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庆大厦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67532700
作者:[美] 麦高登
页数:320页

内容概要

麦高登(Gordon Mathews),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主任。著作包括《全球文化/个人身份:在文化超市中寻求家园》(Global Culture/Individual Identity: Searching for Home in the Cultural Supermarket)、《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日本人和美国人如何理解他们的世界》(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How Japanese and Americans Make Sense of Their Worlds)及《香港,中国:培育国家认同》(Hong Kong, China: Learning to Belong to a Nation),并合编过多本书籍。
译者杨玚,香港中文大学学能提升研究中心研究助理。译著包括《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身陷囹圄,1942-1945香港日据时期的赤柱拘留营生涯》等。

书籍目录

地点
人群
商品
法律
未来

作者简介

获第七届香港书奖
获第一届香港“金阅奖”最佳书籍
入选2015年凤凰网年度十大图书
一个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地点
呈现打包在行李箱里的人情关系和金钱逻辑
--------------------------------------------------------------------------------------------------------------------------------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 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 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 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 称为“低端全球化”。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
这座被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大厦,收容的住客来自百多个不同国家,这些住客在这座“小联合国”如何互动,亦可成为一个“另类联合国”的田野调研。虽然重庆大厦就在香港的闹市中心,但内部运作自有其规律,和尖沙咀仿佛属于两个世界,成了特区中的特区。在重庆大厦活动的人,缩影了三千宇宙,那些寻求庇护的人,自然各有其传奇出处;慕名而来找廉价旅馆的游客,会发现香港对第三世界最包容的地方;依靠重庆大厦地下经济生存的异乡人,则往往有着比狮子山下更励志的故事。这些背景,令不同学科近年都对“重庆大厦学”趋之若鹜,令这座大厦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后,得到另一个身份被重构的契机。
——沈旭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暨全球研究课程主任
重庆大厦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但有种不同的味道:它收容和养育了生存在跨国资本主义底层的微不足道的玩家。香港仍然是手提箱商人的平台,他们环游世界以牟取利益和业务联系。在经营香港的巨头们眼中,这栋大厦也许看起来危险破旧,但正如麦高登指出的,这是一个人们以最低预算进行商务旅行的天堂。任何想要探索全球资本主义软肋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
——詹姆斯•华琛,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香港重庆大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初次听闻此书已经是多年以前,看着网上的出版信息,除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英文版,就是香港的繁体中文版。这些版本的图书要想看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够关注书市的我,并不知道该书在去年的时候即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体中文版。近日在图书馆的书库中找书的时候,才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人类学系主任Gorden Mathews,麦高登。在讲这本书之前,我想先来谈一谈“中西方”这个概念。在我们畅谈国内外的种种事物的时候,我们更多都是在讲中西方。西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指向标,一种远方的“乐土”。然而,我们要意识到,地球村的村民不仅仅是像中国印度这样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更多的是非洲中亚东南亚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形态各异,人们生活的环境千差万别。他们的社会制度与历史,在西方强势文化竞争中失去了话语权。于是乎,我们言必称西方,谈论到国外便是意指西方发达社会。然而,这样的意识在这个全球化的社会面前显得多少有些狭隘。当我读完重庆大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不是其中的一个个人物的灰色身份或是违法行为,而是我们整个人类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是相像的。在这本书中,麦高登教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物:他是一个年过四十的索马里人,如今生活在中国内地。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离开索马里已经廿六年了,他没有根,他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地方。他的姐姐居住在美国,可是她也没有根。“没有根不是一件好事,我宁愿有根,住在祖国,帮助我的同胞,但我回不去了。”他不是一个中国人,但他的念头却让我们感到如此的的熟悉,以至于我不由得想到,孔德在百年前所叙述的“普遍良知”。同时,他也让人从人性的的一角窥探到全人类作为同样的一个物种,所共有的一部分事物。除此之外,作者在这本书中所重点阐述的“低端全球化”,但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却又唤醒人们对于国内这片土地的记忆。“重庆大厦”位于香港旅游区的中心,安插在高楼林立的黄金地带,周围遍布世界上最贵的楼市,同时它又跟加尔各答、拉各斯、达累斯萨拉姆等地区紧紧相连。然而,重庆大厦对于当地人而言是一个令其望而却步的地方:灰色或违法的交易、源源不断的南亚人和非洲人等等,都让“有些种族主义的香港华人和某些发达国家的人”与之打交道有些困难。对于那些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人来说,“重庆大厦”就是他们的“希望之光”,是逃离“贫穷生活和通往锦绣前程的机会“,也是体现他们身上“新教伦理”的地方——辛苦工作,努力攒钱,加上一点点运气,就能够买到幸福之轮的船票。有的人当商人,将廉价的产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运回家乡去售卖;有的人拿着旅游签证在打黑工,拿着本地人几分之一的薪水,然后寄回留在家乡的亲人,改善生活,建筑房屋。他们所从事的,多多少少违反了法律,因为他们没有商业签证或是工作签证,但是他们所经历的,又不由地让人联想到国内的农民工。在政府的官方术语中,他们被称之为“外来务工人员”。这部分人从西部到东部沿海打工、做小生意,俨如南亚人、非洲人前往香港的重庆大厦。他们(我指的是上述所有人)都肩负着家乡亲人的希望,都没有当地人所能享受的各种保障却从事着最廉价的工作,但又同时体现出无比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工作、攒钱”,然后改善家乡的生活。在有些方面,他们也给家乡的人带去了城市生活(或者说是某种更为发达的社会的生活方式)的一瞥,吸引更多的人踏上这样一条外出“探险掘金”的路。麦高登教授将这样的行为冠以“低端全球化”一名,以此跟媒体叙述中呈现的跨国公司的故事相区别。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此书看到某种全球化对人类的影响。本书的第二章给读者描绘了重庆大厦里的各类人群,他们有商人、业主和经理、临时工、避难者、家庭佣工、性工作者、瘾君子以及游客。这些不同的人,也许在他们的国家之间有着激烈的冲突(例如巴基斯坦和印度),也许是在宗教上存在着诸多的不和(例如伊斯兰的不同教派),但是在重庆大厦,人们都和睦地相处在一起。有些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可以相互调侃各自的国家而不会大打出手。当然,冲突也是会有发生的时候,不过和平还是这里的主流,正如一个尼日利亚商人所言:“大家来这里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于是乎,我们可以在重庆大厦看到这样的一副景象:它似乎比什么地方都要全球化,但是又没有全球化所带来的纷争;与此同时,它有切实地展现了资本主义行为逻辑下的剥削与被剥削(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个地方的剥削是可见的)。回到本书的文本本身,不得不说到的一点是本书的语言略显累赘,诸多的语段在不同的地方重复的出现,令人有些失望。
  •     重庆大厦的出名:20C 70‘s被写进《孤独星球》,成为西方嬉皮士和背包客的逗留地。基础数据:17层高,每晚4000人留宿,129个国家撒哈拉以南地区20%的手机都是从重庆大厦发货过去的P2:香港在70年代是工业生产的中心,在80年代末成为中国货品集散地。同一时期,异于内地的香港本土意识和身份认同渐渐形成。对/在重庆大厦里的比对:1. 重庆大厦里贫富差距是香港城市的缩影2. 香港人对重庆大厦的恐惧3. 重庆大厦对北方内地人的不安P13:重庆大厦位于香港,但是它又不属于香港,令大家畏惧的既不是犯罪,也不是金钱,而是它仿佛是一座来自发展中地区的外星孤岛,是“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P291:这也是重庆大厦的全球意义。 核心概念:P13:所谓“边缘地带”(Ghetto)一般的定义是“由于社会、法律、经济压力的原因,一群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在城市的一个地区”。重庆大厦是香港社会的他者。P19: 低端全球化:人与物品在低资本投入和非正式经济(半合法或非法)情形下的跨国流动,其组织形态常与发展中国家联系在一起。P18: 全球化的交汇处:世界各地来的人们在商贸和娱乐中一定会进行交流,在人与人层面上体现和印证“全球关联之强化”。P153: 去中介化:重庆大厦的批发商铺地位越来越受到中国内地制造商替代的威胁,随着内地的崛起,香港签证政策的收紧,中国内地进出入政策的放宽,重庆大厦的中介位置将会削弱,香港的中介地位也是如此。P280:文化超市:与一个人从小经历和想象的文化根源相反的领域。P282-283:人们有理由批评世界体系分析(华勒斯坦:世界经济核心国-正在崛起的半边陲国-极端的边陲国),因为它过分注重强调全球化的轨迹,没有考虑国家以下和超越国家的全球化进程)P122: 不同人群的互动范式:职业、种族、隔离、交流形态、语言、政治、宗教、雇佣关系、竞争关系、伙伴关系、恋爱关系、游戏、照看小孩、生病、生意、种族冲突、族内/间冲突、而在重庆大厦里面,主导的关系模式利益关系,虽然被剥削者会怨声载道,但是被剥削者不求反抗,反而向剥削者看齐。P265:对重庆大厦的不同想象:1. 休闲之地;2. 大致是一个友好的地方;3. 初体验P271:重庆大厦的氛围:世界主义的氛围:超越国家或种族之间的冲突,核心价值观是利益和金钱。虽然对于世界主义的态度不同,比如避开、拥抱、采纳等,但是所有人都从这个“文化超市”里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东西拿来使用。P287:重庆大厦的主导意识:新自由主义是塑造我们所讨论的现代全球不平等现象的一个中心思想,它强调市场作为价值的最终主导力量,倡导国家对市场的最小限制。新自由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原则,不仅被西方市场民主所采用,也被一些憎恨它在社会层面施加影响的政府所接受。……也成为香港的主导意识。……P291:这种信仰甚至超越了伊斯兰教,将重庆大厦联合起来。
  •     为什么说这本书像游记呢?人类学教授研究重庆大厦的田野调查讲了很多生活在这座大厦的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听多了就像在重复,因此会显得絮叨。好处是,作为学术研究,这本书异常的好读。两个下午就可以看完。香港有背靠大陆的大量加工工厂,自由的贸易环境,极易抵达(能够获得逗留香港14/30/90天的免签入境资格),重庆大厦价格低廉造就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商人、避难者、游客、性工作者等在这里寻得落脚之处。常常他们的身份有所交错。作者把重庆大厦称之为低端全球化:人与物品在低资本投入和非正式经济情形下的跨国流动,其组织形态常与发展中国家联系在一起。大厦中生活着南非人、尼日利亚人、巴基斯坦人、印度人等等。他们作为低端全球化的工人和零件,其生活样貌却十分资产阶级。他们代表了南亚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奋斗的中产阶级。重庆大厦是他们的希望之光,是逃离发展中地区穷苦生活和通往锦绣前程的机会。不论你持有何种宗教信仰,都活脱脱的体现了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辛苦工作,努力挣钱,加上多多少少一点运气,一点能让他们买到幸福之号的船票。而对于本地人来说,重庆大厦是个危险之地。本地人与这座大厦产生交集最紧密的,如果非要这么算的话,就是业主了。重庆大厦一共920位业权持股人。70持股人为华人,大部分来自中国内地,剩下的30%持股人为南亚裔。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是许多香港人不敢去的地方。而他们的香港人身份基于一座非洲人和印度人喜欢去的大厦,同样也是香港人引以为耻的地方。Ironic。富人和穷人共同支撑着重庆大厦的资本主义。在这一层意义上重庆大厦与香港其他地方、中国内地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地区并无两样,它也表现出巨大的贫富差距。不同之处在于:重庆大厦中剥削者与被剥削者认得彼此的面孔,被剥削者不寻求反抗,而是向剥削者看齐。如果未来内地的公司派更多代表去非洲,重庆大厦充当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中间商的机会就越来越少。而未来重庆大厦还会不会存在下去,我们难以预料。但它的全球意义值得继续研究——富裕城市中会出现国际边缘化地带。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会有更多发达世界和发展中世界交汇的节点,巴黎、内罗毕、曼谷、加尔各答、内罗毕、广州秀越区、义乌。“低端全球化不是世界的过去,至少在某些方面是世界的未来。”更多如何在重庆大厦生存探险细节,自己去看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趣的人类学作品,在诚品站着看完了。
  •     非常有趣(但不一定有多严谨)的人类学研究,重庆大厦作为低端全球化的产物,对其了解的同时也是去污名化的过程。可惜没有量化研究,个例的叠加能否代表一般状况值得质疑。这次去香港,我自己进入重庆大厦,非常迅速的在底楼和一楼游走了一圈。坦白而言我是非常紧张的,我看到了各种皮肤的各色人等,加之破旧阴暗的大厦本身,好像一个腐败发毛的都市森林。下次再结伴有准备而去探索。
  •     很神奇的地方,很神奇的一本书,另一种全球化,悖论
  •     第一次看关于研究人类学的书。去过两次香港,事隔经年,香港现在变得如何已经不清楚了。重庆大厦也是头一回听,这是一个在繁华当中又鹤立鸡群的地方,它给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避难者或者商人一个相对较强的安全感,它同时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让宗教、种族在这里变得和谐,人们开始不再强调意识形态。他们只想为生计奔波,我开始幸运至少香港这个地方还能容纳他们,让他们即使颠沛流离但也至少尝试着脱离贫困,为家乡带去福音。即便这只是一种低端的全球化,但它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它是独一无二的。
  •     三星半而已……选题很好但是框架和写作结构的组织都很一般啦不少类似内容的重复 也没有特别深感觉都是浅尝辄止
  •     开篇就学了个新词汇“低端全球化”,回忆起来也曾经因为《重庆森林》这片电影,在旅行时特意造访重庆大厦,却始终只是在外围影了张像就转去地下商场的兰芳园吃吃喝喝,并没有勇气踏足其中。
  •     读着读着想回去读书了。
  •     作为低端全球化的中心,重庆大厦就像是世界出了问题后的一个结果,甚至是一个答案。
  •     因为港马知道重庆大厦 详实的调查 可惜看不太进去
  •     低端全球化的呈现 多元共生的理想国
  •     选题很有意思 有的话也让人思考 比如 即使重庆大厦里的人从事灰色或非法的工作 都不是出于道德问题 而应该是制度本身的问题
  •     我上周去吃了顿午饭,在重庆大厦里面觉得挺自在和安全,比中国大陆的理发店和健身房强多了。
  •     隐藏着无数秘密与故事的平凡大厦
  •     人类学和人类学家于我有着非凡的魅力——他们用好奇之心深挖着这个世界的一隅,并尽量用一种真实、冷静、中立的方式呈现给对此同样感兴趣的人们。
  •     的确是没见识过的另一番世界。
  •     浮光掠影
  •     “大厦并没有发生阶级斗争,因为每个人都盼望并相信,他们有朝一日能变得成功和富足。也许这些想法主观并值得怀疑,但这是他们的信仰。这种信仰甚至超越了伊斯兰教,将重庆大厦联合起来。” 觉得关于新自由主义的论述是全书最有启发性的部分。 另外民族志、批判研究、文化研究下面永远有这样的评论:研究框架和方法太混乱,论述过程和结论太主观……摊手
  •     香港的一小块“经济特区”。作者白人兼教授的身份,面对非洲和东南亚受众,可以得到相当的信任,于是他的调查结果也更具深度。这些边缘人群的故事在重庆大厦集中上演,真的值得我们停下来听一听,应关注而不是躲避甚至歧视。
  •     十年前的情况,不知道现在如何。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大厦里的南亚食品。。。可能是一部不错的旅游指南。
  •     很少读这样的纪实类社科书,让我了解不一样的世界。
  •     把这座迷宫写的如此黑暗、神秘、热闹和迷人,实属厉害。浓厚的奋发意识和无助的漂泊感弥漫于书中的真相间。奈何编辑不行,有几处明显的翻译或排版错误。
  •     “为意识形态争执是一件蠢事,我们都是世界公民,所以应该尊重彼此。”这正是全球化的意义,你我之间并没有太多差别,也即重庆大厦价值之所在。/书中的引用,来源社交网站的留言、口述史记录,读来颇有趣。
  •     不如就翻译成《重庆森林》吧--------
  •     曾因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知道这栋大楼,而本书所呈现的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世界。 就像一台架在香港的望远镜,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     全球化下的微观社会,但却又让人看到国内社会现实的影子。
  •     因为同时在看《谁在收藏中国》,对比起来这本意外地好读。作者是白人,所以讲述的时候相对中立,重庆大厦本身的居民多为南亚和非洲人,香港华人甚少,所以本书反而对华人有所偏颇。我在重庆大厦的外面眺望过,并不曾进入。整个大厦相比弥顿道就是有一种阴暗的气息。站在香港政府的角度,避难者越少越好。现在大陆女生过关,香港海关都要习惯问你是否怀孕,不管你是否真的有个让人生疑的肚子。麦教授自己港大人类学系主任,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和现实的距离一直存在。这本书值得对香港有兴趣的人翻翻。书中特别说明重庆森林作为重庆大厦二楼的一个商场和大厦本体是完全分开的。墨镜导演的故事固然为大厦带来许多名声,然而事实他不是重庆大厦想要的。
  •     终于看完了 冲破了邪媚狭隘的想象 自己又有点长进 小时候总觉得看一本书就知道了整个世界 可是越长大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继续努力吧
  •     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一直困扰着我,看了这本书我得到了一些启示,虽然还没有完全想清楚。
  •     了解了些关于避难者的知识,想起那句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接受不同,承认差异。
  •     值得一看
  •     还行
  •     翻译偏差,勉强能看。 内容不算深刻,细节资料丰富。 还行。原来重庆森林是以重庆大厦为背景的啊。
  •     audiobook
  •     “低端全球化的中心” ps校对应该扣钱,好些个错别字。
  •     有意义的材料;理论框架略显不足
  •     商人、非法打工者、避难者等人群在新自由主义环境下为了生存和赚钱而在大厦中共同生活,并因此超越了宗教和民族主义,使大厦中形成多元化的局面。低端全球化。9月读过的最后一本书,购于成都方所书店。
  •     2.5。第一次看见把违法犯罪写得这么清新脱俗的……我虽然不期待他怎么揭露阴暗面吧但写得“人人有功练”也太那啥了吧。看的时候觉得我一定是个极端排外者/racist/本地保护主义者,非常烦躁。一个个章节之间真的是想到哪写到哪,文笔差得令人发指。如果不是我真的对重庆大厦太感兴趣……
  •     新自由主义、世界主义,那些在全球化进程中“半赤裸”的人
  •     不管在哪 都认真努力的生活
  •     挺好的题目,但写的好像蛮浅显的
  •     写论文用的。人类学的著作比社会学的好读多了TAT
  •     还是没摆脱东西二分,重庆大厦是否能映射香港自身的定位
  •     挺有趣的啊,睡前翻翻
  •     一本有血有肉有故事又有理论的好作
  •     在香港繁华的中心有一座另类的孤岛,这里生活着一些来自第三世界的人们,他们或长居或短住,是避难者也是生意人,在这座十七层楼高的大厦中呈现出作者所说的低端全球化的景象。
  •     天呐!什么也不说了 看看法律那一章的故事吧!
  •     迷离的大厦 带着诱人的文化 低端全球化 处于香港,但它是不属于香港的 看过此书,想在它消逝之前去香港看看它 3星是因为书的后部大多是对前部分再一次叙述 昨日(2.15)第一次去了香港,主要想的便是去对重庆大厦朝圣,里面的氛围确实很神奇,却也不复书上的繁华,人来人往而有些萧条
  •     看过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因此对这个处于主流世界边缘的地方感到好奇,作者通过精妙的取材和多角度的探访总结出来的作品让没有机会深入了解此地的读者能够一窥重庆大厦的暗涌与渊源。作品整体比较通俗易读,最后对重庆大厦的未来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不久也要一去,随着政策倾向的不断变化,不知道作者眼中的未来是否正逐渐实现。
  •     真真切切的城市,研究就应该是这样的样本!虽然可以猜到现在的重庆大厦商品结构大变样,但是也能够通过这个样本,窥探一段历史!这样以小见大的手法非常符合日常思维逻辑,理解起来非常方便
  •     最初看到应该是买了九龙城寨的书以后亚马逊给的推荐链接…!谜之笑点很多,诸如非洲兄弟争论内地和香港哪边好,和本土居民的论据根本一致ry原版出版时间应该是10到11年,我国商人和电子制造业到如今是不是还这么多差评呢…这话说来也幼稚了!还有华人(我自己)的种族主义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看这种书像看群像剧。自己去香港的体验让我对它的好印象消逝,但书中的重庆大厦仍显得像黄金时代和赛博朋克作品中的香港的一个折射,甚至想要去巡礼…美国白种男人男人写的书,心态称不上高明却足够诚恳,行文结构也一目了然很好懂。可能有个别翻译时不慎造成的错误,让文段看上去像是要引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