涩僵硬。这大概也是我不想看译著的原因。至于安娜,见仁见智吧。只是最后她在铁轨上质问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想要起身却已经来不及的时候,我很想知道如果她不死究竟有没有可能重头来过?如果可以就好了。大概只有列文才是我们“活着”的典型吧!
  •     才上初中的时候读的,那时候还跟老师争论安娜卡列宁娜的死因来着..
  •     是我阅读的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     为了不可争辩的善的意义。
  •     读到156页
  •     安娜左右着托翁 而非托翁掌握着安娜
  •     想不起来的内容就不要去想
  •     名著还得幼时读……
  •     推荐草婴译本
  •     小时候觉得他啰嗦,可是不啰嗦,怎么写得了安娜呢。倒是雨果,现在觉得他真啰嗦……
  •     慢慢看了一个礼拜,欲罢不能的赶脚。第一次感觉到你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最后也不一定能长相厮守,但是在对的时间读到对的书,它就永远不会离开你。这本书对于现在的我意义挺大的。想到外婆,想到爱我的和我爱的,数度落泪,召唤出了不愿示人的INNER VOICE。
  •     上下两册断续看了有半年了……终于看完,却是意犹未尽。
  •     不多说。
  •     小时候读的 俄国文学 有点深奥了
  •     只看过上部...真是勇敢的人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